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兵器武术>> 馬明達 Ma Mingd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3年)
鈐記中華(四)——武術
  在絢麗多姿的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中,有一個歷史悠久,既可健體強身又可防身禦敵,深受廣大人民群衆喜愛的運動項目,這就是中國武術。她伴隨着我們的先民與大自然、社會環境進行鬥爭的歷史,在歲月的長河中經過不斷的充實和發展,至今已形成了一門獨具風格的運動項目。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傑,曾利用高超的武藝,除暴安良。為民除害;又有多少尋常百姓通過習武練功得到了一個強健的體魄,使我們中華民族整體健康素質得到極大提高。中國古典哲學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武術中得到了體現,習武者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為了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古代習武者常象天法地,師法自然,從大自然中吸收營養,模擬自然界中各種事物的動作、姿態。神情,結合人體運動的規律和技擊方法的要求,以創造和豐富武術的流派。就是在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武術的內涵更加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着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藴含着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
鈐記中華(四)——武術
  武術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話題,因為它是我們傳統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構成部分,加上武術又有很多神秘的色彩,大傢總是願意去談它。當代有很多武俠小說,那麽有很多武打片,也引領着我們對武術越來越有興趣。
  
  我們總是講武術第一源遠流長,第二博大精深。所謂源遠流長是講它的歷史,它經歷過一個非常漫長的發展過程 。說明它是一個有根的文化,它不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現象。
  
  那麽講它博大精深,是說它很深邃,它的內容很豐富,又大,又有很精密的東西,那麽我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談談我的理解。
  
  說到源遠流長,我覺得比較好理解,無非是說我們的武術具有古老的歷史,它和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源流是相同步的。但是具體說到武術究竟是什麽時代産生的?這就學術性很強了,是一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
  
  簡單地來說,我們認為至少在春秋戰國的時代,武術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結構。我們現代武術所具有的某些特徵,在那個時代大體上已經具備了。
  
  以春秋戰國而言,那時候武術中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麽呢?就是我們大傢都人人熟悉的劍,劍那時候是武術文化中最亮點。以劍而言,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職業的劍術傢。比如說司馬遷,他就曾經講他的祖先司馬氏在趙國的一支就曾經以傳劍論顯。就是以傳授擊劍技術成為當地的知名人士。那時候除了劍以外,民間的非軍事性的徒手搏鬥的技術也已經很發達了,出現了我國早期拳術的形式,叫做手搏。實際上手搏就是用手來搏鬥,這個詞到現在我們還在沿用。那麽到了漢代,我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官方頒定的,或者說我們的正式係統中的我們的文獻目錄選,那就是大傢所熟悉的《漢書·藝文志》。在《漢書·藝文志》兵書類有一個分類叫做兵技巧傢。這個兵技巧傢,就包括了一些古代的武術著作,比如《劍道》,也比如《手博》,還有關於射箭的各種專門著作,這些書的出現,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比漢代還要早。它是一個標志,它象徵着至少在漢代以前經過了春秋戰國,經過了秦,經過了西漢的前期,我國的武術它實際上已經成熟了。而這個成熟恰好標志着它已經經歷了一個非常長遠的發展過程。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統一的國傢,民族文化的衝突和交融布滿了我們歷史的整個過程。所以武術這個文化現象實際上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群體共同在那裏通過交流,通過融合,通過再衝突,再融合,這樣逐步形成的。這就必然地决定了它結構的復雜性。就是它的流派衆多,我們大傢都知道,武術的門派很多很多。那麽這裏面就有很多少數民族的東西,這恰好是武術最值得我們註意的一個文化特點。可以說它的一個優勢。
  
  第二點,我們的國傢它都從來不是孤立的存在在世界上,我們和周邊國傢,我們甚至和更遠的歐洲,甚至現在有學者都在研究。我們的祖先是不是很早就到達過美洲,我們在不斷地同我們以外的文化,所謂域外文化或者異國文化在産生着交流,這種交流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總體文化産生的影響,對武術也是同樣。那麽武術裏邊也同樣會有外來的因素,它也同樣會對武術結構的復雜性産生影響。
  
  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大傢最熟悉不過的少林,我們現在把它叫做少林拳,或者叫做少林功夫,甚至說中華武術出少林,那麽大傢都知道,少林之所以名氣大,兩個原因,一個是它是所謂佛教禪宗的祖庭。
  
  第二個它的武藝,特別是到了明代,它的武藝表現得很突出。那麽在少林寺所代表的所謂少林功夫這個係統中,它就有外來因素,就有佛教文化的影響,為什麽說它是外來?因為大傢都知道,它不是中國的文化,它是從印度傳到我國來的一個文化。那麽與此有關的很多東西,很多具體的技術內容中間也應該有外來的因素。
  
  那麽武術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裏,我們把它叫做武藝。實際上到了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時,纔選用了武術這個詞,或者大傢都知道,到了民國16年以後,我們又把它叫做國術。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確定使用了武術這個詞,但是大傢都知道,在海外,在很多華人華僑所活動的區域裏,又把它叫做功夫。這些名稱都有很大的差別,而每一個名稱都有它所以形成的原因,背後也有一種很多的文化因素。那麽在我們的歷史上,在很長時間裏,是把它叫做武藝的,為什麽叫武藝呢?是因為武術在中國古代它的用武之地主要在軍隊,就說武術具有很多功能,我們簡約地來說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功能。
  
  第一個功能就是攻防格鬥的功能,第二個功能是健身強體的功能,第三個功能是演練觀賞的功能,我們甚至可以把它叫做某種藝術功能,第四,也就是大傢經常所講的修身養性的功能,它是由這四個方面構成的。
  
  那麽那一個功能具有它的主導的位置呢?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裏是不同的。在古代,在相當長的一個時間裏,它的功能應該說是以攻防格鬥為主的,它服務於軍事。因為封建國傢或者比封建國傢更早的,早期奴隸製社會,武藝的主要用途是打仗,是用於軍事活動,也正因為是這個原因,國傢對它有相對的壟斷性,它不可能允許民間的人人都來練武術,或者人人都拿着刀拿着槍,每人都那兒練,那這個國傢會不穩定的,沒有那麽愚蠢的皇帝。
  
  所以古代的武術大就實際上形成了軍旅武藝這麽一塊,民間武藝這麽一塊,這兩者之間有同有異。有同,它都是武藝,軍旅武藝講打,民間武藝也講打,但是程度不同。而民間武藝它也是用武藝的那種健身的價值,試圖獲得一個強健的身體。所以大傢都知道,舞劍這種形式,劍這種武器實際上在漢代以後基本上衰落了。因為劍和後來的軍事活動中,實際應用相比較的話,它遠遠落後於刀。所以大傢都知道,從漢代以後,就是漢刀了。那麽劍最輝煌的時期是青銅器時代。春秋戰國晚期從吳越崛起了劍,剛開始是一種短劍,後來到了戰國晚期,到了秦漢,漢的初期,出現了鐵的甚至鋼製的長劍,劍達到了輝煌的時期。但不久它就慢慢地衰退下來,因為在真正的戰場上來講,劍的實用價值不如刀,它容易折斷,技術又相對難於刀。刀是以砍劈為主的技術,劍是以刺為主的技術。
  
  那麽,但是民間就不同,民間並不是以它是否真正有用於軍事活動為目的,所以劍在民間始終保留下來,而且劍成為一種文化的標志,一種象徵。是為很多文人雅士練與不練,都願意佩一副劍,或者傢裏挂一副劍,以顯示他自己是書劍並存的。他在追求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大傢都知道,我們古代的文人們,把它凝聚為兩個字,叫做“書劍”精神,叫做“書劍”並取。所以大傢都知道李白把劍和文章是並列的。那麽這就是說有很多在軍旅武藝中沒有多大價值的東西,在民間它仍然有生存的空間,甚至仍然有發展的空間,於是乎大傢都知道,到了唐代“公孫大娘舞劍器”。那麽它這個舞的內容,一直從我們往前追,從戰國到漢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他在那兒舞劍了,就是它的藝術觀賞的那個價值,它仍然在民間裏得以保存下來,不但保存下來,還得到了發展。所以民間武術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實際上和軍旅武術是並行發展的。這種發展一直到什麽時候,到了明開始出現變化。
  
  那麽對武術來講,它的變化的核心是什麽呢?軍旅武藝衰亡了,武藝已經不再是軍隊裏最主要的內容,但民間武藝反而相對起來,反而相對繁榮起來。民間武藝五花八門,所謂繁榮表現為大量的新拳術的出現,新流派的産生,而且這些流派,這些拳,明顯地帶有某種哲學的理念。比如太極,比如行意,比如八卦,比如通背。我們從它的這些拳種的名稱上就看得出來,它和戚繼光所記載的明代的十多傢拳派的名稱就不同了,這是一種什麽標志呢?我個人認為它是一種體育化的轉型。
  
  從清中葉開始到民國初年,武術突然一下子蓬勃發展起來。流派紛呈,名傢倍出。這樣一個過程,在我看來,它實際上是武術在完成它自身的體育化的進程,而且我們都知道,不是民國年間或者晚清時期西方體育文化纔傳入中國,不是這樣的,比這個還要早。
  
  早在1840年前後,在鴉片戰爭的前後,通過澳門通過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西方的某些體育項目形式和它的體育理念,它的體育文化已經開始嚮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五口通商了,西方有傳教士在中國獲得了很大的傳教的這樣活動的領域,在中國辦學,在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當然其中包括體育文化,它不可能不對我們自己的民族體育産生影響,於是武術面臨的問題就不是軍旅武術與民間武術的矛盾問題了,而是我們自己的本土體育,或者叫民族體育與西方體育文化的矛盾問題了。
  
  因為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加上我們自己有着非常豐富的文化背景,有我們中華民族這樣一個非常博大的文化的背景,於是就産生了武術的第二個特點,也可以說它的更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所謂博大精深。
  
  武術在它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它受到了中國的古典的兵學的影響,其次是哲學。武術它自身具有相當濃厚的中國古典哲學的色彩,而且這些東西被很多武術傢,被很多拳派吸收進來後,把它變成了拳理,拳法。甚至拳的技術中的東西,那麽它形成了一個思想。在武術傢傳統的武術術語裏,把它叫做“禮”,那它直接影響着中國武術禮儀這個層面,而由這個禮又引申出了法,法則。那麽這些“禮和法”最終又會滲透到武術的具體行為中,具體動作中,武術傢把它叫做式。戚繼光三十二式,或者多少式,我們很多拳派都是用若幹個數字的式來表明它的技術結構的。這一點,形成為武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
  
  所以這是我們的武術所謂博大精深,是因為它依托着我們自己傳統的哲學理念上。
  
  那麽第二點,我國自古以來有一個獨立發展的叫做養生導引的那麽這樣一種健身活動,它出現地很早,原本這方面的資料是不多的。我們衹是在先秦諸子,比如《莊子》,比如《老子》,這些書裏看到過片言衹語,現在不同了。由於考古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了大量這方面的著作,比如馬王堆發現的導引圖,比如後來所發現的戰國時代的“行氣玉佩圖”。那麽比如在張傢山漢墓漢簡中發現的“引書”等等,還有在馬王堆所發現的五十二病方。就使得我們對古代的養生和導引這兩種我們自己民族自有的一種健身除病的這樣一種文化形式。那麽養生和導引應該說是我們的民族對世界人體文化的一大貢獻。
  
  簡單地來講,導引是一種有用規律的動作,來強化自己生命的存在手段,養生則是用一種有規律的生活方式,用有規律的生活方式和比較復雜的一些自我調息自我調養的手段來強化自己生命的手段,那麽這樣一種方式。
  
  那麽養生和導引,大概在戰國以前是相當發達的,而且我們得到了馬王堆的導引圖以後就知道,導引並不像我們後來想像得那麽簡單。它中間的很多動作難度是很大的。實際上我們都不能排除在導引和養生裏,我們也吸收了一些我們周邊國傢,或者是外來的一些文化的影響。比如印度的東西,那麽到了隋代,我們從隋代人的著作中著名醫學家的所記載的來看,我們古典醫學或者古典的養生導引裏面,有印度的東西。這些東西後來分別依托於佛教,依托於是道教,也在民間也它一個獨立的傳播係統,它甚至發展到漢代。幫着劉邦打天下的所謂三傑之一的張良,他自己的晚年就是這個所謂“闢𠔌”,他連自己的飲食嚴格地控製下來,當然不是不吃飯,不是什麽都不吃的,它的總體的追求就是把新陳代謝降低下來。然後強化自己的生命,盡量使自己的能量消耗降低下來。
  
  養生和導引的東西和武術呢?有交叉,有交流。特別到武術的晚期,到民間武術蓬勃發展的時候,很多武術傢從養生導引中去吸收東西。它們二者之間有一個最重要的結合點,就是關於呼吸。我們的武術傢也好,我們的前輩的養生導引傢也好,他們都註意到呼吸的重要性。有規律的呼吸,如何調息,如何解决這個吐納的最大的效益,最大的健身效益。在這兩點上,他們很快很容易地找到一個結合點。所以就使得我們的武術同樣也具有了很多養生導引的內容,有一些拳派受養生導引的影響是很清楚的。比如太極,太極拳之所以采用了那樣一種相對要慢的運動方式,特別註意呼吸的調理,特別註意那個運動的節奏感的合理性。而且把健身或者說把提高生命質量擺在第一位。
  
  所以太極拳很明顯,它之所以發展這麽快,是其中它吸收了養生導引的東西。
  
  那麽第三點,我們有自己的醫學係統,這就是中醫了。我們處於對它的珍愛,我們把它叫做祖國醫學。在武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它也深深地受到了我們祖國醫學的影響,因為我們有自己的一套生命觀,我們總是把自己把生命和大自然看做是一體的,這就所謂“天人合一”的思想。實際上就是我們把我們自己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發揮以至於生命的起和落,都和整個外部環境相聯繫的,我們尋求一種人與天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性。這樣一個思想,也反映着我們的中國醫學,同時也反映着武術。於是乎醫和武的結合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即使是軍隊武術,或者軍旅武術,或者民間武術比較激烈的部分,它都會和一個傳統的中國醫學一個分支,叫傷科。聯繫在一起,因為要練功,總會有跌打損傷,跌打損傷就會要接受傷科的治療。這個傷科在古代也把它叫做金創科。我們去讀古代的兵書,除了那些戰爭有關軍事戰略技術的內容以外,它總會有軍隊醫學的這個部分,我們有一個係統,我們古代的軍隊裏有這樣一個自己處理外科問題的這樣一個係統非常好。我們想想看,如果沒有這個係統誰敢去參軍打仗。
  
  唐代名將秦瓊在他的晚年身體不太好,唐代總還開玩笑,說你當年何等英勇,怎麽現在這樣呢?那麽秦瓊聽了不樂意,脫下衣服來給唐太宗看,一身的傷疤。他告訴唐太宗說,臣這塊傷在那一仗打落的,這一塊傷是什麽地方落的,唐太宗很感動,就允許他以後不一定來上朝,表現了所謂貞觀君臣之間的那樣一種很好的關係。這是我們從一般的這樣一個在理解這個故事的角度去想它。但是我們另外想想看,秦瓊這幾十個傷居然沒有使他致命,那就是說他也還是得到了比較好的治療的。
  
  在冷兵器作戰的情況下,一刀一槍就足以致命的,如果沒有恰當的治療手段,那這個人就衹能等死了,所以我們有自己的一套辦法,這套辦法被總結為所謂“金創科”。
  
  那麽同時,我們自己的中醫裏也有很多有助於你練功的內容,有很多功法有很多武藝的能力,需要用一些中醫藥的方法來養它,由此就産生了武術中醫的內容,甚至産生了武術自身為了強身。用武術傢的話來講,強身甚至是健骨,要強大你的骨頭,堅強你的肌肉,那麽這樣一套辦法。
  
  第四點,從表面上看練武術衹是一種技術的修煉,獲得某種技術,同時在獲得這種技術的過程中,強健了身體,但更深層的是練武術追求着一種人格的修養,我們把它一般地稱做修身養性,那麽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傳統。那麽發展到今天,它已經形成為武術的整體結構中的一個內容,叫做武德。這樣一個傳統,實際上在孔子以前,在西周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端倪。武就是對抗,而且我們中國人很早就提出來兵者兇器也,那是蕭殺之氣,那是關係到一個國傢民族的存亡,關係到一個個人的生死的事情,於是它就會有一個對德的要求。所以這一點在我們的傳統武學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後來孔子就把它總結為“射以官德”,射箭是古典武藝中最重要的內容,孔子並不把射箭你的命中率,你所獲得具體的成績看做第一名,他更看重的是射箭對一個人人品的修養的那種效果,他要看你是不是按照嚴格射理來完成射箭,所以他提出了射以觀德這樣一個理念,他甚至提出了“射不主皮”,皮就是箭靶,用皮革製成的箭靶,射箭並不以必須穿透這個皮革所製作的箭靶為目的,而是看你是不是具備了一個真正的射者的那樣一種修養,能否按照嚴格的射箭的禮儀議程來從事射的活動。在射箭的過程中,有沒有那樣一種心急氣燥,那種求功求利的那樣一種東西,它把射箭的過程看做是一個精神領域裏提高自己水平的東西,那麽這種東西深深的影響着中國自己古代,我們自己的民族體育的理念。
  
  民間不然,民間假如一個人善武,這個人逞勇好鬥,那就可能變成一方的不安因素。宋代的汴梁出現了一個傢夥,叫做“沒毛大蟲牛二”,我想大傢都熟悉這個人物,因為逞勇好鬥,一下成為這一方的不安寧,牛二出來了,大傢紛紛逃走,說大蟲來了,大蟲來了。楊志很詫異,怎麽大白天的有大蟲,結果纔知道,是一個惡徒。我想《水滸傳》中大傢看到過很多這種惡徒。包括西門慶,他武藝並不差,包括那位在參加泰山全國摔跤比賽得過三次冠軍的蔣門神,他也是個惡徒,他不受道德的約束,他是社會的危害。所以在民間武術的傳播裏,把武德擺的位置非常高,成為轉播武術時的第一要義,那麽這是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它不僅僅是約束到你奉公守法,不僅僅是這樣,而是要把你通過練武培養的比一般人更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追求正義的人,是由維護正義的勇氣的人。所以大傢都知道,《水滸傳》裏寫得最完美的人是魯智深。有位著名的學者把他稱之為魯智深的精神是人性的極至。他一生都在幫人,他要幫到底,他有一句名言:“幫人須幫徹,殺人須見血”。後一句聽起來很恐怖,但是主要是為了說幫人須幫徹嘛,那就是具有很高的武藝道德的人。
  
  所以我們講武德不是說衹講到你練了武不去隨便欺負人,以強凌弱,不是這樣,要比他更高,顯得更有修養。所以一個高明的武術傢,一個受人敬重的武術傢,他首先應該是一個謙謙君子,他是健康的楷模,他是道德的表率。所有逞勇好鬥,以強欺弱,甚至鬍編亂造,所有這些都不配做武術傢。
  
  那麽最後一點,武術是一門學問,武術不衹是一個技術,武術不同於西方某一種具體的運動技術,武術有一個比較復雜的結構,它是一個體係,我們之所以把它看做是一門學問。你真正掌握它時,並不那麽簡單,並不是踢幾個腿,會打幾個旋風腳,會來一個旋風腳轉踢七百二。武術傢不是這樣的,那麽它學的這個層面上,除了我們前面講到的內容以外,武術它有自己獨立的文獻體係,是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常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說很多國外的喜歡武術的人都會問到,武術最大的特點是什麽?如果和現在大傢越來越關註的奧運會相比,和歐洲的體育項目比,和我們周臨國傢和日本的和韓國的來相比的話,武術的最大特點是什麽,武術是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産生的,幾千年來,中國人把自己的很多才智傾註到了武術裏,其中包括我們自己的體育才智。
  
  相比與歐洲來講,我們沒有像古代希臘的奧林匹剋運動會那樣成制度的那樣的競技體育,但不等於我們中國古代沒有競技體育,也不等於我們古代沒有自己的體育理路,和我們自己的體育形式。如果我們認真的去研究武術的話,我們就能看出來,武術從開始一直發展到現在,它實際上在裏面藴藏着大量的中華民族自己的體育觀念,反映了我們的體育的才智。我們的民族在歷史上,並不是沒有競技活動,實際上早在商周在軍隊裏,就有很多大型的競技活動。在周代所講的禮,所謂孔子以“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來教徒弟,實際上他是繼承了西周以來的一個教學體製,那麽我們通常都講六藝之中,“射、禦”都和體育有關,一個是射箭,一個是駕車。而實際上“禮”作為六藝的綱,本身就有體育的成分,民間的競技活動也有。我想大傢都對《水滸傳》很清楚,《水滸傳》一再講到,梁山一百單八將排座次以後,燕青和李逵去泰山打擂,燕青以他高超的摔跤技術打得那位擎天柱,那樣一個全過程的描寫,是歷史的真實,是歷史真實的文學化。因為在宋朝和元朝確有這樣大規模的摔跤比賽,而且它和博彩活動結合在一起,因為它有利是,就它摔得了冠軍後,將會獲得非常豐厚的奬金,這個奬勵甚至是當地官府拿出來的,民間也贊助,著名的企業傢另外給十萬塊錢,那麽民間也有,所以大傢去搶那些利是,那麽這些東西後來到了明以後逐步消失了,文化專製主義的加強,就使得這些東西越來越衰落下來,比如馬球,從唐代就很興盛,遼、金宋、西、夏、元一直在打,馬球的比賽,甚至它變化為一個各民族之間進行文化交流的形式,射箭更是了,在宋代有非常好的一個制度,比如遼國的使者來到了宋朝,宋朝一定要派一個最好的射箭手,身居高位的深通弓箭這樣一個人作為陪使,然後陪着他開封一個個大的運動場,叫玉津園,在那裏去射箭,而且一定要努力地贏了這位遼國的使者。它本身是一個具有某種政治含義的體育競賽,我們有這樣的競技活動。
  
  我們中國武術的競技特點,四個字“練打結合”,有練有打,我們把“練”看得很重,練是個人鍛煉身體,個人進行自我調解,提高自己道德修養的一個方式。那麽一部分人在練的基礎上來進行比試就是打。所以我們不是像歐洲的一些體育項目那樣,直接拿來進行比賽。我們看重這個演練,就是說在武術的四個重要的功能裏,四個重要的功能,我們把觀賞表演這一項,和進行格鬥防衛這項很好結合。
  
  我覺得這是武術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特點,甚至我認為它是最大的特點,有一個大傢耳熟能詳的人物,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那就是李小竜。李小竜的基礎是詠春拳,産自於福建詠春的詠春拳。他自己去美國是第一代的移民,在那裏讀的大學,他有過很好的傳統武術的基礎,在美國在大學裏他又是學哲學的,他熟讀了很多中國自己的文化典籍。我看到過他讀老子的一些筆記,他是一個非常熱愛自己傳統文化的一個人,那麽他在我們自己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吸收了一些國外的東西,包括日本的,包括韓國的,包括海外的,一些自由搏擊的東西,創造出了截拳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把“中國功夫”這四個字,吹遍了五洲四海,李小竜幾乎成為全世界無人不知的一個人,成為中國功夫的一個標志,一個象徵。所以我曾經在文章裏說,李小竜是上個世紀最傑出的民族英雄之一,他張揚了中華民族的武文化的精神。而李小竜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勇於吸收,勇於交流,勇於融合,他給予我們很大的啓示。我們為他的早死,為他衹有三十多歲的死,那麽感到非常惋惜,他留給我們一個豐厚的遺産,但是總得來講因為他死得太年輕了,他可能有很多更深邃的思想,更好的東西沒有得以完成。
  
  我們現在面對的世界武術,武術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武術的這樣一個形勢下,我們還是要大膽去吸收各式各樣的文化,既保住我們武術的文化本位,保住我們自己優秀的傳統,同時也要有勇氣去應對世界,吸收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文化,使得武術從古典走嚮現代。變成真正的世界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成為世界體育文化中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特點的一個構成部分。我想所有的武術愛好者,所有關心武術的人,都深深期待着這一天。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
首頁>> >> 兵器武术>> 馬明達 Ma Mingda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