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 诸子杂家>> 李上交 Li Shangjiao   中国 China   北宋   (?1051年)
近事会元
  《近事会元》,北宋李上交撰,五卷。是书成于嘉祐元年(1056)。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子部杂家类,《四库全书》亦收于子部杂家类。
  
  李氏自序云:“尝谓经籍之渊颇易讨,耳目之接或难周知。上交以退寓钟陵,静寻近史及诸小说杂记之类,起唐武德而下,尽周显德之前,撷细务之所因,庶闲谈之引据。”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唐史所失记者,此多载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自一卷至三卷,首载宫殿之制,次载舆服之制,次载官制军制,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四卷为乐曲,为州郡沿革,惟五卷颇载琐闻。然如妇人檐子、兜笼、线靴、线鞋、亲迎、举乐,障车、公主事姑舅,公主赐谥、山川岳渎封号、国忌、行香、上元点灯、散从亲事、官处士谥、谥先生、律格、赦书投匦、刑统律令、死罪覆奏,断狱禁乐、逐旬问罪人、表状、书奏、制敕及始流沙门岛、始配衙前安置、始贬厓州诸条,亦皆有关于典制,大抵体例在崔豹《古今注》、高承《事物纪原》之间,其中如《霓裳羽衣曲》考证亦极精核,不可徒以杂事细务目之”。是书以记述名物制度为主,兼及琐闻诗话。以乐、舞解诗,为此书一大特色。例如以《霓裳羽衣曲》解白居易《和元稹歌》;以《七德舞》、《破阵乐》解白居易《七德舞》诗等,均极精辟,考证亦甚详密。书中论及乐曲歌舞之由来变化,除《霓裳羽衣曲》、《七德舞》外,尚有《胡渭州》、《伊州》、《凉州》、《杨柳枝》、《中和乐》、《倾杯乐》、《离别难》、《雨霖铃》、《荔枝香》、《望江南》、《胡旋舞》等,对有关诗词之研究理解均有参考价值。
  
  《近事会元》有《四库全书》本、《守山阁丛书》本、《畿辅丛书》本。
  
  哈哈儿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点校制作,非诗话部分亦全部保留,以窥本书全貌;原书中部分明显错误,据他本校改。
近事会元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臣等谨案:《近事会元》五卷,宋李上交撰。上交赞皇人,始末未详。是书成于嘉祐元年,前有上交自序。陈振孙《书录解题》曰:《近事会元》五卷,李上交撰。自唐武德至周显德,杂事细务皆纪之。钱曾《读书敏求记》曰:上交退寓钟陵,寻近史及小说、杂记之类凡五百事,厘为五卷,目曰《近事会元》。《唐史》所失记者,此多载焉。此本末题万历壬午元素斋录副本,犹明人旧钞,卷数与二家所记合。其纪事起讫年月与振孙所言合,条数及自序之文亦与曾所言合,盖即原本。惟振孙以为皆记杂事细务。今观其书,自一卷至三卷首载宫殿之制,次载舆服之制,次载官制、军制,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四卷为乐曲,为州郡沿革。惟五卷颇载琐闻,然如妇人檐子、兜笼、线鞾、线鞋、亲迎、举乐、障车、公主事姑舅、公主赐谥、山川岳渎封号、国忌行香、上元点灯、散从亲事官、处士谥先生、律格、赦书、投匦、刑统、律令、死罪覆奏、断狱禁乐、逐旬问罪人、表状、书奏、制敕及始流沙门岛、始配衙前安置、始贬厓州诸条,亦皆有关于典制。大抵体例在崔豹《古今注》、《高承事物纪原》之间,其中如《霓裳羽衣曲》考证,亦极精核,不可徒以杂事细务目之。振孙殆未详核其书,但见其标题列说如《云仙杂记》、《清异录》之式,遂漫以为小说欤。
  
  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原序
  
  儒家者流,诚资博洽,天下之事,故有本原。苟道听之未详,则宾围而奚解。实繁广记,以避无稽。尝谓经籍之渊,颇易探讨;耳目之接,或难周知。上交以退寓钟陵,静寻近史及诸小说杂记之类,起唐武德而下,尽周显德之前。撷细务之所因,庶闲谈之引据,如曰小不足讲,懵则包羞,聊此篇联,无诮丛脞,凡五百事,厘为五卷,曰《近事会元》尔。时丙申嘉祐改元长至日也。
  
  
  近事会元卷一
  太极殿
  
  唐高祖于隋义宁二年五月,受隋禅,改大兴殿为太极殿。
  
  翠微宫长安本太和宫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四月,营太和宫于终南山,寻改为翠微宫。
  
  玉华宫坊州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七月,建玉华宫于坊州宜君县之凤皇谷。
  
  玉华寺
  
  唐高宗永徽二年,废玉华宫为玉华寺。
  
  八关宫合璧宫雒阳
  
  唐高宗显庆五年四月,造八关宫于东都苑内,五月复改为合璧宫。
  
  天宫寺洛阳
  
  唐高祖潜龙时旧宅。
  
  蓬莱宫洛阳
  
  唐高宗龙朔二年四月造。
  
  乾元殿雒阳
  
  唐高宗麟德二年三月造。
  
  紫桂宫雒阳
  
  唐高宗仪凤四年五月,造于沔池之西。
  
  龙尾道含元殿长安
  
  唐高宗咸亨元年三月,改长安蓬莱宫为含元殿。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诘曲七转,曰丹凤门。北望宛如龙尾下垂于地焉。两垠栏悉以青石为之,至今石柱犹有存者。
  
  万年宫九成宫长安
  
  唐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宫为万年宫。
  
  集贤殿丽正殿集贤殿书院长安
  
  唐明皇开元十三年四月,改集仙殿为集贤殿,改丽正殿书院为集贤殿书院。
  
  广花萼楼勤政楼筑夹城芙蓉园长安
  
  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六月,长安广花萼楼,前面题曰勤政楼,又筑夹城芙蓉园。
  太清宫亳州
  
  唐明皇天宝二年九月,敕谯郡紫极宫,宜准西京为太清宫。
  
  观风楼长安
  
  唐明皇天宝八载四月,于华清宫作观风楼。
  
  再广长安夹城长安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八月,广夹城。
  
  华清宫温泉宫长安
  
  唐明皇天宝六载十月,改温泉宫为华清宫。
  紫极宫
  
  唐明皇天宝二年,诸州置紫极宫。
  
  集灵台长生殿长安
  
  唐明皇天宝元年十月,新成长生殿,名曰集灵台,以祀天神也。
  
  明皇归西内兴庆宫长安
  
  唐肃宗上元元年七月,上皇自兴庆宫移归西内,李辅国迁之兴庆宫,即南内也。
  延英殿
  
  唐传载云:肃宗以苗晋卿年老艰步,故设之也。后来臣僚得诣便殿,多以私自集,希求恩宠,欲进其身以此为望焉。
  
  都亭驿上元驿汴
  
  晋高祖天福五年八月,改东京之上元驿为都亭驿。
  
  至德宫雒阳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六月,以旧宅为至德宫。
  紫宸殿万岁殿
  
  周世宗显德六年十二月,改内万岁殿为紫宸殿。
  
  改宫殿门名雒阳
  
  唐哀宗天祐二年五月,延喜门改为宣仁门,重明门改兴教门,长乐门改光政门,光范门改应天门,应天门改为乾元门,宣政门改为敷政门,宣政殿改为贞观殿,日华门改为左延福门,月华门改为右延福门,万寿门改为万春门,积善门改为兴善门,含章门改为膺福门,含清门改为延义门,金鸾门为千秋门,延和门为彰善门。
  帝王服赤黄袍衫
  
  唐太宗贞观中,制翼善冠;朔望视朝,以常服,及白练裙襦通著之;若服裤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著于令。其常服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于戎事。贞观己后,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皆常服而已。《志》云:中宗景龙二年七月,太子左庶子刘子元,进议曰,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衣之制。爰自北齐,有长帽短鞾,合裤袄子,朱紫元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高氏诸帝,尝服绯袍;隋代帝王贵臣,多黄服、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剩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其便事。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及大业元年,炀帝始制诏吏部尚书牛宏等,宪章古则,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吏,章服皆有等差。始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已后用兵,及车驾行幸,百官虽服裤褶,而军间不便。六年复诏从驾远者,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白,屠商皂,士赤黄。武德初,因隋旧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幞头帽子腰带靴公服
  
  右五事,上官详前帝王服色赤黄之说,下文幞头乃乌纱帽耳。当时必垂其帽之余者,故前说云渐废,是废其制度也。又云,贵贱通服折上巾,只是以其帽之余帛,折而上系之,俗谓幞头小脚,以便事也。似谓无巾子时为帽,冒其头也,有巾子时为巾也。今之小纱帽子者,亦似因幞头而生其制,又去其巾子耳。何者?其帽之余帛,亦折而上缀之,俗曰帽檐是也。腰带,乃是九环十三环带也。言环,即今之带上金玉等名具也,俗曰裤具,言在裤具之上。有眼目曰左眼,是不忘其本,存古之环象也。环以佩鱼龟算袋等也。鞾即六合鞾也,以六片缝合而成。公服即宇文护加襕之袍也。
  笏
  
  唐高祖武德四年八月,敕五品已上象笏。三品已上,前挫后直;五品已上,前挫后屈。自有唐已来,一例上员下方,曾不分别。六品已下执竹木为笏,上挫下方。
  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韘
  
  唐高宗上元元年八月制,凡一品已下并带之,武官欲带者听之。睿宗景云元年七月,诏一品已下,带手巾、算袋,其刀子、砺石等,不许佩。武官五品已上,佩韘七事。七事谓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也。开元初复罢之。
  幞头巾子
  
  唐制云: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尚平头小样者。则天朝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中宗景龙四年三月,因内宴,赐宰臣已下内样巾子。开元以来,文官仕任,多以紫皂官絁,为头巾平头子,相效为雅制。开元十九年十月,赐内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宫样巾子,迄今服之也。今宋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非此所论者也。
  金银铜鱼袋龟袋特进佩鱼散职佩鱼
  
  唐高宗永徽二年五月,开府仪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职事,四品、五品,并给随身鱼袋。至咸亨三年五月,五品已上赐新鱼袋,并饰以银;三品已上各赐金袋、刀子、砺石。至垂拱二年正月,诸州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袋。至天授元年九月,改内外所佩鱼作龟。久视元年十月,职事三品已上龟袋并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上守下行,皆从官给。神龙元年,内外官五品已上依旧鱼袋。六月,嗣王、郡王特许佩金鱼袋。景龙三年八月,令特进佩鱼。散职佩鱼,自此始也。自武德已来,皆从正员带阙官,始佩鱼袋。员外判试检校,自则天中宗后始有之,皆不佩鱼。虽正员官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鱼袋,至开元九年,张嘉贞为中书令,奏诸致仕,许终身佩以为荣宠,以理去任,亦听佩鱼袋。自后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因之,佩鱼袋服朱紫者甚众。
  改铜鱼袋
  
  唐则天嗣圣元年,诏五品佩铜鱼袋。中宗返正从旧。
  佩龟
  
  唐则天天授元年九月,改内外官所佩鱼作龟。
  乘舆案褥床帷用赤黄
  
  唐明皇天宝六载,礼仪使太常卿韦绦,奏旧用紫,今请依御袍赤黄色,敕从之。
  银菟符
  
  隋义宁二年三月,封唐祖为相国,总百揆。四月,停竹使符,颁银菟符于郡国。
  银鱼符
  
  唐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银菟符为银鱼符。
  笏囊
  
  唐传云: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开元二十四年,宰相张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笏囊之设,自九龄始也。
  腰舆
  
  唐则天神功元年,幸万安山玉泉,以山径危,欲御腰舆而上,以王庆谏而止。
  皇亲禁人出入掖庭
  
  唐明皇开元十年九月,禁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
  亲试举人
  
  唐高宗显庆四年二月,上亲试举人,凡九百人,内五百人登上第。
  真宰相
  
  唐高祖武德初,至长安四年已前,仆射并是真宰相。
  专知枢密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正月,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知枢密。
  知门下省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郑国公魏徵为太子太师,知门下省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三月,以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为太子詹事,同知中书门下三品。
  参预朝政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八月,以刑部尚书张亮参预朝政。
  左右相
  
  唐明皇天宝元年二月,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宰相以平章事为名
  
  唐高宗永隆二年,以中书侍郎郭正一与魏待举,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官自正一始也。
  参知机务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以崔仁师为中书侍郎,参知机务。
  仆射始带同中书门下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高宗嗣位。至七月,以李勣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参知政事
  
  唐高宗显庆四年五月,以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并参知政事。
  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二年四月,上谓参知政事崔知温曰:郭正一、魏待举等,历任尚浅,且令预闻政事,未可与卿等同名称。自是外司四品已下知政事者,遂以平章事为名。
  文昌台鸾台凤阁左右肃政台
  
  唐则天光宅元年九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御史台为左肃政台,专知京师百官及监诸军旅,并承诏出使;更置右肃政台,专知诸州按察。
  鸾台侍郎都台麟台控鹤
  
  唐则天垂拱元年二月,改黄门侍郎为鸾台侍郎,文昌都省为都台,秘书省为麟台,左右监门率府为控鹤禁卫率府。至神龙二年二月,诏并却依旧,依永淳已前官名。
  赐宰相生日器币
  
  晋少帝天福六年七月,赐宰臣冯道生辰器币。道辞以幼失父母,不记生日,坚让不受。生辰赐物始此也。
  前八司
  
  《唐志》云:吏、兵、礼部、考功、都盛御史台、中书、门下,谓之前八司,其余则曰后行。
  中书草制
  
  唐宪宗元和八年,罢朔方灵盐节度使王佖为右卫将军。凡将相出入,翰林草制,谓之白麻。至佖责罢,中书草制,因为例也。
  
  沙堤长安
  
  唐李肇《国史补》云:拜宰相礼绝班行,府县填路,自私第至于子城东,街名沙堤。
  火城
  
  李肇《国史补》曰:宰相元日冬至立仗,太官皆备珂繖,列烛有五六百炬,谓之火城。宰相将至,则皆灭,以避宰相也。
  两省四孔炙宰相判官屧脚挞额裹头
  
  唐《卢氏杂说》云:谏议无事不入,宰相每遇入省,有厨食四孔炙。中书舍人,时谓宰相判官,宰相亲嫌,不拜知制诰为屧脚。又云:不由三省,直押中书舍人者,谓之挞额裹头。
  时政记
  
  唐则天长寿二年,姚璹奏,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记述,若不宣自宰相,百官无从得书。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曰《时政记》,每日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璹始也。
  堂老
  
  李肇《国史补》云:宰相呼为堂老。
  政事堂
  
  《唐志》云: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故长孙无忌、房、魏辈,以他官兼政事者,皆云门下省事。弘道初,裴炎为中书令,执朝政,始移政事堂于中书剩
  内枢密使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七月,以飞龙使,宫闱局令王归长,守内侍剩内侍知省事,充内枢密使自此始也。
  崇政院
  
  梁太祖开平元年,以敬翔检校司空,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以翔知院事。
  废枢密院
  
  晋高祖天福四年四月,先是桑维翰免枢机之务,以刘处让代之,奏议多不称旨。俄而处让丁母忧,因以其印付中书,枢密院由是遂废。
  乞复置枢密院
  
  晋高祖天福七年六月崩,少帝登位,至其年七月,宰臣冯道等表请复置枢密院。初高祖之事后唐也,睹安重诲秉政,赏罚由己,常恶之。及即位,锐意废罢,一委中书。至是道等倦繁剧,乞置不允。
近事会元卷二
  学士弘文馆丽正殿集贤殿北门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
  
  《翰林志》云:唐高祖武德初,在秦府文学馆,擢杜如晦等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学士,学士自此始也。分三番更直,宿阁下,时谓之登瀛洲。太宗贞观初,置弘文馆学士,政余引入讲论。明皇置丽正殿学士,后改为集贤殿书院学士,亦草书诏。后来翰林草书诏,置学士,集贤书诏乃罢。初,国朝修梁、陈旧事,有中书舍人六员,专掌制诰,虽曰禁省,亦非密切。故温大雅、魏徵等辈,时召草制,未有名号。又乾封中,始置北门学士。睿宗朝,初改为翰林待诏,又改为翰林供奉。至开元二十六年,乃为学士,别建学士院于翰林之南。李白、韩翊辈,在旧翰林院,虽有其名,不职其事。德宗朝,北翰林始兼学士之名。
  大学士
  
  唐中宗景龙二年四月,修文馆增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
  翰林院承旨
  
  《唐志》: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左右银台门内也;在兴庆宫,其院在金明门内也;西内院在显福门也。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各别院以廪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辈;永徽后,有许敬宗等,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祎之等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谓之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辈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仪独当书诏之任。睿宗时,薛稷辈又当此任。玄宗时,张说等书诏,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建极,一日万机,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常设当代四人,以备顾问。肃宗至德已后,天下用兵制诏,皆从中出,于是择人,命曰翰林学士。充选者文士,入禁中,亦如中书舍人例,置学士六人,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盖以独承密命故也。德宗好文,尤难其眩贞观已后,为学士承旨多至宰相。
  乞废翰林学士
  
  唐德宗贞元初,召吴通元充翰林学士,与陆贽俱为上知,时相嫌恨。贽性褊急,屡于上前短通元,又言平时工艺书画之徒。待诏翰林,本无学士,只自肃宗至德后,天子召集贤学士,于禁中草书诏,因在翰林院待进止,遂以名。奔播之时,道路或预除改,权令草制。今四方无事,制书分职宜归中书舍人,学士之名,理须停寝。贽以通元援引朋党,禁中叶力排己,故欲废之。德宗不许。
  花砖八砖学士
  
  《翰林志》云:学士院北厅,有花砖道,冬中以日影及砖,为入直之候。李程性懒,好晚入,常过八砖,乃至众呼为八砖学士。
  铃索
  
  《翰林志》云:学士院南北厅外,各有铃索,人不敢辄入也。
  官诰沿革命妇官诰用金花纸
  
  李愚《翰林旧规》云:旧例宰相使相官,用五色背绫金花纸,节帅白绫金花纸,命妇即金花绫纸。唐昭宗乾宁二年十月,李鋋自黔南节度授京兆尹,两度咨报中书,使白绫纸也。
  四禁
  
  《翰林志》云:命书起草,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遗失,四曰忘误。所以重王命也。
  书诏印
  
  唐宪宗元和初,置书诏印,翰林学士院主之。
  制名白麻白麻不使印双日起草
  
  《翰林志》云: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行诛讨,拜免三公、宰相,命将曰制,并使白麻纸,不使印也。双日起草,只日宣,机务急速亦双日。
  书诏名白藤纸黄麻纸青藤纸五色
  
  《翰林志》云:凡赐与徵召、宣索处分曰诏,使白藤纸;凡慰抚军旅曰书,使黄麻纸,并使印也;道场荐告词文,使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凡诸陵荐告上表、内道场叹道文,并使白麻纸。凡将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绫纸,其次小番用五色麻纸,并不使樱
  改年为载
  
  唐明皇天宝三年正月,改年为载。
  浴堂金銮坡
  
  唐德宗雅尚文学,学士辈又常诏对浴堂门,移院于金銮坡,对御起草赋诗。
  内相
  
  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虽有宰相,而谋猷参决,多出于翰林学士陆贽,时人目曰内相。
  私臣
  
  贞元十一年,翰林学士陆贽曰:学士乃私臣,元宗初令待诏,唱和文章而已。物议是之。
  儤直
  
  《翰林志》云:初入学士,当直之数外,更有儤直,各有等第数目。
  小三昧大三昧
  
  《翰林志》云:学士每下直出门,相谑谓之小三昧;出银台门乘马,谓之大三昧。如佛之去缠缚而自在也。
  内翰入院班次
  
  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八月,诏翰林学士,依入院先后为班次,唯承旨必居班首。
  后废翰林学士院
  
  晋高祖天福五年八月,废翰林学士院,并归中书舍人。
  端明殿学士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五月,以冯道、赵凤,并充端明殿学士。学士之始命也。
  紫薇省黄门省
  
  唐明皇开元元年十二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薇省,门下省为黄门剩
  改官名数司马长史中台西台
  
  唐高祖武德三年三月,改纳言为侍中,内史令为中书令,给事郎为给事中,内史省为中书剩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六月,改民部尚书为户部尚书。七月,改治书御史为御史中丞,改诸州治中为司马,别驾为长史,治礼郎为奉礼郎。高宗显庆元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改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西台,仆射为主政,左右丞为肃机,左右郎中为承务,吏部为司列,主爵为司封,考功为司绩,礼部为司礼,祠部为司禋,膳部为司膳,主客为司蕃,户部为司元,度支为司度,仓部为司仓,金部为司珍,兵部为司戎,职方为司城,驾部为司舆,库部为司库,刑部为司刑,都官为司仆,比部为司计,工部为司平,屯田为司田,虞部为司虞,水部为司川,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郎中为大夫,侍中为左相,黄门侍郎为东台侍郎,给事为中台舍人,散骑常侍为左右侍监,谏议大夫为正谏大夫,中书令为右相,侍郎为西台侍郎,舍人为西台舍人,秘书省为兰台,监为太史,以少监为侍郎,丞为大夫,著作郎为司文郎,太史令为秘书阁郎中,御史台为宪台,御史大夫为大司宪,御史中丞为司宪大夫,殿中省为中御府,监为太监,丞为大夫,内侍监为内侍省,太常为奉常,光禄为司宰,卫尉为司卫,宗正为司宗,太仆为司驭,大理为详刑,鸿胪为司文,司农为司稼,太府为外府,少府监为内府监,将作监为缮工监,国子监为司成馆,博士为宣业,都水监为司津监,洗马为司经大夫,家令寺为宫府寺。至咸亨元年十二月,诏新改官名,并仰依旧。
  文武部等级依旧
  
  唐明皇天宝十一载正月,改吏部为文部,兵部为武部。至肃宗至德二年十二月,敕并依旧。
  殿中省
  
  《唐志》云:炀帝改殿中局为殿内省,唐高祖武德中改为殿中省,龙朔改为中御府,咸亨复改为殿中剩
  秘书省
  
  《唐志》云:隶中书之下,汉代藏书之所,有延英阁,广内石渠之藏。又御史中丞,在殿内掌兰台秘书图籍。后汉延熹二年,始置监,属太常寺,掌禁中图书秘文,后并入中书。至晋惠帝,则置秘书寺,掌中外二阁图书。梁又改寺为省,龙朔改为兰台,光宅改为麟台。神龙中复为秘书省也。有二局:一曰著作,一曰太史。
  阁老曹长院长
  
  唐李肇《国史补》云:两省相呼为阁老,尚书丞郎相呼为曹长,员外郎、御史、拾遗相呼为院长。
  谏官兼馆职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七月,李愚奏,以著作郎尹拙为左拾遗。直史馆谏官兼馆职,自拙始也。
  把麻团句
  
  唐《嘉话录》云:通事舍人宣诏,旧例拾遗团句把麻者,盖谒者不知书,多失句读,故用拾遗低声摘句以助之。及吕温为拾遗,被唤把麻不肯去,遂成故事。拾遗不把麻,自吕始也。
  螭头下记言事
  
  唐文宗太和九年十二月,敕左右省起居,赍笔研及纸,于螭头下记言事。
  参酌院
  
  唐穆宗长庆初,以刑法太重,每有司断大狱,又令给事中、中书舍人,参酌出入之。百司呼为参酌院。
  台谏憎爱
  
  唐李肇《国史补》云:谏院以章疏之故,忧患略同,台中则纠举,省中多士,旨趣不一。故言遗补相惜,御史相憎,郎中相轻。
  诸使职
  
  唐李肇《国史补》云:开元已前,于外则命使臣,否则止。自置八节度、十采访,始有坐而为使者。其后名号益广,于是有为使则重,为官则轻。故天宝末,有佩印至三十者。大历中请俸,有至千贯者。今在朝,太清宫、太微宫、度支盐铁、转知苑、闲厩、左右巡察、监察馆驿等使、监仓、监库、左右街;外任则节度、观察、诸军押番、防御、团练、经略、镇边、招讨、榷盐、水陆运、营田、给纳、监牧、长春宫;有时而置者,则大礼、礼仪、会盟、删定、三司、黜陟、巡抚、宣慰、推覆、礼会册、立吊、祭供军粮料、和籴;以其大略,经置而废者不录。官内外悉谓之使,旧为权臣所馆,州县所理,今属中人者有之。
  省眼南省舍人振行比盘都公
  
  唐李肇《国史补》云:旧说吏部为省眼,礼部为南省舍人,考功度支为振行,比部得廊下食,以饭从者号比盘,二十四曹呼左右司为都公。
  
  拗项桥长安
  
  唐《因话录》云:尚书省东南阳通衢,有小桥,相目为拗项桥,言侍御史及殿中久次者,至此必拗项西望南宫也。
  冰厅
  
  《因话录》云:时呼祠为冰去声厅,言其清且冷也。
  御史七贵
  
  李肇《国史补》云:御史故事,大朝会则押班,常参则殿中分班,入阁则侍御史监奏,盖含元殿最远,用八品宣政,其次用七品,紫宸最近,用六品。殿中得立花砖,绿衣用紫案褥之类,号为七贵。
  御史哄堂
  
  李肇《国史补》云:凡御史上台,绝言笑。有不可忍,杂端大笑,合坐皆笑,谓之哄堂,哄堂不罚。
  御史台门北开
  
  唐《谈宾录》云:御史台门北开,盖取其肃杀就阴之义,故京台门北开矣。按北都故事云,御史台在宫城西南,其门北开;又故城御史台亦北开。龙朔中置桂坊,为东朝宪府,门亦北开。然北都御史台门南开,当时创造者,不经反于故事,同诸司,盖以权宜耶。此说御史台亦云尔。又北开者,或云此隋初移都之时,兵部尚书李圆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之,故开此门也。
  五院
  
  唐《尚书故实》:御史台,移自大夫已下至监察,谓之五院也。
  御史里行
  
  唐太宗贞观中,马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命就监察御史里行,俄拜监察御史。里行始此。
  御史中丞
  
  唐太宗贞观中,二十三年七月,改治书为御史中丞。
  宰相病坊给舍病坊监察御史病坊
  
  唐《两京记》:时以秘监为宰相病坊,少监为给事中、中书舍人、病坊,秘书丞及著作佐郎为监察御史病坊。言从职不任繁剧者,当改入此剩然其职在图史,非复喧卑,故凡好古君子,厌趋竞者,亦求为之。
  六军将军兼大夫
  
  唐代宗宝应元年,授王仲升为右羽林将军,兼御史大夫。六将军兼大夫,自此始也。
  郎中员外郎授刺史
  
  唐代宗永泰二年四月,诏尚书省郎中授中州刺史,员外郎授下州刺史。
  内允内史舍人
  
  唐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太子中允为内允,中书舍人为内史舍人。
  太子宾客
  
  唐高宗显庆元年正月,以许敬宗为太子宾客,宾客始有也。
  十使巡察
  
  唐中宗景龙三年八月,遣十使巡察天下。
  司封
  
  唐明皇开元二十四年九月,改尚书主爵为司封。
  大理评事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大理寺置评事。
  殿前承旨改为殿直密院承旨改为承宣
  
  晋高祖天福五年四月,诏以承旨名职严重,除翰林承旨外,殿前承旨改为殿直,密院承旨改为承宣。
  司天台
  
  唐睿宗景云二年,自汉浑仪监,改为太史监,复为太史局。乾元二年三月十九日,敕改太史监为司天台。
  州别驾
  
  唐高宗永淳元年七月置。
  员外判试检校
  
  《唐志》云:自则天中宗后,始有之,皆不佩鱼。
  同正员
  
  唐高宗永徽四年八月,尚药奉御蒋孝璋,员外特置,仍同正员。员外同正员,自蒋始也。
  医学
  
  唐太宗贞观三年九月,诸州置医学。
  医博士
  
  唐明皇开元十一年九月,天下诸州,各置医博士一人。
  致仕给半禄料
  
  唐德宗贞元五年四月,以太子太师萧昕为工部尚书,致仕给半禄料,永为长式。初致仕官,只给半禄无料,上加之。待老臣给半料,自昕始也。
  授官举人自代
  
  唐德宗建中元年正月,诏常参官及诸道节帅已下,至大理评事等,授讫三日,于四方馆上表,让一人自代,其外官委长吏附送表,至中书门下。每官阙,以举多者授之。
  食实封
  
  唐明皇开元十年十一月,敕中书门下共食实封三百户,自源乾曜、张嘉贞始也。
  致仕官在本品上
  
  唐太宗贞观二年九月,诏内外文武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官,宜在本品之上。
  待漏院
  
  唐宪宗元和二年六月,始置百官待漏院于建福门外。
  笼街喝道
  
  唐文宗太和二年,舒元褒上疏云: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但以崇高自大,不思僭拟之嫌。
  斜封
  
  唐睿宗景云元年八月,以中宗时官爵逾滥,因依妃主墨敕而授官者,时谓斜封,禁之。
  天策上将
  
  唐高祖武德四年十月,高祖以古旧官不称秦王殊功,乃别表徽号,加天刺上将。
  节将封王
  
  唐明皇天宝九载五月,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节将封王,自此始也。
  使相
  
  唐明皇天宝十五载六月,授崔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蜀郡长史,剑南节度如故。使相始此。
  骠骑大将军
  
  唐高宗显庆七年九月,初置骠骑大将军,官为从一品。
  观军容使
  
  唐肃宗至德中,令鱼朝恩监军事,九节度讨安庆绪于相州。郭子仪、李光弼,名齐功敌,不立统帅,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观军容之名,自朝恩始也。
  元帅副元帅
  
  《唐志》:天宝中安史之乱,肃宗讨贼,以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元帅,即代宗也。又以郭子仪、李光弼,随其方面副之,号副元帅。代宗即位,又以雍王为之,即德宗也。自后不置。至昭宗以晖王为之,即哀帝也。
  都统
  
  唐肃宗乾元中置之,或总五道,至上元末剩至宣宗大中之后,讨徐州,以康成训;讨黄巢,以荆南王铎,皆号为都统。
  招讨使
  
  唐德宗贞元末置之,其后随用兵权置,兵罢则停之。
  防御使团练使守捉使幕副
  
  唐肃宗至德后,中原置节度使。又大都要害之地,置防御使,治军事,刺史兼之,不赐旌节。至上元后,改防御使为团练守捉使,又与团练使,兼置防御使名。前使各有副使判官,皆天宝后置。《唐志》曰:亲王总戎曰元帅,文武总统曰总管,以奉使言之,则曰节度使。若大使旌节,置木契以行。元宗天宝中,缘边御戎之地,置八节度使,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封纛。外任之重,无逾此焉。有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无员数,皆天宝后置之。中原则无,塞上有也。
  神策军宦官主兵
  
  唐昭宗天复三年,宰相崔允奏曰:高祖太宗承平时,无内官与军旅,自天宝已后,宦官寝盛,贞元、元和,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机密,遂至内务百司,皆归宦者,上下弥缝,共为不法。
  都部署
  
  后唐末清泰三年五月三日,夔州张景达,落副总管,充西北番马步都部署,始此也。
  刺史治军军镇名节度额观察
  
  《唐志》曰:肃宗至德之后,中原用兵,刺史皆治戎军,遂有防御团练制置之名。要冲大郡,皆有节度之额,寇盗息,则易以观察之号也。
  观察使奏刺史
  
  唐文宗太和三年十一月,赦文,刺史分忧,得以专达,事有违法,观察使然后奏闻。
  左右千牛
  
  唐高宗显庆五年三月,始有左右千牛。
首页>> 文化生活>> 诸子杂家>> 李上交 Li Shangjiao   中国 China   北宋   (?105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