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鐘,端在我輩。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性也;情字不足以盡之。然自古忠孝節義,有漠然寡情之人乎?自習俗澆薄,用情不能專一,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且相率而為偽,何況其他!乾坤清氣間留一二情種,上既不能策名於朝,下又不獲食力於傢,徒抱一往情深之致,奔走天涯。所聞之事,皆非其心所願聞,而又不能不聞;所見之人,皆非其心所願見,而又不能不見,惡乎用其情!
請問看官:渠是情種,砉然墜地時便帶有此一點情根,如今要嚮何處發泄呢?吟風嘯月,好景難常;玩水遊山,勞人易倦。萬不得已而寄其情於名花,萬不得已而寄其情於時鳥。窗明幾淨,得一適情之物而情註之;酒闌燈灺,見一多情之人而情更註之。這段話從那裏說起?
因為敝鄉有一學究先生,姓虞,號耕心,聽小子這般說,便拂然道:“人生有情,當用於正。陶靖節《閑情》一賦,尚貽物議,若舞社歌扇,轉瞬皆非,紅粉青樓,當場即幻,還講什麽情呢!我們原不必做理學,但生今之世,做今之人,讀書是為着科名,謀生是為着妻子。你看那一班潦倒名士,有些子聰明,偏做出怪怪奇奇的事,動人耳根;又做出落落拓拓的樣,搭他架子。更有那放蕩不羈,傲睨一切,偏低首下心作兒女子態,留戀勾欄中人,——你想,他們有幾個梁夫人能識蘄王?有幾個關盼盼能殉尚書?大約此等行樂去處,衹好逢場作戲,如浮雲在空,今日到這裏,明日到那裏,說說笑笑,都無妨礙,衹不要拖泥帶水,糾纏不清纔好呢。你說什麽情種,又是什麽情根,我便情田也要踏破,何從留點根,留點種呢!”小子笑道:“先生自知甚明,教人也還踏實,衹是將‘情’字徑行抹煞!試想:枯木逢春,萌芽便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無論是何等樣人,比木石自然不同,如何把人當個登場傀儡?古人力辨‘情’、‘淫’二字,如徑渭分明,先生將情田踏破,情種情根一齊除個幹淨,先生要行什麽樂呢?小子不敢說,求先生指教罷!”
學究勃然怒道:“你講什麽話!先王‘人情以為田’,這‘情’字你竟認作男女私情看麽?”小子“嗤”的一笑,道:“先生,你怎的不記得上文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呢!大抵人之良心,其發見最真者,莫如男女分上。故《大學》言誠意,必例之於‘好好色’;《孟子》言舜之孝,必驗之於‘慕少艾’。小子南邊人,南邊有個樂部,生用真男,旦用真女,燃椽燭,鋪紅氍毹,演唱《醒妓》、《偷詩》等劇,神情意態,比尋常空中摹擬,強有十倍。今人一生,將真面目藏過,拿一副面具套上,外則當場酬酢,內則邇室周旋,即使分若君臣,恩若父子,親若兄弟,愛若夫婦,誼若朋友,亦衹是此一副面具,再無第二副更換。人心如此,世道如此,可懼可憂!讀書人做秀纔時,三分中卻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甲科,人仕版,蛇神牛鬼,麇至沓來。”
看官聽着:小子說過“今人衹是一副面具”,如何又說出許多面目來?須知喜怒威福,十萬副面具衹是一副銅面具也。然則生今之世,做今之人,真面目如何行得去呢!你看真面目者,其身歷坎坷,不一而足。即如先生所說那一班放蕩不羈之士,渠起先何曾不自檢束,讀書想為傳人,做官想為名宦?奈心方不圓,腸直不麯,眼高不低,坐此文章不中有司繩尺,言語直觸當事逆鱗。又耕無百畝之田,隱元一椽之宅,俯仰求人,浮瀋終老,橫遭白眼,坐團青氈。不想尋常歌伎中,轉有窺其風格傾慕之者,憐其淪落係戀之者,一夕之盟,終身不改。幸而為比翼之鶼,詔於朝,榮於室,盤根錯節,膾炙人口;不幸而為分飛之燕,受讒謗,遭挫折,生離死別,咫尺天涯,賫恨千秋,黃泉相見。三生冤債,雖授首於槀街;一段癡情,早銷魂於蓬顆。金焦山下,空傳蓬鶴之銘;鸚鵡洲邊,誰訪玉箭之墓!見者酸鼻,聞者拊心,愚俗無知,轉成笑柄。先生,你道小子此一派鬼話,是憑空杜撰的麽!
小子尋親不遇,流落臨汾縣姑射山中,以樵蘇種菜為業,五年前,春凍初融,小子鋤地,忽地陷一穴,穴中有一鐵匣,內藏書數本。其書名《花月痕》,不著作者姓氏,亦不詳年代。小子披覽一過,將俟此中人傳之。其年夏五,旱魃為虐,赤地千裏,小子奉母避災太原,苦無生計,忽悟天授此書,接濟小子衣食。因手抄一遍,日攜往茶坊,敲起鼓板,賺錢百文,負米以歸,供老母一飽。
書中之是非真假,小子亦不知道。但每日間聽小子說書的人,也有笑的,也有哭的,也有嘆息的,都說道:“書中韋癡珠、劉秋痕,有真性情;韓荷生、杜采秋、李謖如、李夫人,有真意氣。即劣如禿僮,傻如跛婢,戇如屠戶,懶如酒徒,淫如碧桃,狠如肇受,亦各有真面目,躍躍紙上。”可見人心不死,臧獲亦剝果之可珍;直道在民,屠沽本英雄之小隱。至如老魅焚身,雞棲同燼;幺魔蕩影,兔脫遭擒;鼯鼠善緣,終有技窮之日;猢猻作劇,徒增形穢之羞,又可見天道循環,無往不復。冤有頭,債有主,願大衆莫結惡緣;生之日,死之年,即顧影亦慚清夜。
小子嘗題其捲首雲:
有是必有非,是真還是假。
誰知一片心質之開捲者!
今日天氣晴明,諸君閑暇無事,何不往柳巷口一味涼茶肆,聽小子講《花月痕》去也。
其緣起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請問看官:渠是情種,砉然墜地時便帶有此一點情根,如今要嚮何處發泄呢?吟風嘯月,好景難常;玩水遊山,勞人易倦。萬不得已而寄其情於名花,萬不得已而寄其情於時鳥。窗明幾淨,得一適情之物而情註之;酒闌燈灺,見一多情之人而情更註之。這段話從那裏說起?
因為敝鄉有一學究先生,姓虞,號耕心,聽小子這般說,便拂然道:“人生有情,當用於正。陶靖節《閑情》一賦,尚貽物議,若舞社歌扇,轉瞬皆非,紅粉青樓,當場即幻,還講什麽情呢!我們原不必做理學,但生今之世,做今之人,讀書是為着科名,謀生是為着妻子。你看那一班潦倒名士,有些子聰明,偏做出怪怪奇奇的事,動人耳根;又做出落落拓拓的樣,搭他架子。更有那放蕩不羈,傲睨一切,偏低首下心作兒女子態,留戀勾欄中人,——你想,他們有幾個梁夫人能識蘄王?有幾個關盼盼能殉尚書?大約此等行樂去處,衹好逢場作戲,如浮雲在空,今日到這裏,明日到那裏,說說笑笑,都無妨礙,衹不要拖泥帶水,糾纏不清纔好呢。你說什麽情種,又是什麽情根,我便情田也要踏破,何從留點根,留點種呢!”小子笑道:“先生自知甚明,教人也還踏實,衹是將‘情’字徑行抹煞!試想:枯木逢春,萌芽便發;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無論是何等樣人,比木石自然不同,如何把人當個登場傀儡?古人力辨‘情’、‘淫’二字,如徑渭分明,先生將情田踏破,情種情根一齊除個幹淨,先生要行什麽樂呢?小子不敢說,求先生指教罷!”
學究勃然怒道:“你講什麽話!先王‘人情以為田’,這‘情’字你竟認作男女私情看麽?”小子“嗤”的一笑,道:“先生,你怎的不記得上文有‘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句呢!大抵人之良心,其發見最真者,莫如男女分上。故《大學》言誠意,必例之於‘好好色’;《孟子》言舜之孝,必驗之於‘慕少艾’。小子南邊人,南邊有個樂部,生用真男,旦用真女,燃椽燭,鋪紅氍毹,演唱《醒妓》、《偷詩》等劇,神情意態,比尋常空中摹擬,強有十倍。今人一生,將真面目藏過,拿一副面具套上,外則當場酬酢,內則邇室周旋,即使分若君臣,恩若父子,親若兄弟,愛若夫婦,誼若朋友,亦衹是此一副面具,再無第二副更換。人心如此,世道如此,可懼可憂!讀書人做秀纔時,三分中卻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甲科,人仕版,蛇神牛鬼,麇至沓來。”
看官聽着:小子說過“今人衹是一副面具”,如何又說出許多面目來?須知喜怒威福,十萬副面具衹是一副銅面具也。然則生今之世,做今之人,真面目如何行得去呢!你看真面目者,其身歷坎坷,不一而足。即如先生所說那一班放蕩不羈之士,渠起先何曾不自檢束,讀書想為傳人,做官想為名宦?奈心方不圓,腸直不麯,眼高不低,坐此文章不中有司繩尺,言語直觸當事逆鱗。又耕無百畝之田,隱元一椽之宅,俯仰求人,浮瀋終老,橫遭白眼,坐團青氈。不想尋常歌伎中,轉有窺其風格傾慕之者,憐其淪落係戀之者,一夕之盟,終身不改。幸而為比翼之鶼,詔於朝,榮於室,盤根錯節,膾炙人口;不幸而為分飛之燕,受讒謗,遭挫折,生離死別,咫尺天涯,賫恨千秋,黃泉相見。三生冤債,雖授首於槀街;一段癡情,早銷魂於蓬顆。金焦山下,空傳蓬鶴之銘;鸚鵡洲邊,誰訪玉箭之墓!見者酸鼻,聞者拊心,愚俗無知,轉成笑柄。先生,你道小子此一派鬼話,是憑空杜撰的麽!
小子尋親不遇,流落臨汾縣姑射山中,以樵蘇種菜為業,五年前,春凍初融,小子鋤地,忽地陷一穴,穴中有一鐵匣,內藏書數本。其書名《花月痕》,不著作者姓氏,亦不詳年代。小子披覽一過,將俟此中人傳之。其年夏五,旱魃為虐,赤地千裏,小子奉母避災太原,苦無生計,忽悟天授此書,接濟小子衣食。因手抄一遍,日攜往茶坊,敲起鼓板,賺錢百文,負米以歸,供老母一飽。
書中之是非真假,小子亦不知道。但每日間聽小子說書的人,也有笑的,也有哭的,也有嘆息的,都說道:“書中韋癡珠、劉秋痕,有真性情;韓荷生、杜采秋、李謖如、李夫人,有真意氣。即劣如禿僮,傻如跛婢,戇如屠戶,懶如酒徒,淫如碧桃,狠如肇受,亦各有真面目,躍躍紙上。”可見人心不死,臧獲亦剝果之可珍;直道在民,屠沽本英雄之小隱。至如老魅焚身,雞棲同燼;幺魔蕩影,兔脫遭擒;鼯鼠善緣,終有技窮之日;猢猻作劇,徒增形穢之羞,又可見天道循環,無往不復。冤有頭,債有主,願大衆莫結惡緣;生之日,死之年,即顧影亦慚清夜。
小子嘗題其捲首雲:
有是必有非,是真還是假。
誰知一片心質之開捲者!
今日天氣晴明,諸君閑暇無事,何不往柳巷口一味涼茶肆,聽小子講《花月痕》去也。
其緣起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京師繁華靡麗,甲於天下。獨城之東南有一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圍遠眺,數十裏城池村落,盡在目前,別有瀟灑出塵之致。亭左近花神廟,綿竹為墻,亦有小亭。亭外孤墳三尺,春時葬花於此,或傳某校書埋玉之所。那年春闈榜後,朝議舉行鴻詞科,因此各道公車,遲留觀望,不盡出都。
此書上回所表韋癡珠,係東越人,自十九歲領鄉薦後,遊歷大江南北,酉登太華,東上泰山。祖士稚氣概激昂,桓子野性情凄惻,癡珠兼而有之。文章憎命,對策既擯於主司,上書復傷乎執政。此番召試詞科,因偕窗友萬庶常;同寓圓通觀中,托詞病暑,禮俗土概屏不見。左圖右史,朝夕自娛。
光陰易度,忽忽秋深,鄉思羈愁,百無聊賴。忽想起陶然亭地高境曠,可以排拓胸襟,也不招庶常同往,衹帶隨身小童,名喚禿頭,雇車出城,一徑往錦秋墩來。遙望殘柳垂絲,寒蘆飄絮,一路倒也夷然。不一會,到了墩前,見有五六輛高鞍車,歇在廟門左右。禿頭已經下車,取過腳踏,癡珠便慢慢下車來,步行上墩。
剛到花神廟門口,迎面走出一群人,當頭一個美少年,服飾甚都,面若冠玉,唇若塗朱,目光眉彩,奕奕動人。看他年紀,不過二十餘歲。隨後兩人,都有三十許,也自舉止嫻雅。前後四個相公跟着,說說笑笑。又有一個小僮,捧着拜匣。癡珠偕禿頭閃過一邊,舉目瞧那少年,那位少年也將癡珠望了一望,嚮前去了。
癡珠直等那一群人都出了門,然後緩步進得門來。白雲鎖徑,黃葉堆階,便由麯欄走上。見殿壁左廂,墨瀋淋漓,一筆蘇字草書,寫了一首七律。便念道:
“雲陰瑟瑟傍高城,閑叩禪扉信步行。
水近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
疏鐘響似驚霜早,晚市塵多匝地生。
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
癡珠看了一遍,訝道:“這首詩高華清爽,必是起先出門那位少年題的。”再看落款,是“富川荷生”,也不知其姓名。正自呆想,衹見一個沙彌從殿後走出來。
癡珠因嚮前相見,隨問他:“可認得題詩這人?”沙彌道:“這位老爺姓韓,時常來咱們這裏逛,陶然亭上也有他題的詩,卻不知道官名住宅。”癡珠道:“這首詩好得很,是個才子之筆。你對汝師父講,千萬護惜着,別塗抹了。”沙彌答應了,便隨癡珠邐迤上陶然亭來。滿壁琳琅,癡珠因欲讀荷生的詩,且先看款。忽見左壁七律一首,款書“春日捆芝香、綺雲、竹仙、稚霞諸郎,修楔於此。”後面書“荷生醉筆”四字,不禁大笑,便朗吟道:
“舊時煙草舊時樓,又嚮江亭快楔遊。
塵海琴樽銷塊壘,春城寫燕許勾留。
桃花如雪牽歸馬,湘水連天泛白鷗。
獨上錦秋墩上望,蕭蕭暮雨不勝愁!”
癡珠想道:“此人清狂拔俗,瀟灑不羈,亦可概見。惜相逢不相識,負此一段文字緣了!”沉吟良久,嚮沙彌要了筆硯,填《臺城路》詞一闋雲:
蕭蕭落葉西風起,幾片斷雲殘柳。草沒橫塘,苔封古剎,纔記舊遊
攜手。不堪回首。想倚馬催詩,聽鶯載酒。轉眼凄涼,虛堂獨步遲徊
久!何人高吟詞畔,吊新碑如玉,孤墳如鬥?三尺桐棺,一杯麥飯,
料得芳心不朽。離懷各有。盡淚墮春前,魂銷秋後。感慨悲歌,問花神
知否?
自吟一遍,復書款雲:“東越癡珠,秋日遊錦秋墩,讀富川荷生陶然亭花神廟詩,棖觸閑情,倚聲和之。”寫完,便擲筆笑嚮沙彌道:“韓老爺再來,汝當以我此詞質之,休要忘了。”沙彌亦含笑答應,遞上茶來。
癡珠兀自踱來踱去,瞧東瞧西。禿頭道:“老爺,你看天要下雨,我們回去,路遠着哩。”癡珠仰首一看,東北上黑雲布滿,遂無心久留,急忙下墩,上車而去。這且按下。
卻說荷生,這日自錦秋墩進城,已有三下多鐘。一路蕭蕭疏疏,落起細雨來。同行一為謝小林侍禦,一為鄭仲池太史,侍禦因招荷生攜四旦小飲顧麯山房。正上燈賭酒,衹見青萍回道:“老蒼頭來接老爺回去,說‘明經略軍營招開,送來經略書信,並聘金三百兩,現在寓處,候老爺呈繳,且有話面回。’”荷生遲疑道:“明節相去歲挂印時,原欲邀我人幕,我彼時因春闈在邇,婉辭謝去。今有書來,想必還為這事,但教我怎樣處呢?”侍禦道:“現在詞科既阻於時艱,歸路又梗於烽火,何不乘此機會出都,未為不可。”一面催跟班上菜。荷生立起身道:“菜已有了。二君偕諸郎多飲數杯,小弟且告辭回去一看。”侍禦也不強留,吩咐提燈,送出大門,看過上車;方纔進去。
看官聽着:這明經略名祿,本是國傢勳戚,纍世簪纓,年方四十五歲。弓馬嫻熟,韜略精通,而且下士禮賢,毫無驕奢氣習。五年前與韓荷生的老師、三邊總製汪鴻猷先生一同出使西域。江總製屢屢言及,生平得意門生惟有荷生一人,文章詞賦,雖不過人,而氣宇宏深,才識高遠。曾在秦王幕府佐治軍書,意欲招之幕中,又恐其不受羈束。彼時明經略已存在心中。後來倭寇勾結西域回部作亂,四方刀兵蠢動,民不聊生,江公奉命防海。明公奉命經略西陲。臨別時,經略嚮汪公求薦人才,江公又把荷生說起,經略立時欲聘同行。荷生因要應鴻詞科,不肯同往,經略心頗悵悵。不料回部日更猖獗,經略駐兵太原,一面防邊,一面調度河南軍務,接濟兩湖、兩江、兩廣各道糧餉,控製西南,出入錢𠔌,日以億萬計。羽書旁午,所有隨帶文武及留營差使各官,雖各有所長,卻無主持全局器量,因想起荷生是江公賞鑒的,必定不差。近知詞科停止,因致書勸駕。
荷生自舊臘入都,迄今已九閱月,潤筆之絹,談墓之金,到手隨盡;正苦囊空,得此機緣,亦自願意,遂定於九月十二日出都。荷生此行,是明經略敦請去的,自然有許多大老官及同年故舊送贐敬、張祖席,自彰義門至聲溝橋,車馬絡繹。那荷生仍是疏疏落落的,帶了老蒼頭賈忠,小童薛青萍,並新收長隨索安、翁慎,一路酬應,到得蘆溝橋,已是未末申初時候。
剛至旅店,適值門口擁擠不開,將車停住。衹見對面店中一小憧伏侍一人上車,衣服雖不十分華美,而英爽之氣見於眉宇,且面熟得很,一時卻想不起那裏見過。正在凝思,謝侍禦及一班同鄉京官,還有春慶部、聯喜部相公們,一齊迎出,便急忙跳下車來。是晚即在行館暢飲通宵。
次日起身,午後長新店打尖。到得房中,見新塗粉壁上有詩一首,款書“九月十二日,韋癡珠出都,計自丙申,宿此十度矣。感懷得句,不計工拙也。”想道:“這韋癡珠不就是十年前上那《平倭十策》這人麽?”因朗誦道:
“殘秋倏欲盡,客子苦行役。行行豈得已,萬感在心麯!浮雲終日
閑。倦鳥不得宿。薊門煙樹多,蘆溝水流濁。回首望西山,蒼蒼耐寒緑。”
看畢,嘆一口氣,想道:“此詩飄飄欲仙,然抑鬱之意,見於言表。才人不遇,千古如斯!”因觸起昨日所見的人,“不知是否此君?看他意緒雖甚無聊,氣概卻還見兀。我這回出都,好像比他強多,其實淪落天涯,依人作計,正複同病相憐也!”兀坐半晌,衹見索安回道:“護送營弁請老爺今日尖後換轎。”荷生想了一回,說道:“坐轎甚好,昨天誤了半站,今日着他們多備兩班夫,趕上正站,汝們遲到都不妨呢。”
看官,你道荷生要趕正站,是何意思?他記起蘆溝橋上車那人。是在花神廟門口註意瞧他的,此刻因人想詩,因詩想人,恨不一下問明。豈知癡珠在都日久,資斧告罄,生平又介介不肯丐人;此番出都,因陝西是舊遊之地,且與兩川田節度公子有同遊草堂之約,决計由晉人秦,由秦人蜀。把箱簏書籍,概托萬庶常收管,自與禿頭帶一付鋪蓋,一領皮袍,自京到陝二十六站,與車夫約定,兼程前進。你道荷生大隊人馬,那裏趕得上他?正是:
大海飄萍,離合無定。
萬裏比鄰,兩心相印。
到底荷生、癡珠蹤跡若何,且所下回分解。
此書上回所表韋癡珠,係東越人,自十九歲領鄉薦後,遊歷大江南北,酉登太華,東上泰山。祖士稚氣概激昂,桓子野性情凄惻,癡珠兼而有之。文章憎命,對策既擯於主司,上書復傷乎執政。此番召試詞科,因偕窗友萬庶常;同寓圓通觀中,托詞病暑,禮俗土概屏不見。左圖右史,朝夕自娛。
光陰易度,忽忽秋深,鄉思羈愁,百無聊賴。忽想起陶然亭地高境曠,可以排拓胸襟,也不招庶常同往,衹帶隨身小童,名喚禿頭,雇車出城,一徑往錦秋墩來。遙望殘柳垂絲,寒蘆飄絮,一路倒也夷然。不一會,到了墩前,見有五六輛高鞍車,歇在廟門左右。禿頭已經下車,取過腳踏,癡珠便慢慢下車來,步行上墩。
剛到花神廟門口,迎面走出一群人,當頭一個美少年,服飾甚都,面若冠玉,唇若塗朱,目光眉彩,奕奕動人。看他年紀,不過二十餘歲。隨後兩人,都有三十許,也自舉止嫻雅。前後四個相公跟着,說說笑笑。又有一個小僮,捧着拜匣。癡珠偕禿頭閃過一邊,舉目瞧那少年,那位少年也將癡珠望了一望,嚮前去了。
癡珠直等那一群人都出了門,然後緩步進得門來。白雲鎖徑,黃葉堆階,便由麯欄走上。見殿壁左廂,墨瀋淋漓,一筆蘇字草書,寫了一首七律。便念道:
“雲陰瑟瑟傍高城,閑叩禪扉信步行。
水近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
疏鐘響似驚霜早,晚市塵多匝地生。
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
癡珠看了一遍,訝道:“這首詩高華清爽,必是起先出門那位少年題的。”再看落款,是“富川荷生”,也不知其姓名。正自呆想,衹見一個沙彌從殿後走出來。
癡珠因嚮前相見,隨問他:“可認得題詩這人?”沙彌道:“這位老爺姓韓,時常來咱們這裏逛,陶然亭上也有他題的詩,卻不知道官名住宅。”癡珠道:“這首詩好得很,是個才子之筆。你對汝師父講,千萬護惜着,別塗抹了。”沙彌答應了,便隨癡珠邐迤上陶然亭來。滿壁琳琅,癡珠因欲讀荷生的詩,且先看款。忽見左壁七律一首,款書“春日捆芝香、綺雲、竹仙、稚霞諸郎,修楔於此。”後面書“荷生醉筆”四字,不禁大笑,便朗吟道:
“舊時煙草舊時樓,又嚮江亭快楔遊。
塵海琴樽銷塊壘,春城寫燕許勾留。
桃花如雪牽歸馬,湘水連天泛白鷗。
獨上錦秋墩上望,蕭蕭暮雨不勝愁!”
癡珠想道:“此人清狂拔俗,瀟灑不羈,亦可概見。惜相逢不相識,負此一段文字緣了!”沉吟良久,嚮沙彌要了筆硯,填《臺城路》詞一闋雲:
蕭蕭落葉西風起,幾片斷雲殘柳。草沒橫塘,苔封古剎,纔記舊遊
攜手。不堪回首。想倚馬催詩,聽鶯載酒。轉眼凄涼,虛堂獨步遲徊
久!何人高吟詞畔,吊新碑如玉,孤墳如鬥?三尺桐棺,一杯麥飯,
料得芳心不朽。離懷各有。盡淚墮春前,魂銷秋後。感慨悲歌,問花神
知否?
自吟一遍,復書款雲:“東越癡珠,秋日遊錦秋墩,讀富川荷生陶然亭花神廟詩,棖觸閑情,倚聲和之。”寫完,便擲筆笑嚮沙彌道:“韓老爺再來,汝當以我此詞質之,休要忘了。”沙彌亦含笑答應,遞上茶來。
癡珠兀自踱來踱去,瞧東瞧西。禿頭道:“老爺,你看天要下雨,我們回去,路遠着哩。”癡珠仰首一看,東北上黑雲布滿,遂無心久留,急忙下墩,上車而去。這且按下。
卻說荷生,這日自錦秋墩進城,已有三下多鐘。一路蕭蕭疏疏,落起細雨來。同行一為謝小林侍禦,一為鄭仲池太史,侍禦因招荷生攜四旦小飲顧麯山房。正上燈賭酒,衹見青萍回道:“老蒼頭來接老爺回去,說‘明經略軍營招開,送來經略書信,並聘金三百兩,現在寓處,候老爺呈繳,且有話面回。’”荷生遲疑道:“明節相去歲挂印時,原欲邀我人幕,我彼時因春闈在邇,婉辭謝去。今有書來,想必還為這事,但教我怎樣處呢?”侍禦道:“現在詞科既阻於時艱,歸路又梗於烽火,何不乘此機會出都,未為不可。”一面催跟班上菜。荷生立起身道:“菜已有了。二君偕諸郎多飲數杯,小弟且告辭回去一看。”侍禦也不強留,吩咐提燈,送出大門,看過上車;方纔進去。
看官聽着:這明經略名祿,本是國傢勳戚,纍世簪纓,年方四十五歲。弓馬嫻熟,韜略精通,而且下士禮賢,毫無驕奢氣習。五年前與韓荷生的老師、三邊總製汪鴻猷先生一同出使西域。江總製屢屢言及,生平得意門生惟有荷生一人,文章詞賦,雖不過人,而氣宇宏深,才識高遠。曾在秦王幕府佐治軍書,意欲招之幕中,又恐其不受羈束。彼時明經略已存在心中。後來倭寇勾結西域回部作亂,四方刀兵蠢動,民不聊生,江公奉命防海。明公奉命經略西陲。臨別時,經略嚮汪公求薦人才,江公又把荷生說起,經略立時欲聘同行。荷生因要應鴻詞科,不肯同往,經略心頗悵悵。不料回部日更猖獗,經略駐兵太原,一面防邊,一面調度河南軍務,接濟兩湖、兩江、兩廣各道糧餉,控製西南,出入錢𠔌,日以億萬計。羽書旁午,所有隨帶文武及留營差使各官,雖各有所長,卻無主持全局器量,因想起荷生是江公賞鑒的,必定不差。近知詞科停止,因致書勸駕。
荷生自舊臘入都,迄今已九閱月,潤筆之絹,談墓之金,到手隨盡;正苦囊空,得此機緣,亦自願意,遂定於九月十二日出都。荷生此行,是明經略敦請去的,自然有許多大老官及同年故舊送贐敬、張祖席,自彰義門至聲溝橋,車馬絡繹。那荷生仍是疏疏落落的,帶了老蒼頭賈忠,小童薛青萍,並新收長隨索安、翁慎,一路酬應,到得蘆溝橋,已是未末申初時候。
剛至旅店,適值門口擁擠不開,將車停住。衹見對面店中一小憧伏侍一人上車,衣服雖不十分華美,而英爽之氣見於眉宇,且面熟得很,一時卻想不起那裏見過。正在凝思,謝侍禦及一班同鄉京官,還有春慶部、聯喜部相公們,一齊迎出,便急忙跳下車來。是晚即在行館暢飲通宵。
次日起身,午後長新店打尖。到得房中,見新塗粉壁上有詩一首,款書“九月十二日,韋癡珠出都,計自丙申,宿此十度矣。感懷得句,不計工拙也。”想道:“這韋癡珠不就是十年前上那《平倭十策》這人麽?”因朗誦道:
“殘秋倏欲盡,客子苦行役。行行豈得已,萬感在心麯!浮雲終日
閑。倦鳥不得宿。薊門煙樹多,蘆溝水流濁。回首望西山,蒼蒼耐寒緑。”
看畢,嘆一口氣,想道:“此詩飄飄欲仙,然抑鬱之意,見於言表。才人不遇,千古如斯!”因觸起昨日所見的人,“不知是否此君?看他意緒雖甚無聊,氣概卻還見兀。我這回出都,好像比他強多,其實淪落天涯,依人作計,正複同病相憐也!”兀坐半晌,衹見索安回道:“護送營弁請老爺今日尖後換轎。”荷生想了一回,說道:“坐轎甚好,昨天誤了半站,今日着他們多備兩班夫,趕上正站,汝們遲到都不妨呢。”
看官,你道荷生要趕正站,是何意思?他記起蘆溝橋上車那人。是在花神廟門口註意瞧他的,此刻因人想詩,因詩想人,恨不一下問明。豈知癡珠在都日久,資斧告罄,生平又介介不肯丐人;此番出都,因陝西是舊遊之地,且與兩川田節度公子有同遊草堂之約,决計由晉人秦,由秦人蜀。把箱簏書籍,概托萬庶常收管,自與禿頭帶一付鋪蓋,一領皮袍,自京到陝二十六站,與車夫約定,兼程前進。你道荷生大隊人馬,那裏趕得上他?正是:
大海飄萍,離合無定。
萬裏比鄰,兩心相印。
到底荷生、癡珠蹤跡若何,且所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