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诗人评传>> 李敬一 Li Jingy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屈原 Qu Yuan
  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經過長期的兼併戰爭,春秋時代100多個國傢衹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傢。這就是戰國七雄,其中楚國和秦國最為強大,秦國最善於打仗,楚國的版圖和財富又超過了秦國,兩強相爭,誰也不服誰。這兩個國傢都有可能統一中國,當時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齊國,如果楚國與齊國聯合,楚國就可以稱雄天下。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屈原正是在這個關鍵時期登上了歷史舞臺。屈原作為一名政治傢,為楚王指點江山,中國的歷史進程差點因為他的建議而改變。他作為一名詩人,經常身穿奇裝異服,在楚國的大地上邊走邊唱,竟然唱出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人們相信好的名字可以給人帶來好運,有人甚至說,一名一字定乾坤。屈原可以說擁有了一個得天得地的好名字,再加上他與楚王是同一個祖先,所以屈原很想有一番作為。23歲的時候他就憑藉自己的才智與口才,獲得了楚王的信任,並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寶座。屈原正是憑藉着“雖九死其猶未悔”精神以及自己的才情與博學,在國內大搞“廉正建設”,對外主張聯齊抗秦。如果楚國堅持屈原的改革路綫,統一大業翹首可及,但是楚王卻突然終止了屈原的改革措施,並疏遠了屈原。被楚王疏遠後,他沒有明哲保身,對當時的形勢,又抒發了其詩人般的激情——抨擊當權者,為此他付出了悲慘代價—20年的流放生涯。
  
    過了2000多年,人們仍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以包粽子、賽竜舟來紀念他。屈原究竟有着怎樣的人格魅力?屈原是如何在其詩人情懷和政治抱負之間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來的呢?武漢大學李敬一教授將用全新視角為您講述屈原傳奇一生。
屈原
  我要跟大傢介紹一下屈原的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以及他的生辰,為什麽介紹這個問題呢?一般的學者很少關註說屈原為什麽叫這個名字,為什麽叫屈原呢?而屈原自己呢,在他詩裏面非常強調他的名,他的字,以及他的生辰,一般人寫自己抒情的詩,很少說我生於哪一年哪一月,或者說我的名字為什麽這樣取,很少人這樣說,那麽屈原為什麽對他的名、字和生辰那麽在意呢?實際上屈原一生都以他的名他的字他的生辰為自豪,他把它看做是一種先天稟賦的一種內美,他在《楚辭》裏面這樣說,他說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紛紛然,我已經有了先天的內美,再加上後天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強調他的名,他的字,以及他的生辰,他是以此來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我先從屈原的姓來說起,屈原本來不姓屈,他的祖先屈俠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受封封在屈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他本應是姓熊,而以屈為氏。在古代呀,一個公族,就是本族,大傢一個共姓叫姓,某一個支派叫氏,後來姓、氏不分了,所以稱屈原姓屈。其實屈原應該是姓熊,以屈為氏,但是姓氏不分所以叫屈原,姓屈,那麽屈原本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也就是屈原名平字原。在《離騷》當中他用文學的語言把它表述,他說名叫正則,字叫靈均。好我們看他的名,名平,平是什麽意思呢,平就是平正的意思,那麽在宇宙當中,哪一種事物最平正呢?大傢知道,如果每一個人,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你會怎麽喊呢?會喊天吶,你有委屈找天,所以天是最平正的,因此屈原的名就是平正的意思,最平正的莫過於天,他的名象徵着天,他名字還有個文學的藝術的說法,叫做正則,正則就是天最公正,公正而可以法則,這是屈原的名很自豪。屈原的字,字在古代就是一個別稱,字原,原是什麽意思呢?原就是廣平博大的意思,在宇宙當中,哪個事物最廣平博大呢?當然是大地,而大地我們說大地是我們母親,母親最公平,母親最無私,她把她自己的財富非常公平地分給每一個生靈,所以形象的說法也叫靈均。這樣看來,屈原名平,是天的象徵,字原是地的象徵,實際上屈原是以天、地為他效法的對象,以追求社會的公正和協調。
  
  再說屈原的生辰,《離騷》裏面這樣說,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講的就是他的生日。據學者考證,這一天就是屈原生日,這一天是楚宣王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恰逢是寅年寅月寅日,按照古人的意思,生逢寅年寅月寅日,是人生最吉利的,也就是說,屈原他的名得天,他的字得地,他的生辰得人,天、地、人他都占了,所以屈原是真正先天稟賦有內美,因此他引以為自豪。
  
  公元前318年前後,也就是屈原二十三四歲左右,屈原年輕時候頗有才幹,按照《史記》裏面說啊,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也就說屈原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好,精通政治的興衰變化,而且口才非常好,再加上屈原出身於王室公族,他是楚王本傢,而且在當時楚國有三大貴族,姓屈的,姓錦的,姓趙的都是楚王本傢。他出身貴族,所以在他二十三歲的時候,就被楚懷王封為左徒,左徒這個職務,地位僅次於令尹。令尹相當於我們後世叫做宰相,叫相國,那麽在楚國不叫相,楚國叫令尹,而屈原的左徒僅次於令尹。屈原擔任左徒職務,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這是《史記》裏面記載的,也就是說屈原擔任左徒,對內跟楚懷王商議國傢改革大事,製定改革的法令,對外要接待諸侯,參與外交事務,屈原他的改革的主要內容,對內則講要休民法度,舉賢授能,對外主張是聯齊抗秦統一中國,那麽這個時期這是屈原受到楚王信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以圖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美政時期,屈原把他的理想叫做美政。
  
  屈原出身貴族但是他卻不安於既得利益,畢生堅持改革的理想,追求美政,也就是改革內政實行法治,舉賢授能,振興楚國,進而由楚國來統一全中國,顯然這個理想是符合歷史潮流的,是進步的,屈原在他的詩裏面這樣寫到,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國富強而法立兮,屬貞臣而日竢.意思就說我稟承先君功烈,而照耀後世,要聲明法度,以席捲國事的疑惑,我要使國傢富強,法製井然而立,這樣國君你就可以放心地把國事托付給改革之臣。屈原還這樣寫,對國傢大事要章畫志墨,也就是應當申明規劃,不忘法度。他反復強調要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也就是說,說政治上要舉用賢者和能者,要遵守一定的規矩,而不要有偏頗,為了這些理想,屈原不懈地追尋。他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體現了一種執著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按照通常的觀念,以屈原的身份,貴族的身份,他完全可以在楚國有舊貴族把持朝政這個環節當中,隨波逐流,因為他是有既得利益的,如果說既得利益,屈原也有機得利益,你看他二十幾歲當左徒,恐怕很大原因就是他是貴族嘛,所以他如果不顧國傢的利益,不顧國傢的前途,而滿足於自己的既得利益的話,那麽他就可以隨波逐流,但是屈原沒有這樣,他不同腐朽的舊貴族集團同流合污,並且由此而受到黑暗勢力的殘酷的迫害和打擊。在這種殘酷迫害和打擊面前屈原沒有低頭,他奮起揭露舊貴族同他們作鬥爭,正是在這樣一個鬥爭當中體現了他高尚的人格,也就是屈原的人格有什麽表現呢?他敢鬥爭,他在他的詩裏面無情地揭露舊貴族集團爭權奪利貪婪嫉妒、倚仗權勢,蔑視法度的醜惡行為,他這樣寫到,說衆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衆人都爭先恐後地看誰更貪婪,貪財好利全然不知滿足,正因為是這些舊貴族集團保持朝政,貪婪嫉妒,結黨營私,所以在楚國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黑暗勢力,形成了一個溷濁的社會環境,屈原在他詩裏面用得很多的一個詞,世溷濁,這個環境很溷濁,他說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也就是說舉世溷濁,沒人理解我的志嚮,沒有知己可以嚮他談談心。但是在這個溷濁環境當中屈原並沒有低頭,沒有屈服,他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始終不改變自己的節操,敢於鬥爭,而且,他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也就是說,衹要是我所熱愛的,我所追求的真理,那麽縱使讓我死上九回死上多次我也絶不後悔,那怕把我五馬分屍我也絶不改變,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啊,這是屈原的一種人格,所以後世我們說堅持真理,一定要有一種什麽精神呢?九死未悔的精神,那麽屈原這種鬥爭精神,成為後世,成為歷代仁人志士所效法的一種節操一種人格。
  
  屈原受到楚王信用時間不長,也就是屈原三十歲左右,那麽這個時期是楚國歷史上由勝而衰的一個轉折關頭,也是屈原第一次遭受挫折打擊被楚王疏遠的時期。這個時期楚國內政外交上發生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情就是內政上的事情,在內政上就發生了屈原和楚國的上官大夫之間的一場鬥爭。楚王讓屈原起草改革的憲令,這個起草的憲令,這個法令,還沒有公佈以前,應該屬於保密的,但是,代表着楚國舊貴族集團利益的上官大夫卻想先睹為快,想先看一看這些法令裏面有對他們不利的,他就要屈原交出來,屈原不給他。屈原不給他,那麽上官大夫就到楚王那兒去進讒言,說大王,你信任屈原,讓他起草憲令,這是衆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屈原每頒布一個憲令,每起草一個憲令都說,非我莫能為也,都是我的功勞,楚國除了屈原我之外,誰能夠領導改革?就把大王不放在眼裏。於是楚懷王非常生氣,盛怒,於是疏遠了屈平,屈原被楚王疏遠之後不久,就由左徒改任三閭大夫。三閭大夫是個什麽職務呢?主要職責有三條,第一條掌管楚國的貴族三世的譜牒,就管傢務事,管三大公族的傢務事;第二件事情就主持宗廟祭祀的典禮,楚王要祭祖先祭天地由屈原來主持;第三教育貴族子弟,當老師。這三個職能大傢看一看,他都不能夠參與政治,也就是說,從此屈原被排除在楚國的政治核心之外。這對屈原來講是個莫大的打擊,那麽此外,楚國的改革也因此而終止了,這是一件大事情,內政上的大事情。而這個大事情你們看,屈原在這個鬥爭當中,他失敗了,上官大夫占了上風,楚王聽信了舊貴族集團的意見,疏遠了屈原。
  
  另一件大事情就是外交上的大事情,那麽在這期間發生了楚國被秦國的謀臣張儀所騙,被張儀欺騙一種喪權辱國的事件。在楚懷王16年,也就是公元前313 年的時候,秦國的國君秦惠王,派張儀到楚國來,帶了很多錢。張儀到楚國來以後,就賄賂楚國的這些權姦,姦臣們,來說服楚王,要求楚王和齊國斷交。因為我們說了屈原生的背景就是三國之間的矛盾鬥爭,在這之前,楚國和齊國是聯盟關係,來共同對抗強秦,秦國就要拆散這個聯盟,就要求楚國和齊國斷絶外交關係,然後交換的條件是什麽呢?秦國就提出來,拿六百裏土地補償楚國。如果是很明智的國君這個條件對他沒有什麽誘惑力,但是楚王很昏聵,再加上疏遠了屈原,他看不到這一點。於是他很貪婪,有六百裏土地,那好,我們跟齊國絶交,絶交之後,然後楚王就派使者去秦國去,去找張儀,因為張儀中間牽的綫,說索要六百裏土地,現在我們跟齊國已經絶交了,六百裏土地給我。張儀不出來見,找一次他不出來,找兩次他不出來,說他受傷了,坐車摔斷腿了,摔傷腿了,不見他,不見楚國的使者。那麽楚王一聽說秦國是不是怪我們跟齊國斷交還不徹底呢?於是派一個人到齊國去,在朝廷之上痛駡齊王。齊王很生氣我們本來是盟友,你現在不跟我友好了不說,你還派人當面來駡我,於是齊國說,堅决跟楚國斷絶關係,而且齊國跟秦國結成聯盟了,這樣楚國就孤立了。楚王認為我現在跟齊國徹底地斷了,再派人到秦國去索要土地,這一次張儀出來了,張儀說,我什麽時候說過六百裏土地,我衹說過,六裏土地補償給你,交換條件是六裏土地。六裏土地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一個村,這顯然是侮辱了楚國,顯然是戲弄了楚國,愚弄了楚國,於是楚王大怒,决定發兵攻打秦國。大傢知道打仗是秦國的特長,楚國和秦國在丹陽,也就是現在的漢中這一帶,打了一仗,結果楚國打得大敗,死了八萬將士。這一打敗了以後,楚懷王更加惱羞成怒,拼了,於是又把全國的軍隊所謂悉發國中之兵,把全國軍隊拉到前綫去,要跟秦國决一死戰,又敗,再戰再敗。而在這個時候呢,後方的韓國魏國趁機來攻打楚國,楚國是腹背受敵,沒有辦法,楚王衹好撤兵而回,撤兵回來之後,楚王派屈原到齊國去,還重新恢復還是我們要聯齊,聯齊才能抗秦。於是楚國和齊國又重新修好。楚國同齊國重新修好以後,秦國又害怕了,於是又派張儀,派人到楚國來,說願分漢中之半以和楚,也就是說,我把漢中給一半給你,給楚國,我們倆講和。漢中本來就楚國的土地,是這次戰爭秦國占領去的,現在還一半,也還是我的土地,拿回來也就算了,但是楚王對張儀的憤怒還在心裏邊,因為是張儀耍弄了堂堂楚國,於是楚王說,願得張儀不願得地,土地我不要,我要張儀,要張儀幹什麽,把他殺掉,解恨,秦王說這怎麽辦呢?張儀說那我就去吧,張儀就衹身到了楚國,到了楚國以後,被楚王關到牢裏面,但是張儀賄賂楚國的內姦,然後又從內姦又到楚王的寵妃,也就是他的夫人,鄭袖那兒去遊說,最後鄭袖居然哭哭啼啼地到楚懷王那兒去要求把張儀放了,結果楚懷王聽信了夫人鄭袖的話,就把張儀放了。大傢想一想,楚國打了兩次戰爭,死了八萬將士,丟了那麽多土地,換了一個張儀,如果把他殺了,可以振奮一下楚國的民心,但是,居然就把他這樣輕易地放了。當時屈原不在楚國,屈原在齊國,從齊國出使回來之後,聽說把張儀放了,非常生氣,當面質問楚王何不殺張儀。楚王似乎又明白過來了,哎呀,應該殺呀,於是又派人去追,結果早就逃之夭夭了。可以看出從外交上這件事情,可以看出楚國的衰敗,楚懷王背離了改革道路,疏遠了屈原,導致了楚國一蹶不振,這是屈原最為痛心的。
  
  屈原這一生,被兩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楚懷王24年,也就是公元前305年,這個時候秦國的秦惠王死了,新的國君秦昭王登極,那麽楚國國內親秦派再次得勢,楚國再次和齊國分裂,又要求和秦國合在一起。那麽屈原是主張聯齊抗秦,但是親秦派呢,卻排斥屈原,屈原極力反對,反而遭到流放,屈原的第一次流放在漢北,也就是在今天的湖北的鄖陽襄陽這一帶,時間大約是四、五年的時間,後來屈原作為聯齊的使者被召回來了,這是第一次流放時間比較短。第二次流放起因就是因為武關之會。所謂武關之會,武關在秦國的境內,秦國的新國君秦昭王,為了表示拉攏楚國,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大傢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經常有諸侯盟會,要求楚懷王會盟,那麽這時候楚國國內圍繞着楚懷王究竟可不可以去,産生了激烈的爭論。以屈原為代表的一派,堅决反對楚懷王到秦國去盟會,到武關盟會。他認為秦國是虎狼之國不可信,去了楚懷王的安全有保障嗎?去了能談出什麽問題來嗎?而以楚王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頃襄王,以及楚王的小兒子,也就是後來的令尹子蘭為代表的這一派,堅决主張楚懷王可以去。他們說,奈何絶情歡,秦王好意嘛,要求我們去,為什麽要拒絶他的好意呢,最後楚懷王聽信了他的兒子的話,到了武關去盟會,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王一去就被秦國扣了。楚王被扣以後,趁機他逃出來過,逃到哪兒呢?逃到趙國,堂堂楚國的國君到了秦國被抓了,抓了以後又逃脫了,逃到趙國以後趙國不敢接受,說我得罪不起秦國,又把他送回到秦國來。最後楚懷王是死在秦國,戰國七雄很大一個國傢,楚國的國君就這樣死在別人國傢,楚懷王死了。楚懷王死了以後,他的兒子頃襄王繼位,就是後來的頃襄王,頃襄王繼位,讓他的弟弟也就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做令尹。那麽楚國的人對他們兄弟倆是心有怨憤的,因為當初楚懷王到秦國去,就是他們的主張,現在楚懷王死在秦國,而這些主張他去的人,一個登上了王位,一個當了令尹,所以很多怨言。那麽這個怨言最多的當然是屈原了,屈原特別對子蘭,很多怨憤之言,怨憤之詞,子蘭聽了以後非常生氣,於是在頃襄王面前進讒言。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逐出郢都。郢都就是當時楚國的首都叫郢都,屈原就這樣被趕出首都了,屈原的流放他是從郢都出發沿江而下到鄂渚,鄂渚就是現在的湖北武漢,然後再沿江而下,到了長江下遊的嶽陽,嶽陽大概在現在的安徽境內,然後就在嶽陽逆流而上,折返回來,再過鄂渚,也就是武漢,然後再沿江而上過洞庭湖,到湖南的辰陽,到湖南的漵浦,然後由漵浦再過洞庭湖到汨羅江。我說這個過程很簡單,實際上是歷時二十年,這二十年之間屈原是個什麽樣子呢?屈原他的詩裏面很多地方描寫他這種流放以後這個形象,他說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屈原長得非常清瘦,但是頗有精神。屈原在文章裏寫,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屈原是什麽樣子呢?戴着高高的帽子,切雲高冠,挂着長劍,帶長鋏之陸離兮,行吟澤畔,形容憔悴,行吟澤畔。他這詩都被後世作為描繪屈原的一個形象依據,現在很多屈子行吟圖,最有名的像明代有個人叫陳洪綬有一幅叫《屈子行吟圖》,就是根據屈原的詩來描繪他的形象,屈原就這樣在長江和沅湘之間流浪了二十年。
  
  屈原他熱愛楚國,熱愛人民。他的詩裏面這樣寫,說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這是說鳥飛千裏,鳥飛千裏最終回到自己的老窩,狐狸死的時候,據說那個頭總是朝着它的出生地。那麽屈原呢,他這樣愛楚國,愛他的故土,這跟戰國時期那個風氣完全是不一樣的,在戰國時期,知識分子朝秦暮楚是常見的一種選擇,很常見的,是一種社會風氣。在戰國時期,秦、楚兩個大國打仗是經常的事,但是誰也沒有力量吞併對方,所以與其臨近的小國根據自己對時勢的判斷時而幫助秦國,時而幫助楚國,因為如果稍微惹怒哪一個國傢都會引來國傢的滅頂之災。在那時候,小國一切圍繞着利益來决定自己的行動,不以這種反復無常的立場而羞恥。後用“ 朝秦暮楚”來比喻人的反復無常。但是屈原他熱愛故鄉,熱愛人民,他把熱愛楚國與熱愛整個華夏民族統一起來,屈原是個真正的愛國者,他愛自己的故鄉,愛自己的故土。在《離騷》的結尾他寫到,自己曾經試圖要離開這個溷濁的楚國,他用浪漫主義手法,說自己駕着竜啊駕着鳳終於脫離了這個現實環境,終於飛升到天空,飛上天空以後似乎已經得到解脫了,寫他怎麽高興,我終於解脫了,然後他筆鋒一轉,寫到陟陛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意思是說,我在光耀陸離當中我升上了天空,卻突然間看見了下界我的故土,腳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車夫哭了,我的馬兒也不走了,我怎麽能割捨得下呀。他就是在《離騷》寫到最後,還是我捨不得楚國,我底下這片熱土,這是多麽誠摯的對故土的一種熱戀。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愛國主義思想往往是從愛鄉土而發展起來的,如果一個人對他自己的生身的故土都沒有一點感情,那怎麽談得上對祖國對民族會有真誠的愛呢?所以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朝秦暮楚,無可厚非,但是熱愛故鄉,為祖國的富強而奮鬥,則更為高尚,而且屈原他不僅僅熱愛故土,更熱愛故鄉的人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的命運,與他們息息與共。在屈原的詩歌當中,他常常寫到“民 ”,寫到“百姓”這兩個詞,他深深地懷着憂國憂民的思想,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人民的詩人。
  
  屈原不僅僅愛故鄉,愛人民,他把對故鄉的熱愛,對人民的同情,升華為對祖國前途的關懷,和對統一的整體的中國的神往。屈原的一生,為楚國奔走奮鬥,他全心全意地為國傢盡忠效勞。大傢也許講,這是不是有局限性呢?為國君為楚國,不是這樣的。在那個時代,人們把對祖國的忠誠變為對國君的忠誠,因為他們認為國君就是國傢的代表,忠君就是愛國,所以屈原說,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就是君王的鑾駕,皇輿那就是國傢的象徵,我生怕國君這個車子垮了我終生我要保這個車,同時我們還要明白一個問題,就是屈原渴望楚國富強起來,並不是要存亡繼絶,並不是讓楚國割據南方,而是希望振興楚國,統一全中國,屈原在他詩裏面非常尊重中華民族的共主,三皇五帝,整個華夏民族的共主就是三皇五帝,而且他自稱,我是帝高陽之苗裔呀,我是高陽帝顓頊的後代,也是三皇五帝的後代,他並不是說我就是南蠻,我就是南方的我就是,不是這樣,他是整個中華民族,我就是整個中華民族三皇五帝的後代,因此在屈原的心目當中,除了楚國之外,還有一個高居其上的整體的中國。他的愛國主義,正是通嚮整體的中國,他是把熱愛楚國同熱愛整個中國聯繫在一起的。
  
  在頃襄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的春天,秦國的大將白起率兵攻打楚國,一舉攻下了楚國的郢都。楚國的衰敗,大傢想一想到什麽地步了,秦國一打就打到首都,而且把首都攻下來了,攻下來之後燒了他先公先王的廟,挖了他的祖墳,就是楚國的先公先王的祖墳挖了,頃襄王兵敗之後,不得不嚮北撤退,撤退到現在的河南淮陽,往北撤退,這樣看來楚國的衰亡大局已定,雖然楚國最後沒有滅亡,但這個時候還沒有滅亡,但首都已經被攻破,那麽首都攻破了,楚國的大局再無可輓回了,詩人的政治理想徹底地破滅了,於是屈原滿腔悲憤地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懷石投江,以身殉國,結束了他62歲的生命。
  
  第一我覺得屈原投江正是他人和社會環境的矛盾,無法協調,屈原投江之前曾經這樣說過,說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那麽在楚國這樣一個的社會政治當中,屈原認為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就是說剛洗過頭髮的人,溷濁的,一定要彈彈帽子沾不得一點灰塵,剛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抖衣裳,我幹淨的軀體怎麽能穿一個髒的衣裳呢。他說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他說我寧可投入大江,我葬身漁腹,我怎能讓我浩如日月的高潔品質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所以屈原的死我覺得第一是在溷濁之間和高潔之間他選擇高潔,是一種品格。
  
  第二點屈原沒有別的選擇了,屈原曾經等待過,他第二次流放是二十年,大傢想一想,二十年他始終沒有離開楚國,他沿着長江,沿着楚國走來走去,走來走去,他期望楚王什麽時候能夠醒悟過來,能夠再重新重用他,他一直在等待。他在詩裏面多次說過,我多麽希望楚王醒悟,期待着能夠招回郢都,重新開始改革的事業,實現他的美政,而實現美政,實現改革是屈原生命中的一切,但是現在已經無法實現了,所以屈原的死是出於無奈,這是第二點,我覺得這樣認識,沒有辦法,沒有別的選擇了。
  
  第三點我們要這樣看,屈原對理想的實現,期望太高,他太過執著,而期望越高,那麽失望就愈盛。當楚國的衰亡已經無法逆轉的時候,他無法接受,也無法承受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因為楚國的郢都都被攻下來了。大傢一定要註意這時楚國的衰亡不可逆轉了,再把楚國振興起來,已經不可能了。他已經看到這一點,他無法接受,也無法承受這個殘酷的現實,於是他選擇了投江。那麽正因為現實已經無法逆轉,所以他的選擇我們就不應看成是逃避,因為有人說屈原投江是不是逃避現實啊,不能這樣,這是第三點,我們這樣看。
  
  第四,屈原投江是一種悲憤,是一種抗議。因為直接導致屈原投江是因為楚國郢都被攻下來了,他當時是漫遊到長沙附近,漫遊到汨羅江,他聽說這個消息以後,這個直接的誘因是這個事情,而這個事情是導致楚國的衰亡一個標志,就是楚國的郢都被攻下來,那麽導致楚國的衰亡正是保守的腐朽的楚國的舊貴族集團,那就說是舊貴族集團導致楚國最終落到這種地步,所以屈原投江是一種抗爭,是楚國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長期鬥爭的一個殘酷的結果。那麽從這個意義上講屈原的死是以生命來殉自己的祖國。
  
  從上面我談的這些我們可以知道,屈原是我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位張揚着改革的理想,閃耀着人格光芒,高舉着愛國旗幟的歷史偉人,同時他又是一位奔涌着熱血般的熱情,奔涌着熱血般的激情,幻化着斑斕的色彩,創造着壯麗意境的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學習屈原,學習楚辭,是為了繼承民族的優秀傳統,是為了弘揚民族的先進文化,從而鑄造我們國民的人文精神,推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為擁有屈原而驕傲,我們為擁有楚辭而自豪。我們思考着,我們前進着,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屈原的意義,謝謝大傢。
首頁>> >>歷史>> 诗人评传>> 李敬一 Li Jingyi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