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是我们老师,讲了一个大清朝的故事开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轴线。
他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他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是到中国朝见皇上得下跪,外国人这个使节说我不想下跪,中国的清朝的官员,就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他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他从皇城走进来之后,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我们清朝时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门,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地方,当时叫大清门,那么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环境不一样了,本来他进到北京城的时候,我们北京城是什么样的特色呢?是一个灰墙灰瓦,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筑,街巷很整齐,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基本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东西向的,是一个灰墙灰瓦的这么一座城市,但是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不一样了,特别是从大清门走进之后,发觉颜色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你要到天安门广场去你还能看到,在这个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道,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这个视线让你进了皇城大门之后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门,哎呀他一看天安门太好了,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那么前面衬托的建筑是什么呢?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蓝天白云衬映下,哎呀,他体会到中国的建筑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东方的特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大屋顶,是宫殿式的,当他走过天安门,穿过金水桥,进入天安门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之后,迎面来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墙,那时在古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为人少,人在高大城墙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国的这个建筑太好了,那么,他穿过端门到达午门之前呢,午门上面迎宾,它上面是有人吹着号,钟鼓齐鸣,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当他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那个叫外金水桥,当他走过金水桥,才到达皇城,见皇上还差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太和殿就是进入午门之后,他发觉两边,你看,你要是到故宫去看去,没有树,不种树,就是让建筑更加雄伟,就是让建筑完全尽收到你的视野,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石台阶上,三层,他爬到石台阶上之后,他说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优美的建筑,如此辉煌的建筑,我不得不五体投地了,五体投地就是下跪啊,那么,从这一点呢我开始认识北京的中轴线,但是,我讲的这个故事只是讲了中轴线当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们理解中轴线,那么,我讲的第一个专题就是中轴线的魅力。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张画,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来过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个开封市,开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卖一张画叫《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它分长卷,这种长卷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搞美术的,西洋画它是一个视点,但是中国画是有多个视点,中国画它可以讲一个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那么我想我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张画,然后,我们再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魅力。这个《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长卷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它描写的是什么呢?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去祭典,春游,踏青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那么最远处它是有几棵树,很稀稀疏疏的,然后你逐渐感觉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远把你带向近,然后,逐渐逐渐地走向繁华和热闹;在这张画正中,他画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个汴桥,是一个拱型的桥,到这个桥的时候,欣赏人他让你达到一种高潮,你要细看这张画,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要过这个桥,桥上人告诉桥下人要小心这船不能碰了桥,桥下人连包括岸边围观的人都在紧张的让这船能过这个桥,从你欣赏当中你就逐渐紧张起来了,逐渐达到一个高潮;人们过了这个桥之后,你再往前欣赏它是进了城了,有一个城门楼,气氛又有一些缓解,进了城之后他不再画了,作者就画了一小段,我到开封去访问的时候跟他们问,为什么呢?他们说这画没画完,后面还有一节没找着,其实不是,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就是它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当年这个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华,那么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华的东西全画尽,他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从郊区到小镇到汴桥,达到高峰,从汴桥又往下,让你有一个平缓的过程,然后进城了,进城之后不画了,让你想像吧,没进城都如此地繁华,城内会有多么地繁华,这就是中国画,中国人的审美艺术。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我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魅力。因为最近北京市正在修复永定门,大家知道正在修复永定门,为什么?它是我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我把这个中轴线它和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这种魅力对比地介绍一下,假如我们时光倒退,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方便的交通,不像现在这种现代交通,人们最多就是骑个马,坐个轿子,当一个人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永定门它有城楼和箭楼,是一个城,让你感觉你要进城了,先给你这么一种感觉;当你进了永定门之后,虽然进城了,可是你感觉到的是一个非常宽阔的马路,当年进永定门,最近我们要恢复永定门,永定门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这中轴线开始就给你感觉中轴明显,两边对称,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建筑,当年在坛外边不像现在似的盖满了商店,那个两边是非常宽松的,就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刚刚开始有几株树,稀稀疏疏的,让你开始感觉这座城市,当你从永定门走进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视点是天桥,大家知道现在北京有个天桥,但是天桥大家都没见过这个桥,连我都没见过,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你看不见永定门,让你进城之后迎接一个小小的高潮;从这个高潮走下来之后,迎面你会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街市,而且正对着是雄伟的北京的前门,明朝管它叫正阳门,这是前门,你能看到前门了。
过了天桥,而且两边环境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清静的,种满树木的那种坛庙,而是长长的一个街市,现在的前门也没有古代的宽。我们最近跟他们考古工作者聊过,说这个前门大街当时是很宽的,没有马路,但是它是土路是很宽的,在路的两侧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门大街,让你感觉热闹了,确实和农村不一样进城了,就要进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门楼,这个前门城楼迎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对大石狮子,在石狮子前面还有一牌楼,我们那时候老北京叫五牌楼,到哪去?到五牌楼,在老北京的时候每个城墙前面都有一个牌楼,一般的城墙牌楼是三间,三开间,只有前门前面是五牌楼,现在前门前面恢复一牌楼,那是假的,为了通车方便,原来是落地式的,过了牌楼你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桥,石桥过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狮子,非常的雄伟,进了前门,先建的是叫箭楼,现在的前门有箭楼和城楼,打仗的时候这个箭楼啊,上面穿满了箭孔,那是准备射箭的打仗的,背后,进了箭楼之后你才看到前门的城楼,城楼我说是最大的,我说这最高大的就是这个前门城楼,从城楼穿过去之后当时就在前门和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中间有一个方块的街叫棋盘街,方方整整,这个棋盘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广场,就在中轴线上它有路有城楼,有广场,它内涵非常丰富,到了这个小广场之后你再往前看,不一样了是皇城,咱们想,从永定门经过天桥到前门形成了一个高潮,感觉进城了,但是这个高潮不退,马上迎面来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灿灿的宫殿。领头的是刚才讲到的就是大清门,民国后改叫中华门,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门,一会儿我们还给大家介绍这个门,穿过这个门是天安门,刚才我们讲到了端门,午门,太和门,然后你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宫三大殿,后边还有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是故宫御花园,这一线,当你爬到景山上你才能感觉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你从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见殿,只看到一片金灿灿的屋脊,就像我们奏一首音乐到达了高峰,就像我们欣赏了一张画到达了汴桥那个地方,那么欣赏北京的古建筑到这点儿到达了高峰。
从故宫的这些大殿的金灿灿的大殿走下去之后,出神武门让你缓冲一下,然后又给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万春亭,这是全城制高点,全北京城的制高点,让你感觉像音符又上来了,上来之后跟着又下来了,景山后面现在我们叫景山少年宫,当年叫寿皇殿,也是一大殿。这个大殿它接着万春亭让你能滑下来,然后出了景山之后,又一座门,皇城后门,刚才说前门是大明门,后面是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有一座叫后门桥,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过了地安门再往前走是后门桥,后门桥和天桥的建制是类似的,过了后门桥之后,让你有一个小起伏,现在那后门桥缓了,因为我们要走现代交通,当年也是拱型的让你过一坡,那你过坡之后又看到的是什么呢?高大的鼓楼,这个鼓楼仅次于前门楼,非常雄伟。过了鼓楼之后100米又一个楼——钟楼,钟楼瘦一点像我们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里。我们这次的奥运会的会徽用一方印来表示,非常坚固地扣在那个地方上,就像一首音乐起伏,起伏,到钟楼这儿收住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前面是鼓楼,后面是钟楼,那么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是什么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轴的乐章到鼓楼到钟楼,钟楼就像一个有力的音符结束了,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使中轴乐章消失在这些民居当中。
北京城开了很多东西的路,两广路,平安大街,还有人提出从东直门到西直门给弄通了,我说别通了,古人在设计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觉得到钟楼这儿留下的是让人们想象的空间,这点儿我就想说,什么是古都风貌?报纸上天天谈保护古都风貌,维护古都风貌,北京的古都风貌就是由这些青灰色的胡同、四合院作为大的背景,衬托着中轴线之上高大的建筑,像一首雄伟的诗,像一首歌,那么,这些加上周围高大的城墙,中间点缀着园林,像北海,王府,寺庙这样组成的一个古都的风貌,这种风貌从元代奠基,到明清发展,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清朝到北京之后,入关之后,干了几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明朝占领元朝元大都之后,把城墙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元朝的皇宫基本给废了,那么今天的景山底下就是元朝皇宫,就相当于我们的太和殿这么重要的一个宫殿给它压在山底下了,目的是什么呢?不能让你元朝的社稷再回来,大明江山要开基立业了,它是起这么一个作用,当然这个景山建的非常巧妙,它既要作为镇山,镇住前朝,也作了明朝营建故宫紫禁城的一座倚山,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叫做倚后面,因为北京是刮西北风,后面要有一个山这个建筑好,这植物住在山前向阳,前面有水环绕有俩金水桥,两道金水桥,这是古代讲的一种比较好的风水,它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人和自然非常和谐的这种环境,那么清朝来了之后呢?没有像明朝那样搞大的建设,它做了几件事情,其中一个就是景山上建了五座亭子,人文景观大大加强,北海上建了一座白塔,对这个城市都是一些标志性高的一些建筑。
中轴线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讲的只是从音乐上,由远渐近地这么一种欣赏,那么作为城市产生中轴线这个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那么说,为什么北京城会有这么一条如此美丽像音乐像诗一般的中轴线呢?它是经过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就是北京城市这个城市的古都风貌,基本上说是经过元明清,我们现在纪念850年,元明清到现在也700年了,那么这个这么多年700年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造的最后的辉煌,那么前期比如唐长安,西安,汴梁城这些城都在建,但是最最后把所有建筑成果集中在哪呢?集中到元明清的,集中到明清北京城。它是我们古代城市建筑,作为封建社会古代城市建筑它是达到了顶峰,全世界独一无二,所以就是好多像法国专家到中国之后都说,北京不仅是你们的,也是全人类的,你们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北京看成光是你们自己的,我们法国人,俄国人也都觉的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意义就在这儿。
那么我想讲第二个专题呢,就是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就这个中轴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掘,我们中国人有这个中轴的思想,就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思想,历史非常地漫长,长到什么程度?那么是在5000年到6000年前,以什么为依据?现在考古发掘上最早的一件,就是以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红山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就在我国内蒙古赤峰这个地方,赤峰市郊有一个地名叫红山,这地名就叫红山,在这儿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的遗址,这个时候最早发现的都是些玉器。那时候大概是在农业社会就是从石器社会转入农业社会,他们开始有一些陶器,玉器,而且研究中国,中国是龙的国家,大龙啊,最早龙的造型也是在红山文化里头,很简单的一个龙的造型,现在目前发现的叫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后来就发掘红山文化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往北就到了我们中原的农耕文化,再往那边就过了辽宁到了东北的山林文化,内蒙的草原文化,它是一个交汇点。
红山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东北有个县叫建平县,就是在辽河的上游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两年考古有重大的发现,那么其中发现一个什么呢?就发现一个古代的一个祭祀的场所,这是它祭坛的遗址,由北向南,它这个有圆型的有方型的,而且串起来是在一条轴线上,在一个中心线上,那么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发现什么?和我们今天的天坛这种祭坛,有惊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天坛,天坛你要从南门进去,是叫正,从南向北走,第一个坛叫圜丘坛,祭天的,中间有一个中心石,你站中心,一说话有回音,是一个圆型的;天坛实际上是两个坛,真正祭天的就在圜丘坛,这个圆型的坛,圜丘坛后面是放神器的,叫皇穹宇,就是有回音壁那个院子也是个圆的;古人讲,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走过皇穹宇之后你再往北走,它有一道院墙,过了墙之后,有一条大道把你一直引向祈年殿。这一条道我不知道大家去天坛注意没有注意?这条道你走的时候,树啊,你能看到它的杆,越往里走的时候你看到的树的高度了,实际上古人创造意境,让你逐渐地跟天能对上,你走到北头的时候,下边有通道了,有人说那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桥,它底下有通道了,那个路实际上越走越高,越走越高,但是你感觉看着是个平的,你没感觉到,走过这条我们叫海漫大道,走过这条大道之后,到祈年殿,你会发觉祈年殿的这个院子是个方的,那么和我们刚才介绍5000年前的考古发现在一条轴线上有惊人的相似,说明我们这种文化5000年一脉相承,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只是把它的文化内涵建筑内涵不断地丰富了,这是我们了解中轴线最早的历史。
那么这种中轴线引入到城市是什么时候呢?那么现在考古发现也做了一些,我们看这个城叫周王城,就是《周礼》根据周朝的时候,《周礼》设计的宫城,那时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应该是什么样,那么在周朝的时候做了一个规定,这皇城中间这小方块是宫城,是在中间的,这个到现在没变,我们紫禁城在城中间,皇城比它大一点,然后我们北京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皇城在中间,这个思想那在周朝就确定了,皇城在城的中间。但是周朝城和我们现在的城有一个什么变化呢?它那时候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三三见九,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然后都对谁呢?然后把皇城搁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那么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我们都知道像上海,像大连,像青岛,从这儿来的人,你会发觉那个城市依地势,依海边,有的是依河流,很多城市中间穿过一条大河,依河流而建的。北京不是,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原来是一块空地,没有用金朝的,没有用金中都的这个地方。金中都现在在我们南城的白云观那边,元大都是往北,是在一块平地上规划的,规划的首先思想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是一个方形的城,皇城搁中间。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现在考古发掘就是在曹操的时候,三国的时候,曹操建了一个邺城,这个邺城除了每个路都对着之外,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
这个我们看到的是开封的御街,这个御街实际上就是一条中轴线,原来对着是皇城,一条线把你带入御街,一条中轴线,建筑都建筑在中轴线上,那两条黑的是两条河;元大都又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元大都变化,刚才讲的周王城它是每面都是三个门,到元大都的时候都有一个什么变化呢?把这个城墙的北边不是三个变成两个城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了,这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使中轴线不是通的,因为中轴线它是从前门走过来,它是要按着是南边三个门北边三个门,穿过中间是皇城它应该是通的;那么从元大都开始我们考察金中都北边有四个门,比较乱,元大都想先有规划的,规划的时候它又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在北边的城门修两个城门,元大都一个叫安贞门,一个叫健德门。现在还有叫安贞桥,健德桥,明朝把那个城往南移了五里,仍然保持这种格局,修了两个城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德胜门。这样他造成了一个什么呢?就是从南面来的中轴线到北边它不通,不让它通,就造成在钟楼周围一大片民居到北边是一个城墙,宽厚的城墙。他们研究城墙的学者跟我讲,北京的城墙厚度不一样,以北城墙高、厚,这些都符合北京的自然环境,西北风,冬天刮西北风强,所以,你看北京四合院大北房要高,是不是,它就是阻挡西北来的风。那么元大都的这个改变也影响了明北京城,另外一个元朝它把中轴线的建筑一直顶到最北边了,它和我们明北京城不一样,我们刚才讲了中轴线到头是钟楼和鼓楼,那么你看侯仁之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他上面把这个图画得特别清楚。它这个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它这么一个建筑,是个寺庙的;金中都的时候它的中轴线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宁寺,到西便门出去,它中轴线对着是一个寺;寺庙是什么呀?是宗教,是里面供的是神,它原来这个人文色彩就是把中轴线引到头,引到是一个宗教的神,明朝把神变成了人。
这是我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是干什么的?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它周围是民,是人,这也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我们历朝历代的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重要的不同我想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明北京的中轴线把南边拉长了,刚才讲了全长大数是8公里,准确地说是7.8公里。为什么说这么长呢?它把进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长了,就从永定门到前门这块,等于就是它从前门那儿进,就从城的正门,北京多了一个外城,外城把轴线拉长了,让你欣赏中轴线,感觉中轴线,让你大大地加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明北京城把中轴线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使中轴线继承了古代的这种整齐对称,那么进中轴线之后,刚一进永定门就给你一个对称,这边天坛,这边先农坛,进到天安门这边太庙,这边社稷坛,就是现在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让你整齐地对在这儿,元大都社稷坛和太庙是在城的两边,不是紧挨着中轴线,你看它把中轴明显整齐对称,弄得非常明显。那么这种中轴线影响了我们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的时候,这边人民大会堂,这边是历史博物馆,你看这两座建筑虽然是西洋的,但是它上面有一些黄琉璃瓦,吸收中国民族的特色,最主要的它整齐地搁在天安门广场两侧,就是保持中轴明显,两边整齐对称,这对我们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有建筑,圆的,你可以查以前的,上面没有山,堆山。那么,这山对我们今天的奥运公园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挖湖堆山,它这个巧妙的是什么呢?使景山在中轴线上成为全城的一个制高点,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这是中轴线在5000年的历史演化当中,最后形成了这么一条非常出色的气魄雄伟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他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他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是到中国朝见皇上得下跪,外国人这个使节说我不想下跪,中国的清朝的官员,就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他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他从皇城走进来之后,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我们清朝时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门,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地方,当时叫大清门,那么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环境不一样了,本来他进到北京城的时候,我们北京城是什么样的特色呢?是一个灰墙灰瓦,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筑,街巷很整齐,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基本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东西向的,是一个灰墙灰瓦的这么一座城市,但是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不一样了,特别是从大清门走进之后,发觉颜色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你要到天安门广场去你还能看到,在这个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道,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这个视线让你进了皇城大门之后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门,哎呀他一看天安门太好了,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那么前面衬托的建筑是什么呢?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蓝天白云衬映下,哎呀,他体会到中国的建筑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东方的特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大屋顶,是宫殿式的,当他走过天安门,穿过金水桥,进入天安门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之后,迎面来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但是高大的城墙,那时在古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为人少,人在高大城墙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国的这个建筑太好了,那么,他穿过端门到达午门之前呢,午门上面迎宾,它上面是有人吹着号,钟鼓齐鸣,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当他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那个叫外金水桥,当他走过金水桥,才到达皇城,见皇上还差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太和殿就是进入午门之后,他发觉两边,你看,你要是到故宫去看去,没有树,不种树,就是让建筑更加雄伟,就是让建筑完全尽收到你的视野,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石台阶上,三层,他爬到石台阶上之后,他说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优美的建筑,如此辉煌的建筑,我不得不五体投地了,五体投地就是下跪啊,那么,从这一点呢我开始认识北京的中轴线,但是,我讲的这个故事只是讲了中轴线当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们理解中轴线,那么,我讲的第一个专题就是中轴线的魅力。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张画,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来过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个开封市,开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卖一张画叫《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它分长卷,这种长卷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搞美术的,西洋画它是一个视点,但是中国画是有多个视点,中国画它可以讲一个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那么我想我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张画,然后,我们再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魅力。这个《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长卷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它描写的是什么呢?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去祭典,春游,踏青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那么最远处它是有几棵树,很稀稀疏疏的,然后你逐渐感觉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远把你带向近,然后,逐渐逐渐地走向繁华和热闹;在这张画正中,他画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个汴桥,是一个拱型的桥,到这个桥的时候,欣赏人他让你达到一种高潮,你要细看这张画,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要过这个桥,桥上人告诉桥下人要小心这船不能碰了桥,桥下人连包括岸边围观的人都在紧张的让这船能过这个桥,从你欣赏当中你就逐渐紧张起来了,逐渐达到一个高潮;人们过了这个桥之后,你再往前欣赏它是进了城了,有一个城门楼,气氛又有一些缓解,进了城之后他不再画了,作者就画了一小段,我到开封去访问的时候跟他们问,为什么呢?他们说这画没画完,后面还有一节没找着,其实不是,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就是它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当年这个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华,那么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华的东西全画尽,他留下你无限想像的空间,从郊区到小镇到汴桥,达到高峰,从汴桥又往下,让你有一个平缓的过程,然后进城了,进城之后不画了,让你想像吧,没进城都如此地繁华,城内会有多么地繁华,这就是中国画,中国人的审美艺术。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我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魅力。因为最近北京市正在修复永定门,大家知道正在修复永定门,为什么?它是我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我把这个中轴线它和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这种魅力对比地介绍一下,假如我们时光倒退,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方便的交通,不像现在这种现代交通,人们最多就是骑个马,坐个轿子,当一个人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永定门它有城楼和箭楼,是一个城,让你感觉你要进城了,先给你这么一种感觉;当你进了永定门之后,虽然进城了,可是你感觉到的是一个非常宽阔的马路,当年进永定门,最近我们要恢复永定门,永定门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这中轴线开始就给你感觉中轴明显,两边对称,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建筑,当年在坛外边不像现在似的盖满了商店,那个两边是非常宽松的,就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刚刚开始有几株树,稀稀疏疏的,让你开始感觉这座城市,当你从永定门走进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视点是天桥,大家知道现在北京有个天桥,但是天桥大家都没见过这个桥,连我都没见过,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你看不见永定门,让你进城之后迎接一个小小的高潮;从这个高潮走下来之后,迎面你会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街市,而且正对着是雄伟的北京的前门,明朝管它叫正阳门,这是前门,你能看到前门了。
过了天桥,而且两边环境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清静的,种满树木的那种坛庙,而是长长的一个街市,现在的前门也没有古代的宽。我们最近跟他们考古工作者聊过,说这个前门大街当时是很宽的,没有马路,但是它是土路是很宽的,在路的两侧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门大街,让你感觉热闹了,确实和农村不一样进城了,就要进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门楼,这个前门城楼迎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对大石狮子,在石狮子前面还有一牌楼,我们那时候老北京叫五牌楼,到哪去?到五牌楼,在老北京的时候每个城墙前面都有一个牌楼,一般的城墙牌楼是三间,三开间,只有前门前面是五牌楼,现在前门前面恢复一牌楼,那是假的,为了通车方便,原来是落地式的,过了牌楼你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桥,石桥过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狮子,非常的雄伟,进了前门,先建的是叫箭楼,现在的前门有箭楼和城楼,打仗的时候这个箭楼啊,上面穿满了箭孔,那是准备射箭的打仗的,背后,进了箭楼之后你才看到前门的城楼,城楼我说是最大的,我说这最高大的就是这个前门城楼,从城楼穿过去之后当时就在前门和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中间有一个方块的街叫棋盘街,方方整整,这个棋盘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广场,就在中轴线上它有路有城楼,有广场,它内涵非常丰富,到了这个小广场之后你再往前看,不一样了是皇城,咱们想,从永定门经过天桥到前门形成了一个高潮,感觉进城了,但是这个高潮不退,马上迎面来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灿灿的宫殿。领头的是刚才讲到的就是大清门,民国后改叫中华门,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门,一会儿我们还给大家介绍这个门,穿过这个门是天安门,刚才我们讲到了端门,午门,太和门,然后你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宫三大殿,后边还有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是故宫御花园,这一线,当你爬到景山上你才能感觉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你从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见殿,只看到一片金灿灿的屋脊,就像我们奏一首音乐到达了高峰,就像我们欣赏了一张画到达了汴桥那个地方,那么欣赏北京的古建筑到这点儿到达了高峰。
从故宫的这些大殿的金灿灿的大殿走下去之后,出神武门让你缓冲一下,然后又给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万春亭,这是全城制高点,全北京城的制高点,让你感觉像音符又上来了,上来之后跟着又下来了,景山后面现在我们叫景山少年宫,当年叫寿皇殿,也是一大殿。这个大殿它接着万春亭让你能滑下来,然后出了景山之后,又一座门,皇城后门,刚才说前门是大明门,后面是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有一座叫后门桥,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过了地安门再往前走是后门桥,后门桥和天桥的建制是类似的,过了后门桥之后,让你有一个小起伏,现在那后门桥缓了,因为我们要走现代交通,当年也是拱型的让你过一坡,那你过坡之后又看到的是什么呢?高大的鼓楼,这个鼓楼仅次于前门楼,非常雄伟。过了鼓楼之后100米又一个楼——钟楼,钟楼瘦一点像我们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里。我们这次的奥运会的会徽用一方印来表示,非常坚固地扣在那个地方上,就像一首音乐起伏,起伏,到钟楼这儿收住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前面是鼓楼,后面是钟楼,那么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是什么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轴的乐章到鼓楼到钟楼,钟楼就像一个有力的音符结束了,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使中轴乐章消失在这些民居当中。
北京城开了很多东西的路,两广路,平安大街,还有人提出从东直门到西直门给弄通了,我说别通了,古人在设计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觉得到钟楼这儿留下的是让人们想象的空间,这点儿我就想说,什么是古都风貌?报纸上天天谈保护古都风貌,维护古都风貌,北京的古都风貌就是由这些青灰色的胡同、四合院作为大的背景,衬托着中轴线之上高大的建筑,像一首雄伟的诗,像一首歌,那么,这些加上周围高大的城墙,中间点缀着园林,像北海,王府,寺庙这样组成的一个古都的风貌,这种风貌从元代奠基,到明清发展,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清朝到北京之后,入关之后,干了几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明朝占领元朝元大都之后,把城墙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元朝的皇宫基本给废了,那么今天的景山底下就是元朝皇宫,就相当于我们的太和殿这么重要的一个宫殿给它压在山底下了,目的是什么呢?不能让你元朝的社稷再回来,大明江山要开基立业了,它是起这么一个作用,当然这个景山建的非常巧妙,它既要作为镇山,镇住前朝,也作了明朝营建故宫紫禁城的一座倚山,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叫做倚后面,因为北京是刮西北风,后面要有一个山这个建筑好,这植物住在山前向阳,前面有水环绕有俩金水桥,两道金水桥,这是古代讲的一种比较好的风水,它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人和自然非常和谐的这种环境,那么清朝来了之后呢?没有像明朝那样搞大的建设,它做了几件事情,其中一个就是景山上建了五座亭子,人文景观大大加强,北海上建了一座白塔,对这个城市都是一些标志性高的一些建筑。
中轴线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讲的只是从音乐上,由远渐近地这么一种欣赏,那么作为城市产生中轴线这个历史是非常悠久的。那么说,为什么北京城会有这么一条如此美丽像音乐像诗一般的中轴线呢?它是经过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就是北京城市这个城市的古都风貌,基本上说是经过元明清,我们现在纪念850年,元明清到现在也700年了,那么这个这么多年700年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造的最后的辉煌,那么前期比如唐长安,西安,汴梁城这些城都在建,但是最最后把所有建筑成果集中在哪呢?集中到元明清的,集中到明清北京城。它是我们古代城市建筑,作为封建社会古代城市建筑它是达到了顶峰,全世界独一无二,所以就是好多像法国专家到中国之后都说,北京不仅是你们的,也是全人类的,你们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北京看成光是你们自己的,我们法国人,俄国人也都觉的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意义就在这儿。
那么我想讲第二个专题呢,就是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就这个中轴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掘,我们中国人有这个中轴的思想,就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思想,历史非常地漫长,长到什么程度?那么是在5000年到6000年前,以什么为依据?现在考古发掘上最早的一件,就是以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红山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就在我国内蒙古赤峰这个地方,赤峰市郊有一个地名叫红山,这地名就叫红山,在这儿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的遗址,这个时候最早发现的都是些玉器。那时候大概是在农业社会就是从石器社会转入农业社会,他们开始有一些陶器,玉器,而且研究中国,中国是龙的国家,大龙啊,最早龙的造型也是在红山文化里头,很简单的一个龙的造型,现在目前发现的叫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后来就发掘红山文化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往北就到了我们中原的农耕文化,再往那边就过了辽宁到了东北的山林文化,内蒙的草原文化,它是一个交汇点。
红山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东北有个县叫建平县,就是在辽河的上游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两年考古有重大的发现,那么其中发现一个什么呢?就发现一个古代的一个祭祀的场所,这是它祭坛的遗址,由北向南,它这个有圆型的有方型的,而且串起来是在一条轴线上,在一个中心线上,那么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发现什么?和我们今天的天坛这种祭坛,有惊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天坛,天坛你要从南门进去,是叫正,从南向北走,第一个坛叫圜丘坛,祭天的,中间有一个中心石,你站中心,一说话有回音,是一个圆型的;天坛实际上是两个坛,真正祭天的就在圜丘坛,这个圆型的坛,圜丘坛后面是放神器的,叫皇穹宇,就是有回音壁那个院子也是个圆的;古人讲,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走过皇穹宇之后你再往北走,它有一道院墙,过了墙之后,有一条大道把你一直引向祈年殿。这一条道我不知道大家去天坛注意没有注意?这条道你走的时候,树啊,你能看到它的杆,越往里走的时候你看到的树的高度了,实际上古人创造意境,让你逐渐地跟天能对上,你走到北头的时候,下边有通道了,有人说那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桥,它底下有通道了,那个路实际上越走越高,越走越高,但是你感觉看着是个平的,你没感觉到,走过这条我们叫海漫大道,走过这条大道之后,到祈年殿,你会发觉祈年殿的这个院子是个方的,那么和我们刚才介绍5000年前的考古发现在一条轴线上有惊人的相似,说明我们这种文化5000年一脉相承,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只是把它的文化内涵建筑内涵不断地丰富了,这是我们了解中轴线最早的历史。
那么这种中轴线引入到城市是什么时候呢?那么现在考古发现也做了一些,我们看这个城叫周王城,就是《周礼》根据周朝的时候,《周礼》设计的宫城,那时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应该是什么样,那么在周朝的时候做了一个规定,这皇城中间这小方块是宫城,是在中间的,这个到现在没变,我们紫禁城在城中间,皇城比它大一点,然后我们北京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皇城在中间,这个思想那在周朝就确定了,皇城在城的中间。但是周朝城和我们现在的城有一个什么变化呢?它那时候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三三见九,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然后都对谁呢?然后把皇城搁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那么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我们都知道像上海,像大连,像青岛,从这儿来的人,你会发觉那个城市依地势,依海边,有的是依河流,很多城市中间穿过一条大河,依河流而建的。北京不是,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原来是一块空地,没有用金朝的,没有用金中都的这个地方。金中都现在在我们南城的白云观那边,元大都是往北,是在一块平地上规划的,规划的首先思想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是一个方形的城,皇城搁中间。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现在考古发掘就是在曹操的时候,三国的时候,曹操建了一个邺城,这个邺城除了每个路都对着之外,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
这个我们看到的是开封的御街,这个御街实际上就是一条中轴线,原来对着是皇城,一条线把你带入御街,一条中轴线,建筑都建筑在中轴线上,那两条黑的是两条河;元大都又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元大都变化,刚才讲的周王城它是每面都是三个门,到元大都的时候都有一个什么变化呢?把这个城墙的北边不是三个变成两个城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了,这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使中轴线不是通的,因为中轴线它是从前门走过来,它是要按着是南边三个门北边三个门,穿过中间是皇城它应该是通的;那么从元大都开始我们考察金中都北边有四个门,比较乱,元大都想先有规划的,规划的时候它又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在北边的城门修两个城门,元大都一个叫安贞门,一个叫健德门。现在还有叫安贞桥,健德桥,明朝把那个城往南移了五里,仍然保持这种格局,修了两个城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德胜门。这样他造成了一个什么呢?就是从南面来的中轴线到北边它不通,不让它通,就造成在钟楼周围一大片民居到北边是一个城墙,宽厚的城墙。他们研究城墙的学者跟我讲,北京的城墙厚度不一样,以北城墙高、厚,这些都符合北京的自然环境,西北风,冬天刮西北风强,所以,你看北京四合院大北房要高,是不是,它就是阻挡西北来的风。那么元大都的这个改变也影响了明北京城,另外一个元朝它把中轴线的建筑一直顶到最北边了,它和我们明北京城不一样,我们刚才讲了中轴线到头是钟楼和鼓楼,那么你看侯仁之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他上面把这个图画得特别清楚。它这个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它这么一个建筑,是个寺庙的;金中都的时候它的中轴线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宁寺,到西便门出去,它中轴线对着是一个寺;寺庙是什么呀?是宗教,是里面供的是神,它原来这个人文色彩就是把中轴线引到头,引到是一个宗教的神,明朝把神变成了人。
这是我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是干什么的?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它周围是民,是人,这也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我们历朝历代的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重要的不同我想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明北京的中轴线把南边拉长了,刚才讲了全长大数是8公里,准确地说是7.8公里。为什么说这么长呢?它把进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长了,就从永定门到前门这块,等于就是它从前门那儿进,就从城的正门,北京多了一个外城,外城把轴线拉长了,让你欣赏中轴线,感觉中轴线,让你大大地加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明北京城把中轴线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使中轴线继承了古代的这种整齐对称,那么进中轴线之后,刚一进永定门就给你一个对称,这边天坛,这边先农坛,进到天安门这边太庙,这边社稷坛,就是现在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让你整齐地对在这儿,元大都社稷坛和太庙是在城的两边,不是紧挨着中轴线,你看它把中轴明显整齐对称,弄得非常明显。那么这种中轴线影响了我们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的时候,这边人民大会堂,这边是历史博物馆,你看这两座建筑虽然是西洋的,但是它上面有一些黄琉璃瓦,吸收中国民族的特色,最主要的它整齐地搁在天安门广场两侧,就是保持中轴明显,两边整齐对称,这对我们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有建筑,圆的,你可以查以前的,上面没有山,堆山。那么,这山对我们今天的奥运公园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挖湖堆山,它这个巧妙的是什么呢?使景山在中轴线上成为全城的一个制高点,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这是中轴线在5000年的历史演化当中,最后形成了这么一条非常出色的气魄雄伟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一座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的都城,一条串联起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中轴线,一个新世纪北京腾飞的生长点。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在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上,天桥到底有没有桥?天安门究竟是不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朝建造景山的目的何在?如今,中轴线的延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创新的思路是什么?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际,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引领我们一同感受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魅力和神韵。
12月12日的《百家讲坛》为您播出《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敬请关注。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 (全文)
无论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大家来北京旅游,到了北京这个城市要真正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我想不了解中轴线那你肯定是不了解北京。
当一个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那么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我们通过《乾隆京城全图》看,前门当时没有箭楼,有城楼,而且很矮。这个矮,一个说因为外城的城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有人说嘉靖年间大兴土木,我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包括景山旁边那个大高悬殿,太庙,大修都在嘉靖年间干的;当时还面临着跟北方少数民族作战,被骚扰,所以修城墙,这时候就修了外城。外城当然修得比较简单点,和内城比就差多了。
但是通过历史研究,我发觉还不光是这个,就是中国古代建城它有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它是贯穿到每一步,不光是人和人的登记,就每一个地方都很讲究这个级别讲等级,后来到清朝乾隆年间,我们对永定门重新修,修的时候也没让它超过,那时候有钱了也没让它超过内城。那么永定门的城楼,也不是明朝的,我们现在恢复的这个城楼是清朝的,清朝当时皇上他有一个感觉,觉得这个永定门很重要。刚才讲它是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它也是进北京城的标志,所以乾隆皇帝在修这个城楼的时候,特别提出要把这个城楼加高一些,修得要比其他的外城高一些,但是同时也告诉不能跟内城的城楼一样,要低于内城城楼,所以它薄一点,和咱们前门楼比薄一点矮一点,这就是规制,就要体现这个等级制度。
这是一个规划图,能看出一点,近处的这个箭楼,城楼。我们准备规划的是什么呢?就是永定门这个南中轴线的标志,就是两边是马路,在城楼后边是一个广场,前面留一个广场,那条路就是进前门大街。那么你看这两边,进了城楼之后,是一个深的颜色,就是天坛和先农坛,要恢复它大片的林木,就是要恢复原来我们进入中轴线那种环境、那种氛围,这是永定门。
这张图是一张老天桥的图,是目前我惟一看到的一张天桥的图,那么前一段编了个电视剧,说天桥没有桥,实际上天桥有桥。古代这个天桥是一个汉白玉的,带栏杆的,是一个拱形的桥。桥下有水,清澈的水,而且这个水还能过船,在早年间这个船还能过去,那么天桥对的是那儿呢?它往南往北走是前门,那么皇上祭天从这儿走,一说皇上祭天,天子要走过的叫天桥,这是一种说法。
那么说祭天的时候,皇上走过桥的时候,老百姓远处围观,上面是打着皇幡,前面是仪仗队,从天桥过去非常壮观。而且天桥是个罗锅形的,走过去,然后到天坛的西门。现在天坛门也多了,有北门、东门,北边原来是没有门的,刚才讲了北边在北京这个气候里头,北方这种气候里头,北方一般讲高大的墙。西门是正的,皇上祭天西门进去,西门正好走中轴线,正好从天桥过去。原来他们有一个研究北京祭坛的,他们惊奇的发现天坛的门朝西,先农坛的门朝东,这两个门对着中轴线。地坛的大门也是西边,也对着中轴线,也对着这个,那么月坛那个门让它对东,日坛的门也是对西,这样的话使所有的坛的门都对着中轴线。古人这个中心思想,皇帝这个帝王思想非常的浓重,都是对着中间的。
那么,天桥是这样一个桥,是基本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跟后门桥的那种建筑装饰是类似的。如果到后门桥你还能看到古代桥的痕迹,当年是汉白玉,现在已经非常灰非常黑了。但是底下确实是一座桥,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北京修了一段叫有轨小电车,正好前门外也有。从前门外大街,这个罗锅形的桥,拱形的桥它通车就不方便,古代走马走轿子无所谓,就把桥压低了,到三十年代扩充大马路的时候,就把这桥彻底拆除了,栏杆也没了,所以就留下一个天桥的地名。我们中轴线上现在可以知道缺了一个天桥,这个还没见到规划。
那么这是前门楼的楼洞子的《京城全图》,清朝乾隆年间画的,你看这个瓮城比刚才那个瓮城就大多了。就这一圈城,后面那个高的是城楼,前面这是箭楼,前门箭楼,那么前门为什么叫前门呢?因为它在皇城前面,是皇城前面的门,所以老百姓俗了叫前门,大前门。实际上它的学名叫正阳门,元朝前,管这个正门叫丽正门,元朝的城门就在今天天安门这个地方。元朝前,这个南城墙在今天长安街这一代,明朝把这城往南移了一里地,那么前门的这个箭楼里边有两个小建筑,就在城楼前,这个是两个小寺庙。当时打仗的时候,人们要攻打这个城,你光是一层城墙炮一轰,就很容易打了,进城门了。它为了安全,它修了一圈瓮城,这个是为了加强战争的防御而修的。
这点我还要说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前门,已经不是明代的那个样式了,前门城楼建楼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都遭到炮火的轰击,损失的非常严重,据我看史书记载,慈禧太后回北京的时候,已经看不见前门这个建楼了,就底下只剩光秃秃的墙墩子了,为了让慈禧太后回来,还临时搭了个牌楼,就说明当时战争对前门破坏很大。后来修前门建楼的时候,都是参考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城楼这个建制来修的,这是规划中的前门城楼和箭楼,就是准备把这个前门城楼和箭楼恢复成一体,把这个瓮城建立起来。但是中间呢大家都知道,已经有马路了,马路从底下过去,就弄一个深槽,保持瓮城的完整性,现在有一个规划的设想。那么路就从两边绕过来,保留前门的完整。
这个就是刚才我多次提到的,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以后叫中华门,因为这个门呢,现在我们基本看不着了。那么这个城门它有一个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歇山顶。所谓山就是指建筑的侧面看它因为我们都是人字形的大屋顶房间,歇山顶的建筑一般用到宫殿,比较庄重的场合。那么当时皇城的正门,是三个圆形的大门洞,那么两边是红墙,前面这个中间一条道就是那条御路。如果你进入皇城的那条大道,后边那个楼子就是天安门。那么顺着进这个门,你就进入皇城了,进了这个门的后边就是我们今天的天安门广场,这个是清朝时候拍的一张大清门的照片,因为近处是个人穿着一个清朝的旗袍。这是中华门,就是民国了,民国之后把它变成了中华门。
那我们来看这是这张照片,这是古老的天安门。天安门前面,当时天安门作为皇家禁地是不许进的,后边有一些栅栏,中间一个标志,不许你进。当年的天安门和端门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我们现在的毛主席像和那个标语什么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歇山顶的,上面是宫殿,下边是一个高高的城台。那么有关天安门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那么刚才我说了,说那个大明门是皇城的正门,现在你看有些书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对着地安门,对不对?说这才是进皇城正门,你刚才说那个还不是皇城正门,但那是什么呢?后来就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还专门查了一些书,专门研究了一下,我发现明代写书的时候,说这个大明门是皇城正门,清朝说天安门是皇城正门,为什么呢?后来我查了一下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最早不是这样城台式的。是个牌楼式的,是个透风的、建在高高的石台阶上的,九开间,也是黄琉璃瓦,但是一个非常雄伟的大牌楼,当时叫成天门。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工匠蒯祥,大家都知道,蒯祥、蒯鲁班,修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把他带来了,他是哪儿的人呢?就是苏州府的,苏州府那时候叫吴县香山人,那香山和我们北京的香山两个字一样,但是它在苏州府的香山,那儿的人擅长什么?擅长木工。修北京城的时候,从江南调了很多木匠,其中木工活,他们这一支香山派最有名。所以说天下木匠多出香山,就指他们这批人干得非常漂亮,手艺特别高,一个最突出的本事就是不用钉子,用木楔子,就是建筑咬合的地方全是用楔子来建,这个北京的皇宫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痕迹。
那么当年的天安门我说是一个牌楼的,后来一次雷击着火了,烧了之后怎么办呢?再重建的时候,蒯祥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组织修建的这个天安门。为了避免再遭雷击,建成了一种城楼式的,这时候底下有一个高大的城台,上面是个宫殿,而且很讲究。那么中国《易经》里头有“九五之尊”,代表“九”和“五”组合在一起,易经里叫“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一种最高的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所以故宫里头很多东西都突出九,“九”是阳数最高,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是不是?那么据说景山有五座亭子,故宫里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当然故宫人普查了一次说八千多间,不到那么多。当然它可能历史上也在变,但是天安门体现九五之尊了。怎么?底下有五个大门洞,是不是?五个金水桥,分别对着每个门洞。那么上面这个殿是个歇山顶的。那么一条正屋脊,第一条是四条屋脊,第二层四条屋脊,两个四加起来八,加一条正屋脊九,人说是九五之尊。房子九开间,大殿九开间,你查吧,它准是这样的。那么体现的是九五之尊。
现在看到的天安门也和原来天安门有点不一样。解放之后,从近代开始,天安门就成了一个政治风云的场所,解放之后我们开国大典在这儿举行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它成了我们新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那么,我们在讲午门的时候,过了端门之后是午门。我们看这个线图,那么你可以看出中间是个大殿,这个殿顶线条我们能看出是个庑殿顶,四面坡,重檐,就是两层,那么加上一条正脊正好是九。那么两边伸出来这个地方是阙。午门是我们中轴线上最最重要的一个门,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个门。午门它正面是三个门,那么这背后应该看是五个门洞,这是从故宫里边看,这是从太和门看午门,背后看是五个门洞,那么古代里讲这叫“明三暗五”。那个暗的门在哪儿呢?午门的两侧有两个门,叫左掖门,右掖门。这是一个汉代的画像砖,这个砖是表示帝王宫殿的门,它是从这儿演化来的,历代皇城正门都是这么讲究。
那么这个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在这个两个楼的中间有一个鸟式的建筑,是凤,最近看到外国人写北京城的时候,他叫做凤凰之城,我说北京咱们叫龙,为什么叫凤呢?后来再进一步研究午门的时候,你就发觉,这个午门它原来的名字叫午凤楼,或者叫古代这个名字还叫朱雀门。那么讲到午门这儿我们就会发觉,故宫的建筑它文化内涵非常深,它讲的什么呢?实际上故宫这个门是方位,古代方位讲什么呢?叫前朱雀,后宣武,左青龙,右白虎,那么前面这个代表的是朱雀,朱雀是南方的神,是一种方位,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各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东西。我们信龙,最后说中国是大龙,龙的传人,那是后来把这龙文化上升了。实际上最早有信鸟的,鸟逐渐演变那就是最后把它给神话成凤凰。什么是龙?实际上龙和凤谁也没见过,把它丰富了。
然后过了午门之后,过了金水河,过了太和门,那么是太和殿。太和殿的建筑它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我们北京,也是整个中国最神圣、一个建筑最高尚的地方。它采取的也是庑殿顶,四边是重檐,但是它一个特点是建在一个高大的台阶上,这个高大台阶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连成一体。这是中和殿,这是保和殿,从保和殿可以看出一层一层的台阶。三大殿所有的建筑不一样,你要从空中看造型完全不一样,是各有特色,这是关于三大殿的情况。
这是三大殿最后一个殿,也是在中轴线上,这就是保和殿的后面,保和殿后面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石雕,这是北京最大的一块石雕,雕的是龙和云海。这都是中轴线比较著名的一些建筑。
这是乾清门,研究北京院门的时候,最大的门是王府大门,其实北京院门最大的门是这个门。过了这个门之后,这是交泰殿,前面还有乾清宫,后边是坤宁宫,我们统称后三殿,这个建筑也不一样。
坤宁宫之后,你要是逛故宫,沿着中轴线走,你就会发现进御花园还有一个门,而且从门洞那里你会看到有一个香炉,非常高大一个香炉。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合欢树,就两个树交叉在一起,也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道教的天一门,最后还有选秀女的顺贞门,这要讲起来就太细了,后花园还有一系列东西,在中轴线上。
完了之后,你才看到是这个这是叫玄武门,玄武我们叫北方之神,龟和蛇的一种造型,也是古代一种信的一种神,它是北方之神。因为这个“玄”和炫烨,清朝一个皇帝的名字有点避讳,后来就改叫神武门,一般指北方的御林军,也是保卫紫禁城的意思,城门取这个名字。
过了神武门对面现在有条马路,古年间它是封死的,它是不通的。那么就是景山,景山的大门也在中轴线上。过了景山的大门,里边还有一个楼,叫倚望楼,也在中轴线上,然后顺着它上去才是景山的万春厅。那么古年间皇上据说在明朝没有厅的时候,他也要登在山顶上赏月,那么清朝它成了一个皇家园林,更是皇上常去的,那么明末崇祯皇帝下来吊死在这个煤山所以叫煤山,实际上煤山是我们后来叫的。考古钻探研究景山,发觉里边全是挖河的泥土,那么明朝修了护城河,还巧妙地把护城河挖的这个泥的土,在后面堆成了山,这就是中国古代一个造园很好的手法,就是挖河造山的手法。
那么过了景山之后,应该出现地安门,地安门什么样呢?我们看一下,这是地安门。地安门是个歇山式建筑,它是方形的门口,你会看到这个门仍然保留着皇城和大明门对称的。天安门是建筑在高大城楼上,地安门并不是,这两个门实际上它形式是不一样的,但它跟谁一样?它和我说的进皇城的第一门大明门是一样的,只不过大明门是圆门,咱们讲了天圆,北方的门是方,地安门的门洞是方的,可以看出早期它们两个是相互呼应的。现在这个地安门没有了,但是地安门也有规划当中的一些设想。
这是后门桥,就是现在的这个桥,这个桥现在大家也能见到,原来也是残破不堪了,现在我们把底下给通了,通了河水,而且把一些石兽也都挖出来了,摆在上头。这个桥和天桥是对着的,在中轴线上,南有天桥,北有地桥,地桥就是地安门这个桥,当然它的学名叫万宁桥。
这是鼓楼,迎面看到鼓楼高大的建筑,那么鼓楼、钟楼这两个楼是干什么呢?是古代报时的,那么在元大都的时候,鼓楼和钟楼正好聚在全城的中央。那么明朝这个向南移之后,实际上这个鼓楼钟楼偏城北,但是恰恰城北是我们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就是大片的胡同和四合院。在这个地方,那么鼓楼和钟楼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主要起到一个报时的作用。那么我们走进鼓楼里头,你可以看到,这是鼓楼的侧面,它高度仅次于前门。这是一个鼓楼里的比较残破的鼓,这个也是记载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历史,我们鼓楼里有一个大鼓,二十四面小鼓,二十四个小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那么这个大鼓主要是报时的,那么这个日本人拿刀把这个鼓给捅了,现在还可以到鼓楼看到这个。鼓楼在民国之后叫过一段明耻楼,老百姓也叫耻辱楼,就它办过一次八国联军罪行展。
那么鼓楼再向北走就是钟楼。钟楼里头有一口大钟,这是铁的那个钟,我小时候到钟楼底下还能看到这个钟,这个铁钟是明朝初年建钟楼的时候修的,后来感觉声音不是特别好,马上又换了一个铜的钟,现在这个铜的钟还在那里头,这个铁钟据说挪到大钟寺里去了,这个钟据说敲的时候,方圆传出四十里,起码京城九门都能听见。
那么现在我们提一个口号,大家都知道,叫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近百年来的一种愿望,近百年来我们一种追求。那么作为北京城市的变化,实际上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这座古城,这座古都它的风貌遭到一些破坏,比如城墙出豁口,我查了,北京第一个豁口是在永定门边上。是谁干的?是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当时总部设在天坛,它把北京掠来的东西,在天坛这儿拍卖,拍卖之后他得运走,当时火车在永定门外才是车站,在那儿拉一个铁路,拉到天坛西门,就开始把豁口,就已经有豁口了。
那么在民国期间,民国以后到解放北京的城楼,好多寺庙建筑基本都没得到维修,没有得到维修。那么因为已经民国了,对封建的东西那时候好东西不是作为文物保护,所以它已经都破落了。
那么解放后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以旧城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扩展,那么我们把这种发展叫做“摊大饼式”的。就是说二环路以内,是北京旧城,然后三环路,然后四环路,然后五环路,一圈一圈地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展。
那么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那就是市里提出叫做“一线带两翼”。一线就是中轴线,就是中轴线从永定门还要向南延伸,要结合南城开发,现在也有一些规划了;中轴线北要向北延伸,就从北二环路,现在我们这条路叫中轴路,一直到北四环,然后紧跟着奥运申办成功之后,我们从北四环向北正在建设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这个奥林匹克公园就建在向北延伸的中轴线上,这就叫一线的发展。两翼,我们西边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东边有个CBD商务区大发展,这个发展使北京城市出现一个什么呢?北边加重了,对不对?形成四不像,刚才我们看到午门的那种造型,面北朝南这么一个发展的势头。
我想重点介绍的就是我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这个建设它和中轴线的关系。那么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最早建设,我们最早的建设规划想法,是在北边建设体现21世纪风貌的建筑,就搞一批现代化的建筑。原来想在中轴线北端起两座摩天大厦,那么后来这个方案在讨论当中大家发觉它不适合北京城市文化特点。怎么不适合?据说在景山上人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在景山上往后边看,发现鼓楼后边多两个“大耳朵”,一边一个,影响中轴线的景观。后来北京市去年明确规定,不再建这两座摩天大厦。那么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采取什么办法呢?公开招标,让中外建筑规划大师来设计,这一设计非常有趣。
那么我到亚运村看了评比的结果,奥运规划设计评比的结果,其中有一项获奖的。为什么这个获奖?能获奖它的灵感就是吸收了我们古代城市的中轴线设计的精华。就把我们传统的中轴线做了一个紧密的结合,就是北中轴线,从北二环路,沿着北四环路之后,他们设了第一个景观,就是现在往中轴线走有一个地方叫熊猫环岛,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这个熊猫环岛正好是元大都的都城,两边你看最近土城建设非常好,海淀段,东边是朝阳段,建了很多景观,这里作为进入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第一道大门,然后路一直修到北四环路之后,这个路到头了,再往前我们要延伸这条路,叫做一条千年大道,他设计是一条大道,步行的,不通车了,车从两边走。就是咱们中轴路有一个特点,有路但是有时候有建筑,有时候让你从两边过去,那么这条路叫做千年大道,这条大道走到头之后,这条路之后他设计师让你慢慢慢慢进入到哪儿?进入到一片湖水,湖水后边是山,那这个湖水现在没有怎么来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叫做挖湖堆山,体现人文奥运的绿色。这个山是要种满苍松,种满树木,体现人和自然的环境,正好后边又有一座山,这个山要远远大于景山,在城市北部,而且远方它和我们燕山山脉连接在一起,近处它是一条湖,那么这条道一直通向这个,在这个道两侧它要展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做一些文化性的标志和建筑。
第二个,它规划设计巧妙地把奥体中心,亚运村运动场地,那里头有水,那里的水用一条运河引向这个湖,惊奇地发现整个造型像一条水龙,头在上头,尾在下,盘旋在新延伸的中轴线的东侧。
那么北京城来也有这种水龙盘中轴线的现象,这片有白的地方就是三海水浴,就是我们说的,这是南海,北海,那么再拐过去那边,还有水,什刹海,后海,积水潭,这一片水域。那么我们细看,这是这个水域的严格按地图画的,航空遥感发现的时候,觉得像一条水龙,盘旋在中轴线的西侧。那么新设计这个,中轴线延伸之后在东侧,像不像一条轴线两条水龙在舞动,整个城市被激活了。
这种设计灵感那儿来的?现在好多人谈现代,老觉得传统工艺没用了,实际上现代的东西从那儿来呀?你不从历史文化上吸取营养,加以创新,你光讲全是现代,全是新的东西,全是现代的东西,那是不行的。我觉得历史是不能隔断的,这个规划我觉得它就很好的规划了。
我们再看这是我们讲过的中轴线,最近处,顶底下这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到神武门,一直到景山,到地安门,景点上这一条线,都是黄色的建筑,金光闪闪,四面有四个爪那是故宫的角楼,人家说这是一条金龙。实际上北京城,古都北京作为帝都,从空中俯视就是一条水龙,就是我们说的西海那些水,一条金龙,二龙相卧的这么一种景观,不是帝都是什么!那儿比得了!全世界哪座城市比得了它的造型!那么这种文化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创新确确实实起到了一种带来一种灵感,起了一种激发。所以后来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完了之后,很多人就说,说这个设计是人类文明的轴线的延伸,它激活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建设。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讲这个中轴线,对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创新是非常有好处的。
从北京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历史上,这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这条中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整个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以皇室为主体的思想。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高低有别、错落有序,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中轴线既是北京城市框架的脊梁,又是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主线。现代北京建设的“一线两翼”发展战略,又将其定为“新北京、新奥运”的生长点。
在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上,天桥到底有没有桥?天安门究竟是不是紫禁城的正门?明朝建造景山的目的何在?如今,中轴线的延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新世纪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创新的思路是什么?在北京建都850周年之际,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引领我们一同感受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魅力和神韵。
12月12日的《百家讲坛》为您播出《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敬请关注。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下) (全文)
无论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大家来北京旅游,到了北京这个城市要真正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我想不了解中轴线那你肯定是不了解北京。
当一个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那么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我们通过《乾隆京城全图》看,前门当时没有箭楼,有城楼,而且很矮。这个矮,一个说因为外城的城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有人说嘉靖年间大兴土木,我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包括景山旁边那个大高悬殿,太庙,大修都在嘉靖年间干的;当时还面临着跟北方少数民族作战,被骚扰,所以修城墙,这时候就修了外城。外城当然修得比较简单点,和内城比就差多了。
但是通过历史研究,我发觉还不光是这个,就是中国古代建城它有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它是贯穿到每一步,不光是人和人的登记,就每一个地方都很讲究这个级别讲等级,后来到清朝乾隆年间,我们对永定门重新修,修的时候也没让它超过,那时候有钱了也没让它超过内城。那么永定门的城楼,也不是明朝的,我们现在恢复的这个城楼是清朝的,清朝当时皇上他有一个感觉,觉得这个永定门很重要。刚才讲它是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它也是进北京城的标志,所以乾隆皇帝在修这个城楼的时候,特别提出要把这个城楼加高一些,修得要比其他的外城高一些,但是同时也告诉不能跟内城的城楼一样,要低于内城城楼,所以它薄一点,和咱们前门楼比薄一点矮一点,这就是规制,就要体现这个等级制度。
这是一个规划图,能看出一点,近处的这个箭楼,城楼。我们准备规划的是什么呢?就是永定门这个南中轴线的标志,就是两边是马路,在城楼后边是一个广场,前面留一个广场,那条路就是进前门大街。那么你看这两边,进了城楼之后,是一个深的颜色,就是天坛和先农坛,要恢复它大片的林木,就是要恢复原来我们进入中轴线那种环境、那种氛围,这是永定门。
这张图是一张老天桥的图,是目前我惟一看到的一张天桥的图,那么前一段编了个电视剧,说天桥没有桥,实际上天桥有桥。古代这个天桥是一个汉白玉的,带栏杆的,是一个拱形的桥。桥下有水,清澈的水,而且这个水还能过船,在早年间这个船还能过去,那么天桥对的是那儿呢?它往南往北走是前门,那么皇上祭天从这儿走,一说皇上祭天,天子要走过的叫天桥,这是一种说法。
那么说祭天的时候,皇上走过桥的时候,老百姓远处围观,上面是打着皇幡,前面是仪仗队,从天桥过去非常壮观。而且天桥是个罗锅形的,走过去,然后到天坛的西门。现在天坛门也多了,有北门、东门,北边原来是没有门的,刚才讲了北边在北京这个气候里头,北方这种气候里头,北方一般讲高大的墙。西门是正的,皇上祭天西门进去,西门正好走中轴线,正好从天桥过去。原来他们有一个研究北京祭坛的,他们惊奇的发现天坛的门朝西,先农坛的门朝东,这两个门对着中轴线。地坛的大门也是西边,也对着中轴线,也对着这个,那么月坛那个门让它对东,日坛的门也是对西,这样的话使所有的坛的门都对着中轴线。古人这个中心思想,皇帝这个帝王思想非常的浓重,都是对着中间的。
那么,天桥是这样一个桥,是基本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跟后门桥的那种建筑装饰是类似的。如果到后门桥你还能看到古代桥的痕迹,当年是汉白玉,现在已经非常灰非常黑了。但是底下确实是一座桥,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北京修了一段叫有轨小电车,正好前门外也有。从前门外大街,这个罗锅形的桥,拱形的桥它通车就不方便,古代走马走轿子无所谓,就把桥压低了,到三十年代扩充大马路的时候,就把这桥彻底拆除了,栏杆也没了,所以就留下一个天桥的地名。我们中轴线上现在可以知道缺了一个天桥,这个还没见到规划。
那么这是前门楼的楼洞子的《京城全图》,清朝乾隆年间画的,你看这个瓮城比刚才那个瓮城就大多了。就这一圈城,后面那个高的是城楼,前面这是箭楼,前门箭楼,那么前门为什么叫前门呢?因为它在皇城前面,是皇城前面的门,所以老百姓俗了叫前门,大前门。实际上它的学名叫正阳门,元朝前,管这个正门叫丽正门,元朝的城门就在今天天安门这个地方。元朝前,这个南城墙在今天长安街这一代,明朝把这城往南移了一里地,那么前门的这个箭楼里边有两个小建筑,就在城楼前,这个是两个小寺庙。当时打仗的时候,人们要攻打这个城,你光是一层城墙炮一轰,就很容易打了,进城门了。它为了安全,它修了一圈瓮城,这个是为了加强战争的防御而修的。
这点我还要说一下,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前门,已经不是明代的那个样式了,前门城楼建楼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都遭到炮火的轰击,损失的非常严重,据我看史书记载,慈禧太后回北京的时候,已经看不见前门这个建楼了,就底下只剩光秃秃的墙墩子了,为了让慈禧太后回来,还临时搭了个牌楼,就说明当时战争对前门破坏很大。后来修前门建楼的时候,都是参考的崇文门和宣武门的城楼这个建制来修的,这是规划中的前门城楼和箭楼,就是准备把这个前门城楼和箭楼恢复成一体,把这个瓮城建立起来。但是中间呢大家都知道,已经有马路了,马路从底下过去,就弄一个深槽,保持瓮城的完整性,现在有一个规划的设想。那么路就从两边绕过来,保留前门的完整。
这个就是刚才我多次提到的,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以后叫中华门,因为这个门呢,现在我们基本看不着了。那么这个城门它有一个什么特点呢?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歇山顶。所谓山就是指建筑的侧面看它因为我们都是人字形的大屋顶房间,歇山顶的建筑一般用到宫殿,比较庄重的场合。那么当时皇城的正门,是三个圆形的大门洞,那么两边是红墙,前面这个中间一条道就是那条御路。如果你进入皇城的那条大道,后边那个楼子就是天安门。那么顺着进这个门,你就进入皇城了,进了这个门的后边就是我们今天的天安门广场,这个是清朝时候拍的一张大清门的照片,因为近处是个人穿着一个清朝的旗袍。这是中华门,就是民国了,民国之后把它变成了中华门。
那我们来看这是这张照片,这是古老的天安门。天安门前面,当时天安门作为皇家禁地是不许进的,后边有一些栅栏,中间一个标志,不许你进。当年的天安门和端门是一模一样的,没有我们现在的毛主席像和那个标语什么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歇山顶的,上面是宫殿,下边是一个高高的城台。那么有关天安门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说一下,那么刚才我说了,说那个大明门是皇城的正门,现在你看有些书说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对着地安门,对不对?说这才是进皇城正门,你刚才说那个还不是皇城正门,但那是什么呢?后来就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还专门查了一些书,专门研究了一下,我发现明代写书的时候,说这个大明门是皇城正门,清朝说天安门是皇城正门,为什么呢?后来我查了一下天安门的历史,天安门最早不是这样城台式的。是个牌楼式的,是个透风的、建在高高的石台阶上的,九开间,也是黄琉璃瓦,但是一个非常雄伟的大牌楼,当时叫成天门。
明朝有一个著名的工匠蒯祥,大家都知道,蒯祥、蒯鲁班,修北京城的时候,他父亲把他带来了,他是哪儿的人呢?就是苏州府的,苏州府那时候叫吴县香山人,那香山和我们北京的香山两个字一样,但是它在苏州府的香山,那儿的人擅长什么?擅长木工。修北京城的时候,从江南调了很多木匠,其中木工活,他们这一支香山派最有名。所以说天下木匠多出香山,就指他们这批人干得非常漂亮,手艺特别高,一个最突出的本事就是不用钉子,用木楔子,就是建筑咬合的地方全是用楔子来建,这个北京的皇宫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痕迹。
那么当年的天安门我说是一个牌楼的,后来一次雷击着火了,烧了之后怎么办呢?再重建的时候,蒯祥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组织修建的这个天安门。为了避免再遭雷击,建成了一种城楼式的,这时候底下有一个高大的城台,上面是个宫殿,而且很讲究。那么中国《易经》里头有“九五之尊”,代表“九”和“五”组合在一起,易经里叫“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就是一种最高的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所以故宫里头很多东西都突出九,“九”是阳数最高,门钉是九九八十一个,是不是?那么据说景山有五座亭子,故宫里九千九百九十九间房子,当然故宫人普查了一次说八千多间,不到那么多。当然它可能历史上也在变,但是天安门体现九五之尊了。怎么?底下有五个大门洞,是不是?五个金水桥,分别对着每个门洞。那么上面这个殿是个歇山顶的。那么一条正屋脊,第一条是四条屋脊,第二层四条屋脊,两个四加起来八,加一条正屋脊九,人说是九五之尊。房子九开间,大殿九开间,你查吧,它准是这样的。那么体现的是九五之尊。
现在看到的天安门也和原来天安门有点不一样。解放之后,从近代开始,天安门就成了一个政治风云的场所,解放之后我们开国大典在这儿举行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它成了我们新中国的一个标志性建筑。那么,我们在讲午门的时候,过了端门之后是午门。我们看这个线图,那么你可以看出中间是个大殿,这个殿顶线条我们能看出是个庑殿顶,四面坡,重檐,就是两层,那么加上一条正脊正好是九。那么两边伸出来这个地方是阙。午门是我们中轴线上最最重要的一个门,也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个门。午门它正面是三个门,那么这背后应该看是五个门洞,这是从故宫里边看,这是从太和门看午门,背后看是五个门洞,那么古代里讲这叫“明三暗五”。那个暗的门在哪儿呢?午门的两侧有两个门,叫左掖门,右掖门。这是一个汉代的画像砖,这个砖是表示帝王宫殿的门,它是从这儿演化来的,历代皇城正门都是这么讲究。
那么这个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在这个两个楼的中间有一个鸟式的建筑,是凤,最近看到外国人写北京城的时候,他叫做凤凰之城,我说北京咱们叫龙,为什么叫凤呢?后来再进一步研究午门的时候,你就发觉,这个午门它原来的名字叫午凤楼,或者叫古代这个名字还叫朱雀门。那么讲到午门这儿我们就会发觉,故宫的建筑它文化内涵非常深,它讲的什么呢?实际上故宫这个门是方位,古代方位讲什么呢?叫前朱雀,后宣武,左青龙,右白虎,那么前面这个代表的是朱雀,朱雀是南方的神,是一种方位,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各个氏族都有自己信奉的东西。我们信龙,最后说中国是大龙,龙的传人,那是后来把这龙文化上升了。实际上最早有信鸟的,鸟逐渐演变那就是最后把它给神话成凤凰。什么是龙?实际上龙和凤谁也没见过,把它丰富了。
然后过了午门之后,过了金水河,过了太和门,那么是太和殿。太和殿的建筑它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我们北京,也是整个中国最神圣、一个建筑最高尚的地方。它采取的也是庑殿顶,四边是重檐,但是它一个特点是建在一个高大的台阶上,这个高大台阶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连成一体。这是中和殿,这是保和殿,从保和殿可以看出一层一层的台阶。三大殿所有的建筑不一样,你要从空中看造型完全不一样,是各有特色,这是关于三大殿的情况。
这是三大殿最后一个殿,也是在中轴线上,这就是保和殿的后面,保和殿后面有一个什么呢?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大石雕,这是北京最大的一块石雕,雕的是龙和云海。这都是中轴线比较著名的一些建筑。
这是乾清门,研究北京院门的时候,最大的门是王府大门,其实北京院门最大的门是这个门。过了这个门之后,这是交泰殿,前面还有乾清宫,后边是坤宁宫,我们统称后三殿,这个建筑也不一样。
坤宁宫之后,你要是逛故宫,沿着中轴线走,你就会发现进御花园还有一个门,而且从门洞那里你会看到有一个香炉,非常高大一个香炉。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合欢树,就两个树交叉在一起,也在中轴线上。还有一个道教的天一门,最后还有选秀女的顺贞门,这要讲起来就太细了,后花园还有一系列东西,在中轴线上。
完了之后,你才看到是这个这是叫玄武门,玄武我们叫北方之神,龟和蛇的一种造型,也是古代一种信的一种神,它是北方之神。因为这个“玄”和炫烨,清朝一个皇帝的名字有点避讳,后来就改叫神武门,一般指北方的御林军,也是保卫紫禁城的意思,城门取这个名字。
过了神武门对面现在有条马路,古年间它是封死的,它是不通的。那么就是景山,景山的大门也在中轴线上。过了景山的大门,里边还有一个楼,叫倚望楼,也在中轴线上,然后顺着它上去才是景山的万春厅。那么古年间皇上据说在明朝没有厅的时候,他也要登在山顶上赏月,那么清朝它成了一个皇家园林,更是皇上常去的,那么明末崇祯皇帝下来吊死在这个煤山所以叫煤山,实际上煤山是我们后来叫的。考古钻探研究景山,发觉里边全是挖河的泥土,那么明朝修了护城河,还巧妙地把护城河挖的这个泥的土,在后面堆成了山,这就是中国古代一个造园很好的手法,就是挖河造山的手法。
那么过了景山之后,应该出现地安门,地安门什么样呢?我们看一下,这是地安门。地安门是个歇山式建筑,它是方形的门口,你会看到这个门仍然保留着皇城和大明门对称的。天安门是建筑在高大城楼上,地安门并不是,这两个门实际上它形式是不一样的,但它跟谁一样?它和我说的进皇城的第一门大明门是一样的,只不过大明门是圆门,咱们讲了天圆,北方的门是方,地安门的门洞是方的,可以看出早期它们两个是相互呼应的。现在这个地安门没有了,但是地安门也有规划当中的一些设想。
这是后门桥,就是现在的这个桥,这个桥现在大家也能见到,原来也是残破不堪了,现在我们把底下给通了,通了河水,而且把一些石兽也都挖出来了,摆在上头。这个桥和天桥是对着的,在中轴线上,南有天桥,北有地桥,地桥就是地安门这个桥,当然它的学名叫万宁桥。
这是鼓楼,迎面看到鼓楼高大的建筑,那么鼓楼、钟楼这两个楼是干什么呢?是古代报时的,那么在元大都的时候,鼓楼和钟楼正好聚在全城的中央。那么明朝这个向南移之后,实际上这个鼓楼钟楼偏城北,但是恰恰城北是我们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就是大片的胡同和四合院。在这个地方,那么鼓楼和钟楼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主要起到一个报时的作用。那么我们走进鼓楼里头,你可以看到,这是鼓楼的侧面,它高度仅次于前门。这是一个鼓楼里的比较残破的鼓,这个也是记载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历史,我们鼓楼里有一个大鼓,二十四面小鼓,二十四个小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那么这个大鼓主要是报时的,那么这个日本人拿刀把这个鼓给捅了,现在还可以到鼓楼看到这个。鼓楼在民国之后叫过一段明耻楼,老百姓也叫耻辱楼,就它办过一次八国联军罪行展。
那么鼓楼再向北走就是钟楼。钟楼里头有一口大钟,这是铁的那个钟,我小时候到钟楼底下还能看到这个钟,这个铁钟是明朝初年建钟楼的时候修的,后来感觉声音不是特别好,马上又换了一个铜的钟,现在这个铜的钟还在那里头,这个铁钟据说挪到大钟寺里去了,这个钟据说敲的时候,方圆传出四十里,起码京城九门都能听见。
那么现在我们提一个口号,大家都知道,叫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这也是我们近百年来的一种愿望,近百年来我们一种追求。那么作为北京城市的变化,实际上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这座古城,这座古都它的风貌遭到一些破坏,比如城墙出豁口,我查了,北京第一个豁口是在永定门边上。是谁干的?是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当时总部设在天坛,它把北京掠来的东西,在天坛这儿拍卖,拍卖之后他得运走,当时火车在永定门外才是车站,在那儿拉一个铁路,拉到天坛西门,就开始把豁口,就已经有豁口了。
那么在民国期间,民国以后到解放北京的城楼,好多寺庙建筑基本都没得到维修,没有得到维修。那么因为已经民国了,对封建的东西那时候好东西不是作为文物保护,所以它已经都破落了。
那么解放后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以旧城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扩展,那么我们把这种发展叫做“摊大饼式”的。就是说二环路以内,是北京旧城,然后三环路,然后四环路,然后五环路,一圈一圈地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展。
那么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那就是市里提出叫做“一线带两翼”。一线就是中轴线,就是中轴线从永定门还要向南延伸,要结合南城开发,现在也有一些规划了;中轴线北要向北延伸,就从北二环路,现在我们这条路叫中轴路,一直到北四环,然后紧跟着奥运申办成功之后,我们从北四环向北正在建设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这个奥林匹克公园就建在向北延伸的中轴线上,这就叫一线的发展。两翼,我们西边有一个中关村科技园区,东边有个CBD商务区大发展,这个发展使北京城市出现一个什么呢?北边加重了,对不对?形成四不像,刚才我们看到午门的那种造型,面北朝南这么一个发展的势头。
我想重点介绍的就是我们国家奥林匹克公园这个建设它和中轴线的关系。那么国家奥林匹克公园最早建设,我们最早的建设规划想法,是在北边建设体现21世纪风貌的建筑,就搞一批现代化的建筑。原来想在中轴线北端起两座摩天大厦,那么后来这个方案在讨论当中大家发觉它不适合北京城市文化特点。怎么不适合?据说在景山上人们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在景山上往后边看,发现鼓楼后边多两个“大耳朵”,一边一个,影响中轴线的景观。后来北京市去年明确规定,不再建这两座摩天大厦。那么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采取什么办法呢?公开招标,让中外建筑规划大师来设计,这一设计非常有趣。
那么我到亚运村看了评比的结果,奥运规划设计评比的结果,其中有一项获奖的。为什么这个获奖?能获奖它的灵感就是吸收了我们古代城市的中轴线设计的精华。就把我们传统的中轴线做了一个紧密的结合,就是北中轴线,从北二环路,沿着北四环路之后,他们设了第一个景观,就是现在往中轴线走有一个地方叫熊猫环岛,我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注意,这个熊猫环岛正好是元大都的都城,两边你看最近土城建设非常好,海淀段,东边是朝阳段,建了很多景观,这里作为进入国家奥林匹克公园的第一道大门,然后路一直修到北四环路之后,这个路到头了,再往前我们要延伸这条路,叫做一条千年大道,他设计是一条大道,步行的,不通车了,车从两边走。就是咱们中轴路有一个特点,有路但是有时候有建筑,有时候让你从两边过去,那么这条路叫做千年大道,这条大道走到头之后,这条路之后他设计师让你慢慢慢慢进入到哪儿?进入到一片湖水,湖水后边是山,那这个湖水现在没有怎么来呢?就是我刚才说的叫做挖湖堆山,体现人文奥运的绿色。这个山是要种满苍松,种满树木,体现人和自然的环境,正好后边又有一座山,这个山要远远大于景山,在城市北部,而且远方它和我们燕山山脉连接在一起,近处它是一条湖,那么这条道一直通向这个,在这个道两侧它要展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做一些文化性的标志和建筑。
第二个,它规划设计巧妙地把奥体中心,亚运村运动场地,那里头有水,那里的水用一条运河引向这个湖,惊奇地发现整个造型像一条水龙,头在上头,尾在下,盘旋在新延伸的中轴线的东侧。
那么北京城来也有这种水龙盘中轴线的现象,这片有白的地方就是三海水浴,就是我们说的,这是南海,北海,那么再拐过去那边,还有水,什刹海,后海,积水潭,这一片水域。那么我们细看,这是这个水域的严格按地图画的,航空遥感发现的时候,觉得像一条水龙,盘旋在中轴线的西侧。那么新设计这个,中轴线延伸之后在东侧,像不像一条轴线两条水龙在舞动,整个城市被激活了。
这种设计灵感那儿来的?现在好多人谈现代,老觉得传统工艺没用了,实际上现代的东西从那儿来呀?你不从历史文化上吸取营养,加以创新,你光讲全是现代,全是新的东西,全是现代的东西,那是不行的。我觉得历史是不能隔断的,这个规划我觉得它就很好的规划了。
我们再看这是我们讲过的中轴线,最近处,顶底下这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到神武门,一直到景山,到地安门,景点上这一条线,都是黄色的建筑,金光闪闪,四面有四个爪那是故宫的角楼,人家说这是一条金龙。实际上北京城,古都北京作为帝都,从空中俯视就是一条水龙,就是我们说的西海那些水,一条金龙,二龙相卧的这么一种景观,不是帝都是什么!那儿比得了!全世界哪座城市比得了它的造型!那么这种文化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创新确确实实起到了一种带来一种灵感,起了一种激发。所以后来奥林匹克公园设计完了之后,很多人就说,说这个设计是人类文明的轴线的延伸,它激活了北京城市发展的建设。所以我想,我们今天讲这个中轴线,对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创新是非常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