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因缘》是张恨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年人情感和恋爱的故事。杭州富家子弟樊家树来北京读书,而围绕着樊家树,有三个女孩子分别喜欢上了这位有为青年。她们分别是平民女子、唱大鼓书的艺人沈凤喜,部长的千金何丽娜和一位走江湖卖艺的侠女关秀姑。就是在这一男三女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演绎了一场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这么简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怎么能够一遍一遍地改编,老有观众在看,然后老有人在讨论,它的魅力何在呢?你说三角恋爱,三角恋爱的故事有的是啊,别人的三角恋爱怎么就流传不下去呢?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爱情模式,一眼就能看出来,一点都不复杂,一男三女。我们现在很多作家拼命把故事写得花哨,里面写五男八女的乱七八糟,搞不清楚。他以为这样写就能把人吸引得眼花缭乱,作品就能流传下去,不见得。张恨水简简单单,一男三女,但是一男三女,它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是很重的,每一个人所担负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我们现在买一个产品讲性价比,这个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所以每两个都可以单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逐对地分析。
我们先看樊家树和沈凤喜,樊家树和沈凤喜的关系怎么概括呢?可以说这是典型的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男女关系。樊家树是什么人呢?大学生,这要放到古代就是一个秀才或者举人。他无论从气质上,从学养上都是一个才子。而传统的知识分子,才子要配佳人,我们今天一说才子佳人,好像是一个老掉牙的这样一个模式,其实不然。才子佳人在历史的过程中,它也是一个进步,也是一个进步阶梯上的一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男女婚姻不由自己决定,婚姻是家族和家族之间的事情,哪个男的和哪个女的结婚,是由长辈决定的。长辈根据什么决定呢?根本不根据你们两个人的特点,跟你们俩没关系,而是说长辈之间的交情,长辈之间的地位。那么由这种门阀婚姻,演进到才子佳人婚姻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才子佳人婚姻是由个人的素质决定的,我有才你长得漂亮,跟咱两个家庭没关系,就超越了家庭,所以要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才子佳人我们今天看比较俗了,但是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樊家树和沈凤喜的爱情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这个才子佳人的爱情里边又有新的因素,什么新的因素呢?就是樊家树又是一个现代青年,他既有传统的士大夫的风韵,又接受了现代的平等思想。可是这个才子佳人的模式本身是有隐患的,我们对这个模式呢,一方面要肯定它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也要用我们更进步的标准来看,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中间有隐患。有什么隐患呢?也就是说尽管樊家树的思想上是有平等观念的,可是他们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地位,是有不平等的,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尽管你说咱俩平等,实际上咱俩不平等,你有钱我没钱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所以樊家树要出一笔钱,来捐助沈凤喜上学,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因为他们两个人之间除了男女恋爱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夹杂着一个希望工程的关系。樊家树是他的供养人,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经济上不平等必然造成人格上不能完全平等。樊家树主动跟她平等,这里边带有一种施恩的色彩,施予的色彩。而沈凤喜本来她就有艺人生活所带有的那种不可避免的虚荣心,所以她跟樊家树好了之后,她发现樊家树有钱,有的时候向樊家树要这要那,说你看我的同学她们都有自来水钢笔了,就我没有自来水钢笔。这自来水钢笔了不得,自来水钢笔的价值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我的同学都有笔记本电脑了,你也得给我买一个,樊家树没办法给她买一个自来水钢笔,别在胸前,很好的一个学生形象。那个时候学生都是表示自己有学问,都得别钢笔,当时就是说,用别钢笔的数量表示学问的大小,别一枝钢笔的是大学生,别两枝钢笔的是研究生,别三枝钢笔的就是教授,别四枝钢笔的那就是修理钢笔的。买了钢笔过两天又说不行了,你看人家都有手表,就我没有手表,樊家树一看没办法就满足她,又给她买了手表。我们看他们两个人在纯洁的爱情中间夹杂了一些不纯洁的因素,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两个人都觉得很自然,这个自然中已经增加了一些经济因素,这个经济因素,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既然你能够出钱养活沈凤喜,就有可能还有人出更多的钱,把她抢走。怎么不可能,完全有可能。你樊家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富家子弟,你哪里赶得上一个军阀,来了一个大军阀,来了一个师长,来了一个司令,就比你的力量大得多,所以他们俩的爱情缺乏一个最坚实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可以加以反思的。当然我们对待历史都要怀有同情的态度,历史在三十年代那个时候,青年人能有樊家树这样的思想就不错了,就算是难能可贵了,这是分析范和沈之间的模式。
我们再看樊家树和何丽娜,和部长千金何丽娜小姐之间的关系,何丽娜小姐爱樊家树,樊家树也觉得何丽娜有可爱之处,可是她的可爱之处主要是由于相貌酷似沈凤喜,也就是说他爱的是她的一个外壳,爱的是她的形象,爱的是她的容貌,爱的是色这个层次上的,而不喜欢她内在的东西,不喜欢她的内秀。那么他们内在的东西区别在哪儿呢?张恨水把握得非常准确,樊家树是一个现代青年,但是他不是那种浮浪青年,不是那个吃喝玩乐到处跳舞滑冰,不是那种青年。他还是一个好好读书有理想有抱负的,他是一个稳妥的在中西古今之间取一个平衡态度,这样一个有为青年。他不喜欢每天到处疯,到处跳舞的那种女孩子,他不喜欢。而何丽娜呢,她并不认为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妥,樊家树对她有一个评价。说她可爱也倒是蛮可爱的,但是放荡也是够放荡的了,“放荡”这个词说得有点夸张了,不是我们今天说得放荡的意思,但是在他看来每天去跳舞这就够放荡的了,一个女孩子不在家里呆着。还有她生活的奢华,她一年买衣服就要花几千块大洋,几千块大洋什么含义呢?相当于今天的几十万人民币,一年穿衣服都要几十万人民币。所以樊家树不喜欢她这种生活方式,而何丽娜一开始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妥,她觉得自己这个很时髦,她觉得自己这个代表社会进步,你们那个是老土。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存在一个文化冲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学所所长杨义先生,他有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樊家树和何丽娜之间就是文化冲突,他说樊家树喜欢的是温柔淑好的东方文化情调,而何丽娜身上所有的却是浪漫纵情的西方文化情调。那么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它在一个空间里必然要发生碰撞。也就是樊家树在几个女性之间的选择,他是包含了一种文化选择。可是这个何丽娜她爱樊家树,樊家树不喜欢她,她很痛苦,怎么办呢?最后她明白了,樊家树不喜欢的是自己的这种文化方式,那么她为了自己的爱,她就要克制自己,最后她就要改变自己,怎么改变?何丽娜最后就是放弃了她的纵情浪漫的生活方式,不去跳舞了,不去那些娱乐场合了,穿衣服也穿得很朴素了。最后隐居起来,到了西山别墅,在那里吃斋念佛,一个女孩子变了,可见爱情的力量很大。而小说的最后呢,是关秀姑把他们两个人又撮合在一起,他们两个在一块谈话,然后关秀姑把一束花扔进来,暗示着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那我们看这里边还是有文化的,最后是怎么改变何丽娜的呢?吃斋念佛,用佛经来化解她,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寓意。就是佛经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东西,用东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哲学,用佛学来化去她的西方文化影响。西方文化影响她那些浮躁的浪漫的东西,她必须化去那些东西之后,回归到东方文化中来,才能被代表东方文化的樊家树所接受,以后能不能接受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说有了接受你的可能性了,你已经入围了,进入决赛了,最后写到这样一个程度。
我们再看樊家树和关秀姑,关秀姑她心里边是默默地喜欢樊家树,但是她含而不露,她牺牲掉自己的爱,去成全自己的爱人,其实从爱情观念上说这是最高尚的一种情感了。喜欢自己的爱人,包括喜欢你所爱的人,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现在人的大多数的爱情都是自私的爱情观,一张口就说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排他的,你爱我你就不能跟别人说话,凭什么你爱我,你跟那女的说话呀,你跟她说话咱们就离婚,这是现代人的爱情观。但是在爱情的世界中,有这样一种高尚的人,他可以牺牲掉自己的爱情,他不认为爱情是排他的,不认为爱情就是占有,他认为爱情是奉献。我爱你,你也爱我,那更好。假如我爱你,你不爱我,那怎么办呢?我仍然帮助你成就你的理想,我帮助你找到你所爱的那个人。为什么关秀姑是侠女呢?不是会武术就是侠女,你会武术完全可能成为坏人,成为一个女魔头。侠的最基本的意义是有牺牲精神,能够为别人牺牲,你不会武术,你也是大侠。所以我讲武侠小说的时候,我有一个观点,谁是最大的侠,雷锋同志他是最大的侠,你别看他不打仗,他是个不打仗的解放军。但是他能够为别人牺牲自己,放着礼拜天不休息,帮人家干活。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就是侠。所以关秀姑在小说里,她的功能,她是一个女雷锋的形象,自己爱情不去努力争取,有机会,不是没有机会,你看那个沈凤喜意志不坚定,那个何丽娜生活比较浮华,一天到晚哪哪疯去,自己有很多机会。但是把机会放弃,帮助自己的爱人给他撮合这个不成,再去撮合那个,把自己这份爱埋在心底。那么反过来从樊家树这方面说,你不知道关秀姑爱你吗?你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对你最好吗?我想他这么聪明有学问的一个人,他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一个女孩子没事老帮助你,老帮助你跟女朋友约会,约会了人家就走了,她有病啊。樊家树他不可能没意识到,但是他意识到了,他为什么不去争取?我们可以说他不喜欢她呀。那么再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她?你说那个沈凤喜她连字都不认识,她没文化,她不就长得娇小可爱,会唱大鼓,然后很漂亮。何丽娜你看上她不也就是她很漂亮吗,可是你还不喜欢她的生活方式。而关秀姑人又漂亮,还能给你当保镖,当警卫员,一身好武功,写字写得也很漂亮,又温柔又细心,那你为什么不要她呀?这个秘密何在呢?这里面就写出了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中国男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是有问题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他们总是喜欢那些明显不如自己的女人,中国男人不喜欢女强人,不喜欢一个很全面的各方面隐隐约约能超过自己的女人,他喜欢一个沈凤喜这样的娇小可爱,又没什么文化,下班没事教她写两个字的,他喜欢这样一个人。他面对一个很优秀很全面的女性的时候,他退缩了,他不敢了,他甚至有意地回避这份感情。
这里我们可以举另外一部作品做对比,就是金庸先生有一部作品叫《书剑恩仇录》,《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叫陈家洛,陈家洛本来喜欢上一个女孩子叫霍青桐,是回疆部落的一个女孩。霍青桐这个女孩子就是智勇双全,作为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完整的女人,长得又漂亮又聪明,能够指挥大的战斗,武功又好,又温柔体贴,什么都好。可是这个陈家洛放弃了她,回避她的感情,他爱上了霍青桐的妹妹,就是香香公主,他为什么爱上这个妹妹,当然他说这个妹妹漂亮啊,漂亮得像仙人一样,但这个妹妹就是一个纯洁的女孩子,别的都不会,武功也不会,智慧也没有,一张白纸一样的。后来陈家洛有一个瞬间反省自己,说我为什么不喜欢霍青桐?他深刻地反省解剖自己的时候,他恍然大悟,难道是我不喜欢她,太能干吗?这句话说到根上了,原来中国这个知识分子他有一个软弱性,他不喜欢太能干的女孩子,对这一点很多作家都用他的作品进行过批判,包括鲁迅先生用杂文也批判过,鲁迅先生调侃说中国男人不喜欢非常健壮的女孩子,看了说心里有点自卑。总是喜欢林黛玉这种病病歪歪的这种女孩子。鲁迅还调侃说这些人理想的生活模式就是残秋的时候,秋天的时候吐半口血,由丫鬟扶着到街前去看秋海棠。他把这个文人的酸劲给描绘出来了,这是他们一种酸腐的生活方式,这里面是有批判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很多人可能就会喜欢关秀姑这样的女孩子,她是一个武功很好的人,在今天可能就是一个工作很好的人。她在她的公司里工作很好,有一身本事,又能出谋划策,又敢作敢为,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可能是今天大多数人选择的。可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两个人却是希望最小的,关秀姑在小说中的功能就是帮助他,她老帮助他,成了他的一个“三替”公司了,帮助他成全一切好事,关秀姑这个形象也很感人。
所以这三对爱情加起来我们看,正好满足了很多男性的白日梦,很多男性的白日梦,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生活一个男性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男性社会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满足男人的心理要求,满足男人的白日梦,所以我们看小说中,写三角恋爱的故事很多,但是说一个女的周围几个男的这样的作品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个男的周围几个女的,而且这几个女的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写它不是说英雄所见略同,它是社会需求。是因为社会上大多数的男人心里边有这样的梦想,我们当然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你只能找一个法律上的配偶,但是在法律之外很多人保存着这样那样的想像,有些人也有条件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所以现在我听到民谣说,现在很多男人要求什么呢,家里有个做饭的,身边有个好看的,远方还有个思念的。理想的男人的白日梦,我们看樊家树不就是这样吗?这三个女孩子一个是小鸟依人的,对他百依百顺的,你只要花钱让她上学就行了,然后另外有一个何丽娜,这是可以带出去出国访问的,一下飞机就光彩照人的,这是一个好看的。然后还有一个默默的含情不露的,远方还有个思念的,她叫关秀姑,多好。一个理想的男人的白日梦,所以我们看,它这个恋爱关系并不复杂,很简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把人的白日梦给你写全了,一个人所要的基本上的感情就是这几种嘛,它这里面都有。你别的小说都可以从我这里偷一些招数,化用我的这个模式,但是大概跑不出这个范围,跑不出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男人喜欢女人,无非就这么几种模式,沈凤喜这一类的,何丽娜一类的,关秀姑一类的。大多数人都能从这几类当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所以无论你喜欢哪一种,《啼笑因缘》都满足了你,那么这说的是男性中心,反过来又说,女性读者同样喜欢《啼笑因缘》,这又怎么解释呢?
这还可以从社会生活角度来说,正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所以不同的女性又从中可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啼笑因缘》实际上也能满足女性,但是能够满足女性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把这个男主人公描写得非常好。简单说好到什么程度呢?我用一个词概括,叫做大众情人,必须把这个男的描写成大众情人,少女可能喜欢他,少妇可能也喜欢他,中老年妇女对他也有点意思,大概像濮存昕这样的一个形象,得到广大妇女的喜爱,这就成功了。你不能把他写得特别另类,写得特点特别突出,只有一类女性喜欢他,那不行。写得具有的优点多一些,综合一点。我们看樊家树恰好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具有中庸之道标准的好男人,你说他传统吗?他有传统才子的那种气质,吟诗作赋,惜香怜玉,但是他又不是东哄先生,不是老封建,他又很新,他又新他又旧。他又能够接受现在的自由平等,他又讲忠孝两全,又讲自由平等,所以两边他都占着,他又风雅又果断,所以樊家树你挑不出他太多的缺点来。你除非从革命的立场上挑他缺点,说他思想还不够进步,但如果那样进步的话,那就成一个危险分子了,成了共产党了,那就不行了,很多女孩子不敢喜欢他了。他不能成共产党,就得是普通大学生中的一个优秀的人,将来有可能当教授,也可能当部长,至少是个全国人大代表,这样一个有着很好前程的模范青年,用现在的俗话叫钻石王老五。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人,有才华,但是不狂妄,不是到处批评这个批评那个的人。家里有钱,但是不坏。所以把这个男主人公描写好了,那么就可以满足社会上不同状态的女孩子的想像,她们对一个理想爱人的想像,比如说,像沈凤喜这样的女孩子,她好像是这个社会中的灰姑娘,她是灰姑娘,当这种读者来读《啼笑因缘》的时候,她就把自己认同为沈凤喜,她可能是个唱大鼓的,她可能是一个家里没有钱的一个贫困的学生。她可能是一个卖馒头的,可能是一个工厂里的普通女工。但是她觉得自己不错,她把自己想像成一个灰姑娘,灰姑娘就希望有朝一天,大门一打开,王子进来了,王子一眼就看中了她。每个灰姑娘都有自己的王子梦,所以无数的灰姑娘就很喜欢这个樊家树,而且她们会对沈凤喜加以最大限度的批评。说沈凤喜真是有福不会享,放弃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她们会为沈凤喜惋惜,留下自己同情的泪,所以《啼笑因缘》这一支爱情线索,能够满足很多灰姑娘的梦想。
那么第二种何丽娜这种女孩子,这种叫做时髦女郎,她是比灰姑娘生活好得多的,她每天换时装的,是这个社会主流,相当于我们现在很多白领女性,小资女性,动不动就去泡酒吧的,要看一些什么伊朗电影的,是这一类女孩子。这一类女孩子表现上生活得很飒、很爽,但是精神比较空虚。天长日久发现咱们每天忙什么呢,真烦、真累。精神空虚需要什么呢?需要精神导师,樊家树恰好是她们的精神导师,樊家树到灰姑娘那里是一个王子,到了这些女孩子面前他是一个精神导师。他有学问,他可以给她们讲,说你们这样的生活是空虚的,我告诉你,我们唐朝是怎么样的,宋朝是怎么样的,明朝是怎么样的,一下就把这些女孩子讲傻了。原来人生活得这么有价值啊,我是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是虚度年华而悔恨,于是樊家树在她们的生活中担任了一个精神按摩师的作用。所以她找到樊家树之后,她觉得生活踏实了。为什么何丽娜最后能够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去吃斋念佛呢?她觉得自己的灵魂没有归属,这些人物质上都可以满足,甚至不需要再满足的时候,就要找灵魂归属,而恰好樊家树这个形象对于她们就变成一个精神导师。我们知道很多女孩子在选择爱人的时候,有一类是要选精神导师型的,她觉得这个丈夫能够教导我,我不懂事,他把我像一个学生教育,使我能够成熟起来,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对于何丽娜这样的女孩子来说,樊家树又是她的精神导师,所以这种人,也能够满足。
那么对于关秀姑这种人,这种人相当于女强人,不需要男人帮助,自己一个人可以包打天下,解决个人生活所有问题。我们现在对女强人常常有误解,我觉得女强人在我们中国生活很不幸,比如说自己一人开创了一个公司,拳打脚踢都能弄,但是这些男性谁也不敢爱自己,认为女强人就不温柔,那是错误的理解。其实女强人往往很温柔,但是由于她忙于事业,她把这个温柔藏起来了,她含而不露。很多女强人爱上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这个男孩子,但她不露,她经常用批评的口吻说,你看你今天哪个哪个工作又没做好,今天晚上跟我一起吃饭,我批评批评你。她用这种口气说话,其实是对他流露了某种感情,但这男的不懂,男的回家还挺恨他的上司“一天到晚就知道工作,没意思”。他不能察觉她的温柔,所以这个女强人希望有一个知趣的,知情的又有才华的这样一种男人,做她的梦中情人。她即使不能跟他谈恋爱,不能跟他结合,但是这个人的存在,就满足了她一种思念的要求。我们现在人急功近利,谈恋爱就想在一起,有了爱情就想结婚,总是一条线的思维,其实在那些真正的懂得爱情的人中,他把这些问题能够复杂地看待。你爱一个人,你不是非要把他弄到家里来跟你过日子,能够思念他,在旁边看他过得很好,也是一种幸福。我觉得一部分女强人她觉得自己不容易得到,那么她就是保持这种思念的状态,在这个思念的状态中,她完成了自己的高尚感。所以樊家树的形象他也能够满足很多女强人的想法。
所以我们看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多角恋爱,保证了《啼笑因缘》的巨大成功,多角恋爱是一个常套,是一个俗套。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写多角恋爱就指责他,也不能批评他,也不能表扬他,就是说这就是一个模式。好像京剧一出来就要穿那身衣服一样,不能因为他穿这身衣服来褒贬他。关键是你是否通过这个模式写出了文化选择,我们看优秀的小说,爱情小说也好,带有爱情内容的小说也好,都是通过多角模式写出了文化选择。比如我们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貂蝉,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的选择,她是一个文化选择,一开始把她弄到董卓那里去。但是董卓是一个坏人,他代表腐朽文化,他马上要被干掉的。然后貂蝉喜欢吕布,可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成吕布年轻漂亮,武功第一,不能这么理解。吕布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是代表新生文化力量,虽然后来他又被曹操杀掉了,但是吕布代表要反抗天下秩序的,反抗董卓他们建立的秩序,他是代表反抗者。所以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的选择,是她对新文化的一种选择。假如小说不这么写的话,貂蝉这个形象不会这么可爱。再比如说贾宝玉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选择,怎么理解?我们今天的人不太能够体贴人心,我们今天就会想,干嘛不喜欢薛宝钗,薛宝钗长得多漂亮,多丰满,林黛玉长得那么瘦,肺结核似的。不懂,贾宝玉根本不是考虑谁长得漂亮不漂亮,两个人是不同的漂亮,这个不同的漂亮就是文化的不同,林黛玉她的文化模式,她考虑的是什么呢?她考虑的是宇宙的问题,人生的根本的问题,根本的幸福的问题。而这个薛宝钗呢,每天劝他去读书,去做官去考试,用贾宝玉的话说,每天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就好像现在一个女的,每天老劝男的,你怎么不多挣点钱?咱家什么时候买宝马?什么时候买房子呀?每天说点这样的话,把男人烦得要死。所以贾宝玉绝不喜欢薛宝钗这样的女性,他在林薛二人之间的选择仍然是一个高雅的文化选择还是庸俗的文化选择的问题。
那么我们比较这几部作品反过来就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啼笑因缘》它的巨大影响,它的这个模式你可以学习它,你可以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用这个模式来继续创造。
最后我讲几点《啼笑因缘》对大众文学的启示,我们从《啼笑因缘》巨大成功上可以看到,最受大众喜欢的不是最先锋的作品,就是社会上刚有一个最深刻的思想,只有一千个人明白,你就把它写成文学作品,一千个人明白了,也许明天就被推翻了,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看每个时代有一个赶时髦的作品,经常被淘汰,我们改革开放一批改革文学,后来一批反思文学,一批寻根文学,不是说你每次写最时髦的就能成功,而且是沉淀一段。这个时候的文学呢,它是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白日梦,你不能说你一点不满足大众,就是跟读者对着干。我写文学作品就是跟读者对着干,我打开电视我就骂观众,这节目没人看。要满足大众的白日梦,但是不能溺爱大众,另一方面又对这白日梦要略敲几下警钟。你看《啼笑因缘》他写了满足男人白日梦的多角恋爱,但是它的结局是不圆满的。它对结局是有反思的,不是大团圆结尾。后来《啼笑因缘》别人不断地要写续集,逼得张恨水没办法,自己写了十回的续,1933年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十回的续。把这个故事赶紧结束掉,最后终于让沈凤喜死掉了,不死没办法,不死怕别的书商又盗版再写,终于把沈凤喜写掉了,然后大家都去参加抗战了。当时九·一八以后了,然后就把大家都弄到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去了,你们谁也别打我小说的主意了,我把他们都送上去了。那时候爱情次要了,变成民主危亡隐隐约约突出一个主题了,那个续集写得并不好,但是被迫写这个续集,说明了正集的威力之大。所以大众文学你想,一方面要满足白日梦,另一方面不能让这个白日梦圆满,那么最近我看赵本山他有一个讲话,赵本山不是现在拍电视剧嘛,记者采访他说,你这电视剧怎么才能抓住观众呢?你这电视剧怎么收视率这么高。赵本山他没有学过文艺理论,他可不是我们中文系毕业的,人家是从生活中直接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就摸到一条道。他说这个主人公你就不能让他得好。哎呀,我说这句话说得太棒了,如果让我们大学教授来说,会讲得云山雾罩的,会讲一大套理论。其实说了半天,就是赵本山说的不能让他得好。他刚一得好,你给他安排一个悲剧,他刚一得好,你给他安排一个惨事,老让他倒霉,老让他倒霉,就抓住观众了。他是朴素的生活感受,但是他和我们研究了多少年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所以说高人就是高人。这和我说的不能让白日梦圆满是一样的。所以要构造一个白日梦,但是要指出这个白日梦的缺点,从这些意义上讲,《啼笑因缘》是大众文学的范本,是最精致的一范本。很多人说这么简单我一写就超过它,你可以写得比它复杂,复杂十倍都可以,但是你超不过它,我想它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我想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一百年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一部作品超过《啼笑因缘》。
这个故事这么简单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怎么能够一遍一遍地改编,老有观众在看,然后老有人在讨论,它的魅力何在呢?你说三角恋爱,三角恋爱的故事有的是啊,别人的三角恋爱怎么就流传不下去呢?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它的爱情模式,一眼就能看出来,一点都不复杂,一男三女。我们现在很多作家拼命把故事写得花哨,里面写五男八女的乱七八糟,搞不清楚。他以为这样写就能把人吸引得眼花缭乱,作品就能流传下去,不见得。张恨水简简单单,一男三女,但是一男三女,它所担负的文化含量是很重的,每一个人所担负了不同的文化含义。我们现在买一个产品讲性价比,这个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所以每两个都可以单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逐对地分析。
我们先看樊家树和沈凤喜,樊家树和沈凤喜的关系怎么概括呢?可以说这是典型的传统的才子佳人式的男女关系。樊家树是什么人呢?大学生,这要放到古代就是一个秀才或者举人。他无论从气质上,从学养上都是一个才子。而传统的知识分子,才子要配佳人,我们今天一说才子佳人,好像是一个老掉牙的这样一个模式,其实不然。才子佳人在历史的过程中,它也是一个进步,也是一个进步阶梯上的一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男女婚姻不由自己决定,婚姻是家族和家族之间的事情,哪个男的和哪个女的结婚,是由长辈决定的。长辈根据什么决定呢?根本不根据你们两个人的特点,跟你们俩没关系,而是说长辈之间的交情,长辈之间的地位。那么由这种门阀婚姻,演进到才子佳人婚姻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才子佳人婚姻是由个人的素质决定的,我有才你长得漂亮,跟咱两个家庭没关系,就超越了家庭,所以要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才子佳人我们今天看比较俗了,但是在历史上它曾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所以樊家树和沈凤喜的爱情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爱情。这个才子佳人的爱情里边又有新的因素,什么新的因素呢?就是樊家树又是一个现代青年,他既有传统的士大夫的风韵,又接受了现代的平等思想。可是这个才子佳人的模式本身是有隐患的,我们对这个模式呢,一方面要肯定它的历史进步性,另一方面也要用我们更进步的标准来看,他们两个人的爱情中间有隐患。有什么隐患呢?也就是说尽管樊家树的思想上是有平等观念的,可是他们两个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地位,是有不平等的,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尽管你说咱俩平等,实际上咱俩不平等,你有钱我没钱这是一个铁的事实,所以樊家树要出一笔钱,来捐助沈凤喜上学,那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因为他们两个人之间除了男女恋爱关系之外,他们之间还夹杂着一个希望工程的关系。樊家树是他的供养人,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经济上不平等必然造成人格上不能完全平等。樊家树主动跟她平等,这里边带有一种施恩的色彩,施予的色彩。而沈凤喜本来她就有艺人生活所带有的那种不可避免的虚荣心,所以她跟樊家树好了之后,她发现樊家树有钱,有的时候向樊家树要这要那,说你看我的同学她们都有自来水钢笔了,就我没有自来水钢笔。这自来水钢笔了不得,自来水钢笔的价值相当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我的同学都有笔记本电脑了,你也得给我买一个,樊家树没办法给她买一个自来水钢笔,别在胸前,很好的一个学生形象。那个时候学生都是表示自己有学问,都得别钢笔,当时就是说,用别钢笔的数量表示学问的大小,别一枝钢笔的是大学生,别两枝钢笔的是研究生,别三枝钢笔的就是教授,别四枝钢笔的那就是修理钢笔的。买了钢笔过两天又说不行了,你看人家都有手表,就我没有手表,樊家树一看没办法就满足她,又给她买了手表。我们看他们两个人在纯洁的爱情中间夹杂了一些不纯洁的因素,两个人都没有意识到,两个人都觉得很自然,这个自然中已经增加了一些经济因素,这个经济因素,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既然你能够出钱养活沈凤喜,就有可能还有人出更多的钱,把她抢走。怎么不可能,完全有可能。你樊家树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富家子弟,你哪里赶得上一个军阀,来了一个大军阀,来了一个师长,来了一个司令,就比你的力量大得多,所以他们俩的爱情缺乏一个最坚实的基础。这一点也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可以加以反思的。当然我们对待历史都要怀有同情的态度,历史在三十年代那个时候,青年人能有樊家树这样的思想就不错了,就算是难能可贵了,这是分析范和沈之间的模式。
我们再看樊家树和何丽娜,和部长千金何丽娜小姐之间的关系,何丽娜小姐爱樊家树,樊家树也觉得何丽娜有可爱之处,可是她的可爱之处主要是由于相貌酷似沈凤喜,也就是说他爱的是她的一个外壳,爱的是她的形象,爱的是她的容貌,爱的是色这个层次上的,而不喜欢她内在的东西,不喜欢她的内秀。那么他们内在的东西区别在哪儿呢?张恨水把握得非常准确,樊家树是一个现代青年,但是他不是那种浮浪青年,不是那个吃喝玩乐到处跳舞滑冰,不是那种青年。他还是一个好好读书有理想有抱负的,他是一个稳妥的在中西古今之间取一个平衡态度,这样一个有为青年。他不喜欢每天到处疯,到处跳舞的那种女孩子,他不喜欢。而何丽娜呢,她并不认为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妥,樊家树对她有一个评价。说她可爱也倒是蛮可爱的,但是放荡也是够放荡的了,“放荡”这个词说得有点夸张了,不是我们今天说得放荡的意思,但是在他看来每天去跳舞这就够放荡的了,一个女孩子不在家里呆着。还有她生活的奢华,她一年买衣服就要花几千块大洋,几千块大洋什么含义呢?相当于今天的几十万人民币,一年穿衣服都要几十万人民币。所以樊家树不喜欢她这种生活方式,而何丽娜一开始不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妥,她觉得自己这个很时髦,她觉得自己这个代表社会进步,你们那个是老土。所以他们两个人之间存在一个文化冲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学所所长杨义先生,他有一个很好的概括,他说樊家树和何丽娜之间就是文化冲突,他说樊家树喜欢的是温柔淑好的东方文化情调,而何丽娜身上所有的却是浪漫纵情的西方文化情调。那么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它在一个空间里必然要发生碰撞。也就是樊家树在几个女性之间的选择,他是包含了一种文化选择。可是这个何丽娜她爱樊家树,樊家树不喜欢她,她很痛苦,怎么办呢?最后她明白了,樊家树不喜欢的是自己的这种文化方式,那么她为了自己的爱,她就要克制自己,最后她就要改变自己,怎么改变?何丽娜最后就是放弃了她的纵情浪漫的生活方式,不去跳舞了,不去那些娱乐场合了,穿衣服也穿得很朴素了。最后隐居起来,到了西山别墅,在那里吃斋念佛,一个女孩子变了,可见爱情的力量很大。而小说的最后呢,是关秀姑把他们两个人又撮合在一起,他们两个在一块谈话,然后关秀姑把一束花扔进来,暗示着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那我们看这里边还是有文化的,最后是怎么改变何丽娜的呢?吃斋念佛,用佛经来化解她,这里面有一个文化寓意。就是佛经是我们东方文化的东西,用东方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哲学,用佛学来化去她的西方文化影响。西方文化影响她那些浮躁的浪漫的东西,她必须化去那些东西之后,回归到东方文化中来,才能被代表东方文化的樊家树所接受,以后能不能接受还是个未知数,但是说有了接受你的可能性了,你已经入围了,进入决赛了,最后写到这样一个程度。
我们再看樊家树和关秀姑,关秀姑她心里边是默默地喜欢樊家树,但是她含而不露,她牺牲掉自己的爱,去成全自己的爱人,其实从爱情观念上说这是最高尚的一种情感了。喜欢自己的爱人,包括喜欢你所爱的人,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现在人的大多数的爱情都是自私的爱情观,一张口就说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排他的,你爱我你就不能跟别人说话,凭什么你爱我,你跟那女的说话呀,你跟她说话咱们就离婚,这是现代人的爱情观。但是在爱情的世界中,有这样一种高尚的人,他可以牺牲掉自己的爱情,他不认为爱情是排他的,不认为爱情就是占有,他认为爱情是奉献。我爱你,你也爱我,那更好。假如我爱你,你不爱我,那怎么办呢?我仍然帮助你成就你的理想,我帮助你找到你所爱的那个人。为什么关秀姑是侠女呢?不是会武术就是侠女,你会武术完全可能成为坏人,成为一个女魔头。侠的最基本的意义是有牺牲精神,能够为别人牺牲,你不会武术,你也是大侠。所以我讲武侠小说的时候,我有一个观点,谁是最大的侠,雷锋同志他是最大的侠,你别看他不打仗,他是个不打仗的解放军。但是他能够为别人牺牲自己,放着礼拜天不休息,帮人家干活。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就是侠。所以关秀姑在小说里,她的功能,她是一个女雷锋的形象,自己爱情不去努力争取,有机会,不是没有机会,你看那个沈凤喜意志不坚定,那个何丽娜生活比较浮华,一天到晚哪哪疯去,自己有很多机会。但是把机会放弃,帮助自己的爱人给他撮合这个不成,再去撮合那个,把自己这份爱埋在心底。那么反过来从樊家树这方面说,你不知道关秀姑爱你吗?你不知道这个女孩子对你最好吗?我想他这么聪明有学问的一个人,他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一个女孩子没事老帮助你,老帮助你跟女朋友约会,约会了人家就走了,她有病啊。樊家树他不可能没意识到,但是他意识到了,他为什么不去争取?我们可以说他不喜欢她呀。那么再问他为什么不喜欢她?你说那个沈凤喜她连字都不认识,她没文化,她不就长得娇小可爱,会唱大鼓,然后很漂亮。何丽娜你看上她不也就是她很漂亮吗,可是你还不喜欢她的生活方式。而关秀姑人又漂亮,还能给你当保镖,当警卫员,一身好武功,写字写得也很漂亮,又温柔又细心,那你为什么不要她呀?这个秘密何在呢?这里面就写出了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中国男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是有问题的,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他们总是喜欢那些明显不如自己的女人,中国男人不喜欢女强人,不喜欢一个很全面的各方面隐隐约约能超过自己的女人,他喜欢一个沈凤喜这样的娇小可爱,又没什么文化,下班没事教她写两个字的,他喜欢这样一个人。他面对一个很优秀很全面的女性的时候,他退缩了,他不敢了,他甚至有意地回避这份感情。
这里我们可以举另外一部作品做对比,就是金庸先生有一部作品叫《书剑恩仇录》,《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叫陈家洛,陈家洛本来喜欢上一个女孩子叫霍青桐,是回疆部落的一个女孩。霍青桐这个女孩子就是智勇双全,作为一个女人她是一个完美的女人,完整的女人,长得又漂亮又聪明,能够指挥大的战斗,武功又好,又温柔体贴,什么都好。可是这个陈家洛放弃了她,回避她的感情,他爱上了霍青桐的妹妹,就是香香公主,他为什么爱上这个妹妹,当然他说这个妹妹漂亮啊,漂亮得像仙人一样,但这个妹妹就是一个纯洁的女孩子,别的都不会,武功也不会,智慧也没有,一张白纸一样的。后来陈家洛有一个瞬间反省自己,说我为什么不喜欢霍青桐?他深刻地反省解剖自己的时候,他恍然大悟,难道是我不喜欢她,太能干吗?这句话说到根上了,原来中国这个知识分子他有一个软弱性,他不喜欢太能干的女孩子,对这一点很多作家都用他的作品进行过批判,包括鲁迅先生用杂文也批判过,鲁迅先生调侃说中国男人不喜欢非常健壮的女孩子,看了说心里有点自卑。总是喜欢林黛玉这种病病歪歪的这种女孩子。鲁迅还调侃说这些人理想的生活模式就是残秋的时候,秋天的时候吐半口血,由丫鬟扶着到街前去看秋海棠。他把这个文人的酸劲给描绘出来了,这是他们一种酸腐的生活方式,这里面是有批判的。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很多人可能就会喜欢关秀姑这样的女孩子,她是一个武功很好的人,在今天可能就是一个工作很好的人。她在她的公司里工作很好,有一身本事,又能出谋划策,又敢作敢为,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可能是今天大多数人选择的。可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两个人却是希望最小的,关秀姑在小说中的功能就是帮助他,她老帮助他,成了他的一个“三替”公司了,帮助他成全一切好事,关秀姑这个形象也很感人。
所以这三对爱情加起来我们看,正好满足了很多男性的白日梦,很多男性的白日梦,我们不要忘了我们生活一个男性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父权社会,男性社会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满足男人的心理要求,满足男人的白日梦,所以我们看小说中,写三角恋爱的故事很多,但是说一个女的周围几个男的这样的作品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个男的周围几个女的,而且这几个女的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写它不是说英雄所见略同,它是社会需求。是因为社会上大多数的男人心里边有这样的梦想,我们当然现在实行一夫一妻制,你只能找一个法律上的配偶,但是在法律之外很多人保存着这样那样的想像,有些人也有条件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所以现在我听到民谣说,现在很多男人要求什么呢,家里有个做饭的,身边有个好看的,远方还有个思念的。理想的男人的白日梦,我们看樊家树不就是这样吗?这三个女孩子一个是小鸟依人的,对他百依百顺的,你只要花钱让她上学就行了,然后另外有一个何丽娜,这是可以带出去出国访问的,一下飞机就光彩照人的,这是一个好看的。然后还有一个默默的含情不露的,远方还有个思念的,她叫关秀姑,多好。一个理想的男人的白日梦,所以我们看,它这个恋爱关系并不复杂,很简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把人的白日梦给你写全了,一个人所要的基本上的感情就是这几种嘛,它这里面都有。你别的小说都可以从我这里偷一些招数,化用我的这个模式,但是大概跑不出这个范围,跑不出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男人喜欢女人,无非就这么几种模式,沈凤喜这一类的,何丽娜一类的,关秀姑一类的。大多数人都能从这几类当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种,所以无论你喜欢哪一种,《啼笑因缘》都满足了你,那么这说的是男性中心,反过来又说,女性读者同样喜欢《啼笑因缘》,这又怎么解释呢?
这还可以从社会生活角度来说,正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所以不同的女性又从中可以满足自己的白日梦,《啼笑因缘》实际上也能满足女性,但是能够满足女性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把这个男主人公描写得非常好。简单说好到什么程度呢?我用一个词概括,叫做大众情人,必须把这个男的描写成大众情人,少女可能喜欢他,少妇可能也喜欢他,中老年妇女对他也有点意思,大概像濮存昕这样的一个形象,得到广大妇女的喜爱,这就成功了。你不能把他写得特别另类,写得特点特别突出,只有一类女性喜欢他,那不行。写得具有的优点多一些,综合一点。我们看樊家树恰好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具有中庸之道标准的好男人,你说他传统吗?他有传统才子的那种气质,吟诗作赋,惜香怜玉,但是他又不是东哄先生,不是老封建,他又很新,他又新他又旧。他又能够接受现在的自由平等,他又讲忠孝两全,又讲自由平等,所以两边他都占着,他又风雅又果断,所以樊家树你挑不出他太多的缺点来。你除非从革命的立场上挑他缺点,说他思想还不够进步,但如果那样进步的话,那就成一个危险分子了,成了共产党了,那就不行了,很多女孩子不敢喜欢他了。他不能成共产党,就得是普通大学生中的一个优秀的人,将来有可能当教授,也可能当部长,至少是个全国人大代表,这样一个有着很好前程的模范青年,用现在的俗话叫钻石王老五。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人,有才华,但是不狂妄,不是到处批评这个批评那个的人。家里有钱,但是不坏。所以把这个男主人公描写好了,那么就可以满足社会上不同状态的女孩子的想像,她们对一个理想爱人的想像,比如说,像沈凤喜这样的女孩子,她好像是这个社会中的灰姑娘,她是灰姑娘,当这种读者来读《啼笑因缘》的时候,她就把自己认同为沈凤喜,她可能是个唱大鼓的,她可能是一个家里没有钱的一个贫困的学生。她可能是一个卖馒头的,可能是一个工厂里的普通女工。但是她觉得自己不错,她把自己想像成一个灰姑娘,灰姑娘就希望有朝一天,大门一打开,王子进来了,王子一眼就看中了她。每个灰姑娘都有自己的王子梦,所以无数的灰姑娘就很喜欢这个樊家树,而且她们会对沈凤喜加以最大限度的批评。说沈凤喜真是有福不会享,放弃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她们会为沈凤喜惋惜,留下自己同情的泪,所以《啼笑因缘》这一支爱情线索,能够满足很多灰姑娘的梦想。
那么第二种何丽娜这种女孩子,这种叫做时髦女郎,她是比灰姑娘生活好得多的,她每天换时装的,是这个社会主流,相当于我们现在很多白领女性,小资女性,动不动就去泡酒吧的,要看一些什么伊朗电影的,是这一类女孩子。这一类女孩子表现上生活得很飒、很爽,但是精神比较空虚。天长日久发现咱们每天忙什么呢,真烦、真累。精神空虚需要什么呢?需要精神导师,樊家树恰好是她们的精神导师,樊家树到灰姑娘那里是一个王子,到了这些女孩子面前他是一个精神导师。他有学问,他可以给她们讲,说你们这样的生活是空虚的,我告诉你,我们唐朝是怎么样的,宋朝是怎么样的,明朝是怎么样的,一下就把这些女孩子讲傻了。原来人生活得这么有价值啊,我是碌碌无为而羞耻,我是虚度年华而悔恨,于是樊家树在她们的生活中担任了一个精神按摩师的作用。所以她找到樊家树之后,她觉得生活踏实了。为什么何丽娜最后能够放弃自己原有的生活去吃斋念佛呢?她觉得自己的灵魂没有归属,这些人物质上都可以满足,甚至不需要再满足的时候,就要找灵魂归属,而恰好樊家树这个形象对于她们就变成一个精神导师。我们知道很多女孩子在选择爱人的时候,有一类是要选精神导师型的,她觉得这个丈夫能够教导我,我不懂事,他把我像一个学生教育,使我能够成熟起来,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对于何丽娜这样的女孩子来说,樊家树又是她的精神导师,所以这种人,也能够满足。
那么对于关秀姑这种人,这种人相当于女强人,不需要男人帮助,自己一个人可以包打天下,解决个人生活所有问题。我们现在对女强人常常有误解,我觉得女强人在我们中国生活很不幸,比如说自己一人开创了一个公司,拳打脚踢都能弄,但是这些男性谁也不敢爱自己,认为女强人就不温柔,那是错误的理解。其实女强人往往很温柔,但是由于她忙于事业,她把这个温柔藏起来了,她含而不露。很多女强人爱上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这个男孩子,但她不露,她经常用批评的口吻说,你看你今天哪个哪个工作又没做好,今天晚上跟我一起吃饭,我批评批评你。她用这种口气说话,其实是对他流露了某种感情,但这男的不懂,男的回家还挺恨他的上司“一天到晚就知道工作,没意思”。他不能察觉她的温柔,所以这个女强人希望有一个知趣的,知情的又有才华的这样一种男人,做她的梦中情人。她即使不能跟他谈恋爱,不能跟他结合,但是这个人的存在,就满足了她一种思念的要求。我们现在人急功近利,谈恋爱就想在一起,有了爱情就想结婚,总是一条线的思维,其实在那些真正的懂得爱情的人中,他把这些问题能够复杂地看待。你爱一个人,你不是非要把他弄到家里来跟你过日子,能够思念他,在旁边看他过得很好,也是一种幸福。我觉得一部分女强人她觉得自己不容易得到,那么她就是保持这种思念的状态,在这个思念的状态中,她完成了自己的高尚感。所以樊家树的形象他也能够满足很多女强人的想法。
所以我们看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多角恋爱,保证了《啼笑因缘》的巨大成功,多角恋爱是一个常套,是一个俗套。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写多角恋爱就指责他,也不能批评他,也不能表扬他,就是说这就是一个模式。好像京剧一出来就要穿那身衣服一样,不能因为他穿这身衣服来褒贬他。关键是你是否通过这个模式写出了文化选择,我们看优秀的小说,爱情小说也好,带有爱情内容的小说也好,都是通过多角模式写出了文化选择。比如我们看《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貂蝉,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的选择,她是一个文化选择,一开始把她弄到董卓那里去。但是董卓是一个坏人,他代表腐朽文化,他马上要被干掉的。然后貂蝉喜欢吕布,可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成吕布年轻漂亮,武功第一,不能这么理解。吕布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他是代表新生文化力量,虽然后来他又被曹操杀掉了,但是吕布代表要反抗天下秩序的,反抗董卓他们建立的秩序,他是代表反抗者。所以貂蝉在董卓和吕布之间的选择,是她对新文化的一种选择。假如小说不这么写的话,貂蝉这个形象不会这么可爱。再比如说贾宝玉在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选择,怎么理解?我们今天的人不太能够体贴人心,我们今天就会想,干嘛不喜欢薛宝钗,薛宝钗长得多漂亮,多丰满,林黛玉长得那么瘦,肺结核似的。不懂,贾宝玉根本不是考虑谁长得漂亮不漂亮,两个人是不同的漂亮,这个不同的漂亮就是文化的不同,林黛玉她的文化模式,她考虑的是什么呢?她考虑的是宇宙的问题,人生的根本的问题,根本的幸福的问题。而这个薛宝钗呢,每天劝他去读书,去做官去考试,用贾宝玉的话说,每天说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就好像现在一个女的,每天老劝男的,你怎么不多挣点钱?咱家什么时候买宝马?什么时候买房子呀?每天说点这样的话,把男人烦得要死。所以贾宝玉绝不喜欢薛宝钗这样的女性,他在林薛二人之间的选择仍然是一个高雅的文化选择还是庸俗的文化选择的问题。
那么我们比较这几部作品反过来就更能够深刻地理解《啼笑因缘》它的巨大影响,它的这个模式你可以学习它,你可以不断地变化,所以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用这个模式来继续创造。
最后我讲几点《啼笑因缘》对大众文学的启示,我们从《啼笑因缘》巨大成功上可以看到,最受大众喜欢的不是最先锋的作品,就是社会上刚有一个最深刻的思想,只有一千个人明白,你就把它写成文学作品,一千个人明白了,也许明天就被推翻了,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看每个时代有一个赶时髦的作品,经常被淘汰,我们改革开放一批改革文学,后来一批反思文学,一批寻根文学,不是说你每次写最时髦的就能成功,而且是沉淀一段。这个时候的文学呢,它是一方面满足了大众的白日梦,你不能说你一点不满足大众,就是跟读者对着干。我写文学作品就是跟读者对着干,我打开电视我就骂观众,这节目没人看。要满足大众的白日梦,但是不能溺爱大众,另一方面又对这白日梦要略敲几下警钟。你看《啼笑因缘》他写了满足男人白日梦的多角恋爱,但是它的结局是不圆满的。它对结局是有反思的,不是大团圆结尾。后来《啼笑因缘》别人不断地要写续集,逼得张恨水没办法,自己写了十回的续,1933年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十回的续。把这个故事赶紧结束掉,最后终于让沈凤喜死掉了,不死没办法,不死怕别的书商又盗版再写,终于把沈凤喜写掉了,然后大家都去参加抗战了。当时九·一八以后了,然后就把大家都弄到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去了,你们谁也别打我小说的主意了,我把他们都送上去了。那时候爱情次要了,变成民主危亡隐隐约约突出一个主题了,那个续集写得并不好,但是被迫写这个续集,说明了正集的威力之大。所以大众文学你想,一方面要满足白日梦,另一方面不能让这个白日梦圆满,那么最近我看赵本山他有一个讲话,赵本山不是现在拍电视剧嘛,记者采访他说,你这电视剧怎么才能抓住观众呢?你这电视剧怎么收视率这么高。赵本山他没有学过文艺理论,他可不是我们中文系毕业的,人家是从生活中直接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就摸到一条道。他说这个主人公你就不能让他得好。哎呀,我说这句话说得太棒了,如果让我们大学教授来说,会讲得云山雾罩的,会讲一大套理论。其实说了半天,就是赵本山说的不能让他得好。他刚一得好,你给他安排一个悲剧,他刚一得好,你给他安排一个惨事,老让他倒霉,老让他倒霉,就抓住观众了。他是朴素的生活感受,但是他和我们研究了多少年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所以说高人就是高人。这和我说的不能让白日梦圆满是一样的。所以要构造一个白日梦,但是要指出这个白日梦的缺点,从这些意义上讲,《啼笑因缘》是大众文学的范本,是最精致的一范本。很多人说这么简单我一写就超过它,你可以写得比它复杂,复杂十倍都可以,但是你超不过它,我想它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我想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一百年的时候,也不可能有一部作品超过《啼笑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