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别史>> 朱彭壽 Zhu Pengshou   中國 China   清代  
舊典備徵
自序
  餘性甘淡靜,自庚寅官中書後,公退多暇,惟以文史自娛,凡夫藝苑遺聞、 中朝故事,涉獵所及,輒裁矮紙漫筆記之。歲月侵尋,忽忽廿載,聚書稍富,聞 見日增,篋中叢稿所積遂亦尺許厚矣。年來蒿目時艱,百事廢懶,久不復留意於 斯。兄子聯沅與小兒輩懼其日久散佚也,嘗竊竊偶語,議付手民為梓行計。餘謂 此記問之學,衹可自怡,一旦流佈士林,恐宿儒病其浮疏,新學且嗤其陳腐也耳。 顧念雪鈔露纂,寒暑迭更,每當一燈熒然,羅書滿幾,潛心探討,觸類引申,往 往因一事之搜求,檢閱群編,鈎稽纍月,眼昏手繭,心力交疲,享帚之珍,良有 不能自已者。爰勉徇其請,復取所錄,手自整理,剃厥煩蕪(原稿於說經考史諸 條采摭最富,第經史本為專門之學,條舉細故,不免挂漏貽譏,因汰去十之七八), 掇拾所存,尚輯成為四十捲。其間部居排比,略以類從(凡以前人舊說徑行錄入 者,即於本條下註明所出,示不掠美。其就原文加以點竄,或增損其字句,或合 數書為一條,或全改其本來面目者,則均以參字別之),然良苦雜陳,莊諧互 列,愧不賢之識小,聊睏學以紀聞,無以名之,僅署曰叢記而已。此外纂輯粗就 者,別有《皇清人物考略》《紀年五表》等十餘種,以捲帙較繁,當賡續寫定, 就正有道雲。宣統三年,歲在辛亥季鼕之月,海????朱彭壽自序於都門總布鬍同寓 廬。
  自辛亥鼕叢記寫定後藏之篋衍,瞬又二十餘年矣。比歲以來,索閱者衆,遂 忘其陋,出書就正博雅君子,頗不以為紕繆,輒慫恿付梓,樂觀厥成。顧全書 都五十餘萬言,剞劂匪易,且學人志趣各有不同,恐捲帙過繁,徒供束閣,以是 遲回瞻顧者久之。繼思鬍元瑞之《少室山房筆叢》中分子目者十六,陳養吾之 《歸雲別集》中分子目者九,昔之人既合數種為一書以免散佚,今之人即可分一 書為數種,以備流通,因時製宜,固並行不悖也。爰就原目分起訖,釐為六類, 別以名稱,一曰《舊典備徵》為捲五,二曰《丹鉛鎖錄》為捲十,三曰《經籍屬 辭纂例》為捲六,四日《詩學駢枝》為捲九,五曰《常談討原》,六曰《廣四八 目》,各為捲五。化整為散,較便傳觀,而每種之首,則仍以全書序目取冠簡端, 藉明緣起,庶分之則為六帙,合之仍屬一編,冀不失著書之本意焉。編次既竟, 乃復綴數語,用志顛末。丙子春日,壽鑫齋主人識。
捲一
  ◎聖壽邁古
  歷代帝王禦宇至五十年者,史册即不多覯。羲農之後,帝臨魁八十年,帝承 六十年,帝榆罔五十五年,黃帝軒轅氏一百年,少吳金天氏八十四年,顓頊高陽 氏七十八年,帝嚳高辛氏七十年,唐堯七十二年,又命舜攝位二十八年而殂,虞 舜五十年,夏不降五十九年,桀五十三年,殷中宗太戊七十五年,高宗武丁五十 九年,周昭王五十一年,穆王五十五年,平王五十一年,赧王五十九年,漢武帝 五十四年(按此外惟周之宣王、敬王、顯王,蜀漢之後主,粱之武帝,唐之玄宗, 宋之仁宗,明之世宗、神宗,在位為較久,然均止四十餘年)。至我朝聖祖六十 一年,高宗六十年,又內禪四年,兩聖享國之永,不特後世所無,即三代時亦僅 見矣。
  此外分藩者惟西周時魯公伯禽五十三年,魯煬公六十年,魯魏公五十年,齊 莊公六十四年,衛武公五十五年。東周時楚武王五十一年,許穆公五十七年,邾 文公五十二年,杞桓公七十年,齊景公五十八年。戰國時楚惠王五十一年,齊宣 王五十一年,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割據者惟宋時西夏崇宗五十三年、仁宗五十四 年為最久雲。
  又按三代以後,歷代傳國世次多至二十餘主,少或數主,其中僅有在位數年 及不足一年者。惟我朝太祖天命十一年,太宗天聰九年、崇德八年,世祖順治十 八年,聖祖康熙六十一年,世宗雍正十三年,高宗乾隆六十年,仁宗嘉慶二十五 年,宣宗道光三十年,文宗鹹豐十一年,穆宗同治十三年,德宗光緒三千四年, 列聖臨馭萬方,均逾十年以外,亦為歷代所無。
  ◎親郡王封號考(舉始封者及由襲爵晉封者,其無封號者另載於後) 景祖位下皇長子武功郡王禮敦(崇德元年四月追封)。
  顯祖位下皇孫鄭親王濟爾哈朗(按濟爾哈朗為皇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 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謚曰獻。餘見簡親王條下。世襲。凡封爵屢經降黜而 其後卒復原封者,仍按始封年月書之,後仿此)。
  顯祖皇曾孫簡親王濟度(按濟度為鄭獻親王二子,順治十四年五月由襲爵改 封,十七年卒,謚曰純。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裔孫襲簡親王豐訥亨,仍追復鄭 親王始封原號)。敏郡王勒度(按勒度為鄭獻親王三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 二年卒,謚曰簡)。
  太祖位下皇二子禮親王代善(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卒,謚曰烈。餘見 康親王條下。世襲)。皇七子饒餘親王阿巴泰(順治元年四月封郡王,三年卒, 康熙元年三月追晉親王,謚曰敏)。皇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順治元年十月封, 八年十月以罪賜死)。皇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崇德七年四月封,順治七年卒, 八年二月追削封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謚曰忠。世襲)。皇十五子豫 親王多鐸(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六年卒,九年三月追降郡王,謚曰通,乾隆四 十三年正月追復親王原封。餘見信郡王條下。世襲)。
  太祖皇孫敬謹親王尼堪(按尼堪為皇長子貝勒褚英之子,順治六年三月封, 九年卒,謚曰莊)。剋勤郡王嶽托(按嶽托為禮烈親王長子,崇德元年四月封成 親王,坐事降貝勒,三年卒,四年四月追贈剋勤郡王。餘見平郡王條下。世襲)。 穎親王薩哈(按薩哈為禮烈親王三子,天命十一年封貝勒,崇德元年牛,追 封穎親王,謚曰毅)。謙郡王瓦剋達(按瓦剋達為禮烈親王四子,順治八年二月 封,九年卒,謚曰襄)。巽親王滿達海(按滿達海為禮烈親王五子,順治八年二 月由襲爵改封,九年卒,謚曰簡)。端重親王博洛(按博洛為饒餘敏親王三子, 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謚曰定,十六年十月追降貝勒並奪謚)。安親王嶽樂 (按嶽樂為饒餘敏親王四子,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封,康熙二十八年卒,謚曰和, 三十九年十二月追降郡王)。信郡王多尼(按多尼為豫通親王子,順治六年由襲 爵改封信親王,九年降襲郡王,十八年卒,謚曰宣和。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裔 孫襲信郡王修齡,仍追復豫親王始封原號)。
  太祖皇曾孫衍禧郡王羅洛宏(按羅洛宏為剋勤郡王子,順治元年十月由襲爵 改封,三年卒,謚曰介)。順承郡王勒剋德渾(按勒剋德渾為穎毅親王子,順治 五年九月封,九年卒,謚曰恭惠。世襲)。康親王傑書(按傑書為巽簡親王子, 順治十六年十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三十六年卒,謚曰良。乾隆四十三年正月, 其裔孫襲康親王永恩,仍追復禮親王始封原號)。僖郡王嶽希(按嶽希為安和親 王三子,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封,三十九年十二月降鎮國公)。勤郡王嶽端(按嶽 端為安和親王四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二十九年二月降貝子)。
  太祖皇玄孫平郡王羅可鐸(按羅可鐸為衍禧介郡王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 改封,康熙二十一年卒,謚曰比。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裔孫襲平郡王慶恆,仍 追復剋勤郡王始封原號)。
  太宗位下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三月坐事削,尋卒 於獄,八年正月追復原封,謚曰武。餘見顯親王條下。世襲)。皇五子承澤親王 碩塞(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一年卒,謚曰裕。餘見莊親王條下)。皇十一子襄 親王博穆博果爾(頗治十二年十二月封,十三年卒,謚曰昭)。
  太宗皇孫顯親王富綬(按富綬為肅武親王三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 康熙八年卒,謚曰懿。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裔孫襲顯親王藴著,仍追復肅親王 始封原號)。溫郡王猛峨(按猛峨為肅武親王四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十 三年卒,謚曰良)。莊親王博果鐸(按博果鐸為承澤裕親王子,順治十二年六月 由襲爵改封,雍正元年卒,謚曰靖。世襲)。惠郡王博翁果諾(按博翁果諾為承 澤裕親王二子,康熙四年正月封,二十三年五月坐事削)。
  世祖位下皇二子裕親王福全(康熙六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謚曰憲)。皇 四子榮親王(早薨,未命名,追贈年月失考)。皇五子恭親王常寧(康熙十年正 月封,四十二年卒)。皇七子純親王隆禧(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十八年卒,謚曰 靖)。
  聖祖位下皇長子直郡王允礻是(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四十七年十一月坐事 削,雍正十二年卒,贈貝子)。皇二子理親王允礻是(原封皇太子,坐事廢斥, 雍正二年卒,追封親王,謚曰密)。皇三子誠親王允祉(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 雍正八年五月坐事削,十年卒,贈郡王,謚曰隱)。皇四子雍親王(康熙四十八 年十月封,是為世宗)。皇五子恆親王允棋(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十年卒, 謚曰溫)。皇七子淳親王允礻是(雍正元年四月封,八年卒,謚曰度)。皇八子 廉親王允礻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三年十二月坐事削)。皇十子敦郡 王允礻是(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封,雍正二年四月坐事削,乾隆六年卒,贈貝子)。 皇十二子履親王允礻是(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八年卒,謚曰懿)。皇 十三子怡親王允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八年卒,謚曰賢。世襲)。皇 十四子恂郡王允礻是(乾隆十三年正月封,二十年卒,謚曰勤)。皇十五子愉郡 王允礻是(雍正八年二月封,九年卒,謚曰恪)。皇十七子果親王允禮(雍正六 年二月封,乾隆三年卒,謚曰毅)。皇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雍正十三年十一月 封,乾隆二十三年卒,謚曰靖)。皇二十四子諴親王允秘(雍正十一年正月封, 乾隆三十八年卒,謚曰恪)。
  聖祖皇孫寧郡王弘礻是(按弘交為怡賢親王三子,雍正八年八月封,乾隆 二十九年卒,謚曰良)。泰郡王弘春(按弘春為恂勤郡王長子,雍正十二年二月 封,八月降貝子)。
  世宗位下皇四子寶親王(雍正十一年二月封,是為高宗)。皇五子和親王弘 畫(雍正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五年卒,謚曰恭)。
  世宗皇孫和親王永璧(按永璧為和恭親王子,原封輔國公,乾隆三十五年十 月晉封,三十七年卒,謚曰勤)。
  高宗位下皇長子定親王永璜(乾隆十五年三月追封,謚曰安)。皇三子循郡 王永璋(乾隆二十五年七月追封)。皇四子履親王永璜(按:永璜出嗣履懿親王 後,原襲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卒,謚曰端,嘉慶四年三月追晉親王)。皇五子榮 親王永琪(乾隆三十年十一月封,三十一年卒,謚曰純)。皇六子質親王永璜 (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五十五年卒,謚曰莊)。皇七子哲親王水琮(嘉慶四年 三月追封,謚曰悼愍)。皇八子儀親王永璇(嘉慶四年正月封,道光十二年卒, 謚曰慎)。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璜(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道光三年卒,謚曰哲)。 皇十五子嘉親王(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是為仁宗)。皇十七子慶親王永璜(嘉 慶二十五年三月封,尋卒,謚曰僖)。
  高宗皇孫定親王綿恩(按綿恩為定安親王二子,原襲郡王,乾隆五十八年十 二月晉封,道光二年卒,謚曰恭)。榮郡王綿億(按綿億為榮純親王子,原襲貝 勒,嘉慶四年正月晉封,二十年卒,謚曰恪)。
  高宗皇曾孫定親王奕紹(按奕紹為定恭親王子,原襲貝勒,道光二年六月晉 封,十六年卒,謚曰端)。慶郡王奕彩(按奕彩為儀慎親王孫,出嗣慶良郡王綿 ê後,應襲貝勒,道光十六年九月晉封,二十年十月坐事削)。慶親王奕(按: 奕為慶僖親王三子綿性之子,出嗣伯父綿悌後,初封貝子,光緒二十年正月晉 封。世襲)。
  高宗皇玄孫定親王載銓(按:載銓為定端親王子,原襲郡王,鹹豐四年卒, 追晉親王,謚曰敏)。
  仁宗位下皇長子穆郡王綿□(嘉慶二十五年八月追封)。皇二子智親王(嘉 慶十八年九月封,是為宣宗)。皇三子親王綿愷(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封,道光 十八年卒,謚曰恪)。皇四子瑞親王綿忻(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封,道光八年卒, 謚曰懷)。皇五子惠親王綿愉(道光十九年正月封,同治三年卒,謚曰端)。
  宣宗位下皇二子順郡王奕綱(道光三十年正月追封,謚曰和)。皇三子慧郡 王奕繼(道光三十年正月追封,謚曰質)。皇五子親王奕(按!奕諒出嗣 恪親王後,原襲郡王,鹹豐十年正月晉封,光緒十五年卒,謚曰勤)。皇六子恭 親王奕(道光三十年正月封,光緒二十四年卒,謚曰忠。世襲)。皇七子醇親 王奕訁(同治十一年九月封,光緒十六年卒,謚曰賢。世襲)。皇八子鐘郡王 奕訁合(道光三十年正月封,同治七年卒,謚曰端)。皇九子孚郡王奕訁合(道 光三十年正月封,光緒三年卒,謚曰敬)。
  宣宗皇孫端郡王載漪(按載漪為勤親王子,出嗣瑞懷親王為孫,原襲貝勒, 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二十六年坐事削)。
  文宗位下皇二子憫郡王(早薨,未命名,鹹豐十一年十二月追封)。
  其封贈親郡王而無封號者:
  景祖位下皇二子郡王額爾袞(順治十年五月追封,謚曰慧哲)。皇三子親王 界堪(順治十年五月追封,謚曰宣獻)。
  顯祖位下皇三子親王舒爾哈齊(順治十年五月追封,謚曰莊)。皇四子郡王 雅爾哈齊(順治十年五月追封,謚曰通達)。
  太祖位下皇孫親王勞親(順治六年十月封,八年坐事削)。 太祖皇曾孫郡王精濟(按精濟為禮烈親王五子祜塞之子,順治三年六月封, 六年卒,謚曰懷愍)。郡王塔爾納(按塔爾納為端重定親王二子,順治十四年正 月封,三月卒,謚敏思,十六年十月追削爵謚)。
  聖祖位下皇二十三子郡王允祁(乾隆四十九年由貝勒加郡王品級,五十年卒, 謚曰誠)。
  世宗位下皇長子親王弘暉(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追封,謚曰端)。皇子親王福 惠(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追封,謚曰懷)。
  宣宗位下皇長子郡王奕緯(道光三十年正月追封,謚曰隱志)。
  ◎三公三孤
  公孤之設,肇自成周,漢晉以來,建置靡定,唐以後則有官無職,專以加大 臣之位高望重者。
  按本朝大臣加太師者:遏恪僖必隆(康熙七年)、鰲輔政拜。(同上)
  贈太師者:佟忠列養正(雍正元年)、佟襄勤圖賴(同上)、圖文襄海(同 上)、顧文端八代(雍正十三年)、福文端敏(乾隆六十年由大傅贈)、奉文勤 寬(嘉慶二年)、杜文正受田(鹹豐二年)。
  加太傅者:範文肅文程(順治十一年)、洪文襄承疇(順治十三年)、金文 通之俊(順治十七年)、年巡撫遐齡(雍正二年)、鄂文端爾泰(乾隆十年)、 福文端敏(同上)、曹文正振鏞(道光八年)、長文襄齡(道光十一年)、阮文 達元(道光二十六年)、潘文恭世恩(道光二十八年)、杜文端咢(鹹豐三年)。
  贈太傅者:謝清義升(順治二年)、田毅勇雄(康熙二年由少傅贈)、佟忠 勇國綱(雍正元年)、佟端純國維(同上)、王文恭頊齡(雍正三年)、張文端 英(雍正十年)、朱文端軾(乾隆元年)、馬文穆齊(乾隆四年由太保贈)、徐 文定元夢(乾隆六年)、劉文正統勳(乾隆三十八年)、錢文端陳群(乾隆三十 九年)、蔡文勤世遠(乾隆六十年)、蔡文恭新(嘉慶四年)、朱文正(嘉慶 十一年)、董文恭誥(嘉慶二十三年由太保贈)、萬文恪承風(道光十二年)、 桂文端良(同治元年)、曾文正國藩(同治十一年)、文文忠祥(光緒二年)、 左文襄宗棠(光緒十一年)、曾忠襄國荃(光緒十六年)、李文忠鴻章(光緒二 十七年)、劉忠誠坤一(光緒二十八年)、榮文忠祿(光緒二十九年)、孫文正 傢鼐(宣統元年)。
  加太保者:黨相國崇雅(順治十二年)、馮文敏銓(順治十三年)、隆尚書 科多(雍正元年)、馬文穆齊(同上)、年總督羹堯(同上)、張文和廷玉(乾 隆四年)、傅文忠恆(乾隆十三年)、董文恭誥(嘉慶十七年)、慶文恪桂(同 上)、寶文莊興(道光二十八年。按:宣統三年十月大學士世續、徐世昌均授太 保,此以國傢多難,特授此職以輔弼聖躬,與尋常加銜者不同,謹志於此)。
  贈太保者:王文安鐸(順治九年由少保贈)、希文簡福(順治九年)、孟忠 毅喬芳(順治十一年由少保贈)、黃忠恪梧(康熙十六年)、史文靖貽直(乾隆 二十八年)、梁文莊詩正(同上)、來文端保(乾隆二十九年)、兆文襄惠(同 上)、尹文端繼善(乾隆三十六年)、舒文襄赫德(乾隆四十二年)、阿文成桂 (嘉慶二年)、玉文恭麟(道光十八年)、文文敬孚(道光二十一年)、王文恪 鼎(道光二十二年)、恩文肅桂(道光二十八年)、文文端慶(鹹豐六年)、裕 文端誠(鹹豐八年)、翁文端心存(同治元年)、祁文端{宀雋}藻(同治五年)、 官文恭文(同治十年)、倭文端仁(同上)、瑞文端常(同治十一年)、瑞文莊 麟(同治十三年)、賈文端楨(同上)、靈文恭桂(光緒十一年)、寶文靖 (光緒十七年)、張文達之萬(光緒二十三年)、王文勤文韶(光緒三十四年)、 張文襄之洞(宣統元年)、鹿文端傳霖(宣統二年)。
  加少師者:車文端剋(順治十四年)、額文恪色赫(順治十六年)、衛文清 周祚(順治十七年)、鬍相國世安(順治十八年)。
  贈少師者:吳順恪六奇(康熙四年由少傅贈)、巴敏壯哈納(康熙八年由少 傅贈)、張襄壯勇(康熙二十三年由少傅贈)。
  加少傅者:田毅勇雄(順治十二年)、巴敏壯哈納(同上)、寧文毅完我 (順治十三年)、劉勤僖昌(同上)、劉相國正宗(順治十四年)、巴大臣哈 (同上)、成相國剋鞏(順治十六年)、吳順恪六奇(康熙三年)、吳額駙應熊 (康熙七年)、張襄壯勇(康熙十五年)、王文靖熙(康熙四十年)。
  贈少傅者:石忠勇廷柱(順治十八年由少保贈)、楊敏壯捷(康熙二十九年 由少保贈。或作太傅,誤)、許提督貞(康熙三十四年)、徐文穆本(乾隆十二 年)。
  加少保者:王文安鐸(順治八年)、陳相國名夏(同上)、劉尚書餘(同 上)、孟忠毅喬芳(順治十年)、郎尚書球(順治十一年)、陳相國之遴(順治 十二年)、額勤良爾剋戴青(順治十四年)、石忠勇廷柱(同上)、李忠襄率泰 (同上)、傅相國以漸(順治十五年)、蔣文端赫德(順治十六年)、孫文定廷 銓(同上)、愛敬康星阿(康熙元年)、楊敏壯捷(康熙十七年)、傅溫愨爾丹 (雍正七年)、嶽襄勤鐘琪(同上)、黃文襄廷桂(乾隆二十三年。或作太保, 誤)。
  贈少保者:宋文康權(順治九年)、房安恪可望(順治十年)、劉明靖武元 (順治十一年)、高文端爾儼(順治十二年)、王文通永吉(順治十六年)、梁 敏壯化鳳(康熙十年)、黃忠襄芳世(康熙十七年)、阿文清蘭泰(康熙四十年)、 張文端鵬翮(雍正三年)、楊清端宗仁(同上)、嵇文敏曾筠(乾隆三年。按 《橋西雜記》所載間有錯誤,此已參考他書加以校正。惟所錄尚有黃文僖機贈太 傅,李文勤{尉}加少保,皆國史本傳所無,未知所據何書,姑志此以待考定)。
  ◎狀元宰相
  本朝狀元官大學士者:
  順治丙戌山東聊城傅以漸(武英殿)、丁亥江蘇武進呂宮(弘文院)、己亥 江蘇昆山徐元文(文華殿)。
  乾隆丁巳江蘇金壇於敏中(文華殿)、己未廣東番禺莊有恭(協辦)、戊辰 浙江會稽梁國治(東閣)、辛巳陝西韓城王傑(東閣)、戊戌江西大庾戴衢亨 (體仁閣)、癸醜江蘇吳縣潘世恩(武英殿)。
  道光丁未直隸南皮張之萬(東閣)。
  鹹豐丙辰江蘇常熟翁同(協辦)、己未安徽壽州孫傢鼐(武英殿)。
  同治壬戌江蘇嘉定徐甫阝(協辦)、甲戌江蘇元和陸潤庠(東閣)。
  (按:由鼎甲傳臚官至一品者,除上列元宰諸人外,順治壬辰科:滿洲榜狀 元麻勒吉,兩江總督。康熙丁未科:探花董訥,左都御史。庚戌科:探花徐乾學、 刑部尚書。癸醜科:狀元韓,禮部尚書;榜眼王鴻緒,戶部尚書。丙辰科:榜 眼鬍會恩,刑部尚書;探花翁叔元,刑部尚書。壬戌科:狀元蔡升元;禮部尚書; 榜眼吳涵,左都御史。乙醜科:榜眼陳元竜,大學士。癸巳科:榜眼任蘭枝,禮 部尚書;探花魏廷珍,工部尚書。雍正甲辰科:狀元陳德華,禮部尚書;榜眼王 安國,吏部尚書;傳臚汪由敦,協辦大學士。丁未科:狀元彭啓豐,兵部尚書。 庚戌科:探花梁詩正,大學士;傳臚蔣溥,大學士。乾隆丙辰科:狀元金德瑛, 左都御史;探花秦蕙田,刑部尚書;傳臚蔡新,大學士。乙醜科:探花王際華, 戶部尚書。庚辰科:狀元畢沅,湖廣總督;傳臚曹文埴,戶部尚書。辛巳科:榜 眼鬍高望,左都御史。癸未科:榜眼瀋初,戶部尚書;傳臚董誥,大學士。戊戌 科:傳臚邵自昌,左都御史。甲辰科:狀元茹,兵部尚書。丁未科:狀元史緻 光,左都御史;探花董教增,閩浙總督。己酉科:狀元鬍長齡,禮部尚書;榜眼 汪廷珍,協辦大學士。庚戌科:探花王宗誠,兵部尚書。嘉慶丙辰科:榜眼汪守 和,禮部尚書。己未科:狀元姚文田,禮部尚書;探花王引之,工部尚書。壬戌 科:榜眼李宗,禮部尚書;探花朱士彥,吏部尚書。乙醜科:探花何凌漢,戶 部尚書。己巳科:榜眼廖鴻荃,工部尚書。甲戌科:榜眼祝慶蕃,禮部尚書;庚 辰科:榜眼許乃普,吏部尚書。道光癸未科:榜眼王廣蔭,工部尚書;傳臚杜受 田,協辦大學士。丙戌科:榜眼賈楨,大學士;傳臚麟魁,協辦大學士。壬辰科: 榜眼朱鳳標,大學士;探花季芝昌,閩浙總督。戊戌科:傳臚靈桂,大學士。半 醜科:探花鬍傢玉,左都御史。丁未科:探花龐鐘璐,刑部尚書。鹹豐壬予科: 探花潘祖蔭,工部尚書。丙辰科:榜眼孫毓汶,兵部尚書。同治癸亥科:探花張 之洞,大學士。乙醜科:狀元崇綺,戶部尚書。光緒癸未科:榜眼壽耆,理藩部 尚書。並記於此,以志科名盛事。)
  ◎漢大學士人數
  直隸十六人:涿州馮銓(弘文院)、靜海高爾儼(弘文院)、大名成剋鞏 (秘書院)、高陽李{尉}(保和殿)、柏鄉魏裔介(保和殿)、寶坻杜立德、 (保和殿)、宛平王熙(保和殿)、真定梁清標(保和殿)、大興朱(體仁閣)、 獻縣紀昀(協辦)、宛平瀋桂芬(協辦)、高陽李鴻藻(協辦)、南皮張之萬 (東閣)、南皮張之洞(體仁閣)、定興鹿傳霖(東閣)、天津徐世昌(體仁閣)。
  江蘇二十六人:溧陽陳名夏(弘文院)、武進呂宮(弘文院)、吳江金之俊 (秘書院)、高郵王永吉(國史院)、長洲宋德宜(文華殿)、昆山徐元文、 (文華殿)、丹徒張玉書(文華殿)、太倉王(文淵閣)、華亭王頊齡(武英 殿)、常熟蔣廷錫(文華殿)、無錫嵇曾筠(文華殿)、溧陽史貽直(文淵閣)、 武進劉於義(協辦)、常熟蔣溥(東閣)、武進劉綸(文淵閣)、金壇於敏中 (文華殿)、武進程景伊(文淵閣)、無錫嵇璜(文淵閣)、無錫鄒炳泰(協辦)、 山陽汪廷珍(協辦)、儀徵阮元(體仁閣)、吳縣潘世恩(武英殿)、長洲彭藴 章(武英殿)、常熟翁心存(體仁閣)、常熟翁同(協辦)、嘉定徐甫阝(協 辦)、元和陸潤庠(東閣)。
  安徽五人:桐城張英(文華殿)、桐城張廷玉(保和殿)、歙縣曹振鏞(武 英殿)、合肥李鴻章(文華殿)、壽州孫傢鼐(武英殿)。
  江西五人:高安朱軾(文華殿)、南昌彭元瑞(協辦)、大庾戴衢亨(體仁 閣)、大庾戴均元(文淵閣)、德化李鴻賓(協辦)。
  浙江十六人:海寧陳之遴(弘文院)、錢塘黃機(文華殿)、海寧陳元竜 (文淵閣)、錢塘徐本(東閣)、海寧陳世倌(文淵閣)、錢塘汪由敦(協辦)、 錢塘梁詩正(東閣)、會稽梁國治(東閣)、仁和孫士毅(文淵閣)、富陽董誥 (文華殿)、錢塘費淳(體仁閣)、錢塘章煦(文淵閣)、錢塘吳敬(協辦)、 蕭山湯金釗(協辦)、蕭山朱鳳標(體仁閣)、仁和王文韶(武英殿)。
  福建三人:南安洪承疇(武英殿)、安溪李光地(文淵閣)、漳浦蔡新(文 華殿)。
  湖北五人:孝感熊賜履(東閣)、江夏吳正治(武英殿)、大冶餘國柱(武 英殿)、漢陽葉名琛(體仁閣)、襄陽單懋謙(體仁閣)。
  湖南六人:茶陵彭維新(協辦)、祁陽陳大受(協辦)、長沙劉權之(體仁 閣)、湘鄉曾國藩(武英殿)、湘陰左宗棠(東閣)、善化瞿鴻礻幾(協辦)。
  河南三人:商邱宋權(國史院)、永城李天馥(武英殿)、商城周祖培( 仁閣)。
  山東十五人:德州謝升(秘書院)、安邱劉正宗(文華殿)、掖縣張端(國 史院)、聊城傅以漸(武英殿)、益都孫廷銓(秘書院)、益都馮溥(文華殿)、 武定李之芳(文華殿)、泰安趙國麟(文華殿)、諸城劉統勳(東閣)、諸城劉 墉(體仁閣)、濟寧孫玉庭(體仁閣)、德州盧蔭溥(體仁閣)、濰縣陳官俊 (協辦)、濱州杜受田(協辦)、黃縣賈楨(武英殿)。
  山西八人:麯沃李建泰(弘文院)、麯沃衛周祚(國史院)、沁州吳典 (保和殿)、澤州陳廷敬(文淵閣)、陽城田從典(文華殿)、興縣孫嘉淦(協 辦)、壽陽祁{宀雋}藻(體仁閣)、大同李殿林(協辦)。
  陝西四人:寶雞黨崇雅(國史院)、韓城王傑(東閣)、蒲城王鼎(東閣)、 朝邑閻敬銘(東閣)。
  四川三人:井研鬍世安(秘書院)、遂寧張鵬翮(武英殿)、華陽卓秉恬 (武英殿)。
  廣東三人:番禺莊有恭(協辦)、花縣駱秉章(協辦)、南海戴鴻慈(協辦)。
  廣西一人:臨桂陳宏謀(東閣)。
  按漢人官大學士者共一百十九人,其出身大都為翰林授職之員,惟魏文毅裔 介則為散館之給事中,張文端鵬翮、閻文介敬銘,則均為散館之主事,朱文端軾、 鹿文端傳霖,則均為散館之知縣。而洪文襄承疇、費文恪淳,則均為刑部主事, 彭文敬藴章則為工部主事,王文勤文韶則為戶部主事,杜文端立德則為中書科中 書,孫文靖士毅、章文簡煦,則均為內閣中書(按,孫文靖於南巡撫罷後曾賞 編修)。謝清義升、宋文康權、王文通永吉、孫文定廷銓、吳文端黃、田文端 從典、趙相國國麟,則均為知縣。衛文清周祚、李文襄之芳、餘相國國柱,則均 為推官。然皆起傢進士(內李相國建泰、金文通之俊、黨相國崇雅,始居何職未 詳)。至由舉人出身者,僅左文襄宗棠一人云。
  ◎大將軍
  本朝開國之初,凡興大師,輒授王公大臣為大將軍,以任徵伐。自乾隆以來, 此職始不輕授。殆以雍正一朝,如年羹堯、馬爾賽輩,或功成驕恣,或貽誤戎機, 朝廷鑒於用人之難,故不得不慎其選歟。今按曾任大將軍者:
  崇德三年八月,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貝勒嶽托為揚威大將軍(分道 伐明)。七年十月,貝勒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伐明,剋兗州、順德、河間三府 而還)。
  順治元年四月,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入關定鼎)。十月,英親王阿 濟格為靖遠大將軍(討流賊李自成)。豫親王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徵江南)。二 年七月,貝勒勒剋德渾為平南大將軍(往江南代豫王討賊一隻虎等)。十一月, 內大臣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討流賊張獻忠)。三年正月,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 將軍(徵四川)。二月,貝勒博洛為徵南大將軍(徵閩浙)。五月,豫親王多鐸 為揚威大將軍(徵喀爾喀)。八月,恭順王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徵湖廣、兩廣)。 五年三月,都統譚泰為徵南大將軍(討江西叛鎮金聲桓)。閏四月,貝子屯齊為 平西大將軍(討陝西叛回)。九月,鄭親王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討湖廣賊李 錦、馬進忠)。十二月,英親王阿濟格為平西大將軍(戍大同)。六年正月,敬 謹郡王尼堪為定西大將軍(討大同叛鎮薑襄)。四月,端重親王博洛為定西大 將軍(討汾州賊)。七月,襲禮親王(後改封巽親王)。滿達海為徵西大將軍 (徵朔州寧武)。十月,謙郡王瓦剋達為徵西大將軍(代滿達海剿撫山西餘賊)。 九年七月,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徵湖南、貴州,十一月薨於軍)。十年 正月,貝勒屯齊為定遠大將軍(代尼堪)。七月,安郡王嶽樂為宣威大將軍(戍 歸化城)。十二月,都統陳泰為定南靖寇大將軍(鎮湖南)。十一年十二月,世 子濟度為定遠大將軍(討鄭成功)。十二年八月,都統阿爾津為寧南靖寇大將軍 (代陳泰駐防荊州)。十二月,都統伊爾德為寧海大將軍(剿浙江舟山賊)。十 四年四月,都統宗室羅托為寧南靖寇大將軍(代阿爾津駐防荊州)。十二月,平 西王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由四川徵貴州)。十五年正月,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 寇大將軍(徵南)。十六年八月,都統劉之源為鎮海大將軍(駐鎮江)。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順承郡王勒爾錦為寧南靖寇大將軍(徵吳三桂)。十三 年六月,貝勒尚善為安遠靖寇大將軍(赴嶽州,十七年八月卒於軍)。康親王傑 書為奉命大將軍(討耿精忠)。貝勒洞鄂為定西大將軍(赴四川)。九月,簡親 王喇布為揚威大將軍(赴江寧)。安親王嶽樂為定遠平寇大將軍(赴江西)。十 四年正月,平南王尚之孝為乎南大將軍(徵潮州叛將劉進忠)。三月,信郡王鄂 札為撫遠大將軍(徵察哈爾)。十五年二月,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徵陝西)。 十七年八月,貝勒察尼為安遠靖寇大將軍(代尚善鎮嶽州)。九月,平南王尚之 信為奮武大將軍(由永興進定廣西)。十八年十一月,貝子彰泰為定遠平寇大將 軍(代嶽樂由湖南徵貴州)。十九年九月,都統賴塔為徵南大將軍(由廣西南寧 進定雲貴)。二十九年七月,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恭親王常寧為安北大將 軍(裕王出古北口,恭王出喜峰口,會徵噶爾丹)。三十四年十一月,領侍衛內 大臣費揚古為撫遠大將軍(徵噶爾丹)。三十五年五月,領侍衛內大臣馬思喀為 平北大將軍(追剿噶爾丹)。五十七年十月,皇十四子允礻題為撫遠大將軍( 西藏)。六十一年十一月,輔國公延信署撫遠大將軍(代允礻題)。
  雍正元年十月,川陝總督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徵青海)。七年三月,領侍 衛內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將軍,川陝總督嶽鐘琪為寧遠大將軍(傅出北路,嶽出 西路,會徵準噶爾)。九年七月,大學士馬爾賽為撫遠大將軍(往歸化城辦理喀 爾喀防守事宜)。十一月,康親王崇安署撫遠大將軍(代馬爾賽)。順承親王錫 保為靖邊大將軍(代傅爾丹)。十年七月,署陝西總督查郎阿署寧遠大將軍(代 嶽鐘琪)。十一年七月,平郡王福彭為定邊大將軍(徵噶爾丹策零)。十三年十 一月,領侍衛內大臣一等公慶復為定邊大將軍(代福彭)。
  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協辦大學士、兩廣總督福康安為大將軍(徵廓爾喀。原 授將軍,徵文則加大字)。
  鹹豐三年九月,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辦理京師團防)。
  其有以將軍出徵而不稱大者:
  順治四年十一月,禮部侍郎陳泰為靖南將軍(徵福建)。五年四月,都統劉 之源、都統佟圖賴,俱為定南將軍(駐防寶慶)。都統李國翰為定西將軍(駐防 漢中)。九年九月,擴軍統領阿爾津為定南將軍(徵廣東未定州縣,十月改安西 將軍,鎮漢中。十二月又改定南將軍,徵湖南辰、常逆賊)。十一月,都統卓羅 為靖南將軍(徵廣東未定州縣)。十年五月,副都統喀喀木為靖南將軍(代卓羅)。 十一年五月,都統楊麒祥為平南將軍(駐防杭州)。六月,都統珠瑪喇為靖南將 軍(代喀喀木)。十三年五月,都統石廷柱為鎮海將軍(駐防京口)。十二月, 都統趙國祚為平南將軍(駐防杭州)。十四年十二月,都統卓布泰為徵南將軍 (由廣西進取貴州)。十五年十二月,都統明安達哩為安南將軍(駐防貴州)。 十六年七月,內大臣達素為安南將軍(赴江寧徵鄭成功)。十七年七月,都統羅 托為安南將軍(代達素)。八月,領侍衛內大臣愛星阿為定西將軍(徵李定國)。 十八年□月,前兩廣總督王國光為鎮海將軍(駐防潮州)。十月,都統濟席哈為 靖東將軍(徵山東土賊於七)。
  康熙二年八月,都統穆裏瑪為靖西將軍,都統圖海為定西將軍(會剿鄖、襄 流賊)。九月,都統噶褚哈為鎮西將軍(鎮西安)。三年七月,福建水師提督施 琅為靖海將軍(徵臺灣)。十二年十二月,都統葉赫為安西將軍(徵四川)。十 三年正月,都統尼雅翰為安南將軍(鎮安慶)。都統錫卜臣為鎮西將軍(鎮西安)。 三月,內大臣華善為安南將軍(防守鎮江)。內大臣希爾根為定南將軍(赴江西 討逆藩耿精忠)。四月,都統拉哈達為揚威將軍(駐防兗州,六月調赴杭州)。 領侍衛內大臣阿密達為揚威將軍(駐守江寧)。都統賫塔為平寇將軍(赴浙江剿 禦耿逆)。副都統根特為平寇將軍(赴廣東會剿孫延齡,八月卒於軍)。六月, 護軍統領察哈泰為鎮東將軍(代拉哈達)。貝子傅喇塔為寧海將軍(徵浙江臺州)。 八月,尚書哈爾哈齊為平寇將軍(代根特)。九月,內大臣坤巴圖魯為振武將軍 (駐防汝寧)。十四年二月,副都統鄂泰為建威將軍(駐太原,防守汾州)。前 鋒統領穆占為安西將軍(徵秦州平涼)。三月,西安將軍佛尼埒為振武將軍(援 漢中)。都統畢力剋圖為平逆將軍(駐大同)。甘肅提督張勇為靖逆將軍(討王 輔臣)。四月,內大臣佟國綱為安北將軍(鎮宣化)。五月,貝勒察尼為靖寇將 軍(援𠔌城)。副都統烏丹為建威將軍(鎮大原)。七月,都統噶爾漢為鎮安將 軍(駐守河南)。十月,吏部侍郎舒恕為鎮南將軍(援廣東)。十五年二月,都 統畢力剋圖再為平逆將軍(鎮寧夏)。四月,內大臣華善為平寇將軍(統轄江南 滿蒙諸兵)。九月,都統穆占為徵南將軍(徵湖南)。十六年二月,都統鄂納為 討逆將軍(赴嶽州)。三月,署副都統莽依圖為鎮南將軍(由江西進徵廣東,十 九年八月卒於軍)。六月,侍郎舒恕為安南將軍(駐守南安)。七月,廣西巡撫 傅弘烈為撫蠻滅寇將軍(定廣西)。十七年三月,內大臣華善為定南將軍(駐守 茶陵)。八月,貝子彰泰為撫遠將軍(駐守嶽州)。十八年十二月,湖廣總督蔡 毓榮為綏遠將軍(總統緑旗兵,由辰沅進徵雲貴)。十九年八月,都統貝勒為鎮 南將軍(代莽依圖)。十一月,署西安將軍佛尼埒為建威將軍(會剿永寧賊匪)。 二十年三月,都統吉哈禮為宣威將軍(會剿建昌賊匪)。二十七年六月,都統瓦 岱為振武將軍(徵湖廣叛兵夏逢竜)。三十年正月,都統瓦岱為定北將軍(駐張 傢口)。三十二年正月,領侍衛內大臣郎坦為昭武將軍(駐甘州)。五月,領侍 衛內大臣費揚古為安北將軍(駐歸化城)。三十六年正月,領侍衛內大臣馬斯喀 為昭武將軍(駐守寧夏)。五十六年三月,吏部尚書富寧安為靖邊將軍領侍衛內 大臣傅爾丹為振武將軍(富由巴爾庫爾,傅由阿爾臺,會剿準噶爾)。□月,都 統祁裏德為徵西將軍(會剿準噶爾)。五十九年正月,都統延信為平逆將軍( 西藏)。二月,擴軍統領噶爾弼為定西將軍(自拉裏會徵西藏)。
  雍正二年正月,四川提督嶽鐘琪為奮威將軍(與年羹堯會徵青海)。四年六 月,都統巴賽為振武將軍(赴阿爾臺軍營)。十年五月,侍郎武格為揚武將軍 (統轄巴爾庫爾滿兵)。十三年五月,貴州提督哈元生為揚威將軍(剿古州苗匪)。
  乾隆十九年十二月,領侍衛內大臣班第為定北將軍,陝甘總督永常為定西將 軍(班出北路,永出西路,會徵準噶爾)。二十年九月,都統銜參贊大臣策楞為 定西將軍(剿捕阿睦爾撤納,旋以參贊大臣紮拉豐阿代之,十一月策楞復任)。 二十一年十一月,定邊右副將軍達爾黨阿為定西將軍(代策楞)。二十二年正月, 喀爾喀親王成袞紮布為定邊將軍(辦理巴裏坤軍務)。十二月,戶部尚書兆惠為 定邊將軍(徵逆回霍集占)。二十三年二月,兵部尚書雅爾哈善為靖逆將軍( 回部)。七月,工部尚書納穆紮爾為靖逆將軍(代雅爾哈善)。三十七年十一月, 大學士溫福為定邊將軍(徵金川)。三十八年八月,禮部尚書阿桂為定西將軍 (徵金川)。
  道光六年七月,大學士長齡為揚威將軍(徵逆回張格爾)。二十一年正月, 領侍衛內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辦理廣東軍務)。九月,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奕 經為揚威將軍(辦理浙江軍務)。二十七年八月,陝甘總督布彥泰為定西將軍 (辦理喀什噶爾軍務)。
  ◎經略
  順治十年五月,洪承疇以大學士經略湖廣、兩廣、雲貴軍務。
  康熙十三年二月,莫洛以大學士經略陝西軍務。
  雍正十年七月,鄂爾泰以大學士經略陝甘軍務。十三年十月,張廣泗以湖廣 總督經略苗疆軍務。
  乾隆十三年四月,訥親以大學士經略金川軍務,九月,傅恆以大學士代訥親 經略金川軍務。三十四年正月,傅恆以大學士經略南、緬甸軍務。
  嘉慶四年正月,勒保以四川總督經略川陝楚三省軍務,七月,明亮以都統代 勒保經略三省軍務,八月,額勒登保以都統(尋擢領侍衛內大臣)。代明亮經略 三省軍務。
  ◎提督加將軍封號
  康熙一朝,於直省提督之戰績茂著或治軍有方者,往往特授將軍封號,以示 優異。如陝西提督王進寶(十五年八月加奮威將軍。按十四年三月,甘肅提督張 勇曾加靖逆將軍,此為討伐王輔臣時所授職銜,非封號也。已見前將軍條內)、 福建提督楊捷(十七年□月加昭武將軍)、寧夏提督趙良棟(十八年十月加勇略 將軍)、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二十二年九月,加靖海將軍。按施琅先於康熙三年 以靖海將軍徵臺灣,至是復加為封號)、甘肅提督孫思剋(三十一年十一月加振 武將軍)、湖廣提督徐治都(三十三年六月加鎮平將軍)、貴州提督李芳述(四 十五年四月加鎮遠將軍)、福建水師提督吳英(四十六年五月加威略將軍)、陝 西提督潘育竜(四十八年八月加鎮綏將軍),皆一時異數雲。(按通禮,凡提督 加將軍封號者,遇朝祭大典,與將軍、總督列第一班,其尋常提督則僅列第二班 巡撫、副都統之次雲。)
  ◎提鎮改授督撫
  由提鎮改任封疆者(舉實任者,其暫署者不錄):
  順治二年七月,土國寶以江南總兵授江寧巡撫。五年四月,李國英以四川成 都鎮總兵授四川巡撫(後擢四川總督)。九年七月,祖澤潤以江南提督授湖廣、 四川總督。
  康熙十九年正月,趙良棟以寧夏提督授雲貴總督。四十五年五月,梁鼐以福 建提督授閩浙總督。四十五年十二月,趙弘燦以廣東提督授兩廣總督(後擢兵部 尚書)。四十八年七月,音泰(音一作殷)以甘肅提督授川陝總督。五十二年四 月,額梭特以湖廣提督授湖廣總督。五十三年十二月,楊琳以福建提督授廣東巡 撫(後擢兩廣總督)。五十五年九月,李樹德以山東登州鎮總兵授山東巡撫( 擢福州將軍)。
  雍正三年七月,嶽鐘琪以四川提督授川陝總督。四年十月,馬會伯以甘肅提 督授四川巡撫(後擢兵部尚書)。五年二月,韓良輔以廣西提督授廣西巡撫。六 年八月,劉世明以署湖廣提督、陝西興漢鎮總兵授甘肅巡撫(後擢福建總督)。 七年三月,郝玉麟以南提督授廣東總督(後官至吏部尚書)。
  乾隆九年二月,黃廷桂以四川提督授四川總督(後官至大學士)。四十三年 二月,桂林以四川提督授兩廣總督。
  嘉慶二年九月,鄂輝以湖廣提督授雲貴總督。九年十二月,長齡以古北口提 督授安徽巡撫(後官至大學士)。
  道光四年八月,武隆阿以直隸提督授江西巡撫(後調山東)。八年正月,楊 遇春以固原提督授陝甘總督。
  同治三年五月,楊嶽斌以福建提督授陝甘總督。
  光緒十年九月,劉銘傳以開缺直隸提督授福建巡撫。十一年五月,張曜以廣 東提督授廣西巡撫(後調山東)。
  (按:由提督擢宰輔及尚書者:雍正三年七月,高其位以江南提督授大學士。 六年十月,路振楊以固原提督授兵部尚書。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瑚寶以固原提督 授兵部尚書。附記於此。)
首頁>> >> 别史>> 朱彭壽 Zhu Pengshou   中國 China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