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健康>> 四书类>> 刘德江 Liu Deji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论语正解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涵盖了孔子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道德观念、处世原则、修养之道和教育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史学、哲学价值。今天,本着 “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我们重新审视《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思想,对于启迪人们心灵、指导生活实践、构建礼仪之邦、实现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第1节:序言
  序言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书,记载着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语行事。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论语》的"微言大义",从中获益。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意思是说,《论语》的要义在于教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和方法。本书便是根据《论语》的要义,结合历史和现实,让人们从事实中学习、理解和践行《论语》的要义。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说明了"礼"与"仁"的关系,"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礼"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礼"与"仁"互为表里。所以当我们遵从"以仁为本"的理念的同时,要清楚"礼"的规范作用对人也同样重要。为了说明"礼"的重要性,孔子说过如下的话:"不知礼,无以立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理解了"礼"的重要性,我们便可以遵守"礼",以"礼"成事,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仁"之本,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有一点需要注意,"仁"的思想虽然历久不变,但"礼"的规范却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礼"总要打上时代的印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在继承"礼"的时候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正解》第一、第二两章侧重讲解《论语》中的"仁"与"礼"两项内容,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在第一章里讲述了"仁"的含义。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中谋生存求发展,要与他人打交道,如果要想求得一种和谐,便需要坚持"仁"的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为人处世必须要坚守"仁","仁"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章至第六章按照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编排。第三、第四两章主要从修身的角度来阐释《论语》。修身最重要的方式是学习。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仁"守"礼"。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与人相交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又可以提升修身境界。通过学习可以知"仁"守"礼",做到为人以忠、待人以信,拥有高尚的德,人与人便可做到和谐共处,成为君子之交。反之,则需退而内自省,继续学习修身。第五章,主要讲述人们在处理家庭事务上,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六章侧重人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能力,类似古人所说的"治国平天下"。
  最后一章重点讲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君子"。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君子"是一种内在与外在配合得宜的人。进一步说,"君子"不但有仁爱之心,还能以"礼"行事,即能知"仁"守"礼";同时"君子"还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上为世人做出榜样。"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推崇的人格,也是孔子自身的写照,希望读者能效仿"君子",勉励自己。
  《论语正解》是对《论语》的一种通俗解读,其中引用了钱穆、朱熹等儒家学者的观点,但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理解,有些看法难免偏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更希望读者能够参照《论语》原本进行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第2节:第一节 何为仁(1)
  第一章仁者爱人
  第一节何为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第二十二章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二十七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第六章
  仁者有爱
  《论语》中论"仁"有五十八章,共谈到一百零五次,其中孔子的学生问"仁"有九处,但孔子给出的答案每次都有不同。人们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每次的内容都不一样呢?究竟孔子所说的"仁"有没有一个定论呢?我们可以从他对子贡和曾子所说的"予一以贯之"中看出,孔子对他所推崇的"仁"一直都是有一致的见解的,只是他从多个方面来作了论述罢了。据文献记载,可以初步断定"仁"和"仁人"这些词是西周人所造的。"仁"字最初源于两个人相亲相爱,"仁人"是一个王朝或是封国建立牢固的统治秩序所不可缺少的。将"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并建立了一套仁爱的理论,则是从孔子开始的。
  说到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个字,那就是"仁者爱人"。"爱人"是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所作的回答。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很多为人的道理。孔子认为"爱人"要由近及远,首先要"亲亲",做到"入则孝,出则悌",然后才能达到"泛爱众",这与墨子的博爱有所不同了。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之本。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第一》)。也就是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做出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够尊敬师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古至今这是未曾有过的事。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平时居家孝悌,一丝不苟,日积月累,那么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因此,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为什么说"孝悌"是"仁"之本呢?如果一个人心中有一份孝,那外表就会毫无掩盖地流露出来这种真切、自然的感情,那么一个深深地爱着自己父母的孝子必然是心气和顺、和颜悦色的。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泛爱。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亲生父母都不好的人,会懂得去爱人。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
  或许有的人会认为,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仁"实在是太难了,对自己的父母好是可能,但是还要去爱别人,那就太难了点,要做到"泛爱众"就更难了,因为人都是自私的。孔子则一直相信仁心仁道都不远人,求得仁心仁道并不难,正如他所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难的是要真正达到那种他所期望的仁的境界。想必也只有孔子心中的那些圣人才能达到。
  在孔子心中,他所有的学生中,只有颜回算得上仁者。下面这则故事,或许能帮我们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说颜回算得上仁者的答案。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三个人陪同孔子出游,一同来到了鲁国边境的农山。山下是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却没有耕种,长满了野草。由于鲁国的国势衰弱,常常遭到强大的齐国、楚国等国的侵扰。农山下的这块土地正好是鲁国与齐、楚等国的边境,从这里出发可以到齐国、楚国,齐国和楚国也可以从这里入侵,进入鲁国。孔子看着肥沃的土地却因地处交界处而荒芜,感到十分惋惜。他叹了一口气说:"你们三个人就前面这块荒地谈谈各自的想法,让我来听听。"
  子路是一名武将。老师的话刚刚落音,他就迫不及待地回答道:"我愿担当起保卫鲁国的责任,敌人的军队若从这里侵入,我就穿上威武的军装,高举战旗,吹起号角,擂响战鼓,率领一支军队冲向敌军,夺过他们的帅旗,杀得敌人望风而逃。我再乘胜扩大鲁国的疆土,使鲁国强大起来。"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完毕后,还没等别人搭话,子路又自豪地说:"这只有我仲由才做得到。子贡和颜回,你们就跟在我后边立功吧!"孔子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淡淡地说:"真是一名勇将。"
首页>> 文化生活>>健康>> 四书类>> 刘德江 Liu Deji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