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汉语>> 趙超 Zhao Chao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8年)
中國古代的簡牘與石刻
  鄧小平同志講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今天一切發達的現代文明能夠有這樣偉大的成就,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最根本的因素。我們作考古的習慣追溯人類歷史的根源,那麽追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源,就應該歸結到古代的人類發明文字。很明顯,有了文字,才能夠把文化知識與科學技術記載下來,通過不斷的積纍與創新,發展科技,推動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才能達到今天的文明程度。古代簡牘的出土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可以說,每一次重要的簡牘發現,都引發一次國際漢學界的地震。在近一百年的時間中,已經發掘出土了100多批古代簡牘,它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研究。從春秋戰國時期直至晉代的簡牘材料,反映了近千年的古代歷史。有人統計過,到二十世紀末,出土的簡牘總數大約有二十萬枚。這裏面有很多內容豐富,影響巨大的發現。石刻是一種全世界都曾經使用過的文字載體。相對來說,中國大量使用石刻的時間要晚一些,從現有材料看是在漢代纔開始,但是後來居上,中國的石刻不僅數量多,而且使用的範圍十分廣泛,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個重要載體。
  
    文字是文明發展的根本因素。講座中概要介紹中國古代文明中重要的文字傳播工具——出土發現的簡牘與石刻。包括它們的形狀、內容、主要的發現情況與數量,以及它們在古代文明與考古學研究中的價值。另外列舉幾個例子分別說明一下簡牘文書對歷史研究的作用,墓志外形在古代思想史的意義,新發現的古代石刻在研究古代學術、中外交通上的作用。大致順序為:
  
    1、 介紹古代文明中使用的各種書寫材料。
  
    2、 使用簡牘的歷史。
  
    3、 簡牘的發現與研究,從孔壁古書到二十世紀末的長沙吳簡。
  
    4、 石刻的類型與發現。
  
    5、 墓志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6、 石經與王玄策題記的發現。
中國古代的簡牘與石刻
  大傢好,我今天給大傢介紹一下,中國考古發現裏的古代簡牘和石刻。鄧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這個就說明我們今天一切發達的現代文明,能夠有現在這樣偉大的成就呢,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是最根本的因素。我們做考古的往往習慣去追溯歷史的根源。那麽我們也追溯一下科學技術發展的根源,就應該歸結到古代的人類發明了文字。很明顯,有了文字,我們才能夠把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記錄下來,通過不斷地積纍和創新,發展科技,推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才能夠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的文明程度。文字的發展呢,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可是在我們中國古代歷史裏邊,往往是習慣把這些重大的發現都歸到一個人身上。
  
    那麽中國古代傳說裏邊,發明文字的,是一個叫蒼頡的賢人,漢代的《淮南子》這本書上記載,在蒼頡製造文字的時候,是“天雨粟,鬼夜哭”。這個出現這種非常特異的現象,就是說製造文字的時候,天上往下掉糧食,下糧食雨,鬼神都在夜裏邊痛哭流涕。拿我們現在的話說,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這樣一個壯舉。我覺得這個記載是非常有意思的。這就說明我們古人,已經很清楚地認識到文字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意義。文字創造以後,人類呢他就能夠掌握自然力,逐漸地成為世界的主人了。文字創造出來以後,那麽就必須要把它書寫下來,這才能夠傳播,這就需要有一些良好的書寫材料。今天我們使用紙,大傢都很方便,拿過來就寫。可是造紙術,我們知道是比較晚的發明。在中國漢代我們的祖先呀,通過大量的長期的生産實踐纔總結出經驗,創造了造紙術造福社會。可是在這之前呢,世界上各地的人們就使用多種多樣的一些來自自然的書寫材料來記錄文字。在世界上主要的古代文明中,我們發現很多古代人,人們使用的書寫材料,比如古代埃及人使用紙草,紙草是當時尼羅河流域生長的一種植物,當時人們把它劈成薄片,疊到一起捶打,製成了薄薄的紙草書,紙草上面書寫文字。
  
    在古代亞述人,古代兩河流域,他們使用泥板來記錄文字。另外像古代印度僧侶用貝葉來書寫經文,古代的西亞地區和古代歐洲,曾經大量地使用羊皮來書寫文字,這些都是有很多世界各地的重要的考古發現給我們證明了。可是在古代的中國,用竹子和木材製成的簡牘是主要的書寫材料,通過出土發現的簡牘實物,我們可以看到,簡牘它是比較薄,比較窄的長條,一般呢寬度不超過1釐米,長度從十幾釐米到六七十釐米,一般的是20釐米左右的比較多見,那麽這麽窄窄的一根簡牘上書寫不了多少文字,所以古人們呢,就把一根一根的簡牘,用繩索把它串聯起來編成册,這樣呢就産生了我們現在還能見到的“册”這個文字,它就是表現簡牘編起來寫成的文書。
  
    在甲骨文裏邊,商代的甲骨文中,我們就能夠看到“册”這樣的象形文字。大傢可以看到,左邊這個文字是“册”,它是一根一根的簡牘,然後中間用繩索編起來的一個象形字。右邊是“典”字,用兩衹手舉着這個簡牘編成的册。在中國比較早的古代典籍《尚書》的《多士篇》裏邊,它記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那就是說在殷商時期,人們已經使用了簡册來記錄文書,記錄日常使用的文字。這個可以說是中國古代使用簡牘的最早的證據,大約就是在距今3000多年,就已經有了使用簡牘的記錄。我們想文字和書寫文字的歷史,比我們現在掌握的材料可能還要更早。那麽4000年左右就可能有簡牘的存在,衹是我們現在考古發現中還沒有發現這個時候的實物。
  
    到了漢代發明紙以後,這個紙纔逐漸地取代簡牘。這個過程我們現在也有大量的考古發現加以證實。當然了,簡牘不是古代惟一的書寫材料。中國是絲綢的故鄉,所以古代也有用絲帛來書寫的文書,考古發現中也出土過大量的古代的帛書。比如20世紀的30年代,在長沙的子彈庫一座楚墓裏邊,發現了著名的戰國楚帛書。在很有名的長沙馬王堆的漢墓裏,發現了大量西漢初期的帛書。這些都是古代帛書的發現,但是由於帛書它的價格比較高,絲綢的價格比較昂貴,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裏邊,簡牘是我們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載體。很早以前,中國就有過簡牘的發現,大概2000多年前,在漢武帝末年,魯恭王他要擴建自己的宮殿,魯恭王的封地是在現在的山東麯阜,挨近孔子的故居,所以他擴建宮殿的時候就把孔子的故居給拆毀了。在這個墻的夾壁中間發現了一些以前人存下來的古代的簡牘。當然有人推測它可能是秦始皇焚書的時候,這些人為了保存這些儒傢的經典,把它藏在夾壁裏的。那麽起碼這些簡牘文書就應該是戰國時期的作品。當時有個孔子的後人叫孔安國,他在朝廷裏做“文學”這個官,所以他就對這批簡牘進行了整理和研究,經過對比,這些書籍和當時流行的同樣的書籍存在着一定的差別的。比如說,在孔壁裏出土的《尚書》,它就比當時流傳的《尚書》多出16篇來,而且有700多個文字不同,還有幾十個文字是脫漏的。所以後人就把孔安國整理的這批文書叫做古文經書。它和當時漢代流傳的今文經書呢,就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學派,這在漢代有很大的影響。
  
    在晉武帝的太康二年,大概是公元前281年,現在河南的汲縣,這個地方當時叫汲郡,這裏有一個人叫不準,他去盜墓,結果從墓裏邊盜出來了幾十車古代的簡牘。這個墓有人說它是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墓,也有人說它是魏安僖王的墓,還沒有能確定。這批簡牘裏邊,有很多當時已經看不到的那種書籍,也有一些當時還在流傳的書籍。所以晉國的這個中央就命令了一些官員去整理。比如當時著名的學者束皙,他們去整理這批材料,從現在角度來看,當時整理這批文獻是很成功的。因為這批整理中間,雖然大多數整理出來的書籍後來也遺失了,但是還有幾種像《穆天子傳》,像《古本竹書紀年》,這些東西流傳到今天,我們還能夠看到一些。這批整理出來的書籍,叫做“汲塚竹書”,它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很重要的古代文獻出土。
  
    以前這些重要的出土簡牘都沒有能夠保存下來,根據它們整理的這些書,大多數也已經亡佚了。在這以後,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有一些零星的簡牘出土,可是都沒有引起當時人們的重視。這樣一直到了20世紀初,西方的一些探險傢,像斯坦因、斯文赫定,他們在我們國傢的新疆樓蘭、尼雅這些古代的遺址,還有甘肅的敦煌等地做探險、調查活動,發現了一些古代的簡牘。這批簡牘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註意,在當時是給予學術界以很大震撼。因為中國的學術界當時還是傳統的這種,傳統的史學觀念,傳統的史學研究方法。這些新的材料的發現,讓學者們能夠從全新的角度來研究和認識古代社會。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推進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學術思想的深入普及。從這時候開始,簡牘的出土就成為中國20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可以不誇張地說,中國每一次重要的簡牘出土,在國際漢學界都等於引起一次地震,這將近100年的時間裏邊,中國已經發掘出土了100多批古代的簡牘,它們都得到了很好地保護和研究。這些從春秋戰國時期直到近代的簡牘材料,反映了將近1000年的古代歷史。有人曾經統計過,20世紀末,到長沙走馬樓出的那個三國簡牘這批為止,那麽這一世紀裏邊出土的簡牘總數將近20萬枚,那麽上面記載的文字要超過150萬字。這裏邊有很多內容很豐富,影響巨大的發現,我們在這裏衹能夠非常簡略地給大傢介紹一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出土的捆紮成册的木簡,大傢看,一根一根的簡牘就是這樣編結成册的。這是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槨室裏邊出土竹簡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幾個漆器的上邊堆放着一些簡牘,這是當時簡牘出土的時候原始的情況,錯亂擺着的情況。這是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簡牘,竹簡經過整理以後的情況。它是作為遣策記錄當時墓葬裏邊隨葬品的內容,這裏我們看到了我們考古發掘中出土簡牘的情況。這樣的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簡牘。大概1957年,在河南信陽長臺關的楚墓中出土的那一批,可以算是比較早地引起大傢註意的戰國竹簡。這批戰國竹簡一共有148枚,裏邊包括古代的佚書和遣策這麽兩大類,後來經過研究,認為這些出土的古佚書裏邊,有屬於思孟學派的這些思想著作。
  
    1978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竹簡,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年代最早的簡牘。後來在湖北的江陵、荊門,其他地方很多處楚墓中都發現了內容豐富的竹簡。比如像望山、九店、包山、郭店這些地方的楚墓中出土的竹簡都是非常有名的。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的秦墓裏,人們首次發現了秦代的竹簡。因為雖然簡牘的發現,我們剛纔說了,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但是歷來出土的簡牘裏邊,從來沒有見過秦代的簡牘。雲夢睡虎地裏是第一次出現秦代的簡牘,這批簡牘一共有 1155枚,我們這裏看到的是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裏邊的一部分。它是記錄《日書》的,關於《日書》這個內容,我們下邊再具體說一下。以後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江陵的王傢臺其他地方也出土了秦代的簡牘。在天水放馬灘的秦墓裏邊,還出現了很精彩的秦代的地圖,繪在木板上的地圖。在這些發現的簡牘裏邊,很多都可以說是學術史上的第一次的發現。比如說,在湖北江陵張傢山的漢墓裏,這個竹簡裏邊,我們發現了有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最早的《算術書》,在安徽阜陽雙古堆的漢墓竹簡裏邊有《周易》、《詩經》呀,以及一些從來沒有見過的,像《萬物》這樣的古代佚書。從山東漢墓的竹簡裏邊,我們第一次發現了《孫臏兵法》。這裏我們看到的,現在看到的這個圖,是荊門郭店楚墓裏出土的竹簡,可以看到它的保存是非常完好的。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數量非常巨大的,大批的古代木簡和一些關於記錄官方文書的,這樣的成批的文書檔案的出土。
  
    像內蒙居延出土的漢代簡牘,甘肅敦煌出土的漢代簡牘,和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吳國的簡牘,這些的數量都超過了10000件。比如在居延, 20世紀30年代,第一次在那裏進行調查的時候,曾經出土過11000件漢代的簡牘,在20世紀70年代,甘肅省文物研究所在那兒做再次發掘的時候,又清理出來將近20000枚簡牘,通過識讀這些簡牘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出土的大量簡牘材料,都是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使用的。它們內容非常豐富,這裏邊有文人儒生學習用的書籍,這些書籍呢,從開蒙識字用的那些識字課本,像《蒼頡篇》、《急就篇》,直到《詩經》、《儀禮》、《論語》這樣主要的儒傢經典,裏邊還有很多的諸子百傢的思想著作,比如像《老子》、《易經》、《孫子》、《晏子春秋》、《文子》。這些主要的諸子經典在這裏邊都能夠發現,特別能夠引起人們註意的是,裏邊還有很多早已經遺失了的古書。剛纔我們已經提到了阜陽雙古堆有這樣遺失的古書,其實在很多的簡牘發現裏邊,都見到了以後沒有見到,我們現在見不到的古代的這些書籍。像最近大傢比較關註的荊門郭店的楚墓裏邊,它就出土了有《唐虞之道》、《五行》這樣的古代佚書。這裏邊還有大量的實用書籍,有當時人使用的方術書,進行占卜的卜筮書,《日書》這就是其中的一種,《日書》有點類似我們後來的這個皇歷,它能夠記載每天的禁忌啊,還有一些這個驅除邪惡,避邪的辦法。另外有天文歷法的書籍,大量的《歷譜》,有關於醫藥養生這方面的書籍。在居延、敦煌這些地方,就發現過很多記錄當時的時日的這個《歷譜》,這樣的東西在南方的各種楚墓裏邊,西漢墓裏邊出土的那些簡牘,我們也能夠發現,像在張傢山漢墓裏邊,出土了有《脈書》和《引書》兩種古代的醫藥書,這在古代醫藥史研究上都是很重要的。在出土的簡牘裏邊還有大量實用的法律、詔書,還有各種官方文書、檔案、簿籍、地圖,有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契約、書信、賬簿、名刺、筆記,我們可以看到涵蓋了,我們整個日常生活中各種使用的文字材料。另外還有一部分就是像我們剛纔提到的,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這樣的記載隨葬品用的遣策。這也是簡牘中占着很大比例的一個部分。這些遣策是放在墓裏邊,專門記錄隨葬品和別人贈送的這些禮物的這種名册。這樣我們大傢就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出土的簡牘它能夠真實地反映古代的思想、政治、經濟、軍事。一句話吧,反映當時各方面的社會狀況,這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特別是這些實用材料它反映的內容,大多數在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古代歷史文獻裏邊都是找不到的。所以呢,這樣從研究角度上來說,它的價值就更加提高了。
  
    比如說,簡牘裏邊能夠看到古代的官方行政和法律文書,這個在西北居延、敦煌等地出土的這些簡牘中是非常多的。整理這些材料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行政、司法、規章是非常嚴格、十分完備的。通過它我們能夠瞭解古代中國的法統,瞭解古代的行政制度。而且能夠看到中國的這個法律體製對於古代東方的法律和世界的法律的影響。學術界曾經討論過一個問題,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麽能夠持續這麽長,我們通過這些行政文書也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的行政管理它有自己獨特的方法,而且有很大的合理性,所以這可能對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也是一個起一定作用的原因。所以直到17、18世紀,歐洲的啓蒙主義學者們還很推崇中國的這個行政管理制度,比如法國的伏爾泰,他曾經把中國的這個行政當成一種典範。
  
    在發現簡牘以前,我們對於中國古代的行政管理、規章制度這方面沒有很多的材料,衹能夠在石刻裏見到有限的幾種。簡牘出現以後,人們就能夠從各個方面,非常全面地瞭解中國古代的這個行政管理、法律規章。這裏舉一個具體的例子,這是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王杖十簡,這是1959年在甘肅省武威縣的附近,有一個叫磨嘴子的地方,這裏清理了一個漢代的土洞墓,在墓裏邊發現了一個鳩杖,鳩杖上面呢,纏着10枚木簡,這就是很有名的,我們叫它王杖十簡。這個木簡上它就抄寫了西漢時候,漢宣帝、漢成帝他關於優待老人專門下的詔書,還有給老人授以王杖的文書。另外附了幾個案例,這些案例呢,都是記載怎麽處罰犯不敬罪的罪犯的。1982年的9月,在甘肅省武威縣有一個農民,他捐獻了一批簡牘,這些內容呢和王杖十簡上記載的內容基本相似。上面記載了5份詔書,記載的內容也是有關於尊老、撫恤鰥寡、孤獨、照顧殘疾人,還有授以老人王杖的。所以這是我們看到中國古代社會,拿現在的話說,屬於一種社會福利保障的這樣的法律制度。在這個簡册的後面還寫着“右王杖詔書令”幾個字,表示這一套是完整的關於王杖的法律文書。那麽通過這些材料的識讀,我們就能夠瞭解漢代的時候,這個官方文件它處理的程序。怎麽樣從地方報到中央,中央怎麽審批,審批以後怎麽下發。更重要的呢,是我們通過它可以瞭解漢代有關尊老養老的這方面的法律制度。在這個詔書裏邊,記載對於70歲以上的老人,要授以王杖,從出土的這個實物來看,王杖是一個頂端上刻一個鳩鳥的這樣一個手杖,它又叫做鳩杖。為什麽給老人授這樣的手杖呢,按照《漢志》上的記載,古人說這個鳩鳥吃東西,它不會被噎着,所以給老人送這樣的杖,是表示對老人的一種祝願,祝願老人健康。另外一種說法呢,說是項羽和劉邦打仗的時候,劉邦打敗了逃走,藏在樹林裏。項羽追他的時候,聽到樹林裏有鳩鳥叫,所以就以為不會藏人,這樣讓劉邦逃了一命。所以劉邦就認為鳩鳥是一種幸運鳥,這樣刻在手杖上來贈送老人。但是具體哪一種說法可靠,我們到現在沒法確定,衹能夠做個參考吧。我們在漢代的畫像石裏邊,也可以看到手持這種鳩杖的老人形像,所以可以反映出來,在漢代這種尊老敬老的傳統,這種尊老敬老的法律制度,是嚴格地執行的。這樣我們可以看到,到現在我們說,尊老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那是有很深的歷史根源的。現在我們知道的,出土簡牘裏邊數量最大的一批呢,是在湖南長沙走馬樓出土的吳國簡牘,這也是一批古代的官方文件。它是1996年7月到11月,由湖南省長沙市文物工作隊,在這兒做搶救發掘的時候,從一個叫編號為J22的這個古井裏邊發現的。根據他們的統計,這批簡牘現在一共有136729枚,那麽總字數可能達到150萬以上,為什麽當時能在這批古井中間,我們發現簡牘呢,人們推測可能是當時的人,用早已經廢棄的倉井來放這些用過的官方簡牘文件。也就類似一個檔案庫,這批簡牘主要是吳國長沙郡等地的官府檔案,這裏邊我們看到一些很罕見的大型的木簡,長度達到 54.3釐米。這裏邊的內容呢,有券書,券書呢那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合同契約。比如說,當時租田地用的券書,官府之間各個機關調撥錢糧、器物用的交接券書,還有官府文書和司法文書,有戶籍登記簿,還有名刺、賬簿等,很多這個具體的文書材料。這些呢對於瞭解當時的社會活動,對於行政管理體製認識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從當時繳納租稅的文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當時一畝田的租米呢,要高達一斛二鬥。按照對於古代度量衡的這個研究,晉代時期的這個實物測量,當時一鬥相當於現在的2500毫升左右,那麽這個一斛二鬥呢,就是要折合現在的公升有將近30升,所以可見當時農民的租稅的負擔是非常沉重的。
  
    簡牘的考古發現,我們可以說是越來越多,大傢都知道剛進入本世紀,我們就從報紙上看到,又有一批很重要的秦代簡牘的發現。這是在湖南湘西土傢族自治州的竜山縣有一個裏耶古城,這裏發現了大量的秦代的官方文書。這些材料呢,現在正在整理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對於中國古代簡牘的發現和研究,今後還會越來越多,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的一個工作。
  
    上邊我們說的是中國古代的簡牘,簡要地給大傢介紹了一下主要的一些發現。下邊給大傢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石刻,如果說簡牘具有中國的特色,那麽石刻呢,它是全世界都普遍使用過的一種文字載體。我們先不來考慮在幾萬年以前,人們在石頭上畫那個岩畫,這樣的一種信息表達工具,不考慮這個圖畫石刻。我們就看文字石刻,那麽古代埃及,在大約5000年以前,已經有了這種文字石刻,相對來說中國的文字石刻出現的時間就比較晚。我們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大規模地使用文字石刻,基本上是在漢代以後的事情,但是後來居上,中國的石刻不但數量多,而且它使用的範圍非常廣泛,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又一個重要的載體。有文字的石刻。大多數呢,都是有固定的外形和用途的。比如大傢常見的碑,碑呢我們可以看到,它下面有一個龜形的這樣的底座,有時候這個底座呢是長方形的,底座上面有碑身,碑身上面有刻着螭竜花紋的碑首,這樣形成一個我們常見的碑的這個外形。另外還有墓志,它大多數是覆鬥形的,專門埋在墓裏,來記錄死者的生平事跡。有和佛教、道教的這個造像刻在一起的造像題記。另外還有摩崖,有人們在山石上留下的題名。有漢代的畫像石,以及後來佛教使用的捨利石函、經幢,刻在各種建築材料上的文字,這樣有很多類型的石刻材料。
  
    石刻和簡牘不一樣,簡牘是實用的材料,石刻它的實用性就相對少一些。因為我們誰也不可能背着一大塊石頭文書到處跑。所以很多石刻都是具有紀念性的,或者是為了永久保存纔製作的,有很多種石刻,本來它就是立在地面上的,比如像碑、摩崖、石窟題記。這裏邊很多都能夠流傳到現在,我們下邊看一下,這個是近代的墓表的拓本,這是埋葬在墓葬裏的,這是北魏的佛教的造像的拓本。上邊是圖畫,刻了一個佛像。還有有關的類似供養人禮佛圖啊,或者帝後這樣的圖像,這裏是供養人的出行圖。下邊是刻寫的這個造像題記的文字,這是唐代的《開成石經》,我們看到,它是用石碑形狀來刻寫儒傢的經典的。這批石經現在很完好地保存在西安的碑林博物館裏,這是漢代的畫像石,這是隋代的一件墓志,它的外形,我們畫的綫圖。
  
    下邊我們具體來介紹,等一會兒介紹這個墓志的內容,這些石刻裏邊有很多很珍貴的文化遺産,比如歷代名人書寫的碑石,我們現在大傢學寫大字用的字帖,都是這些碑石上來的,大傢都比較熟悉了。又像北京房山雲居寺這個石經呢,是佛教的大藏經,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石刻的大藏佛經。應該在這個世界的佛學界享有盛名。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大傢很熟悉的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竜門石窟,這樣的古代石窟造像和裏邊的石窟造像題記,它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寶藏。所以說石刻呀,可以說是數以萬計,裏邊藴含着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料。這些文字材料呢,是我們認識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的證據,特別是在考古發掘中,大量出土的一些古代石刻,這是特別引人註意的。因為這些古代石刻呢,大多數都是我們前所未見的寶貴資料,在考古發現中出土的石刻,主要有墓葬裏邊出土的歷代墓志,有建築墓葬用的畫像石,就像我們剛纔看到的漢代畫像石,有塔基裏邊埋設的捨利函。這些呢都是在考古發現中,新出土的石刻文字材料。
  
    比如說,我們拿比較多的墓志來說,它在最近50年裏邊,已經公佈的墓志材料有將近2000件,如果把歷代被盜掘的這些墓志也算上的話,就能夠達到七八千件的數量。那麽七八千件墓志上邊記載的文字史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一般的墓志它上邊刻的文字,從300字到1000字、2000字不等。我們取一個中間數,就拿800字一件來算的話,那麽七八千件墓志,就記錄了有600萬左右的這個古代文字資料,600多萬字。我們比較一下古代文獻,一部《史記》加上後來歷代人所做的註解,不過纔200多萬字。所以我們可見石刻這些材料,是一個多麽豐富的文化寶藏。那麽考古發現的古代石刻,學本身的研究,比如在一個墓葬裏邊發現了有紀年的石刻,我們就能夠通過它來確定這個墓葬的時代。幫助我們呢,對出土的器物墓葬進行分析研究。另外它所記載的史料還可以幫助像歷史學、文字學、宗教學等各方面的社會科學研究。而且不僅僅是文字記載重要,石刻的外形和圖案紋飾,它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研究古代社會上,它的作用呢是無法替代的。這裏邊我們舉一個,通過墓志外形去瞭解古代思想史的例子。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綫圖,中國古代的墓志大致都是這種形狀。世界上有很多國傢都使用墓志,可是中國的墓志和它們都不一樣。第一,中國的墓志都是埋在墓裏的。第二,從南北朝以來,大多數的墓志都是做成這種盝頂形的,像一個翻過來的鬥。為什麽中國的墓志要做成這麽特殊呢,我們可以說,它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古代人的宇宙觀念。現在針對這個高科技社會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比如像環境惡化,像這個人口膨脹,自然條件退化這些情況呢,世界上很多國傢的學者,就開始註意我們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實際上和中國古代人的宇宙觀念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對於宇宙自然的認識,有一種比較典型的代表說,就是“蓋天說”,“蓋天說”是把“地”看成一個方形的平面。把“天”看成一個圓球形的蓋子,天圓的蓋子覆蓋在那個“地”,這個方的平面上。然後人們呢,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他就把自己的日常的生活活動,日常的這個房屋建築、宮殿建築,甚至墓葬建築,都和這個宇宙概念聯合起來。《老子》裏邊曾經講過,“人法地,地法天”。那就是說,人效仿大地,大地是以天為模範。也就說人效法天地,這種思想它是在先秦的時期已經形成,在漢代得到廣泛普及的一種社會觀念。這種模仿天地的意識呢,它一直滲透到古代人的一切社會活動中來。比如陝西西安,附近有這個漢代的陽陵,在陽陵發掘裏邊人們發現出的一個叫做羅經石的這麽一個建築遺址,它四周是回廊,在它的中心埋設了一塊大石頭,上面是圓的,下邊是方的。有人解釋它可能就是表現了這麽一種“天圓地方”的宇宙概念模式,實際上在古代人的思想裏邊,他認為人死了以後是到地下的另一個世界去。那個世界和人在生的時候,活的這個世界沒什麽區別,大同小異,衹不過不是在地面上,所以他修這樣墓葬的時候呢,他也要模仿人生在世時候那個宇宙環境,模仿這個社會來給他造一個縮小了的象徵性的地下宇宙。由於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的限製,蓋這種圓形的穹頂,它要求的材料和技術比較高的,所以人們就用我們看到的這種覆鬥形的這樣的頂來代替穹頂。所以我們看到從西漢末年到南北朝時期,墓葬建築裏邊采用那種覆鬥形墓室頂的或者說是穹窿頂的是非常多見,有一些這樣的墓葬?裏邊有壁畫,我們就可以看到在它的這個墓頂上,畫的是代表四方的四神,這四神是東方青竜,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有些墓葬的頂上,還畫有一些星象圖畫,有星空。那很明顯就表現了這個小小的墓室,上面是天空,下邊是大地,體現了陰陽五行概念的這樣一個宇宙模型,這種概念。我們在漢代的畫像石墓裏邊也可以看到,畫像石墓裏邊,都是用各種各樣的刻着圖畫的石頭,砌成墓室的。那麽我們分析這個漢代人,建築畫像石墓時候的那個整個的圖像分佈,大傢又可以看到,人們當時是有意識地把這個墓室佈置成一個完整的宇宙模型,它的頂上都是表現天空,刻一些星象圖,像我們剛纔看到的那張漢代畫像石圖,實際上就是一個星象,表現一些星圖。還有刻四神,一些天神、仙人這樣的圖畫,都放在屋頂,在墓室的四壁就來表示地面上的人間,所以在這裏看到一些宴飲圖,車馬出行圖,表示歷史故事的圖畫,還有表現人們的生産生活勞動的這樣的圖畫,像這樣的表現古代宇宙模型的材料,我們還在古代的墓葬中發現有式,也叫它式盤,式盤是古代一種很重要的占卜工具,它實際上也是古代人的一種宇宙模型的體現。
  
    比如1977年,在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裏,出土了一件西漢初年的漆木式盤,這個式盤有上下兩個盤,上盤是圓形的,象徵“天”;下盤是方形的,象徵“ 地”。在它的周圍呢,刻上幹支12個月和28宿這樣的名稱,地盤上同樣是刻天幹地支和28宿來表現4個方向。那麽針對我們剛纔說的這些宇宙模型,我們再來看這個墓志,就是這裏介紹的隋代馬樨墓志,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看到,在它的墓志的頂面刻了8卦,在它的4個斜坡上,我們叫它斜殺,四個斜面上。在四殺上刻了天幹地支。類似這樣的佈局,類似這樣的刻畫,我們正好在式盤上可以見到,有兩個現存的例子,一個是在1925年,在朝鮮的樂浪遺址,有一個王盱墓裏出土了一個漆木式,它上邊畫的八卦和天幹地支的這個排布方法,正好和這個墓志上的排布方法一致,同樣還有一個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六朝的晚期銅式,這都是從它的安排佈局,繪畫上都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們說墓志,這樣的覆鬥形的墓志,做成那種形狀,它可以說是一個縮小了的一個墓室,也可以說是一個放大了的式,它們的概念都是一樣的,是表達古代的宇宙模型,表達古代的天地這個宇宙觀念,所以在中國古代,這種墓志外形長期使用,可以表現這種概念,長期地占據着中國古代人們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古代的宇宙觀,長期停滯不前的一個具體體現吧。
  
    這是我們從石刻的形製上探討古代文明,而從石刻的文字內容中,我們能夠說明更多的問題,比如著名的漢魏石經,漢魏石經是指東漢漢靈帝的時候刻成的熹平石經和曹魏的時候刻製的正始石經,我們現在看到的圖,是曹魏時刻的三體石經的殘石,這兩種石經先後都樹立在,當時首都洛陽的太學裏邊,關於它們的文獻記載呢,就不是很確切了。一般認為漢代的石經有46座碑石,刻了7種儒傢的經書。曹魏的石經有25座碑石,刻寫了2種經書。但是這些碑已經完全被破壞了,到了唐代,就衹能夠見到一些殘石了,所以人們對它的認識是很模糊的。近代以來,在河南偃師漢魏故城南郊的太學遺址,就開始陸續出土這些石經的殘片。1922 年,在這裏曾經發現一塊最大的漢魏石經的殘石,這塊石頭上面呢,保存了1800多個字,以後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這裏又進行過考古發掘,曾經出土過661塊打成碎塊的漢魏石經殘石。那麽通過這些殘石,我們可以復原當時漢魏石經,它的每塊碑石上面是刻了哪些經文,是怎麽刻的,這些碑石排列的順序。而且能夠通過它我們認識漢魏時期啊,太學教育的這種興盛狀況。特別是通過這些殘留的文字內容,我們可以和現存的儒傢經典進行對照,瞭解一下當時的經典內容,這在中國古代學術史的研究上也是很有意義的。
  
    石刻上的記載大多數都是確鑿的歷史事實,對於考證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情況,宗教情況,社會的風俗,當時的交通情況,當時的政治疆域,都是非常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例如,1990年西藏文物普查隊在西藏的吉隆縣,曾經發現過一個唐代的大唐天竺使出銘,這件石刻是當時唐代著名的外交傢王玄策,他出使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在途經這裏的時候留下的刻石。保存得比較清楚,王玄策這個人呢,這個中外學術界都曾經很重視,他曾經多次出使南亞各國,對於穩固唐代的邊疆,加強中外的文化交流,做出過很大的貢獻,據說他在出使天竺的時候,中天竺有一個臣子叫?,這個人呢他篡位,所以就把這個唐朝去的使節都扣留了,把他們帶去的禮品都搶走了,王玄策就逃走了,逃到吐蕃,然後在吐蕃召集軍隊,召集了1200個精銳士兵,然後呢帶上泥婆羅國,就是現在尼泊爾的這個參加的士兵,一共有 10000人左右,去和這個中天竺國的這些叛臣進行作戰,連戰三天最後取得勝利。最後把那伏帝阿羅那順俘虜了,帶回長安。這等於是穩固了,當時也穩固了唐代和天竺國傢的這個文化交流,通過這個題銘呢,我們就可以證實,唐代確實有王玄策這個人,而且確實出使天竺經過這裏。通過它我們還能夠認識當時唐朝經過現在的尼泊爾,通往天竺的這個道路的狀況。根據當時調查現在還在使用,這樣對於瞭解中外交通的價值是很大的。所以這件石刻發表以後,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
  
    中國古代簡牘石刻裏邊包含的內容是非常非常豐富的,我們這裏沒有辦法給大傢一一介紹,衹能夠簡單地描述一個輪廓,當然在現代人眼裏邊,對於簡牘石刻的這樣的研究是很冷僻,很艱深的一門學問,可是我們還是希望,我們有這麽豐富的文化寶藏,應該有更多的朋友來研究它、利用它,讓這批文化寶藏發揮光和熱,讓我們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夠發出更燦爛的光芒,好,我就介紹到這兒,謝謝大傢。
  
    提問: 趙老師您好,您剛纔說了中國古代簡牘中包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我想問就是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如果他想學習研究中國古代的簡牘他需要具有什麽樣的基礎知識呢,謝謝。
  
    答:那麽想學習研究古代簡牘,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簡牘材料,一般看到的簡牘材料都是經過學者整理和研究的。這樣能夠給你一個比較完整的比較簡明的初步印象,但是要想深入地研究呢,往往得需要自己去看這個原來的簡牘,去識讀一下。古代的簡牘書寫的文字呢,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晉代這個之間,文字有所變化,我們知道戰國時期的文字呢,還是屬於古文字的範疇。漢代呢使用的基本上是小篆,和後來的隸書,所以這些文字跟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都不太一樣,這樣你要想認字呢,就需要有一些古文字學的知識。另外,你要想瞭解簡牘裏邊的內容,那我們想應該有古代歷史學和古代文獻學的基礎知識。比如說,你要看到一批簡牘,想把它和古代的這個典籍來對照一下,看看它是來自古代那些典籍,那麽就需要對於古代的典籍有一些基本的認識。因為出土這些簡牘,可以說都是殘亂不堪的,整理它、恢復它的面貌是一個非常睏難、非常艱巨的工作。所以沒有這樣的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的基礎知識,要想去瞭解它、認識它,一般來說是比較睏難的。
首頁>> >> 汉语>> 趙超 Zhao Chao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