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我們現代生活有關嗎?老子他在哪兒呢?這個問題我曾經做了一個測試,我到蘇州玄妙觀,碰到三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一看太可愛了,我就測試一下。我說你們知道老子嗎?他們說知道。當中一個男孩說了,他說老子就是我爸。還有一個男孩他說,老子不就是玄妙觀當中的那個塑像嗎?那個道士塑像嗎?我會心一笑,一個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說不不不,“老子”是一本書,我爸的書桌上就有這本書。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們三個現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這三個孩子心目當中有三個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個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書。老子真的就在我們生活中,衹不過我們和老子的那種接觸,有時候零距離的接觸,所以已經化到我們的血液當中去了,距離是零,所以我們反而覺察不到了。
我們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歡打太極拳,早晨到公園裏面打太極拳,看到人傢的動作軟綿綿的,但是太極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個大漢掀翻在地。什麽原理?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你看看,有的人喜歡下圍棋,有的人喜歡練書法,書法傢和圍棋高手經常說一句話,叫知白守黑,誰說的?老子說的。什麽叫知白守黑?寫書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寫書法的人這麽看。真正懂書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這樣就達到一種高級層次。我看下圍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這是什麽道理?這就是立足一處,眼觀全局,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間,熔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大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到我們公園裏打拳、下圍棋都是這種,老子的智慧。
同志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麽地方?這個雕像非常大,而且這個雕像非常卡通,怎麽卡通法?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想一想,為什麽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麽?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徵,他的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我們來看一個漢字,聖人的聖,這是簡化字,如果我們還原成繁體字的話,左邊是一個耳朵的耳,聖人就和耳朵有關係。如果同志們對文字感興趣,不僅是看簡化字,而且看繁體字,再去看一個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麽呢?下面一個人,上面一個大耳朵,人上面一個大耳朵,這就是聖人的聖,在甲骨文當中,這個“聖”字還有個寫法,一個人頭上一個大耳朵,然後一個“口”,什麽意思?就是古人把聖人的觀念,看作不僅這個人的聽力好,口才好,所以一個耳朵一個口,那麽同志想想看,到後來慢慢演變了,這個人的聽力又好,口才又好,這就引申到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所不明,就變成了聖人了。所以聖人跟耳朵有關,老子就是個聖人,那麽我們要問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國的文化不得了,不僅有動人的民間故事,而且有生動的神話,還有美妙的仙話。
老子的媽媽把老子生下來了,一看這個孩子很奇怪,怎麽他的耳朵特別大,他老爸一看,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倆一商量,這個孩子給他起個什麽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們現代人哪有給兒子起耳朵,腳什麽的,沒有的,都起個文縐縐的名字。因為古人很天真,這叫童心,這是人類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給兒子叫個李耳。所以同志們今後去看雕塑,去看畫像,雕塑傢雕塑的老子,或者畫傢畫個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別大,這是一個特徵,那麽現在我們又一個問題來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請問為什麽叫老子呢?同志們想想看,孔子因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為他姓孟,尊稱他所以叫孟子。韓非子他姓韓,所以叫韓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為什麽不叫李子要叫老子?問題來了,中國的文化太有意思了,為什麽叫老子呢?據說這個孩子生下來爹媽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鬍須,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鬍須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還有我剛纔講了,有民間故事,有神話傳說,有仙話,《史記正義》當中,他就有浪漫的說法,說什麽呢?李母懷胎八十一栽,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媽媽懷胎了,懷得好大很大,懷胎了多少,八十一年。這個嬰兒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媽媽就來到李樹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麽生法呢?她就割開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來,你看看這不叫老子嗎?他在媽媽那裏已經八十一年了,生下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當然這是民間傳說,這是神話,這是仙話,那麽歷史學家寫的老子,應該怎麽樣呢?那麽我們看看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歷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寫評傳的話,很可憐,衹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麽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麽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麽?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麽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 27個字就介紹了他的籍貫,他的姓氏,他這樣說,老子這個人啊,是楚國苦縣,縣名叫苦,麯仁裏的人。他說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單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麽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傢的國傢的圖書館館長,用今天我們學者的話來講,就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這樣一個官員。那麽有的學者說,他是國傢圖書館館長。那麽照我的看法呢,還不僅是一個圖書館的館長,他這個地方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檔案,而且有其他的東西,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國傢圖書館還有國傢博物館,國傢檔案館。我想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這麽一個館長,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深層思考的話,我們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麽他寫了五千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智慧經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來個字,為什麽他有這麽大的學問?為什麽他的思想這麽深刻?從他的職業上,從他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國傢圖書館的館長,做檔案館的館長,做博物館的館長。一、他看到的東西遠遠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看到的檔案、看到的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看到許多秘密的東西,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傢圖書館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裏去查圖書的。你想想看,到他那裏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經常進行交流,我們有句話,聽人傢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當然他的知識在無形當中豐富起來了。第三個,他這個職位在京城,他這個職位靠近王朝,是政權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的皇朝的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他能夠獲取大量的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聰明,悟性極高,你想想看,有這麽的智慧,有這麽的素質,又處在這麽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就會誕生中國的哲學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來竜去脈的。
老子原來做國傢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裏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𠔌關,為什麽叫函𠔌關呢?兩面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裏一樣,所以叫做函𠔌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着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傢、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裏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麽條件?他說,你看你這麽一個大思想傢,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願意留的,不留不留。關長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給你簽護照,不給你簽證,不能過我的關,你非得留一點。所以這是個麻煩的事情,所以老子給他纏得沒有辦法,所以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老子為什麽要寫這本書呢?剛纔我講了,第一,你不寫這個書,他不給你簽證,不給你護照上簽字,你不能出關,所以要出關得寫。第二,關令尹一番話,老子很有觸動,我一肚子學問,一肚子智慧,我為什麽不做點好事,給後人留點遺産呢?那不就浪費掉了嗎?第三,寫著作也要有知音,關令尹就是個學術非常高,修養非常高的人。關令尹學識非常高,同志們想想看,飄過一段雲氣來,就知道貴人來了,我們也不知道叫紫氣,也不叫紫氣東來,也不叫貴人來。當然這儘管是傳說,但是,關令尹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這樣一來,我碰到一個知音,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人賞識,所以有這麽幾個原因,最後老子决定寫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幾天,寫完了。一看,五千多個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為上下兩篇。一篇叫《道經》,一篇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我們簡稱為《老子》。寫完以後,關令尹一看高興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詩一樣的語言,深刻的含義,太美妙了。關令尹笑了,他說老子,我這個關長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據說後來他這個關長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後來人們還看到他們兩個人一起在流沙裏面走。兩個人都有學問,都是大學問傢,而且都是長壽。
那麽老子的《道德經》裏面,到底講了些什麽智慧呢?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所以我們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
《老子》這個書當中,就五千多個字,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他是多麽重視道,儘管道到底是什麽?現在還有不斷的爭論,道到底是什麽?但是有一個大傢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裏邊出來的。如果我們認識了道,知道了萬物的玄妙,那你看我們活着是多麽令人愉快的一個人生。那麽道到底在哪裏呢,道就在宇宙當中,就在茶杯裏面,就在我的錄音機裏面,就在我的手錶裏面,天地當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當中有道。東郭子曾經問莊子,先生何為道?什麽叫道?道在哪裏?莊子嫣然一笑,無處不在,道在屎溺。這個話講得很難聽,道在哪裏?道在屎溺,大便小便當中都有。我們乍一聽,這個哲學家怎麽講得這麽庸俗。不,深刻,無處不有。如果我們細細想想,難道大便小便當中沒有道嗎?醫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問題出來了,我們看清宮電影,太監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無處不在,所以《老子》是個智慧的書。他給人們訴說着道,辯論着道,就希望人們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細細地讀他的書,就可以學到好多的道。你搞經濟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裏面都充滿着智慧的道,都能給你一種智慧的啓迪。
今天,我們處在這麽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老子離我們幾千年了,老子就和我們在一起,就能夠越過這個時代的鴻溝和我們溝通。
首先我們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歡老子,1788年,兩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傳教士,他就把《老子》這本書帶到了歐洲。從此《老子》兩百多年以前,開始了在歐洲的國外的蔓延。有一個羅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個用拉丁文來翻譯老子的。我們特別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厲害,我到日本去,他們研究老子很厲害。日本上世紀有一個首屈一指的禪學大師叫鈴木大拙。同志們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鈴木。日本人的,大拙,誰的?《老子》裏的。他特別喜歡這個詞,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個大拙,他對老子太喜歡了。他怎麽喜歡?名字上叫鈴木大拙。而且他怎麽樣呢?老子最講究無,老子他喜歡無。他往往就拿起毛筆來寫一個“無”字,揮筆而成。在寫“無”字當中,表示對“無”的深深智慧的悟。這個人很長壽,有近一百歲,九十幾歲的時候,還有飛機到處飛來飛去,到處做學術報告,他的學生就問他,先生你怎麽這麽健康?這麽長壽?他笑笑說這就是無為。宗教界的人士喜歡老子,文學家也喜歡老子。你看1891年俄國的托爾斯泰,這麽大的文學家。當時有一個彼得堡的出版傢,跟他談話,就問,他說你是這麽一位大的文學家,請問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傢思想傢影響大?托爾斯泰說,他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文學家真會說話,一個叫很大,一個叫巨大,衹差一個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響突現出來了。
哲學家也喜歡老子,世界的哲學家也喜歡老子。黑格爾這麽一個大哲學家,他就說了,他是老子的哲學不得了,和希臘的哲學一起,作為世界哲學的源頭,你看看得多高啊。當代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這個思想和西方的那個傳統不一樣,但他和我們老子的思想傳統倒很合拍。老子說 “有無相生,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看到老子這種思想很合拍,很感動。同志們,我們來舉個例子,同學們看這個茶杯,茶杯裏如果沒有水。那麽我們就要問大傢了,茶杯裏有東西嗎?沒有啊。我們的一般常識,老子來了不一樣,老子說有。怎麽沒有?我看見有。大傢不明白,這茶杯裏明明是沒有東西,怎麽是有呢?老子說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嗎?你裝上????不就有了嗎?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嗎?你放上其他東西不就有了嗎?厲害,什麽意思?正因為它是無,所以它能夠有。同志們想想看,如果這是一個實心的東西,一個木疙瘩。你裏面能放水嗎?不能放水,同志們想想看,正因為我們的嘴巴是空的,是無,所以聽完講座,大傢可以吃飯。飯可以進去呀,如果我們嘴巴是滿的,是有的,怎麽吃東西呀,所以這裏有個大秘密,就是這個有。是隱蔽在這個無當中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這個“無”並不是真的“無”,而是有的“有”,這個“有”是隱蔽在裏邊的。同志們再想想看,我們墻上開一個窗,開一個洞,我們開這個洞以後,有沒有,沒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發現這個智慧,無中有。如果我們整個房間一個窗子都沒有,不悶死人嗎?正因為無,開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氣流通,這不是有嗎?這種思想給海德格爾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對老子那個思想,非常贊賞,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學開始用西方的文字來翻譯了,經常琢磨。怎麽把中國古典的話語用現代的西方的語言,不是馬馬虎虎翻過去了,他在辦公室,他的書房裏寫了兩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就是誰能夠解釋一下,太深刻了。誰能夠把一個渾濁的東西,亂糟糟的東西,我能夠把它沉靜下來,慢慢地沉靜沉靜下來。誰又能夠把一個死水一團一樣的東西,把它掀動起來,使它生動活潑,誰能?這是老子的話,太深刻了。同志們想想這些智慧,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亂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記得老子這兩句話,這麽渾濁的一個單位,我去了以後,把它慢慢地沉靜沉靜沉靜下來,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傢很高興。但是高興的話,大傢懶惰了,享福了,誰又能夠把這個平靜的環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遠朝氣蓬勃。所以你看這個哲學家,看到老子這兩句充滿哲理的話,怎麽能夠不激動,不感動,不衝動。所以,老子不僅和我們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們同在。這一講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我們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歡打太極拳,早晨到公園裏面打太極拳,看到人傢的動作軟綿綿的,但是太極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個大漢掀翻在地。什麽原理?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你看看,有的人喜歡下圍棋,有的人喜歡練書法,書法傢和圍棋高手經常說一句話,叫知白守黑,誰說的?老子說的。什麽叫知白守黑?寫書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寫書法的人這麽看。真正懂書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這樣就達到一種高級層次。我看下圍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這是什麽道理?這就是立足一處,眼觀全局,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間,熔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動當中,理念當中,大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小到我們公園裏打拳、下圍棋都是這種,老子的智慧。
同志們如果到福建去,有個叫清源山,清源山有個老君岩,有個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麽地方?這個雕像非常大,而且這個雕像非常卡通,怎麽卡通法?就是他的兩個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想一想,為什麽老子的耳朵特別大呢?為什麽?因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徵,他的耳朵特別大。同志們我們來看一個漢字,聖人的聖,這是簡化字,如果我們還原成繁體字的話,左邊是一個耳朵的耳,聖人就和耳朵有關係。如果同志們對文字感興趣,不僅是看簡化字,而且看繁體字,再去看一個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麽呢?下面一個人,上面一個大耳朵,人上面一個大耳朵,這就是聖人的聖,在甲骨文當中,這個“聖”字還有個寫法,一個人頭上一個大耳朵,然後一個“口”,什麽意思?就是古人把聖人的觀念,看作不僅這個人的聽力好,口才好,所以一個耳朵一個口,那麽同志想想看,到後來慢慢演變了,這個人的聽力又好,口才又好,這就引申到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無所不明,就變成了聖人了。所以聖人跟耳朵有關,老子就是個聖人,那麽我們要問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國的文化不得了,不僅有動人的民間故事,而且有生動的神話,還有美妙的仙話。
老子的媽媽把老子生下來了,一看這個孩子很奇怪,怎麽他的耳朵特別大,他老爸一看,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倆一商量,這個孩子給他起個什麽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們現代人哪有給兒子起耳朵,腳什麽的,沒有的,都起個文縐縐的名字。因為古人很天真,這叫童心,這是人類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給兒子叫個李耳。所以同志們今後去看雕塑,去看畫像,雕塑傢雕塑的老子,或者畫傢畫個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別大,這是一個特徵,那麽現在我們又一個問題來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請問為什麽叫老子呢?同志們想想看,孔子因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為他姓孟,尊稱他所以叫孟子。韓非子他姓韓,所以叫韓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為什麽不叫李子要叫老子?問題來了,中國的文化太有意思了,為什麽叫老子呢?據說這個孩子生下來爹媽一看,不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經有鬍須,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來的兒子,眉毛是白的,還有鬍須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還有我剛纔講了,有民間故事,有神話傳說,有仙話,《史記正義》當中,他就有浪漫的說法,說什麽呢?李母懷胎八十一栽,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媽媽懷胎了,懷得好大很大,懷胎了多少,八十一年。這個嬰兒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媽媽就來到李樹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麽生法呢?她就割開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來,你看看這不叫老子嗎?他在媽媽那裏已經八十一年了,生下來已經有八十一歲了。當然這是民間傳說,這是神話,這是仙話,那麽歷史學家寫的老子,應該怎麽樣呢?那麽我們看看司馬遷,司馬遷這位大歷史學家,花了18年的心血,寫了52萬字6千五百個字,給中國的哲學之父、智慧之父,寫評傳的話,很可憐,衹寫了450多個字。你看看,這麽大的一部《史記》就寫了450多個字,這麽一個大的哲學家,為什麽?沒有辦法,材料沒有,材料不夠,所以他很嚴謹。他怎麽寫的?他一開頭寫了27個字,他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麯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這 27個字就介紹了他的籍貫,他的姓氏,他這樣說,老子這個人啊,是楚國苦縣,縣名叫苦,麯仁裏的人。他說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單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麽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傢的國傢的圖書館館長,用今天我們學者的話來講,就是收藏圖書、保管圖書的這樣一個官員。那麽有的學者說,他是國傢圖書館館長。那麽照我的看法呢,還不僅是一個圖書館的館長,他這個地方應該不僅有圖書,而且有文物檔案,而且有其他的東西,這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國傢圖書館還有國傢博物館,國傢檔案館。我想這些東西結合在一起管理的這麽一個館長,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深層思考的話,我們就發現一個秘密,為什麽他寫了五千多個字?就成了中國的一大智慧經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來個字,為什麽他有這麽大的學問?為什麽他的思想這麽深刻?從他的職業上,從他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國傢圖書館的館長,做檔案館的館長,做博物館的館長。一、他看到的東西遠遠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圖書、看到的檔案、看到的文物,當然大大超過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僅看到大量的東西,而且看到許多秘密的東西,甚至機密的東西。第二,我們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個時候國傢圖書館的館長,當時的一般人不能到那裏去查圖書的。你想想看,到他那裏的人,必然是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他碰到的就是這些高層次的文化人,高層次的學者,經常進行交流,我們有句話,聽人傢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當然他的知識在無形當中豐富起來了。第三個,他這個職位在京城,他這個職位靠近王朝,是政權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僅能夠知道大量的歷史信息,而且能夠和當時的皇朝的政權的核心,頻繁接觸,也就是他能夠獲取大量的王朝的時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聰明,悟性極高,你想想看,有這麽的智慧,有這麽的素質,又處在這麽優越的條件下,當然靈性煥發,就會誕生中國的哲學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來竜去脈的。
老子原來做國傢圖書館館長,周守藏者室也,後來又看王朝衰敗得太厲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裏去呀,他要到秦國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國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經過一個關口,叫函𠔌關,為什麽叫函𠔌關呢?兩面兩山,對峙,中間一道又深又險的小路。所以這條路就像一個“函”字裏一樣,所以叫做函𠔌關,必定要經過這個關口。這一天,守關的長官是叫關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關的長官,那天他到城頭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飄過來一團紫氣,一團紫氣冉冉而來。關令尹很厲害,他眼睛一看說今天很妙,今天將會有聖人到來,然後他在關上遠望,看見一個人,騎着一匹青牛慢慢來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個人,風度非凡。遠得看不出,近的一看,這不就是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傢、哲學家老子嗎?高興得不得了,老子來了,你看紫氣飄來,老子來到。然後把他問他,你到哪裏去?我要到秦國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話,你非答應我個條件。老子說,答應你什麽條件?他說,你看你這麽一個大思想傢,哲學家,你不給我們留一點著作,留一點文字下來。老子說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願意留的,不留不留。關長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給你簽護照,不給你簽證,不能過我的關,你非得留一點。所以這是個麻煩的事情,所以老子給他纏得沒有辦法,所以老子寫下了這部天下奇書,叫《道德經》。老子為什麽要寫這本書呢?剛纔我講了,第一,你不寫這個書,他不給你簽證,不給你護照上簽字,你不能出關,所以要出關得寫。第二,關令尹一番話,老子很有觸動,我一肚子學問,一肚子智慧,我為什麽不做點好事,給後人留點遺産呢?那不就浪費掉了嗎?第三,寫著作也要有知音,關令尹就是個學術非常高,修養非常高的人。關令尹學識非常高,同志們想想看,飄過一段雲氣來,就知道貴人來了,我們也不知道叫紫氣,也不叫紫氣東來,也不叫貴人來。當然這儘管是傳說,但是,關令尹是個非常有學問的人。這樣一來,我碰到一個知音,我寫出來的東西有人賞識,所以有這麽幾個原因,最後老子决定寫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幾天,寫完了。一看,五千多個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為上下兩篇。一篇叫《道經》,一篇叫《德經》,合起來叫《道德經》,我們簡稱為《老子》。寫完以後,關令尹一看高興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詩一樣的語言,深刻的含義,太美妙了。關令尹笑了,他說老子,我這個關長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據說後來他這個關長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後來人們還看到他們兩個人一起在流沙裏面走。兩個人都有學問,都是大學問傢,而且都是長壽。
那麽老子的《道德經》裏面,到底講了些什麽智慧呢?我們翻開他的書,最先接觸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觸的也是道。所以我們現代人如果是聞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話,那就能夠把老子的智慧轉化為我們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轉化成為我們現代人的智慧,這是一筆相當豐富的財富。
《老子》這個書當中,就五千多個字,講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處。他是多麽重視道,儘管道到底是什麽?現在還有不斷的爭論,道到底是什麽?但是有一個大傢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體,事物種種的玄妙,都是因為從道裏邊出來的。如果我們認識了道,知道了萬物的玄妙,那你看我們活着是多麽令人愉快的一個人生。那麽道到底在哪裏呢,道就在宇宙當中,就在茶杯裏面,就在我的錄音機裏面,就在我的手錶裏面,天地當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當中有道。東郭子曾經問莊子,先生何為道?什麽叫道?道在哪裏?莊子嫣然一笑,無處不在,道在屎溺。這個話講得很難聽,道在哪裏?道在屎溺,大便小便當中都有。我們乍一聽,這個哲學家怎麽講得這麽庸俗。不,深刻,無處不有。如果我們細細想想,難道大便小便當中沒有道嗎?醫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問題出來了,我們看清宮電影,太監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無處不在,所以《老子》是個智慧的書。他給人們訴說着道,辯論着道,就希望人們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細細地讀他的書,就可以學到好多的道。你搞經濟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裏面都充滿着智慧的道,都能給你一種智慧的啓迪。
今天,我們處在這麽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老子離我們幾千年了,老子就和我們在一起,就能夠越過這個時代的鴻溝和我們溝通。
首先我們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歡老子,1788年,兩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傳教士,他就把《老子》這本書帶到了歐洲。從此《老子》兩百多年以前,開始了在歐洲的國外的蔓延。有一個羅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個用拉丁文來翻譯老子的。我們特別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厲害,我到日本去,他們研究老子很厲害。日本上世紀有一個首屈一指的禪學大師叫鈴木大拙。同志們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鈴木。日本人的,大拙,誰的?《老子》裏的。他特別喜歡這個詞,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個大拙,他對老子太喜歡了。他怎麽喜歡?名字上叫鈴木大拙。而且他怎麽樣呢?老子最講究無,老子他喜歡無。他往往就拿起毛筆來寫一個“無”字,揮筆而成。在寫“無”字當中,表示對“無”的深深智慧的悟。這個人很長壽,有近一百歲,九十幾歲的時候,還有飛機到處飛來飛去,到處做學術報告,他的學生就問他,先生你怎麽這麽健康?這麽長壽?他笑笑說這就是無為。宗教界的人士喜歡老子,文學家也喜歡老子。你看1891年俄國的托爾斯泰,這麽大的文學家。當時有一個彼得堡的出版傢,跟他談話,就問,他說你是這麽一位大的文學家,請問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傢思想傢影響大?托爾斯泰說,他說我受中國的孔子孟子影響很大,受老子的影響巨大。文學家真會說話,一個叫很大,一個叫巨大,衹差一個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響突現出來了。
哲學家也喜歡老子,世界的哲學家也喜歡老子。黑格爾這麽一個大哲學家,他就說了,他是老子的哲學不得了,和希臘的哲學一起,作為世界哲學的源頭,你看看得多高啊。當代還有一個大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這個思想和西方的那個傳統不一樣,但他和我們老子的思想傳統倒很合拍。老子說 “有無相生,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看到老子這種思想很合拍,很感動。同志們,我們來舉個例子,同學們看這個茶杯,茶杯裏如果沒有水。那麽我們就要問大傢了,茶杯裏有東西嗎?沒有啊。我們的一般常識,老子來了不一樣,老子說有。怎麽沒有?我看見有。大傢不明白,這茶杯裏明明是沒有東西,怎麽是有呢?老子說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嗎?你裝上????不就有了嗎?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嗎?你放上其他東西不就有了嗎?厲害,什麽意思?正因為它是無,所以它能夠有。同志們想想看,如果這是一個實心的東西,一個木疙瘩。你裏面能放水嗎?不能放水,同志們想想看,正因為我們的嘴巴是空的,是無,所以聽完講座,大傢可以吃飯。飯可以進去呀,如果我們嘴巴是滿的,是有的,怎麽吃東西呀,所以這裏有個大秘密,就是這個有。是隱蔽在這個無當中的,這就是哲學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這個“無”並不是真的“無”,而是有的“有”,這個“有”是隱蔽在裏邊的。同志們再想想看,我們墻上開一個窗,開一個洞,我們開這個洞以後,有沒有,沒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發現這個智慧,無中有。如果我們整個房間一個窗子都沒有,不悶死人嗎?正因為無,開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氣流通,這不是有嗎?這種思想給海德格爾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對老子那個思想,非常贊賞,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學開始用西方的文字來翻譯了,經常琢磨。怎麽把中國古典的話語用現代的西方的語言,不是馬馬虎虎翻過去了,他在辦公室,他的書房裏寫了兩句話,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就是誰能夠解釋一下,太深刻了。誰能夠把一個渾濁的東西,亂糟糟的東西,我能夠把它沉靜下來,慢慢地沉靜沉靜下來。誰又能夠把一個死水一團一樣的東西,把它掀動起來,使它生動活潑,誰能?這是老子的話,太深刻了。同志們想想這些智慧,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亂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記得老子這兩句話,這麽渾濁的一個單位,我去了以後,把它慢慢地沉靜沉靜沉靜下來,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傢很高興。但是高興的話,大傢懶惰了,享福了,誰又能夠把這個平靜的環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遠朝氣蓬勃。所以你看這個哲學家,看到老子這兩句充滿哲理的話,怎麽能夠不激動,不感動,不衝動。所以,老子不僅和我們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們同在。這一講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4日 10:14
老子飲食的智慧同樣體現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說:為腹不為目。簡單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貪求聲色的悅目,衹要填飽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這看似簡潔明快的文字背後,卻隱含了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歷史故事,老子因此纔提出他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
用歷史凝聚的飲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還不止一處,身為國傢收藏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典籍,在瀏覽歷史中,老子提出他飲食之道的又一點,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又有一個因為飲食的錯亂,而釀成了苦果的例子,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歷史轉化為智慧,智慧作用於生活,老子在歷史中總結前人,警示後人。在《道德經》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飲食之道的“味無味”,誰能在魚蝦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無味?誰又能在粗茶淡飯、苦瓜鹹菜中品出它的有味來呢?歷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無味”呢?
在無味中體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體味它的無味,老子辯證的理論在《道德經》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飲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麽樣人生智慧?誰又是歷史上“甘其食”的典範?敬請關註《百傢講壇》,您將在那裏找到答案。
(全文)
現代人對健康是越來越重視了,所以我們有一個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後體會出來的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間最重要的財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閃光的黃金。那麽,我們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態以外還有一個就是飲食問題。老子活了160多歲,有的說,老子活了200多歲,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傑出,包括他的飲食智慧。
今天我們先講第一點,老子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老子這個哲學家,中國的智慧之父,對於飲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對日常的飲食琢磨得很透很細。今天我們說明飲食之道,飲食之道,這有一個問題啊,為什麽中國的這麽多的文字,要拿出兩個字來,一個是飲,一個是食,把它拼起來是飲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實這裏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因。同志們看,一個是飲,一個是食,拼起來就叫做飲食。所以中國古代人這個飲食缺一不可,是由兩個元素構成。同志們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傢要上班,匆匆忙忙,來不及吃了,一個手拿個面包,或者拿一個大餅,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觀點來說,你不是一頓正兒八經的一餐飯。因為你缺少一個東西,飲沒有,你衹有食,不是飲。如果你一面啃着一個面包,一面喝一個礦泉水,對了,飲食。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就是告訴你,中國古代飲食的一個結構,由兩個元素組成,這兩個元素當中,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結構,裏邊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觀察這些,普通的日常的東西,上升為他的飲食之道,上升為他的高級智慧,哲學思維。那麽他的智慧從哪裏來的?一個是從他現實的生活當中來的,比如烹煎一條魚,還有一個智慧是從歷史當中來的。人沒有歷史不會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會深刻,所以我們也講,老子前面飲食的歷史是促成他這種智慧的升華。
我們看看夏代的王是怎麽吃的,夏王朝的最後一個亡國之君叫夏桀。大傢知道,這個夏桀很荒蕪,他不僅好美色,而且好飲食。當時,他有一個寵愛的妃子叫妹喜,這個妃子他非常喜歡,整日整夜地陪着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話句句都聽。那麽這個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幹,幹的幹肉挂起來就是一片樹林。這個酒是怎麽回事呢?整天喝酒,這個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甕一甕,幹脆就在地上挖了一個酒池,大傢喝,然後吃,大傢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幹的林裏,在酒池上,大傢這麽飲酒,你看看,怎麽飲法?他不是一杯一杯吃的,叫牛飲,像條牛一樣的飲。人就趴在那裏咕咚咕咚地喝,這個牛飲多厲害,一喝要喝多少,不得了。當時記載叫做“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不得了啊不得了,他還搞比賽,一打鼓,大傢,這批臣子,這批宮女們都衝到那個酒池邊上去了。然後大傢趴在那裏牛飲,像牛一樣飲,你看看還做比賽,比賽了以後,有的人喝醉酒,喝醉酒,撲通撲通都淹死在酒池裏了,還有的人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回去了,跑到水邊上,淹死在水中間。腐敗,腐敗。歷史很奇怪,所以歷史學家往往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處。到了商代,末代的君王又出來了,叫紂王,商紂王不僅是飲食腐敗,同樣是愛好美色。商紂王寵愛的妃子,大傢知道叫妲己,也是為妲己之言聽,妲己怎麽說,我怎麽做。妲己那樣說我那樣做,很奇怪也是肉的山,幹肉的林,也是挖了酒器。哎呀,你看看,而且更荒誕,叫男女裸體,在裏面跑來跑去跑,整夜暢飲,尋歡作樂,你看這個國傢不要滅亡嗎?老子對這些歷史是非常刻骨銘心。老子在書裏就這樣說了,他說,如果哪一個朝代,朝廷上很骯髒,田地很荒蕪,糧倉是空虛的,但是卻有那麽一幫人,穿着華麗的衣服,帶着鋒利的寶劍,美食吃不夠,他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麽就危險了,這批人就叫盜誇。什麽叫盜誇?就是強盜頭子。深刻。老子在書中又說了,老百姓為什麽饑餓?老百姓為什麽沒有飯吃?是因為上面徵收的稅太多了。這樣老子就把飲食的兩面深刻地揭示出來,一方面花天酒地,不是一般的花天酒地,挖了酒池這樣,一邊是老百姓沒有飯吃。所以老子對飲食之道是琢磨得透又透。正因為經過現實的觀察,還經過歷史的考察,所以老子提出一個理念,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標題,為腹不為目。他提出這個理念,聖人為腹不為目,什麽叫為腹不為目呢?就是說腹是表示一個人的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物質條件,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大傢聽聽看。大傢在大城市裏面都有一個經驗,什麽經驗?交20塊錢,交30塊錢,你可以進一個自助餐廳,然後那裏面吃的東西那麽多,東西隨便你吃,老闆很聰明啊,聰明在什麽地方?我不會虧本,聰明在什麽地方?每個人的肚子是有限的,24小時你吃不下的。飯你就吃個兩斤夠了,最多吃兩斤,五斤吃不下的,牛肉吃兩斤,三斤吃不下,再大的口量,腹有限。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麽一個商場,叫自助商場,什麽叫自助商場?你比如說出三千元,三萬元,進我這個商場,衹要你眼睛看中哪樣東西你就拿,那還得了啊,我一進去看到高檔汽車我拿回去,眼睛看到什麽東西就拿回去,眼睛看到什麽,眼睛多厲害,眼睛說得不好聽,是貪欲的。所以老子非常深刻,打了這麽一個比方,叫為腹不為目,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如果不打這個比方的話,大傢比較難懂。這樣以來大傢就懂了,眼睛是什麽呢?無限的欲望,肚子衹有這麽一點容量,所以老子非常深刻,聖人的飲食之道是吃飽肚子,還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行了。所以王弼他就註釋,為腹是以物養己,深刻,什麽叫為腹?就是把外部的事物來滋養自己的生命,為目是什麽?是以物役己,把外面的事物來奴役自己。那就不對了,那就人變成物化了,人物化了,什麽叫人物化了?你喜歡金錢被金錢物化了,你喜歡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歡喝酒被酒物化了,這叫為目不叫為腹。所以老子非常深刻,首先一個飲食之道是什麽呢?就是人要為腹,不要為目,吃飯是這樣,飲食是這樣。
下面我們就要進入第二點。
第二點,老子的飲食之道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剛纔講了,聖人應該為腹不為目,也就是不要有貪欲,飲食也是這樣,不要貪欲,接下來他跟講了又一個深刻道理,就是五味令人口爽,什麽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鹹,還有甘的味道,這叫五味,這個五味表示什麽呢?不僅表示這五種東西,還表示調味出來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麽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錯,所以我們有一個成語叫毫釐不爽,毫釐不爽的“爽”就是差錯的意思,就是一分一絲都不錯,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發生錯亂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來了。老子這個智慧即來自於現實生活,又來自歷史。下面我們就來舉個現實生活當中的例子。
我們舉一個南方人,再舉一個北京人,南方人我們舉上海人。一個上海人,如果天天去吃山珍海味,參加宴會,吃到最後,他都辨不出來了。這些山珍海味怎麽沒有味道了?相反上海人回去以後,幾毛錢的鹹菜,非常有味道,這叫五味令人口爽,發生錯位。再舉一個北京人,天天有飯局,天天去吃山珍海味,一傢一傢吃過來,吃到最後也五味令人口爽,吃不出味道來了。還是發現普通的炸醬面有味道,這不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嗎?所以老子的智慧很深刻,從哪裏來?就從人民大衆生活的土壤當中滋生出來,升騰出來,升華出來,再從歷史來看,我們就來看看老子那個春秋時代的飲食的情況。
在春秋時候有五霸,中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霸主叫齊桓公,這個人雄纔大略,是個大政治傢,他的得力助手就是管仲,管仲幫助他成立霸業。這個人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傢,而是一個極大的美食傢。你看看,這個人什麽美食都吃過了,吃到後來,五味口爽了,覺得今天的美食怎麽沒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沒有味道,明天再吃還是沒味道。於是他就想了,他就對別人說,他說,都沒味道,那個人就說,那你想吃什麽?他說我想吃人肉,他想吃人肉,他想我不僅要吃人肉,我還要吃嬰兒的肉,他不僅要吃嬰兒的肉,而且要吃蒸嬰兒的肉,不是水煮的,不是什麽紅燒的,不是的,要蒸的,原汁原味的。你看看,美食發展到這種地步,已經毒害了一個人的美好的心靈。這可怕。他說,“惟蒸嬰兒之未嘗”,吃到現在,衹有蒸嬰兒這道美食沒有吃過。他說了,說了就有人拍馬屁。哦,知道了,你想吃蒸嬰兒,有辦法。他的一個廚師叫易牙,易牙這個人,烹飪水平極其高,手段非常高明,哦,你要吃蒸嬰兒,行,他回到傢裏,就把自己的嬰兒殺掉了,殺了以後,他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送上去一吃,齊桓公一吃,美啊。其實並不一定美,是因為他從來沒吃過,不,他覺得非常美,很高興。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種下了極大的災禍,災禍來了。管仲多聰明的政治傢,他一看不對頭,這個事情做得不對啊,後來管仲老了,臨死了,臨死了他要交代,他要跟齊桓公交代幾句重要的話,我把這個國傢和你兩個人,治得好好的,死了以後不要出問題啊,他最後就講了非常重要的話。他說齊桓公齊桓公,你得當心,我死了以後,你有四個小人千萬不能用,千萬不能用啊。齊桓公說哪四個小人?他說中間有一個人就叫易牙。齊桓公說怎麽回事,他說你想想,人作為父母的,哪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殺了蒸了給你吃,討你好,你想想看,他會真的愛您嗎?齊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愛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殺了來蒸給我吃,他會真的愛我嗎?他說,你放心我記了。管仲一死,齊桓公頭腦很清楚,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記住他的話,按照你的既定方針辦,就把這四個人包括易牙四個人罷了他們的官了,不做了,你們不做官。這不是蠻好嗎,你看看,美食美食,飲食飲食,有時是非常麻煩的,時間一長,這個美食傢熬不住了,為什麽?易牙是他手下做飲食做得最好的人,易牙給他貶走了,不要他來了,手下沒有一個人手藝比他高,所以他的菜、飯一吃沒有味道,一吃沒有味道,他就想這個人了,哎呀,少了個易牙不行啊,忘了,忘了,徹底忘了,忘了管仲的話。於是又把他叫回來了,沒有你我不行,我這個飲食沒有味道,然後把他叫來。以後不得瞭瞭,四個人勾結起來,四個人都回來了,勾結起來造反。造反了以後,不得瞭瞭,把這個齊桓公,關在一個小房子裏,不讓他出來,國傢一片亂糟糟,這是一個美食傢,是一個大政治傢,是個春秋五霸的霸主。現在被關在小房子裏面,要吃飯,沒有吃,渴了要喝水,沒有人給他送來。日子好難過,我在想,他在這個時候一定會反思人生的問題,一定會反思人生和飲食之道的問題。那個時候吃遍美食,蒸嬰兒,今天要口飯都沒有,要口水都沒有。後來,有一個衷心耿耿的宮女,從一個小洞裏爬進來,這個宮女是忠心耿耿的,爬進來以後好不容易給他弄的飯,弄來水給他喝,他當然很感動。然後告訴他,她說壞了,你啓用的四個人已經把你的國傢都分掉了,道路十天不通了,她說我是拼着命好不容易鑽了個空子進來給你送飯。但是對不起了,這是你的最後一頓飯了,下面我沒辦法再來了。這個時候聽到這兒,心如刀絞,他就怎麽樣?後來他就拿了一個頭巾把自己蒙起來,自殺了。其實,也就是餓死了,歷史,歷史,歷史,歷史,歷史就是最大的諷刺。你是這麽一個美食傢,最後就叫你餓死了,這多有意義啊。死了以後,大傢不知道啊,死了以後過了好多好多天,發覺不對啊,這個房子裏面爬出這麽多小蟲啊?蛆蟲啊,不對,怎麽爬出這麽多,開房子進去一看,齊桓公死在那裏,一代君王,一代大美食傢,就是為了美食最後死的這麽慘。同志們想想看,老子是周守藏者史也,他是非常熟悉歷史的,這種歷史,他怎麽會不知道?這種歷史他怎麽會不感觸?所以他對聖人提出來這樣一個剛纔的觀點,叫為腹不為目,所以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叫五味令人口爽,不僅是口爽,把你的心靈都腐爛了。
所以你看,美好的飲食,審美的東西一旦變了味,那就是糟糕了,所以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是如此智慧,生活、歷史、歷史、生活,出來了。
第三點是老子飲食之道味無味,味無味。老子說了,他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一種相當高級的人生智慧。幹無為的事,做無事的事,體味無味的東西,飲食要做到味無味,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幾個層次,第一,味無味,什麽叫味無味?味無味深刻啊。就是說,你要從沒有味道的東西當中,飲食當中體味出它的有味來,體味出它的美味來,這就叫味無味。同志們看,我們吃的是素菜,咬的是菜根,但是我們要能從粗茶淡飯菜根當中品味出美來,品味出人生的安定,飲食的安靜,提煉健康的理念,提煉出人生的恬淡的這種幸福,那多好。我並不是吃肉,我沒有山珍海味,沒有上高級餐館,我就是吃我的粗茶淡飯,我就吃我的菜根,我照樣能吃出我的一種心態來,我的幸福感來,我的愉快感來,我的安全感來,這是多大的智慧。第二個,什麽叫味無味?我一定要吃菜根啊,我一定要吃粗茶淡飯,我條件好,我經濟收入高。老子又深刻,深刻在什麽地方?當你吃到有味道的東西,吃到美味的東西,你吃了以後要像無味一樣。譬如說,你條件是好,你級別高,幹部做得大,但是你吃有味的東西你要註意,你要味出它的無味來。什麽叫無味?就是你不要老追求它,迷戀它,然後不斷貪欲,今天換,明天換,今天美了明天還要美,後天更美,再後天還要美,不行。你吃到美食要適可而止,你還要體味不是美食的有味,然後達到一種飲食結構的平衡。如果吃得比較粗糙的食物,粗茶淡飯,老子還教你,你也不要不滿足。你不要老羨慕人傢高檔的東西,這也叫味,所以是何等深刻,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所以窮人傢的孩子你看看,他不是高幹子弟?窮人傢的孩子吃的是菜根,照樣香,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什麽叫百事?就是各種事我都可以做,深刻,智慧。
那麽我們要看看,老子他本人的情況,當然書上記載的比較少,我們可以推理,老子是國傢圖書館的館長,同志們想想看,必定有許多高級宴會參加。這個推理可以推出來的,他既然是國傢圖書館的館長,他當然吃過很多美味的食物,他當然吃過很多高級的宴會。但是他就有這個心態,味無味,什麽叫味無味?我是吃過好多高檔的東西,但是我並不以為我吃過這些東西,就高人一等、貴人一等、富人一等,不,無味。我還是吃我的那個粗茶淡飯,註意,所以他能夠活到160多歲或者說200多歲。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聖人孔子,孔子這個飲食之道也是這樣。孔子這個人,他吃飯可挑剔了。孔子這個人怎麽吃飯挑剔?我們大傢熟悉他兩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什麽意思?我吃的飯,米要精了又精,精了又精,要精米,上等精米,我吃的肉要怎麽樣呢?要切得要細,還要細還要細,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還有好多講究。你看看,不到吃飯的時候我不吃,一上來一看這個菜燒得烹飪不適當,我不吃。吃飯的時候沒有肉醬調味我不吃,一上來一看,這碗肉怎麽割得不方正呢?我不吃,再一看,這個肉哪裏來的?街上肉店上買來的熟肉,我不吃。這個酒哪裏來的?街上酒店裏的,我不吃。哎呀,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大傢就說了,我們以為孔子都是聖人,經你這麽一說怎麽是個疙疙瘩瘩的人啊?不是,大智慧。什麽大智慧?珍惜生命,保護生命,你想想看,熟肉店裏的肉他能吃嗎?可能有細菌肝炎啊,那個酒偽劣酒,工業酒精啊,舉個例子,怎麽吃啊?那麽你看看,他為什麽這個米要舂得又細,肉要切得又細,為什麽?因為他是一個美學家,審美的,他講究美食,他會品味美食。另外,為什麽這個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因為他是講“禮”的,你這個肉切得歪歪扭扭,不成體統,不合“禮”,所以我不吃。都有一些理念在此。這樣一來,你看看我們印象當中孔子很註意衛生,很審美、很講究禮,但是還要註意到,孔子有非常可愛的一點。孔子是怎麽可愛呢?他說過,他說“飯素食,麯肱而枕之”,他說這是我的一大樂趣。什麽意思?你別看我剛纔跟你說的,這個也不吃,那個也不吃,什麽也不吃,但是我能夠吃素菜,吃粗食,就能夠喝水,就好像他的學生一樣,一點飯,一點水我照樣吃得很開心,多偉大的人格,能上能下,能精能粗,能美能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味無味,吃到好的東西不露聲色,吃到不好的東西照樣很審美。
下面我們要講第四點,老子說過一個著名的話,他說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什麽意思?儘管你這個地方很落後很小,但是你要認為你吃的東西是最美好的。儘管你穿的衣服很薄,但是你要認為你自己穿的衣服是最美的。儘管你居住的地方很簡陋,但是你要認為你居住的地方是最好的,儘管你的風俗不大先進,但是你要認為你那裏的風俗是最優等的。那麽我們就抓住他一句話,叫甘其食,什麽叫甘其食?就是認為我吃的東西是最美好的。為什麽這麽講?今天大傢要吃肉很方便了,古時候要吃肉不方便,所以做官的人叫什麽呢?叫肉食者,今天我們叫當官的叫當官者,古代我們就叫肉食者,吃肉的人吃肉的人就是當官的人,當官的人就是吃肉的人。就是說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到肉的,平時是吃不到肉的,很少吃。那麽老子就提出這樣一個理念,儘管老百姓吃的東西很糟糕,但是你要有這樣一個信念,你要這樣審美的說,我吃的東西就是甘,甘就是美好。這可是了不起的信念。你看,他利用這句話提醒別人,別看你吃得是那麽好,但是你要學會說不,就是你做官的人,生活條件非常好的人,你要學會對自己的飲食說不。什麽意思?你不要留戀,你不要貪戀,你應該面對自己說不,你應該體會到粗茶淡飯的那種香味,那份安寧,那份對健康的留戀。中國的皇帝這麽多,你看看,很可憐啊,我們的學者根據現有的資料,什麽資料?就是皇帝有生年的,有卒年的,就有生死卒年,不是好統計他們的壽命嗎?凡是皇帝有生卒年月的,找到209個人,中國的皇帝,就是有生年死年的,209個人把他的平均壽命統計一下,請問大傢多少?太可憐了,如果知道這個數字大傢都不願意做皇帝了。39歲。你們看看,皇帝的壽命39歲。你們看看,為什麽?吃得太好了。後宮的美色太多了,你看看。那麽皇帝當中誰是冠軍呢?誰是冠軍呢?乾隆。乾隆皇帝是冠軍,實歲,實足歲數是88,虛歲89,不得了啊,他執政60年啊,不得了啊,他經過4個朝代,不得了啊,他七代同堂啊,七代同堂啊。為什麽人傢平均壽命衹有39歲,他能夠做一個皇帝當中的長壽冠軍?這不是偶然的。乾隆這個人就跟老子的飲食之道是相同的,你看,他不大吃葷菜,以素為主,味無味。五味令人口爽,為腹,為腹不為目。你看看,他完全可以天天吃山珍海味,但是他不,控製自己,以素為主。他可以喝天下最美的美酒,不,不不不,我恐之。他可以抽天下最美的香煙,當然那個時候不叫香煙,就是煙,他不抽,你看看,他多厲害啊。他吃,不吃太多的肉。他吃,不吃得太飽。他不抽煙,他不貪戀酒,再加上他的鍛煉,再加上他其他一些非常註意的因素。你看,他夏天都不吃冰涼的水的。我們夏天刨冰,冷飲,他夏天都不大吃,非常註意,所以他成為中國的皇帝的冠軍,難道容易嗎?不容易,這中間就和老子的飲食之道相溝通,謝謝大傢!
(來源:cctv-10《百傢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
老子飲食的智慧同樣體現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在《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說:為腹不為目。簡單地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貪求聲色的悅目,衹要填飽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這看似簡潔明快的文字背後,卻隱含了一個個觸目驚心的歷史故事,老子因此纔提出他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
用歷史凝聚的飲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還不止一處,身為國傢收藏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典籍,在瀏覽歷史中,老子提出他飲食之道的又一點,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國的歷史上,又有一個因為飲食的錯亂,而釀成了苦果的例子,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歷史轉化為智慧,智慧作用於生活,老子在歷史中總結前人,警示後人。在《道德經》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飲食之道的“味無味”,誰能在魚蝦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無味?誰又能在粗茶淡飯、苦瓜鹹菜中品出它的有味來呢?歷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無味”呢?
在無味中體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體味它的無味,老子辯證的理論在《道德經》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飲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麽樣人生智慧?誰又是歷史上“甘其食”的典範?敬請關註《百傢講壇》,您將在那裏找到答案。
(全文)
現代人對健康是越來越重視了,所以我們有一個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後體會出來的最大的財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間最重要的財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閃光的黃金。那麽,我們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態以外還有一個就是飲食問題。老子活了160多歲,有的說,老子活了200多歲,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傑出,包括他的飲食智慧。
今天我們先講第一點,老子的飲食之道,為腹不為目。老子這個哲學家,中國的智慧之父,對於飲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對日常的飲食琢磨得很透很細。今天我們說明飲食之道,飲食之道,這有一個問題啊,為什麽中國的這麽多的文字,要拿出兩個字來,一個是飲,一個是食,把它拼起來是飲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實這裏面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基因。同志們看,一個是飲,一個是食,拼起來就叫做飲食。所以中國古代人這個飲食缺一不可,是由兩個元素構成。同志們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傢要上班,匆匆忙忙,來不及吃了,一個手拿個面包,或者拿一個大餅,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觀點來說,你不是一頓正兒八經的一餐飯。因為你缺少一個東西,飲沒有,你衹有食,不是飲。如果你一面啃着一個面包,一面喝一個礦泉水,對了,飲食。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就是告訴你,中國古代飲食的一個結構,由兩個元素組成,這兩個元素當中,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結構,裏邊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觀察這些,普通的日常的東西,上升為他的飲食之道,上升為他的高級智慧,哲學思維。那麽他的智慧從哪裏來的?一個是從他現實的生活當中來的,比如烹煎一條魚,還有一個智慧是從歷史當中來的。人沒有歷史不會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會深刻,所以我們也講,老子前面飲食的歷史是促成他這種智慧的升華。
我們看看夏代的王是怎麽吃的,夏王朝的最後一個亡國之君叫夏桀。大傢知道,這個夏桀很荒蕪,他不僅好美色,而且好飲食。當時,他有一個寵愛的妃子叫妹喜,這個妃子他非常喜歡,整日整夜地陪着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話句句都聽。那麽這個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幹,幹的幹肉挂起來就是一片樹林。這個酒是怎麽回事呢?整天喝酒,這個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甕一甕,幹脆就在地上挖了一個酒池,大傢喝,然後吃,大傢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幹的林裏,在酒池上,大傢這麽飲酒,你看看,怎麽飲法?他不是一杯一杯吃的,叫牛飲,像條牛一樣的飲。人就趴在那裏咕咚咕咚地喝,這個牛飲多厲害,一喝要喝多少,不得了。當時記載叫做“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不得了啊不得了,他還搞比賽,一打鼓,大傢,這批臣子,這批宮女們都衝到那個酒池邊上去了。然後大傢趴在那裏牛飲,像牛一樣飲,你看看還做比賽,比賽了以後,有的人喝醉酒,喝醉酒,撲通撲通都淹死在酒池裏了,還有的人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回去了,跑到水邊上,淹死在水中間。腐敗,腐敗。歷史很奇怪,所以歷史學家往往說歷史有驚人的相似處。到了商代,末代的君王又出來了,叫紂王,商紂王不僅是飲食腐敗,同樣是愛好美色。商紂王寵愛的妃子,大傢知道叫妲己,也是為妲己之言聽,妲己怎麽說,我怎麽做。妲己那樣說我那樣做,很奇怪也是肉的山,幹肉的林,也是挖了酒器。哎呀,你看看,而且更荒誕,叫男女裸體,在裏面跑來跑去跑,整夜暢飲,尋歡作樂,你看這個國傢不要滅亡嗎?老子對這些歷史是非常刻骨銘心。老子在書裏就這樣說了,他說,如果哪一個朝代,朝廷上很骯髒,田地很荒蕪,糧倉是空虛的,但是卻有那麽一幫人,穿着華麗的衣服,帶着鋒利的寶劍,美食吃不夠,他說,如果這樣的話那麽就危險了,這批人就叫盜誇。什麽叫盜誇?就是強盜頭子。深刻。老子在書中又說了,老百姓為什麽饑餓?老百姓為什麽沒有飯吃?是因為上面徵收的稅太多了。這樣老子就把飲食的兩面深刻地揭示出來,一方面花天酒地,不是一般的花天酒地,挖了酒池這樣,一邊是老百姓沒有飯吃。所以老子對飲食之道是琢磨得透又透。正因為經過現實的觀察,還經過歷史的考察,所以老子提出一個理念,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標題,為腹不為目。他提出這個理念,聖人為腹不為目,什麽叫為腹不為目呢?就是說腹是表示一個人的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物質條件,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大傢聽聽看。大傢在大城市裏面都有一個經驗,什麽經驗?交20塊錢,交30塊錢,你可以進一個自助餐廳,然後那裏面吃的東西那麽多,東西隨便你吃,老闆很聰明啊,聰明在什麽地方?我不會虧本,聰明在什麽地方?每個人的肚子是有限的,24小時你吃不下的。飯你就吃個兩斤夠了,最多吃兩斤,五斤吃不下的,牛肉吃兩斤,三斤吃不下,再大的口量,腹有限。但是從來沒有見到過這麽一個商場,叫自助商場,什麽叫自助商場?你比如說出三千元,三萬元,進我這個商場,衹要你眼睛看中哪樣東西你就拿,那還得了啊,我一進去看到高檔汽車我拿回去,眼睛看到什麽東西就拿回去,眼睛看到什麽,眼睛多厲害,眼睛說得不好聽,是貪欲的。所以老子非常深刻,打了這麽一個比方,叫為腹不為目,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如果不打這個比方的話,大傢比較難懂。這樣以來大傢就懂了,眼睛是什麽呢?無限的欲望,肚子衹有這麽一點容量,所以老子非常深刻,聖人的飲食之道是吃飽肚子,還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行了。所以王弼他就註釋,為腹是以物養己,深刻,什麽叫為腹?就是把外部的事物來滋養自己的生命,為目是什麽?是以物役己,把外面的事物來奴役自己。那就不對了,那就人變成物化了,人物化了,什麽叫人物化了?你喜歡金錢被金錢物化了,你喜歡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歡喝酒被酒物化了,這叫為目不叫為腹。所以老子非常深刻,首先一個飲食之道是什麽呢?就是人要為腹,不要為目,吃飯是這樣,飲食是這樣。
下面我們就要進入第二點。
第二點,老子的飲食之道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剛纔講了,聖人應該為腹不為目,也就是不要有貪欲,飲食也是這樣,不要貪欲,接下來他跟講了又一個深刻道理,就是五味令人口爽,什麽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鹹,還有甘的味道,這叫五味,這個五味表示什麽呢?不僅表示這五種東西,還表示調味出來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麽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錯,所以我們有一個成語叫毫釐不爽,毫釐不爽的“爽”就是差錯的意思,就是一分一絲都不錯,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發生錯亂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來了。老子這個智慧即來自於現實生活,又來自歷史。下面我們就來舉個現實生活當中的例子。
我們舉一個南方人,再舉一個北京人,南方人我們舉上海人。一個上海人,如果天天去吃山珍海味,參加宴會,吃到最後,他都辨不出來了。這些山珍海味怎麽沒有味道了?相反上海人回去以後,幾毛錢的鹹菜,非常有味道,這叫五味令人口爽,發生錯位。再舉一個北京人,天天有飯局,天天去吃山珍海味,一傢一傢吃過來,吃到最後也五味令人口爽,吃不出味道來了。還是發現普通的炸醬面有味道,這不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經驗嗎?所以老子的智慧很深刻,從哪裏來?就從人民大衆生活的土壤當中滋生出來,升騰出來,升華出來,再從歷史來看,我們就來看看老子那個春秋時代的飲食的情況。
在春秋時候有五霸,中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霸主叫齊桓公,這個人雄纔大略,是個大政治傢,他的得力助手就是管仲,管仲幫助他成立霸業。這個人不僅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傢,而是一個極大的美食傢。你看看,這個人什麽美食都吃過了,吃到後來,五味口爽了,覺得今天的美食怎麽沒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沒有味道,明天再吃還是沒味道。於是他就想了,他就對別人說,他說,都沒味道,那個人就說,那你想吃什麽?他說我想吃人肉,他想吃人肉,他想我不僅要吃人肉,我還要吃嬰兒的肉,他不僅要吃嬰兒的肉,而且要吃蒸嬰兒的肉,不是水煮的,不是什麽紅燒的,不是的,要蒸的,原汁原味的。你看看,美食發展到這種地步,已經毒害了一個人的美好的心靈。這可怕。他說,“惟蒸嬰兒之未嘗”,吃到現在,衹有蒸嬰兒這道美食沒有吃過。他說了,說了就有人拍馬屁。哦,知道了,你想吃蒸嬰兒,有辦法。他的一個廚師叫易牙,易牙這個人,烹飪水平極其高,手段非常高明,哦,你要吃蒸嬰兒,行,他回到傢裏,就把自己的嬰兒殺掉了,殺了以後,他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送上去一吃,齊桓公一吃,美啊。其實並不一定美,是因為他從來沒吃過,不,他覺得非常美,很高興。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種下了極大的災禍,災禍來了。管仲多聰明的政治傢,他一看不對頭,這個事情做得不對啊,後來管仲老了,臨死了,臨死了他要交代,他要跟齊桓公交代幾句重要的話,我把這個國傢和你兩個人,治得好好的,死了以後不要出問題啊,他最後就講了非常重要的話。他說齊桓公齊桓公,你得當心,我死了以後,你有四個小人千萬不能用,千萬不能用啊。齊桓公說哪四個小人?他說中間有一個人就叫易牙。齊桓公說怎麽回事,他說你想想,人作為父母的,哪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殺了蒸了給你吃,討你好,你想想看,他會真的愛您嗎?齊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愛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殺了來蒸給我吃,他會真的愛我嗎?他說,你放心我記了。管仲一死,齊桓公頭腦很清楚,他是一位偉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記住他的話,按照你的既定方針辦,就把這四個人包括易牙四個人罷了他們的官了,不做了,你們不做官。這不是蠻好嗎,你看看,美食美食,飲食飲食,有時是非常麻煩的,時間一長,這個美食傢熬不住了,為什麽?易牙是他手下做飲食做得最好的人,易牙給他貶走了,不要他來了,手下沒有一個人手藝比他高,所以他的菜、飯一吃沒有味道,一吃沒有味道,他就想這個人了,哎呀,少了個易牙不行啊,忘了,忘了,徹底忘了,忘了管仲的話。於是又把他叫回來了,沒有你我不行,我這個飲食沒有味道,然後把他叫來。以後不得瞭瞭,四個人勾結起來,四個人都回來了,勾結起來造反。造反了以後,不得瞭瞭,把這個齊桓公,關在一個小房子裏,不讓他出來,國傢一片亂糟糟,這是一個美食傢,是一個大政治傢,是個春秋五霸的霸主。現在被關在小房子裏面,要吃飯,沒有吃,渴了要喝水,沒有人給他送來。日子好難過,我在想,他在這個時候一定會反思人生的問題,一定會反思人生和飲食之道的問題。那個時候吃遍美食,蒸嬰兒,今天要口飯都沒有,要口水都沒有。後來,有一個衷心耿耿的宮女,從一個小洞裏爬進來,這個宮女是忠心耿耿的,爬進來以後好不容易給他弄的飯,弄來水給他喝,他當然很感動。然後告訴他,她說壞了,你啓用的四個人已經把你的國傢都分掉了,道路十天不通了,她說我是拼着命好不容易鑽了個空子進來給你送飯。但是對不起了,這是你的最後一頓飯了,下面我沒辦法再來了。這個時候聽到這兒,心如刀絞,他就怎麽樣?後來他就拿了一個頭巾把自己蒙起來,自殺了。其實,也就是餓死了,歷史,歷史,歷史,歷史,歷史就是最大的諷刺。你是這麽一個美食傢,最後就叫你餓死了,這多有意義啊。死了以後,大傢不知道啊,死了以後過了好多好多天,發覺不對啊,這個房子裏面爬出這麽多小蟲啊?蛆蟲啊,不對,怎麽爬出這麽多,開房子進去一看,齊桓公死在那裏,一代君王,一代大美食傢,就是為了美食最後死的這麽慘。同志們想想看,老子是周守藏者史也,他是非常熟悉歷史的,這種歷史,他怎麽會不知道?這種歷史他怎麽會不感觸?所以他對聖人提出來這樣一個剛纔的觀點,叫為腹不為目,所以他提出這樣的觀點,叫五味令人口爽,不僅是口爽,把你的心靈都腐爛了。
所以你看,美好的飲食,審美的東西一旦變了味,那就是糟糕了,所以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是如此智慧,生活、歷史、歷史、生活,出來了。
第三點是老子飲食之道味無味,味無味。老子說了,他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一種相當高級的人生智慧。幹無為的事,做無事的事,體味無味的東西,飲食要做到味無味,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幾個層次,第一,味無味,什麽叫味無味?味無味深刻啊。就是說,你要從沒有味道的東西當中,飲食當中體味出它的有味來,體味出它的美味來,這就叫味無味。同志們看,我們吃的是素菜,咬的是菜根,但是我們要能從粗茶淡飯菜根當中品味出美來,品味出人生的安定,飲食的安靜,提煉健康的理念,提煉出人生的恬淡的這種幸福,那多好。我並不是吃肉,我沒有山珍海味,沒有上高級餐館,我就是吃我的粗茶淡飯,我就吃我的菜根,我照樣能吃出我的一種心態來,我的幸福感來,我的愉快感來,我的安全感來,這是多大的智慧。第二個,什麽叫味無味?我一定要吃菜根啊,我一定要吃粗茶淡飯,我條件好,我經濟收入高。老子又深刻,深刻在什麽地方?當你吃到有味道的東西,吃到美味的東西,你吃了以後要像無味一樣。譬如說,你條件是好,你級別高,幹部做得大,但是你吃有味的東西你要註意,你要味出它的無味來。什麽叫無味?就是你不要老追求它,迷戀它,然後不斷貪欲,今天換,明天換,今天美了明天還要美,後天更美,再後天還要美,不行。你吃到美食要適可而止,你還要體味不是美食的有味,然後達到一種飲食結構的平衡。如果吃得比較粗糙的食物,粗茶淡飯,老子還教你,你也不要不滿足。你不要老羨慕人傢高檔的東西,這也叫味,所以是何等深刻,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所以窮人傢的孩子你看看,他不是高幹子弟?窮人傢的孩子吃的是菜根,照樣香,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什麽叫百事?就是各種事我都可以做,深刻,智慧。
那麽我們要看看,老子他本人的情況,當然書上記載的比較少,我們可以推理,老子是國傢圖書館的館長,同志們想想看,必定有許多高級宴會參加。這個推理可以推出來的,他既然是國傢圖書館的館長,他當然吃過很多美味的食物,他當然吃過很多高級的宴會。但是他就有這個心態,味無味,什麽叫味無味?我是吃過好多高檔的東西,但是我並不以為我吃過這些東西,就高人一等、貴人一等、富人一等,不,無味。我還是吃我的那個粗茶淡飯,註意,所以他能夠活到160多歲或者說200多歲。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個聖人孔子,孔子這個飲食之道也是這樣。孔子這個人,他吃飯可挑剔了。孔子這個人怎麽吃飯挑剔?我們大傢熟悉他兩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什麽意思?我吃的飯,米要精了又精,精了又精,要精米,上等精米,我吃的肉要怎麽樣呢?要切得要細,還要細還要細,叫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還有好多講究。你看看,不到吃飯的時候我不吃,一上來一看這個菜燒得烹飪不適當,我不吃。吃飯的時候沒有肉醬調味我不吃,一上來一看,這碗肉怎麽割得不方正呢?我不吃,再一看,這個肉哪裏來的?街上肉店上買來的熟肉,我不吃。這個酒哪裏來的?街上酒店裏的,我不吃。哎呀,這也不吃,那也不吃,大傢就說了,我們以為孔子都是聖人,經你這麽一說怎麽是個疙疙瘩瘩的人啊?不是,大智慧。什麽大智慧?珍惜生命,保護生命,你想想看,熟肉店裏的肉他能吃嗎?可能有細菌肝炎啊,那個酒偽劣酒,工業酒精啊,舉個例子,怎麽吃啊?那麽你看看,他為什麽這個米要舂得又細,肉要切得又細,為什麽?因為他是一個美學家,審美的,他講究美食,他會品味美食。另外,為什麽這個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因為他是講“禮”的,你這個肉切得歪歪扭扭,不成體統,不合“禮”,所以我不吃。都有一些理念在此。這樣一來,你看看我們印象當中孔子很註意衛生,很審美、很講究禮,但是還要註意到,孔子有非常可愛的一點。孔子是怎麽可愛呢?他說過,他說“飯素食,麯肱而枕之”,他說這是我的一大樂趣。什麽意思?你別看我剛纔跟你說的,這個也不吃,那個也不吃,什麽也不吃,但是我能夠吃素菜,吃粗食,就能夠喝水,就好像他的學生一樣,一點飯,一點水我照樣吃得很開心,多偉大的人格,能上能下,能精能粗,能美能醜,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味無味,吃到好的東西不露聲色,吃到不好的東西照樣很審美。
下面我們要講第四點,老子說過一個著名的話,他說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什麽意思?儘管你這個地方很落後很小,但是你要認為你吃的東西是最美好的。儘管你穿的衣服很薄,但是你要認為你自己穿的衣服是最美的。儘管你居住的地方很簡陋,但是你要認為你居住的地方是最好的,儘管你的風俗不大先進,但是你要認為你那裏的風俗是最優等的。那麽我們就抓住他一句話,叫甘其食,什麽叫甘其食?就是認為我吃的東西是最美好的。為什麽這麽講?今天大傢要吃肉很方便了,古時候要吃肉不方便,所以做官的人叫什麽呢?叫肉食者,今天我們叫當官的叫當官者,古代我們就叫肉食者,吃肉的人吃肉的人就是當官的人,當官的人就是吃肉的人。就是說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到肉的,平時是吃不到肉的,很少吃。那麽老子就提出這樣一個理念,儘管老百姓吃的東西很糟糕,但是你要有這樣一個信念,你要這樣審美的說,我吃的東西就是甘,甘就是美好。這可是了不起的信念。你看,他利用這句話提醒別人,別看你吃得是那麽好,但是你要學會說不,就是你做官的人,生活條件非常好的人,你要學會對自己的飲食說不。什麽意思?你不要留戀,你不要貪戀,你應該面對自己說不,你應該體會到粗茶淡飯的那種香味,那份安寧,那份對健康的留戀。中國的皇帝這麽多,你看看,很可憐啊,我們的學者根據現有的資料,什麽資料?就是皇帝有生年的,有卒年的,就有生死卒年,不是好統計他們的壽命嗎?凡是皇帝有生卒年月的,找到209個人,中國的皇帝,就是有生年死年的,209個人把他的平均壽命統計一下,請問大傢多少?太可憐了,如果知道這個數字大傢都不願意做皇帝了。39歲。你們看看,皇帝的壽命39歲。你們看看,為什麽?吃得太好了。後宮的美色太多了,你看看。那麽皇帝當中誰是冠軍呢?誰是冠軍呢?乾隆。乾隆皇帝是冠軍,實歲,實足歲數是88,虛歲89,不得了啊,他執政60年啊,不得了啊,他經過4個朝代,不得了啊,他七代同堂啊,七代同堂啊。為什麽人傢平均壽命衹有39歲,他能夠做一個皇帝當中的長壽冠軍?這不是偶然的。乾隆這個人就跟老子的飲食之道是相同的,你看,他不大吃葷菜,以素為主,味無味。五味令人口爽,為腹,為腹不為目。你看看,他完全可以天天吃山珍海味,但是他不,控製自己,以素為主。他可以喝天下最美的美酒,不,不不不,我恐之。他可以抽天下最美的香煙,當然那個時候不叫香煙,就是煙,他不抽,你看看,他多厲害啊。他吃,不吃太多的肉。他吃,不吃得太飽。他不抽煙,他不貪戀酒,再加上他的鍛煉,再加上他其他一些非常註意的因素。你看,他夏天都不吃冰涼的水的。我們夏天刨冰,冷飲,他夏天都不大吃,非常註意,所以他成為中國的皇帝的冠軍,難道容易嗎?不容易,這中間就和老子的飲食之道相溝通,謝謝大傢!
(來源:cctv-10《百傢講壇》欄目)
(編輯:蘭華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