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講得,不僅是張愛玲地圖,主要是張愛玲的一張生命的地圖。我今天講的主題那就是“花憶前生”,講張愛玲不解的戀父情結,和她自戀的性格特徵,以及和她作品之間的關係。花,就是這朵海上花:張愛玲;前生就是張愛玲在上海度過的前二十年她的重要經歷。
我們知道,張愛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歲到25歲之間完成的,在以後她雖然不斷地在書寫,但是所有的文學成就,都比不上她這三年,她所有的寫作,她的經驗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後的書寫,她的作品,衹是在不斷地咀嚼、塗抹,反復地利用她的這個前生。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張愛玲是如何在她的那個老房子裏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戀父情結,以及她自戀的人格特徵,並且這些自戀的人格特徵,這些戀父情結是如何在她的作品當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結,形成她蒼涼的底色。
我們知道,諾貝爾文學奬的獲得者福剋納,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個小鎮上,他寫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說他生命的原鄉和他寫作的原鄉都是源自於這樣一個小鎮,而他的這個寫作特點,和張愛玲特別相像。張愛玲她寫作的原鄉,她生命的原鄉就是上海,甚至於可以說就是上海她居住過的老房子。她離開了上海,她離開了她曾經居住過的上海的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斷了水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她在美國是寫過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寫越淡了,因為她遠離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斷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張愛玲在上海,張愛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僅是張愛玲肉身的場所,並且也是她生命的一個場所,而對張愛玲來說,她完成她的這個寫作的前生,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棟老宅子裏面完成的。我們一定要來見證一下這棟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張愛玲的戀父情結,以及她特殊的自戀的人格特徵。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這棟老房子是李鴻章的産業,後來當李鴻章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張愛玲祖父的時候,這棟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說李鴻章在嫁女兒的時候,把這棟老宅作為陪嫁是嫁過來的。張愛玲出生在這一棟房子裏面,並且也是在這一棟房子裏面長大的。上海有很多老房子,由於資料的缺失,都已經缺少了言說的權利了,所以當我要找這棟老房子的時候,真的就是像考古一樣的,一點一點地把它找出來,不過幸好找到了。這一張照片是我們爬到它對面的一棟四層樓的房子上面俯拍下來的,這是一個門頭,我們從這棟房子裏面,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棟建築的特點,就是說它雖然還是當時中國的那種石庫門房子的結構,但是它的浮雕、包括它裏面的花磚都已經引進了西方建築的一些風格了。我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在客廳的天花板上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鐵鈎子,我當時就在想,這個是不是以前臘肉、臘雞挂在上面的。老一點的人就笑了,他說,淳子,你錯了,這個鈎子以前是上海沒有電燈的時候,挂煤氣燈的。這樣一個很小的細節,就使我們知道了,這棟房子的歷史。我查了一下歷史,上海是在1881年7月的時候,開始有電燈的,那這棟老房子蓋的時候還是用煤氣燈的,所以這棟老房子至少它建造的日期是在1881年之前。這樣一個鈎子就讓我算出了這棟老房子的年齡。當年李鴻章在上海搞洋務運動的時候,在租界、越界築路的時候,他很有商業頭腦,他買下了地塊,所以日後,李鴻章他的商業投資的理念,就成了他的子孫後代享受的一個依據。
我走進這棟房子,於是有一種感覺,感覺張愛玲好像真的沒有離開我們,她好像是一個導遊,在引導我走,因為當你走進這棟老房子的時候,這棟老房子給你所有的感覺,都在張愛玲的許許多多的文章裏面非常細緻地出現過。
這棟房子現在是一個中專的夜校,白天是沒有人的。我在大白天走進去,它的客廳如果不點燈的話,可以說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就像張愛玲在她的作品裏面寫的,這棟老房子黑的地方,暗的地方就有一種古墓的幽暗,而它亮的地方,有陽光的地方,給人一種昏沉沉的感覺,就是說你在亮的地方,在有陽光的地方,你坐久了,慢慢地就會有一種要沉下去,沉下去的感覺,就是有一種頽廢的感覺。因為張愛玲生活在這棟房子裏的時候,當她在陽光裏的時候,她同時總是可以看到陽光裏鴉片的煙霧,因為她的父親是吸鴉片的,她後來的後母也是吸鴉片的,她後母的好朋友曾經和著名的詩人徐志摩搬演出一代愛情的陸小曼,也是經常到她們傢裏來玩麻將,然後一起躺在二樓的煙榻上面吸煙的。張愛玲所有的對這一棟老房子的回憶,都表現在了她的文字裏面,而她的這些文字如此真實和細緻,使得我們走進去的時候,就覺得張愛玲真的好像還是穿着那一雙買來的綉花鞋在領我們往前走。
這是上海的攝影師打了很強的燈,纔把這個二樓的樓梯拍出來的,在強烈的燈光下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老房子的做工是非常細緻的,在每一個拐點,都有非常精緻的雕花,充分地顯示了當時李鴻章作為清朝的一個重臣,他對生活中的那種中國士大夫式的精緻。在它樓梯口,在它的門頭上,是有很多雕花非常精緻,它的門磚、地轉等等都是從意大利進口的,但他的生活方式還是非常傳統的,也就是說在這棟老房子裏面沒有現代化的設施,沒有煤氣,沒有自來水,沒有浴缸。張愛玲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很大,有的時候看上去很豪華,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很破舊的這樣一個房子裏面。這些房間為什麽會被改成一個學校,因為這棟房子它一共有二十多個房間,就是所有的房間都是圍繞這個樓梯,這個樓梯一進去就是在客廳的正中央,繞着這個樓梯底樓十幾個房間,然後二樓也是十幾個房間。張愛玲和弟弟是住在一樓的,父親是住在二樓的。用一句非常文學的語言來說,張愛玲在這兒出生,在這兒度過了她的童年,並且最後又把她的豆蔻年華埋葬在這裏的。
那我們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看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張愛玲是如何地産生了她一輩子都不能解開的一個死結,那就是戀父情結,並且由於戀父情結得不到回報,而産生內心退縮以後的一種自戀情結。在心理學上,我們把有嚴重的自戀情結的人,稱為水仙子式的病人,就是顧影自憐,最後由於極度地自憐,所以死掉的一個人。張愛玲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就是形成了她的這樣一個心理特徵:一、是永遠解不開的戀父情結,二、是永遠沒有辦法逾越的一種自我疏離的氣質,那就是源自於她的水仙子式自戀情結,我們現在就要來看看張愛玲在這個屋子裏面如何地養成了她永遠沒有辦法解脫的一個戀父情結。每個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時候,在她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都有一種崇拜,每個女孩子,其實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戀父情結,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她的戀父情結慢慢地會轉移,她會成熟,她會投射到應該和她在一起的異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過另外的一次異性的結合,來完成自己戀父情結的終結。但是張愛玲她沒有終結她的戀父情結,她以後不斷地和別的異性結合,衹是為了延續她的戀父情結。
現在首先要講的就是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她是怎麽樣形成的。張愛玲在4歲的時候,母親離傢出走了,母親為什麽離傢出走呢?就是因為不滿父親,一、父親的吸毒,二、父親的嫖妓,三、父親養姨太太,四、父親頽廢墮落,不理財、不養傢、沒有責任感。父親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父親自己的錢不用,總是逼母親把錢拿出來用,想把母親的錢逼光,因為張愛玲的母親也是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張愛玲的母親嫁過來的時候,和張愛玲的祖母嫁到張傢的時候是一樣的,是帶了一大筆豐厚的嫁奩過來的,所以她的父親很清楚這一點,她的父親就是要把她母親的錢用光,而她的母親也是一個非常有獨立意識的女人,是一個湖南女子嘛。張愛玲一直說:我媽媽在我小的時候,一直對我說,我們湖南女人是最勇敢的。張愛玲的媽媽不願意忍受這樣一個男人對她的壓迫,所以她就藉陪張愛玲的姑姑出去讀書,到了歐洲。
所以張愛玲在4歲的時候,其實就沒有母親了。張愛玲對母親的離開,她不是想念,她是怨恨。張愛玲曾經寫過她母親離開她時的情形,張愛玲一直不能夠忘記這個情形,張愛玲說,那個時候她4歲,船要開了,她的母親其實不想走的。她真的是不想離開傢,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獨立意識又使得她必須要離開傢,所以她的母親等到船要開的時候,就躺在床上哭,不肯走,於是傭人就把張愛玲領到母親的面前,教她說,嬸嬸你要走了。為什麽叫媽媽是嬸嬸呢?因為張愛玲從小是過繼給別的親戚的,所以她不叫媽媽是媽媽,是叫嬸嬸的,就是說嬸嬸時間到了,要走了,但是她的媽媽依舊是不管不顧地在那裏大哭,於是張愛玲就呆掉了,不曉得幹什麽好了。張愛玲說我的傭人沒有教我說別的,就教我說了這一句話,我這一句話說完了,媽媽還不走,所以我也不知道怎麽辦。
所以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這種往內心退縮的性格,就是那種非常沉默的那種性格。但是媽媽最後還是被傭人架到船上去了。媽媽走了,於是媽媽留在張愛玲記憶當中,就是媽媽走的那天穿的衣服,媽媽走的那天穿的是蘋果緑的旗袍,旗袍上面綴滿了閃光的珠片,這就是張愛玲對媽媽走的一個記憶。很多小孩子對媽媽的離開會有一種戀戀不捨,但是張愛玲對媽媽的離開,她是有一種怨恨,因為她就覺得,媽媽其實是拋棄她了。
但是媽媽走掉以後,很快張愛玲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因為她覺得她和父親在一起也是蠻好的。傢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張愛玲,一個是弟弟,而張愛玲從小就表現出一種勤奮好學的狀態來,所以她的父親非常喜歡她,她的父親給她念詩,然後教她讀書,給她很幼稚的作文眉批、總批,並且還把她很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册。因為她父親是一個遊手好閑的貴族子弟嘛,根本不用上班的,不用朝九晚五的,所以閑來無事的時候,就帶張愛玲去咖啡館,去夜總會,去吃點心,有的時候帶她到妓院裏面去,然後衹是讓她坐在妓院的客廳裏面,找一個女人來陪她,來逗她玩兒,也就是說,她和她父親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她好像是她父親整個生活的一個見證人,就是說有她父親的時候,就一定是有張愛玲的,就是父親和女兒之間有一種相依為命的感覺,所以張愛玲雖然沒有了母親,但是她非常享受這種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
所以我們從張愛玲的一些文章裏面,就可以看出,張愛玲對父親的這樣一種感情,比如說張愛玲已經到老年的時候,她忽然翻看舊書,然後看到了父親的英文體的字跡,於是剎那之間她就有一種感覺,就是感覺到好像有一種春日遲遲的感覺,就是說一種很重的、溫暖的感覺。所以張愛玲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和父親生活的日子裏面,父親等於是成為了她愛的所有的寄托,成為了她生命的一個支柱。但是後來這樣的一種父女之間的感情被打破了,被誰打破了呢?因為張愛玲的母親回到上海以後,發現張愛玲的父親依舊沒有改掉他前面的陋習,所以對張愛玲的父親非常失望,她就提出了離婚。
根據張愛玲的記憶,每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傭人就把她和弟弟領到這個陽臺上來,然後她和弟弟就在陽臺上靜靜地騎着自行車,張愛玲那個時候就覺得天好像要塌下來了,因為她就覺得父母要離婚了,她以後的生活不知道會怎麽樣。也就是在這個陽臺上,她的弟弟打碎了一塊玻璃,然後被她的繼母痛打了一頓。張愛玲想要替弟弟報仇,但是沒想到等到吃午飯的時候,弟弟已經把這件事情忘記掉了,張愛玲於是也就痛恨弟弟,覺得弟弟這個人怎麽那樣沒有骨氣。為什麽弟弟那麽容易忘記被打的經歷,而張愛玲不能夠忘記,這都是由於張愛玲的戀父情結造成的。因為她不希望自己的父親被別人奪走嘛,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傢裏會出現另外一個女人來瓜分她和父親的感情,所以她和她的繼母永遠是天敵,永遠不可能調和的天敵。
好了,繼母來了,我們要說說這個繼母。
張愛玲的母親離婚以後又出國了,又到了歐洲,於是張愛玲又和父親住在一起了,但是不久就有人來說媒了,就是張愛玲的繼母叫孫用蕃,這個孫用蕃也是出生在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傢,孫用蕃她的父親就是孫寶琦,曾經做過好幾任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也做過中華民國總理,可以說張愛玲的繼母也是出生在一個很大的傢族裏面。後來孫寶琦退休了,他不做外交總長了,也不做中華民國總理的時候,他和李鴻章的後代一樣,到上海做寓公,就是住在公寓裏面。當時孫寶琦住在公寓裏面,上海青紅幫大頭子,杜月笙也是要買他面子的。比如說他出面要搞一些慈善活動,他沒有錢,他就會去找杜月笙,杜月笙就畢恭畢敬說您孫老要多少錢,我一定是要拿出多少錢來的。所以孫用蕃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裏面。但是孫寶琦傢裏好像也是窮,張愛玲也不懂,就是說官做得那麽大,為什麽也是窮,張愛玲就分析,也許是傢裏的姨太太太多,人口太多,所以傢裏就窮了。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張愛玲繼母的娘傢,這是非常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房子,這是一條弄堂,一排房子,每個姨太太住一棟,等到孫寶琦死掉以後,我聽當時那些老作傢說,大太太每到月頭上的時候,就是一傢一傢地派生活費的。我去考證這條弄堂的時候,孫寶琦傢的人,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但是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弄堂底的這個門住的是康有為的兒子,現在的産權還是康有為的。上海真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藏竜臥虎的地方,你隨便一敲門,出來一個貌不驚人的老太太,跟你說上一段她的歷史,都讓你瞠目結舌。我在考證張愛玲後媽的這個過程當中,沒有找到她後媽具體是住在哪一棟房子裏面,但是就找到了康有為,並且康有為他的情況給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綫索。我們都是看過《半生緣》的,就是在這部電影裏面,姐妹兩個人成為一個男人的大小老婆,等於是曼楨和曼璐。其實這就是康有為傢的演義。康有為的兒子就是有大小兩個老婆,這大小兩個老婆就是姐妹,在弄堂裏面是同進同出的。所以像這樣的一段歷史,是張愛玲的後母講給張愛玲聽的,張愛玲在後面的寫作當中,會把這樣的情節,放在她自己的作品裏面。
好了,我們現在對張愛玲的後母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她住在這兒,然後她嫁到了張愛玲傢。張愛玲的後母為什麽到了三十多歲還沒有出嫁呢?她也是一個癮君子,因為她也是吸鴉片的,所以就一直沒有嫁過去,最後等於算是下嫁了,做了別人的填房。其實出生在這樣一個大戶人傢,跑到張愛玲傢裏面做繼母,也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個時候,張愛玲已經是一個少女了,她已經是讀高中了,特別是張愛玲有着嚴重的戀父情結的這樣一個女孩子,所以這個繼母和她相處真的是很難的。其實繼母剛剛嫁到她們傢裏去的時候,是想和張愛玲搞好關係的。繼母知道張愛玲的身材和自己差不多,就帶了很多很多自己年輕的時候穿的衣服給張愛玲,因為繼母也是窮嘛,我們剛纔說到了,傢裏人口多,比較窮,所以她也不捨得拿出自己的碎銀子來,給自己的養女做新衣服,但是她是帶了自己的舊衣服來給張愛玲穿的。從此,張愛玲穿繼母舊衣服的這種委屈感也是影響到了她的一生。她以後拿到第一筆稿費,就是要給自己買口紅,買衣服,她以後到了美國也是給自己買了無數非常誇張的鮮豔得不得了,她幾乎是不可能穿出去的衣服。為什麽?其實都是用一種非常消極的狀態,對穿繼母舊衣服的一種報復,一種宣泄。
我在考證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也是有疑問的。我就在想,張愛玲和陸小曼是同時代的人,兩個人都是上海的女才子,並且兩傢人住得都是非常近的,為什麽張愛玲評價過很多在上海的女作傢,比如說丁玲,比如說簫紅,也評價過冰心,甚至於她還評價過和她的創作風格、並且創作理念和精神境界完全不同的魯迅,但是她偏偏從來不說陸小曼,而陸小曼的畫一直是挂在她們傢的,她從來沒有點評過陸小曼。張愛玲出名以後,多次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女性沙竜,女作傢的聚會,但是她就是故意忽略陸小曼,明白為什麽嗎?因為她把陸小曼歸在繼母那一檔裏面,因為陸小曼是她繼母的好朋友嘛,而繼母是奪走她父親的那個女人,所以她連陸小曼一並恨過去了。但是這種恨是沒有道理的,並且是不能言說的。但是她對這個直接奪走她父親愛的這個女人繼母,卻敢於言說。我們知道,其實誇張的這種戀父情結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道德範疇裏面都是被視為亂倫的,也都是不可以言說的,但是張愛玲實在是控製不了自己這種強烈的情緒,她還是言說了。她在她的自傳體的散文《私語》裏面寫到:姑姑把父親要再娶的消息告訴我的,當時是在一個小陽臺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這個繼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會把她從這個陽臺上推下去,讓她摔死掉。
張愛玲是一個很瘦弱的,很蒼白的,你肉眼看上去都是很病態的一個女孩子,但是她內心的情感是那麽強烈,想把繼母從陽臺上推下去,那是沒有辦法,那就是她的戀父情結。就是說一般女孩子的戀父情結都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裏面,但是她的那個戀父情結已經是到了誇張和極端的那樣一個情結裏面。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來說,一個女孩子她沒有辦法解開的戀父情結,就是沒有可能得到回報的時候,她往往是會走嚮內心,她會從失去的當中找一種補償,那就是自戀。於是張愛玲在父親的愛被別人奪走以後,她就形成了她一個水仙子的一個病態的人格特徵,就是自卑、自戀、自愛、自私,而這種自卑、自戀、自愛、自私的人的一個特徵,那就是好勝。所以她和她繼母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不可能緩解的,衹有魚死網破,於是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來到了我們面前了。
那就是在1938年的時候,她高中畢業,她準備要考大學,她是想到香港去讀大學的。她的母親為了她能夠考上香港的大學,日後能夠去英國完成學位,特別花了很貴的金子,請了一個猶太教師教她英語。
1938年的時候,正好是日本人打進上海,張愛玲的傢,那棟老房子離蘇州河特別近,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炸彈的聲音。張愛玲就感到很害怕,那個時候張愛玲的母親是住在上海最繁華的,最高尚的一條馬路上,當時叫霞飛路,現在叫淮海路,現在依舊也是屬於最高尚的一條商業街。她媽媽就跟她說,你要不就是來我這邊住幾天,避避風頭。於是張愛玲就在媽媽那裏住了兩個星期,然後住了兩個星期以後她回傢。
那天是吃晚飯的時候,就回到了這棟老房子,晚飯已經是擺到桌上來了,張愛玲進門,正好她的繼母孫用蕃從樓上下來,當時張愛玲還記得傢裏的情形,因為天還是比較熱的,傢裏的竹簾子是放了下來的,在客廳裏面有一個金魚缸,金魚缸裏面的魚都已經死光了,但是金魚缸上面描着鮮豔的水草還在,張愛玲那天一進門時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歲的時候還是歷歷在目:孫用蕃就問:“你到哪裏去了,出去了那麽多天。”
張愛玲就說,“我到媽媽那裏去了”
在這個時候,我們設身處地替一個繼母想,這個繼母現在其實已經是事實上、法律上張愛玲的母親了,但是自己的養女和自己一點都不親,三天兩頭跑到自己親母那裏去,其實做繼母的是蠻有挫敗感的。所以當張愛玲說,我住到媽媽那裏去的時候,那繼母其實心裏已經是不高興了,於是繼母就說,你住到媽媽那裏去,應該跟我說一聲,那麽張愛玲就說,我跟爸爸說過了,那繼母本來是不愉快,這下是生氣了,她就說,那你從來沒有把我放在眼裏了。
我們看到過無數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的那個形象是蠻硬的,蠻倔的,按我們現在喜歡用的一個詞來說,就是蠻酷的,她的這種倔強,並且不言語,給她的繼母造成一種很大的焦灼和焦慮了,所以她的繼母當時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個耳光。
那還得了,對不對,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憑什麽給你打,所以張愛玲也是本能的“唰”的一下,就還了一下繼母耳光。你要知道大人打小孩是天經地義的,一直到現在我們進步到現在,大人打小孩也是天經地義的,小孩打大人是拿不出去的。所以當時張愛玲的繼母是沒有思想準備的,她萬萬沒有想到,她的養女會反抽她一個耳光,所以她當時就失態了,當時一個女人無依無靠無助就表現出來了。於是她也顧不得和張愛玲吵架,她就像一個女孩子一樣發了瘋地衝到二樓,就去找張愛玲的父親了,就說不好了,你女兒打我了。那張愛玲的父親也是蠻生氣的,就是怎麽傢裏兩個女人搞得雞飛狗跳。張愛玲的父親當時是剛剛吸完煙,吸完鴉片,就聽到繼母披頭散發哭着跑上來,張愛玲的父親當時也是蠻衝動的,然後穿着拖鞋從二樓,因為父親永遠是在二樓的,煙室是在二樓的,就從二樓穿着拖鞋就下來了,下來以後看到張愛玲那種兇巴巴的樣子,父親也覺得自己的女兒是不成體統,然後就開始打張愛玲。張愛玲就沒有想到,自己的父親會打她,父親一直是最愛她的,最疼她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都是給她的,平時她和繼母有不愉快,父親都在暗地裏幫她的,但她沒有想到,這一次她就覺得父親打她就是徹底背叛了自己。所以張愛玲就是氣得不得了,就大喊大叫,喊警察,說我要報警,那個時候沒有110.但是因為張愛玲傢是貴族,這棟老房子是豪宅,外面專門派了兩個保安、警察守護的,所以張愛玲大喊大叫,說我要報警。
你想做父親的聽到女兒這樣的不馴服就更氣憤了,就更往死裏打,我讓你去報警,我打死你。這個時候傭人都上來勸,就把他們兩個人拉開了,其實可以平息了,但是對張愛玲這樣一個有強烈的戀父情結的人來說,她就受不了這個委屈了,她等到別人把父親拉開以後,她就衝到她們傢的大門口就砸門,她想通過砸門,想通過叫救命,來引起外面巡警的註意,然後讓外面的巡警給她報警,因為傢裏大門的鑰匙她是沒有的。那她這個舉動再一次激怒了她的父親。因為傢醜是不可外揚嘛,我打了你女兒,你女兒居然用那麽過激的手段來對付我,然後就命令下面的人把張愛玲給關起來,就是關在一樓的那間房間裏面,那關在這間房間裏面,張愛玲也是不依不饒,往死裏面踢門,大喊大叫,她越是這樣一種強烈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出來,離她的父親越是遠了。她其實想通過她這種過激的行為來換回她父親對她重新的註意,但是她父親是不喜歡這樣的女兒的。父親就喜歡女兒像貓一樣,趴在他的腳上,等我抽完煙以後,你陪我說說話,我跟你說說我們的傢族歷史,然後你憑着你的天賦寫一兩篇小故事,然後我可以在我的親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你看我女兒多有才能,我要的不是你這樣一個那麽自戀,自戀以後,極端地分裂的這樣一個女兒。所以,張愛玲就被關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因為被父親關起來,張愛玲是用了多少的文字來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來對自己的自戀,就是說自己舔自己的傷口。
首先她在英文報上用英文寫了一篇《這是什麽樣的家庭》這是一次塗抹;然後第二次塗抹,她是在她的自傳體散文《私語》裏面;第三次的塗寫,就是在她的小說《半生緣》裏面。她最近出了一本新的小說,是她七十年代寫的小說,叫《同學少年都不賤》,她在這部小說裏面,又一次把自己被父親關押的這個情節,又塗抹了一次。
所以我們說張愛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經歷是她創作的一個生命的原鄉,是她的前生,她日後所有的書寫其實都是為了宣泄戀父情結的得不到回報,都是對自己自戀的那種特殊人格的一種自我安慰。所以張愛玲自己也說,我不斷地舔着傷口,舔着舔着對傷口也有感情了。所以這個傷口就伴隨她一生,永遠永遠伴隨她,永遠永遠地出現在她的作品裏面。
我們知道,張愛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歲到25歲之間完成的,在以後她雖然不斷地在書寫,但是所有的文學成就,都比不上她這三年,她所有的寫作,她的經驗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後的書寫,她的作品,衹是在不斷地咀嚼、塗抹,反復地利用她的這個前生。
所以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張愛玲是如何在她的那個老房子裏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戀父情結,以及她自戀的人格特徵,並且這些自戀的人格特徵,這些戀父情結是如何在她的作品當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結,形成她蒼涼的底色。
我們知道,諾貝爾文學奬的獲得者福剋納,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個小鎮上,他寫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說他生命的原鄉和他寫作的原鄉都是源自於這樣一個小鎮,而他的這個寫作特點,和張愛玲特別相像。張愛玲她寫作的原鄉,她生命的原鄉就是上海,甚至於可以說就是上海她居住過的老房子。她離開了上海,她離開了她曾經居住過的上海的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斷了水一樣。我們可以看到,她在美國是寫過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寫越淡了,因為她遠離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斷了。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張愛玲在上海,張愛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僅是張愛玲肉身的場所,並且也是她生命的一個場所,而對張愛玲來說,她完成她的這個寫作的前生,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棟老宅子裏面完成的。我們一定要來見證一下這棟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張愛玲的戀父情結,以及她特殊的自戀的人格特徵。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這棟老房子是李鴻章的産業,後來當李鴻章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張愛玲祖父的時候,這棟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說李鴻章在嫁女兒的時候,把這棟老宅作為陪嫁是嫁過來的。張愛玲出生在這一棟房子裏面,並且也是在這一棟房子裏面長大的。上海有很多老房子,由於資料的缺失,都已經缺少了言說的權利了,所以當我要找這棟老房子的時候,真的就是像考古一樣的,一點一點地把它找出來,不過幸好找到了。這一張照片是我們爬到它對面的一棟四層樓的房子上面俯拍下來的,這是一個門頭,我們從這棟房子裏面,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這棟建築的特點,就是說它雖然還是當時中國的那種石庫門房子的結構,但是它的浮雕、包括它裏面的花磚都已經引進了西方建築的一些風格了。我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在客廳的天花板上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鐵鈎子,我當時就在想,這個是不是以前臘肉、臘雞挂在上面的。老一點的人就笑了,他說,淳子,你錯了,這個鈎子以前是上海沒有電燈的時候,挂煤氣燈的。這樣一個很小的細節,就使我們知道了,這棟房子的歷史。我查了一下歷史,上海是在1881年7月的時候,開始有電燈的,那這棟老房子蓋的時候還是用煤氣燈的,所以這棟老房子至少它建造的日期是在1881年之前。這樣一個鈎子就讓我算出了這棟老房子的年齡。當年李鴻章在上海搞洋務運動的時候,在租界、越界築路的時候,他很有商業頭腦,他買下了地塊,所以日後,李鴻章他的商業投資的理念,就成了他的子孫後代享受的一個依據。
我走進這棟房子,於是有一種感覺,感覺張愛玲好像真的沒有離開我們,她好像是一個導遊,在引導我走,因為當你走進這棟老房子的時候,這棟老房子給你所有的感覺,都在張愛玲的許許多多的文章裏面非常細緻地出現過。
這棟房子現在是一個中專的夜校,白天是沒有人的。我在大白天走進去,它的客廳如果不點燈的話,可以說真的是伸手不見五指,就像張愛玲在她的作品裏面寫的,這棟老房子黑的地方,暗的地方就有一種古墓的幽暗,而它亮的地方,有陽光的地方,給人一種昏沉沉的感覺,就是說你在亮的地方,在有陽光的地方,你坐久了,慢慢地就會有一種要沉下去,沉下去的感覺,就是有一種頽廢的感覺。因為張愛玲生活在這棟房子裏的時候,當她在陽光裏的時候,她同時總是可以看到陽光裏鴉片的煙霧,因為她的父親是吸鴉片的,她後來的後母也是吸鴉片的,她後母的好朋友曾經和著名的詩人徐志摩搬演出一代愛情的陸小曼,也是經常到她們傢裏來玩麻將,然後一起躺在二樓的煙榻上面吸煙的。張愛玲所有的對這一棟老房子的回憶,都表現在了她的文字裏面,而她的這些文字如此真實和細緻,使得我們走進去的時候,就覺得張愛玲真的好像還是穿着那一雙買來的綉花鞋在領我們往前走。
這是上海的攝影師打了很強的燈,纔把這個二樓的樓梯拍出來的,在強烈的燈光下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老房子的做工是非常細緻的,在每一個拐點,都有非常精緻的雕花,充分地顯示了當時李鴻章作為清朝的一個重臣,他對生活中的那種中國士大夫式的精緻。在它樓梯口,在它的門頭上,是有很多雕花非常精緻,它的門磚、地轉等等都是從意大利進口的,但他的生活方式還是非常傳統的,也就是說在這棟老房子裏面沒有現代化的設施,沒有煤氣,沒有自來水,沒有浴缸。張愛玲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很大,有的時候看上去很豪華,但是更多的時候是很破舊的這樣一個房子裏面。這些房間為什麽會被改成一個學校,因為這棟房子它一共有二十多個房間,就是所有的房間都是圍繞這個樓梯,這個樓梯一進去就是在客廳的正中央,繞着這個樓梯底樓十幾個房間,然後二樓也是十幾個房間。張愛玲和弟弟是住在一樓的,父親是住在二樓的。用一句非常文學的語言來說,張愛玲在這兒出生,在這兒度過了她的童年,並且最後又把她的豆蔻年華埋葬在這裏的。
那我們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看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張愛玲是如何地産生了她一輩子都不能解開的一個死結,那就是戀父情結,並且由於戀父情結得不到回報,而産生內心退縮以後的一種自戀情結。在心理學上,我們把有嚴重的自戀情結的人,稱為水仙子式的病人,就是顧影自憐,最後由於極度地自憐,所以死掉的一個人。張愛玲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就是形成了她的這樣一個心理特徵:一、是永遠解不開的戀父情結,二、是永遠沒有辦法逾越的一種自我疏離的氣質,那就是源自於她的水仙子式自戀情結,我們現在就要來看看張愛玲在這個屋子裏面如何地養成了她永遠沒有辦法解脫的一個戀父情結。每個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時候,在她少年的時候,對父親都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都有一種崇拜,每個女孩子,其實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戀父情結,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她的戀父情結慢慢地會轉移,她會成熟,她會投射到應該和她在一起的異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過另外的一次異性的結合,來完成自己戀父情結的終結。但是張愛玲她沒有終結她的戀父情結,她以後不斷地和別的異性結合,衹是為了延續她的戀父情結。
現在首先要講的就是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她是怎麽樣形成的。張愛玲在4歲的時候,母親離傢出走了,母親為什麽離傢出走呢?就是因為不滿父親,一、父親的吸毒,二、父親的嫖妓,三、父親養姨太太,四、父親頽廢墮落,不理財、不養傢、沒有責任感。父親和母親住在一起的時候,父親自己的錢不用,總是逼母親把錢拿出來用,想把母親的錢逼光,因為張愛玲的母親也是出生於一個名門望族,張愛玲的母親嫁過來的時候,和張愛玲的祖母嫁到張傢的時候是一樣的,是帶了一大筆豐厚的嫁奩過來的,所以她的父親很清楚這一點,她的父親就是要把她母親的錢用光,而她的母親也是一個非常有獨立意識的女人,是一個湖南女子嘛。張愛玲一直說:我媽媽在我小的時候,一直對我說,我們湖南女人是最勇敢的。張愛玲的媽媽不願意忍受這樣一個男人對她的壓迫,所以她就藉陪張愛玲的姑姑出去讀書,到了歐洲。
所以張愛玲在4歲的時候,其實就沒有母親了。張愛玲對母親的離開,她不是想念,她是怨恨。張愛玲曾經寫過她母親離開她時的情形,張愛玲一直不能夠忘記這個情形,張愛玲說,那個時候她4歲,船要開了,她的母親其實不想走的。她真的是不想離開傢,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獨立意識又使得她必須要離開傢,所以她的母親等到船要開的時候,就躺在床上哭,不肯走,於是傭人就把張愛玲領到母親的面前,教她說,嬸嬸你要走了。為什麽叫媽媽是嬸嬸呢?因為張愛玲從小是過繼給別的親戚的,所以她不叫媽媽是媽媽,是叫嬸嬸的,就是說嬸嬸時間到了,要走了,但是她的媽媽依舊是不管不顧地在那裏大哭,於是張愛玲就呆掉了,不曉得幹什麽好了。張愛玲說我的傭人沒有教我說別的,就教我說了這一句話,我這一句話說完了,媽媽還不走,所以我也不知道怎麽辦。
所以在張愛玲4歲的時候,我們就看到了這種往內心退縮的性格,就是那種非常沉默的那種性格。但是媽媽最後還是被傭人架到船上去了。媽媽走了,於是媽媽留在張愛玲記憶當中,就是媽媽走的那天穿的衣服,媽媽走的那天穿的是蘋果緑的旗袍,旗袍上面綴滿了閃光的珠片,這就是張愛玲對媽媽走的一個記憶。很多小孩子對媽媽的離開會有一種戀戀不捨,但是張愛玲對媽媽的離開,她是有一種怨恨,因為她就覺得,媽媽其實是拋棄她了。
但是媽媽走掉以後,很快張愛玲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因為她覺得她和父親在一起也是蠻好的。傢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張愛玲,一個是弟弟,而張愛玲從小就表現出一種勤奮好學的狀態來,所以她的父親非常喜歡她,她的父親給她念詩,然後教她讀書,給她很幼稚的作文眉批、總批,並且還把她很幼稚的作文裝訂成册。因為她父親是一個遊手好閑的貴族子弟嘛,根本不用上班的,不用朝九晚五的,所以閑來無事的時候,就帶張愛玲去咖啡館,去夜總會,去吃點心,有的時候帶她到妓院裏面去,然後衹是讓她坐在妓院的客廳裏面,找一個女人來陪她,來逗她玩兒,也就是說,她和她父親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她好像是她父親整個生活的一個見證人,就是說有她父親的時候,就一定是有張愛玲的,就是父親和女兒之間有一種相依為命的感覺,所以張愛玲雖然沒有了母親,但是她非常享受這種和父親在一起的日子。
所以我們從張愛玲的一些文章裏面,就可以看出,張愛玲對父親的這樣一種感情,比如說張愛玲已經到老年的時候,她忽然翻看舊書,然後看到了父親的英文體的字跡,於是剎那之間她就有一種感覺,就是感覺到好像有一種春日遲遲的感覺,就是說一種很重的、溫暖的感覺。所以張愛玲在這棟老房子裏面,和父親生活的日子裏面,父親等於是成為了她愛的所有的寄托,成為了她生命的一個支柱。但是後來這樣的一種父女之間的感情被打破了,被誰打破了呢?因為張愛玲的母親回到上海以後,發現張愛玲的父親依舊沒有改掉他前面的陋習,所以對張愛玲的父親非常失望,她就提出了離婚。
根據張愛玲的記憶,每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傭人就把她和弟弟領到這個陽臺上來,然後她和弟弟就在陽臺上靜靜地騎着自行車,張愛玲那個時候就覺得天好像要塌下來了,因為她就覺得父母要離婚了,她以後的生活不知道會怎麽樣。也就是在這個陽臺上,她的弟弟打碎了一塊玻璃,然後被她的繼母痛打了一頓。張愛玲想要替弟弟報仇,但是沒想到等到吃午飯的時候,弟弟已經把這件事情忘記掉了,張愛玲於是也就痛恨弟弟,覺得弟弟這個人怎麽那樣沒有骨氣。為什麽弟弟那麽容易忘記被打的經歷,而張愛玲不能夠忘記,這都是由於張愛玲的戀父情結造成的。因為她不希望自己的父親被別人奪走嘛,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傢裏會出現另外一個女人來瓜分她和父親的感情,所以她和她的繼母永遠是天敵,永遠不可能調和的天敵。
好了,繼母來了,我們要說說這個繼母。
張愛玲的母親離婚以後又出國了,又到了歐洲,於是張愛玲又和父親住在一起了,但是不久就有人來說媒了,就是張愛玲的繼母叫孫用蕃,這個孫用蕃也是出生在一個有頭有臉的人傢,孫用蕃她的父親就是孫寶琦,曾經做過好幾任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也做過中華民國總理,可以說張愛玲的繼母也是出生在一個很大的傢族裏面。後來孫寶琦退休了,他不做外交總長了,也不做中華民國總理的時候,他和李鴻章的後代一樣,到上海做寓公,就是住在公寓裏面。當時孫寶琦住在公寓裏面,上海青紅幫大頭子,杜月笙也是要買他面子的。比如說他出面要搞一些慈善活動,他沒有錢,他就會去找杜月笙,杜月笙就畢恭畢敬說您孫老要多少錢,我一定是要拿出多少錢來的。所以孫用蕃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家庭裏面。但是孫寶琦傢裏好像也是窮,張愛玲也不懂,就是說官做得那麽大,為什麽也是窮,張愛玲就分析,也許是傢裏的姨太太太多,人口太多,所以傢裏就窮了。
這張照片,就是當時張愛玲繼母的娘傢,這是非常典型的上海石庫門房子,這是一條弄堂,一排房子,每個姨太太住一棟,等到孫寶琦死掉以後,我聽當時那些老作傢說,大太太每到月頭上的時候,就是一傢一傢地派生活費的。我去考證這條弄堂的時候,孫寶琦傢的人,基本上已經沒有了,但是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就是弄堂底的這個門住的是康有為的兒子,現在的産權還是康有為的。上海真的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藏竜臥虎的地方,你隨便一敲門,出來一個貌不驚人的老太太,跟你說上一段她的歷史,都讓你瞠目結舌。我在考證張愛玲後媽的這個過程當中,沒有找到她後媽具體是住在哪一棟房子裏面,但是就找到了康有為,並且康有為他的情況給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綫索。我們都是看過《半生緣》的,就是在這部電影裏面,姐妹兩個人成為一個男人的大小老婆,等於是曼楨和曼璐。其實這就是康有為傢的演義。康有為的兒子就是有大小兩個老婆,這大小兩個老婆就是姐妹,在弄堂裏面是同進同出的。所以像這樣的一段歷史,是張愛玲的後母講給張愛玲聽的,張愛玲在後面的寫作當中,會把這樣的情節,放在她自己的作品裏面。
好了,我們現在對張愛玲的後母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她住在這兒,然後她嫁到了張愛玲傢。張愛玲的後母為什麽到了三十多歲還沒有出嫁呢?她也是一個癮君子,因為她也是吸鴉片的,所以就一直沒有嫁過去,最後等於算是下嫁了,做了別人的填房。其實出生在這樣一個大戶人傢,跑到張愛玲傢裏面做繼母,也是不容易的。因為這個時候,張愛玲已經是一個少女了,她已經是讀高中了,特別是張愛玲有着嚴重的戀父情結的這樣一個女孩子,所以這個繼母和她相處真的是很難的。其實繼母剛剛嫁到她們傢裏去的時候,是想和張愛玲搞好關係的。繼母知道張愛玲的身材和自己差不多,就帶了很多很多自己年輕的時候穿的衣服給張愛玲,因為繼母也是窮嘛,我們剛纔說到了,傢裏人口多,比較窮,所以她也不捨得拿出自己的碎銀子來,給自己的養女做新衣服,但是她是帶了自己的舊衣服來給張愛玲穿的。從此,張愛玲穿繼母舊衣服的這種委屈感也是影響到了她的一生。她以後拿到第一筆稿費,就是要給自己買口紅,買衣服,她以後到了美國也是給自己買了無數非常誇張的鮮豔得不得了,她幾乎是不可能穿出去的衣服。為什麽?其實都是用一種非常消極的狀態,對穿繼母舊衣服的一種報復,一種宣泄。
我在考證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我也是有疑問的。我就在想,張愛玲和陸小曼是同時代的人,兩個人都是上海的女才子,並且兩傢人住得都是非常近的,為什麽張愛玲評價過很多在上海的女作傢,比如說丁玲,比如說簫紅,也評價過冰心,甚至於她還評價過和她的創作風格、並且創作理念和精神境界完全不同的魯迅,但是她偏偏從來不說陸小曼,而陸小曼的畫一直是挂在她們傢的,她從來沒有點評過陸小曼。張愛玲出名以後,多次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女性沙竜,女作傢的聚會,但是她就是故意忽略陸小曼,明白為什麽嗎?因為她把陸小曼歸在繼母那一檔裏面,因為陸小曼是她繼母的好朋友嘛,而繼母是奪走她父親的那個女人,所以她連陸小曼一並恨過去了。但是這種恨是沒有道理的,並且是不能言說的。但是她對這個直接奪走她父親愛的這個女人繼母,卻敢於言說。我們知道,其實誇張的這種戀父情結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道德範疇裏面都是被視為亂倫的,也都是不可以言說的,但是張愛玲實在是控製不了自己這種強烈的情緒,她還是言說了。她在她的自傳體的散文《私語》裏面寫到:姑姑把父親要再娶的消息告訴我的,當時是在一個小陽臺上,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就覺得如果我的這個繼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會把她從這個陽臺上推下去,讓她摔死掉。
張愛玲是一個很瘦弱的,很蒼白的,你肉眼看上去都是很病態的一個女孩子,但是她內心的情感是那麽強烈,想把繼母從陽臺上推下去,那是沒有辦法,那就是她的戀父情結。就是說一般女孩子的戀父情結都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裏面,但是她的那個戀父情結已經是到了誇張和極端的那樣一個情結裏面。
按照心理學的理論來說,一個女孩子她沒有辦法解開的戀父情結,就是沒有可能得到回報的時候,她往往是會走嚮內心,她會從失去的當中找一種補償,那就是自戀。於是張愛玲在父親的愛被別人奪走以後,她就形成了她一個水仙子的一個病態的人格特徵,就是自卑、自戀、自愛、自私,而這種自卑、自戀、自愛、自私的人的一個特徵,那就是好勝。所以她和她繼母之間的關係是永遠不可能緩解的,衹有魚死網破,於是有一個重要的情節,就來到了我們面前了。
那就是在1938年的時候,她高中畢業,她準備要考大學,她是想到香港去讀大學的。她的母親為了她能夠考上香港的大學,日後能夠去英國完成學位,特別花了很貴的金子,請了一個猶太教師教她英語。
1938年的時候,正好是日本人打進上海,張愛玲的傢,那棟老房子離蘇州河特別近,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炸彈的聲音。張愛玲就感到很害怕,那個時候張愛玲的母親是住在上海最繁華的,最高尚的一條馬路上,當時叫霞飛路,現在叫淮海路,現在依舊也是屬於最高尚的一條商業街。她媽媽就跟她說,你要不就是來我這邊住幾天,避避風頭。於是張愛玲就在媽媽那裏住了兩個星期,然後住了兩個星期以後她回傢。
那天是吃晚飯的時候,就回到了這棟老房子,晚飯已經是擺到桌上來了,張愛玲進門,正好她的繼母孫用蕃從樓上下來,當時張愛玲還記得傢裏的情形,因為天還是比較熱的,傢裏的竹簾子是放了下來的,在客廳裏面有一個金魚缸,金魚缸裏面的魚都已經死光了,但是金魚缸上面描着鮮豔的水草還在,張愛玲那天一進門時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歲的時候還是歷歷在目:孫用蕃就問:“你到哪裏去了,出去了那麽多天。”
張愛玲就說,“我到媽媽那裏去了”
在這個時候,我們設身處地替一個繼母想,這個繼母現在其實已經是事實上、法律上張愛玲的母親了,但是自己的養女和自己一點都不親,三天兩頭跑到自己親母那裏去,其實做繼母的是蠻有挫敗感的。所以當張愛玲說,我住到媽媽那裏去的時候,那繼母其實心裏已經是不高興了,於是繼母就說,你住到媽媽那裏去,應該跟我說一聲,那麽張愛玲就說,我跟爸爸說過了,那繼母本來是不愉快,這下是生氣了,她就說,那你從來沒有把我放在眼裏了。
我們看到過無數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的那個形象是蠻硬的,蠻倔的,按我們現在喜歡用的一個詞來說,就是蠻酷的,她的這種倔強,並且不言語,給她的繼母造成一種很大的焦灼和焦慮了,所以她的繼母當時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個耳光。
那還得了,對不對,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憑什麽給你打,所以張愛玲也是本能的“唰”的一下,就還了一下繼母耳光。你要知道大人打小孩是天經地義的,一直到現在我們進步到現在,大人打小孩也是天經地義的,小孩打大人是拿不出去的。所以當時張愛玲的繼母是沒有思想準備的,她萬萬沒有想到,她的養女會反抽她一個耳光,所以她當時就失態了,當時一個女人無依無靠無助就表現出來了。於是她也顧不得和張愛玲吵架,她就像一個女孩子一樣發了瘋地衝到二樓,就去找張愛玲的父親了,就說不好了,你女兒打我了。那張愛玲的父親也是蠻生氣的,就是怎麽傢裏兩個女人搞得雞飛狗跳。張愛玲的父親當時是剛剛吸完煙,吸完鴉片,就聽到繼母披頭散發哭着跑上來,張愛玲的父親當時也是蠻衝動的,然後穿着拖鞋從二樓,因為父親永遠是在二樓的,煙室是在二樓的,就從二樓穿着拖鞋就下來了,下來以後看到張愛玲那種兇巴巴的樣子,父親也覺得自己的女兒是不成體統,然後就開始打張愛玲。張愛玲就沒有想到,自己的父親會打她,父親一直是最愛她的,最疼她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都是給她的,平時她和繼母有不愉快,父親都在暗地裏幫她的,但她沒有想到,這一次她就覺得父親打她就是徹底背叛了自己。所以張愛玲就是氣得不得了,就大喊大叫,喊警察,說我要報警,那個時候沒有110.但是因為張愛玲傢是貴族,這棟老房子是豪宅,外面專門派了兩個保安、警察守護的,所以張愛玲大喊大叫,說我要報警。
你想做父親的聽到女兒這樣的不馴服就更氣憤了,就更往死裏打,我讓你去報警,我打死你。這個時候傭人都上來勸,就把他們兩個人拉開了,其實可以平息了,但是對張愛玲這樣一個有強烈的戀父情結的人來說,她就受不了這個委屈了,她等到別人把父親拉開以後,她就衝到她們傢的大門口就砸門,她想通過砸門,想通過叫救命,來引起外面巡警的註意,然後讓外面的巡警給她報警,因為傢裏大門的鑰匙她是沒有的。那她這個舉動再一次激怒了她的父親。因為傢醜是不可外揚嘛,我打了你女兒,你女兒居然用那麽過激的手段來對付我,然後就命令下面的人把張愛玲給關起來,就是關在一樓的那間房間裏面,那關在這間房間裏面,張愛玲也是不依不饒,往死裏面踢門,大喊大叫,她越是這樣一種強烈的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出來,離她的父親越是遠了。她其實想通過她這種過激的行為來換回她父親對她重新的註意,但是她父親是不喜歡這樣的女兒的。父親就喜歡女兒像貓一樣,趴在他的腳上,等我抽完煙以後,你陪我說說話,我跟你說說我們的傢族歷史,然後你憑着你的天賦寫一兩篇小故事,然後我可以在我的親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你看我女兒多有才能,我要的不是你這樣一個那麽自戀,自戀以後,極端地分裂的這樣一個女兒。所以,張愛玲就被關起來了。我們來看看因為被父親關起來,張愛玲是用了多少的文字來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來對自己的自戀,就是說自己舔自己的傷口。
首先她在英文報上用英文寫了一篇《這是什麽樣的家庭》這是一次塗抹;然後第二次塗抹,她是在她的自傳體散文《私語》裏面;第三次的塗寫,就是在她的小說《半生緣》裏面。她最近出了一本新的小說,是她七十年代寫的小說,叫《同學少年都不賤》,她在這部小說裏面,又一次把自己被父親關押的這個情節,又塗抹了一次。
所以我們說張愛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經歷是她創作的一個生命的原鄉,是她的前生,她日後所有的書寫其實都是為了宣泄戀父情結的得不到回報,都是對自己自戀的那種特殊人格的一種自我安慰。所以張愛玲自己也說,我不斷地舔着傷口,舔着舔着對傷口也有感情了。所以這個傷口就伴隨她一生,永遠永遠伴隨她,永遠永遠地出現在她的作品裏面。
我們從張愛玲的作品中來分析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和她的自戀情結來看張愛玲是如何地反復咀嚼、吞吐、塗寫,利用她自己這個前生的。張愛玲在23歲時候寫的一部小說《心經》。《心經》裏面也是一個女孩子小寒愛上了自己的父親。在《心經》這部小說裏面,張愛玲利用主人公這個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斷地去誘惑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大膽地接受她的愛,但是當父親不能接受她的愛的時候,張愛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說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毀滅。後來張愛玲把她的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交織在一起同樣塗寫在一部《茉莉香片》裏,所以這兩部作品非常集中地表現了張愛玲的這種戀父不成,往內心退縮,成為一個自戀的、自我疏離的創作心理機製。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她的這種戀父的情結對她一生的影響。我們知道,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漢姦鬍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這個漢姦鬍蘭成的時候,鬍蘭成其實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鬍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衹能和中年男子、衹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徵。而張愛玲渴望在鬍蘭成身上得到父愛,而鬍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個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註定了張愛玲悲劇的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這是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們來看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沒有辦法和鬍蘭成好下去,她就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後,她就在美國文藝營裏面認識了賴雅,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脫自己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衹能愛上老年男人。所以由於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既造就了她那種詭異的令後人不斷地去改編的那些經典小說,也造就了她悲涼的,凄慘的人生。
(全文)
我們接下來就要從張愛玲的作品裏面來分析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和她的自戀情結,來看張愛玲是如何地反復咀嚼、吞吐、塗寫,利用她自己這個前生的。
我們現在看的這部影片的片斷,是源自於《滾滾紅塵》。《滾滾紅塵》的編劇是臺灣的女作傢三毛,三毛她自己也是一個有着非常嚴重的心理情結的一個女性作傢,所以當她在演化張愛玲身世的時候,她非常敏銳地抓住了張愛玲的生命和創作之間的一個糾纏和包容的關係,那就是張愛玲如何地利用自己的前生來進行塗抹和書寫的。
我們看到張愛玲被關押在房間裏面,她不斷地在念書,所有的這種鏡頭都是在文學上、在心理學上面具有象徵意義的,像這種發了瘋一樣的那種狀態其實都是一個自戀人格在失去愛,在感到拋棄時候的一種對自己的保護。
我們從張愛玲的性格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張愛玲性格的兩個極端,一個就是沉默不說話,按照當年看到張愛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傢和她同學的回憶,張愛玲是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人,這種安靜用文學語言來說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靜,但是用上海人的話來說沒有辦法形容,衹能說她是安靜得不得了,白是白得不得了,沒有辦法去形容她的安靜,去形容她的那種白。就是這樣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白得不得了的一個女孩子,當她對父親的愛被父親背叛以後,她的那種要死要活,她就恨不得自己也死掉,恨不得把繼母也殺死,這種人格都是那種極端自戀的人格表現,都是處於那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以後會有的那種情形,她當時就覺得寧可自己就這樣死去。她每天坐在那裏,後來生了一場大病,大概生了有半年之久,她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面,有的時候聽到木匠在外面敲釘子,她就好像覺得這是在敲棺材的聲音。
我想讓大傢看的最有象徵意義的鏡頭:就是說被父親關押的那棟老房子,那棟老房子裏面畫滿了中國字。當時三毛把張愛玲這一段前生寫出來編成電影,其實是沒有經過張愛玲同意的,所以張愛玲在美國的時候,她看到這部電影,非常生氣,但是張愛玲是一個往內心退縮的人,她面對這種侵權,她也是沒有辦法的,她也衹能寫一封信,說我不高興了而已。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很多作品當中看到。比如說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女作傢,她的名字是叫安耐絲。寧,她的父親是一個鋼琴傢,她從就是小被父親拋棄的,然後慢慢地她長大了,她就不斷寫懷念父親的文章,把自己寫成了一個作傢。她為什麽要不斷地寫父親?其實就是通過書寫來彌補父親愛的缺失,來彌補父親的缺席。然後最後出版了一本書就叫《日記》。這本書裏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由於誇張的極端的戀父情結,而演變成了一種具有亂倫傾嚮的情感。她整個文字非常地綿密,非常地美麗,也是非常的混亂,而這個安耐絲。寧的這一部小說《日記》,正好和張愛玲在23歲時候寫的那一部《心經》是非常相似的。《心經》裏面也是一個女孩子小寒,然後愛上了自己的父親。張愛玲自己也說:女孩子有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去誘惑自己的父親。
在《心經》這部小說裏面,張愛玲利用主人公這個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斷地去誘惑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大膽地接受她的愛,但是當父親不能接受她的愛的時候,張愛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說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毀滅,就像曹禺寫的《雷雨》裏面繁漪就是那種毀滅的性格,就是說攤牌,大傢死光光,我得不到,我也不想讓你得到。張愛玲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在她的小說當中,表現出這樣一種極端的情緒。按照心理學的分析,張愛玲她被驅逐出了有父親存在的具體的生活場景,而父親、繼母和自己三者之間,三個人是在競爭的,但是毫無疑問,張愛玲她是一個失敗者。
而張愛玲這一次失敗,使她在情感上再一次獲得了一種悲涼的本質,而我們剛纔說到了,戀父情結是張愛玲的一個死穴。什麽叫死穴?就是說沒有藥可以診治的,而這個藥衹有她自己的書寫。她衹有通過不斷地書寫,就是像美國女作傢安耐絲。寧一樣,她通過不斷地書寫來舔自己的傷口,來彌補父親的缺席,來彌補父親對她感情的一種背叛。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另外的一部電影當中也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那部由英國導演拍攝的電影叫《枕邊書》裏面的日本女作傢叫諾子,諾子也是由於極端的戀父情結不能得到,被背叛,然後開始書寫,並且通過書寫來彌補父親的缺席,並且不斷地進行宣泄和報復的。就是說《枕邊書》裏面,日本女作傢諾子的表現和張愛玲的日後書寫的表現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知道,張愛玲她在讀中學的時候,在讀聖瑪利亞女中的時候,她的老師回憶起她來,就覺得她是一個萎靡不振的人,是一個很懶惰的人。當時聖瑪利亞女校是一個貴族女校,她們規矩是很嚴的,比如說你不穿的鞋子,你一定要放到鞋櫃裏,如果你不放進鞋櫃,女捨監就會把你的鞋子拿出來放在走廊裏面示衆,這對女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羞辱性的懲罰。但是張愛玲是很漠然的,張愛玲差不多每天她的鞋子都會被捨監拿到走廊裏面示衆。有的時候老師實在也看不慣了,老師就說,你為什麽總是這樣,我忘了呀。我有一張照片,那個時候張愛玲和她的同班同學在一起上鋼琴課,所有的女孩子在青春少女的時候,臉上都有一種光,眼睛裏面也都是有光的,但是衹有張愛玲,頭髮梳得很短,然後穿了一件像男式的灰布大褂,又瘦又高,就憷在那兒,然後一臉的哀愁,和周圍的人好像是不搭界的。她為什麽會這樣,其實這就是由於那種自戀的特殊人格而造成的一種自我疏離。
很多人都說張愛玲是很清高的,經常有人形容張愛玲就會用一句話來形容張愛玲:“張愛玲不在”。為什麽?就是說如果有人要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沒有辦法替她擋駕的時候,張愛玲就會在自己的房間裏說,“張愛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說張愛玲是一個很孤傲的人,派頭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個清末貴族的大小姐,其實不是這樣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為自卑,所以她不敢見人。張愛玲自己也說,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所以張愛玲的這種性格特徵,完全把她挪到了她的小說《茉莉香片》聶傳慶的身上。
《茉莉香片》寫的是一個男孩子,但是這個男孩子是具有女人氣質的,其實張愛玲是想要把真實的自己掩蓋起來。所以她在寫《茉莉香片》的時候,她故意把男主人公設計成一個男孩子,其實她處處寫的都是自己。首先這個男孩子身世和她非常像,那就是4歲母親離開了,然後他和父親在一起生活,父親是抽鴉片的,然後父親又結婚了,有了一個後母,於是這個聶傳慶就和這個後母生活在一起。後來聶傳慶在讀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教授原來是很有可能成為自己父親的,因為他的媽媽,原先愛的是這個教授,但是最後他的媽媽沒有選擇這個教授,因為當時是媒妁之言嘛,門當戶對,他的媽媽就是嫁給了他現在的這個父親,所以就有了現在這個聶傳慶,而那個原本可能成為他父親的這個人呢,不僅是一個非常有學識的,有責任感的一個學子,並且這個父親有一個非常美滿的傢,這個父親的傢裏,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子是叫言丹朱,這個言丹朱因為從小是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裏面長大的,所以她對所有的人,包括對聶傳慶這樣一個很變態的男孩子也是很關照的。
而聶傳慶是一個具有極端變態性格的人,他渴望美麗女孩子的父親是他的父親,他又渴望愛這個美麗的女孩子,但是同時他又痛恨,他又覺得這個美麗的女孩子奪走了他的父親,因為這個父親本來應該是他的。所以當這個女孩子嚮他表示溫情的時候,他去傷害這個女孩子。當然還好這個女孩子沒有被他殺死。張愛玲把她的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交織在一起塗寫在這部《茉莉香片》裏,同時她對自己的母親也充滿了抱怨,她說:母親嫁到這個傢裏來,是一種清醒的犧牲,因為母親知道,你是不愛這個男人的,但是你為了傢族的利益,是為了媒妁之言,為了門當戶對,你嫁到了這個傢裏,你的犧牲是清醒的,但是我出生在這個家庭裏面,我是沒有選擇的,我是被動的,我不僅被動,並且最後被你做母親的拋棄了,你離傢出走了,把我放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家庭裏面,讓我生活在像古墓一樣幽暗的房子裏面。所以張愛玲在這個裏面用了一句非常非常漂亮的比喻。
我們知道張愛玲的比喻也是具有驚心動魄的一種文學力量的。張愛玲就說,母親把我生出來,然後又把我留在這個傢裏,其實就是在傢裏的紅木屏風上面添了一隻鳥,這衹鳥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的,但是它是被釘在屏風上的,永遠是飛不動的。為什麽永遠飛不動,因為張愛玲雖然以後離傢出走了,在肉體上,在物理空間上離開了父親,但是她在心理情結上面,她在精神上,在感情上她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父親,她在無數的文章裏面用一種非常溫情的口吻來寫自己的父親,但是她從來沒有用這樣的感情來寫過她的母親。她知道她對母親的譴責是不公平的,她知道她母親也是一個不幸的女人,但是由於她太愛父親了,她不捨得譴責父親,她衹能很不公平地譴責女人,譴責她自己的媽媽,她對自己的這種譴責,也是很抱歉的。所以她在她的小說《茉莉香片》裏面有這樣一段描寫:她說她躺在床上,看到窗口有一個人,她先是以為這個人是自己,但是看着看着,這個人就變成了她的母親。
這種寫法其實是很有象徵意義的,因為張愛玲其實很明白,她雖然和母親沒有感情,她雖然是自戀她的父親,但是她最終會是她的母親,也就是說她和她的母親在她的作品當中,她已經分不清了,她已經分不清哪個人是她自己,哪個人是她的母親了。
所以非常集中地表現張愛玲的這種戀父不成,往內心退縮,成為一個自戀的自我疏離的性格特徵的這樣一個創作心理機製,我們是可以通過這兩部作品,一個就是《心經》,一個就是《茉莉香片》來看到的,太明顯了。至於張愛玲其他的很多作品,比如說《第一爐香》,比如說《多少恨》,在這些作品裏面,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在這個裏面都是沒有母親的,都是衹有父親,並且在這個裏面,女主人公都是衹能愛上中年男人的,就是具有父愛一樣的男人,她是沒有辦法和青春勃發的男人在一起相處的。
我們剛纔說到,在《茉莉香片》裏面充分地表達了張愛玲塗抹前生的一個特徵,並且充分地表現了她的一個心理特徵,在這個裏面,她還描寫了自己傢族的一個本質,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她們這個傢族成員的冷酷。關於她們傢族成員的冷酷,我們可以從她的代表作《金鎖記》裏面可以看到。那種變態的冷酷。在張愛玲的作品當中,包括在生活當中的張愛玲,包括在張愛玲最親愛的那些親人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冷酷在張愛玲體內的那種遺傳。而這種冷酷也正是張愛玲那種自戀情結,自卑、自戀、自私的一種極端的表現。
比如說她的姑姑和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對姐弟,本來是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是去打官司的,但是最後張愛玲的父親是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把張愛玲的姑姑給出賣了,這是張愛玲傢族的冷酷之一。冷酷之二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對自己的妻子,張愛玲的生母不斷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妝全部逼光,把她的錢全部用光。然後第三,張愛玲離傢出走以後,和她的姑姑住在公寓裏面,她的弟弟來看她,就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來看姐姐。姐弟兩個人說話,說說就說到吃飯的時間了,然後她的姑姑就會跑出來說,吃飯的時間到了,我們是不留飯的,要留飯,你要預先通知的,然後就在吃飯的時候就把弟弟趕走了,這是一次冷酷。
還有一次冷酷,張愛玲從父親傢逃出來以後住在母親的公寓裏面,然後隔了幾天,弟弟也逃出來了,弟弟逃出來的時候,什麽都沒有帶,就帶了自己的一雙舊的籃球鞋,用舊報紙包着,就來到媽媽這裏,跟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和你住。這個時候張愛玲的弟弟也是一個初中生。他的媽媽就跟他說,我要負擔你姐姐已經是勉為其難了,而按照離婚協議,你們兩個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應該都是你父親承擔的,所以我沒有能力再養你了,你還是回去吧。張愛玲看到自己的弟弟又夾着這雙破報紙包的籃球鞋就這樣又回去了。每當講到這裏的時候,你就會特別辛酸,你就會覺得人怎麽可以冷酷到這樣的地步,但是像她們這樣的一個傢族,金錢是惟一的通行證,別的都不講。關於金錢的重要性,我們在《金鎖記》曹七巧的身上也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我們再來看這種冷酷在張愛玲傢族身上的表現。還有就是1952年的時候,張愛玲離開上海去香港,但她弟弟不知道,她弟弟又去公寓看姐姐。她的姑姑把門一開,是張愛玲的弟弟,就說你姐姐已經走掉了,就這一句話說完,“啪”一下門就關上了,沒有第二句話的。這個做弟弟的就站在寒風裏面一個人落淚,他就覺得他自己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張愛玲的弟弟也是很可憐的,因為他的父母親要抽鴉片,最後生活潦倒,張愛玲的傢族是沒有等到解放,就已經敗光了。她們本來是住在那麽大的一個豪宅,最後是住在十平方米的一個汽車房裏面,終其一生的。
父親根本不願意為自己的兒子辦婚事,因為辦婚事是要花很多錢的,所以張愛玲的弟弟一輩子是沒有結婚的。我聽上海的一位老作傢樹棼告訴我,他說張愛玲的弟弟惟一有過一次結婚的機會。那個時候女方要的嫁妝是一塊上海牌的手錶,那個時候全鋼上海牌手錶是人民幣120塊錢,大概是相當於一個大學生兩個半月的工資吧,但是她的弟弟就是拿不出這筆錢來,所以他的弟弟連最後一次婚姻的希望也沒有了。所以她弟弟的死其實和張愛玲的死是一樣的,也是一個人孤獨地死在一間小房子裏面。
我們知道,張愛玲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叫炎櫻,她們兩個人要好得真是無話不說,並且總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炎櫻就跟張愛玲說,你陪我回傢,張愛玲就說,可以,我陪你回傢,但是我回來的路費,你要替我付掉的。這個聽起來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傢,對不對,我回來的時候,我的路費當然應該是你付了,聽起來很公平,但是我們有沒有在這樣的公平裏面,聽到一種冷?張愛玲她們的傢族本身就遺傳給她這種冷。她日後養成的那種自戀情結,使得她更加的自私,使得她更加的冷,因為她覺得自己一直被傷害,一直被拋棄,所以她總是用一種非常堅硬的,過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一個小女子,一個弱女子,為什麽會有這樣極端的行為,那我們還是要歸到剛纔說的她的心理情結,她的自戀情結表現出來的一種過度的自我保護。
那我們下面就要再來看看她的這種自戀情結,她的這種戀父的情結,對她一生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比較典型的戀父情結的模式,往往是從朦朧的,曖昧的暗示到實際行動,從純粹的傾慕依賴,到以性來顛覆父權。而這個期間,她是充滿了非常復雜的,就是說很難分析的,很難解說的那種包孕和糾纏的關係。
舉一個例子,日本的另外一位女作傢叫柳裏美,她也是因為被父親毒打,離傢出走的,她是5歲的時候,因為她和母親共同不能夠承受父親的這種家庭暴力離傢出走的,以後再也沒有和父親生活過。但是就是像這樣一個女性作傢,她卻有着一種深深的戀父情結。她後來戀愛結婚,她衹能和45歲以上的中年男子建立性關係,她衹能和中年以上的,具有父愛的男子身上找到依托,而這個日本女作傢柳裏美,她的這種戀父情結,她的這種永遠的中年男子的鄉愁感,一式一樣地表現在張愛玲的身上。
我們下面就要來看看張愛玲的兩次婚姻。
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那就是漢姦鬍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這個漢姦鬍蘭成的時候,鬍蘭成其實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鬍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衹能和中年男子、衹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徵。最開始是鬍蘭成先來拜訪張愛玲的,那張愛玲還是老規矩了,讓姑姑跑出來說,張愛玲不在。鬍蘭成也是一個很有經驗的人,他把自己的名片從門縫裏遞進去,留下了地址,留下了電話就走了。張愛玲看了這張名片,第二天她就主動去找鬍蘭成了。
我們來看看當時鬍蘭成居住的地方。當時鬍蘭成居住的地方是叫美麗園,就是這棟房子,美麗園在上海是很有名的,無論是在老上海,還是在現在的上海,公交車到了這兒,不是報路名的,都是報“美麗園”到了。美麗園這個住宅是很著名的,鬍蘭成就住在這裏面。
那天下午,張愛玲就自己跑到鬍蘭成這裏來了。我們知道張愛玲是一個很害羞的人,是一個鬼鬼祟祟躲着人的人,但是她主動跑到了一個陌生男人的傢裏,並且在這個陌生男人傢裏,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好像有講不完的話,然後等到鬍蘭成把她送到弄堂口的時候,張愛玲有一種感覺,張愛玲人很高,她比鬍蘭成還要高,鬍蘭成他曾經回憶過他和張愛玲在一起坐三輪車,那個三輪車應該是一個人坐的,但是他們兩個人那個時候比較親密,要兩個人坐,兩個人坐,應該是女孩子坐在男人的膝蓋上面,但是當時鬍蘭成感覺是什麽呢?就是說我放來放去,沒有辦法把張愛玲放好,因為她太大了。鬍蘭成是一個像江南書生一樣的形象人,鬍蘭成的形象和張愛玲父親的形象真的是蠻像的。當時他們兩個人走到弄堂口的時候,鬍蘭成也禁不住說,你怎麽那麽高大。張愛玲回去以後,就拿出一張自己的單人照片,在照片後面寫了這樣幾行字:我見到你以後,我就變得很低很低。主動嚮鬍蘭成表示愛,這就是那種戀父情結不可遏製的一種情感傾嚮,她命裏註定,她衹能愛上像鬍蘭成這樣的人。所以說,當一個女人她的戀父情結最後不能成熟的話,她衹會通過異性的轉移來延續戀父情結。而對我們很多成熟的女性來說,我們是會通過異性的轉移來顛覆自己的戀父情結,區別就在這兒,後者被說成是成熟的,前者被說成是死穴。
我們接下來看張照片,這張照片叫常德公寓,在老上海叫愛丁頓公寓,那就是張愛玲和她姑姑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張愛玲寫出她最重要作品的地方,張愛玲就住在這個地方,這個陽臺就是她的,鬍蘭成就是把名片遞到這裏面去的。她是和姑姑合住一套公寓的,但是她和鬍蘭成好了以後,我們知道鬍蘭成是有婚約的,像張愛玲這樣一個貴族人傢的小姐,她最後居然不避嫌疑,讓鬍蘭成住到了自己傢裏,因為她沒有辦法住到鬍蘭成傢裏去,因為鬍蘭成是有妻小的,所以她衹能讓鬍蘭成住到自己傢裏來。你就覺得這是一種愛,但這種愛裏面我們就可以看到那種沒有辦法解脫的戀父情結。她愛上一個中年男子,她就是可以這樣。我們知道她是很小氣的,她是很斤斤計較的,她連自己弟弟的一頓飯,都不願意留,但是她留下這個男人和她同居,應該說是同居了。有一位老作傢告訴我,當時張愛玲在上海她不避嫌,她和鬍蘭成一起出去,在路上正好撞到了鬍蘭成的發妻,這個發妻當場羞辱張愛玲,但是張愛玲居然可以,我想她也是感到委屈的,我想她也是感到傷害的吧,但是張愛玲還是那麽堅定的和鬍蘭成在一起。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了,鬍蘭成害怕受到漢姦的處罰,就開始到處逃逸,他就逃到溫州。有一年春節,張愛玲就是輾轉到溫州去看鬍蘭成。
我是想要體會一下張愛玲的那種尋夫的心情,我也是在一個春節,按照張愛玲的路綫,照式照樣地到了溫州。那個時候,上海到溫州沒有直達的船,也沒有直達的火車,她要輾轉坐船,轉長途汽車,然後再坐船,再轉長途汽車,才能夠到溫州。我是一夜火車坐到溫州的,我都覺得這個旅途辛苦得不得了,我到了溫州以後,那個天冷得不得了。我是穿了一件棉大衣去的,凍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就是這樣和張愛玲走一樣的路綫,在一樣的氣溫下面,去走張愛玲的這條尋夫路。然後我也是蠻幸運的,就是說當年張愛玲找到鬍蘭成的那一棟老房子還在。
我們來看,當時鬍蘭成在逃亡當中是非常拮据的,住的房子很破爛的,他們就住在這個房子裏面,還衹是其中的一間,這樣破爛的房子,房主說當時是怎麽樣的,現在還是怎麽樣的。當時張愛玲一是去看鬍蘭成,二是想和鬍蘭成在感情上做一個疏理。因為張愛玲知道,鬍蘭成在武漢的時候,有了一個相好,是一個護士叫小周。張愛玲希望鬍蘭成能夠在她和小周之間做一個選擇,當然張愛玲期待鬍蘭成選擇她的,但是張愛玲沒有想到,她千裏迢迢,千辛萬苦找到溫州的時候,鬍蘭成身邊又多了一個女人,那就是我們知道的那個村姑範秀美,他已經和範秀美住在一起了。張愛玲是他名正言順的妻子,張愛玲衹能對鄰居謊稱她是鬍蘭成的表妹。就是在這樣一個艱難困苦的環境裏面,面對這樣一個沒有人格底綫的鬍蘭成,張愛玲都沒有辦法放棄,她其實不是不知道鬍蘭成的為人,可是她就是沒有辦法離開鬍蘭成。那這個結論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能得出來了,那就是戀父情結是她的死穴,中年男子也是她致命的毒藥,就是這樣破爛的房子,鬍蘭成也趕她走,讓她趕快回去,為什麽呢?因為鬍蘭成害怕張愛玲的到來,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他趕張愛玲走。
張愛玲真的是不捨得走,但沒有辦法衹好走。張愛玲上船以後就開始哭了。到了上海,隔了幾個月以後,張愛玲那個時候自己的處境也是非常睏難,因為她和漢姦結婚了,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報紙也開始封殺張愛玲,張愛玲幾乎已經是沒有稿費的收入了。那個時候也是有人同情她,有一個導演叫桑弧的同情她,讓她寫了兩個劇本,然後張愛玲把這兩個劇本得到的所有稿費全部寄給鬍蘭成,並且給鬍蘭成寫了一封絶交信說:我不愛你了,但是是你先不愛我的。
看啊,這是一個被動式,就是我不得不,have to 就是我不得不離開你,但是我在離開你的時候,我肉身離開你了,其實情感是沒有辦法離開你,所以我就是把我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得到的一筆錢,還是全部地寄給你。
還沒有完,這個戀父情結,我們說是不會完的。到了1952年,我們都知道張愛玲申請護照的時候,她是說,她要到香港大學去,要把她的學業讀完,其實不是的,知情的人知道,因為那個時候鬍蘭成正好逃到香港去了,張愛玲去香港還是想和這個中年男子續前緣的。但是張愛玲也是萬萬沒想到,或者她也是冥冥之中也已經料到,就是到了香港以後,鬍蘭成的身邊又有了一個女人,就是當時上海的,我們叫上海的白相人,也是黑社會一個頭子的老婆,叫佘愛珍。這個佘愛珍當時在上海灘上也是何曾了得的一個女人,長得非常漂亮的一個女人,並且會用手槍的。而這個佘愛珍在逃出去的時候,是帶了很多鑽石的,他們說她的金剛鑽就有那麽大的一個化妝箱,一箱子。鬍蘭成也是出於自己生計的考慮,他再次沒有選擇一個窮學生:張愛玲,他再次選擇了一個對他的生活,對他日後的生存有保障的一個女人。也就是說鬍蘭成這個人是隨遇而安的,而我們說是一個沒有人格底綫的人,所以他會做漢姦嘛。而張愛玲這個人是有着嚴重的戀父情結的人,所以這兩個人搭在一起,她是渴望得到父愛的,而鬍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個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註定了張愛玲悲劇的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這是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們來看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沒有辦法和鬍蘭成好下去,她就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後,也是因為窮途潦倒,於是她就進了一個文藝寫作營。其實這個文藝寫作營就是一個慈善機構,裏面住的其實都是一些窮作傢,她就在這個文藝營裏面認識了賴雅,賴雅在認識張愛玲之前,是一個蠻叱咤風雲的人物,賴雅曾經被人預言,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但是可惜這個預言從來沒有實現過。當張愛玲認識賴雅的時候,賴雅也已經開始在美國的文壇上被人淡忘了,也就是說賴雅為什麽也住到文藝營裏面去,因為他沒有收入嘛,他要依靠文藝營免費的午餐來維持自己的肉身。那一年我們來看,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脫自己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衹能愛上老年男人,所以她的情結真的是註定了她終生的不圓滿。愛上賴雅也是她主動,賴雅從文藝營裏面的一個期限已經滿了,他要搬出文藝營了,賴雅就住到一個小鎮上。那天晚上是下着雨,張愛玲是連夜冒雨坐了火車,趕到那個小鎮上,嚮賴雅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張愛玲和鬍蘭成結婚,從認識到結婚是用了八個月,而張愛玲和賴雅從認識到結婚是半年,而在這兩樁婚姻當中主動的都是張愛玲。所以由於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既造就了她那種詭異的令後人不斷地去改編的那些經典小說,也造就了她悲涼的,凄慘的人生。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她的這種戀父的情結對她一生的影響。我們知道,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漢姦鬍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這個漢姦鬍蘭成的時候,鬍蘭成其實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鬍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衹能和中年男子、衹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徵。而張愛玲渴望在鬍蘭成身上得到父愛,而鬍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個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註定了張愛玲悲劇的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這是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們來看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沒有辦法和鬍蘭成好下去,她就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後,她就在美國文藝營裏面認識了賴雅,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脫自己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衹能愛上老年男人。所以由於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既造就了她那種詭異的令後人不斷地去改編的那些經典小說,也造就了她悲涼的,凄慘的人生。
(全文)
我們接下來就要從張愛玲的作品裏面來分析張愛玲的戀父情結,和她的自戀情結,來看張愛玲是如何地反復咀嚼、吞吐、塗寫,利用她自己這個前生的。
我們現在看的這部影片的片斷,是源自於《滾滾紅塵》。《滾滾紅塵》的編劇是臺灣的女作傢三毛,三毛她自己也是一個有着非常嚴重的心理情結的一個女性作傢,所以當她在演化張愛玲身世的時候,她非常敏銳地抓住了張愛玲的生命和創作之間的一個糾纏和包容的關係,那就是張愛玲如何地利用自己的前生來進行塗抹和書寫的。
我們看到張愛玲被關押在房間裏面,她不斷地在念書,所有的這種鏡頭都是在文學上、在心理學上面具有象徵意義的,像這種發了瘋一樣的那種狀態其實都是一個自戀人格在失去愛,在感到拋棄時候的一種對自己的保護。
我們從張愛玲的性格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張愛玲性格的兩個極端,一個就是沉默不說話,按照當年看到張愛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傢和她同學的回憶,張愛玲是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人,這種安靜用文學語言來說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靜,但是用上海人的話來說沒有辦法形容,衹能說她是安靜得不得了,白是白得不得了,沒有辦法去形容她的安靜,去形容她的那種白。就是這樣一個安靜得不得了的、白得不得了的一個女孩子,當她對父親的愛被父親背叛以後,她的那種要死要活,她就恨不得自己也死掉,恨不得把繼母也殺死,這種人格都是那種極端自戀的人格表現,都是處於那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以後會有的那種情形,她當時就覺得寧可自己就這樣死去。她每天坐在那裏,後來生了一場大病,大概生了有半年之久,她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面,有的時候聽到木匠在外面敲釘子,她就好像覺得這是在敲棺材的聲音。
我想讓大傢看的最有象徵意義的鏡頭:就是說被父親關押的那棟老房子,那棟老房子裏面畫滿了中國字。當時三毛把張愛玲這一段前生寫出來編成電影,其實是沒有經過張愛玲同意的,所以張愛玲在美國的時候,她看到這部電影,非常生氣,但是張愛玲是一個往內心退縮的人,她面對這種侵權,她也是沒有辦法的,她也衹能寫一封信,說我不高興了而已。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很多作品當中看到。比如說美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女作傢,她的名字是叫安耐絲。寧,她的父親是一個鋼琴傢,她從就是小被父親拋棄的,然後慢慢地她長大了,她就不斷寫懷念父親的文章,把自己寫成了一個作傢。她為什麽要不斷地寫父親?其實就是通過書寫來彌補父親愛的缺失,來彌補父親的缺席。然後最後出版了一本書就叫《日記》。這本書裏面表現了一個女孩子由於誇張的極端的戀父情結,而演變成了一種具有亂倫傾嚮的情感。她整個文字非常地綿密,非常地美麗,也是非常的混亂,而這個安耐絲。寧的這一部小說《日記》,正好和張愛玲在23歲時候寫的那一部《心經》是非常相似的。《心經》裏面也是一個女孩子小寒,然後愛上了自己的父親。張愛玲自己也說:女孩子有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去誘惑自己的父親。
在《心經》這部小說裏面,張愛玲利用主人公這個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斷地去誘惑父親,希望父親能夠大膽地接受她的愛,但是當父親不能接受她的愛的時候,張愛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說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毀滅,就像曹禺寫的《雷雨》裏面繁漪就是那種毀滅的性格,就是說攤牌,大傢死光光,我得不到,我也不想讓你得到。張愛玲為什麽會這樣,為什麽在她的小說當中,表現出這樣一種極端的情緒。按照心理學的分析,張愛玲她被驅逐出了有父親存在的具體的生活場景,而父親、繼母和自己三者之間,三個人是在競爭的,但是毫無疑問,張愛玲她是一個失敗者。
而張愛玲這一次失敗,使她在情感上再一次獲得了一種悲涼的本質,而我們剛纔說到了,戀父情結是張愛玲的一個死穴。什麽叫死穴?就是說沒有藥可以診治的,而這個藥衹有她自己的書寫。她衹有通過不斷地書寫,就是像美國女作傢安耐絲。寧一樣,她通過不斷地書寫來舔自己的傷口,來彌補父親的缺席,來彌補父親對她感情的一種背叛。
這樣的例子,我們可以在另外的一部電影當中也非常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那部由英國導演拍攝的電影叫《枕邊書》裏面的日本女作傢叫諾子,諾子也是由於極端的戀父情結不能得到,被背叛,然後開始書寫,並且通過書寫來彌補父親的缺席,並且不斷地進行宣泄和報復的。就是說《枕邊書》裏面,日本女作傢諾子的表現和張愛玲的日後書寫的表現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知道,張愛玲她在讀中學的時候,在讀聖瑪利亞女中的時候,她的老師回憶起她來,就覺得她是一個萎靡不振的人,是一個很懶惰的人。當時聖瑪利亞女校是一個貴族女校,她們規矩是很嚴的,比如說你不穿的鞋子,你一定要放到鞋櫃裏,如果你不放進鞋櫃,女捨監就會把你的鞋子拿出來放在走廊裏面示衆,這對女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羞辱性的懲罰。但是張愛玲是很漠然的,張愛玲差不多每天她的鞋子都會被捨監拿到走廊裏面示衆。有的時候老師實在也看不慣了,老師就說,你為什麽總是這樣,我忘了呀。我有一張照片,那個時候張愛玲和她的同班同學在一起上鋼琴課,所有的女孩子在青春少女的時候,臉上都有一種光,眼睛裏面也都是有光的,但是衹有張愛玲,頭髮梳得很短,然後穿了一件像男式的灰布大褂,又瘦又高,就憷在那兒,然後一臉的哀愁,和周圍的人好像是不搭界的。她為什麽會這樣,其實這就是由於那種自戀的特殊人格而造成的一種自我疏離。
很多人都說張愛玲是很清高的,經常有人形容張愛玲就會用一句話來形容張愛玲:“張愛玲不在”。為什麽?就是說如果有人要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沒有辦法替她擋駕的時候,張愛玲就會在自己的房間裏說,“張愛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說張愛玲是一個很孤傲的人,派頭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個清末貴族的大小姐,其實不是這樣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為自卑,所以她不敢見人。張愛玲自己也說,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所以張愛玲的這種性格特徵,完全把她挪到了她的小說《茉莉香片》聶傳慶的身上。
《茉莉香片》寫的是一個男孩子,但是這個男孩子是具有女人氣質的,其實張愛玲是想要把真實的自己掩蓋起來。所以她在寫《茉莉香片》的時候,她故意把男主人公設計成一個男孩子,其實她處處寫的都是自己。首先這個男孩子身世和她非常像,那就是4歲母親離開了,然後他和父親在一起生活,父親是抽鴉片的,然後父親又結婚了,有了一個後母,於是這個聶傳慶就和這個後母生活在一起。後來聶傳慶在讀書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教授原來是很有可能成為自己父親的,因為他的媽媽,原先愛的是這個教授,但是最後他的媽媽沒有選擇這個教授,因為當時是媒妁之言嘛,門當戶對,他的媽媽就是嫁給了他現在的這個父親,所以就有了現在這個聶傳慶,而那個原本可能成為他父親的這個人呢,不僅是一個非常有學識的,有責任感的一個學子,並且這個父親有一個非常美滿的傢,這個父親的傢裏,也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孩子,這個女孩子是叫言丹朱,這個言丹朱因為從小是在一個有愛的家庭裏面長大的,所以她對所有的人,包括對聶傳慶這樣一個很變態的男孩子也是很關照的。
而聶傳慶是一個具有極端變態性格的人,他渴望美麗女孩子的父親是他的父親,他又渴望愛這個美麗的女孩子,但是同時他又痛恨,他又覺得這個美麗的女孩子奪走了他的父親,因為這個父親本來應該是他的。所以當這個女孩子嚮他表示溫情的時候,他去傷害這個女孩子。當然還好這個女孩子沒有被他殺死。張愛玲把她的戀父情結和自戀情結交織在一起塗寫在這部《茉莉香片》裏,同時她對自己的母親也充滿了抱怨,她說:母親嫁到這個傢裏來,是一種清醒的犧牲,因為母親知道,你是不愛這個男人的,但是你為了傢族的利益,是為了媒妁之言,為了門當戶對,你嫁到了這個傢裏,你的犧牲是清醒的,但是我出生在這個家庭裏面,我是沒有選擇的,我是被動的,我不僅被動,並且最後被你做母親的拋棄了,你離傢出走了,把我放在這樣一個沒有愛的家庭裏面,讓我生活在像古墓一樣幽暗的房子裏面。所以張愛玲在這個裏面用了一句非常非常漂亮的比喻。
我們知道張愛玲的比喻也是具有驚心動魄的一種文學力量的。張愛玲就說,母親把我生出來,然後又把我留在這個傢裏,其實就是在傢裏的紅木屏風上面添了一隻鳥,這衹鳥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的,但是它是被釘在屏風上的,永遠是飛不動的。為什麽永遠飛不動,因為張愛玲雖然以後離傢出走了,在肉體上,在物理空間上離開了父親,但是她在心理情結上面,她在精神上,在感情上她從來沒有離開過她的父親,她在無數的文章裏面用一種非常溫情的口吻來寫自己的父親,但是她從來沒有用這樣的感情來寫過她的母親。她知道她對母親的譴責是不公平的,她知道她母親也是一個不幸的女人,但是由於她太愛父親了,她不捨得譴責父親,她衹能很不公平地譴責女人,譴責她自己的媽媽,她對自己的這種譴責,也是很抱歉的。所以她在她的小說《茉莉香片》裏面有這樣一段描寫:她說她躺在床上,看到窗口有一個人,她先是以為這個人是自己,但是看着看着,這個人就變成了她的母親。
這種寫法其實是很有象徵意義的,因為張愛玲其實很明白,她雖然和母親沒有感情,她雖然是自戀她的父親,但是她最終會是她的母親,也就是說她和她的母親在她的作品當中,她已經分不清了,她已經分不清哪個人是她自己,哪個人是她的母親了。
所以非常集中地表現張愛玲的這種戀父不成,往內心退縮,成為一個自戀的自我疏離的性格特徵的這樣一個創作心理機製,我們是可以通過這兩部作品,一個就是《心經》,一個就是《茉莉香片》來看到的,太明顯了。至於張愛玲其他的很多作品,比如說《第一爐香》,比如說《多少恨》,在這些作品裏面,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在這個裏面都是沒有母親的,都是衹有父親,並且在這個裏面,女主人公都是衹能愛上中年男人的,就是具有父愛一樣的男人,她是沒有辦法和青春勃發的男人在一起相處的。
我們剛纔說到,在《茉莉香片》裏面充分地表達了張愛玲塗抹前生的一個特徵,並且充分地表現了她的一個心理特徵,在這個裏面,她還描寫了自己傢族的一個本質,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她們這個傢族成員的冷酷。關於她們傢族成員的冷酷,我們可以從她的代表作《金鎖記》裏面可以看到。那種變態的冷酷。在張愛玲的作品當中,包括在生活當中的張愛玲,包括在張愛玲最親愛的那些親人當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種冷酷在張愛玲體內的那種遺傳。而這種冷酷也正是張愛玲那種自戀情結,自卑、自戀、自私的一種極端的表現。
比如說她的姑姑和張愛玲的父親是一對姐弟,本來是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是去打官司的,但是最後張愛玲的父親是為了自己的一點點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把張愛玲的姑姑給出賣了,這是張愛玲傢族的冷酷之一。冷酷之二就是張愛玲的父親對自己的妻子,張愛玲的生母不斷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妝全部逼光,把她的錢全部用光。然後第三,張愛玲離傢出走以後,和她的姑姑住在公寓裏面,她的弟弟來看她,就是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來看姐姐。姐弟兩個人說話,說說就說到吃飯的時間了,然後她的姑姑就會跑出來說,吃飯的時間到了,我們是不留飯的,要留飯,你要預先通知的,然後就在吃飯的時候就把弟弟趕走了,這是一次冷酷。
還有一次冷酷,張愛玲從父親傢逃出來以後住在母親的公寓裏面,然後隔了幾天,弟弟也逃出來了,弟弟逃出來的時候,什麽都沒有帶,就帶了自己的一雙舊的籃球鞋,用舊報紙包着,就來到媽媽這裏,跟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和你住。這個時候張愛玲的弟弟也是一個初中生。他的媽媽就跟他說,我要負擔你姐姐已經是勉為其難了,而按照離婚協議,你們兩個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應該都是你父親承擔的,所以我沒有能力再養你了,你還是回去吧。張愛玲看到自己的弟弟又夾着這雙破報紙包的籃球鞋就這樣又回去了。每當講到這裏的時候,你就會特別辛酸,你就會覺得人怎麽可以冷酷到這樣的地步,但是像她們這樣的一個傢族,金錢是惟一的通行證,別的都不講。關於金錢的重要性,我們在《金鎖記》曹七巧的身上也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我們再來看這種冷酷在張愛玲傢族身上的表現。還有就是1952年的時候,張愛玲離開上海去香港,但她弟弟不知道,她弟弟又去公寓看姐姐。她的姑姑把門一開,是張愛玲的弟弟,就說你姐姐已經走掉了,就這一句話說完,“啪”一下門就關上了,沒有第二句話的。這個做弟弟的就站在寒風裏面一個人落淚,他就覺得他自己一個親人也沒有了。張愛玲的弟弟也是很可憐的,因為他的父母親要抽鴉片,最後生活潦倒,張愛玲的傢族是沒有等到解放,就已經敗光了。她們本來是住在那麽大的一個豪宅,最後是住在十平方米的一個汽車房裏面,終其一生的。
父親根本不願意為自己的兒子辦婚事,因為辦婚事是要花很多錢的,所以張愛玲的弟弟一輩子是沒有結婚的。我聽上海的一位老作傢樹棼告訴我,他說張愛玲的弟弟惟一有過一次結婚的機會。那個時候女方要的嫁妝是一塊上海牌的手錶,那個時候全鋼上海牌手錶是人民幣120塊錢,大概是相當於一個大學生兩個半月的工資吧,但是她的弟弟就是拿不出這筆錢來,所以他的弟弟連最後一次婚姻的希望也沒有了。所以她弟弟的死其實和張愛玲的死是一樣的,也是一個人孤獨地死在一間小房子裏面。
我們知道,張愛玲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叫炎櫻,她們兩個人要好得真是無話不說,並且總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炎櫻就跟張愛玲說,你陪我回傢,張愛玲就說,可以,我陪你回傢,但是我回來的路費,你要替我付掉的。這個聽起來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傢,對不對,我回來的時候,我的路費當然應該是你付了,聽起來很公平,但是我們有沒有在這樣的公平裏面,聽到一種冷?張愛玲她們的傢族本身就遺傳給她這種冷。她日後養成的那種自戀情結,使得她更加的自私,使得她更加的冷,因為她覺得自己一直被傷害,一直被拋棄,所以她總是用一種非常堅硬的,過分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一個小女子,一個弱女子,為什麽會有這樣極端的行為,那我們還是要歸到剛纔說的她的心理情結,她的自戀情結表現出來的一種過度的自我保護。
那我們下面就要再來看看她的這種自戀情結,她的這種戀父的情結,對她一生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女性比較典型的戀父情結的模式,往往是從朦朧的,曖昧的暗示到實際行動,從純粹的傾慕依賴,到以性來顛覆父權。而這個期間,她是充滿了非常復雜的,就是說很難分析的,很難解說的那種包孕和糾纏的關係。
舉一個例子,日本的另外一位女作傢叫柳裏美,她也是因為被父親毒打,離傢出走的,她是5歲的時候,因為她和母親共同不能夠承受父親的這種家庭暴力離傢出走的,以後再也沒有和父親生活過。但是就是像這樣一個女性作傢,她卻有着一種深深的戀父情結。她後來戀愛結婚,她衹能和45歲以上的中年男子建立性關係,她衹能和中年以上的,具有父愛的男子身上找到依托,而這個日本女作傢柳裏美,她的這種戀父情結,她的這種永遠的中年男子的鄉愁感,一式一樣地表現在張愛玲的身上。
我們下面就要來看看張愛玲的兩次婚姻。
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那就是漢姦鬍蘭成。當時張愛玲認識這個漢姦鬍蘭成的時候,鬍蘭成其實還是有婚約在身的,那個時候張愛玲是23歲,鬍蘭成是38歲,非常符合衹能和中年男子、衹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這樣一個戀父情結的女性特徵。最開始是鬍蘭成先來拜訪張愛玲的,那張愛玲還是老規矩了,讓姑姑跑出來說,張愛玲不在。鬍蘭成也是一個很有經驗的人,他把自己的名片從門縫裏遞進去,留下了地址,留下了電話就走了。張愛玲看了這張名片,第二天她就主動去找鬍蘭成了。
我們來看看當時鬍蘭成居住的地方。當時鬍蘭成居住的地方是叫美麗園,就是這棟房子,美麗園在上海是很有名的,無論是在老上海,還是在現在的上海,公交車到了這兒,不是報路名的,都是報“美麗園”到了。美麗園這個住宅是很著名的,鬍蘭成就住在這裏面。
那天下午,張愛玲就自己跑到鬍蘭成這裏來了。我們知道張愛玲是一個很害羞的人,是一個鬼鬼祟祟躲着人的人,但是她主動跑到了一個陌生男人的傢裏,並且在這個陌生男人傢裏,一坐就是一個下午,好像有講不完的話,然後等到鬍蘭成把她送到弄堂口的時候,張愛玲有一種感覺,張愛玲人很高,她比鬍蘭成還要高,鬍蘭成他曾經回憶過他和張愛玲在一起坐三輪車,那個三輪車應該是一個人坐的,但是他們兩個人那個時候比較親密,要兩個人坐,兩個人坐,應該是女孩子坐在男人的膝蓋上面,但是當時鬍蘭成感覺是什麽呢?就是說我放來放去,沒有辦法把張愛玲放好,因為她太大了。鬍蘭成是一個像江南書生一樣的形象人,鬍蘭成的形象和張愛玲父親的形象真的是蠻像的。當時他們兩個人走到弄堂口的時候,鬍蘭成也禁不住說,你怎麽那麽高大。張愛玲回去以後,就拿出一張自己的單人照片,在照片後面寫了這樣幾行字:我見到你以後,我就變得很低很低。主動嚮鬍蘭成表示愛,這就是那種戀父情結不可遏製的一種情感傾嚮,她命裏註定,她衹能愛上像鬍蘭成這樣的人。所以說,當一個女人她的戀父情結最後不能成熟的話,她衹會通過異性的轉移來延續戀父情結。而對我們很多成熟的女性來說,我們是會通過異性的轉移來顛覆自己的戀父情結,區別就在這兒,後者被說成是成熟的,前者被說成是死穴。
我們接下來看張照片,這張照片叫常德公寓,在老上海叫愛丁頓公寓,那就是張愛玲和她姑姑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張愛玲寫出她最重要作品的地方,張愛玲就住在這個地方,這個陽臺就是她的,鬍蘭成就是把名片遞到這裏面去的。她是和姑姑合住一套公寓的,但是她和鬍蘭成好了以後,我們知道鬍蘭成是有婚約的,像張愛玲這樣一個貴族人傢的小姐,她最後居然不避嫌疑,讓鬍蘭成住到了自己傢裏,因為她沒有辦法住到鬍蘭成傢裏去,因為鬍蘭成是有妻小的,所以她衹能讓鬍蘭成住到自己傢裏來。你就覺得這是一種愛,但這種愛裏面我們就可以看到那種沒有辦法解脫的戀父情結。她愛上一個中年男子,她就是可以這樣。我們知道她是很小氣的,她是很斤斤計較的,她連自己弟弟的一頓飯,都不願意留,但是她留下這個男人和她同居,應該說是同居了。有一位老作傢告訴我,當時張愛玲在上海她不避嫌,她和鬍蘭成一起出去,在路上正好撞到了鬍蘭成的發妻,這個發妻當場羞辱張愛玲,但是張愛玲居然可以,我想她也是感到委屈的,我想她也是感到傷害的吧,但是張愛玲還是那麽堅定的和鬍蘭成在一起。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了,鬍蘭成害怕受到漢姦的處罰,就開始到處逃逸,他就逃到溫州。有一年春節,張愛玲就是輾轉到溫州去看鬍蘭成。
我是想要體會一下張愛玲的那種尋夫的心情,我也是在一個春節,按照張愛玲的路綫,照式照樣地到了溫州。那個時候,上海到溫州沒有直達的船,也沒有直達的火車,她要輾轉坐船,轉長途汽車,然後再坐船,再轉長途汽車,才能夠到溫州。我是一夜火車坐到溫州的,我都覺得這個旅途辛苦得不得了,我到了溫州以後,那個天冷得不得了。我是穿了一件棉大衣去的,凍得連話都說不出來,就是這樣和張愛玲走一樣的路綫,在一樣的氣溫下面,去走張愛玲的這條尋夫路。然後我也是蠻幸運的,就是說當年張愛玲找到鬍蘭成的那一棟老房子還在。
我們來看,當時鬍蘭成在逃亡當中是非常拮据的,住的房子很破爛的,他們就住在這個房子裏面,還衹是其中的一間,這樣破爛的房子,房主說當時是怎麽樣的,現在還是怎麽樣的。當時張愛玲一是去看鬍蘭成,二是想和鬍蘭成在感情上做一個疏理。因為張愛玲知道,鬍蘭成在武漢的時候,有了一個相好,是一個護士叫小周。張愛玲希望鬍蘭成能夠在她和小周之間做一個選擇,當然張愛玲期待鬍蘭成選擇她的,但是張愛玲沒有想到,她千裏迢迢,千辛萬苦找到溫州的時候,鬍蘭成身邊又多了一個女人,那就是我們知道的那個村姑範秀美,他已經和範秀美住在一起了。張愛玲是他名正言順的妻子,張愛玲衹能對鄰居謊稱她是鬍蘭成的表妹。就是在這樣一個艱難困苦的環境裏面,面對這樣一個沒有人格底綫的鬍蘭成,張愛玲都沒有辦法放棄,她其實不是不知道鬍蘭成的為人,可是她就是沒有辦法離開鬍蘭成。那這個結論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能得出來了,那就是戀父情結是她的死穴,中年男子也是她致命的毒藥,就是這樣破爛的房子,鬍蘭成也趕她走,讓她趕快回去,為什麽呢?因為鬍蘭成害怕張愛玲的到來,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他趕張愛玲走。
張愛玲真的是不捨得走,但沒有辦法衹好走。張愛玲上船以後就開始哭了。到了上海,隔了幾個月以後,張愛玲那個時候自己的處境也是非常睏難,因為她和漢姦結婚了,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報紙也開始封殺張愛玲,張愛玲幾乎已經是沒有稿費的收入了。那個時候也是有人同情她,有一個導演叫桑弧的同情她,讓她寫了兩個劇本,然後張愛玲把這兩個劇本得到的所有稿費全部寄給鬍蘭成,並且給鬍蘭成寫了一封絶交信說:我不愛你了,但是是你先不愛我的。
看啊,這是一個被動式,就是我不得不,have to 就是我不得不離開你,但是我在離開你的時候,我肉身離開你了,其實情感是沒有辦法離開你,所以我就是把我最艱難困苦的時候得到的一筆錢,還是全部地寄給你。
還沒有完,這個戀父情結,我們說是不會完的。到了1952年,我們都知道張愛玲申請護照的時候,她是說,她要到香港大學去,要把她的學業讀完,其實不是的,知情的人知道,因為那個時候鬍蘭成正好逃到香港去了,張愛玲去香港還是想和這個中年男子續前緣的。但是張愛玲也是萬萬沒想到,或者她也是冥冥之中也已經料到,就是到了香港以後,鬍蘭成的身邊又有了一個女人,就是當時上海的,我們叫上海的白相人,也是黑社會一個頭子的老婆,叫佘愛珍。這個佘愛珍當時在上海灘上也是何曾了得的一個女人,長得非常漂亮的一個女人,並且會用手槍的。而這個佘愛珍在逃出去的時候,是帶了很多鑽石的,他們說她的金剛鑽就有那麽大的一個化妝箱,一箱子。鬍蘭成也是出於自己生計的考慮,他再次沒有選擇一個窮學生:張愛玲,他再次選擇了一個對他的生活,對他日後的生存有保障的一個女人。也就是說鬍蘭成這個人是隨遇而安的,而我們說是一個沒有人格底綫的人,所以他會做漢姦嘛。而張愛玲這個人是有着嚴重的戀父情結的人,所以這兩個人搭在一起,她是渴望得到父愛的,而鬍蘭成這個人雖然是一個中年男子,但是他沒有父愛的情懷,所以這兩個人在一起那就註定了張愛玲悲劇的人生,所以我們說悲涼、蒼涼、殘酷是張愛玲生命的底色,也是從頭到尾她作品的底色。這是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們來看張愛玲的第二段婚姻。因為她沒有辦法和鬍蘭成好下去,她就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她到美國以後,也是因為窮途潦倒,於是她就進了一個文藝寫作營。其實這個文藝寫作營就是一個慈善機構,裏面住的其實都是一些窮作傢,她就在這個文藝營裏面認識了賴雅,賴雅在認識張愛玲之前,是一個蠻叱咤風雲的人物,賴雅曾經被人預言,可以獲得諾貝爾文學奬的,但是可惜這個預言從來沒有實現過。當張愛玲認識賴雅的時候,賴雅也已經開始在美國的文壇上被人淡忘了,也就是說賴雅為什麽也住到文藝營裏面去,因為他沒有收入嘛,他要依靠文藝營免費的午餐來維持自己的肉身。那一年我們來看,張愛玲遇到賴雅的時候是36歲,但是賴雅已經是60多歲了。像這樣永遠走不脫自己戀父情結的女人,她總是無可奈何地愛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當她到中年的時候,她衹能愛上老年男人,所以她的情結真的是註定了她終生的不圓滿。愛上賴雅也是她主動,賴雅從文藝營裏面的一個期限已經滿了,他要搬出文藝營了,賴雅就住到一個小鎮上。那天晚上是下着雨,張愛玲是連夜冒雨坐了火車,趕到那個小鎮上,嚮賴雅表達了自己的感情。張愛玲和鬍蘭成結婚,從認識到結婚是用了八個月,而張愛玲和賴雅從認識到結婚是半年,而在這兩樁婚姻當中主動的都是張愛玲。所以由於張愛玲的這種沒有辦法擺脫的戀父情結,既造就了她那種詭異的令後人不斷地去改編的那些經典小說,也造就了她悲涼的,凄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