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去,𠔌雨快到了。可是哈爾濱的夜晚,還是涼風撲面,寒氣襲人。已經抽出嫩芽的柳枝在北風中搖曳着。真讓人擔心,那經過嚴鼕酷寒,朔風吹打,掙紮而出的嫩緑小葉,會再被這塞外風吹颳得枯萎回去。一九三四年哈爾濱的春天,好像也被日本占領者卡住了一樣,竟來得這樣遲緩。
夜越來越深了,熱鬧的哈爾濱站前,南來北往的人流早已斷了綫,通往道裏、道外、南崗、馬傢溝的電車也沒有幾個乘客了。車站收票口前排列着出租的小汽車、馬車和人力車,司機和車夫就好像吹了熄燈號後的寄宿學生一樣,都在自己的車上閉起了雙眼,衹有列車進站的汽笛聲,時時把他們從睡夢中驚醒。
正常的行人減少,行動鬼祟的特務就顯露出來。他們就像裹在魚群裏的蝦米一樣,魚群遠去,留下的蝦米就歷歷可數了。今天晚上,車站前這樣亂蹦亂竄的“蝦米”要比往日多。為什麽呢?是發生了什麽重大案件,抑或是遇上了傳統的“節日”?都不是。原來報上早已公佈:明晨五時三刻,新近登基的大“滿洲帝國”皇帝陛下特別任命的黑竜江省參事官、濱江警備司令部和哈爾濱特別市警察廳顧問王旨雄一,由首都新京乘特別快車到達哈爾濱。這傢夥一身兼三職:軍、警、政全包。名為參事、顧問,實際是執掌大權的太上皇。那些漢姦省長、警備司令、警察廳長,聽起來官名比參事、顧問大得多,實際上,不過像木偶戲裏的小戲人子一樣,無論怎樣蹦跳都是身不由己。現在小戲人子的提綫人、操縱者就要到任。為保證這個侵略者的安全,哈爾濱的反動機器全部開動起來,憲兵、警察、特務在頭一天就全部出動了。火車站自然是他們巡查、監視的重點。
車站主樓上的大鐘已經指嚮半夜一點,夜風更涼了,趕火車的乘客都鑽進了票房子,個別警察。特務也相跟着溜進了背風的地方。這時,從南崗喇嘛臺坡路上走下來一高一矮兩個年輕人。這兩個人從頭到腳一身黑:黑帽子、黑衣服。黑襪子、黑鞋,連手裏提的鐵桶都用黑布纏上,真像hTtP://
武俠小說中的夜行人一樣。這兩個年輕人腳步輕快,行動機靈,順着墻根兒很快就走到離“建國紀念碑”不遠的馬路邊上。兩人一拉手,站住了。矮個的又拉高個的一下,他們便同時退身到墻旮旯裏,擡頭嚮眼前的“紀念碑”望去。那個象徵着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勝利的高大建築物,纔竣工不久,鋼筋水泥的碑身夜晚看上去顯得黑魁魁、陰沉沉。不知是由於修碑人的疏忽,還是由於匆忙建成,“紀念碑”旁竟沒有照明設備,僅靠車站前和馬路旁電燈的餘光暗淡地投射到那裏,使得它眼前的景物都變得影影綽綽不可捉摸了。
兩個年輕人,經過仔細觀察,確認“紀念碑”南面空無一人,馬路兩旁也沒有人行走的時候,便互相一扯,輕手輕腳地嚮“紀念碑”走去。他們貼身在“紀念碑”上,定了定神,又往車站那一面移動,當他們剛轉到拐角地方的時候,忽然聽見碑那一面有人在急促地講話。兩人急忙收住腳步,側耳聽去,一個被壓低了的尖嗓子說:“不對,還有一份你沒拿出來,你起壞心眼子了,想獨吞……”
又一個尖嗓子說:“我要起壞心眼子天打五雷轟,明天讓‘狗子’抓去剁手指頭……”
“可我明明看見你從那個醉鬼西服兜裏……”
前一個尖嗓子剛說到這,後一個尖嗓子忽然噓了一聲說:“‘狗子’!快走!”
話音剛住,就從兩個青年藏身的“紀念碑”拐角前面,嗖嗖躥出兩個瘦小的身形,哈着腰,一溜風似的鑽進“紀念碑”西面小樹林子裏,一眨眼工夫就無影無蹤了。
兩個青年剛要再從拐角處探頭看看,忽然從馬路那邊傳來咯咯的皮鞋響,還夾雜着嘩啦嘩啦的鐵器相撞聲。兩個青年一聽,便知是挎洋刀的警察狗子來了,忙屏住呼吸緊緊地貼身在碑壁上。這時,一個細長的身影從碑北面走出來,直嚮小樹林走去。小樹林裏靜悄悄的。細長的警察站住腳,伸着脖子嚮前望着。警察站的地方,離那兩個青年衹有七八步遠,一回身就會看見他們。兩個青年這時十分緊張。他們倒不是怕被警察發現、搜查,他們渾身上下一沒帶武器,二沒藏禁物,衹是提了一鐵桶紅色快幹“拉哈油”,外帶一把特號毛刷子。當這兩樣東西還未被使用的時候,誰也斷定不了它會被派做什麽用場。衹有他們心裏有數。但是他們還是怕被這些沒事還要找事的敵人鷹犬按在爪下。盤問,搜查雖不要緊,但要帶到他們的巢穴裏,塞進黑屋子,關到明天歡迎他們主子的儀式過去再放出來,豈不誤了大事!他們倆想到這裏,就更加着急。矮個的一拉高個的,頭嚮南邊一歪,示意要貼着碑身溜走。高個的忙用力攥住對方的手,示意他千萬不要亂動。是呀,離得這麽近,一動就可能把警察的視綫吸引過來,就這樣,兩個人緊貼碑身堅持着。他們恨這個警察動作這樣緩慢,好像被誰用定身法定在那裏一樣。實際上警察衹站那兒觀察了一兩分鐘。當他剛要轉身往回走的時候,忽然遠處火車一聲長嘯,接着衹見收票口前車上的司機和車夫,一哄而起,拉人力車的抓起把手擁嚮收票口,趕馬車的吆喝着牲口,嚮前移動着,小汽車也發動了馬達。收票口前的電燈刷的一下全亮了。這時,那個細長身子的警察忙轉過身,嚮收票口奔去。與此同時,一些躲在票房子裏的憲兵、警察、特務也都鑽了出來,嚮同一地方聚攏。和收票口前的熱鬧景象構成對比,“紀念碑”前靜悄悄空蕩蕩的不見人影了。
“羅世誠,趁火車進站,趕快動手!”矮個的一邊說着,一邊拉着高個的羅世誠,就往碑北面轉。轉到了北面,羅世誠急將身子往下一蹲,對矮個的說:“肖光義,上!”
肖光義手提鐵桶,嘴叼大毛刷子,一擡腿踏上羅世誠的肩膀,說了聲“起!”羅世誠那大個子便忽忽悠悠地站了起來。沒等羅世誠站穩,肖光義就把大毛刷子插進“拉哈油”桶裏,蘸飽了紅油,高高舉起右手,晃開臂膀,嚮“紀念碑”上奮力寫去。
“肖光義,大點寫,越大越好!”站在下面當人梯的羅世誠本來看不見上面寫的字,這時卻像看見了一樣,低聲地、不斷地鼓勵着肖光義。
“瞧好吧。”肖光義悄聲說,“一出車站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哎,往下蹲蹲,再蹲點……”
這時收票口那邊人聲嘈雜,下車的旅客開始往站外走。
“還有幾個字?”羅世誠問。
“就完,剩下最後一個‘河’字了。”
小汽車的喇叭鳴叫着,嘈雜的人聲越來越大。肖光義在這短促的時間裏,一口氣寫完了八個鬥大的紅字:“趕走日寇,還我山河!”現在正在畫大驚嘆號。
就在這時,一個鬼魂一樣的傢夥摸上來了!
這是警察廳特務科一個叫秦德林的便衣特務。他在車站蹲了半宿,越蹲越難熬,直覺肚子發空,渾身發冷,便溜進車站西南角一傢叫歡樂園的有女招待的通宵酒館裏。他占了一個單間,要了二兩燒酒,一盤芥菜肚,一盤酥鯽魚。他一邊喝着燒酒,一邊和一個纔來不久的女招待鬍纏起來。二兩燒酒進肚,又讓續上二兩。酒館上上下下誰也不敢得罪這種人。年輕的女招待既缺少經驗,又沒辦法,衹得笑臉相賠,任他鬍來。他喝呀,喝呀,喝得天旋地轉,忽然一聲火車汽笛長鳴,把他從酒鄉中喚醒,伸手一看表,一點已過,這正是從滿洲裏開來的快車進站。他知道這是一趟途經幾個抗日遊擊區,車上經常出現**傳單和小册子的“特情”最多的列車。特務科長葛明禮對這趟車極為重視,有時還親自前來查看。今天夜裏更不同往常,可他……想到這裏,嚇出一身冷汗,一把推開緊靠在身上的女招待,惡狠狠地駡了句:“淨他媽的發浪,你可誤了我的大事!”
女招待險些被他推倒。她趔趔趄趄地靠在墻上,直愣愣地看着這個便衣特務。他再也不看女招待一眼,伸手抓起桌上的帽子,摸了摸挂在屁股後邊的手槍,腳步踉蹌地衝出門去。酒錢、菜錢競連問也不問一聲就走了。
秦德林出了酒館,冷風一吹,稍覺清醒些。他舉目嚮車站前邊一看,糟糕!下車的人已經嚮外走了。收票口前邊已經圍滿了他的同僚,那裏面很可能就站着他的頂頭上司葛明禮。他們倆雖說是多少年的老交情。可是到了節骨眼兒上,葛明禮還是毫不留情。如果這個時候跑上去,說不定當場就會給個“手貼臉”。若是不上去……正當他舉棋不定,猶豫不决的時候,忽然瞥見“紀念碑”北面碑壁上,好像有人影在活動。“真是見鬼了,那上面怎會有人?”他自語着,又用力眨巴眨巴眼睛,使勁朝那裏望去。可不真有人!而且是兩個人影摞在一起,上面那個還直動彈,在他頭頂的碑壁上仿佛有些彎彎麯麯的東西在放亮。這是什麽東西呢?這兩人在幹什麽?憑着他那獵犬一樣的嗅覺,使他立刻本能地感到這可能是個極重要的發現。如果真讓自己遇上一樁重要案件,又在一時之間破獲了,那升官、發財……這念頭一起,他立刻精神百倍。他迅速地嚮左右瞥了一眼,發現沒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爭功,便一伸手從屁股後面抽出手槍,貓着腰,輕手輕腳地嚮“紀念碑”前邊摸去。他目不轉睛地盯着前邊的目標,目標越來越清楚,不但看清了兩個人的衣着,連“紀念碑”上“趕走日寇,還我山河!”八個大字也看清了。他險些驚訝得叫出聲來:真是吃了熊心豹膽,競有人敢往這聖靈的碑上寫……這可是兩條大魚呀……他的心禁不住怦怦直跳,端着槍的手激動得哆嗦起來。他一邊往前摸着,一邊打着主意:先開槍把下邊那個打傷,下邊的一倒,上邊的那個就會掉下來,自己再往前一跳,一伸腿就可以把他踩在腳下。那時所有圍在車站前邊的同事都會跑過來,對着他這個英雄稱羨不已。而他的頂頭上司,也會把伸出的巴掌蜷回去竪起大拇指……他越想越激動、興奮,屏住呼吸,壓住心跳,無聲地往前摸着。眼看就要摸到跟前了,那兩個黑衣人還沒有發覺。秦德林手指鈎在槍機上,正要對準下面那個人瞄準射擊,猛然,他覺得端槍的胳膊一震,一酸,有誰準確地打在他的穴位上,使得手裏的槍嚮天空飛去,就在槍和手分離的時候,槍彈發着哨音,從肖光義的身邊擦過去,鑽進“紀念碑”的碑墻裏。從彈洞裏飛出的水泥渣子直打在肖光義的臉上。他和羅世誠都驚得一抖,二人同時一回頭,看見離他們身後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人正把另一個人按倒在地,揮拳猛擊頭部。兩人立刻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肖光義一翻身從羅世誠肩上跳下來,嚮前撲去……
這時,車站前傳來一連串的警笛聲。笛聲凄厲,人喊馬嘶,一陣雜沓的皮鞋聲同時嚮這個方向奔來。
肖光義和羅世誠還沒有撲到兩個搏鬥人的前面時,那個揮拳人猛擡起頭來對他倆一指小樹林喊道:“還不快跑!”
他倆一看,眼前這個人幾乎和他們一樣,也穿了一身黑衣服。在微暗的光綫下,他那一雙清澈的大眼睛顯得特別明亮,兩道劍眉由於憤怒和激動而嚮上挑起。那橢圓的臉型、白皙的面孔、寬寬的額頭和高高的鼻梁,顯出一股英武之氣。
這個人肖光義和羅世誠都認識,所以當他們看清以後,不約而同地、驚喜地喊了一聲:“是您?!”
“快,快跑!”
這時倒在地上的特務秦德林掙紮着要往起擡頭,肖光義一咬牙,跨前一步,舉起手中裝“拉哈油”的鐵桶,猛力地扣在秦德林的腦袋上。鮮紅的油色,順着秦德林的脖子淌下來……
皮鞋的聲音越來越近,成串的警笛哨音伴着殺豬一般的喊聲:“抓活的呀!圍過去抓呀!”
這時,揮拳人一推肖光義厲聲喝道:“快跑!”
肖光義對着他那仿佛噴射着火焰的大眼睛說:“王一民老師!那你……”
“不要管我!”被喊作王一民老師的人,一邊說着,一邊縱身一跳,輕似狸貓般地跳到秦德林那支手槍跟前,敏捷地拾起來,拉開槍栓,推上子彈。
在這同時,肖光義和羅世誠已經飛快地嚮小樹林跑去。
敵人追過來了。跑在最前邊的兩個敵人,已經接近小樹林。就在這時,接連響起兩聲清脆的槍聲,兩個敵人一前一後倒在地上。後邊成群的敵人被這突然而準確的槍擊驚呆了,像在奔跑中受驚的狍子一樣,猛然收住腳步,張皇四顧,不知所措。有那乖覺些的,急往路旁一閃,躲到街燈的水泥柱子後面去了。
就在這暫短的停頓裏,肖光義和羅世誠已經鑽進樹林不見了。
這時在驚呆的敵人堆裏忽然發出一聲像餓狼似的嚎叫:“八嘎牙路!哈牙哭!”這是一個穿着一身黃呢子軍服,戴着紅字白袖標的日本憲兵在嘶喊。他一邊喊着,一邊嚮“紀念碑”東邊指着。人們順着他的手望去,發現一個人影,已經爬上斜對火車站東南方向的鐵路醫院的院墻,正要往下跳。
“射擊!”
十幾支手槍同時響了。幾乎和槍響同時,墻頭上的人影一晃不見了。是打中了,還是跑掉了?這群憲兵、警察、特務互相看了看,便像一群獵狗一樣,撒開蹄子,拼命地嚮院墻跟前跑去。跑到墻下,都伸長兩手往高蹦,想要抓住墻頭,翻上去。可是十幾個人就像打地基的肉夯一樣,咕咚咕咚地蹦了好多下,誰也沒夠着,最後衹得用人馱人的辦法爬上墻頭。一連爬上去好幾個,他們探着腦袋往下看,衹見院子裏黑洞洞陰森森,手電光在墻根下來回晃動半天,也沒見到人的蹤跡。
夜越來越深了,熱鬧的哈爾濱站前,南來北往的人流早已斷了綫,通往道裏、道外、南崗、馬傢溝的電車也沒有幾個乘客了。車站收票口前排列着出租的小汽車、馬車和人力車,司機和車夫就好像吹了熄燈號後的寄宿學生一樣,都在自己的車上閉起了雙眼,衹有列車進站的汽笛聲,時時把他們從睡夢中驚醒。
正常的行人減少,行動鬼祟的特務就顯露出來。他們就像裹在魚群裏的蝦米一樣,魚群遠去,留下的蝦米就歷歷可數了。今天晚上,車站前這樣亂蹦亂竄的“蝦米”要比往日多。為什麽呢?是發生了什麽重大案件,抑或是遇上了傳統的“節日”?都不是。原來報上早已公佈:明晨五時三刻,新近登基的大“滿洲帝國”皇帝陛下特別任命的黑竜江省參事官、濱江警備司令部和哈爾濱特別市警察廳顧問王旨雄一,由首都新京乘特別快車到達哈爾濱。這傢夥一身兼三職:軍、警、政全包。名為參事、顧問,實際是執掌大權的太上皇。那些漢姦省長、警備司令、警察廳長,聽起來官名比參事、顧問大得多,實際上,不過像木偶戲裏的小戲人子一樣,無論怎樣蹦跳都是身不由己。現在小戲人子的提綫人、操縱者就要到任。為保證這個侵略者的安全,哈爾濱的反動機器全部開動起來,憲兵、警察、特務在頭一天就全部出動了。火車站自然是他們巡查、監視的重點。
車站主樓上的大鐘已經指嚮半夜一點,夜風更涼了,趕火車的乘客都鑽進了票房子,個別警察。特務也相跟着溜進了背風的地方。這時,從南崗喇嘛臺坡路上走下來一高一矮兩個年輕人。這兩個人從頭到腳一身黑:黑帽子、黑衣服。黑襪子、黑鞋,連手裏提的鐵桶都用黑布纏上,真像hTtP://
武俠小說中的夜行人一樣。這兩個年輕人腳步輕快,行動機靈,順着墻根兒很快就走到離“建國紀念碑”不遠的馬路邊上。兩人一拉手,站住了。矮個的又拉高個的一下,他們便同時退身到墻旮旯裏,擡頭嚮眼前的“紀念碑”望去。那個象徵着日本帝國主義者侵略勝利的高大建築物,纔竣工不久,鋼筋水泥的碑身夜晚看上去顯得黑魁魁、陰沉沉。不知是由於修碑人的疏忽,還是由於匆忙建成,“紀念碑”旁竟沒有照明設備,僅靠車站前和馬路旁電燈的餘光暗淡地投射到那裏,使得它眼前的景物都變得影影綽綽不可捉摸了。
兩個年輕人,經過仔細觀察,確認“紀念碑”南面空無一人,馬路兩旁也沒有人行走的時候,便互相一扯,輕手輕腳地嚮“紀念碑”走去。他們貼身在“紀念碑”上,定了定神,又往車站那一面移動,當他們剛轉到拐角地方的時候,忽然聽見碑那一面有人在急促地講話。兩人急忙收住腳步,側耳聽去,一個被壓低了的尖嗓子說:“不對,還有一份你沒拿出來,你起壞心眼子了,想獨吞……”
又一個尖嗓子說:“我要起壞心眼子天打五雷轟,明天讓‘狗子’抓去剁手指頭……”
“可我明明看見你從那個醉鬼西服兜裏……”
前一個尖嗓子剛說到這,後一個尖嗓子忽然噓了一聲說:“‘狗子’!快走!”
話音剛住,就從兩個青年藏身的“紀念碑”拐角前面,嗖嗖躥出兩個瘦小的身形,哈着腰,一溜風似的鑽進“紀念碑”西面小樹林子裏,一眨眼工夫就無影無蹤了。
兩個青年剛要再從拐角處探頭看看,忽然從馬路那邊傳來咯咯的皮鞋響,還夾雜着嘩啦嘩啦的鐵器相撞聲。兩個青年一聽,便知是挎洋刀的警察狗子來了,忙屏住呼吸緊緊地貼身在碑壁上。這時,一個細長的身影從碑北面走出來,直嚮小樹林走去。小樹林裏靜悄悄的。細長的警察站住腳,伸着脖子嚮前望着。警察站的地方,離那兩個青年衹有七八步遠,一回身就會看見他們。兩個青年這時十分緊張。他們倒不是怕被警察發現、搜查,他們渾身上下一沒帶武器,二沒藏禁物,衹是提了一鐵桶紅色快幹“拉哈油”,外帶一把特號毛刷子。當這兩樣東西還未被使用的時候,誰也斷定不了它會被派做什麽用場。衹有他們心裏有數。但是他們還是怕被這些沒事還要找事的敵人鷹犬按在爪下。盤問,搜查雖不要緊,但要帶到他們的巢穴裏,塞進黑屋子,關到明天歡迎他們主子的儀式過去再放出來,豈不誤了大事!他們倆想到這裏,就更加着急。矮個的一拉高個的,頭嚮南邊一歪,示意要貼着碑身溜走。高個的忙用力攥住對方的手,示意他千萬不要亂動。是呀,離得這麽近,一動就可能把警察的視綫吸引過來,就這樣,兩個人緊貼碑身堅持着。他們恨這個警察動作這樣緩慢,好像被誰用定身法定在那裏一樣。實際上警察衹站那兒觀察了一兩分鐘。當他剛要轉身往回走的時候,忽然遠處火車一聲長嘯,接着衹見收票口前車上的司機和車夫,一哄而起,拉人力車的抓起把手擁嚮收票口,趕馬車的吆喝着牲口,嚮前移動着,小汽車也發動了馬達。收票口前的電燈刷的一下全亮了。這時,那個細長身子的警察忙轉過身,嚮收票口奔去。與此同時,一些躲在票房子裏的憲兵、警察、特務也都鑽了出來,嚮同一地方聚攏。和收票口前的熱鬧景象構成對比,“紀念碑”前靜悄悄空蕩蕩的不見人影了。
“羅世誠,趁火車進站,趕快動手!”矮個的一邊說着,一邊拉着高個的羅世誠,就往碑北面轉。轉到了北面,羅世誠急將身子往下一蹲,對矮個的說:“肖光義,上!”
肖光義手提鐵桶,嘴叼大毛刷子,一擡腿踏上羅世誠的肩膀,說了聲“起!”羅世誠那大個子便忽忽悠悠地站了起來。沒等羅世誠站穩,肖光義就把大毛刷子插進“拉哈油”桶裏,蘸飽了紅油,高高舉起右手,晃開臂膀,嚮“紀念碑”上奮力寫去。
“肖光義,大點寫,越大越好!”站在下面當人梯的羅世誠本來看不見上面寫的字,這時卻像看見了一樣,低聲地、不斷地鼓勵着肖光義。
“瞧好吧。”肖光義悄聲說,“一出車站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哎,往下蹲蹲,再蹲點……”
這時收票口那邊人聲嘈雜,下車的旅客開始往站外走。
“還有幾個字?”羅世誠問。
“就完,剩下最後一個‘河’字了。”
小汽車的喇叭鳴叫着,嘈雜的人聲越來越大。肖光義在這短促的時間裏,一口氣寫完了八個鬥大的紅字:“趕走日寇,還我山河!”現在正在畫大驚嘆號。
就在這時,一個鬼魂一樣的傢夥摸上來了!
這是警察廳特務科一個叫秦德林的便衣特務。他在車站蹲了半宿,越蹲越難熬,直覺肚子發空,渾身發冷,便溜進車站西南角一傢叫歡樂園的有女招待的通宵酒館裏。他占了一個單間,要了二兩燒酒,一盤芥菜肚,一盤酥鯽魚。他一邊喝着燒酒,一邊和一個纔來不久的女招待鬍纏起來。二兩燒酒進肚,又讓續上二兩。酒館上上下下誰也不敢得罪這種人。年輕的女招待既缺少經驗,又沒辦法,衹得笑臉相賠,任他鬍來。他喝呀,喝呀,喝得天旋地轉,忽然一聲火車汽笛長鳴,把他從酒鄉中喚醒,伸手一看表,一點已過,這正是從滿洲裏開來的快車進站。他知道這是一趟途經幾個抗日遊擊區,車上經常出現**傳單和小册子的“特情”最多的列車。特務科長葛明禮對這趟車極為重視,有時還親自前來查看。今天夜裏更不同往常,可他……想到這裏,嚇出一身冷汗,一把推開緊靠在身上的女招待,惡狠狠地駡了句:“淨他媽的發浪,你可誤了我的大事!”
女招待險些被他推倒。她趔趔趄趄地靠在墻上,直愣愣地看着這個便衣特務。他再也不看女招待一眼,伸手抓起桌上的帽子,摸了摸挂在屁股後邊的手槍,腳步踉蹌地衝出門去。酒錢、菜錢競連問也不問一聲就走了。
秦德林出了酒館,冷風一吹,稍覺清醒些。他舉目嚮車站前邊一看,糟糕!下車的人已經嚮外走了。收票口前邊已經圍滿了他的同僚,那裏面很可能就站着他的頂頭上司葛明禮。他們倆雖說是多少年的老交情。可是到了節骨眼兒上,葛明禮還是毫不留情。如果這個時候跑上去,說不定當場就會給個“手貼臉”。若是不上去……正當他舉棋不定,猶豫不决的時候,忽然瞥見“紀念碑”北面碑壁上,好像有人影在活動。“真是見鬼了,那上面怎會有人?”他自語着,又用力眨巴眨巴眼睛,使勁朝那裏望去。可不真有人!而且是兩個人影摞在一起,上面那個還直動彈,在他頭頂的碑壁上仿佛有些彎彎麯麯的東西在放亮。這是什麽東西呢?這兩人在幹什麽?憑着他那獵犬一樣的嗅覺,使他立刻本能地感到這可能是個極重要的發現。如果真讓自己遇上一樁重要案件,又在一時之間破獲了,那升官、發財……這念頭一起,他立刻精神百倍。他迅速地嚮左右瞥了一眼,發現沒有任何人可以和他爭功,便一伸手從屁股後面抽出手槍,貓着腰,輕手輕腳地嚮“紀念碑”前邊摸去。他目不轉睛地盯着前邊的目標,目標越來越清楚,不但看清了兩個人的衣着,連“紀念碑”上“趕走日寇,還我山河!”八個大字也看清了。他險些驚訝得叫出聲來:真是吃了熊心豹膽,競有人敢往這聖靈的碑上寫……這可是兩條大魚呀……他的心禁不住怦怦直跳,端着槍的手激動得哆嗦起來。他一邊往前摸着,一邊打着主意:先開槍把下邊那個打傷,下邊的一倒,上邊的那個就會掉下來,自己再往前一跳,一伸腿就可以把他踩在腳下。那時所有圍在車站前邊的同事都會跑過來,對着他這個英雄稱羨不已。而他的頂頭上司,也會把伸出的巴掌蜷回去竪起大拇指……他越想越激動、興奮,屏住呼吸,壓住心跳,無聲地往前摸着。眼看就要摸到跟前了,那兩個黑衣人還沒有發覺。秦德林手指鈎在槍機上,正要對準下面那個人瞄準射擊,猛然,他覺得端槍的胳膊一震,一酸,有誰準確地打在他的穴位上,使得手裏的槍嚮天空飛去,就在槍和手分離的時候,槍彈發着哨音,從肖光義的身邊擦過去,鑽進“紀念碑”的碑墻裏。從彈洞裏飛出的水泥渣子直打在肖光義的臉上。他和羅世誠都驚得一抖,二人同時一回頭,看見離他們身後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人正把另一個人按倒在地,揮拳猛擊頭部。兩人立刻明白發生了什麽事情,肖光義一翻身從羅世誠肩上跳下來,嚮前撲去……
這時,車站前傳來一連串的警笛聲。笛聲凄厲,人喊馬嘶,一陣雜沓的皮鞋聲同時嚮這個方向奔來。
肖光義和羅世誠還沒有撲到兩個搏鬥人的前面時,那個揮拳人猛擡起頭來對他倆一指小樹林喊道:“還不快跑!”
他倆一看,眼前這個人幾乎和他們一樣,也穿了一身黑衣服。在微暗的光綫下,他那一雙清澈的大眼睛顯得特別明亮,兩道劍眉由於憤怒和激動而嚮上挑起。那橢圓的臉型、白皙的面孔、寬寬的額頭和高高的鼻梁,顯出一股英武之氣。
這個人肖光義和羅世誠都認識,所以當他們看清以後,不約而同地、驚喜地喊了一聲:“是您?!”
“快,快跑!”
這時倒在地上的特務秦德林掙紮着要往起擡頭,肖光義一咬牙,跨前一步,舉起手中裝“拉哈油”的鐵桶,猛力地扣在秦德林的腦袋上。鮮紅的油色,順着秦德林的脖子淌下來……
皮鞋的聲音越來越近,成串的警笛哨音伴着殺豬一般的喊聲:“抓活的呀!圍過去抓呀!”
這時,揮拳人一推肖光義厲聲喝道:“快跑!”
肖光義對着他那仿佛噴射着火焰的大眼睛說:“王一民老師!那你……”
“不要管我!”被喊作王一民老師的人,一邊說着,一邊縱身一跳,輕似狸貓般地跳到秦德林那支手槍跟前,敏捷地拾起來,拉開槍栓,推上子彈。
在這同時,肖光義和羅世誠已經飛快地嚮小樹林跑去。
敵人追過來了。跑在最前邊的兩個敵人,已經接近小樹林。就在這時,接連響起兩聲清脆的槍聲,兩個敵人一前一後倒在地上。後邊成群的敵人被這突然而準確的槍擊驚呆了,像在奔跑中受驚的狍子一樣,猛然收住腳步,張皇四顧,不知所措。有那乖覺些的,急往路旁一閃,躲到街燈的水泥柱子後面去了。
就在這暫短的停頓裏,肖光義和羅世誠已經鑽進樹林不見了。
這時在驚呆的敵人堆裏忽然發出一聲像餓狼似的嚎叫:“八嘎牙路!哈牙哭!”這是一個穿着一身黃呢子軍服,戴着紅字白袖標的日本憲兵在嘶喊。他一邊喊着,一邊嚮“紀念碑”東邊指着。人們順着他的手望去,發現一個人影,已經爬上斜對火車站東南方向的鐵路醫院的院墻,正要往下跳。
“射擊!”
十幾支手槍同時響了。幾乎和槍響同時,墻頭上的人影一晃不見了。是打中了,還是跑掉了?這群憲兵、警察、特務互相看了看,便像一群獵狗一樣,撒開蹄子,拼命地嚮院墻跟前跑去。跑到墻下,都伸長兩手往高蹦,想要抓住墻頭,翻上去。可是十幾個人就像打地基的肉夯一樣,咕咚咕咚地蹦了好多下,誰也沒夠着,最後衹得用人馱人的辦法爬上墻頭。一連爬上去好幾個,他們探着腦袋往下看,衹見院子裏黑洞洞陰森森,手電光在墻根下來回晃動半天,也沒見到人的蹤跡。
王一民隨着槍聲輕輕地翻進了鐵路醫院。這裏的地形他早已摸熟,曾不止一次地在這兒甩掉過跟蹤、追捕的敵人。這個院子地大、人少、房稀,很多俄式小房夾雜在樹木山石之間,四處都有掩蔽物,各方都有迂回的路。至於進出的墻頭,他也早已選好。從對着車站那邊的墻頭翻進來,穿過一片樹林,繞過兩棟小房,爬上一棵老榆樹,就能翻過南面的墻頭。跳下墻來,馬上就可以鑽進一條窄巷,然後再鑽幾條小鬍同,就到了喇嘛臺。這裏是個四通八達的地方,往哪裏跑都可以。
今天,王一民就是順着這條路綫跑的。當他跑到喇嘛臺的時候,猛聽見從南邊傳來一陣摩托聲。他急忙躲在墻角的暗影裏,探頭嚮南望去,衹見馬路上閃動着無數刺眼的車燈,在燈光交織映照下,他模糊地看見一輛輛摩托車,風馳電掣地嚮這邊衝來。這是南崗的日本憲兵隊出動了。看來這八個大字和夜半槍聲,已經震動了所有的敵人。他們大概是傾巢而出了。
王一民把手錶湊到眼前一看,表針已指三點一刻,距離敵酋玉旨雄一到達的時間還有兩個半小時,還可以趕回住處吃點東西。鬧騰了一夜,滴水未進,肚子直叫喚呢。王一民想到這裏,乘敵人的摩托還沒有衝過來的時候,忙轉回身,貼着墻邊,緊走幾步,拐進了又一條窄巷。窄巷裏沒有街燈,嚮前望去,黑洞洞的望不見頭。順手從腰帶上抽出那支德國造的槍牌櫓子,槍筒子還熱熱乎乎,餘熱還沒有散盡呢。他很喜愛這支小巧的手槍。這支槍今天已經為他立下了第一功,消滅了兩個敵人,以後說不定還有用處呢。
夜雖黑,路卻熟。越往前走,越能辨認出一些景象。被強烈車燈刺激過的眼睛,現在得到調整,可以大踏步嚮前走了。他避開大路走小巷,很快就回到花園街住處。
南崗花園街這一帶是白俄和中國人雜居的地方。他的房東就是一個白俄老太太。這個老太太一共有兩棟俄式平房:一棟大些的她自己領着子女住;一棟小些的租給兩個不帶傢眷的男人住,一個是第一中學國文教師王一民;另一個是作傢塞上蕭。塞上蕭是這裏的老住戶,原來住在他對面屋的是個銀行職員,去年年底要結婚,不得已從這裏搬了出去。本來這裏居住條件很好:兩層墻壁,隔冷又隔熱。從房頂到地腳的大壁爐,煙囪通到房頂上,爐門開在堂屋地裏,裏屋可以不見煙火。門窗都很堅固。房錢雖然稍微貴一些,卻帶一些傢具。如果房客不願意自己做飯,還可以在房東老太太傢包夥。有這樣一些好條件,那個要結婚的青年是不願搬走的,在這十四平方米的房間裏結婚不是蠻好嘛。可是不行,因為房東早有規定,這規定至今還殘留在院門旁貼的那張出租房屋啓事上。那上面寫着:本院有帶小倉庫的正房一間半,專門租給不帶女人的單身男人,有願租者請到院內接洽。
房東老太太為什麽提出這樣奇怪的條件呢?誰也講不清楚。她自己就是女人,為什麽又這樣討厭女人呢?有人說這是她死去的白俄將軍丈夫留下的遺言,她要信守到底;也有人說因為她從前租給過兩個單身女人,一個總往這勾引男人,弄得這間屋子不清不白,近似娼寮了;又一個更嚴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竟在門媚上拴根繩子吊死了。老太太清晨起來,幾乎撞在死屍上,嚇得她大病了一場。反正這規定總是事出有因吧,更何況白俄出租房子總喜歡弄些附加條件。她這裏要單身男人;換一處就可能要單身女人。甚至還有的地方專招不帶子女的年輕寡婦。乍一聽起來覺得很奇怪,細一打聽就明白了,原來這房東本人就是個小寡婦,她是要找一個同病相憐的伴兒。
總之,諸如此類的出租房屋啓事在白俄住宅區的門旁和院墻上隨時可見。
由於房東老太太的特殊規定,那位要成傢的年輕房客衹好從這裏搬走了。這時塞上蕭的吉林同鄉學友王一民正在找房子,條件符合,經塞上蕭一引見,就搬了進來。
王一民搬到這往已經有四個多月了。他和房東處得很好。房東很欽佩他,說他是個最守本分、最老實的知識分子。他承襲了東方最古老的傳統道德,甚至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樣嚴格的孔氏訓詞也都辦到了。他不像作傢塞上蕭那樣經常引些男男女女來高談闊論,笑語喧嘩,惹人發煩。他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少有人到他這來串門。房東老太太的規矩是每到夜裏十點半就關院門,一根大鐵栓外加一把大鐵鎖,關得牢牢實實。老太太一個人掌管鑰匙,誰回來晚了都得敲門。越晚敲的時間越長。塞上蕭經常晚回來,他曾做過計算,大概每增加十分鐘就得多敲一分鐘,若是晚回來兩個小時就得敲十二分鐘。這在晴朗的仲夏之夜,自然不算什麽,怕就怕遇上惡劣的氣候,那就要遭罪了。待把這位年過花甲,胖得像一座肉山的老“瑪達姆”敲出來時,就聽她一邊走一邊嘟噥着一串一串的俄國話。中國話她本是精通的,此時一句也不說。平常看見人,她總是笑一笑,這時兩腮的肉完全耷拉下來,連眼眉也都跟着拽下來了。這種特殊待遇,塞上蕭經常享受,王一民可一次也沒有。當然不是他沒有晚回來過,有時還晚得出奇呢,就像今晚這樣。如果按照老太太那種“晚歸增點開門法”,王一民就不用叫門了,等清晨開門時再進去吧。
今夜,王一民像往常晚回來一樣,先悄悄地站在門口聽聽動靜,左右觀察一番,當他確信院裏沒人活動,街上沒人行走的時候,便輕輕地往起一跳,雙手扳住將近三米高的木板墻,身子一蜷,雙腳一點,就上了墻頭。再一翻身,用同樣的姿勢,一蜷一點,便輕輕地落在院裏平地上。這一套非常精確的動作,他做得是那樣敏捷、熟練、好看,甚至是衣不沾塵地就翻過了那一般人無法逾越的板墻。王一民是個有真纔實學的知識分子,不是走江湖的拳師,也不是戲班裏的武行,可他這功夫是哪來的呢?這要先從他父親談起。
王一民的父親是吉林省有名的老飽學,古書讀得特別多,什麽詩經楚辭,五經四書,唐宋八傢,元麯明文,他都爛熟於胸中。可是越讀書,他越呆板,呆板得什麽事情也做不成,衹能開個私學館,把肚子裏的書傳給下一代。因他從小到大淨坐在火炕和冷板凳上苦念詩書了,所以身板越來越壞,到晚年就百病俱全了。王一民是他四十二歲那一年得的獨生兒子。晚年得子,自然十分鐘愛,孩子也聰慧異常,詩文詞賦一教就會。可也是身體不好,和他的老父親差不多,熱一點熱傷風,冷一點重感冒,弄得父母擔驚受怕,生怕嚴霜打了這獨根草。可是到八歲那一年,一個偶然的因素使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原來王一民的媽媽有個弟弟,在北京陸軍講武堂當武術教習。一次路遇不平,將北洋水師提督小舅子的一隻胳膊打斷。北洋水師提督下令抓他,講武堂又保護不了他,沒處藏身,就跑到吉林投奔他姐姐來了。到這住了幾天,非常喜歡這個聰明漂亮的小外甥。為了改變孩子病弱的體質,他就嚮姐夫姐姐積極建議:跟他學武術。老兩口點了頭,於是這個在少林寺受過真傳的武術傢,便認真教起孩子來。說起這孩子不但讀書聰明,練武也機靈,一點就會。這個武術傢越教越有興致。他由於在北京樹下了那麽個勁敵,回不去了,便托人在法政專科學校找了個體育教師的位置。就這樣,他一連教到王一民上了中學。六年時光,早起晚睡,夏練三伏,鼕練三九,使王一民不但身強體壯得像頭小牛犢,而且揮起拳腳來,十幾個人近前不得。當時萬沒想到,這套練身的功夫,競會在今日革命的道路上發揮出作用。
王一民翻身落在墻根下,背靠墻壁,又謹慎地嚮四周看了看,纔嚮自己那棟房子走去。他住的這棟房子離院門不遠,房前栽了幾棵紫丁香。按中國人的風俗,住傢的房前都不栽了香,因為了香性苦,房前栽了苦丁香,日子會越過越苦。俄國人沒這個講究,王一民更沒這個說道。如今丁香枝頭已經鼓起了小苞,到了含苞欲放的時候了。王一民側着身子穿過丁香樹隙,跟着腳來到了房門前,掏出鑰匙,打開暗鎖,輕輕推開房門,走進屋裏。這三間房子是從中開門的,東屋住着塞上蕭,西屋住着王一民。當中一間堂屋地,被隔開一半,做兩傢的小倉庫。外邊一半一邊一個小爐臺,連燒壁爐帶做飯。現在屋裏黑乎乎的,什麽也看不清。王一民站在門旁聽了聽,從塞上蕭屋裏傳出他所熟悉的輕微鼾聲。他微微笑了笑,悄悄打開自己的房門,側身走進去,關好門,拉嚴窗簾,這纔打開寫字檯上的座燈。這間屋子佈置得簡樸、整潔,一張寫字檯,一架紫檀色的立櫃,一個圓茶几,兩把俄羅斯靠背椅,還有一張頗為款式的刷着純白油漆的鐵床,床的兩頭還鑲着黃銅飾物。這一套傢具都是隨着房子出租的,用不用都是那些錢。除了這些東西外,屬於王一民的私人財産衹有一個柳條包,一隻帆布手提箱和一個小書架。書架裏擺的都是些綫裝書。正面墻上挂着一張鄭板橋畫的竹子,這倒是幅名貴的真跡,是他那老學究父親的遺物。王一民為了紀念為他花盡心血的先人,就把這幅畫帶在身邊,衹要條件允許就挂起來。在裏邊靠床的墻上還懸挂着一口寶劍,鯊魚皮的劍鞘已經變成暗緑色。這是他舅舅兼老師留給他的紀念物。舅舅在清帝遜位,民國成立的時候,又被請回北京去了。王一民把這口劍也帶在身邊,挂在墻上,一為紀念,二為防身。屋裏這兩件古董,和一架綫裝書搭配在一起,倒讓人覺得這屋中的主人不是前朝的遺老遺少,就是陶醉在故紙堆裏的書癡。王一民對這種無意中造成的效果還很滿意,所以就在寫字檯上方寫了十四個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衹讀聖賢書。他所以寫這樣任人皆知的熟句子,就是為了讓人一看就懂。那些在下邊各處亂竄的走狗,有幾個是有學問的?寫深了看不懂反倒壞事。句子雖熟,字可不俗。他的字是學虞世南的。從小學到中學,一本《孔子廟堂碑》,被他臨摹得點點酷似。揮起筆來外柔內剛,風神瀟灑,俊邁而有逸氣。瞭解王一民的人都點頭稱道:真真是字如其人。
這會兒王一民坐在寫字檯前。他拿出手槍,小心翼翼地拉開,見裏面衹有兩顆子彈了。他真喜歡這支槍。這槍不但幫他打了敵人,還勾起了他那難忘的戰鬥回憶……
“九一八”事變爆發不久,他就被黨派進東滿抗日義勇軍裏去了。在那裏,他就有這麽一支小槍。因為有武術的功底,手勁、眼力都好,所以他槍法練得又快又好,面對敵人,彈不虛發。一九三三年初,黨又調他回哈爾濱做反日救國會工作。他就把小槍送給他的良師益友李漢超了。今天,他面前又擺着這麽支烤藍的小槍,怎能不高興呢。他找出一塊幹淨布包好,塞在腰帶上。然後站起身,跳上寫字檯,舉起手輕輕托開兩塊天棚板,手一用勁,又翻上了棚頂。天棚是兩層的,他探着身子,掀開一塊木板,板下放着黨的文件和馬列主義書籍。他從腰中拔出小槍,放在文件上,蓋好木板,又翻回到屋裏。他所以把這麽重要的東西都放在棚頂上,是有他的安排的。如果出現情況,他跳上寫字檯就可以迅速地翻上頂棚。房蓋上他早已準備好一個部位,椽子和瓦片都是活動的,手一扒,頭一頂就可以鑽出去。緊挨着他住的西房山頭,是一棵高大的楊樹,他縱身一跳就可跳到樹上,然後順着樹往下一滑就到了墻外。這樣,敵人還沒有攻破屋門,他已經跑到墻外的鬍同裏去了。
王一民從天棚上下來,擦掉寫字檯上的腳印,一看手錶,已經快到四點鐘了。他還想在日酋玉旨雄一到達前,趕回車站去。他忙洗了洗手,打開立櫃下邊的抽屜,從裏面拿出一塊黑面包,一碟酸黃瓜,又從暖壺裏倒了一碗白開水,坐在桌前,咬一口面包,就一塊酸黃瓜,香甜地吃了起來。
今天,王一民就是順着這條路綫跑的。當他跑到喇嘛臺的時候,猛聽見從南邊傳來一陣摩托聲。他急忙躲在墻角的暗影裏,探頭嚮南望去,衹見馬路上閃動着無數刺眼的車燈,在燈光交織映照下,他模糊地看見一輛輛摩托車,風馳電掣地嚮這邊衝來。這是南崗的日本憲兵隊出動了。看來這八個大字和夜半槍聲,已經震動了所有的敵人。他們大概是傾巢而出了。
王一民把手錶湊到眼前一看,表針已指三點一刻,距離敵酋玉旨雄一到達的時間還有兩個半小時,還可以趕回住處吃點東西。鬧騰了一夜,滴水未進,肚子直叫喚呢。王一民想到這裏,乘敵人的摩托還沒有衝過來的時候,忙轉回身,貼着墻邊,緊走幾步,拐進了又一條窄巷。窄巷裏沒有街燈,嚮前望去,黑洞洞的望不見頭。順手從腰帶上抽出那支德國造的槍牌櫓子,槍筒子還熱熱乎乎,餘熱還沒有散盡呢。他很喜愛這支小巧的手槍。這支槍今天已經為他立下了第一功,消滅了兩個敵人,以後說不定還有用處呢。
夜雖黑,路卻熟。越往前走,越能辨認出一些景象。被強烈車燈刺激過的眼睛,現在得到調整,可以大踏步嚮前走了。他避開大路走小巷,很快就回到花園街住處。
南崗花園街這一帶是白俄和中國人雜居的地方。他的房東就是一個白俄老太太。這個老太太一共有兩棟俄式平房:一棟大些的她自己領着子女住;一棟小些的租給兩個不帶傢眷的男人住,一個是第一中學國文教師王一民;另一個是作傢塞上蕭。塞上蕭是這裏的老住戶,原來住在他對面屋的是個銀行職員,去年年底要結婚,不得已從這裏搬了出去。本來這裏居住條件很好:兩層墻壁,隔冷又隔熱。從房頂到地腳的大壁爐,煙囪通到房頂上,爐門開在堂屋地裏,裏屋可以不見煙火。門窗都很堅固。房錢雖然稍微貴一些,卻帶一些傢具。如果房客不願意自己做飯,還可以在房東老太太傢包夥。有這樣一些好條件,那個要結婚的青年是不願搬走的,在這十四平方米的房間裏結婚不是蠻好嘛。可是不行,因為房東早有規定,這規定至今還殘留在院門旁貼的那張出租房屋啓事上。那上面寫着:本院有帶小倉庫的正房一間半,專門租給不帶女人的單身男人,有願租者請到院內接洽。
房東老太太為什麽提出這樣奇怪的條件呢?誰也講不清楚。她自己就是女人,為什麽又這樣討厭女人呢?有人說這是她死去的白俄將軍丈夫留下的遺言,她要信守到底;也有人說因為她從前租給過兩個單身女人,一個總往這勾引男人,弄得這間屋子不清不白,近似娼寮了;又一個更嚴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竟在門媚上拴根繩子吊死了。老太太清晨起來,幾乎撞在死屍上,嚇得她大病了一場。反正這規定總是事出有因吧,更何況白俄出租房子總喜歡弄些附加條件。她這裏要單身男人;換一處就可能要單身女人。甚至還有的地方專招不帶子女的年輕寡婦。乍一聽起來覺得很奇怪,細一打聽就明白了,原來這房東本人就是個小寡婦,她是要找一個同病相憐的伴兒。
總之,諸如此類的出租房屋啓事在白俄住宅區的門旁和院墻上隨時可見。
由於房東老太太的特殊規定,那位要成傢的年輕房客衹好從這裏搬走了。這時塞上蕭的吉林同鄉學友王一民正在找房子,條件符合,經塞上蕭一引見,就搬了進來。
王一民搬到這往已經有四個多月了。他和房東處得很好。房東很欽佩他,說他是個最守本分、最老實的知識分子。他承襲了東方最古老的傳統道德,甚至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那樣嚴格的孔氏訓詞也都辦到了。他不像作傢塞上蕭那樣經常引些男男女女來高談闊論,笑語喧嘩,惹人發煩。他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很少有人到他這來串門。房東老太太的規矩是每到夜裏十點半就關院門,一根大鐵栓外加一把大鐵鎖,關得牢牢實實。老太太一個人掌管鑰匙,誰回來晚了都得敲門。越晚敲的時間越長。塞上蕭經常晚回來,他曾做過計算,大概每增加十分鐘就得多敲一分鐘,若是晚回來兩個小時就得敲十二分鐘。這在晴朗的仲夏之夜,自然不算什麽,怕就怕遇上惡劣的氣候,那就要遭罪了。待把這位年過花甲,胖得像一座肉山的老“瑪達姆”敲出來時,就聽她一邊走一邊嘟噥着一串一串的俄國話。中國話她本是精通的,此時一句也不說。平常看見人,她總是笑一笑,這時兩腮的肉完全耷拉下來,連眼眉也都跟着拽下來了。這種特殊待遇,塞上蕭經常享受,王一民可一次也沒有。當然不是他沒有晚回來過,有時還晚得出奇呢,就像今晚這樣。如果按照老太太那種“晚歸增點開門法”,王一民就不用叫門了,等清晨開門時再進去吧。
今夜,王一民像往常晚回來一樣,先悄悄地站在門口聽聽動靜,左右觀察一番,當他確信院裏沒人活動,街上沒人行走的時候,便輕輕地往起一跳,雙手扳住將近三米高的木板墻,身子一蜷,雙腳一點,就上了墻頭。再一翻身,用同樣的姿勢,一蜷一點,便輕輕地落在院裏平地上。這一套非常精確的動作,他做得是那樣敏捷、熟練、好看,甚至是衣不沾塵地就翻過了那一般人無法逾越的板墻。王一民是個有真纔實學的知識分子,不是走江湖的拳師,也不是戲班裏的武行,可他這功夫是哪來的呢?這要先從他父親談起。
王一民的父親是吉林省有名的老飽學,古書讀得特別多,什麽詩經楚辭,五經四書,唐宋八傢,元麯明文,他都爛熟於胸中。可是越讀書,他越呆板,呆板得什麽事情也做不成,衹能開個私學館,把肚子裏的書傳給下一代。因他從小到大淨坐在火炕和冷板凳上苦念詩書了,所以身板越來越壞,到晚年就百病俱全了。王一民是他四十二歲那一年得的獨生兒子。晚年得子,自然十分鐘愛,孩子也聰慧異常,詩文詞賦一教就會。可也是身體不好,和他的老父親差不多,熱一點熱傷風,冷一點重感冒,弄得父母擔驚受怕,生怕嚴霜打了這獨根草。可是到八歲那一年,一個偶然的因素使情況起了根本的變化。原來王一民的媽媽有個弟弟,在北京陸軍講武堂當武術教習。一次路遇不平,將北洋水師提督小舅子的一隻胳膊打斷。北洋水師提督下令抓他,講武堂又保護不了他,沒處藏身,就跑到吉林投奔他姐姐來了。到這住了幾天,非常喜歡這個聰明漂亮的小外甥。為了改變孩子病弱的體質,他就嚮姐夫姐姐積極建議:跟他學武術。老兩口點了頭,於是這個在少林寺受過真傳的武術傢,便認真教起孩子來。說起這孩子不但讀書聰明,練武也機靈,一點就會。這個武術傢越教越有興致。他由於在北京樹下了那麽個勁敵,回不去了,便托人在法政專科學校找了個體育教師的位置。就這樣,他一連教到王一民上了中學。六年時光,早起晚睡,夏練三伏,鼕練三九,使王一民不但身強體壯得像頭小牛犢,而且揮起拳腳來,十幾個人近前不得。當時萬沒想到,這套練身的功夫,競會在今日革命的道路上發揮出作用。
王一民翻身落在墻根下,背靠墻壁,又謹慎地嚮四周看了看,纔嚮自己那棟房子走去。他住的這棟房子離院門不遠,房前栽了幾棵紫丁香。按中國人的風俗,住傢的房前都不栽了香,因為了香性苦,房前栽了苦丁香,日子會越過越苦。俄國人沒這個講究,王一民更沒這個說道。如今丁香枝頭已經鼓起了小苞,到了含苞欲放的時候了。王一民側着身子穿過丁香樹隙,跟着腳來到了房門前,掏出鑰匙,打開暗鎖,輕輕推開房門,走進屋裏。這三間房子是從中開門的,東屋住着塞上蕭,西屋住着王一民。當中一間堂屋地,被隔開一半,做兩傢的小倉庫。外邊一半一邊一個小爐臺,連燒壁爐帶做飯。現在屋裏黑乎乎的,什麽也看不清。王一民站在門旁聽了聽,從塞上蕭屋裏傳出他所熟悉的輕微鼾聲。他微微笑了笑,悄悄打開自己的房門,側身走進去,關好門,拉嚴窗簾,這纔打開寫字檯上的座燈。這間屋子佈置得簡樸、整潔,一張寫字檯,一架紫檀色的立櫃,一個圓茶几,兩把俄羅斯靠背椅,還有一張頗為款式的刷着純白油漆的鐵床,床的兩頭還鑲着黃銅飾物。這一套傢具都是隨着房子出租的,用不用都是那些錢。除了這些東西外,屬於王一民的私人財産衹有一個柳條包,一隻帆布手提箱和一個小書架。書架裏擺的都是些綫裝書。正面墻上挂着一張鄭板橋畫的竹子,這倒是幅名貴的真跡,是他那老學究父親的遺物。王一民為了紀念為他花盡心血的先人,就把這幅畫帶在身邊,衹要條件允許就挂起來。在裏邊靠床的墻上還懸挂着一口寶劍,鯊魚皮的劍鞘已經變成暗緑色。這是他舅舅兼老師留給他的紀念物。舅舅在清帝遜位,民國成立的時候,又被請回北京去了。王一民把這口劍也帶在身邊,挂在墻上,一為紀念,二為防身。屋裏這兩件古董,和一架綫裝書搭配在一起,倒讓人覺得這屋中的主人不是前朝的遺老遺少,就是陶醉在故紙堆裏的書癡。王一民對這種無意中造成的效果還很滿意,所以就在寫字檯上方寫了十四個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衹讀聖賢書。他所以寫這樣任人皆知的熟句子,就是為了讓人一看就懂。那些在下邊各處亂竄的走狗,有幾個是有學問的?寫深了看不懂反倒壞事。句子雖熟,字可不俗。他的字是學虞世南的。從小學到中學,一本《孔子廟堂碑》,被他臨摹得點點酷似。揮起筆來外柔內剛,風神瀟灑,俊邁而有逸氣。瞭解王一民的人都點頭稱道:真真是字如其人。
這會兒王一民坐在寫字檯前。他拿出手槍,小心翼翼地拉開,見裏面衹有兩顆子彈了。他真喜歡這支槍。這槍不但幫他打了敵人,還勾起了他那難忘的戰鬥回憶……
“九一八”事變爆發不久,他就被黨派進東滿抗日義勇軍裏去了。在那裏,他就有這麽一支小槍。因為有武術的功底,手勁、眼力都好,所以他槍法練得又快又好,面對敵人,彈不虛發。一九三三年初,黨又調他回哈爾濱做反日救國會工作。他就把小槍送給他的良師益友李漢超了。今天,他面前又擺着這麽支烤藍的小槍,怎能不高興呢。他找出一塊幹淨布包好,塞在腰帶上。然後站起身,跳上寫字檯,舉起手輕輕托開兩塊天棚板,手一用勁,又翻上了棚頂。天棚是兩層的,他探着身子,掀開一塊木板,板下放着黨的文件和馬列主義書籍。他從腰中拔出小槍,放在文件上,蓋好木板,又翻回到屋裏。他所以把這麽重要的東西都放在棚頂上,是有他的安排的。如果出現情況,他跳上寫字檯就可以迅速地翻上頂棚。房蓋上他早已準備好一個部位,椽子和瓦片都是活動的,手一扒,頭一頂就可以鑽出去。緊挨着他住的西房山頭,是一棵高大的楊樹,他縱身一跳就可跳到樹上,然後順着樹往下一滑就到了墻外。這樣,敵人還沒有攻破屋門,他已經跑到墻外的鬍同裏去了。
王一民從天棚上下來,擦掉寫字檯上的腳印,一看手錶,已經快到四點鐘了。他還想在日酋玉旨雄一到達前,趕回車站去。他忙洗了洗手,打開立櫃下邊的抽屜,從裏面拿出一塊黑面包,一碟酸黃瓜,又從暖壺裏倒了一碗白開水,坐在桌前,咬一口面包,就一塊酸黃瓜,香甜地吃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