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思考>> 辜鴻銘 Gu Hongming   中國 China   近代中國   (1857年七月18日1928年四月30日)
中國人的精神
  本書是辜式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傢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前後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本書從文化思想史的角度看,對於中國精神生活的“揭示”,關於中國文化道德精神價值的闡述,都很有意義。我們出版中國人的英語著述,正是為有志於此的英語學習者樹一個榜樣,為下個世紀的中國再添一份自信,還為世界英語的推廣吶一聲喊。
第1節:好公民的宗教
  引言
  好公民的宗教
  難道我們這樣做有什麽不對嗎?群氓,我們不能不愚弄他們;你瞧,他們多麽懶惰無能!看上去多麽野蠻!所有亞當的子民,當你愚弄他們時都是無能和野蠻的,惟有真誠,才能使他們煥發人性--歌德。
  目前的大戰吸引了整個世界的註意,人們不再關心其它事情。但是我認為,這場戰爭自身應該使那些認真思考的人把他們的註意力轉移到文明這個大問題上來。所有的文明都始於對自然的徵服,比如通過徵服和控製自然中令人恐怖的物質力量,使得它們不能有害於人類。今天,現代歐洲文明已經連續成功地徵服了自然,而且必須承認,至今沒有任何其他文明能夠達到這一點。但是,在這個世界中,還有一種比自然中可恐怖的物質力量更為可怕的力量,那就是人心中的激情。自然的物質力量能夠給人類帶來的傷害,遠遠比不上人類的激情給人帶來的傷害。因此,在這種可怕的力量即人類的激情能夠得到正確地調節和控製之前,顯然是不可能有什麽文明的,甚至連人類的生命可能性都沒有。
  在社會的早期和野蠻階段,人類必須用自然的物質力量來控製和抑製人類的激情。因此野蠻部落就受到純粹的自然力量的抑製。但是隨着文明的出現,人類發現了一種比自然力量更為有力和有效的控製人類激情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過去在歐洲人中抑製和控製人類激情的道德力量是基督教。但是現在這場之前說到的軍備戰爭,似乎表明基督教作為一種道德力量已經不再有效。在沒有一種有效的道德力量來控製和抑製人類激情的情況下,歐洲人衹要再次利用自然力量來維持文明秩序。確實如卡萊爾(13)說的那樣:"歐洲處於無政府狀態,外加一個警察。"利用自然力量來維持文明秩序最終則導致軍國主義。實際上,今天歐洲之所以需要軍國主義是因為缺乏一種有效的道德力量。但是軍國主義導致戰爭,而戰爭意味着破壞和浪費。因此,歐洲人進退兩難。如果他們遠離軍國主義,那麽無政府狀態將毀壞他們的文明,但是,如果他們堅持軍國主義,他們的文明也會因為戰爭的浪費和破壞而崩潰。但英國人說,他們决定擊潰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而且基希勒勳爵相信,他能夠憑藉三百萬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英國軍隊來撲滅普魯士的軍國主義。不過在我看來,一旦普魯士的軍國主義被撲滅,則會産生另一個軍國主義--英國軍國主義,而它也必定會被撲滅。因此,似乎看來沒有逃出這一惡性循環的道路。
  但真的是無路可走嗎?不,我相信一定有出路。美國的愛默生在很久以前說過,"我能夠輕易地看到步槍崇拜的破滅,儘管偉大人物是步槍崇拜者;而且確實如此,就像上帝證明一樣,武器需要另一個武器,惟有愛和正義的法則能夠産生一勞永逸的革命。"如今,如果歐洲人真的想要撲滅軍國主義的話,那就衹有一條出路,那就是用愛默生所說的不需要另一種武器的武器,即正義和愛的法則,實際上也就是道德力量。衹要有一種有效的道德力量,軍國主義就不再需要,它自身也就會消失。但是現在,基督教作為一種道德力量已經不再有效,問題是,歐洲人去何處尋找這種能夠使得軍國主義不必要的新的道德力量?
  我認為,歐洲人將在中國、在中國文明中找到這種新的道德力量。這種能夠使得軍國主義成為多餘的道德力量就是好公民的宗教。當人們會對我說,"中國也有戰爭啊。"確實,在中國也有戰爭;但是,自從孔子以後,多少年來,我們中國人就沒有發生過今天在歐洲所見到的那種戰爭。在中國,戰爭是偶然的,然而在歐洲,戰爭成了一種必然。我們中國也可能會發生戰爭,但我們不會生活在不斷的戰爭陰影之下。實際上,在我看來,歐洲這種狀態中無法忍受的一件事情不是戰爭,而是每一個個體常常擔心他的鄰居會像他一旦足夠強大所做的那樣對他,即來搶奪甚至殺害他,因此他要麽武裝自己,要麽雇傭一個武裝警察來保護他。因此歐洲人身上的重擔與其說是戰爭,還不如說是持續地武裝他們自身的必要性,運用自然力量來保護他們自身的絶對必要性。
第2節:人之初性本善
  如今在中國,由於我們中國人有好公民的宗教,所以一個人不會覺得需要用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他甚至很少需要召來和運用國傢警察的力量來保護自己。在中國,一個人通過他的鄰居的正義感而得到保護;他通過他的同類時刻服從道德義務感而得到保護。確實,在中國,一個人不覺得需要用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因為他確信每個人都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個人都認為道德義務是必需得到服從的東西。現在,如果能夠使得所有的人一致地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一種力量,道德義務是某種必需服從的東西,那麽自然力量的運用就沒有必要了,那麽這個世界就不再會有什麽軍國主義了。當然,在每一個國傢還是有一些人,犯罪分子,在這個世界有一些殘暴之徒,他們不會或者無法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高於自然力量的一種力量,他們因此也不會或無法認識到道德義務是某種必需服從的東西。因此,為了防備犯罪分子和殘暴之徒,在每個國傢和這個世界一直還是需要一定數量的自然的或警察力量和軍國主義。(z-74)
  但人們會對我說,你如何使得人類認識到公正和正義是一種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呢。我覺得,必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使得人類相信公正和正義的有效性,使得他們相信公正和正義是一種力量,實際上就是使他們相信善的力量。但又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好,為了做到這一點,在中國,好公民的宗教在每一個孩子一旦能夠理解言詞的意義的時候就教導他們,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14)
  今天歐洲文明在本質上的不安全性,在我看來,在於它錯誤的人性觀念;它是人性惡的觀念,由於這一錯誤的觀念,歐洲的整個社會結構就一直建立在強力之上。歐洲人用來維持文明秩序的兩個東西,分別是宗教和法律。換句話說,歐洲人是由於害怕上帝和恐懼法律而保持着秩序的。恐懼意味着強力的使用。因此,為了保持對上帝的恐懼,歐洲人首先就得養一大批花費昂貴的閑人,也就是所謂的牧師。不說別的,單就如此高的花費而言,最終都成了人民一項不可承受的負擔。實際上,在宗教改革的三十年戰爭中,歐洲人試圖取消牧師。在取消牧師之後,誰來保證人民恐懼上帝以保持秩序呢,歐洲人試圖通過對法律的恐懼來做到這一點。但是要保持對法律的恐懼,歐洲人需要養另一個花費更為昂貴的閑人階層,那就是警察和軍隊。如今,歐洲人開始發現通過養護警察和軍隊來維持秩序,甚至比養護牧師更需要災難性的開支。確實,就像在宗教改革的三十年中歐洲人想要取消牧師一樣,如今在當前的戰爭中,歐洲人真正希望的是,取消軍隊。但是,如果歐洲人想要取消軍隊的話,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要麽是召回牧師以保持對上帝的恐懼,要麽就是去找到另一種別的東西,它能夠像畏懼上帝和恐懼法律一樣,幫助他們維持文明秩序。把這個問題說得明白些,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承認,這是擺在戰後歐洲人面前文明的最大問題。
  如今,他們在有了牧師的經歷之後,我不認為歐洲人還會想要召回牧師。俾斯麥(Bismarck)曾說:"我們永遠不會回到卡諾薩(Canossa)(15)"此外,即使現在召回牧師也無益,因為歐洲人現在不再畏懼上帝。因此,如果歐洲人想要消除警察和軍隊的話,擺在他們面前的唯一的另一個選擇方案,就是尋找某個別的東西,它能夠像畏懼上帝和恐懼法律一樣,能夠有助於他們維持文明秩序。我相信,如我已經說過的惡那樣,如今這個東西歐洲人會在中國文明那裏找到。這個就是我說的好公民的宗教。中國的這種好公民的宗教,無需牧師和警察或軍隊就能夠使人們維持一個國傢的秩序。確實,有了這一好公民的宗教,人口衆多的中國人(人口即使不比整個歐洲大陸多)在沒有牧師和警察或軍隊的情況下,在實際上保持着和平與秩序。在中國,由於在這個國傢每一個人都知道,牧師和警察或軍隊,在幫助維持公共秩序上所扮演的是一個非常次要的、非常不重要的角色。在中國衹有最無知的階級纔需要牧師,衹有最糟糕的犯罪分子階層纔需要警察或軍隊使他們維持秩序。因此,我說,如果歐洲人真的想要消除宗教和軍國主義,消除使得他們陷入睏境和流血衝突的牧師和軍隊,他們就要到中國來藉鑒我所說的好公民的宗教。
  簡言之,在這個文明受到崩潰的威脅之時,我想要喚起歐洲人和美國人註意的是,在中國這裏存在着一種無價的至今無可置疑的文明財富。這一文明財富不是這個國傢的貿易、鐵路、礦藏資源、金銀鐵煤。我在這裏想說,今天這個世界的文明財富是中國人,是擁有他的好公民宗教的沒有被破壞的真正中國人。我說,真正的中國人是無價的文明財富,因為他是一個無需花費世界多少成本就能使自己保持秩序的人。我在這裏確實想要警告歐洲人和美國人不要毀壞這一無價的文明財富,不要去改變和破壞真正的中國人,就像他們現在用他們的新知識試圖所做的那樣。如果歐洲人和美國人成功地毀滅了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的人性典範;成功地把真正的中國人轉變成了歐洲人或美國人,比如,轉變成了一個需要一個牧師或軍隊來使其保持秩序的人,那麽他們肯定會增繳這個世界的宗教或者軍國主義的負擔,而後者這時已經成了文明和人性的一個危險和威脅。但是另一方面,假設能夠通過某種方式改變歐洲的或美國的人性,把歐洲人或美國人改變成為真正的中國人,那麽就不會再需要一個牧師或軍隊來使其保持秩序;想想看,這給世界解除的是什麽樣的一個負擔。
首頁>> >> 文化思考>> 辜鴻銘 Gu Hongming   中國 China   近代中國   (1857年七月18日1928年四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