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
The Space Between Us: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美)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著
鲁小华 孙大强 译
柏晓利 审校
男女有别,自古有之;人性各异,亘古长存。在由鲁小华、孙大强两位年轻心理学者所翻译的朱瑟琳?乔塞尔森的《你我之间:人际关系的解析》一书中,深入浅出、体用兼备地探讨了人际关系这一常谈常新的话题 。
作者在其深厚的文本叙事和现象学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和绘制人际关系空间图的方法,试图探索、命名和描述人类联系的基本维度。她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由八个维度构成的关系模型: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由于本书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书中所述及的这些关系维度几乎已经是我们生活中,或者至少在我们专业领域中公认的、不言自明的核心要素,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更凸显出这些维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
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对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的强调。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在我们高度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时代,人们变得羞于需要他人。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核心的治疗信息已经变成了独行其是,关注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胜似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多数西方传统文化都是相当奉行个人主义的。这种个人主义文化传统颠覆了神权及政教合一对人性思想的禁锢,极大解放了人的内在创造力,迅猛推动社会发展前进;但是另一方面,极端的个人主义使得我们远离了人的本质,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远离他人实际上是在使我们“去人性化”。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的惨绝人寰使得我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性。我们发现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总而言之,人类曾经的光辉与磨难使得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人,正如汉字中的结构,是需要另一个人的支撑。因此,人际关系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21世纪,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朝后现代语境转型,一切都在被重新解构和结构,传统的饮食男女也不例外。从前,我们可能会片面认为,依恋他人是一种丧失尊严和独立的表现,我们可能会认为激情只是男人的特权,我们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坦诚相见地去确认他人,我们可能把理想化的事物或人当成现实的可能性来加以认同,结果陷入迷失自我的暗沼,我们可能误以为只有女人才会寻求他人的回应与共鸣,大丈夫应独断其是,我们有可能自以为在做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深深嵌入一个大背景之中,“身在此山中”却不自知,我们人类也都具有照料他人的天性却羞于承认这一点。而这些正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作者的一一点拨,会有一种光风霁月、拨云见日的感觉。作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领悟、精准的概念、贴切的叙事、翔实的案例、丰富的语言,使得我们深深沉浸在人际关系的奥妙之中。在通读译稿的时候,就有了和案主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共同性”吧!为什么有这种共同性?因为我,还有我们,都是深深“嵌入”在这个充满人性的世界之中 。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专注于女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结合坚实的临床经验、研究背景,带领我们畅游于女性心理的世界。没有任何人会否认男女之间的差异。男女两性尽管同样具备大体相似的躯体,但是内心世界却相差悬殊。正如作者所言,男性要通过“doing”来证实自身,而女性只要“being”即可不证自明。长期以来,女性是作为社会的附属性别而存在。但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各种女性的心理及其对女性自身乃至人类的重要性的描写。从初尝激情的少女到渴望认同的成年女性,从“足够好”的母亲到在缤纷大千世界中确认自我的职场白领,从爱的朦胧到爱的渴望、爱的缱绻、爱的失落,书中的女性,一如女人的衣服,众彩纷呈且各具特色,都让我们这个男性气息颇重的世界为之慨叹、为之讶异、为之喝彩、为之感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了男性在关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
The Space Between Us: Exploring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Relationships
(美) 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著
鲁小华 孙大强 译
柏晓利 审校
男女有别,自古有之;人性各异,亘古长存。在由鲁小华、孙大强两位年轻心理学者所翻译的朱瑟琳?乔塞尔森的《你我之间:人际关系的解析》一书中,深入浅出、体用兼备地探讨了人际关系这一常谈常新的话题 。
作者在其深厚的文本叙事和现象学基础上,采用深度访谈和绘制人际关系空间图的方法,试图探索、命名和描述人类联系的基本维度。她提出了一个在情感上对于他人建立紧密联系非常重要的由八个维度构成的关系模型: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由于本书成书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书中所述及的这些关系维度几乎已经是我们生活中,或者至少在我们专业领域中公认的、不言自明的核心要素,但是也正因如此,才更凸显出这些维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
本书的一大特点在于对人际之间相互的联系与共生共存的强调。正如作者开篇所言:“在我们高度强调个人主义精神的时代,人们变得羞于需要他人。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核心的治疗信息已经变成了独行其是,关注自我。心理学理解自我胜似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多数西方传统文化都是相当奉行个人主义的。这种个人主义文化传统颠覆了神权及政教合一对人性思想的禁锢,极大解放了人的内在创造力,迅猛推动社会发展前进;但是另一方面,极端的个人主义使得我们远离了人的本质,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远离他人实际上是在使我们“去人性化”。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的惨绝人寰使得我们痛定思痛,重新审视人性。我们发现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 总而言之,人类曾经的光辉与磨难使得我们更清醒地意识到,人,正如汉字中的结构,是需要另一个人的支撑。因此,人际关系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 。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21世纪,我们所处的时代也在朝后现代语境转型,一切都在被重新解构和结构,传统的饮食男女也不例外。从前,我们可能会片面认为,依恋他人是一种丧失尊严和独立的表现,我们可能会认为激情只是男人的特权,我们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坦诚相见地去确认他人,我们可能把理想化的事物或人当成现实的可能性来加以认同,结果陷入迷失自我的暗沼,我们可能误以为只有女人才会寻求他人的回应与共鸣,大丈夫应独断其是,我们有可能自以为在做我们自己,却不知道我们已经深深嵌入一个大背景之中,“身在此山中”却不自知,我们人类也都具有照料他人的天性却羞于承认这一点。而这些正是本书作者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作者的一一点拨,会有一种光风霁月、拨云见日的感觉。作者清晰的思路、深刻的领悟、精准的概念、贴切的叙事、翔实的案例、丰富的语言,使得我们深深沉浸在人际关系的奥妙之中。在通读译稿的时候,就有了和案主同呼吸共命运的感受,也许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共同性”吧!为什么有这种共同性?因为我,还有我们,都是深深“嵌入”在这个充满人性的世界之中 。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是专注于女性。作者用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结合坚实的临床经验、研究背景,带领我们畅游于女性心理的世界。没有任何人会否认男女之间的差异。男女两性尽管同样具备大体相似的躯体,但是内心世界却相差悬殊。正如作者所言,男性要通过“doing”来证实自身,而女性只要“being”即可不证自明。长期以来,女性是作为社会的附属性别而存在。但是在本书中,我们看到各种女性的心理及其对女性自身乃至人类的重要性的描写。从初尝激情的少女到渴望认同的成年女性,从“足够好”的母亲到在缤纷大千世界中确认自我的职场白领,从爱的朦胧到爱的渴望、爱的缱绻、爱的失落,书中的女性,一如女人的衣服,众彩纷呈且各具特色,都让我们这个男性气息颇重的世界为之慨叹、为之讶异、为之喝彩、为之感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了男性在关系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
从本书中可以隐约感受到作者对人类最美好的事物—人际关系的关注与身在其中的享受。在人际关系方面,充满了玄妙与不确定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人际关系的这种朦胧,使得它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这一话题从未中断,也永无休止。希望所有愿意探索人际奥秘的人都能看看这本书,不要浅尝辄止。我希望你们能做好思想准备,因为这不是一个你可以当观众、可以随时退席的领域;你也是人际中的演员,当你站在这个人生大舞台上,也许你不再能分清哪是真,哪是幻,书中的她或他,或许就是别处的你 。
我非常高兴将本书推荐给所有读者,让我们一起探索人际的奥秘,努力构筑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9月27日 现有幸为乔塞尔森所著,鲁小华、孙大强两位年轻心理学者所译《我与你:人际关系的解析》一书作序,殷切希望此书能为国内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学界和大众再添薪火 。
莎翁云: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的高贵,人的卓而不群,并非仅仅因为人类具有复杂的思维,更因为人类具有崇高的情感。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是国仇家恨,事事总关情。而感情是需要有投注对象的,这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本书作者乔塞尔森女士师从著名团体心理咨询大师欧文?亚隆,而亚隆又曾师从后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沙利文。沙利文认为,人类的精神疾患皆源于人际关系的不良运作 。
本书正是引领我们探索人际关系的奥秘及其病理机制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情、面子、礼数的国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影响、塑造乃至决定我们今日人际关系面貌的因素,是屈指可数的。乔塞尔森女士以其深厚的现象学与叙事功底,为我们深刻剖析了人际关系的最细致入微之处,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寻根溯源,让我们领略到最早期的客体关系是如何伴随我们长大成人的。我们一生要经历在数量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上限的客体,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个体不断地把他人内化在自己心中,成为自我心理构建的原材料,成为自我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借助人际关系,每个人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稳定而独立的自我。每一个客体都会或强或弱地在我们的成长面貌中投下他们的影子—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影子,也可能是阴云密布的影子。我们可能穿透这些重重叠叠的影子看到了我们的羽复之路,也可能就此迷失。正因如此,人际关系才可堪琢磨,客体关系才让我们爱恨有之 。
本书所描述的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等八个维度无一不是源自人生早期的客体关系投射,无一不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浏览本书时,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能够匠心独具,把这八个维度融为一体,编织成我们人生的大网,有人间万象尽在其中之感;另一方面,也更加景仰沙利文、鲍比、费尔贝恩、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这些弗洛伊德身后的超卓之辈,他们或许没有弗洛伊德那样犀利与宽阔的视野,但他们都通过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精耕细作为精神分析的百年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采用了等距事件取样的案例叙述,由此让我们可以一窥案主人生之概,更为清晰地看到某种因素在人的一生之中的流变与兴衰,有一个完整的呈现,而不至于对某个因素断章取义,妄加评判其是非功过。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全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
本书的第二特色在于,作者的行文渗透了其深厚而真挚的对人及人性的关怀与尊重,能够体会到作者是带着专业的严谨态度和真诚的敏锐心灵与受访对象一起走完一段心路历程的。书中多次提到,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抛开学术与专业技术不论,单说这种境界已是令人叹服了。而技术背后,必然是深厚的、无所不在的对人类的体谅与宽容。作者对人性的领悟与洞察,其咨询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
我非常高兴将本书推荐给所有读者,让我们一起探索人际的奥秘,努力构筑和谐的关系,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9月27日 现有幸为乔塞尔森所著,鲁小华、孙大强两位年轻心理学者所译《我与你:人际关系的解析》一书作序,殷切希望此书能为国内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学界和大众再添薪火 。
莎翁云:人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的高贵,人的卓而不群,并非仅仅因为人类具有复杂的思维,更因为人类具有崇高的情感。无论亲情、友情、爱情,抑或是国仇家恨,事事总关情。而感情是需要有投注对象的,这便形成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本书作者乔塞尔森女士师从著名团体心理咨询大师欧文?亚隆,而亚隆又曾师从后精神分析代表人物沙利文。沙利文认为,人类的精神疾患皆源于人际关系的不良运作 。
本书正是引领我们探索人际关系的奥秘及其病理机制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人情、面子、礼数的国家。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真正影响、塑造乃至决定我们今日人际关系面貌的因素,是屈指可数的。乔塞尔森女士以其深厚的现象学与叙事功底,为我们深刻剖析了人际关系的最细致入微之处,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寻根溯源,让我们领略到最早期的客体关系是如何伴随我们长大成人的。我们一生要经历在数量上甚至可以说没有上限的客体,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互动,个体不断地把他人内化在自己心中,成为自我心理构建的原材料,成为自我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借助人际关系,每个人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稳定而独立的自我。每一个客体都会或强或弱地在我们的成长面貌中投下他们的影子—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影子,也可能是阴云密布的影子。我们可能穿透这些重重叠叠的影子看到了我们的羽复之路,也可能就此迷失。正因如此,人际关系才可堪琢磨,客体关系才让我们爱恨有之 。
本书所描述的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的确认、理想化与认同、共同性与共鸣、嵌入、照料等八个维度无一不是源自人生早期的客体关系投射,无一不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浏览本书时,一方面非常佩服作者能够匠心独具,把这八个维度融为一体,编织成我们人生的大网,有人间万象尽在其中之感;另一方面,也更加景仰沙利文、鲍比、费尔贝恩、克莱因、温尼科特、科胡特等这些弗洛伊德身后的超卓之辈,他们或许没有弗洛伊德那样犀利与宽阔的视野,但他们都通过自己在某一个方面的精耕细作为精神分析的百年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其采用了等距事件取样的案例叙述,由此让我们可以一窥案主人生之概,更为清晰地看到某种因素在人的一生之中的流变与兴衰,有一个完整的呈现,而不至于对某个因素断章取义,妄加评判其是非功过。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全貌也是大有裨益的 。
本书的第二特色在于,作者的行文渗透了其深厚而真挚的对人及人性的关怀与尊重,能够体会到作者是带着专业的严谨态度和真诚的敏锐心灵与受访对象一起走完一段心路历程的。书中多次提到,一些受访者在深度访谈中倾诉出很多他们自己从未对他人讲述或难以对他人讲述的往事与情感,但却令人难以置信地很自然地都对作者“坦白”了。抛开学术与专业技术不论,单说这种境界已是令人叹服了。而技术背后,必然是深厚的、无所不在的对人类的体谅与宽容。作者对人性的领悟与洞察,其咨询功底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