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 人文学者>> 季羡林 Ji Xianli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学问之道
  本书为作者七十年来治学经验之集大成者。在作者的这些文章中,不但总结了先师王国维、梁启超、胡适、陈寅恪、汤用彤、朱光潜等人的治学精神、态度和方法,而且发前人未发之覆,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治学新观点、新方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先生时时上进,时时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21世纪的战略高度,预言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先生在全面阐述学术理论的同时,还具体地介绍了治学方法和必备条件,具有极其普遍的指导意义,使人蒙受其利。
再版前言(1)
  ——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出版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为他的书做责任编辑,既是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当这个机会降临时,我不知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两名学生如约去了季老家,准备向他约《 季羡林文丛 》五卷本书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单元房。第一次去见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伟大学者,我有些诚惶诚恐。当真正和他面对面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风趣、随和、朴素,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们遇见的某一位和蔼、普通的老人,外表没有一丝“留德十年”的痕迹。季老很清瘦,虽然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我作了自我介绍,并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认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进上衣兜里。这时季老幽默地说:我没有名片,头衔太多了,名片装不下。这句话,立刻让我全无初次相见的拘谨与生疏。季老说话一口山东腔,不过说洋文却没有口音。季老的大师风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便有所领略。
  当时,我们策划编纂的这套《 季羡林文丛 》,旨在对季老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深受学者和读者欢迎的文章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并收录为册,共包括五卷 ——《 感悟人生 》《 散文精粹 》《 学问之道 》《 耄耋新作》《 修身与治学 》。在与季老共同商榷这套丛书的编辑大纲和选题框架时,他十分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并强调了丛书的编选原则:首先,他不赞成出那种这里选几篇、那里选几篇拼凑而成的集子,因为那样做,重复总会难免,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二,要坚持高标准,一定要选录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文章;第三,要有新意,宁缺毋滥;第四,编校质量要高标准。他说,他最反对书中错字连篇;季老还说,他也经常查字典,并不以此为丑,因为汉字太复杂了。足见这位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学风之严谨。我当即向季老承诺,这套丛书的体例会有特点和新意,编校质量一定会按照国家标准去规范。季老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们出版人以及中国出版业的关切与期望。
  汇报完毕,我们提出要和季老合影留念,季老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和季老合影时,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希望和他靠得近些,更近些。我知道,季老那时是孤独的,他的几位亲人在几年里相继走向那阴阳相隔、永不回头的彼岸;唯一的儿子亦不在身边。也许是希望更加深切地感受大师的心灵,也许是想把内心的温暖传递给他,也许是两者都有吧……
再版前言(2)
  在季老家坐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即将告辞,这时季老说他要送给我两本近年他出版的书:《 千禧文存 》和《 三真之境 》,我受宠若惊,不失时机地问季老可不可以给我签名留念,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他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拿来书和笔。让我惊奇的是,季老并没有去重新翻检我的那张名片核对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分别写下了“ 沈晓辉女士 季羡林 2001. 8. 20 ”。我十分惊讶于季老超凡的记忆力,当时,他毕竟已是年过九旬了!我想,这也许便是大师的超人之处吧。回来后,这两本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里。季老不幸病逝后,我时常取出这两本书翻阅,抚摸季老的签名,心中一片怅然……
  在丛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季老治学与做人的瑰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叹为观止,我每每为季老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和仁爱之心所感染。他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才可以看到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让我们感动。季老虽为一代宗师,可作品并不艰深晦涩,内容非常亲切,语言也很朴素,情思溢于笔端,清澈而纯净。在先生的文字中徜徉,我常常会忘记是在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在阅读。他那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他的爱母之情、爱国之心会提示人们永葆人间真情挚爱,做一个真正的人。
  后来,因为这套丛书的出版,我又两次去了季老家。我向他汇报了出版体例,汇报了出版进程等。同时,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也向季老请教过一些问题,比如:某个异形词的正确使用,一些字的过去和现在的用法,还有梵文的排法等等,季老都引经据典一一确认并作答,并对我们的认真负责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套《 季羡林文丛 》正式出版后,我们将样书寄给了季老,李玉洁老师告诉我,看了样书以后,季老对这套书的编校质量十分满意,他说,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错误。得到了季老的首肯,我们备受鼓舞和鞭策。
  正是通过这次为季老编书,让我对编辑这一职业充满敬畏。在以后的编辑生涯中,我不允许自己有半点的懈怠和疏忽,因为责任编辑承载着作者的厚望和读者的期待。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亦常常会想——难道编辑就不是吗!
首页>> 文化生活>> 人文学者>> 季羡林 Ji Xianli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