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说评论>> 易中天 Yi Zhongti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7年)
品三國
  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咤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駡名最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姦雄。易中天教授將從平民角度為您解讀。
第1節:青梅煮酒論英雄(1)
  青梅煮酒
  在三國時代衆多的英雄人物中,劉備一直是一個謎。這個謎,就像他的字一樣,玄之又玄。劉備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一文不名,衹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復無常地投靠他人。然而他所到之處,總能受到尊重和款待,曹操甚至認為衹有自己和劉備纔是真正的英雄。那麽,曹操說了這句話嗎?他為什麽要這樣說?劉備是英雄嗎?他為什麽是英雄?
  上一集我們說到,放走劉備,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因為曹操已經一眼看出劉備是當時真正的英雄。曹操甚至說了這樣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是載入史册的。《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未出時,獻帝舅(嶽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這是原文。而在“先主方食,失匕箸”後面,裴鬆之註引《華陽國志》補充說:“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三國演義》當中那個著名的故事“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根據這個記載改編的。
  平心而論,《三國演義》這半回篇幅的故事,從文學的角度看很精彩,從歷史的角度看也算真實,因為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大體上都有出處和來歷。比如“衣帶詔”事件,就既見於《三國志》,也見於《後漢書》;劉備種菜一事,見於裴鬆之註引鬍衝《吳歷》,而且言之鑿鑿,種的是大頭菜一類的東西(蕪菁);“望梅止渴”的故事,則見於《世說新語?假譎》,這個成語也典出於此。至於曹操評點當時人物的那些話,也都可以說是他的真實看法。靠不住的衹有一處,搞錯了的也衹有一點。
  搞錯了的一點,是陳邇鼕先生發現的。《三國演義》說,曹操要劉備說說誰是當今英雄,劉備第一個就提到了袁術,曹操笑着說:“塚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其實“塚中枯骨”這個說法不是曹操的,是孔融的。他說的也不是袁術,而是袁術的先人。據《三國志?先主傳》,漢獻帝興平元年(故意194年),徐州牧陶謙因病去世,陳登等人要劉備來代理。劉備不敢貿然接手,說袁術近在咫尺,四世五公,海內所歸,你們何不把徐州送給他?這時北海相孔融就說話了。孔融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傢者耶?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說,你不必擔心,老袁傢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墳墓裏了,怕他做甚!劉備這纔代理了徐州牧。《三國演義》移花接木,把袁術本人說成“塚中枯骨”,是不確的。如果袁術已是“塚中枯骨”,又何必說“吾早晚必擒之”?
  靠不住的一處,是劉備和董承他們的“立券書名”。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董承受獻帝密詔,聯合劉備等人反曹,是結了盟,立了誓,簽了字,畫了押的。那份“衣帶詔”和那份簽字畫押的“義狀”,最後也都是被曹操搜了出來的,可謂“鐵證如山”。所以毛宗崗父子認為,董承的失敗,在於事不機密。毛批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事欲其秘,何必歃血會飲?跡恐其露,何必立券書名?”是啊,何必呢?因此,依我看,沒頭腦的恐怕不是董承,而是羅貫中。羅貫中也不一定就沒頭腦,衹不過寫小說要好看而已。
  指出了這一點的,也是陳邇鼕先生。陳先生的《閑話三分》說,如果劉備、董承他們“立券書名”是實,而且曹操徵劉備就因“衣帶詔”一案而起,那麽,曹操在俘虜了劉備的老婆、孩子和關羽以後,就不會那麽客氣了,也不會由着關羽帶着嫂子和侄子一走了之了。因此陳先生認為,就連這個“衣帶詔”,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偽造,也很難說。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則說:“董承本來是牛輔的餘孽,哪裏是什麽公忠體國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會討托董承呢?這話怕靠不住罷?”
第2節:青梅煮酒論英雄(2)
  第二靠不住,當然很難說的,因為整個事情的真實性都很可疑。按照《三國志》的說法,董承受獻帝密詔謀殺曹操,劉備原本是沒有參與的(先主未發)。碰巧這時曹操說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劉備就參與了(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又碰巧被曹操派遣東徵袁術(會見使),這纔沒有捲入此案(未發)。這麽多的“碰巧”,不可疑嗎?
  可能就連羅貫中也覺得說不通,就把事情的因果關係調整了一下。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劉備是參與了董承密謀的,而且簽署了盟書。但劉備認為這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須嚴格保密(切宜緩緩施行,不可輕泄)。自己則“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沒想到曹操卻請他青梅煮酒論英雄,還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讓劉備當場就嚇得掉了筷子的話。正好這時需要有人帶兵攔截袁術,劉備想:“我不就此時尋個脫身之計,更待何時?”便主動請纓,趁機開溜。劉備對關羽和張飛講:“吾乃籠中鳥,網中魚,此一行如魚入大海,鳥上青宵,不受籠網之羈絆。”
  這樣說,邏輯上是通了,但劉備的人品卻變得可疑。你不是和董承歃血會盟,立券書名,賭咒發誓要消滅曹賊保衛皇上嗎?怎麽纔見了根井繩,就像見了蛇一樣溜之大吉了呢?到底是萬歲爺的安危重要,還是你劉備的性命重要?你劉備不是拯救天下的大英雄嗎?你應該奮不顧身挺身而出呀!至少,也應該留在許都觀望一陣,看看還有沒有機會,怎麽能衹顧自己逃命,置皇帝和董承等人的死活於不顧呢?
  這個問題,暗中維護劉備的陳壽大約也想到了,因此他用了一個麯筆:“會見使”。會,就是碰巧。碰巧曹操派劉備東徵袁術,劉備衹好離開許都。也就是說,劉備出京,不是貪生怕死,也不是背信棄義,而是身不由己。
  顯然,這裏有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歷史上的劉備東徵袁術,究竟是曹操選派的,還是他主動要求的?恐怕是劉備主動請纓,曹操批準的,證據則在《三國志?董昭傳》和《三國志?程昱傳》。據此兩傳,曹操派遣劉備到徐州截擊袁術後,董昭曾經前去勸阻,說“備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曹操的回答是“吾已許之矣”。程昱也和郭嘉一起去找曹操,說:“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藉之以兵,必有異心。”曹操的反應是“悔,追之不及”。也就是說,劉備是主動要求到徐州去截擊袁術的,而且還嚮曹操藉了兵。這事曹操開始時並沒有太在意。董昭去說的時候,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許之”二字正好證明是劉備主動請纓)。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藉兵就是劉備有異心的表現,曹操纔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果然,劉備到了徐州以後,便殺了駐守徐州的車胄,公開反叛曹操。曹操做了一筆大大的賠本生意。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劉備是主動出走的。出走的根本原因,則在於劉備是英雄。既然是英雄,就必定不會心甘情願地寄人籬下,遲早要另立山頭。直接的原因,則是曹操說了那句話,道破了天機,戳穿了劉備的心思,因此非走不可,而且一去永不回。
  但這樣一來,便又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曹操為什麽會犯這樣的錯誤?曹操不是認準了天下的英雄衹有他和劉備兩個嗎?既然如此,那就應該把劉備殺了,至少也應該扣在自己身邊,怎麽能放虎歸山,還藉給他軍隊,讓他如虎添翼呢?以曹操之聰明,或者說姦詐,怎麽會做這種糊塗事?因此我說,整個事情的真實性都很可疑。所謂可疑,就是說,要麽曹操沒說那話,要麽劉備不是英雄。
  那麽,事情的真相是什麽?
  我的看法,第一,劉備是英雄。第二,曹操說了那句話。
  先說第一點:劉備是英雄。說劉備是英雄,許多人可能難以接受。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劉備是很窩囊的。他的本事,一是會跑,二是會哭。這是《三國演義》給我們的印象。其實這是誤解。首先,劉備並非衹會跑,衹會哭,他還會別的。其次,在那個時代,會跑會哭也不丟人,並不能證明這人就窩囊,就不是英雄。劉備會跑,曹操就不會跑?曹操狼狽逃竄的記錄也不在少數。劉備會哭,曹操就不會哭?曹操號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絶書。怎麽就沒有人說曹操窩囊?可見不能這樣簡單的看問題。跑,要看為什麽跑。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為什麽哭。為朋友的情誼而哭,就哭得不丟人。劉備的跑和哭,就多半是這種情況。
首頁>> >> 小说评论>> 易中天 Yi Zhongti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