引言
現代化管理在美國即成為"美國式管理",到了日本,勢必又會打上深刻的日本烙印。由此可見,現代化管理一定要與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徵以及當地的文化緊密地聯繫起來纔會産生功效。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古人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現代社會裏,中國的團隊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性,這就是"中國式團隊"。
一、不是所有的團體都能稱為團隊
在論述團隊管理之前,首先要明晰一個概念--什麽是團隊?團隊是現代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雖然很多人把"團隊"挂在嘴邊,但是並未真正理解"團隊"的含意。實際上,""和"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指團體,不是所有的團體都能夠叫做團隊。要形成團體很容易,三人為衆,就是說,把三五個人湊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團體。而團隊並不簡單,不但有"",還要有"隊"。這裏面牽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一個叫組織,一個叫組織力。一個團體能否發揮巨大的作用,關鍵在於它有沒有組織力。有組織力的就稱為"隊",即具有協同一致的力量的團體纔有資格叫做"隊"。真正的團隊既要有組織形式,又要有巨大而有效的組織力。否則的話,就是一盤散沙,組織裏的人貌合神離,嚴重的還會天天內鬥。
這就是團體和團隊的不同。既然團隊是有力量的組織,是不是所有的團體都應該發展成為團隊呢?其實不然,應視情況而定。有的衹形成團體就足夠了,例如一些民間團體,或者一般的棋友、酒友之類,這些人隨興而來,乘興而歸,合則留,不合則去,自由自在,並不需要很強的組織力和約束力。而有些組織,如企業、軍隊以及政府部門等,它們有共同的目標,要完成一定的任務,必須形成強大的組織力,發展成團隊。
形成團隊並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領導者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我們經常講,一個團隊的成敗,領導者要負70%的責任,雖然他衹有一個人。這一點也符合二八定律,就是20%的人要負80%的責任,而80%的人衹負20%的責任。
日本人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就是,企業由少數人負責,由少數人維持,但是他們又強調全員經營。這兩句互相矛盾的話如何能並存呢?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任何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必須聯繫起來。全員參與、全員經營,少數人負責、少數人維持,這兩句話應該統一處理,過於強調企業是少數人來維持的,就變成專製,基層員工和高層主管就會離得越來越遠,根本談不上團隊精神。如果強調全員經營,大傢一起來負責,就會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大傢一起負責的話,那麽領導憑什麽領那麽多薪水呢?
因此,要綜合考慮,大傢都有責任,但是最後的責任要由領導承擔。領導要分權,讓大傢都參與進來,這時應當註意"度"的問題,即參與的人應該參與到什麽程度,决定的人應該决定到什麽程度。把握好"度",才能找到平衡點。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大傢要有共識,否則各唱各的調,各說各的話,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立場,那就無法實現目標。而能否達成共識,領導是關鍵。
其次,團隊必須要有核心。換句話說,既然讓領導者肩負重大的責任,就要確保他的核心地位,尊重他的最終裁决權。
再次,要有一致對外的態度。對內可以全員參與,大傢多商量,但是對外的時候,衹能有一個態度、一個說法。對外聲音不一致的話,外面的人就會莫衷一是。
漢語中還有一個詞與團隊相似,就是"隊伍"。"隊伍"這個詞很有意思,既然三個人就成隊了,為什麽不叫"隊三"?因為一隻手上有五個手指頭,全面掌握就叫隊伍,換言之,隊伍就是能全面掌握的組織。
二、不要盲目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
構建中國式的團隊,不要盲目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在社會上流傳着"多學習沒壞處"的觀點,我並不贊成這一點。人的大腦空間是有限的,如果不擇良莠,什麽東西都學,最後就會把自己的腦袋變成垃圾桶,亂得一塌糊塗,根本整理不出頭緒來。
現代化管理在美國即成為"美國式管理",到了日本,勢必又會打上深刻的日本烙印。由此可見,現代化管理一定要與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徵以及當地的文化緊密地聯繫起來纔會産生功效。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歷史的民族,古人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因此,在現代社會裏,中國的團隊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性,這就是"中國式團隊"。
一、不是所有的團體都能稱為團隊
在論述團隊管理之前,首先要明晰一個概念--什麽是團隊?團隊是現代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雖然很多人把"團隊"挂在嘴邊,但是並未真正理解"團隊"的含意。實際上,""和"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指團體,不是所有的團體都能夠叫做團隊。要形成團體很容易,三人為衆,就是說,把三五個人湊在一起,就會形成一個團體。而團隊並不簡單,不但有"",還要有"隊"。這裏面牽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一個叫組織,一個叫組織力。一個團體能否發揮巨大的作用,關鍵在於它有沒有組織力。有組織力的就稱為"隊",即具有協同一致的力量的團體纔有資格叫做"隊"。真正的團隊既要有組織形式,又要有巨大而有效的組織力。否則的話,就是一盤散沙,組織裏的人貌合神離,嚴重的還會天天內鬥。
這就是團體和團隊的不同。既然團隊是有力量的組織,是不是所有的團體都應該發展成為團隊呢?其實不然,應視情況而定。有的衹形成團體就足夠了,例如一些民間團體,或者一般的棋友、酒友之類,這些人隨興而來,乘興而歸,合則留,不合則去,自由自在,並不需要很強的組織力和約束力。而有些組織,如企業、軍隊以及政府部門等,它們有共同的目標,要完成一定的任務,必須形成強大的組織力,發展成團隊。
形成團隊並不是簡單的事。首先,領導者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我們經常講,一個團隊的成敗,領導者要負70%的責任,雖然他衹有一個人。這一點也符合二八定律,就是20%的人要負80%的責任,而80%的人衹負20%的責任。
日本人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就是,企業由少數人負責,由少數人維持,但是他們又強調全員經營。這兩句互相矛盾的話如何能並存呢?關鍵在於找到平衡點。任何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必須聯繫起來。全員參與、全員經營,少數人負責、少數人維持,這兩句話應該統一處理,過於強調企業是少數人來維持的,就變成專製,基層員工和高層主管就會離得越來越遠,根本談不上團隊精神。如果強調全員經營,大傢一起來負責,就會産生這樣的疑問:既然大傢一起負責的話,那麽領導憑什麽領那麽多薪水呢?
因此,要綜合考慮,大傢都有責任,但是最後的責任要由領導承擔。領導要分權,讓大傢都參與進來,這時應當註意"度"的問題,即參與的人應該參與到什麽程度,决定的人應該决定到什麽程度。把握好"度",才能找到平衡點。一個團隊最重要的是大傢要有共識,否則各唱各的調,各說各的話,如果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立場,那就無法實現目標。而能否達成共識,領導是關鍵。
其次,團隊必須要有核心。換句話說,既然讓領導者肩負重大的責任,就要確保他的核心地位,尊重他的最終裁决權。
再次,要有一致對外的態度。對內可以全員參與,大傢多商量,但是對外的時候,衹能有一個態度、一個說法。對外聲音不一致的話,外面的人就會莫衷一是。
漢語中還有一個詞與團隊相似,就是"隊伍"。"隊伍"這個詞很有意思,既然三個人就成隊了,為什麽不叫"隊三"?因為一隻手上有五個手指頭,全面掌握就叫隊伍,換言之,隊伍就是能全面掌握的組織。
二、不要盲目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
構建中國式的團隊,不要盲目學習別人的管理經驗。在社會上流傳着"多學習沒壞處"的觀點,我並不贊成這一點。人的大腦空間是有限的,如果不擇良莠,什麽東西都學,最後就會把自己的腦袋變成垃圾桶,亂得一塌糊塗,根本整理不出頭緒來。
有一個時期,人們總有一種標桿的意識,哪個公司做得好,就把它當成標桿,在各個方面都以它為榜樣,這其實是高度危險的。要學哪傢公司,永遠也學不像,就算學得很像,效果也不會好。道理其實很簡單,任何事情都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就算有70%是相同的,最起碼也有30%是不一樣的。到底是相同的部分重要,還是不同的部分重要?
很多企業的目標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怎麽去實現企業目標,卻是各不相同。為什麽?因為這牽扯到人生觀、價值觀,還要因地製宜、因時製宜,並不是可以一概而論的。學習是件好事情,但是要學我們要用的、能用的知識,看見什麽學什麽衹會浪費時間。
人們常常問,你要嚮誰看齊。我對這句話不太認同。每一個人的才能是不同的,不可能做到全面發展。有些知識學了以後要調整,以便適合你本身的需要,適合當時的環境,然後還要試用一下,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之後纔可以應用。不然,學會之後馬上就用,用錯了,誰來負這個責任?任何事都需要適當的熱情、合理的執著,然後用心分辨、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要穩定下來,而不是總想着求新求變。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重點,我們一定要抓住重點,順應形勢。30歲以前,你根本沒有辦法定下原則,最好到處去看看,對人對事不要妄下判斷,因為這時的你判斷力不夠。但是30歲以後,就要定下自己的原則,適合你的,就去學,不適合的,就放棄。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什麽都學的話,什麽都學不好。衹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東西,比較深入地研究,才能確定做什麽,確定下來後就要好好去做,這樣到了40歲時,才能不惑。如果沒有自己的原則,一會兒學這個,一會兒做那個,那肯定會睏惑。
三、團隊管理必須結合當地的文化
團隊管理必須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否則衹是空談。一個好的東西,如果不能適應當地的風土人情,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在學習、工作中,我們不必分析民族性的優劣,也不必判斷文化的好壞。
在現代,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強,全世界都在梳理自己的文化體係。什麽叫文化?顧名思義,文是花紋,就是花樣的意思;化就是普遍的、能夠為大傢所吸納並能表現出來的東西。化是沒有痕跡的,把"花樣"變成沒有痕跡的東西,自然而然地讓人接受並遵循,這就是文化。
外國人有外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尊重人傢,即使接受不了,也不要去批評,那衹是我們瞭解得不夠。全球化是當今社會的主流,但全球化並不意味着樣樣東西都要學,那樣就會變成四不像了。全球化也不代表統一,當一種文化強盛的時候,有人妄想將這種文化推廣到全世界,這個想法已經試了幾百年,但是一直都沒能成功。19世紀的英國非常輝煌,造成英語的流行,但是英語並不代表英國文化,英語已變成一種語言工具,很多人都能流利地講英語,但是很少有人明白英語單詞的本義是什麽。在20世紀,美國最發達,凡是美國的就認為是最先進的,大傢都不約而同地嚮美國人學習,這並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一種風氣。
四、視缺點為優點才能管好中國人
既然團隊管理要結合當地的文化,那我們必須要先瞭解當地的文化。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太一樣,你要把中國人的缺點當成優點來看,才能夠管好中國人,否則就無能為力。
我在39歲以前,非常痛恨中國人。我覺得中國人花了太多時間"做人",根本沒有時間"做事";中國人的聰明都用來鈎心鬥角,搞得別人烏煙瘴氣,他在旁邊看笑話。但是從我40歲以後,就徹底改變了觀念,我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大錯,就是用西方人的觀點來評判中國人的行為,這樣衹會覺得中國人一無是處,亂七八糟。後來我用《易經》的觀點來觀察和評判中國人的行為,卻發現中國人亂中有序。
39歲那年是我人生的低潮期,當時我的身體非常不好,我常常想,做人這麽辛苦,有什麽意思?後來,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教我們怎樣做,為什麽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亂七八糟?當時我的想法是,中國人的狀態非常糟糕,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但是轉念一想,我認為是我錯了,我不應該用西方人的標準,而應該用中國人自己的標準來評判中國人。
很多企業的目標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怎麽去實現企業目標,卻是各不相同。為什麽?因為這牽扯到人生觀、價值觀,還要因地製宜、因時製宜,並不是可以一概而論的。學習是件好事情,但是要學我們要用的、能用的知識,看見什麽學什麽衹會浪費時間。
人們常常問,你要嚮誰看齊。我對這句話不太認同。每一個人的才能是不同的,不可能做到全面發展。有些知識學了以後要調整,以便適合你本身的需要,適合當時的環境,然後還要試用一下,確定沒有任何問題之後纔可以應用。不然,學會之後馬上就用,用錯了,誰來負這個責任?任何事都需要適當的熱情、合理的執著,然後用心分辨、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要穩定下來,而不是總想着求新求變。
每一個時代、每一個階段都有其重點,我們一定要抓住重點,順應形勢。30歲以前,你根本沒有辦法定下原則,最好到處去看看,對人對事不要妄下判斷,因為這時的你判斷力不夠。但是30歲以後,就要定下自己的原則,適合你的,就去學,不適合的,就放棄。人的一生是很短暫的,什麽都學的話,什麽都學不好。衹有選擇了適合自己的東西,比較深入地研究,才能確定做什麽,確定下來後就要好好去做,這樣到了40歲時,才能不惑。如果沒有自己的原則,一會兒學這個,一會兒做那個,那肯定會睏惑。
三、團隊管理必須結合當地的文化
團隊管理必須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否則衹是空談。一個好的東西,如果不能適應當地的風土人情,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在學習、工作中,我們不必分析民族性的優劣,也不必判斷文化的好壞。
在現代,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強,全世界都在梳理自己的文化體係。什麽叫文化?顧名思義,文是花紋,就是花樣的意思;化就是普遍的、能夠為大傢所吸納並能表現出來的東西。化是沒有痕跡的,把"花樣"變成沒有痕跡的東西,自然而然地讓人接受並遵循,這就是文化。
外國人有外國人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尊重人傢,即使接受不了,也不要去批評,那衹是我們瞭解得不夠。全球化是當今社會的主流,但全球化並不意味着樣樣東西都要學,那樣就會變成四不像了。全球化也不代表統一,當一種文化強盛的時候,有人妄想將這種文化推廣到全世界,這個想法已經試了幾百年,但是一直都沒能成功。19世紀的英國非常輝煌,造成英語的流行,但是英語並不代表英國文化,英語已變成一種語言工具,很多人都能流利地講英語,但是很少有人明白英語單詞的本義是什麽。在20世紀,美國最發達,凡是美國的就認為是最先進的,大傢都不約而同地嚮美國人學習,這並不是人為造成的,而是一種風氣。
四、視缺點為優點才能管好中國人
既然團隊管理要結合當地的文化,那我們必須要先瞭解當地的文化。每個地方的文化都不太一樣,你要把中國人的缺點當成優點來看,才能夠管好中國人,否則就無能為力。
我在39歲以前,非常痛恨中國人。我覺得中國人花了太多時間"做人",根本沒有時間"做事";中國人的聰明都用來鈎心鬥角,搞得別人烏煙瘴氣,他在旁邊看笑話。但是從我40歲以後,就徹底改變了觀念,我認為自己犯了一個大錯,就是用西方人的觀點來評判中國人的行為,這樣衹會覺得中國人一無是處,亂七八糟。後來我用《易經》的觀點來觀察和評判中國人的行為,卻發現中國人亂中有序。
39歲那年是我人生的低潮期,當時我的身體非常不好,我常常想,做人這麽辛苦,有什麽意思?後來,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既然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教我們怎樣做,為什麽中國人都不約而同地亂七八糟?當時我的想法是,中國人的狀態非常糟糕,不改革就沒有出路。但是轉念一想,我認為是我錯了,我不應該用西方人的標準,而應該用中國人自己的標準來評判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