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林語堂
本書人物純屬虛構,正如所有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多取材自真實生活,衹不過他們是組合體。深信沒有人會自以為是本書中的某個軍閥、冒險傢、騙子或浪子的原版。如果某位女士幻想自己認識書中的名媛或寵妾,甚至本身曾有過相同的經歷,這倒無所謂。
不過,新疆事變倒是真實的。歷史背景中的人物也以真名方式出現,例如:首先率領漢軍傢眷移民新疆的大政治傢左宗棠;一八六四——一八七八年領導“回變”的雅庫布貝格;哈密廢王的首相約耳巴司汗;日後被自己的白俄軍逐出新疆,在南京受審槍斃的金樹仁主席;繼金之後成為傳奇人物的滿洲大將盛世纔;曾想建立一個中亞回教帝國,後來於一九三四年尾隨喀什噶爾的蘇俄領事康士坦丁諾夫一同跨越蘇俄邊界的漢人回教名將馬仲英等等。記載着一九三一——一九三四年間回變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斯文?赫定的《馬仲英逃亡記》和吳艾金的《回亂》等書。本書衹敘述這次叛亂在一九三三年的部分。
林語堂
本書人物純屬虛構,正如所有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多取材自真實生活,衹不過他們是組合體。深信沒有人會自以為是本書中的某個軍閥、冒險傢、騙子或浪子的原版。如果某位女士幻想自己認識書中的名媛或寵妾,甚至本身曾有過相同的經歷,這倒無所謂。
不過,新疆事變倒是真實的。歷史背景中的人物也以真名方式出現,例如:首先率領漢軍傢眷移民新疆的大政治傢左宗棠;一八六四——一八七八年領導“回變”的雅庫布貝格;哈密廢王的首相約耳巴司汗;日後被自己的白俄軍逐出新疆,在南京受審槍斃的金樹仁主席;繼金之後成為傳奇人物的滿洲大將盛世纔;曾想建立一個中亞回教帝國,後來於一九三四年尾隨喀什噶爾的蘇俄領事康士坦丁諾夫一同跨越蘇俄邊界的漢人回教名將馬仲英等等。記載着一九三一——一九三四年間回變的第一手資料,例如,斯文?赫定的《馬仲英逃亡記》和吳艾金的《回亂》等書。本書衹敘述這次叛亂在一九三三年的部分。
一
李飛坐在茶樓中靠近裏面的座位上,註視着大街和對街的鋪子。茶樓的正對面是一間賣綢緞綿絲的大店。好冷的二月天,颳着風沙,門上厚重的布簾也垂了下來。右側是一間羊肉餐館。夏天時館子前門是完全敞開的,但是天冷的時候就用隔板和小門將它封起來,上半截裝上玻璃窗框,可以看到裏面的動靜。
狂風從那已被騾車壓成溝槽的人行道上颳起塵土。下雨的時候,污水流不進人行道與柏油路之間的水溝,於是把騾車的壓痕化成一片泥沼,天一放晴,輕風又揚起灰塵,抹得行人一臉的灰。在傳統的束縛下,老騾車仍行駛在人行道上,避免走上中央的柏油大道。或許是當局嚴禁他們行駛柏油路吧!也可能是這些騾車夫走了一輩子的泥漿路,習慣了。這條街有四十尺寬。為什麽市政府衹鋪設中間呢?李飛嚮來愛發問。也許把整個街道鋪設起來太昂貴了。也可能是當局認為這些騾車生來就註定該走泥路。箍着鐵的大木輪會弄鬆嵌好的石塊,破壞了這條專門行駛汽車和黃包車的道路。這條路像是件進行了一半的工程,把人行道弄上了兩三尺的泥土,這座城也髒髒的。他不喜歡這個樣子,他嚮來不喜歡半途而廢的東西。
剛纔他的心裏並非特別在意地想這個問題。他是在古西安城長大的,以它為榮,希望看到它改善和現代化。他覺得眼見這座城隨着自己的成長而改變是件有趣的事。他記得在念書的時候,曾經為了南北大道裝上街燈而興奮不已。中央公園的設立,幾條鋪上柏油的道路,橡膠輪胎的黃包車和汽車都曾經令他興奮過。他看過一些外國人——主要是路德教會的傳教士、醫生和老師,還有不少穿着西褲和襯衫、長腿的歐洲旅客或工程師,他們的臉像是半生不熟的牛肉。他常常在思索那牛肉膚色的起源。
他看着這座沉靜的古城,唐朝的首都,猶豫、不情願地,但又顯而易見地改變。西安位於內陸,是中國西北的心髒。他稱西安是“中國傳統之錨”。這是他的故鄉,他愛這裏的一切。西安不會溫文地轉變。人們、風氣、政治和衣着的改變都是紊亂的,他就愛這一片紛亂的睏惑。
現在他聽到樂隊在演奏,心中正納悶。今天是星期五,又不是假日。他移嚮門口想看個清楚。警察樂隊剛過去,後面接着一大排學生,朝“東大街”走去。這條街已經正式改名為“中山路”,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但是,對當地老百姓來說這條街仍是“東大街”。儘管有一位熱心擁護國民黨的年輕好事者寫信給報社,建議警察該處罰那些把“中山路”說成“東大街”的人們。沒用。連警察都繼續用“東大街”的名字,除了正式的公文以外。
李飛凝視着街上,那是一幅活動的畫面。塵土飛到學生的臉上,太陽也照耀着他們。高舉的竹竿上橫着白布帆,學生手上拿着的紙旗在風裏飛着,上面寫有壯觀的標語。“支援第十九軍!”“全國上下一致團结!”“支援抗日!”“毋忘九一八!”這是擁護一九三二年第十九軍抗日的示威,結果並沒打成。
李飛暗自歡喜,尤其是看到警察樂隊。這表示有市政府在後面支持學生的行動,聽說在北平警察毆打學生呢!
他走出門外。學生們的臉在陽光下微笑。隊伍有些亂,不過並無妨。人們都圍着街道看遊行,興奮地談論着。也有小學生參加。每一隊都由校旗引導。有一隊男童子軍,製服被厚厚的內衣弄得鼓脹起來,大多數的人都被他們的笛子和銅鼓吸引住了。還有一列中學生的隊伍裏,一個男生敲打着煤油桶,把群衆逗笑了。
有一隊女師範學院的女學生。大部分穿着鼕季長服,但是前面有十二個女生頭髮剪得短短的,穿着白領襯衫、黑燈籠褲和布鞋。她們是排球隊的。看到她們白白的小腿,幾個老婦人連忙用手遮臉。
“羞死人了!這麽大的姑娘也不穿長褲!”其中一個說。
男人——店員啦,街上遊蕩的小夥子啦——一個個都看得呆了。一切都顯得混亂——就像近代中國——新舊錯綜,雜亂不堪。
李飛轉身跟在女學生行列的後面。他喜歡這噪聲、樂隊、學生臉上的陽光、童子軍和煤油桶。新的中國正嚮前邁進,雖然睏惑,但是卻懷着希望。他感到和第一次看到汽車飛馳過東大街時同樣的興奮沸騰。
少女們在格格大笑。幾位稍長的女生穿着高跟鞋,似乎有些吃力地跟在隊伍後面,當她們隨着大傢微弱地喊口號時,有點害羞。他也喜歡這點。不過多數的女生都年輕,十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她們的短發、笑臉、各種羊毛圍巾——深紅色居多——看起來好美。狂風不時由後面吹亂她們的頭髮,打到臉上,風沙滾過街道,吹進了她們的眼睛。有些人用圍巾遮住鼻子,有些人在咳嗽。她們的辮子和捲發看起來像煞了風中的牧草。
李飛是國立《新公報》社的西安特派員。他純粹是為了興趣纔跟在隊伍的後面,而不是因為記者的身份。他覺得一定會有妙事發生。如果遊行完全平靜地進行,不出事,那纔是奇跡呢!
警察大隊隊長熱忱地派出管弦隊,因為他自己也是擁護抗日的青年。這並非意味着西安的警察局一定贊成這項舉動,事實上西安是一省的省會,省主席是個半文盲的軍閥,他早聽說學生將要示威,於是打電話給警察局長,也就是他的小舅子,要他去驅散遊行的隊伍。
遊行的隊伍來到了“滿洲城”的東南角。因為清朝總督和他的滿洲侍衛都住在這裏,義和團之亂時,慈禧太後逃出八國聯軍的重圍,曾經到過這裏,所以纔取了這個名字。
李飛看到一條巷口站着約三十人到五十人左右的警察,用長竹竿武裝着。警察樂隊已經走到彎路前五十碼處。一聲哨音,警察從各條巷子衝了出來,一邊喊着“嗬!嗬!嗬!”一邊追趕學生。
李飛嚮後退了一些,雙手在胸前交叉,觀看着。好怪。他自忖。竹竿的劈啪聲和“嗬!嗬!嗬”的吼叫,好像是趕鴨子嘛!
接着發生一場滑稽可笑、故作英雄狀的戰鬥。竹棍打不死人,學生們便英勇地對抗了一番。有些學生抓緊竹棍的尾端不放,展開了一場拔河賽,雙方誰也不肯放手。一根竹竿被彈了起來,在空中翻了二十尺的筋鬥。很多棍子被弄斷,更危險,會把人颳傷流血的。雙方肉搏、刺戳、拖拉、拔河、拍打、腳踢了一會兒。灰塵遮住了雙方的視綫。大致上學生覺得棒透了,警察就顯得荒唐可憐了。
混亂開始的時候,女師範的學生已經走到街角。她們不能前進,又不願意回頭。
現在有幾個警察轉嚮她們。
“我們去抓女生!”
“不要。”
“當然要去。我們的任務不就是要阻止示威遊行嗎?不是挺好玩的嗎?”
“我們去趕那批娘子軍!”
十一二個年輕人衝嚮那些女生。“嗬!嗬!嗬!”他們拿着長竹棍前進,有的仍完整,有的已經斷裂了。
少女們尖叫着轉身逃跑。誰都忍不住要看看排球隊豐潤雪白的膝蓋。
說起來這些警察脫下製服,和其他年輕人沒啥兩樣。也可以說,當他們穿着製服集體行動時,往往會做出單個人穿便衣時不會做的事情。再說,一個優秀警察應該具有追趕任何逃犯的本能。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機會和女大學生說話,更別說為公事追捕她們、抓她們的身體,從她們雪白的手臂上奪下旗幟,和她們腰、臂如此接近了。
李飛坐在茶樓中靠近裏面的座位上,註視着大街和對街的鋪子。茶樓的正對面是一間賣綢緞綿絲的大店。好冷的二月天,颳着風沙,門上厚重的布簾也垂了下來。右側是一間羊肉餐館。夏天時館子前門是完全敞開的,但是天冷的時候就用隔板和小門將它封起來,上半截裝上玻璃窗框,可以看到裏面的動靜。
狂風從那已被騾車壓成溝槽的人行道上颳起塵土。下雨的時候,污水流不進人行道與柏油路之間的水溝,於是把騾車的壓痕化成一片泥沼,天一放晴,輕風又揚起灰塵,抹得行人一臉的灰。在傳統的束縛下,老騾車仍行駛在人行道上,避免走上中央的柏油大道。或許是當局嚴禁他們行駛柏油路吧!也可能是這些騾車夫走了一輩子的泥漿路,習慣了。這條街有四十尺寬。為什麽市政府衹鋪設中間呢?李飛嚮來愛發問。也許把整個街道鋪設起來太昂貴了。也可能是當局認為這些騾車生來就註定該走泥路。箍着鐵的大木輪會弄鬆嵌好的石塊,破壞了這條專門行駛汽車和黃包車的道路。這條路像是件進行了一半的工程,把人行道弄上了兩三尺的泥土,這座城也髒髒的。他不喜歡這個樣子,他嚮來不喜歡半途而廢的東西。
剛纔他的心裏並非特別在意地想這個問題。他是在古西安城長大的,以它為榮,希望看到它改善和現代化。他覺得眼見這座城隨着自己的成長而改變是件有趣的事。他記得在念書的時候,曾經為了南北大道裝上街燈而興奮不已。中央公園的設立,幾條鋪上柏油的道路,橡膠輪胎的黃包車和汽車都曾經令他興奮過。他看過一些外國人——主要是路德教會的傳教士、醫生和老師,還有不少穿着西褲和襯衫、長腿的歐洲旅客或工程師,他們的臉像是半生不熟的牛肉。他常常在思索那牛肉膚色的起源。
他看着這座沉靜的古城,唐朝的首都,猶豫、不情願地,但又顯而易見地改變。西安位於內陸,是中國西北的心髒。他稱西安是“中國傳統之錨”。這是他的故鄉,他愛這裏的一切。西安不會溫文地轉變。人們、風氣、政治和衣着的改變都是紊亂的,他就愛這一片紛亂的睏惑。
現在他聽到樂隊在演奏,心中正納悶。今天是星期五,又不是假日。他移嚮門口想看個清楚。警察樂隊剛過去,後面接着一大排學生,朝“東大街”走去。這條街已經正式改名為“中山路”,以紀念孫中山先生。但是,對當地老百姓來說這條街仍是“東大街”。儘管有一位熱心擁護國民黨的年輕好事者寫信給報社,建議警察該處罰那些把“中山路”說成“東大街”的人們。沒用。連警察都繼續用“東大街”的名字,除了正式的公文以外。
李飛凝視着街上,那是一幅活動的畫面。塵土飛到學生的臉上,太陽也照耀着他們。高舉的竹竿上橫着白布帆,學生手上拿着的紙旗在風裏飛着,上面寫有壯觀的標語。“支援第十九軍!”“全國上下一致團结!”“支援抗日!”“毋忘九一八!”這是擁護一九三二年第十九軍抗日的示威,結果並沒打成。
李飛暗自歡喜,尤其是看到警察樂隊。這表示有市政府在後面支持學生的行動,聽說在北平警察毆打學生呢!
他走出門外。學生們的臉在陽光下微笑。隊伍有些亂,不過並無妨。人們都圍着街道看遊行,興奮地談論着。也有小學生參加。每一隊都由校旗引導。有一隊男童子軍,製服被厚厚的內衣弄得鼓脹起來,大多數的人都被他們的笛子和銅鼓吸引住了。還有一列中學生的隊伍裏,一個男生敲打着煤油桶,把群衆逗笑了。
有一隊女師範學院的女學生。大部分穿着鼕季長服,但是前面有十二個女生頭髮剪得短短的,穿着白領襯衫、黑燈籠褲和布鞋。她們是排球隊的。看到她們白白的小腿,幾個老婦人連忙用手遮臉。
“羞死人了!這麽大的姑娘也不穿長褲!”其中一個說。
男人——店員啦,街上遊蕩的小夥子啦——一個個都看得呆了。一切都顯得混亂——就像近代中國——新舊錯綜,雜亂不堪。
李飛轉身跟在女學生行列的後面。他喜歡這噪聲、樂隊、學生臉上的陽光、童子軍和煤油桶。新的中國正嚮前邁進,雖然睏惑,但是卻懷着希望。他感到和第一次看到汽車飛馳過東大街時同樣的興奮沸騰。
少女們在格格大笑。幾位稍長的女生穿着高跟鞋,似乎有些吃力地跟在隊伍後面,當她們隨着大傢微弱地喊口號時,有點害羞。他也喜歡這點。不過多數的女生都年輕,十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她們的短發、笑臉、各種羊毛圍巾——深紅色居多——看起來好美。狂風不時由後面吹亂她們的頭髮,打到臉上,風沙滾過街道,吹進了她們的眼睛。有些人用圍巾遮住鼻子,有些人在咳嗽。她們的辮子和捲發看起來像煞了風中的牧草。
李飛是國立《新公報》社的西安特派員。他純粹是為了興趣纔跟在隊伍的後面,而不是因為記者的身份。他覺得一定會有妙事發生。如果遊行完全平靜地進行,不出事,那纔是奇跡呢!
警察大隊隊長熱忱地派出管弦隊,因為他自己也是擁護抗日的青年。這並非意味着西安的警察局一定贊成這項舉動,事實上西安是一省的省會,省主席是個半文盲的軍閥,他早聽說學生將要示威,於是打電話給警察局長,也就是他的小舅子,要他去驅散遊行的隊伍。
遊行的隊伍來到了“滿洲城”的東南角。因為清朝總督和他的滿洲侍衛都住在這裏,義和團之亂時,慈禧太後逃出八國聯軍的重圍,曾經到過這裏,所以纔取了這個名字。
李飛看到一條巷口站着約三十人到五十人左右的警察,用長竹竿武裝着。警察樂隊已經走到彎路前五十碼處。一聲哨音,警察從各條巷子衝了出來,一邊喊着“嗬!嗬!嗬!”一邊追趕學生。
李飛嚮後退了一些,雙手在胸前交叉,觀看着。好怪。他自忖。竹竿的劈啪聲和“嗬!嗬!嗬”的吼叫,好像是趕鴨子嘛!
接着發生一場滑稽可笑、故作英雄狀的戰鬥。竹棍打不死人,學生們便英勇地對抗了一番。有些學生抓緊竹棍的尾端不放,展開了一場拔河賽,雙方誰也不肯放手。一根竹竿被彈了起來,在空中翻了二十尺的筋鬥。很多棍子被弄斷,更危險,會把人颳傷流血的。雙方肉搏、刺戳、拖拉、拔河、拍打、腳踢了一會兒。灰塵遮住了雙方的視綫。大致上學生覺得棒透了,警察就顯得荒唐可憐了。
混亂開始的時候,女師範的學生已經走到街角。她們不能前進,又不願意回頭。
現在有幾個警察轉嚮她們。
“我們去抓女生!”
“不要。”
“當然要去。我們的任務不就是要阻止示威遊行嗎?不是挺好玩的嗎?”
“我們去趕那批娘子軍!”
十一二個年輕人衝嚮那些女生。“嗬!嗬!嗬!”他們拿着長竹棍前進,有的仍完整,有的已經斷裂了。
少女們尖叫着轉身逃跑。誰都忍不住要看看排球隊豐潤雪白的膝蓋。
說起來這些警察脫下製服,和其他年輕人沒啥兩樣。也可以說,當他們穿着製服集體行動時,往往會做出單個人穿便衣時不會做的事情。再說,一個優秀警察應該具有追趕任何逃犯的本能。他們之中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機會和女大學生說話,更別說為公事追捕她們、抓她們的身體,從她們雪白的手臂上奪下旗幟,和她們腰、臂如此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