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聞中國有一高隱之士,前曾遍遊各國,學間優美,世情練達,因其性靜心靈,竟能前知未來之事。所著《慘禍預言》,二十餘捲,皆於十數年前著之,而其後無不句句應驗。此書乃其數十部中之一部也。
數年前,有一中國童子,由日本一女士處得來此書,卻是日文。前月入於譯者之手,衹因言言沉痛,語語刺心,譯者於執筆直述之時,不知賠了多少眼淚,故又名為《賠淚靈》。
看官,你道書中所載何事?卻是詳敘中國光緒甲辰年以後,萬民遭劫,全國為墟,積骸成山,流血成河的慘禍,真是劌目悚心。其中也有一二處,看去略可寬心開顔,但恨全書中不能皆是如此,真無可如何也。
卻說中國江蘇省地方,有一秀士,姓黃名烈,字仲謨。娶妻吳氏,生子名勃,乳名叫光華。當時黃烈住在省中蒼門外馬路左側,因兒子光華年已十四歲,讀書倒也聰明,恐為塾師所誤,所以留在傢中自教。哪知這孩於,自少便是奇怪。雖在父母前不敢有不孝不顧之事,卻是自尊自大,目空今古,專好搞出書中古人言語,恣意批駁。常說道:“孔子刪削詩書,孟子又不信孔子所定的書經中之武成一篇,可見人全靠自己的心思腦力。若孔子思前古聖賢所著,定是不錯;盂子又想孔子所定,必是可信,吾知其必不能成聖也。”又云:“人在世界上,若衹是吃飯、穿衣、娶妻、生子,那與禽獸、蟲蚊有何大異?若是專想到做官發財,不恩做些留名後世之事,那人品越發低下了。況且近日聞得世界上有許多強大之國,都要吞滅我們中國,若不趁早預備抵擋,卻衹滿心私欲,專打算一身一傢之計,及到那禍已臨頭,父母被殺,妻女被淫,財産遭劫,身軀受戮之時,方悔從前不肯出心力,捨錢財,與大衆同心同德,將自己地土保住,也是晚了。衹可恨我國的同胞,不知此理。咳!我中國後來的慘禍,恐怕有被外人和土匪,殺得血肉糜爛的日子了。”想到此處,心中着實鬱悶,因便信步踱出書房,到他雙親住的房中說道:“兒今日身中覺得有些不快,願雙親許我到外逛逛。不知雙親準否?”那仲謨有些難色。吳氏因對他道:“兒子盡日用功,也該放他出去散散心,不然倒把他悶出病來,便不好了。”便道:“你出去罷,衹須早些回來,不要跑乏了。”
那黃勃走出門庭,一直來到西門外煥霄橋上。剛剛走到橋邊,便見有三個乞兒在地上叩頭,口呼:“好少爺,發心布施罷。”黃勃見此,不覺止住步呆看。撇眼忽見來了兩個洋人,飄飄忽忽,大踏腳步闖了過來。那乞兒便狠命地喊道:“嚇!洋先生!嚇!洋先生!救命呵!救命呵!”那黃勃不禁心如針刺,暗暗地想道:“咳!吾國人的無恥,真是世界上第一的了。就是餓到將死,衹好嚮本國同胞求乞些。那外人的錢文,就真是救得活命,也該爭着志氣,寧死不肯受那他國人的恩惠,如何便無志氣到如此!一面想,一面隨那洋人背後走去,看他如何。
不一時,到了一個巷內。那巷內有個小兒,便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口中衹亂嚷道:“洋鬼子嚇!洋鬼子嚇!”登時他的母親早已摟住道:“好孩子別怕,有娘呢!”那孩子衹狠命地驚嚇啼叫。他那母親便嚇他道:“你若不快止住哭,我喚那洋先生來呢!”那孩子兩手一縮,驚得不敢作聲,面如土色。此時那洋人似有急事,卻不在意,已大踏步地去遠了。獨有黃勃不覺氣得發怔,止住腳步,不能復支,便嚮那婦人啐道:“好好的兒子嚇死了,洋人有何可怕?我國人比他們多着呢!”說着,便手撫孩子道:“好兄弟,別怕,我打洋人給你看呢!”一面說,一面伸出拳,嚮前跑去。不一會便回來道:“那洋人因為嚇着你,又被我打了一頓,他怕了,趕緊逃去了。”說着,又將衣袋內銀表取出,便指那面上刻的洋人給那孩子看道:“此中有個洋人,我把他殺給你看。”說着,把表面拆下,擲在地上,將足嚮那畫洋人處,狠狠地蹴踏了幾下。那孩子見得好玩,便笑了一聲。那黃勃便也笑了道:“他是要搶我國的地方,我故殺他。以後真見洋人,都是如此。若是他無害我中國之人,我們卻好與他客客氣氣,也不犯着兇暴起宗,便去打殺他,衹是怕他的心萬不可有。這洋人是最奇僻的,你若愈怕他,他愈殺你;你若不肯服他,他倒看你是好人,倒不害你的。好兄弟,你從今千萬別怕洋人,我們和他們一樣呢。”
後又說了好些話,又叮嚀了婦人以後不可如此,方纔回來。之後,心中委實難過,想道:“我國人,從前太自大,人人俱欲仇洋排外;庚子而後,特變為畏外媚外的了。就如方纔的情形,那外人之威,幾乎不曾嚇殺那小兒。從前聽說我國有個張遼,能止小兒的夜啼。如今外國人,竟是隨便哪一個,都比張遼更威風些,竟能止小兒的晝啼了。一個張遼還擋不住,何況我民竟看彼中之人,個個皆比張遼還怕人呢。咳!要如此看來,有日洋兵到來,收我土地,我國人定是噤不發聲,舉個順民旗出降去了,哪肯和他們抵死抗拒,誓不甘把我祖宗傳下來的國土送與外人呢。咳!這朝廷官府非但是一天捱一天的不肯用絲毫心力,打算為我民人保全國土,竟是將我民人所托命的上地,和我民的財産,樂贈外人,以為買好之計。已是無可望了。怎奈我民人一個個都尚在醉夢之中,死到臨頭尚不醒悟,即那略曉時事的,也都不知道國傢若被外人滅了,我民人是萬無幸免的。他卻預備降服,想做外人的奴隸。更有一班號稱志士的,日日倡言愛國保種,到了中國將亡的地步,卻不曾實做些報國的事出來,非是怕官府見疑拿辦,便說是無人可以與謀。看來,救我中國的危難,非但於官府無望,民人無望,連那志士也是靠不住了。”想到此,卻自啐道:“咳!我黃勃難道不是個男兒,必將這大責任、大事業專等他們做去嗎?衹是我如今,學問尚是太淺,不如且去外洋遊學一回,練成一個智能兼全之士。回來為國傢辦起事來,那再造中國的大英雄,恐怕便是我了。”
主意已定,便回到傢中,悄悄地將他祖父分給他的銀子三百二十兩拿出來,藏於一個皮包內,寫了告別書一封,夾在懷內,也不面辭父母,一徑來到輪船碼頭,便將書信投在郵政箱內。恰好前往上海的汽船,將要開船。連忙買了船票,便跳下船去,那汽船便飛也似的開了。這裏他的父母得信之後,不免一番煩惱,但是他們的心,也有些被他兒子感動了,所以也由他去。
且說黃勃次日到了上海,便買了外國衣一套,改了裝。打聽往日本的船次日開駛,便也買了船票。至次日八點鐘,便由客棧下船。十二點鐘,衹聽得汽笛一吹,那船早已開了。剛剛行到吳淞口時,忽聽得隔艙嬌音裊裊,似是女郎吟詠之聲。聽去卻是東語。少頃又聽一女道:“你能用漢語讀嗎?”那女郎笑了一聲,便念道:“一聲報道虎狼來,赫赫名邦一日摧。”黃勃聽了,便吃了一驚道:“也是外人打進來了,此言競是道中國已經亡了。”又聽道:“異色旌旗分道出。”便想道:“不好了,這是各國兵來瓜分了。”又聽道:“同心羈紲望鄉回。”此句不解何意。衹聽那女郞道:“若此,或有救麽?”那念的女郞又道:“不然,你且聽下句來。三年血肉空搏戰,萬裏河山終劫灰;莫道閑人情易遣,重興未睹恨難恢。”那女子嗤的一聲笑道:“果然無望。”黃勃此時心中不禁七上八下的亂猜,思欲過去一問,怎奈未曾通問,不敢造次。忽又聽道:“茫茫竜陸盡煙霾,碧血漫空野積骸;蹈海仲連空抱恨,哭廷胥子有餘哀。”那女子道:“不知這是何人?”又念道:“千軍壯氣城頭沮,一片新旗海角來;卻剩彈丸延帝裔,豈真屹立在天涯。”
黃勃聽到此處,便認定句句是為中國而言。但其中所言,多似後來亡後的話,何以便能預言在先。心中疑團莫解,不免踱出艙來,嚮那女郎住的艙門口,摘帽欠身道:“二位女博士請了。”那兩個女子便放下書捲,立起回了禮,便道:“先生貴姓大名,尚未領教。”黃勃道:“小生姓黃名勃,年少未字,乳名光華,係吳人。衹因敝國現今危亡之期已迫,特往貴國求些學問,將來或能為國傢幹些事業。適纔竊聽清詠,好似句句切着敝國而言,但好些都似是未來之語,小生着實狐疑,特來請教。敢問二位貴姓大名?”那長些的女子便道:“妾姓中江,名大望。此係妹子,名篤濟。適纔所誦之詩,卻是貴國的高人所作。捨妹去年三月,前往貴國天台山漫遊,山上遇見一位老人,年約六十餘歲,童顔鶴發,卻是西洋的袋扮。捨妹與之為禮,蒙其請到洞院內飲茶。捨妹感其殷勤,便與之同往。及到洞口,忽見一位奇古的老人,不像道人,卻是前明裝束。頭戴角巾,身披儒服。捨妹不勝詫異。那洋服的老人便指道:‘此是傢父。’捨妹便與為禮。那明服的老人詢及鄉邦姓氏,也着實禮待,便同到花園子內大樓上飲茶,捨妹便問他父子何以異服,且何不穿本朝的製服呢?那明服者道:‘老夫祖上自明亡迄今,九世未曾剃發改服。當那韃子入關時,老夫傢內為不肯剃發,被韃子用非刑殺死者,計二十一人。先九世祖時尚甚幼,當時有一塾師,與之同逃至此,即居住在此洞之中。後來那塾師死去,遺言不可剃發,便將他的女兒配與先九世祖。後來世世相傳,皆記着先世一傢門為頭髮之故,竟送了命,以故雖死也再不肯把那狗尾子栽在頭上。那小兒,他是自少出洋遊學的。先時走內地時,尚是裝作道人,後來上了洋船,見得不便,遂將頭髮斷了,改裝西服。他寫信來尋老夫說:“這西洋的衣服,及世界萬國公用的,就是我明朝至今未亡,也應改製。因其適於衛生,且甚便於行止動作也。兒並不是違背祖訓,衹是從天下之公而已。若滿洲之製,則兒有雖死弗從而己。”老夫見得有理,也就不問了。至於老夫,年既衰朽,於外國的學問技術,未曾懂得一點,若是也急急的改裝易服,自思真是不配。所以讓他領略過西國實學的,獨穿了西服。這便是父子異服,及老夫明裝的原故。’當時捨妹聽他這一席話,着實起敬,不由得與他細淡起政治哲理來。那明服的老人,卻是博通中外,貫串古今。那兩老又邀捨妹遍遊各處勝景,不意忽然下了一行春雨,一直落到天晚,愈下愈大起來。那老者便留捨妹在山過宿,卻派兩個女侍童前來服侍。那洋服者又着人請他孫女兒及學生三人前來,便同捨妹於洞院左邊園中王漢樓上住下。樓中鋪設精緻,其中罕見之物,言之不盡。那四位女士,卻是琴、棋、詩、畫、天文、地輿、測算、兵法,無所不曉。內中有一女子專好誦詩,口中便念着方纔捨妹所念的那兩首詩。合妹聽來不解,便問此詩何人所作?那女子便引到後樓藏書之處,於千箱萬卷中,手指一個竹篋子,笑道:‘此篋內,都是此種詩詞,恐柏你盡不懂呢?’說着,笑了一聲。那時已經擺上酒餚飯菜,便請捨妹用了。那四位女子,便同聲歌唱什麽《愛國歌》、《中國大希望歌》,煞是好聽。不多時,便皆安睡了。捨妹心中記挂着那竹篋內的書,必欲一讀。夜裏衹是睡不着,待那四位女子熟睡了,便悄悄偷嚮那放竹篋處,將它慢慢的開起。其中有一本匣,面上書曰《預言秘牘》,卻封鎖得極其堅固。捨妹見是此種書名,欲看之心益切,不由得嚮四處找起匙子來,卻哪裏找得着?不得已,用小刀子將那箱底釘的鐵釘抽起,那底便脫下來。捨妹信手取來一本,卻是甲午年戰敗預言,題曰:《甲申年測記》。便偷將前後略略翻看,卻都實有其事。因其方頗長,不及詳看,便往下再找,更有什麽《戊戌年變政預言》、《庚子年國難預言》,略看一二,也都符合。但其中多記各處士子工商及各社會的情形,多是沒有聞見的。後來取出一本《甲辰年瓜分慘禍預言》。捨妹暗忖,若將此書錄回,與我國人看看,真是可當一宗奇談,因此極力偷錄起來。及至天明快了,已經錄完。後面卻有詩四句云:‘漫著預言篇,書成涕泫然;民心如有意,人事可回天。’錄完,將書還放在原處,仍將箱底合上,更將鐵釘鉗入,卻都無人知覺。次早已晴,便辭了兩老及衆人,回到寓所,急急將這書譯成東文。”
說完,因手舉方纔的書說道:“這捲便是,不知君可念過東文沒有?”黃勃道:“尚望女史藉我那漢文的。”那篤濟道:“漢文的被我朋友藉去。後來這朋友因心惡敝國一個官吏作事不合,便暗暗剌他死了。過了幾天,他卻自已也用利劍自刎了。衣帶上書云;‘方今中國民人,尚在醉夢之中。瓜分之事,已迫近矣。中國亡,日本亦必不保。吾不忍見全洲黃種盡為白人奴隸,故死。惟吾不能盡我心力,以圖補救,死有餘辜。所以如此者,所以示中日之人,以毋庸畏死而惜命耳。’所以此漢文的,不知失於何處。閣下欲讀此書,衹今惟有東文的。”那黃勃道:“小生不識東文,尚望女博士教我看去。”篤濟女士道:“這卻不難。敝國的文,原盡是中文,惟其中參有假名。有人指點,倒是容易看的。”說罷,便將書遞與黃勃,一行一行的教他看去,那黃勃讀來,卻是忽而眼淚漣漣,忽而心上忡忡,忽而發指皆裂,忽而色舞眉飛。兩位女士,看仙如此血誠,着實敬愛。後來黃勃便嚮女士藉來,攜往東京,托一個能譯東文書的朋友譯出中文,庶或警醒全國。不意船到神戶上岸時,卻與兄弟相遇,固便托兄弟澤了,此便是有此書的原由。
一日,兄弟方欲開譯此書,忽見兩個日本女士慌慌張張的跑來,對黃勃道:“先生,不好了。”嚇得我們二人吃了一驚。正是:得到奇書勝良友,傳來警報感多情。
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數年前,有一中國童子,由日本一女士處得來此書,卻是日文。前月入於譯者之手,衹因言言沉痛,語語刺心,譯者於執筆直述之時,不知賠了多少眼淚,故又名為《賠淚靈》。
看官,你道書中所載何事?卻是詳敘中國光緒甲辰年以後,萬民遭劫,全國為墟,積骸成山,流血成河的慘禍,真是劌目悚心。其中也有一二處,看去略可寬心開顔,但恨全書中不能皆是如此,真無可如何也。
卻說中國江蘇省地方,有一秀士,姓黃名烈,字仲謨。娶妻吳氏,生子名勃,乳名叫光華。當時黃烈住在省中蒼門外馬路左側,因兒子光華年已十四歲,讀書倒也聰明,恐為塾師所誤,所以留在傢中自教。哪知這孩於,自少便是奇怪。雖在父母前不敢有不孝不顧之事,卻是自尊自大,目空今古,專好搞出書中古人言語,恣意批駁。常說道:“孔子刪削詩書,孟子又不信孔子所定的書經中之武成一篇,可見人全靠自己的心思腦力。若孔子思前古聖賢所著,定是不錯;盂子又想孔子所定,必是可信,吾知其必不能成聖也。”又云:“人在世界上,若衹是吃飯、穿衣、娶妻、生子,那與禽獸、蟲蚊有何大異?若是專想到做官發財,不恩做些留名後世之事,那人品越發低下了。況且近日聞得世界上有許多強大之國,都要吞滅我們中國,若不趁早預備抵擋,卻衹滿心私欲,專打算一身一傢之計,及到那禍已臨頭,父母被殺,妻女被淫,財産遭劫,身軀受戮之時,方悔從前不肯出心力,捨錢財,與大衆同心同德,將自己地土保住,也是晚了。衹可恨我國的同胞,不知此理。咳!我中國後來的慘禍,恐怕有被外人和土匪,殺得血肉糜爛的日子了。”想到此處,心中着實鬱悶,因便信步踱出書房,到他雙親住的房中說道:“兒今日身中覺得有些不快,願雙親許我到外逛逛。不知雙親準否?”那仲謨有些難色。吳氏因對他道:“兒子盡日用功,也該放他出去散散心,不然倒把他悶出病來,便不好了。”便道:“你出去罷,衹須早些回來,不要跑乏了。”
那黃勃走出門庭,一直來到西門外煥霄橋上。剛剛走到橋邊,便見有三個乞兒在地上叩頭,口呼:“好少爺,發心布施罷。”黃勃見此,不覺止住步呆看。撇眼忽見來了兩個洋人,飄飄忽忽,大踏腳步闖了過來。那乞兒便狠命地喊道:“嚇!洋先生!嚇!洋先生!救命呵!救命呵!”那黃勃不禁心如針刺,暗暗地想道:“咳!吾國人的無恥,真是世界上第一的了。就是餓到將死,衹好嚮本國同胞求乞些。那外人的錢文,就真是救得活命,也該爭着志氣,寧死不肯受那他國人的恩惠,如何便無志氣到如此!一面想,一面隨那洋人背後走去,看他如何。
不一時,到了一個巷內。那巷內有個小兒,便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口中衹亂嚷道:“洋鬼子嚇!洋鬼子嚇!”登時他的母親早已摟住道:“好孩子別怕,有娘呢!”那孩子衹狠命地驚嚇啼叫。他那母親便嚇他道:“你若不快止住哭,我喚那洋先生來呢!”那孩子兩手一縮,驚得不敢作聲,面如土色。此時那洋人似有急事,卻不在意,已大踏步地去遠了。獨有黃勃不覺氣得發怔,止住腳步,不能復支,便嚮那婦人啐道:“好好的兒子嚇死了,洋人有何可怕?我國人比他們多着呢!”說着,便手撫孩子道:“好兄弟,別怕,我打洋人給你看呢!”一面說,一面伸出拳,嚮前跑去。不一會便回來道:“那洋人因為嚇着你,又被我打了一頓,他怕了,趕緊逃去了。”說着,又將衣袋內銀表取出,便指那面上刻的洋人給那孩子看道:“此中有個洋人,我把他殺給你看。”說着,把表面拆下,擲在地上,將足嚮那畫洋人處,狠狠地蹴踏了幾下。那孩子見得好玩,便笑了一聲。那黃勃便也笑了道:“他是要搶我國的地方,我故殺他。以後真見洋人,都是如此。若是他無害我中國之人,我們卻好與他客客氣氣,也不犯着兇暴起宗,便去打殺他,衹是怕他的心萬不可有。這洋人是最奇僻的,你若愈怕他,他愈殺你;你若不肯服他,他倒看你是好人,倒不害你的。好兄弟,你從今千萬別怕洋人,我們和他們一樣呢。”
後又說了好些話,又叮嚀了婦人以後不可如此,方纔回來。之後,心中委實難過,想道:“我國人,從前太自大,人人俱欲仇洋排外;庚子而後,特變為畏外媚外的了。就如方纔的情形,那外人之威,幾乎不曾嚇殺那小兒。從前聽說我國有個張遼,能止小兒的夜啼。如今外國人,竟是隨便哪一個,都比張遼更威風些,竟能止小兒的晝啼了。一個張遼還擋不住,何況我民竟看彼中之人,個個皆比張遼還怕人呢。咳!要如此看來,有日洋兵到來,收我土地,我國人定是噤不發聲,舉個順民旗出降去了,哪肯和他們抵死抗拒,誓不甘把我祖宗傳下來的國土送與外人呢。咳!這朝廷官府非但是一天捱一天的不肯用絲毫心力,打算為我民人保全國土,竟是將我民人所托命的上地,和我民的財産,樂贈外人,以為買好之計。已是無可望了。怎奈我民人一個個都尚在醉夢之中,死到臨頭尚不醒悟,即那略曉時事的,也都不知道國傢若被外人滅了,我民人是萬無幸免的。他卻預備降服,想做外人的奴隸。更有一班號稱志士的,日日倡言愛國保種,到了中國將亡的地步,卻不曾實做些報國的事出來,非是怕官府見疑拿辦,便說是無人可以與謀。看來,救我中國的危難,非但於官府無望,民人無望,連那志士也是靠不住了。”想到此,卻自啐道:“咳!我黃勃難道不是個男兒,必將這大責任、大事業專等他們做去嗎?衹是我如今,學問尚是太淺,不如且去外洋遊學一回,練成一個智能兼全之士。回來為國傢辦起事來,那再造中國的大英雄,恐怕便是我了。”
主意已定,便回到傢中,悄悄地將他祖父分給他的銀子三百二十兩拿出來,藏於一個皮包內,寫了告別書一封,夾在懷內,也不面辭父母,一徑來到輪船碼頭,便將書信投在郵政箱內。恰好前往上海的汽船,將要開船。連忙買了船票,便跳下船去,那汽船便飛也似的開了。這裏他的父母得信之後,不免一番煩惱,但是他們的心,也有些被他兒子感動了,所以也由他去。
且說黃勃次日到了上海,便買了外國衣一套,改了裝。打聽往日本的船次日開駛,便也買了船票。至次日八點鐘,便由客棧下船。十二點鐘,衹聽得汽笛一吹,那船早已開了。剛剛行到吳淞口時,忽聽得隔艙嬌音裊裊,似是女郎吟詠之聲。聽去卻是東語。少頃又聽一女道:“你能用漢語讀嗎?”那女郎笑了一聲,便念道:“一聲報道虎狼來,赫赫名邦一日摧。”黃勃聽了,便吃了一驚道:“也是外人打進來了,此言競是道中國已經亡了。”又聽道:“異色旌旗分道出。”便想道:“不好了,這是各國兵來瓜分了。”又聽道:“同心羈紲望鄉回。”此句不解何意。衹聽那女郞道:“若此,或有救麽?”那念的女郞又道:“不然,你且聽下句來。三年血肉空搏戰,萬裏河山終劫灰;莫道閑人情易遣,重興未睹恨難恢。”那女子嗤的一聲笑道:“果然無望。”黃勃此時心中不禁七上八下的亂猜,思欲過去一問,怎奈未曾通問,不敢造次。忽又聽道:“茫茫竜陸盡煙霾,碧血漫空野積骸;蹈海仲連空抱恨,哭廷胥子有餘哀。”那女子道:“不知這是何人?”又念道:“千軍壯氣城頭沮,一片新旗海角來;卻剩彈丸延帝裔,豈真屹立在天涯。”
黃勃聽到此處,便認定句句是為中國而言。但其中所言,多似後來亡後的話,何以便能預言在先。心中疑團莫解,不免踱出艙來,嚮那女郎住的艙門口,摘帽欠身道:“二位女博士請了。”那兩個女子便放下書捲,立起回了禮,便道:“先生貴姓大名,尚未領教。”黃勃道:“小生姓黃名勃,年少未字,乳名光華,係吳人。衹因敝國現今危亡之期已迫,特往貴國求些學問,將來或能為國傢幹些事業。適纔竊聽清詠,好似句句切着敝國而言,但好些都似是未來之語,小生着實狐疑,特來請教。敢問二位貴姓大名?”那長些的女子便道:“妾姓中江,名大望。此係妹子,名篤濟。適纔所誦之詩,卻是貴國的高人所作。捨妹去年三月,前往貴國天台山漫遊,山上遇見一位老人,年約六十餘歲,童顔鶴發,卻是西洋的袋扮。捨妹與之為禮,蒙其請到洞院內飲茶。捨妹感其殷勤,便與之同往。及到洞口,忽見一位奇古的老人,不像道人,卻是前明裝束。頭戴角巾,身披儒服。捨妹不勝詫異。那洋服的老人便指道:‘此是傢父。’捨妹便與為禮。那明服的老人詢及鄉邦姓氏,也着實禮待,便同到花園子內大樓上飲茶,捨妹便問他父子何以異服,且何不穿本朝的製服呢?那明服者道:‘老夫祖上自明亡迄今,九世未曾剃發改服。當那韃子入關時,老夫傢內為不肯剃發,被韃子用非刑殺死者,計二十一人。先九世祖時尚甚幼,當時有一塾師,與之同逃至此,即居住在此洞之中。後來那塾師死去,遺言不可剃發,便將他的女兒配與先九世祖。後來世世相傳,皆記着先世一傢門為頭髮之故,竟送了命,以故雖死也再不肯把那狗尾子栽在頭上。那小兒,他是自少出洋遊學的。先時走內地時,尚是裝作道人,後來上了洋船,見得不便,遂將頭髮斷了,改裝西服。他寫信來尋老夫說:“這西洋的衣服,及世界萬國公用的,就是我明朝至今未亡,也應改製。因其適於衛生,且甚便於行止動作也。兒並不是違背祖訓,衹是從天下之公而已。若滿洲之製,則兒有雖死弗從而己。”老夫見得有理,也就不問了。至於老夫,年既衰朽,於外國的學問技術,未曾懂得一點,若是也急急的改裝易服,自思真是不配。所以讓他領略過西國實學的,獨穿了西服。這便是父子異服,及老夫明裝的原故。’當時捨妹聽他這一席話,着實起敬,不由得與他細淡起政治哲理來。那明服的老人,卻是博通中外,貫串古今。那兩老又邀捨妹遍遊各處勝景,不意忽然下了一行春雨,一直落到天晚,愈下愈大起來。那老者便留捨妹在山過宿,卻派兩個女侍童前來服侍。那洋服者又着人請他孫女兒及學生三人前來,便同捨妹於洞院左邊園中王漢樓上住下。樓中鋪設精緻,其中罕見之物,言之不盡。那四位女士,卻是琴、棋、詩、畫、天文、地輿、測算、兵法,無所不曉。內中有一女子專好誦詩,口中便念着方纔捨妹所念的那兩首詩。合妹聽來不解,便問此詩何人所作?那女子便引到後樓藏書之處,於千箱萬卷中,手指一個竹篋子,笑道:‘此篋內,都是此種詩詞,恐柏你盡不懂呢?’說着,笑了一聲。那時已經擺上酒餚飯菜,便請捨妹用了。那四位女子,便同聲歌唱什麽《愛國歌》、《中國大希望歌》,煞是好聽。不多時,便皆安睡了。捨妹心中記挂着那竹篋內的書,必欲一讀。夜裏衹是睡不着,待那四位女子熟睡了,便悄悄偷嚮那放竹篋處,將它慢慢的開起。其中有一本匣,面上書曰《預言秘牘》,卻封鎖得極其堅固。捨妹見是此種書名,欲看之心益切,不由得嚮四處找起匙子來,卻哪裏找得着?不得已,用小刀子將那箱底釘的鐵釘抽起,那底便脫下來。捨妹信手取來一本,卻是甲午年戰敗預言,題曰:《甲申年測記》。便偷將前後略略翻看,卻都實有其事。因其方頗長,不及詳看,便往下再找,更有什麽《戊戌年變政預言》、《庚子年國難預言》,略看一二,也都符合。但其中多記各處士子工商及各社會的情形,多是沒有聞見的。後來取出一本《甲辰年瓜分慘禍預言》。捨妹暗忖,若將此書錄回,與我國人看看,真是可當一宗奇談,因此極力偷錄起來。及至天明快了,已經錄完。後面卻有詩四句云:‘漫著預言篇,書成涕泫然;民心如有意,人事可回天。’錄完,將書還放在原處,仍將箱底合上,更將鐵釘鉗入,卻都無人知覺。次早已晴,便辭了兩老及衆人,回到寓所,急急將這書譯成東文。”
說完,因手舉方纔的書說道:“這捲便是,不知君可念過東文沒有?”黃勃道:“尚望女史藉我那漢文的。”那篤濟道:“漢文的被我朋友藉去。後來這朋友因心惡敝國一個官吏作事不合,便暗暗剌他死了。過了幾天,他卻自已也用利劍自刎了。衣帶上書云;‘方今中國民人,尚在醉夢之中。瓜分之事,已迫近矣。中國亡,日本亦必不保。吾不忍見全洲黃種盡為白人奴隸,故死。惟吾不能盡我心力,以圖補救,死有餘辜。所以如此者,所以示中日之人,以毋庸畏死而惜命耳。’所以此漢文的,不知失於何處。閣下欲讀此書,衹今惟有東文的。”那黃勃道:“小生不識東文,尚望女博士教我看去。”篤濟女士道:“這卻不難。敝國的文,原盡是中文,惟其中參有假名。有人指點,倒是容易看的。”說罷,便將書遞與黃勃,一行一行的教他看去,那黃勃讀來,卻是忽而眼淚漣漣,忽而心上忡忡,忽而發指皆裂,忽而色舞眉飛。兩位女士,看仙如此血誠,着實敬愛。後來黃勃便嚮女士藉來,攜往東京,托一個能譯東文書的朋友譯出中文,庶或警醒全國。不意船到神戶上岸時,卻與兄弟相遇,固便托兄弟澤了,此便是有此書的原由。
一日,兄弟方欲開譯此書,忽見兩個日本女士慌慌張張的跑來,對黃勃道:“先生,不好了。”嚇得我們二人吃了一驚。正是:得到奇書勝良友,傳來警報感多情。
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卻說軒轅正裔正在譯書,忽見日本中江篤濟和大望來到,喘籲籲的對黃勃道:“不好了!近聞各國因貴園不能抵拒俄國,讓俄國獨得厚利,將東三省占了。各國各因自衛起見,也須嚮貴國求得同等利益,為匹力均勢之計。今者各國各派專員前來北京合議,但是各國公使,已得其本國政府之諭,嚮中國指索豁與之地。前禮拜二,已會議一次,略將瓜分的地圖,附以貼說,某省某省應屬某國某國,照會北京政府,速即預備派兵鎮定民心,以免抵擋,然後交豁。說是限六日回覆,三個月實行。衹留一二處為滿洲人並皇帝寄足之地。足下已聞否?”那黃勃聽了此言,不覺哇的一聲,口吐鮮血,不由得仰身倒了。嚇得正裔和篤濟姊妹二人急忙扶住。那大望便道:“現今此信未必確實,閣下何必如此。”
那黃勃兩眼垂淚道:“好哥哥、好姊姊,快把刀來將我殺死了,再來碎屍萬段的斬了,尚是不能蔽我的罪。這中國是生我的父母,是活我的恩人。他的土地,載着我十四年;生的百物,養着我這麽大。如今他亡了,我也不曾有絲毫報答他,我尚能算得一個人麽?”說着,頓足捶胸地大哭起來,又說道:“況且自我的首先始祖而來,皆托生在此中國的地上。我祖宗、我父母、我兄弟姊妹,連我自己的身,一絲一發,何莫非此中國養大的!我衹道我死了,他尚千秋萬歲的長在世間,不承望他被外國來分裂了,世界上便無他的國名了。嚇!老天!老天!何不把我黃勃雷擊火燒,蛇吞虎咬,水淹刀傷,油煎岩壓的嚴嚴重罰,代我的中國受這場惡禍;為何卻把我的中國亡了!為何卻把我中國亡了!”說着,又號啕大哭。
正裔急得無法,衹得慰道:”好兄弟,你且聽我一言。我中國養你這麽大,他臨危的時候,你應該和我想法去保他。若但這樣的痛哭傷感,倘或一時死了,便使中國少了一人保護,你豈不是罪上加罪?依我說,尚是出去打聽消息,一面與我國在此留學的同胞商議,大傢同回故國,好歹盡我們的心力,且去保他。若不能保住,那時我和你同死未遲。難道我便捨得國傢麽?好兄弟,我的心都碎了。你別誤我時刻,與我打聽去罷。”說着,已是淚如雨下,那中江姊妹二人也不禁傷感。
黃勃聽了,也恐耽誤打聽的時候,忙收了淚道:“如今我們當往何處打聽?”正裔道:“我們一處去找我們回回的,問他聞的如何?”中江篤濟忙道:“我記得那本《慘禍預言》內頭一頁,載雲:‘若有熱心愛國的人,將我此書編成章回體小說,傳布國中。或且人人醒悟,盡照着書中那先時佈置,轉禍為福的各章,急急辦去,這中國或且可以死中復生。所以此書原名又叫做《醒魂奪命散》。’著此書的人,既然是個先知之士,前此無不所言皆驗。你們照他的言編做小說,或是真能救活中國也未可知。依我說,編譯此書,真是片刻難緩。不如我姊妹且和黃君出去打聽了,軒轅君且趕速將那書編成小說,趕緊付印,這也是一宗報國之事。”黃勃聽了,便推正裔道:“好哥哥,你快編去,我和兩位打聽去罷。一禮拜不能成功,我就殺你呢!”說着,便拉中江姊妹跑了。後來黃勃打聽回來,說尚未有確信,因此二人衹一面探聽,一面急急忙忙的將《慘禍預言》編輯起來,冀能救得中國,此是後話。
且說此時黃勃去後,這裏正裔打開書一看,果然先載一引,與篤濟方纔所說相符。及看此書的開端,卻是兩首詩。看了一看,不覺吃了一驚。後來細細看去,卻載着黃勃也在其內,竟將黃勃得到此書以及等等行為,都說得毫釐不爽。心中着實驚訝,愈覺得著此書之人,真有一片的苦心,如何便能如此設想。益信得此書可以救國,便急急的譯去了。衹因眼前黃勃暨譯者所行的事,都被此書載了,所以莫辨何處是那人起筆之處。
卻說那瓜分警報傳到中國,便有些真正志士,急得似螞蟻在油鍋上一般,成日裏如狂如癡,東馳西走,呼號奔告,直至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苦苦的思量要抵抗外人。也有些平日會說大話的,到了此時,好似狗子聞獅吼一般,早把尾巴子夾在屁股後,連頭也不敢仰一仰,衹是坐以待斃了。
不意有個裔州地方,有一位士子,姓曾,名郡譽,字曰子興。先前也曾出洋,進過美國大學堂。畢業回華,後來被某官府聘為學堂教習。衹因官辦的學堂,專意教人學作奴隸,那世界上人人應知的公理,卻不肯與學生談及。所以鬱鬱不樂,銷了差使,將自己的傢業賣了,以作經費,即往城外自立一所學堂,便名曰自立學校。那學生額設一百二十人,已經辦約二年有餘。那日聞得瓜分中國之信,那子興立即大開演說之場,召集諸生,上堂聽講,並且開了大門,招人入聽。到了人集頗多,那子興便上壇講道:
“兄弟今日得到警信,說是各國已經議定瓜分中國。現令德兵已由膠州遷至煙臺,英兵已嚮瓜州進發。為占領揚子江流域,又云英國已派總督來華,管理領地,巳經到了香港。如此,法國不日定必進兵兩廣。日本定必進兵福建。可伶我堂堂大國,將被諸強臠割以盡。諸君試思,人有玩好之物,一旦見奪於人,尚且不甘。況且如今我們的中國,自四千年以來,就是我們祖宗所藉以托身安命長養子孫的土地,世世相傳,流到我輩。雖是早被那韃子據了,但是那滿人的聰明才智,是不及我們漢人的。他是野蠻賤種,雖然一時得志,我們尚可再圖恢復,如明太祖驅逐元人之事,我們漢人必能做到。若是被那外洋白種人得了,他便四處設立警察,日夜邏巡,監察我們,不許我們聚集談話。你們想想,不得聚集衆人,尚能恢復得國麽?況且更於一切要害之處,屯駐精兵,將我地方建築鐵道,四通八達。不論何方有事,他幾分鐘之間,便可集兵盈萬,哪裏與我民有個下手恢復的地方呢?那時估量我們,已是無從反抗。更用滅種的手段,將我們全種滅了,好將土地把他們國裏人,滋育蕃息,快活受用。你道滅種是用何法呢?他於大兵到來之日,先說我們是賤種,是野蠻,無智無纔,不能創造利器,訓練甲兵;又不能大衆同心,愛護國土;卻衹人人專愛身傢,不肯共謀有益大衆之事。此種人,不能享福於地球土,應當滅絶淨盡,讓他有智的受用。即便縱兵搶劫銀錢,姦淫婦女,踐踏民人,焚毀村鎮。那時加以土匪乘機發作,亂殺亂搶。那不肖無恥、狗豬不如的漢人,或應他招募,做他兵卒,自殺我本回的同胞。那官兵也是極意騷猶的,不用言了。列位試想,那時的光景,耳中但聞民人乞命之聲,目中但見骸骨縱橫之慘。天上火光,地下血赤,炮彈轟天,橫飛紛射。眼巴巴看着骨肉慘遭暴虐,妻孥橫被摧殘。逃難過山丘,不忍見祖宗暴骨。饑民方槁餓,裂我肢體而生吞。斯時之景,其何堪也。或有幸而漏網者,則彼必橫侵暴斂,以睏其生。居屋有稅,人回有稅,器具、禽畜無不有稅。畜一犬每年須納錢一千;畜一牛則每年須繳洋十圓。欲買衣服,須先有納稅之款,始得禦寒。欲糴糶糧,須先有人公之錢,始敢果腹。乃至死一人,則買棺有稅;生一兒,則報名有稅,如有八口之傢,每月如不能繳公二百數十圓,則不免囹圖矣。此俄、德已行於旅順、膠州者也。且一切大利所在,彼必盡行收取,吾民皆不得過問。吾民有富者,則必收其財,而使之貧。有貴者,則必抑為奴,而使之賤。凡上等之事,如讀書、做官、經商等,吾民皆不得為。所得為者,惟苦工之事耳。做工所能有幾何,而每月必須繳納苛稅,不免生汁日益艱難,那就漸漸的我們人口一年減似一年了。又況他的人可以隨意辱我、侮我、打我、殺我。其為官者,皆不禁止,必須到得吾民盡絶,方始甘休。你道可慘不可慘呢?看來,如今我們總不能逃出一死字了。但是與其等我們被屠殺殘暴而死,何如於今趕緊預備,集合我們大衆,與那來收我土地的極力一戰。戰而不勝,亦惟死耳,倒還為我祖宗傳下的地方留個名譽,給人傢說此處人民是有志氣的。況且我們如果個個同心,前死後繼,也未必定是不能保住地方的。若能夠勢力日雄,或且建立不世的功業來,那我們的英名,豈不傳到五洲萬國去麽?即使失敗而死,亦死得轟轟烈烈的。大凡天地間最苦的莫如死,但是均須一死。便須想死時快活的方法。假如我們於起義救國時而死,心中必覺得正氣衝霄,光芒萬丈,哪裏更覺得苦。假如是悠悠忽忽,苟求幸免,待到那洋彈貫胸,匪刀加頸,那時方且自侮不曾及時出些心九,與大衆共襄義舉,如今竟是不免一死,卻又為人唾駡的,那心中真是又侮、又懼、又愧、又傷,這不是死得更苦麽?兄弟如今敬問諸君同胞:是待外人來殺,待土匪來殺呢?還是做個有氣義、有英風的男兒而死呢?”
登時那聽者齊聲道:“我們皆願做個有義氣的男兒而死。曾先生你道今須如何佈置呢?”那子興未及答言,但聽哄的一聲,那一百二十個學生,盡舉手一躍道:“我等皆願立義勇隊赴戰,為國傢效死,願先生做這領袖。那洋兵今日到來,裁們便今日與他决死。他明日到來,便明日與他决死。他半夜三更來,我們便半夜三更與他决死。”那先生道:“我是情願的,好歹我們師生同盟網拼一死,休作那無志無氣的人,死了也好見我們神聖祖宗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於地下了。”衆學生齊聲鼓掌,口中共高聲叫道:“為國死呵!為國死呵!男兒呵!男兒呵!男兒為國死呵!”那過路的人來聽者中有數人道:“我們都是男兒,年紀且是大些,難道反不如小孩子麽?我們也回去說給大傢聽聽,也去起義兵來如何?”於是大傢叫道:“我們!我們報國!報國!起義兵報國去也。”哄的一聲,大傢衝出門去了。於是街上三三五五,一群一陣的摩拳擦掌,口口聲聲衹說洋人來了,預備打仗罷。也有跑到鄉下轉報的,也有取出槍炮刀矛來磨洗的。有二三處已有團練,因此也便重新整頓。後來與英兵纍次大戰,互有殺傷。洋兵見彼等一片血誠,甘心殉死,甚是嘆服。雖然這土炮不曾爭得回來,卻與他處亡的不同,倒留個赫赫盛名流傳後世,此是後話。
且說那曾子興同學生一百二十人,見聽衆感動,當衆人出門去的財候,便喝彩拍掌,以示親愛。子興看那聽衆去盡,卻復上壇對諸生道:“諸位好兄弟,既是同心為國效死,固是可嘉。但義勇隊不是空言立得,如今立一册子,大傢須親筆簽名方可。”一個學生便嚮帳房取了一本簿子來,大傢便公舉曾先生做總理兼教習。子興即將自己姓名簽了。諸生便欲嚮前題名,那子興道:“這名是不可輕易簽的。今日簽了名,便是入了死籍,一旦有事,便出去打仗。倘若有人臨陣脫逃,我們自傢便派個人去殺死他。諸君,須自信臨時不至怕死,又不至被傢人絆住,方可入隊。不然,恐有後梅。”那學生大叫道:“我們是不怕死的,我傢是不能壓製我的。”子興道:“但是如此,你們這些年紀太小的,衹可另編一預備隊。待我們稍長的先去打仗。打勝不用言了;若敗了,你們小的再來繼我一死未遲。”那一班小些的同聲叫道:“我們年紀雖小,捨死報國總是能的,為何不給我入隊?我們年少,舉動比你們更捷些,我們還要占頭陣呢!”子興道:“雖然如此,也有些太小的,他們連槍都舉不起來,不如免了。”諸學生同聲道:“是。”
於是依次簽名,十三歲以上者,皆得人籍,計共八十四人。其餘三十六個小孩,卻另用一册。也都簽了名。子興道:“你們忒小了,如令我且讓你簽名,作為後備,那戰時你們卻不須出陣。”衹見那一班小孩哭道:“我們在傢裏也是死,不如讓我們各做愛國的人,死了也死得好看些。”全堂學生不禁同聲傷感起來。那子興卻用手巾拭了眼淚道:“好兄弟,我們好男兒衹是死了,何必過作唏噓。如今當以商量大事為要。”諸人也止住了哭,靜聽子興說道:“我們現在也無器械,也無軍火,連那軍餉糧食一應無有。就是有了人,也不過一百多人。剛纔來聽的那些人,他們雖已經激動,卻是靠不住的。一時他氣過了,卻仍是坐着空望幸免的,這全仗着我們去組合他。不但這班人,即那秘密匪黨,也都要運動他。如果我們人多了,那就可得勢些。一面更要運動紳富,捐出錢來,預備糧食軍火,這須是四出演說,激起人心,然後立起義勇隊來。這邊官府就是壓製,我們人多了,卻有何怕?且我們是保衛地方,設立團練,他們卻有何說?即不然,我們演說時被他找去殺了,我們前仆後繼的,仗着上貫天日的真誠,那怕則個?如今你們演說尚未熟,說去未能動人。那演說之道,須是善察聽官的顔色。覺得這句話他們不以為然,我便用言解去;覺得這句話他們激動了些,我便火上加油,逼緊了來;覺得他們誤會了,將要輕舉妄動,我便解釋一番;覺得他們實心實意的信從了,我便立時代他合起團體來,更復代他布劃計策,要他辦去。總之,這抑揚輕重,增減變化,是第一要緊的。如今限一個禮拜肉,你們每日練習演說二點鐘,練習熟了,然後分往各鄉開演。更有要緊的一樣,我試問你們,若是人集多了,也有軍火糧餉了,那些驟合之衆,非但不知陣法,並那放槍之法也都不知,卻有何用?如今我們須要天天夜裏演說,上午習操,到了人集多了,方能分頭教演陣法。一切臨戰攻擊,與那全軍分合進退守險設伏種種步法、手法、口號,都要練得純熟,方有用處。如今我便去運動紳富,仗我三寸不爛之舌,說他捐出資財來辦團練。你們這裏緊緊的商議,即着高等班學長薑一心訂定課程。那兵操,仍是天天我來教練。衹是學堂功課仍是不可盡廢。我們中國存着一日,我們仍盡着一日義務,這考究普通學門也是要緊的。如今已將上半天全加入兵操功課,下半天仍是要照常上課的。我便知照臨院和各教員,把課表改了。你們稍有空暇,還要寫信寄與各處朋友,告以大禍將臨,教他速速預備去。那地圖,更要每人早早預備一張。研究研究。我們雖是拼卻一死,也須有些把握,有些佈置。我是早把此身捨給你們的,你們一日生着,我便盡心盡力,為你們打算一切。你們一日死,我便同死罷了。”衹聽諸生齊聲叫道:“咱們同死罷!”正鬧着,忽見兩個公差來了。正是:
外患方殷,內難又起。
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那黃勃兩眼垂淚道:“好哥哥、好姊姊,快把刀來將我殺死了,再來碎屍萬段的斬了,尚是不能蔽我的罪。這中國是生我的父母,是活我的恩人。他的土地,載着我十四年;生的百物,養着我這麽大。如今他亡了,我也不曾有絲毫報答他,我尚能算得一個人麽?”說着,頓足捶胸地大哭起來,又說道:“況且自我的首先始祖而來,皆托生在此中國的地上。我祖宗、我父母、我兄弟姊妹,連我自己的身,一絲一發,何莫非此中國養大的!我衹道我死了,他尚千秋萬歲的長在世間,不承望他被外國來分裂了,世界上便無他的國名了。嚇!老天!老天!何不把我黃勃雷擊火燒,蛇吞虎咬,水淹刀傷,油煎岩壓的嚴嚴重罰,代我的中國受這場惡禍;為何卻把我的中國亡了!為何卻把我中國亡了!”說着,又號啕大哭。
正裔急得無法,衹得慰道:”好兄弟,你且聽我一言。我中國養你這麽大,他臨危的時候,你應該和我想法去保他。若但這樣的痛哭傷感,倘或一時死了,便使中國少了一人保護,你豈不是罪上加罪?依我說,尚是出去打聽消息,一面與我國在此留學的同胞商議,大傢同回故國,好歹盡我們的心力,且去保他。若不能保住,那時我和你同死未遲。難道我便捨得國傢麽?好兄弟,我的心都碎了。你別誤我時刻,與我打聽去罷。”說着,已是淚如雨下,那中江姊妹二人也不禁傷感。
黃勃聽了,也恐耽誤打聽的時候,忙收了淚道:“如今我們當往何處打聽?”正裔道:“我們一處去找我們回回的,問他聞的如何?”中江篤濟忙道:“我記得那本《慘禍預言》內頭一頁,載雲:‘若有熱心愛國的人,將我此書編成章回體小說,傳布國中。或且人人醒悟,盡照着書中那先時佈置,轉禍為福的各章,急急辦去,這中國或且可以死中復生。所以此書原名又叫做《醒魂奪命散》。’著此書的人,既然是個先知之士,前此無不所言皆驗。你們照他的言編做小說,或是真能救活中國也未可知。依我說,編譯此書,真是片刻難緩。不如我姊妹且和黃君出去打聽了,軒轅君且趕速將那書編成小說,趕緊付印,這也是一宗報國之事。”黃勃聽了,便推正裔道:“好哥哥,你快編去,我和兩位打聽去罷。一禮拜不能成功,我就殺你呢!”說着,便拉中江姊妹跑了。後來黃勃打聽回來,說尚未有確信,因此二人衹一面探聽,一面急急忙忙的將《慘禍預言》編輯起來,冀能救得中國,此是後話。
且說此時黃勃去後,這裏正裔打開書一看,果然先載一引,與篤濟方纔所說相符。及看此書的開端,卻是兩首詩。看了一看,不覺吃了一驚。後來細細看去,卻載着黃勃也在其內,竟將黃勃得到此書以及等等行為,都說得毫釐不爽。心中着實驚訝,愈覺得著此書之人,真有一片的苦心,如何便能如此設想。益信得此書可以救國,便急急的譯去了。衹因眼前黃勃暨譯者所行的事,都被此書載了,所以莫辨何處是那人起筆之處。
卻說那瓜分警報傳到中國,便有些真正志士,急得似螞蟻在油鍋上一般,成日裏如狂如癡,東馳西走,呼號奔告,直至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苦苦的思量要抵抗外人。也有些平日會說大話的,到了此時,好似狗子聞獅吼一般,早把尾巴子夾在屁股後,連頭也不敢仰一仰,衹是坐以待斃了。
不意有個裔州地方,有一位士子,姓曾,名郡譽,字曰子興。先前也曾出洋,進過美國大學堂。畢業回華,後來被某官府聘為學堂教習。衹因官辦的學堂,專意教人學作奴隸,那世界上人人應知的公理,卻不肯與學生談及。所以鬱鬱不樂,銷了差使,將自己的傢業賣了,以作經費,即往城外自立一所學堂,便名曰自立學校。那學生額設一百二十人,已經辦約二年有餘。那日聞得瓜分中國之信,那子興立即大開演說之場,召集諸生,上堂聽講,並且開了大門,招人入聽。到了人集頗多,那子興便上壇講道:
“兄弟今日得到警信,說是各國已經議定瓜分中國。現令德兵已由膠州遷至煙臺,英兵已嚮瓜州進發。為占領揚子江流域,又云英國已派總督來華,管理領地,巳經到了香港。如此,法國不日定必進兵兩廣。日本定必進兵福建。可伶我堂堂大國,將被諸強臠割以盡。諸君試思,人有玩好之物,一旦見奪於人,尚且不甘。況且如今我們的中國,自四千年以來,就是我們祖宗所藉以托身安命長養子孫的土地,世世相傳,流到我輩。雖是早被那韃子據了,但是那滿人的聰明才智,是不及我們漢人的。他是野蠻賤種,雖然一時得志,我們尚可再圖恢復,如明太祖驅逐元人之事,我們漢人必能做到。若是被那外洋白種人得了,他便四處設立警察,日夜邏巡,監察我們,不許我們聚集談話。你們想想,不得聚集衆人,尚能恢復得國麽?況且更於一切要害之處,屯駐精兵,將我地方建築鐵道,四通八達。不論何方有事,他幾分鐘之間,便可集兵盈萬,哪裏與我民有個下手恢復的地方呢?那時估量我們,已是無從反抗。更用滅種的手段,將我們全種滅了,好將土地把他們國裏人,滋育蕃息,快活受用。你道滅種是用何法呢?他於大兵到來之日,先說我們是賤種,是野蠻,無智無纔,不能創造利器,訓練甲兵;又不能大衆同心,愛護國土;卻衹人人專愛身傢,不肯共謀有益大衆之事。此種人,不能享福於地球土,應當滅絶淨盡,讓他有智的受用。即便縱兵搶劫銀錢,姦淫婦女,踐踏民人,焚毀村鎮。那時加以土匪乘機發作,亂殺亂搶。那不肖無恥、狗豬不如的漢人,或應他招募,做他兵卒,自殺我本回的同胞。那官兵也是極意騷猶的,不用言了。列位試想,那時的光景,耳中但聞民人乞命之聲,目中但見骸骨縱橫之慘。天上火光,地下血赤,炮彈轟天,橫飛紛射。眼巴巴看着骨肉慘遭暴虐,妻孥橫被摧殘。逃難過山丘,不忍見祖宗暴骨。饑民方槁餓,裂我肢體而生吞。斯時之景,其何堪也。或有幸而漏網者,則彼必橫侵暴斂,以睏其生。居屋有稅,人回有稅,器具、禽畜無不有稅。畜一犬每年須納錢一千;畜一牛則每年須繳洋十圓。欲買衣服,須先有納稅之款,始得禦寒。欲糴糶糧,須先有人公之錢,始敢果腹。乃至死一人,則買棺有稅;生一兒,則報名有稅,如有八口之傢,每月如不能繳公二百數十圓,則不免囹圖矣。此俄、德已行於旅順、膠州者也。且一切大利所在,彼必盡行收取,吾民皆不得過問。吾民有富者,則必收其財,而使之貧。有貴者,則必抑為奴,而使之賤。凡上等之事,如讀書、做官、經商等,吾民皆不得為。所得為者,惟苦工之事耳。做工所能有幾何,而每月必須繳納苛稅,不免生汁日益艱難,那就漸漸的我們人口一年減似一年了。又況他的人可以隨意辱我、侮我、打我、殺我。其為官者,皆不禁止,必須到得吾民盡絶,方始甘休。你道可慘不可慘呢?看來,如今我們總不能逃出一死字了。但是與其等我們被屠殺殘暴而死,何如於今趕緊預備,集合我們大衆,與那來收我土地的極力一戰。戰而不勝,亦惟死耳,倒還為我祖宗傳下的地方留個名譽,給人傢說此處人民是有志氣的。況且我們如果個個同心,前死後繼,也未必定是不能保住地方的。若能夠勢力日雄,或且建立不世的功業來,那我們的英名,豈不傳到五洲萬國去麽?即使失敗而死,亦死得轟轟烈烈的。大凡天地間最苦的莫如死,但是均須一死。便須想死時快活的方法。假如我們於起義救國時而死,心中必覺得正氣衝霄,光芒萬丈,哪裏更覺得苦。假如是悠悠忽忽,苟求幸免,待到那洋彈貫胸,匪刀加頸,那時方且自侮不曾及時出些心九,與大衆共襄義舉,如今竟是不免一死,卻又為人唾駡的,那心中真是又侮、又懼、又愧、又傷,這不是死得更苦麽?兄弟如今敬問諸君同胞:是待外人來殺,待土匪來殺呢?還是做個有氣義、有英風的男兒而死呢?”
登時那聽者齊聲道:“我們皆願做個有義氣的男兒而死。曾先生你道今須如何佈置呢?”那子興未及答言,但聽哄的一聲,那一百二十個學生,盡舉手一躍道:“我等皆願立義勇隊赴戰,為國傢效死,願先生做這領袖。那洋兵今日到來,裁們便今日與他决死。他明日到來,便明日與他决死。他半夜三更來,我們便半夜三更與他决死。”那先生道:“我是情願的,好歹我們師生同盟網拼一死,休作那無志無氣的人,死了也好見我們神聖祖宗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於地下了。”衆學生齊聲鼓掌,口中共高聲叫道:“為國死呵!為國死呵!男兒呵!男兒呵!男兒為國死呵!”那過路的人來聽者中有數人道:“我們都是男兒,年紀且是大些,難道反不如小孩子麽?我們也回去說給大傢聽聽,也去起義兵來如何?”於是大傢叫道:“我們!我們報國!報國!起義兵報國去也。”哄的一聲,大傢衝出門去了。於是街上三三五五,一群一陣的摩拳擦掌,口口聲聲衹說洋人來了,預備打仗罷。也有跑到鄉下轉報的,也有取出槍炮刀矛來磨洗的。有二三處已有團練,因此也便重新整頓。後來與英兵纍次大戰,互有殺傷。洋兵見彼等一片血誠,甘心殉死,甚是嘆服。雖然這土炮不曾爭得回來,卻與他處亡的不同,倒留個赫赫盛名流傳後世,此是後話。
且說那曾子興同學生一百二十人,見聽衆感動,當衆人出門去的財候,便喝彩拍掌,以示親愛。子興看那聽衆去盡,卻復上壇對諸生道:“諸位好兄弟,既是同心為國效死,固是可嘉。但義勇隊不是空言立得,如今立一册子,大傢須親筆簽名方可。”一個學生便嚮帳房取了一本簿子來,大傢便公舉曾先生做總理兼教習。子興即將自己姓名簽了。諸生便欲嚮前題名,那子興道:“這名是不可輕易簽的。今日簽了名,便是入了死籍,一旦有事,便出去打仗。倘若有人臨陣脫逃,我們自傢便派個人去殺死他。諸君,須自信臨時不至怕死,又不至被傢人絆住,方可入隊。不然,恐有後梅。”那學生大叫道:“我們是不怕死的,我傢是不能壓製我的。”子興道:“但是如此,你們這些年紀太小的,衹可另編一預備隊。待我們稍長的先去打仗。打勝不用言了;若敗了,你們小的再來繼我一死未遲。”那一班小些的同聲叫道:“我們年紀雖小,捨死報國總是能的,為何不給我入隊?我們年少,舉動比你們更捷些,我們還要占頭陣呢!”子興道:“雖然如此,也有些太小的,他們連槍都舉不起來,不如免了。”諸學生同聲道:“是。”
於是依次簽名,十三歲以上者,皆得人籍,計共八十四人。其餘三十六個小孩,卻另用一册。也都簽了名。子興道:“你們忒小了,如令我且讓你簽名,作為後備,那戰時你們卻不須出陣。”衹見那一班小孩哭道:“我們在傢裏也是死,不如讓我們各做愛國的人,死了也死得好看些。”全堂學生不禁同聲傷感起來。那子興卻用手巾拭了眼淚道:“好兄弟,我們好男兒衹是死了,何必過作唏噓。如今當以商量大事為要。”諸人也止住了哭,靜聽子興說道:“我們現在也無器械,也無軍火,連那軍餉糧食一應無有。就是有了人,也不過一百多人。剛纔來聽的那些人,他們雖已經激動,卻是靠不住的。一時他氣過了,卻仍是坐着空望幸免的,這全仗着我們去組合他。不但這班人,即那秘密匪黨,也都要運動他。如果我們人多了,那就可得勢些。一面更要運動紳富,捐出錢來,預備糧食軍火,這須是四出演說,激起人心,然後立起義勇隊來。這邊官府就是壓製,我們人多了,卻有何怕?且我們是保衛地方,設立團練,他們卻有何說?即不然,我們演說時被他找去殺了,我們前仆後繼的,仗着上貫天日的真誠,那怕則個?如今你們演說尚未熟,說去未能動人。那演說之道,須是善察聽官的顔色。覺得這句話他們不以為然,我便用言解去;覺得這句話他們激動了些,我便火上加油,逼緊了來;覺得他們誤會了,將要輕舉妄動,我便解釋一番;覺得他們實心實意的信從了,我便立時代他合起團體來,更復代他布劃計策,要他辦去。總之,這抑揚輕重,增減變化,是第一要緊的。如今限一個禮拜肉,你們每日練習演說二點鐘,練習熟了,然後分往各鄉開演。更有要緊的一樣,我試問你們,若是人集多了,也有軍火糧餉了,那些驟合之衆,非但不知陣法,並那放槍之法也都不知,卻有何用?如今我們須要天天夜裏演說,上午習操,到了人集多了,方能分頭教演陣法。一切臨戰攻擊,與那全軍分合進退守險設伏種種步法、手法、口號,都要練得純熟,方有用處。如今我便去運動紳富,仗我三寸不爛之舌,說他捐出資財來辦團練。你們這裏緊緊的商議,即着高等班學長薑一心訂定課程。那兵操,仍是天天我來教練。衹是學堂功課仍是不可盡廢。我們中國存着一日,我們仍盡着一日義務,這考究普通學門也是要緊的。如今已將上半天全加入兵操功課,下半天仍是要照常上課的。我便知照臨院和各教員,把課表改了。你們稍有空暇,還要寫信寄與各處朋友,告以大禍將臨,教他速速預備去。那地圖,更要每人早早預備一張。研究研究。我們雖是拼卻一死,也須有些把握,有些佈置。我是早把此身捨給你們的,你們一日生着,我便盡心盡力,為你們打算一切。你們一日死,我便同死罷了。”衹聽諸生齊聲叫道:“咱們同死罷!”正鬧着,忽見兩個公差來了。正是:
外患方殷,內難又起。
未知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