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ulture & Life>>Cinema>> 人文学者>> 姚淦铭 Yao Gan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8年)
Yao Ming Gan said, "I"
  I was a great thinker in ancient China, liv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hu suffering County, his major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is a book called "moral" of the book, he created a precedent of ancient philosophy. But the I left my record not by much, which gives future generations has created a huge imagination, was his apotheosis, some people think he is Lord Lao Zi, Lao Zi's legends abound about, all sorts of reverie I given too much mystery, so in the end is what I like?
  Taoist Lao Tzu as a pedigree, is known as the Lao Zi, the mythical characters, and other saints do not have the same name, Lao Tzu, his title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e ordinary people only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myths and legends so clear.
  I give a lot of myths and legends of the mysterious flavor, which is a descendants of the past and the admiration of saints. So, what is the real father like?
  Officials as a national management books, I read a lot of literature books, management books in his years, the Zhou royal family increasingly frail, I decided to leav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and his decision was born of the earliest philosophical works, but also exposed Laozi paradox, Lao Tzu in his "moral" that "to know who the speaker as silent," meaning wise man, must be quiet, I do not claim to speak great wisdom, not writing articles, but why do I write a thousand words themselves are the "moral", this is not a spear of attack has been taking the shield of it? Whether I stupid or are there other wisdom?
  Out of the Hangu Pass of the I, in addition to give people the impression of a "moral", but no longer has any other information, until now, I really gone his later years, the last death where is a historical mystery. And his "moral" as the book like a mystery,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are not the words of that space, "the moral" _set_ forth the essence of the road, not all people understand.
  , "Moral", but five thousand words, but it covers a lot of wonderful justice, tell us a lot of rules. Thousands of years passed, and I and his "moral" has been active in our side, the I have been studying the topic of endless,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 study the public seems to have become a worldwide topic.
Translated by Google
老子其人
  老子和我们现代生活有关吗?老子他在哪儿呢?这个问题我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我到苏州玄妙观,碰到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看太可爱了,我就测试一下。我说你们知道老子吗?他们说知道。当中一个男孩说了,他说老子就是我爸。还有一个男孩他说,老子不就是玄妙观当中的那个塑像吗?那个道士塑像吗?我会心一笑,一个小女孩嫣然一笑,她说不不不,“老子”是一本书,我爸的书桌上就有这本书。我笑了,老子不就是和我们三个现代孩子生活在一起嘛,而且这三个孩子心目当中有三个不同的老子。一,老子是我爸,二,老子是那个道士的塑像,三,老子是一本书。老子真的就在我们生活中,只不过我们和老子的那种接触,有时候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已经化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去了,距离是零,所以我们反而觉察不到了。
  
  我们在座的有的同志喜欢打太极拳,早晨到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看到人家的动作软绵绵的,但是太极高手,一推手,可以把一个大汉掀翻在地。什么原理?老子说的,柔弱胜刚强。你看看,有的人喜欢下围棋,有的人喜欢练书法,书法家和围棋高手经常说一句话,叫知白守黑,谁说的?老子说的。什么叫知白守黑?写书法,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写书法的人这么看。真正懂书法的人他眼睛一看,黑的地方是字,白的地方也是字,所以叫你守住黑要知道白,这样就达到一种高级层次。我看下围棋的也是,要知白守黑,这是什么道理?这就是立足一处,眼观全局,这是何等的境界。所以老子的智慧,熔化在你我中间,熔化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行动当中,理念当中,大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小到我们公园里打拳、下围棋都是这种,老子的智慧。
  
  同志们如果到福建去,有个叫清源山,清源山有个老君岩,有个老子的石刻雕像,非常有名,有名在什么地方?这个雕像非常大,而且这个雕像非常卡通,怎么卡通法?就是他的两个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想一想,为什么老子的耳朵特别大呢?为什么?因为老子叫李耳,姓李,所以他的耳朵上必有特征,他的耳朵特别大。同志们我们来看一个汉字,圣人的圣,这是简化字,如果我们还原成繁体字的话,左边是一个耳朵的耳,圣人就和耳朵有关系。如果同志们对文字感兴趣,不仅是看简化字,而且看繁体字,再去看一个甲骨文更有意思了,在甲骨文上你看到什么呢?下面一个人,上面一个大耳朵,人上面一个大耳朵,这就是圣人的圣,在甲骨文当中,这个“圣”字还有个写法,一个人头上一个大耳朵,然后一个“口”,什么意思?就是古人把圣人的观念,看作不仅这个人的听力好,口才好,所以一个耳朵一个口,那么同志想想看,到后来慢慢演变了,这个人的听力又好,口才又好,这就引申到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无所不明,就变成了圣人了。所以圣人跟耳朵有关,老子就是个圣人,那么我们要问了,老子是不是真的耳朵很大呢?中国的文化不得了,不仅有动人的民间故事,而且有生动的神话,还有美妙的仙话。
  
  老子的妈妈把老子生下来了,一看这个孩子很奇怪,怎么他的耳朵特别大,他老爸一看,这孩子的耳朵太大了,夫妻俩一商量,这个孩子给他起个什么名字?姓李叫李耳,今天我们现代人哪有给儿子起耳朵,脚什么的,没有的,都起个文绉绉的名字。因为古人很天真,这叫童心,这是人类的童年,所以很有意思,给儿子叫个李耳。所以同志们今后去看雕塑,去看画像,雕塑家雕塑的老子,或者画家画个老子,你看他耳朵特别大,这是一个特征,那么现在我们又一个问题来了。李耳,我懂了,老子叫李耳,请问为什么叫老子呢?同志们想想看,孔子因为他姓孔,叫孔子。孟子因为他姓孟,尊称他所以叫孟子。韩非子他姓韩,所以叫韩非子。荀子他姓荀所以叫做荀子。他姓李呀,为什么不叫李子要叫老子?问题来了,中国的文化太有意思了,为什么叫老子呢?据说这个孩子生下来爹妈一看,不仅耳朵大,而且好奇怪,他的眉毛是白的,他已经有胡须,也是白的,你看看生出来的儿子,眉毛是白的,还有胡须是白的,所以叫老子了。
  
  还有我刚才讲了,有民间故事,有神话传说,有仙话,《史记正义》当中,他就有浪漫的说法,说什么呢?李母怀胎八十一栽,逍遥李树下,割左腋而生,很浪漫。老子的妈妈怀胎了,怀得好大很大,怀胎了多少,八十一年。这个婴儿在他的腹中八十一年,那天快要生了,他妈妈就来到李树下,八十一年的孩子怎么生法呢?她就割开自己的左腋,小孩子哇哇地生下来,你看看这不叫老子吗?他在妈妈那里已经八十一年了,生下来已经有八十一岁了。当然这是民间传说,这是神话,这是仙话,那么历史学家写的老子,应该怎么样呢?那么我们看看司马迁,司马迁这位大历史学家,花了18年的心血,写了52万字6千五百个字,给中国的哲学之父、智慧之父,写评传的话,很可怜,只写了450多个字。你看看,这么大的一部《史记》就写了450多个字,这么一个大的哲学家,为什么?没有办法,材料没有,材料不够,所以他很严谨。他怎么写的?他一开头写了27个字,他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 27个字就介绍了他的籍贯,他的姓氏,他这样说,老子这个人啊,是楚国苦县,县名叫苦,曲仁里的人。他说姓李,名字叫耳,他的字叫聃,他的工作单位在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什么意思?就是周朝的皇家的国家的图书馆馆长,用今天我们学者的话来讲,就是收藏图书、保管图书的这样一个官员。那么有的学者说,他是国家图书馆馆长。那么照我的看法呢,还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馆长,他这个地方应该不仅有图书,而且有文物档案,而且有其他的东西,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还有国家博物馆,国家档案馆。我想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管理的这么一个馆长,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深层思考的话,我们就发现一个秘密,为什么他写了五千多个字?就成了中国的一大智慧经典?成了世界上的一大智慧,就五千来个字,为什么他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他的思想这么深刻?从他的职业上,从他的工作岗位上,我们可以找其中的秘密。你想想看,他做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做档案馆的馆长,做博物馆的馆长。一、他看到的东西远远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看到的,他看到的图书、看到的档案、看到的文物,当然大大超过一般人,一般人看不到。所以他不仅看到大量的东西,而且看到许多秘密的东西,甚至机密的东西。第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他既然是那个时候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当时的一般人不能到那里去查图书的。你想想看,到他那里的人,必然是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他碰到的就是这些高层次的文化人,高层次的学者,经常进行交流,我们有句话,听人家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然他的知识在无形当中丰富起来了。第三个,他这个职位在京城,他这个职位靠近王朝,是政权的中心。你想想看,他不仅能够知道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能够和当时的皇朝的政权的核心,频繁接触,也就是他能够获取大量的王朝的时代信息。再加上老子的天分很聪明,悟性极高,你想想看,有这么的智慧,有这么的素质,又处在这么优越的条件下,当然灵性焕发,就会诞生中国的哲学之父和智慧之父,所以他是有来龙去脉的。
  
  老子原来做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守藏者室也,后来又看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不想做他就出走了,他要到哪里去呀,他要到秦国去,他要到西域去,要到秦国去,要到西域去。必定经过一个关口,叫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是叫关令尹喜,又叫令尹喜,守关的长官,那天他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慢慢来了,再一看牛背上的那个人,风度非凡。远得看不出,近的一看,这不就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吗?高兴得不得了,老子来了,你看紫气飘来,老子来到。然后把他问他,你到哪里去?我要到秦国去,西域去,我呆不住了。
  
  不能,你要走的话,你非答应我个条件。老子说,答应你什么条件?他说,你看你这么一个大思想家,哲学家,你不给我们留一点著作,留一点文字下来。老子说不不不,不留。老子他不愿意留的,不留不留。关长嫣然一笑,你不留也好,我不给你签护照,不给你签证,不能过我的关,你非得留一点。所以这是个麻烦的事情,所以老子给他缠得没有办法,所以老子写下了这部天下奇书,叫《道德经》。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刚才我讲了,第一,你不写这个书,他不给你签证,不给你护照上签字,你不能出关,所以要出关得写。第二,关令尹一番话,老子很有触动,我一肚子学问,一肚子智慧,我为什么不做点好事,给后人留点遗产呢?那不就浪费掉了吗?第三,写著作也要有知音,关令尹就是个学术非常高,修养非常高的人。关令尹学识非常高,同志们想想看,飘过一段云气来,就知道贵人来了,我们也不知道叫紫气,也不叫紫气东来,也不叫贵人来。当然这尽管是传说,但是,关令尹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这样一来,我碰到一个知音,我写出来的东西有人赏识,所以有这么几个原因,最后老子决定写了,所以老子花了好几天,写完了。一看,五千多个字,一分八十一章,分成为上下两篇。一篇叫《道经》,一篇叫《德经》,合起来叫《道德经》,我们简称为《老子》。写完以后,关令尹一看高兴得不得了,了不得,太美了。诗一样的语言,深刻的含义,太美妙了。关令尹笑了,他说老子,我这个关长不做了,我要跟你一起出走了。据说后来他这个关长不做了,跟老子一起去西域去。后来人们还看到他们两个人一起在流沙里面走。两个人都有学问,都是大学问家,而且都是长寿。
  
  那么老子的《道德经》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智慧呢?我们翻开他的书,最先接触到的就是他的道,道路的道,最多接触的也是道。所以我们现代人如果是闻其道,得其道,行其道的话,那就能够把老子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智慧,把古代人的大智慧转化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智慧,这是一笔相当丰富的财富。
  
  《老子》这个书当中,就五千多个字,讲到“道”的地方有七十多处。他是多么重视道,尽管道到底是什么?现在还有不断的争论,道到底是什么?但是有一个大家是共通的,道就是宇宙的本体,事物种种的玄妙,都是因为从道里边出来的。如果我们认识了道,知道了万物的玄妙,那你看我们活着是多么令人愉快的一个人生。那么道到底在哪里呢,道就在宇宙当中,就在茶杯里面,就在我的录音机里面,就在我的手表里面,天地当中。有道,一草一木有道,一器一皿当中有道。东郭子曾经问庄子,先生何为道?什么叫道?道在哪里?庄子嫣然一笑,无处不在,道在屎溺。这个话讲得很难听,道在哪里?道在屎溺,大便小便当中都有。我们乍一听,这个哲学家怎么讲得这么庸俗。不,深刻,无处不有。如果我们细细想想,难道大便小便当中没有道吗?医生拿你的大便小便一看,就看问题出来了,我们看清宫电影,太监老是拿着皇帝的大便要看,看看皇帝健康不健康,所以道在屎溺。多深刻,所以无处不在,所以《老子》是个智慧的书。他给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就希望人们得道。如果你是搞政治的,你细细地读他的书,就可以学到好多的道。你搞经济的,你搞教育的,你要健身的,你要教育孩子等等,里面都充满着智慧的道,都能给你一种智慧的启迪。
  
  今天,我们处在这么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子离我们几千年了,老子就和我们在一起,就能够越过这个时代的鸿沟和我们沟通。
  
  首先我们看宗教界人士非常喜欢老子,1788年,两百多年之前,一位天主教的教士,传教士,他就把《老子》这本书带到了欧洲。从此《老子》两百多年以前,开始了在欧洲的国外的蔓延。有一个罗马的天主教教士,他是第一个用拉丁文来翻译老子的。我们特别要提到日本,日本人研究老子很厉害,我到日本去,他们研究老子很厉害。日本上世纪有一个首屈一指的禅学大师叫铃木大拙。同志们可以看看他的名字,铃木。日本人的,大拙,谁的?《老子》里的。他特别喜欢这个词,叫大巧若拙。所以你看他的名字上有个大拙,他对老子太喜欢了。他怎么喜欢?名字上叫铃木大拙。而且他怎么样呢?老子最讲究无,老子他喜欢无。他往往就拿起毛笔来写一个“无”字,挥笔而成。在写“无”字当中,表示对“无”的深深智慧的悟。这个人很长寿,有近一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还有飞机到处飞来飞去,到处做学术报告,他的学生就问他,先生你怎么这么健康?这么长寿?他笑笑说这就是无为。宗教界的人士喜欢老子,文学家也喜欢老子。你看1891年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大的文学家。当时有一个彼得堡的出版家,跟他谈话,就问,他说你是这么一位大的文学家,请问你受世界上的哪些作家思想家影响大?托尔斯泰说,他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文学家真会说话,一个叫很大,一个叫巨大,只差一个字,很大、巨大,你看不同的影响突现出来了。
  
  哲学家也喜欢老子,世界的哲学家也喜欢老子。黑格尔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了,他是老子的哲学不得了,和希腊的哲学一起,作为世界哲学的源头,你看看得多高啊。当代还有一个大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这个思想和西方的那个传统不一样,但他和我们老子的思想传统倒很合拍。老子说 “有无相生,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看到老子这种思想很合拍,很感动。同志们,我们来举个例子,同学们看这个茶杯,茶杯里如果没有水。那么我们就要问大家了,茶杯里有东西吗?没有啊。我们的一般常识,老子来了不一样,老子说有。怎么没有?我看见有。大家不明白,这茶杯里明明是没有东西,怎么是有呢?老子说了,你倒上水不就有了吗?你装上盐不就有了吗?你放上糖不就有了吗?你放上其他东西不就有了吗?厉害,什么意思?正因为它是无,所以它能够有。同志们想想看,如果这是一个实心的东西,一个木疙瘩。你里面能放水吗?不能放水,同志们想想看,正因为我们的嘴巴是空的,是无,所以听完讲座,大家可以吃饭。饭可以进去呀,如果我们嘴巴是满的,是有的,怎么吃东西呀,所以这里有个大秘密,就是这个有。是隐蔽在这个无当中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智慧和眼光。
  
  所以这个“无”并不是真的“无”,而是有的“有”,这个“有”是隐蔽在里边的。同志们再想想看,我们墙上开一个窗,开一个洞,我们开这个洞以后,有没有,没有是空的,但是老子就发现这个智慧,无中有。如果我们整个房间一个窗子都没有,不闷死人吗?正因为无,开着窗洞,所以多舒服啊,空气流通,这不是有吗?这种思想给海德格尔一看,太吻合了,知音。所以他对老子那个思想,非常赞赏,非常合拍。他把老子的哲学开始用西方的文字来翻译了,经常琢磨。怎么把中国古典的话语用现代的西方的语言,不是马马虎虎翻过去了,他在办公室,他的书房里写了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就是谁能够解释一下,太深刻了。谁能够把一个浑浊的东西,乱糟糟的东西,我能够把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沉静沉静下来。谁又能够把一个死水一团一样的东西,把它掀动起来,使它生动活泼,谁能?这是老子的话,太深刻了。同志们想想这些智慧,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乱糟糟的,我去了,你去了。记得老子这两句话,这么浑浊的一个单位,我去了以后,把它慢慢地沉静沉静沉静下来,搞得好好的,福利上去了,大家很高兴。但是高兴的话,大家懒惰了,享福了,谁又能够把这个平静的环境再掀起生命的波浪,使它永远朝气蓬勃。所以你看这个哲学家,看到老子这两句充满哲理的话,怎么能够不激动,不感动,不冲动。所以,老子不仅和我们同在,而且老子和世界的人们同在。这一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3月30日  《老子谈饮食之道》  姚淦铭
  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4日 10:14
  老子饮食的智慧同样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为腹不为目。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贪求声色的悦目,只要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就是在这看似简洁明快的文字背后,却隐含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历史故事,老子因此才提出他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
  用历史凝聚的饮食之道,在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中,还不止一处,身为国家收藏图书的官吏,老子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在浏览历史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又一点,五味令人口爽。就在中国的历史上,又有一个因为饮食的错乱,而酿成了苦果的例子,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呢?
  历史转化为智慧,智慧作用于生活,老子在历史中总结前人,警示后人。在《道德经》第63章中,老子提出他饮食之道的“味无味”,谁能在鱼虾肉蟹,山珍海味中品出它的无味?谁又能在粗茶淡饭、苦瓜咸菜中品出它的有味来呢?历史上又有哪位人物真正做到了“味无味”呢?
  在无味中体味它的有味,在有味中体味它的无味,老子辩证的理论在《道德经》第67章中又更加深化,他又提出“甘其食”饮食之道,“甘其食”又包含着什么样人生智慧?谁又是历史上“甘其食”的典范?敬请关注《百家讲坛》,您将在那里找到答案。
  (全文)
  现代人对健康是越来越重视了,所以我们有一个新的理念,叫健康是金。人活在世上,最后体会出来的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所以健康是人生中间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成色最好的、最闪光的黄金。那么,我们想一想,人要健康,除了心态以外还有一个就是饮食问题。老子活了160多岁,有的说,老子活了200多岁,他必定有他大的智慧,他的健康智慧肯定是很杰出,包括他的饮食智慧。
  今天我们先讲第一点,老子的饮食之道,为腹不为目。老子这个哲学家,中国的智慧之父,对于饮食他是琢磨得透而透、深而深。他对日常的饮食琢磨得很透很细。今天我们说明饮食之道,饮食之道,这有一个问题啊,为什么中国的这么多的文字,要拿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把它拼起来是饮食。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实这里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因。同志们看,一个是饮,一个是食,拼起来就叫做饮食。所以中国古代人这个饮食缺一不可,是由两个元素构成。同志们如果想了,每天早晨大家要上班,匆匆忙忙,来不及吃了,一个手拿个面包,或者拿一个大饼,啃着就上班,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你不是一顿正儿八经的一餐饭。因为你缺少一个东西,饮没有,你只有食,不是饮。如果你一面啃着一个面包,一面喝一个矿泉水,对了,饮食。不要小看这两个字,就是告诉你,中国古代饮食的一个结构,由两个元素组成,这两个元素当中,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结构,里边的道道太深太深了。老子就观察这些,普通的日常的东西,上升为他的饮食之道,上升为他的高级智慧,哲学思维。那么他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一个是从他现实的生活当中来的,比如烹煎一条鱼,还有一个智慧是从历史当中来的。人没有历史不会深刻,人不知道古代不会深刻,所以我们也讲,老子前面饮食的历史是促成他这种智慧的升华。
  我们看看夏代的王是怎么吃的,夏王朝的最后一个亡国之君叫夏桀。大家知道,这个夏桀很荒芜,他不仅好美色,而且好饮食。当时,他有一个宠爱的妃子叫妹喜,这个妃子他非常喜欢,整日整夜地陪着她和她一起喝酒,她的话句句都听。那么这个喝酒就非常古怪,你看肉是山,肉堆成山,肉干,干的干肉挂起来就是一片树林。这个酒是怎么回事呢?整天喝酒,这个酒不是一杯一杯,也不是一瓶一瓶,也不是一瓮一瓮,干脆就在地上挖了一个酒池,大家喝,然后吃,大家吃,你看在肉山上,在肉干的林里,在酒池上,大家这么饮酒,你看看,怎么饮法?他不是一杯一杯吃的,叫牛饮,像条牛一样的饮。人就趴在那里咕咚咕咚地喝,这个牛饮多厉害,一喝要喝多少,不得了。当时记载叫做“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不得了啊不得了,他还搞比赛,一打鼓,大家,这批臣子,这批宫女们都冲到那个酒池边上去了。然后大家趴在那里牛饮,像牛一样饮,你看看还做比赛,比赛了以后,有的人喝醉酒,喝醉酒,扑通扑通都淹死在酒池里了,还有的人喝醉了酒,跌跌撞撞回去了,跑到水边上,淹死在水中间。腐败,腐败。历史很奇怪,所以历史学家往往说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处。到了商代,末代的君王又出来了,叫纣王,商纣王不仅是饮食腐败,同样是爱好美色。商纣王宠爱的妃子,大家知道叫妲己,也是为妲己之言听,妲己怎么说,我怎么做。妲己那样说我那样做,很奇怪也是肉的山,干肉的林,也是挖了酒器。哎呀,你看看,而且更荒诞,叫男女裸体,在里面跑来跑去跑,整夜畅饮,寻欢作乐,你看这个国家不要灭亡吗?老子对这些历史是非常刻骨铭心。老子在书里就这样说了,他说,如果哪一个朝代,朝廷上很肮脏,田地很荒芜,粮仓是空虚的,但是却有那么一帮人,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美食吃不够,他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危险了,这批人就叫盗夸。什么叫盗夸?就是强盗头子。深刻。老子在书中又说了,老百姓为什么饥饿?老百姓为什么没有饭吃?是因为上面征收的税太多了。这样老子就把饮食的两面深刻地揭示出来,一方面花天酒地,不是一般的花天酒地,挖了酒池这样,一边是老百姓没有饭吃。所以老子对饮食之道是琢磨得透又透。正因为经过现实的观察,还经过历史的考察,所以老子提出一个理念,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标题,为腹不为目。他提出这个理念,圣人为腹不为目,什么叫为腹不为目呢?就是说腹是表示一个人的基本的生存条件和物质条件,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大家听听看。大家在大城市里面都有一个经验,什么经验?交20块钱,交30块钱,你可以进一个自助餐厅,然后那里面吃的东西那么多,东西随便你吃,老板很聪明啊,聪明在什么地方?我不会亏本,聪明在什么地方?每个人的肚子是有限的,24小时你吃不下的。饭你就吃个两斤够了,最多吃两斤,五斤吃不下的,牛肉吃两斤,三斤吃不下,再大的口量,腹有限。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一个商场,叫自助商场,什么叫自助商场?你比如说出三千元,三万元,进我这个商场,只要你眼睛看中哪样东西你就拿,那还得了啊,我一进去看到高档汽车我拿回去,眼睛看到什么东西就拿回去,眼睛看到什么,眼睛多厉害,眼睛说得不好听,是贪欲的。所以老子非常深刻,打了这么一个比方,叫为腹不为目,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但是如果不打这个比方的话,大家比较难懂。这样以来大家就懂了,眼睛是什么呢?无限的欲望,肚子只有这么一点容量,所以老子非常深刻,圣人的饮食之道是吃饱肚子,还有基本上不寒冷,有衣穿。行了。所以王弼他就注释,为腹是以物养己,深刻,什么叫为腹?就是把外部的事物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为目是什么?是以物役己,把外面的事物来奴役自己。那就不对了,那就人变成物化了,人物化了,什么叫人物化了?你喜欢金钱被金钱物化了,你喜欢美色被美色物化了,你喜欢喝酒被酒物化了,这叫为目不叫为腹。所以老子非常深刻,首先一个饮食之道是什么呢?就是人要为腹,不要为目,吃饭是这样,饮食是这样。
  下面我们就要进入第二点。
  第二点,老子的饮食之道叫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刚才讲了,圣人应该为腹不为目,也就是不要有贪欲,饮食也是这样,不要贪欲,接下来他跟讲了又一个深刻道理,就是五味令人口爽,什么叫做五味?五味就是酸味、苦、辛,咸,还有甘的味道,这叫五味,这个五味表示什么呢?不仅表示这五种东西,还表示调味出来的美味的食品。所以五味又指美食。什么叫口爽呢?口爽的爽就是差错,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毫厘不爽,毫厘不爽的“爽”就是差错的意思,就是一分一丝都不错,五味口爽就是美食吃得太多了,嘴巴,口感,口角发生错乱了,你辨不出美食的味道来了。老子这个智慧即来自于现实生活,又来自历史。下面我们就来举个现实生活当中的例子。
  我们举一个南方人,再举一个北京人,南方人我们举上海人。一个上海人,如果天天去吃山珍海味,参加宴会,吃到最后,他都辨不出来了。这些山珍海味怎么没有味道了?相反上海人回去以后,几毛钱的咸菜,非常有味道,这叫五味令人口爽,发生错位。再举一个北京人,天天有饭局,天天去吃山珍海味,一家一家吃过来,吃到最后也五味令人口爽,吃不出味道来了。还是发现普通的炸酱面有味道,这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吗?所以老子的智慧很深刻,从哪里来?就从人民大众生活的土壤当中滋生出来,升腾出来,升华出来,再从历史来看,我们就来看看老子那个春秋时代的饮食的情况。
  在春秋时候有五霸,中间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霸主叫齐桓公,这个人雄才大略,是个大政治家,他的得力助手就是管仲,管仲帮助他成立霸业。这个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极大的美食家。你看看,这个人什么美食都吃过了,吃到后来,五味口爽了,觉得今天的美食怎么没味道,昨天的美食也没有味道,明天再吃还是没味道。于是他就想了,他就对别人说,他说,都没味道,那个人就说,那你想吃什么?他说我想吃人肉,他想吃人肉,他想我不仅要吃人肉,我还要吃婴儿的肉,他不仅要吃婴儿的肉,而且要吃蒸婴儿的肉,不是水煮的,不是什么红烧的,不是的,要蒸的,原汁原味的。你看看,美食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毒害了一个人的美好的心灵。这可怕。他说,“惟蒸婴儿之未尝”,吃到现在,只有蒸婴儿这道美食没有吃过。他说了,说了就有人拍马屁。哦,知道了,你想吃蒸婴儿,有办法。他的一个厨师叫易牙,易牙这个人,烹饪水平极其高,手段非常高明,哦,你要吃蒸婴儿,行,他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的婴儿杀掉了,杀了以后,他真的把自己的孩子蒸了送上去,送上去一吃,齐桓公一吃,美啊。其实并不一定美,是因为他从来没吃过,不,他觉得非常美,很高兴。你看看,美食如果把握得不好,不仅是毒害了人心,出了人命,而且种下了极大的灾祸,灾祸来了。管仲多聪明的政治家,他一看不对头,这个事情做得不对啊,后来管仲老了,临死了,临死了他要交代,他要跟齐桓公交代几句重要的话,我把这个国家和你两个人,治得好好的,死了以后不要出问题啊,他最后就讲了非常重要的话。他说齐桓公齐桓公,你得当心,我死了以后,你有四个小人千万不能用,千万不能用啊。齐桓公说哪四个小人?他说中间有一个人就叫易牙。齐桓公说怎么回事,他说你想想,人作为父母的,哪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了给你吃,讨你好,你想想看,他会真的爱您吗?齐桓公一想有道理啊,人人都爱自己的孩子,他把自己的孩子杀了来蒸给我吃,他会真的爱我吗?他说,你放心我记了。管仲一死,齐桓公头脑很清楚,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人物,行,我记住他的话,按照你的既定方针办,就把这四个人包括易牙四个人罢了他们的官了,不做了,你们不做官。这不是蛮好吗,你看看,美食美食,饮食饮食,有时是非常麻烦的,时间一长,这个美食家熬不住了,为什么?易牙是他手下做饮食做得最好的人,易牙给他贬走了,不要他来了,手下没有一个人手艺比他高,所以他的菜、饭一吃没有味道,一吃没有味道,他就想这个人了,哎呀,少了个易牙不行啊,忘了,忘了,彻底忘了,忘了管仲的话。于是又把他叫回来了,没有你我不行,我这个饮食没有味道,然后把他叫来。以后不得了了,四个人勾结起来,四个人都回来了,勾结起来造反。造反了以后,不得了了,把这个齐桓公,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不让他出来,国家一片乱糟糟,这是一个美食家,是一个大政治家,是个春秋五霸的霸主。现在被关在小房子里面,要吃饭,没有吃,渴了要喝水,没有人给他送来。日子好难过,我在想,他在这个时候一定会反思人生的问题,一定会反思人生和饮食之道的问题。那个时候吃遍美食,蒸婴儿,今天要口饭都没有,要口水都没有。后来,有一个衷心耿耿的宫女,从一个小洞里爬进来,这个宫女是忠心耿耿的,爬进来以后好不容易给他弄的饭,弄来水给他喝,他当然很感动。然后告诉他,她说坏了,你启用的四个人已经把你的国家都分掉了,道路十天不通了,她说我是拼着命好不容易钻了个空子进来给你送饭。但是对不起了,这是你的最后一顿饭了,下面我没办法再来了。这个时候听到这儿,心如刀绞,他就怎么样?后来他就拿了一个头巾把自己蒙起来,自杀了。其实,也就是饿死了,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历史就是最大的讽刺。你是这么一个美食家,最后就叫你饿死了,这多有意义啊。死了以后,大家不知道啊,死了以后过了好多好多天,发觉不对啊,这个房子里面爬出这么多小虫啊?蛆虫啊,不对,怎么爬出这么多,开房子进去一看,齐桓公死在那里,一代君王,一代大美食家,就是为了美食最后死的这么惨。同志们想想看,老子是周守藏者史也,他是非常熟悉历史的,这种历史,他怎么会不知道?这种历史他怎么会不感触?所以他对圣人提出来这样一个刚才的观点,叫为腹不为目,所以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叫五味令人口爽,不仅是口爽,把你的心灵都腐烂了。
  所以你看,美好的饮食,审美的东西一旦变了味,那就是糟糕了,所以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是如此智慧,生活、历史、历史、生活,出来了。
  第三点是老子饮食之道味无味,味无味。老子说了,他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一种相当高级的人生智慧。干无为的事,做无事的事,体味无味的东西,饮食要做到味无味,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几个层次,第一,味无味,什么叫味无味?味无味深刻啊。就是说,你要从没有味道的东西当中,饮食当中体味出它的有味来,体味出它的美味来,这就叫味无味。同志们看,我们吃的是素菜,咬的是菜根,但是我们要能从粗茶淡饭菜根当中品味出美来,品味出人生的安定,饮食的安静,提炼健康的理念,提炼出人生的恬淡的这种幸福,那多好。我并不是吃肉,我没有山珍海味,没有上高级餐馆,我就是吃我的粗茶淡饭,我就吃我的菜根,我照样能吃出我的一种心态来,我的幸福感来,我的愉快感来,我的安全感来,这是多大的智慧。第二个,什么叫味无味?我一定要吃菜根啊,我一定要吃粗茶淡饭,我条件好,我经济收入高。老子又深刻,深刻在什么地方?当你吃到有味道的东西,吃到美味的东西,你吃了以后要像无味一样。譬如说,你条件是好,你级别高,干部做得大,但是你吃有味的东西你要注意,你要味出它的无味来。什么叫无味?就是你不要老追求它,迷恋它,然后不断贪欲,今天换,明天换,今天美了明天还要美,后天更美,再后天还要美,不行。你吃到美食要适可而止,你还要体味不是美食的有味,然后达到一种饮食结构的平衡。如果吃得比较粗糙的食物,粗茶淡饭,老子还教你,你也不要不满足。你不要老羡慕人家高档的东西,这也叫味,所以是何等深刻,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所以穷人家的孩子你看看,他不是高干子弟?穷人家的孩子吃的是菜根,照样香,叫咬得菜根香,百事做得。什么叫百事?就是各种事我都可以做,深刻,智慧。
  那么我们要看看,老子他本人的情况,当然书上记载的比较少,我们可以推理,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同志们想想看,必定有许多高级宴会参加。这个推理可以推出来的,他既然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他当然吃过很多美味的食物,他当然吃过很多高级的宴会。但是他就有这个心态,味无味,什么叫味无味?我是吃过好多高档的东西,但是我并不以为我吃过这些东西,就高人一等、贵人一等、富人一等,不,无味。我还是吃我的那个粗茶淡饭,注意,所以他能够活到160多岁或者说200多岁。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个圣人孔子,孔子这个饮食之道也是这样。孔子这个人,他吃饭可挑剔了。孔子这个人怎么吃饭挑剔?我们大家熟悉他两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意思?我吃的饭,米要精了又精,精了又精,要精米,上等精米,我吃的肉要怎么样呢?要切得要细,还要细还要细,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还有好多讲究。你看看,不到吃饭的时候我不吃,一上来一看这个菜烧得烹饪不适当,我不吃。吃饭的时候没有肉酱调味我不吃,一上来一看,这碗肉怎么割得不方正呢?我不吃,再一看,这个肉哪里来的?街上肉店上买来的熟肉,我不吃。这个酒哪里来的?街上酒店里的,我不吃。哎呀,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大家就说了,我们以为孔子都是圣人,经你这么一说怎么是个疙疙瘩瘩的人啊?不是,大智慧。什么大智慧?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你想想看,熟肉店里的肉他能吃吗?可能有细菌肝炎啊,那个酒伪劣酒,工业酒精啊,举个例子,怎么吃啊?那么你看看,他为什么这个米要舂得又细,肉要切得又细,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美学家,审美的,他讲究美食,他会品味美食。另外,为什么这个肉割得不正他不吃,因为他是讲“礼”的,你这个肉切得歪歪扭扭,不成体统,不合“礼”,所以我不吃。都有一些理念在此。这样一来,你看看我们印象当中孔子很注意卫生,很审美、很讲究礼,但是还要注意到,孔子有非常可爱的一点。孔子是怎么可爱呢?他说过,他说“饭素食,曲肱而枕之”,他说这是我的一大乐趣。什么意思?你别看我刚才跟你说的,这个也不吃,那个也不吃,什么也不吃,但是我能够吃素菜,吃粗食,就能够喝水,就好像他的学生一样,一点饭,一点水我照样吃得很开心,多伟大的人格,能上能下,能精能粗,能美能丑,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味无味,吃到好的东西不露声色,吃到不好的东西照样很审美。
  下面我们要讲第四点,老子说过一个著名的话,他说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什么意思?尽管你这个地方很落后很小,但是你要认为你吃的东西是最美好的。尽管你穿的衣服很薄,但是你要认为你自己穿的衣服是最美的。尽管你居住的地方很简陋,但是你要认为你居住的地方是最好的,尽管你的风俗不大先进,但是你要认为你那里的风俗是最优等的。那么我们就抓住他一句话,叫甘其食,什么叫甘其食?就是认为我吃的东西是最美好的。为什么这么讲?今天大家要吃肉很方便了,古时候要吃肉不方便,所以做官的人叫什么呢?叫肉食者,今天我们叫当官的叫当官者,古代我们就叫肉食者,吃肉的人吃肉的人就是当官的人,当官的人就是吃肉的人。就是说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到肉的,平时是吃不到肉的,很少吃。那么老子就提出这样一个理念,尽管老百姓吃的东西很糟糕,但是你要有这样一个信念,你要这样审美的说,我吃的东西就是甘,甘就是美好。这可是了不起的信念。你看,他利用这句话提醒别人,别看你吃得是那么好,但是你要学会说不,就是你做官的人,生活条件非常好的人,你要学会对自己的饮食说不。什么意思?你不要留恋,你不要贪恋,你应该面对自己说不,你应该体会到粗茶淡饭的那种香味,那份安宁,那份对健康的留恋。中国的皇帝这么多,你看看,很可怜啊,我们的学者根据现有的资料,什么资料?就是皇帝有生年的,有卒年的,就有生死卒年,不是好统计他们的寿命吗?凡是皇帝有生卒年月的,找到209个人,中国的皇帝,就是有生年死年的,209个人把他的平均寿命统计一下,请问大家多少?太可怜了,如果知道这个数字大家都不愿意做皇帝了。39岁。你们看看,皇帝的寿命39岁。你们看看,为什么?吃得太好了。后宫的美色太多了,你看看。那么皇帝当中谁是冠军呢?谁是冠军呢?乾隆。乾隆皇帝是冠军,实岁,实足岁数是88,虚岁89,不得了啊,他执政60年啊,不得了啊,他经过4个朝代,不得了啊,他七代同堂啊,七代同堂啊。为什么人家平均寿命只有39岁,他能够做一个皇帝当中的长寿冠军?这不是偶然的。乾隆这个人就跟老子的饮食之道是相同的,你看,他不大吃荤菜,以素为主,味无味。五味令人口爽,为腹,为腹不为目。你看看,他完全可以天天吃山珍海味,但是他不,控制自己,以素为主。他可以喝天下最美的美酒,不,不不不,我恐之。他可以抽天下最美的香烟,当然那个时候不叫香烟,就是烟,他不抽,你看看,他多厉害啊。他吃,不吃太多的肉。他吃,不吃得太饱。他不抽烟,他不贪恋酒,再加上他的锻炼,再加上他其他一些非常注意的因素。你看,他夏天都不吃冰凉的水的。我们夏天刨冰,冷饮,他夏天都不大吃,非常注意,所以他成为中国的皇帝的冠军,难道容易吗?不容易,这中间就和老子的饮食之道相沟通,谢谢大家!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