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總敘經稟聖裁,垂型萬世,刪定之旨,如日中天,無所容其贊述。所論次者,詁經之說而已。自漢京以後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學凡六變。其初專門授受,遞稟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亦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王弼、王肅稍持異議,流風所扇,或信或疑,越孔、賈、啖、趙以及北宋孫復、劉敞等,各自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洛閩繼起,道學大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悍(如王柏、吳澄攻駁經文,動輒刪改之類)。學脈旁分,攀緣日衆,驅除異己,務定一尊,自宋末以逮明初,其學見異不遷,及其弊也黨(如《論語集註》誤引包鹹夏瑚商璉之說,張存中《四書通證》即闕此一條以諱其誤。又如王柏刪《國風》三十二篇,許謙疑之,吳師道反以為非之類)。主持太過,勢有所偏,纔辨聰明,激而橫决,自明正德、嘉靖以後,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如王守仁之末派皆以狂禪解經之類)。空談臆斷,考證必疏,於是博雅之儒引古義以抵其隙,國初諸傢,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如一字音訓動辨數百言之類)。
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傢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衆說,務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為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易類一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鬍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裏,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啓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傢,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子夏易傳》·十一捲(內府藏本)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傢,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無習者,令儒官詳定。”劉知幾議曰:“《漢志》《易》有十三傢而無子夏作傳者,至梁阮氏《七錄》,始有《子夏易》六捲,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然據《漢書》,《韓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為疑。”司馬貞議亦曰“案劉嚮《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經簿》雲:《子夏傳》四捲,或云丁寬。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雲:《子夏傳》殘闕,梁六捲,今二捲。知其書錯繆多矣。又王儉《七志》引劉嚮《七略》雲:《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稱韓氏而載薛虞記,其質粗略,旨趣非遠,無益後學”雲雲。是唐以前所謂《子夏傳》,已為偽本。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案弧唐末為大理寺評事,有《素履子》,別著錄),是唐時又一偽本並行。故宋《國史志》以《假托子夏易傳》與《真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麟《睏學紀聞》所引,皆今本所無。德明、鼎祚猶曰在張弧以前,應麟乃南宋末人,何以當日所見與今本又異?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傢雲爾。
(謹案:唐徐堅《初學記》以太宗御制升列歷代之前,蓋臣子尊君之大義。焦竑《國史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並踵前規。臣等編摩《四庫》,初亦恭錄禦定《易經通註》、禦纂《周易折中》、禦纂《周易述義》弁冕諸經。仰蒙指示,命移冠國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時代不淆。聖度謙衝,酌中立憲,實為千古之大公。謹恪遵彝訓,仍托始於《子夏易傳》,並發凡於此,著《四庫》之通例焉。
又案:托名之書有知其贋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贋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
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托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周易鄭康成註》·一捲(通行本)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蓋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案《隋志》載鄭玄《周易註》九捲,又稱鄭玄、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浸微。然《新唐書》著錄十捲,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於末簡。又以玄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玄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傢。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玄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崇正,非達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搜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惠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創始,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泯。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
(謹按:前代遺書後人重編者,如有所竄改增益,則從重編之時代,《曾子》、《子思子》之類是也。如全輯舊文,則仍從原書之時代。故此書雖宋人所輯,而列於漢代之次。後皆仿此。)△《新本鄭氏周易》·三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惠棟編。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玄《易註》一捲,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註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為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搜采群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經》補十六條,《係辭傳》補十四條,《說卦傳》補二十二條,《序卦傳》補七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應麟所附《易贊》一篇於捲端,刪去所引諸經《正義》論互卦者八條。而別據玄《周禮·太師》註作《十二月爻辰圖》,據玄《月令》註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附於捲末,以駁朱震《漢上易傳》之誤。雖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臣矣。
△《陸氏易解》·一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明姚士粦所輯吳陸績《周易註》也。《吳志》載績所著有《易註》,不言捲數。《隋書·經籍志》有陸績《周易註》十五捲。《經典釋文·序錄》作陸績《周易述》十三捲,《會通》一捲。《新、舊唐書·志》所載捲數與《釋文》同。
原本久佚,未詳其孰是。此本為《????邑志林》所載,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經義考》以為鈔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傳註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稱其《經》文異諸傢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明辨晳也”,晳作逝;“納約自牖”,牖作誘;“三年剋之,憊也”,憊作備。
此本又皆無之。豈所見別一本歟?然彝尊明言《????邑志林》,其故則不可詳矣。
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捲者。”然諸傢著錄,並無三捲之本。殆京氏《易傳》三捲,舊本題曰“陸績註”。溶偶觀之未審,因誤記誤說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易註》,為學者所重。士粦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勤博,而掇拾殘剩,存什一於千百,亦可以見陸氏《易註》之大略矣。績字公紀,吳郡人。官至鬱林太守,加偏將軍。事跡具《吳志》。士粦字叔祥,海????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猶目不識丁。寓居德清姜氏傢,薑始授以句讀,晚乃卓然自立,蓋亦奇士雲。
△《周易註》·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上、下經》註及《略例》,魏王弼撰。《係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註,晉韓康伯撰。《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錄,故《易註》作六捲,《略例》作一捲,《係辭註》作三捲。《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弼註七捲,蓋合《略例》計之。今本作十捲,則並韓書計之也。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註》十捲(按《七志》今不傳。此據陸德明《經典釋文》所引),則並王、韓為一書,其來已久矣。自鄭玄傳費直之學,始析《易傳》以附經,至弼又更定之。說者謂鄭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鄭氏《易註》,至北宋尚存一捲。《崇文總目》稱存者為《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四篇,則鄭本尚以《文言》自為一傳,所割以附經者,不過《彖傳》、《象傳》。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經皆弼所更定,非鄭氏之舊也。每捲所題《乾傳》第一、《泰傳》第二、《噬嗑傳》第三、《鹹傳》第四、《夬傳》第五、《豐傳》第六,各以捲首第一卦為名。據王應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標。蓋因毛氏《詩傳》之體例,相沿既久,今亦仍舊文錄之。惟《經典釋文》以《泰傳》為《需傳》,以《噬嗑傳》為《隨傳》,與今本不同。證以《開成石經》,一一與陸氏所述合。當由後人以篇頁不均為之移並,以非宏旨之所係,今亦不復追改焉。其《略例》之註,為唐邢璹撰。璹裏籍無考,其結銜稱“四門助教”。案《唐書·王鉷傳》稱為“鴻臚少卿邢璹”,子縡,以謀反誅。則終於鴻臚少卿也。《太平廣記》載其奉使新羅,賊殺賈客百餘人,掠其珍貨貢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註則至今附弼書以行。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蜀本略例有璹所註,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此同,餘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別本。今則惟此本存,所謂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說《易》,源出費直。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即費氏學,李鼎祚書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註略近。但弼全廢象數,又變本加厲耳。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深為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弼與康伯亦不能無過。瑕瑜不掩,是其定評。諸儒偏好偏惡,皆門戶之見,不足據也。
△《周易正義》·十捲(內府刊本)魏王弼、晉韓康伯註,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寢流於讖緯。
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志》載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捲,《册府元龜》又載顧悅之(案悅之即顧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
王儉、顔延年以後,此揚彼抑,互詰不休。至穎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註而衆說皆廢。故《隋志》“易類”稱:“鄭學寢微,今殆絶矣。”蓋長孫無忌等作《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今觀其書,如《·彖》“七日來復”,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說,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見九五”之說,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竜在田,時捨也”,則曰“《經》但雲‘時捨’,《註》曰‘必以時之通捨’者,則輔嗣以通解捨,捨是通義也”,而不疏捨之何以訓通。於“天玄而地黃”,則曰“恐莊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莊說之何以未允。如斯之類,皆顯然偏襢。至《說卦傳》之分陰分陽,韓註“二四為陰,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陰陽定位”,此註用王之說。“帝出乎震”,韓氏無註,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輔嗣註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註者,亦委麯旁引以就之。然疏傢之體,主於詮解註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丘,葉不歸根”,其墨守專門,固通例然也。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註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名《義贊》,後詔改《正義》,然捲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四捲,《唐志》作十八捲,《書錄解題》作十三捲。此本十捲,乃與王韓註本同,殆後人從註本合併歟?
△《周易集解》·十七捲(內府藏本)唐李鼎祚撰。鼎祚《唐書》無傳,始末未詳。惟據《序》末結銜,知其官為秘書省著作郎。據袁桷《清容居士集》載“資州有鼎祚讀書臺”知為資州人耳。
朱睦《序》稱為秘閣學士,不知何據也。其時代亦不可考。《舊唐書·經籍志》稱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而不載是編,知為天寶以後人矣。其書《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七捲,晁公武《讀書志》曰:“今所有止十捲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豈後人並之耶?《經義考》引李燾之言,則曰:“鼎祚《自序》止雲十捲,無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稱十捲,與燾說同。今所行毛晉汲古閣本乃作一十七捲,《序》中亦稱王氏《略例》附於捲末,凡成一十八捲。與諸傢所說截然不同,殊滋疑竇。今考《序》中稱“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經註《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詳之明矣”雲雲,則《集解》本十捲,附《略例》一捲為十一捲,尚別有《索隱》六捲,共成十七捲。《唐志》所載蓋並《索隱》、《略例》數之,實非舛誤。至宋而《索隱》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僅存《集解》十捲,故與《唐志》不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捲為十七捲,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捲為一十八捲,以合附錄《略例》一捲之數,故又與朱睦《序》不符。蓋自宋以來,均未究《序》中“別撰《索隱》”一語,故疑者誤疑,改者誤改。即辨其本止十捲者,亦不能解《唐志》稱十七捲之故,緻愈說愈訛耳。今詳為考正,以祛將來之疑。至十捲之本,今既未見,則姑仍以毛本著錄。蓋篇帙分合,無關宏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書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蓋用《毛詩》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幹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嚮秀、王凱衝、侯果、蜀纔、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瀋驎士、盧氏(案盧氏《周易註》《隋志》已佚其名)、崔觀、伏曼容、孔穎達(案以上三十二傢,朱睦序所考)、姚規、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傢,朱彝尊《經義考》所補考)等三十五傢之說。《自序》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
蓋王學既盛,漢《易》遂亡,千百年後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存耳。是真可寶之古笈也。
△《周易口訣義》·六捲(永樂大典本)唐史徵撰。《崇文總目》曰:“河南史徵,不詳何代人。”晁公武《讀書志》曰:“田氏以為魏鄭公撰,誤。”陳振孫《書錄解題》曰:“三朝史志有其書,非唐則五代人。”避諱作證字。《宋史·藝文志》又作“史文徽”,蓋以徽徵二字相近而訛。別本作“史之徵”,則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訛耳。今定為史徵,從《永樂大典》。定為唐人,從朱彝尊《經義考》也。《永樂大典》載徵《自序》雲:“但舉宏機,纂其樞要,先以王註為宗,後約孔疏為理。”故《崇文總目》及晁氏《讀書志》皆以為“直鈔註疏,以便講習,故曰口訣”。今詳考之,實不盡然。如《乾·彖》引周氏說,《大象》引宋衷說,《屯·彖》引李氏說,《師·彖》引陸績說,六五引莊氏說,《謙》六五引張氏說,《賁·大象》引王廙說,《頤·大象》引荀爽說,《坎·大象》引莊氏說,上六引虞氏說,《·大象》引何妥說,《萃·彖》引周宏正說,《升·彖》引褚氏說,《井·大象》引何妥說,《革·彖》引宋衷說,《鼎·彖》引何妥說,《震》九四引鄭衆說,《漸·彖》引褚氏說,《大象》引侯果說,《·大象》引周宏正說,《兌·大象》引鄭衆說,《漸》九五引陸績說,多出孔穎達《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賁·大象》所引王氏說,《頤·大象》所引荀爽說,雖屬集解所有,而其文互異。《坎》上六所引虞翻說,則《集解》刪削過略,此所載獨詳。蓋唐去六朝未遠,《隋志》所載諸傢之書猶有存者,故徵得以旁搜博引。今閱年數百,舊籍佚亡,則遺文緒論,無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餘蕭客葺《古經解鈎瀋》,於唐以前諸儒舊說,單辭衹義,搜采至詳,而此書所載,均未之及,信為難得之秘本。雖其文義間涉拙滯,傳寫亦不免訛脫,而唐以前解《易》之書,《子夏傳》既屬偽撰,王應麟所輯鄭玄註,姚士粦所輯陸績註,亦非完書。其實存於今者,京房、王弼、孔穎達、李鼎祚四傢,及此書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寶重也。徵《自序》作六捲,諸傢書目並同。今僅闕《豫》、《隨》、《無妄》、《大壯》、《晉》、《暌》、《蹇》、《中孚》八卦,所佚無多。仍編為六捲,存其舊焉。
△《周易舉正》·三捲(浙江巡撫采進本)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為蘇州司戶參軍。
據《自序》言“禦註《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為開元後人。《序》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人等本,舉正其謬。凡所改定,以朱墨書別之。其書《崇文總目》始著錄,《書錄解題》於宋鹹《易補註》條下稱“鹹得此書於歐陽修”,是天聖、慶歷間乃行於世也。洪邁、李燾並以為信。晁公武則謂以繇彖相正,有闕漏可推而知,托言得王韓手札及石經。趙汝楳亦詆其挾王、韓之名以更古文。王應麟又援《後漢書·左雄傳》“職斯祿薄”句,證其改《旅卦》斯字為亻斯之非。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駁之尤力。
今考是書,《唐志》不載。李燾以為京開元後人,故所為書不得著錄(按燾說見《文獻通考》),然但可以解《舊書·經籍志》耳。若《新書·藝文志》則唐末之書無不具列,豈因開元以後而遺之。疑其書出宋人依托,非惟王韓手札不可信,並唐郭京之名亦在有無疑似之間也。顧其所說,推究文義,往往近理。故晁公武雖知其托名,而所進《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義》,於《坤·象傳》之“履霜堅冰”、《賁·象傳》之“剛柔交錯”、《震·彖傳》之“不喪匕鬯”,亦頗從其說。則亦未嘗無可取矣。晁公武《讀書志》載京《原序》,稱所改正者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而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作一百三處。今本所載《原序》,亦稱差謬處一百三節。則晁氏所云,殆為疏舛。
又原本稱別以朱墨,蓋用《經典釋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書,蓋非其舊。
以非宏旨之所係,故仍從近刻焉。
要其歸宿,則不過漢學、宋學兩傢互為勝負。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義明矣。蓋經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今參稽衆說,務取持平,各明去取之故,分為十類:曰易、曰書、曰詩、曰禮、曰春秋、曰孝經、曰五經總義、曰四書、曰樂、曰小學。
○易類一聖人覺世牖民,大抵因事以寓教。《詩》寓於風謠,《禮》寓於節文,《尚書》、《春秋》寓於史,而《易》則寓於卜筮。故《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
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鬍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裏,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啓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則多戒占者,聖人之情,見乎詞矣。其餘皆《易》之一端,非其本也。今參校諸傢,以因象立教者為宗,而其他《易》外別傳者亦兼收以盡其變,各為條論,具列於左。
△《子夏易傳》·十一捲(內府藏本)舊本題“卜子夏撰”。案說《易》之傢,最古者莫若是書。其偽中生偽,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書。《唐會要》載開元七年詔:“子夏《易傳》,近無習者,令儒官詳定。”劉知幾議曰:“《漢志》《易》有十三傢而無子夏作傳者,至梁阮氏《七錄》,始有《子夏易》六捲,或云韓嬰作,或云丁寬作。然據《漢書》,《韓易》十二篇,《丁易》八篇,求其符合,事殊隳刺,必欲行用,深以為疑。”司馬貞議亦曰“案劉嚮《七略》有《子夏易傳》,但此書不行已久,今所存多失真本。荀勖《中經簿》雲:《子夏傳》四捲,或云丁寬。是先達疑非子夏矣。又《隋書·經籍志》雲:《子夏傳》殘闕,梁六捲,今二捲。知其書錯繆多矣。又王儉《七志》引劉嚮《七略》雲:《易傳》子夏,韓氏嬰也。今題不稱韓氏而載薛虞記,其質粗略,旨趣非遠,無益後學”雲雲。是唐以前所謂《子夏傳》,已為偽本。晁說之《傳易堂記》又稱:“今號為《子夏傳》者,乃唐張弧之《易》”(案弧唐末為大理寺評事,有《素履子》,別著錄),是唐時又一偽本並行。故宋《國史志》以《假托子夏易傳》與《真子夏易傳》兩列其目,而《崇文總目》亦稱此書篇第,略依王氏,决非卜子夏之文也。朱彝尊《經義考》,證以陸德明《經典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王應麟《睏學紀聞》所引,皆今本所無。德明、鼎祚猶曰在張弧以前,應麟乃南宋末人,何以當日所見與今本又異?然則今本又出偽托,不但非子夏書,亦並非張弧書矣。流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傢雲爾。
(謹案:唐徐堅《初學記》以太宗御制升列歷代之前,蓋臣子尊君之大義。焦竑《國史經籍志》、朱彝尊《經義考》並踵前規。臣等編摩《四庫》,初亦恭錄禦定《易經通註》、禦纂《周易折中》、禦纂《周易述義》弁冕諸經。仰蒙指示,命移冠國朝著述之首,俾尊卑有序而時代不淆。聖度謙衝,酌中立憲,實為千古之大公。謹恪遵彝訓,仍托始於《子夏易傳》,並發凡於此,著《四庫》之通例焉。
又案:托名之書有知其贋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贋作之人者,不能一一歸其時
代,故《漢書·藝文志》仍從其所托之時代為次。今亦悉從其例。)△《周易鄭康成註》·一捲(通行本)宋王應麟編。應麟,字伯厚,慶元人。自署瀎儀,蓋其祖籍也。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鴻詞科。官至禮部尚書兼給事中。事跡具《宋史·儒林傳》。
案《隋志》載鄭玄《周易註》九捲,又稱鄭玄、王弼二註,梁陳列於國學,齊代惟傳鄭義,至隋王註盛行,鄭學浸微。然《新唐書》著錄十捲,是唐時其書猶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總目》惟載一捲,所存者僅《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四篇,餘皆散佚。至《中興書目》始不著錄(案《中興書目》今不傳,此據馮椅《易學》所引),則亡於南北宋之間。故晁說之、朱震尚能見其遺文,而淳熙以後諸儒即罕所稱引也。應麟始旁摭諸書,裒為此帙,經文異字,亦皆並存。其無經文可綴者,則總錄於末簡。又以玄註多言互體,並取《左傳》,《禮記》,《周禮》,《正義》中論互體者八條,以類附焉。考玄初從第五元先受京氏《易》,又從馬融受費氏《易》,故其學出入於兩傢。然要其大旨,費義居多,實為傳《易》之正脈。齊陸澄《與王儉書》曰:“王弼註《易》,玄學之所宗。今若崇儒,鄭註不可廢。”其論最篤。唐初詔修《正義》,仍黜鄭崇正,非達識也。應麟能於散佚之餘,搜羅放失,以存漢《易》之一綫,可謂篤志遺經,研心古義者矣。近時惠棟別有考訂之本,體例較密。然經營創始,實自應麟,其捃拾之勞亦不可泯。今並著於錄,所以兩存其功也。
(謹按:前代遺書後人重編者,如有所竄改增益,則從重編之時代,《曾子》、《子思子》之類是也。如全輯舊文,則仍從原書之時代。故此書雖宋人所輯,而列於漢代之次。後皆仿此。)△《新本鄭氏周易》·三捲(江蘇巡撫采進本)國朝惠棟編。棟字定宇,長洲人。初,王應麟輯鄭玄《易註》一捲,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雖殘章斷句,尚頗見漢學之崖略,於經籍頗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書,又次序先後,間與經文不應,亦有遺漏未載者。棟因其舊本,重為補正。凡應麟書所已載者,一一考求原本,註其出自某書,明其信而有徵,極為詳核。其次序先後,亦悉從經文釐定。復搜采群籍,《上經》補二十八條,《下經》補十六條,《係辭傳》補十四條,《說卦傳》補二十二條,《序卦傳》補七條,《雜卦傳》補五條。移應麟所附《易贊》一篇於捲端,刪去所引諸經《正義》論互卦者八條。而別據玄《周禮·太師》註作《十二月爻辰圖》,據玄《月令》註作《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圖》,附於捲末,以駁朱震《漢上易傳》之誤。雖因人成事,而考核精密,實勝原書。應麟固鄭氏之功臣,棟之是編,亦可謂王氏之功臣矣。
△《陸氏易解》·一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明姚士粦所輯吳陸績《周易註》也。《吳志》載績所著有《易註》,不言捲數。《隋書·經籍志》有陸績《周易註》十五捲。《經典釋文·序錄》作陸績《周易述》十三捲,《會通》一捲。《新、舊唐書·志》所載捲數與《釋文》同。
原本久佚,未詳其孰是。此本為《????邑志林》所載,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經義考》以為鈔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然此本采京氏《易》傳註為多,而彝尊未之及。又稱其《經》文異諸傢者,“履帝位而不疚”,疚作疾;“明辨晳也”,晳作逝;“納約自牖”,牖作誘;“三年剋之,憊也”,憊作備。
此本又皆無之。豈所見別一本歟?然彝尊明言《????邑志林》,其故則不可詳矣。
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捲者。”然諸傢著錄,並無三捲之本。殆京氏《易傳》三捲,舊本題曰“陸績註”。溶偶觀之未審,因誤記誤說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易註》,為學者所重。士粦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勤博,而掇拾殘剩,存什一於千百,亦可以見陸氏《易註》之大略矣。績字公紀,吳郡人。官至鬱林太守,加偏將軍。事跡具《吳志》。士粦字叔祥,海????人。十三而孤,年二十猶目不識丁。寓居德清姜氏傢,薑始授以句讀,晚乃卓然自立,蓋亦奇士雲。
△《周易註》·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上、下經》註及《略例》,魏王弼撰。《係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註,晉韓康伯撰。《隋書·經籍志》以王、韓之書各著錄,故《易註》作六捲,《略例》作一捲,《係辭註》作三捲。《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皆載弼註七捲,蓋合《略例》計之。今本作十捲,則並韓書計之也。考王儉《七志》,已稱弼《易註》十捲(按《七志》今不傳。此據陸德明《經典釋文》所引),則並王、韓為一書,其來已久矣。自鄭玄傳費直之學,始析《易傳》以附經,至弼又更定之。說者謂鄭本如今之《乾卦》,其《坤卦》以下又弼所割裂。然鄭氏《易註》,至北宋尚存一捲。《崇文總目》稱存者為《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四篇,則鄭本尚以《文言》自為一傳,所割以附經者,不過《彖傳》、《象傳》。今本《乾》、《坤》二卦各附《文言》,知全經皆弼所更定,非鄭氏之舊也。每捲所題《乾傳》第一、《泰傳》第二、《噬嗑傳》第三、《鹹傳》第四、《夬傳》第五、《豐傳》第六,各以捲首第一卦為名。據王應麟《玉海》,此目亦弼增標。蓋因毛氏《詩傳》之體例,相沿既久,今亦仍舊文錄之。惟《經典釋文》以《泰傳》為《需傳》,以《噬嗑傳》為《隨傳》,與今本不同。證以《開成石經》,一一與陸氏所述合。當由後人以篇頁不均為之移並,以非宏旨之所係,今亦不復追改焉。其《略例》之註,為唐邢璹撰。璹裏籍無考,其結銜稱“四門助教”。案《唐書·王鉷傳》稱為“鴻臚少卿邢璹”,子縡,以謀反誅。則終於鴻臚少卿也。《太平廣記》載其奉使新羅,賊殺賈客百餘人,掠其珍貨貢於朝。其人殊不足道,其註則至今附弼書以行。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蜀本略例有璹所註,止有篇首釋‘略例’二字,文與此同,餘皆不然。”是宋代尚有一別本。今則惟此本存,所謂蜀本者已久佚矣。
弼之說《易》,源出費直。直《易》今不可見,然荀爽《易》即費氏學,李鼎祚書尚頗載其遺說。大抵究爻位之上下,辨卦德之剛柔,已與弼註略近。但弼全廢象數,又變本加厲耳。平心而論,闡明義理,使《易》不雜於術數者,弼與康伯深為有功。祖尚虛無,使《易》竟入於老莊者,弼與康伯亦不能無過。瑕瑜不掩,是其定評。諸儒偏好偏惡,皆門戶之見,不足據也。
△《周易正義》·十捲(內府刊本)魏王弼、晉韓康伯註,唐孔穎達疏。《易》本卜筮之書,故末派寢流於讖緯。
王弼乘其極敝而攻之,遂能排擊漢儒,自標新學。然《隋書·經籍志》載晉揚州刺史顧夷等有《周易難王輔嗣義》一捲,《册府元龜》又載顧悅之(案悅之即顧夷之字)《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京口閔康之又申王難顧,是在當日已有異同。
王儉、顔延年以後,此揚彼抑,互詰不休。至穎達等奉詔作疏,始專崇王註而衆說皆廢。故《隋志》“易類”稱:“鄭學寢微,今殆絶矣。”蓋長孫無忌等作《志》之時,在《正義》既行之後也。今觀其書,如《·彖》“七日來復”,王偶用六日七分之說,則推明鄭義之善。《乾》九二“利見大人”,王不用“利見九五”之說,則駁詰鄭義之非。於“見竜在田,時捨也”,則曰“《經》但雲‘時捨’,《註》曰‘必以時之通捨’者,則輔嗣以通解捨,捨是通義也”,而不疏捨之何以訓通。於“天玄而地黃”,則曰“恐莊氏之言,非王本意,今所不取”,而不言莊說之何以未允。如斯之類,皆顯然偏襢。至《說卦傳》之分陰分陽,韓註“二四為陰,三五為陽”,則曰“輔嗣以為初上無陰陽定位”,此註用王之說。“帝出乎震”,韓氏無註,則曰“《益卦》六二‘王用亨於帝,吉’,輔嗣註云:‘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出震而齊巽者也’,則輔嗣之意以此帝為天帝也”。是雖弼所未註者,亦委麯旁引以就之。然疏傢之體,主於詮解註文,不欲有所出入。故皇侃《禮疏》或乖鄭義,穎達至斥為“狐不首丘,葉不歸根”,其墨守專門,固通例然也。至於詮釋文句,多用空言,不能如諸經《正義》根據典籍,源委粲然,則由王註掃棄舊文,無古義之可引,亦非考證之疏矣。此書初名《義贊》,後詔改《正義》,然捲端又題曰《兼義》,未喻其故。《序》稱十四捲,《唐志》作十八捲,《書錄解題》作十三捲。此本十捲,乃與王韓註本同,殆後人從註本合併歟?
△《周易集解》·十七捲(內府藏本)唐李鼎祚撰。鼎祚《唐書》無傳,始末未詳。惟據《序》末結銜,知其官為秘書省著作郎。據袁桷《清容居士集》載“資州有鼎祚讀書臺”知為資州人耳。
朱睦《序》稱為秘閣學士,不知何據也。其時代亦不可考。《舊唐書·經籍志》稱錄“開元盛時四部諸書”而不載是編,知為天寶以後人矣。其書《新唐書·藝文志》作十七捲,晁公武《讀書志》曰:“今所有止十捲而始末皆全,無所亡失。”豈後人並之耶?《經義考》引李燾之言,則曰:“鼎祚《自序》止雲十捲,無亡失也。”朱睦《序》作於嘉靖丁巳,亦云《自序》稱十捲,與燾說同。今所行毛晉汲古閣本乃作一十七捲,《序》中亦稱王氏《略例》附於捲末,凡成一十八捲。與諸傢所說截然不同,殊滋疑竇。今考《序》中稱“至如卦爻彖象,理涉重玄,經註《文言》,書之不盡,別撰《索隱》,錯綜根萌,音義兩存,詳之明矣”雲雲,則《集解》本十捲,附《略例》一捲為十一捲,尚別有《索隱》六捲,共成十七捲。《唐志》所載蓋並《索隱》、《略例》數之,實非舛誤。至宋而《索隱》散佚,刊本又削去《略例》,僅存《集解》十捲,故與《唐志》不符。至毛氏刊本,始析十捲為十七捲,以合《唐志》之文。又改《序》中一十捲為一十八捲,以合附錄《略例》一捲之數,故又與朱睦《序》不符。蓋自宋以來,均未究《序》中“別撰《索隱》”一語,故疑者誤疑,改者誤改。即辨其本止十捲者,亦不能解《唐志》稱十七捲之故,緻愈說愈訛耳。今詳為考正,以祛將來之疑。至十捲之本,今既未見,則姑仍以毛本著錄。蓋篇帙分合,無關宏旨,固不必一一追改也。其書仍用王弼本,惟以《序卦傳》散綴六十四卦之首,蓋用《毛詩》分冠《小序》之例。所采凡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幹寶、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嚮秀、王凱衝、侯果、蜀纔、翟元、韓康伯、劉巘、何妥、崔憬、瀋驎士、盧氏(案盧氏《周易註》《隋志》已佚其名)、崔觀、伏曼容、孔穎達(案以上三十二傢,朱睦序所考)、姚規、朱仰之、蔡景君(案以上三傢,朱彝尊《經義考》所補考)等三十五傢之說。《自序》謂“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
蓋王學既盛,漢《易》遂亡,千百年後學者,得考見畫卦之本旨者,惟賴此書之存耳。是真可寶之古笈也。
△《周易口訣義》·六捲(永樂大典本)唐史徵撰。《崇文總目》曰:“河南史徵,不詳何代人。”晁公武《讀書志》曰:“田氏以為魏鄭公撰,誤。”陳振孫《書錄解題》曰:“三朝史志有其書,非唐則五代人。”避諱作證字。《宋史·藝文志》又作“史文徽”,蓋以徽徵二字相近而訛。別本作“史之徵”,則又以之文二字相近而訛耳。今定為史徵,從《永樂大典》。定為唐人,從朱彝尊《經義考》也。《永樂大典》載徵《自序》雲:“但舉宏機,纂其樞要,先以王註為宗,後約孔疏為理。”故《崇文總目》及晁氏《讀書志》皆以為“直鈔註疏,以便講習,故曰口訣”。今詳考之,實不盡然。如《乾·彖》引周氏說,《大象》引宋衷說,《屯·彖》引李氏說,《師·彖》引陸績說,六五引莊氏說,《謙》六五引張氏說,《賁·大象》引王廙說,《頤·大象》引荀爽說,《坎·大象》引莊氏說,上六引虞氏說,《·大象》引何妥說,《萃·彖》引周宏正說,《升·彖》引褚氏說,《井·大象》引何妥說,《革·彖》引宋衷說,《鼎·彖》引何妥說,《震》九四引鄭衆說,《漸·彖》引褚氏說,《大象》引侯果說,《·大象》引周宏正說,《兌·大象》引鄭衆說,《漸》九五引陸績說,多出孔穎達《疏》及李鼎祚《集解》之外。又如《賁·大象》所引王氏說,《頤·大象》所引荀爽說,雖屬集解所有,而其文互異。《坎》上六所引虞翻說,則《集解》刪削過略,此所載獨詳。蓋唐去六朝未遠,《隋志》所載諸傢之書猶有存者,故徵得以旁搜博引。今閱年數百,舊籍佚亡,則遺文緒論,無一非吉光片羽矣。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餘蕭客葺《古經解鈎瀋》,於唐以前諸儒舊說,單辭衹義,搜采至詳,而此書所載,均未之及,信為難得之秘本。雖其文義間涉拙滯,傳寫亦不免訛脫,而唐以前解《易》之書,《子夏傳》既屬偽撰,王應麟所輯鄭玄註,姚士粦所輯陸績註,亦非完書。其實存於今者,京房、王弼、孔穎達、李鼎祚四傢,及此書而五耳。固好古者所宜寶重也。徵《自序》作六捲,諸傢書目並同。今僅闕《豫》、《隨》、《無妄》、《大壯》、《晉》、《暌》、《蹇》、《中孚》八卦,所佚無多。仍編為六捲,存其舊焉。
△《周易舉正》·三捲(浙江巡撫采進本)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為蘇州司戶參軍。
據《自序》言“禦註《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為開元後人。《序》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人等本,舉正其謬。凡所改定,以朱墨書別之。其書《崇文總目》始著錄,《書錄解題》於宋鹹《易補註》條下稱“鹹得此書於歐陽修”,是天聖、慶歷間乃行於世也。洪邁、李燾並以為信。晁公武則謂以繇彖相正,有闕漏可推而知,托言得王韓手札及石經。趙汝楳亦詆其挾王、韓之名以更古文。王應麟又援《後漢書·左雄傳》“職斯祿薄”句,證其改《旅卦》斯字為亻斯之非。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駁之尤力。
今考是書,《唐志》不載。李燾以為京開元後人,故所為書不得著錄(按燾說見《文獻通考》),然但可以解《舊書·經籍志》耳。若《新書·藝文志》則唐末之書無不具列,豈因開元以後而遺之。疑其書出宋人依托,非惟王韓手札不可信,並唐郭京之名亦在有無疑似之間也。顧其所說,推究文義,往往近理。故晁公武雖知其托名,而所進《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義》,於《坤·象傳》之“履霜堅冰”、《賁·象傳》之“剛柔交錯”、《震·彖傳》之“不喪匕鬯”,亦頗從其說。則亦未嘗無可取矣。晁公武《讀書志》載京《原序》,稱所改正者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而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作一百三處。今本所載《原序》,亦稱差謬處一百三節。則晁氏所云,殆為疏舛。
又原本稱別以朱墨,蓋用《經典釋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書,蓋非其舊。
以非宏旨之所係,故仍從近刻焉。
○易類二△《易數鈎隱圖》·三捲、附《遺論九事》·一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宋劉牧撰。牧字長民,其《墓志》作“字先之”,未詳孰是,或有兩字也。
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載牧《新註周易》十一捲,圖一捲。晁公武《讀書志》則作“圖三捲”。其註今不傳,惟圖尚在,捲數與晁氏本同。漢儒言《易》多主象數,至宋而象數之中復岐出圖書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牧之學出於種放,放出於陳摶,其源流與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而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則與邵異。其學盛行於仁宗時。黃黎獻作《略例隱訣》,吳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則作《圖義》以駁之,宋鹹則作《王劉易辨》以攻之,李覯復有《刪定易圖論》。至蔡元定則以為與孔安國、劉歆所傳不合,而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朱子從之,著《易學啓蒙》。自是以後,若鬍一桂、董楷、吳澄之書皆宗朱蔡,牧之圖幾於不傳。此本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為自《道藏》錄出。今考《道藏目錄》,實在《洞真部·靈圖類·雲字號》中。是即圖書之學出於道傢之一證。錄而存之,亦足廣異聞也。
南宋時劉敏士嘗刻於浙右漕司,前有歐陽修《序》。吳澄曰:“修不信《河圖》而有此《序》,殆後人所偽為,而牧之後人誤信之者。”俞琰亦曰:“《序》文淺俚,非修作。”其言有見,故今據而削之。其《遺論九事》:一為《太皞授竜馬負圖》,二為《六十四卦推蕩訣》,三為《大衍之數五十》,四為《八卦變六十四卦》,五為《辨陰陽卦》,六為《復見天地之心》,七為《卦終未濟》,八為《蓍數揲法》,九為《陰陽律呂圖》。以先儒之所未及,故曰“遺論”。本別為一捲,徐氏刻《九經解》,附之《鈎隱圖》末,今亦仍之焉。
△《周易口義》·十二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宋倪天隱述其師鬍瑗之說。瑗字翼之,泰州如臯人。用范仲淹薦,由布衣拜校書郎。歷太常博士,致仕歸。事跡具《宋史·儒林傳》。天隱始末未詳。葉祖洽作《陳襄行狀》,稱“襄有二妹,一適進士倪天隱”,殆即其人。董{芬廾}《嚴陵集》載其《桐廬縣令題名碑記》一篇,意其嘗官睦州也。其說《易》以義理為宗。邵伯溫《聞見前錄》記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鬍瑗、王安石三傢。三原劉紹攽《周易詳說》曰:“朱子謂程子之學源於周子,然考之《易傳》,無一語及太極。於《觀》卦辭雲:‘予聞之鬍翼之先生,居上為天下之表儀。’於《大畜》上九雲:‘予聞之鬍先生曰,天之衢亨,誤加何字。’於《夬》九三雲:‘安定鬍公移其文曰“壯於頄,有兇。獨行遇雨若濡,有慍。君子夬夬,無咎。”’於《漸》上九雲:‘安定鬍公以陸為逵。’考《伊川年譜》:‘皇祐中遊太學,海陵鬍翼之先生方主教道,得先生文試,大驚,即延見,處以學職。’意其時必從而受業焉。世知其從事濂溪,不知其講《易》多本於翼之也。”其說為前人所未及。今核以程《傳》,良然。《朱子語類》亦稱“鬍安定《易》分曉正當”。則是書在宋時,固以義理說《易》之宗已。王得臣《麈史》曰:“安定鬍翼之,皇祐、至和間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餘士
日講《易》,是書殆即是時所說。”《宋志》載瑗《易解》十捲,《周易口義》十捲。朱彝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說雲:“瑗講授之餘,欲著述而未逮,其門人倪天隱述之。以非其師手著,故名曰《口義》。後世或稱《口義》,或稱《易解》,實無二書也。”其說雖古無明文,然考晁公武《讀書志》有雲:“鬍安定《易傳》蓋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稱先生曰。”其說與《口義》合。又列於《易傳》條下,亦不另出《口義》一條。然則《易解》、《口義》為一書明矣,《宋志》蓋誤分為二也。
△《溫公易說》·六捲(永樂大典本)宋司馬光撰。考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捲,《註係辭》二捲。
《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捲,又三捲,又《係辭說》二捲。晁公武《讀書志》雲:“《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云:“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範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闕焉。後數年,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往往多寡互異,其後乃並失其傳。故朱彝尊《經義考》亦註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實不止於《隨卦》,似即朱子所稱後得之本。其釋每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無說者。惟《係辭》差完備,而《說卦》以下僅得二條。亦與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陳友文《集傳精義》、馮椅《易學》、鬍一桂《會通》諸書所引光說核之,一一具在。知為宋代原本無疑。其解義多闕者,蓋光本撰次未成,亦如所著《潛虛》,轉以不完者為真本,並非有所殘佚也。光傳傢集中有《答韓秉國書》,謂王輔嗣以老莊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蓋其意在深闢虛無玄渺之說。故於古今事物之情狀,無不貫徹疏通,推闡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
《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鹹》之九四曰:“心苟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大都不襲先儒舊說,而有德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惜其瀋湮既久,說《易》傢竟不獲睹其書。今幸際聖朝,表章典籍,復得搜羅故簡,裒次成編。亦可知名賢著述,其精義所在,有不終泯沒於來世者矣。謹校勘釐訂,略仿《宋史》原目,定為六捲,著於錄。
△《橫渠易說》·三捲(內府藏本)宋張子撰。《宋志》著錄作十捲。今本惟《上經》一捲,《下經》一捲,《係辭傳》以下至《雜卦》為一捲,末有《總論》十一則,與《宋志》不合。然《書錄解題》已稱《橫渠易說》三捲,則《宋志》誤也。楊時喬《周易古今文》稱今本衹六十四卦,無《係辭》,實未全之書。則又時喬所見之本偶殘闕耳。是書較程《傳》為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中一無所說。末捲更不復全載經文,載其有說者而已。董真卿謂《橫渠易說》發明二程所未到處。然考《宋史》,張子卒於神宗時。程子《易傳序》則作於哲宗元符二年,其編次成書則在徽宗崇寧後,張子不及見矣。真卿謂發明所未到,非確論也。其說《乾·彖》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說《文言》用“𠔌神”字,說“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語,皆藉《老子》之言,而實異其義。非如魏晉人合《老》、《易》為一者也。惟其解《復卦》“後不省方”,以後為繼體守成之主,以“不省方”為富庶優暇,不甚省事,則於義頗屬未安。此又不必以張子故而麯為之辭矣。
△《東坡易傳》·九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宋蘇軾撰。是書一名《毗陵易傳》。陸遊《老學庵筆記》謂其書初遭元祐黨禁,不敢顯題軾名,故稱“毗陵先生”,以軾終於常州故也。蘇籀《欒城遺言》,記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屬二子述其志。軾書先成,轍乃送所解於軾。今《蒙卦》猶是轍解。則此書實蘇氏父子兄弟合力為之,題曰軾撰,要其成耳。籀又稱洵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故朱子謂其惟發明愛惡相攻、情偽相感之義,而議其粗疏。鬍一桂記晁說之之言,謂軾作《易傳》,自恨不知數學,而其學又雜以禪,故朱子作《雜學辨》,以軾是書為首。
然朱子所駁不過一十九條,其中辨文義者四條,又一條謂蘇說無病,然有未盡其說者。則朱子所不取者僅十四條,未足以為是書病。況《朱子語類》又嘗謂其於物理上亦有看得著處,則亦未嘗竟廢之矣。今觀其書,如解《乾卦·彖傳》性命之理諸條,誠不免杳冥恍惚,淪於異學。至其他推闡理勢,言簡意明,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而深得麯譬之旨。蓋大體近於王弼,而弼之說惟暢玄風,軾之說多切人事。其文辭博辨,足資啓發,又烏可一概屏斥耶?李衡作《周易義海撮要》,丁易東作《周易象義》,董真卿作《周易會通》,皆采錄其說,非徒然也。明焦竑初得舊本刻之。烏程閔齊伋以朱墨板重刻,頗為工緻,而無所校正。毛晉又刻入《津逮秘書》中。三本之中,毛本最舛。如《漸卦》上九並《經》文皆改為“鴻漸於逵”,則他可知矣。今以焦本為主,猶不甚失其真焉。
△《易傳》·四捲(直隸總督采進本)宋伊川程子撰。捲首有元符二年《自序》。考程子以紹聖四年編管涪州,元符三年遷峽州,則當成於編管涪州之後。王稱《東都事略》載是書作六捲,《宋史·藝文志》作九捲,《二程全書》通作四捲。考楊時《跋語》,稱“伊川先生著《易傳》,未及成書。將啓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以示餘。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複,逾年而始完”雲雲,則當時本無定本,故所傳各異耳。其書但解《上、下經》及《彖》、《象》、《文言》,用王弼註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係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註,董真卿謂亦從王弼。今考程子《與金堂謝湜書》,謂“《易》當先讀王弼、鬍瑗、王安石三傢”,謂程子有取於弼,不為無據。謂不註《係辭》、《說卦》、《雜卦》以擬王弼,則似未盡然。當以楊時草具未成之說為是也。程子不信邵子之數,故邵子以數言《易》,而程子此《傳》則言理,一闡天道,一切人事。蓋古人著書,務抒所見而止,不妨各明一義。守門戶之見者必堅護師說,尺寸不容逾越,亦異乎先儒之本旨矣。
△《易學辨惑》·一捲(永樂大典本)宋邵伯溫撰。伯溫字子文,邵子之子也。南渡後官至利路轉運副使。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案瀋括《夢溪筆談》,載“江南鄭夬字揚庭,曾為一書談《易》。後見兵部員外郎秦玠,論夬所談,玠駭然曰:‘何處得此法?’玠嘗遇一異人,授此歷數,推往古興衰運歷無不皆驗。西都邵雍亦知大略”雲雲,蓋當
時以邵子能前知,故引之以重其術。伯溫謂邵子《易》受之李之才,之才受之穆修,修受之陳摶,平時未嘗妄以語人。惟大名王天悅、滎陽張子望嘗從學,又皆蚤死。秦玠、鄭夬嘗欲從學,皆不之許。天悅感疾且卒,夬賂其僕於臥內竊得之,遂以為學,著《易傳》、《易測》、《明範》、《五經時用》數書,皆破碎妄作,穿鑿不根。因撰此書以辨之。《宋史》邵子本傳頗采其說。考《書錄解題》有鄭
夬《易傳》十三捲,《宋史·藝文志》有鄭夬《時用書》二十捲,《明用書》九捲,《易傳辭》三捲,《易傳辭後語》一捲,今並佚。《司馬光集》有《進鄭夬易測劄子》,稱其“不泥陰陽,不涉怪妄,專用人事,指明六爻,求之等倫,誠難多得。”與伯溫所辨,褒貶迥殊。光亦知《易》之人,不應背馳如是。以理推之,夬竊邵子之書而變化其說,以陰求駕乎其上。所撰《易測》,必尚隨爻演義,不涉術數,故光有“不泥陰陽,不涉怪妄”之薦。至其《時用書》之類,則純言占卜之法,故伯溫辭而闢之。其兼《易測》言之者,不過憎及儲胥之意耳。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註曰“未見”。此本自《永樂大典》錄出,蓋明初猶存。
《宋史·藝文志》但題《辨惑》一捲,無“易學”字,《永樂大典》則有之,與《書錄解題》相合,故今仍以《易學辨惑》著錄焉。
△《了翁易說》·一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宋陳瓘撰。瓘字瑩中,了翁其自號也。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甲科。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蔡卞之姦,章數十上,除名編隸合浦以死。事跡具《宋史》本傳。此本為紹興中其孫正同所刊。馮椅謂嘗從其孫大應見了翁有《易全解》,不止一捲,多本卦變,與朱子發之說相類。鬍一桂則謂尚見其初刊本,題雲《了翁易說》,並未分捲。此本蓋即一桂所見也。邵伯溫《聞見錄》,稱瓘說得康節之學。瀋作喆《寓簡》則曰“陳瑩中嘗以邵康節說《易》,講解象數,一切屏絶,質之劉器之,器之曰:《易》固經世之用,若講解象數,一切屏絶,則聖人設卦立爻,復將何用?惟知其在象數者皆寓也,然後可以論《易》。故曰: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方其未得之際而遽絶之,則吉兇與民同患之理將何以兆?恐非筌蹄之意”雲雲。然則瓘之《易》學,又嘗質之劉安世,不全出邵子矣。其造語頗詰屈,故陳振孫《書錄解題》病其辭旨深晦。然晁公武《讀書志》謂其以《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驗,則瓘於《易》實有所得,非徒以艱深文淺易者,正未可以難讀廢矣。
△《吳園易解》·九捲(湖北巡撫采進本)宋張根撰。根字知常,德興人。年二十一登進士第。大觀中官至淮南轉運使,以朝散大夫終於傢。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末有其孫垓《跋》,稱為先祖太師者,其子燾孝宗時為參知政事追贈官也。根所撰述甚多,垓《跋》稱有宋朝編年數百捲,五經諸子皆為之傳註。晁公武《讀書志》載有《春秋指南》十捲,今皆未見。惟此《易解》僅存,明祁承傢有其本。此為徐氏傳是樓所鈔,自《說卦傳》“乾健也”節以下,蠹蝕殘闕。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亦稱此本不易得。然《通志堂經解》之中遺而不刻,豈得本於刻成後耶?書中次第,悉用王弼之本。詮義理而不及象數,不襲河洛之談。註文簡略,亦無支蔓之弊。末有《序語》五篇,《雜說》一篇,皆論《係辭》,於《經》義頗有發明。又《泰卦論》一篇,於人事天道倚伏消長之機尤三致意焉。蓋作於徽宗全盛時也。亦可雲識微之士矣。
△《周易新講義》·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宋耿南仲撰。南仲字希道,開封人。靖康間以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與吳幵沮戰守之說,力主割地。南渡後遷謫以終。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舊本或題《進周易解義》,疑為侍欽宗於東宮時經進之本。前有南仲《自序》曰:“易之道有要,在無咎而已。要在無咎者何,善補過之謂也。”又曰:“拂乎人情,是為小過,拂乎天道,是為大過。”南仲是說,蓋推衍尼山“無大過”之旨。
然孔子作《文言傳》,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作《象傳》稱“雲雷屯,君子以經綸。”行止斷以天理,所以教占者之守道;艱險濟以人事,所以教占者以盡道。其曰“無大過”者,蓋論是非,非論禍福也。如僅以“無咎”為主,則聖賢何異於黃老?僅曰“無拂天道”,則唐六臣輩亦將謂之知運數哉?南仲畏戰主和,依違遷就,即此苟求“無咎”與“無拂天道”之說有以中之。是則經術之偏,禍延國事者也。然大致因象詮理,隨事示戒,亦往往切實有裨,究勝於高語玄虛,推演奇偶,晦蝕作《易》之本者。節取所長可矣。
△《紫岩易傳》·十捲(兩江總督采進本)宋張瀎撰。紫岩者,瀎自號也。其曾孫獻之《跋》雲:“忠獻公潛心於《易》,嘗為之傳,前後兩著稿。親題其第二稿雲:‘此本改正處極多,紹興戊寅四月六日,某書始為定本矣。’獻之嘗繕錄之,附以《讀易雜說》,通為十捲,藏之於傢。”據此,則《雜說》一捲,似獻之所續附。然考獻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瀎《行狀》已稱有《易解》及《雜說》共十捲,則獻之特繕錄而已,未嘗編次也。其書立言醇粹,凡說陰陽動靜皆適於義理之正。末一捲即所謂《雜說》。
鬍一桂議其專主劉牧,今觀所論《河圖》,信然。朱子不取牧說,而作瀎行狀但稱尤深於《易》、《春秋》、《論》、《孟》,不言其《易》出於牧,殆諱之歟?
△《讀易詳說》·十捲(永樂大典本)宋李光撰。光字泰發,上虞人。崇寧五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謚莊簡。事跡具《宋史》本傳。光為劉安世門人,學有師法。紹興庚申以論和議忤秦檜,謫嶺南。自號讀《易》老人,因攄其所得,以作是書。故於當世之治亂,一身之進退,觀象玩辭,恆三致意。如解《坤》之六四雲:“大臣以道事君,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諫,朝有闕政而不能言,則是冒寵竊位,豈聖人垂訓之義哉!故《文言》以括囊為賢人隱之時,而大臣不可引此以自解。”又解《否》之初六雲:“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解《蠱》之初六雲:“天下蠱壞,非得善繼之子堪任大事,曷足以振起之?宣王承厲王後,修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卒成中興之功,可謂有子矣,故考可以無咎。
然則中興之業,難以盡付之大臣,《蠱卦》特稱父子者以此。”其因事抒忠,依經立義,大旨往往類此。史載其紹興中奏疏雲:“淮甸咫尺,了不經營。長江千裏,不為限製。晉元帝區區草創,猶能立宗社,修宮闕,保江浙,未聞專主避敵如今日也。”其退而著書,蓋猶此志矣。光嘗作鬍銓《易解序》曰:“《易》之為書,凡以明人事。學者泥於象數,《易》幾為無用之書。邦衡說《易》,真可與論天人之際。”又曰:“自昔遷貶之士,率多怨懟感憤。邦衡流落瘴鄉,而玩意三畫,可謂睏而不失其所亨,非聞道者能之乎?”其《序》雖為銓作,實則自明其著述之旨也。書中於卦爻之辭,皆即君臣立言,證以史事,或不免間有牽合。
然聖人作《易》以垂訓,將使天下萬世無不知所從違,非徒使上智數人矜談妙悟,如佛傢之傳心印,道傢之授丹訣。自好異者推闡性命,鈎稽奇偶,其言愈精愈妙,而於聖人立教牖民之旨愈南轅而北轍,轉不若光作是書,切實近理,為有益於學者矣。自明以來,久無傳本,朱彝尊《經義考》亦云“未見”。茲從《永樂大典》薈萃成編。原闕《豫》、《隨》、《無妄》、《睽》、《蹇》、《中孚》六卦及《晉卦》六三以下,其《復》與《大畜》二卦《永樂大典》本不闕而所載光解《復卦》闕《大象》及後四爻,《大畜》則一字不存,《係辭傳》以下亦無解。
其為原本如是,或傳寫佚脫,均不可知,姑仍其舊。其書《宋史》作《易傳》,諸傢書目或作《讀易老人解說》,或作《讀易詳說》,殊不畫一,而十捲之數則並同,殆一書而異名也。今從《永樂大典》題為《讀易詳說》,仍析為十捲,存其舊焉。
△《易小傳》·六捲(直隸總督采進本)宋瀋該撰。該字守約,一作元約,未詳孰是。吳興人。登嘉王榜進士。紹興中官至左僕射,兼修國史,故宋人稱是書為《瀋丞相易傳》。嘗劄進於朝,高宗降敕褒諭,尤稱其每卦後之論。其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以求合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義。其占則全用《春秋左傳》所載筮例,如蔡墨所謂“《乾》之《姤》曰‘潛竜勿用’,其《同人》曰‘見竜在田’”者。林至作《易裨傳》,頗以該說為拘攣。蓋南渡以後,言《易》者不主程氏之理,即主邵氏之數,而該獨考究遺經,談三代以來之占法,違時異尚,其見排於至固宜。
然左氏去古未遠,所記卜筮,多在孔子之前。孔子贊《易》,未聞一斥其謬,毋乃太卜所掌周公以來之舊法,或在此不在彼乎?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該又有《係辭補註》十餘則,附於捲末。今本無之,蓋已久佚矣。
△《漢上易集傳》·十一捲、《卦圖》·三捲、《叢說》·一捲(兩江總督采進本)宋朱震撰。震字子發,荊門軍人。政和中登進士第。南渡後趙鼎薦為祠部員
外郎,官翰林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題曰“漢上”,蓋因所居以為名。
前有震《進書表》,稱“起政和丙申,終紹興甲寅,凡十八年而成。”其說以象數為宗,推本源流,包括異同,以救莊老虛無之失。陳善《捫虱新話》詆其妄引《說卦》,分伏羲、文王之《易》,將必有據《雜卦》反對造孔子《易圖》者。
晁公武《讀書志》以為多采先儒之說,然頗舛謬。馮椅《厚齋易學》述毛伯玉之言,亦譏其卦變、互體、伏卦、反卦之失。然朱子曰:“王弼破互體,朱子發用互體。互體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衹是今推不合處多。”魏了翁曰:“《漢上易》太煩,卻不可廢。”鬍一桂亦曰:“變、互、伏、反、納甲之屬,皆不可廢,豈可盡以為失而詆之。觀其取象,亦甚有好處。但牽合處多,且文辭繁雜,使讀者茫然。看來衹是不善作文爾。”是得失互陳,先儒已有公論矣。惟所敘圖書授受,謂“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更三傳而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更三傳而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再傳至程顥、程頤。厥後雍得之以著《皇極經世》,牧得之以著《易數鈎隱圖》,敦頤得之以著《太極圖說》、《通書》,頤得之以述《易傳》。”其說頗為後人所疑。又宋世皆以九數為《洛書》,十數為《河圖》。獨劉牧以十數為《洛書》,九數為《河圖》。
震此書亦用牧說,與諸儒互異。然古有《河圖》、《洛書》,不云十數、九數。
大衍十數見於《係辭》,太乙九宮見於《乾鑿度》,不云《河圖》、《洛書》。
黑白、奇偶、八卦、五行,自後來推演之學,楚失齊得,正亦不足深詰也。
彭城人。官至太常博士。《宋志》載牧《新註周易》十一捲,圖一捲。晁公武《讀書志》則作“圖三捲”。其註今不傳,惟圖尚在,捲數與晁氏本同。漢儒言《易》多主象數,至宋而象數之中復岐出圖書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
牧之學出於種放,放出於陳摶,其源流與邵子之出於穆李者同。而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則與邵異。其學盛行於仁宗時。黃黎獻作《略例隱訣》,吳秘作《通神》、程大昌作《易原》,皆發明牧說。而葉昌齡則作《圖義》以駁之,宋鹹則作《王劉易辨》以攻之,李覯復有《刪定易圖論》。至蔡元定則以為與孔安國、劉歆所傳不合,而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朱子從之,著《易學啓蒙》。自是以後,若鬍一桂、董楷、吳澄之書皆宗朱蔡,牧之圖幾於不傳。此本為通志堂所刊,何焯以為自《道藏》錄出。今考《道藏目錄》,實在《洞真部·靈圖類·雲字號》中。是即圖書之學出於道傢之一證。錄而存之,亦足廣異聞也。
南宋時劉敏士嘗刻於浙右漕司,前有歐陽修《序》。吳澄曰:“修不信《河圖》而有此《序》,殆後人所偽為,而牧之後人誤信之者。”俞琰亦曰:“《序》文淺俚,非修作。”其言有見,故今據而削之。其《遺論九事》:一為《太皞授竜馬負圖》,二為《六十四卦推蕩訣》,三為《大衍之數五十》,四為《八卦變六十四卦》,五為《辨陰陽卦》,六為《復見天地之心》,七為《卦終未濟》,八為《蓍數揲法》,九為《陰陽律呂圖》。以先儒之所未及,故曰“遺論”。本別為一捲,徐氏刻《九經解》,附之《鈎隱圖》末,今亦仍之焉。
△《周易口義》·十二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宋倪天隱述其師鬍瑗之說。瑗字翼之,泰州如臯人。用范仲淹薦,由布衣拜校書郎。歷太常博士,致仕歸。事跡具《宋史·儒林傳》。天隱始末未詳。葉祖洽作《陳襄行狀》,稱“襄有二妹,一適進士倪天隱”,殆即其人。董{芬廾}《嚴陵集》載其《桐廬縣令題名碑記》一篇,意其嘗官睦州也。其說《易》以義理為宗。邵伯溫《聞見前錄》記程子《與謝湜書》,言讀《易》當先觀王弼、鬍瑗、王安石三傢。三原劉紹攽《周易詳說》曰:“朱子謂程子之學源於周子,然考之《易傳》,無一語及太極。於《觀》卦辭雲:‘予聞之鬍翼之先生,居上為天下之表儀。’於《大畜》上九雲:‘予聞之鬍先生曰,天之衢亨,誤加何字。’於《夬》九三雲:‘安定鬍公移其文曰“壯於頄,有兇。獨行遇雨若濡,有慍。君子夬夬,無咎。”’於《漸》上九雲:‘安定鬍公以陸為逵。’考《伊川年譜》:‘皇祐中遊太學,海陵鬍翼之先生方主教道,得先生文試,大驚,即延見,處以學職。’意其時必從而受業焉。世知其從事濂溪,不知其講《易》多本於翼之也。”其說為前人所未及。今核以程《傳》,良然。《朱子語類》亦稱“鬍安定《易》分曉正當”。則是書在宋時,固以義理說《易》之宗已。王得臣《麈史》曰:“安定鬍翼之,皇祐、至和間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餘士
日講《易》,是書殆即是時所說。”《宋志》載瑗《易解》十捲,《周易口義》十捲。朱彝尊《經義考》引李振裕之說雲:“瑗講授之餘,欲著述而未逮,其門人倪天隱述之。以非其師手著,故名曰《口義》。後世或稱《口義》,或稱《易解》,實無二書也。”其說雖古無明文,然考晁公武《讀書志》有雲:“鬍安定《易傳》蓋門人倪天隱所纂,非其自著。故《序》首稱先生曰。”其說與《口義》合。又列於《易傳》條下,亦不另出《口義》一條。然則《易解》、《口義》為一書明矣,《宋志》蓋誤分為二也。
△《溫公易說》·六捲(永樂大典本)宋司馬光撰。考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捲,《註係辭》二捲。
《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捲,又三捲,又《係辭說》二捲。晁公武《讀書志》雲:“《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云:“嘗得溫公《易說》於洛人範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闕焉。後數年,好事者於北方互市得版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往往多寡互異,其後乃並失其傳。故朱彝尊《經義考》亦註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實不止於《隨卦》,似即朱子所稱後得之本。其釋每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無說者。惟《係辭》差完備,而《說卦》以下僅得二條。亦與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陳友文《集傳精義》、馮椅《易學》、鬍一桂《會通》諸書所引光說核之,一一具在。知為宋代原本無疑。其解義多闕者,蓋光本撰次未成,亦如所著《潛虛》,轉以不完者為真本,並非有所殘佚也。光傳傢集中有《答韓秉國書》,謂王輔嗣以老莊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蓋其意在深闢虛無玄渺之說。故於古今事物之情狀,無不貫徹疏通,推闡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
《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鹹》之九四曰:“心苟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大都不襲先儒舊說,而有德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於日用。惜其瀋湮既久,說《易》傢竟不獲睹其書。今幸際聖朝,表章典籍,復得搜羅故簡,裒次成編。亦可知名賢著述,其精義所在,有不終泯沒於來世者矣。謹校勘釐訂,略仿《宋史》原目,定為六捲,著於錄。
△《橫渠易說》·三捲(內府藏本)宋張子撰。《宋志》著錄作十捲。今本惟《上經》一捲,《下經》一捲,《係辭傳》以下至《雜卦》為一捲,末有《總論》十一則,與《宋志》不合。然《書錄解題》已稱《橫渠易說》三捲,則《宋志》誤也。楊時喬《周易古今文》稱今本衹六十四卦,無《係辭》,實未全之書。則又時喬所見之本偶殘闕耳。是書較程《傳》為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中一無所說。末捲更不復全載經文,載其有說者而已。董真卿謂《橫渠易說》發明二程所未到處。然考《宋史》,張子卒於神宗時。程子《易傳序》則作於哲宗元符二年,其編次成書則在徽宗崇寧後,張子不及見矣。真卿謂發明所未到,非確論也。其說《乾·彖》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說《文言》用“𠔌神”字,說“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語,皆藉《老子》之言,而實異其義。非如魏晉人合《老》、《易》為一者也。惟其解《復卦》“後不省方”,以後為繼體守成之主,以“不省方”為富庶優暇,不甚省事,則於義頗屬未安。此又不必以張子故而麯為之辭矣。
△《東坡易傳》·九捲(副都御史黃登賢傢藏本)宋蘇軾撰。是書一名《毗陵易傳》。陸遊《老學庵筆記》謂其書初遭元祐黨禁,不敢顯題軾名,故稱“毗陵先生”,以軾終於常州故也。蘇籀《欒城遺言》,記蘇洵作《易傳》未成而卒,屬二子述其志。軾書先成,轍乃送所解於軾。今《蒙卦》猶是轍解。則此書實蘇氏父子兄弟合力為之,題曰軾撰,要其成耳。籀又稱洵晚歲讀《易》,玩其爻象,因得其剛柔遠近喜怒逆順之情。故朱子謂其惟發明愛惡相攻、情偽相感之義,而議其粗疏。鬍一桂記晁說之之言,謂軾作《易傳》,自恨不知數學,而其學又雜以禪,故朱子作《雜學辨》,以軾是書為首。
然朱子所駁不過一十九條,其中辨文義者四條,又一條謂蘇說無病,然有未盡其說者。則朱子所不取者僅十四條,未足以為是書病。況《朱子語類》又嘗謂其於物理上亦有看得著處,則亦未嘗竟廢之矣。今觀其書,如解《乾卦·彖傳》性命之理諸條,誠不免杳冥恍惚,淪於異學。至其他推闡理勢,言簡意明,往往足以達難顯之情,而深得麯譬之旨。蓋大體近於王弼,而弼之說惟暢玄風,軾之說多切人事。其文辭博辨,足資啓發,又烏可一概屏斥耶?李衡作《周易義海撮要》,丁易東作《周易象義》,董真卿作《周易會通》,皆采錄其說,非徒然也。明焦竑初得舊本刻之。烏程閔齊伋以朱墨板重刻,頗為工緻,而無所校正。毛晉又刻入《津逮秘書》中。三本之中,毛本最舛。如《漸卦》上九並《經》文皆改為“鴻漸於逵”,則他可知矣。今以焦本為主,猶不甚失其真焉。
△《易傳》·四捲(直隸總督采進本)宋伊川程子撰。捲首有元符二年《自序》。考程子以紹聖四年編管涪州,元符三年遷峽州,則當成於編管涪州之後。王稱《東都事略》載是書作六捲,《宋史·藝文志》作九捲,《二程全書》通作四捲。考楊時《跋語》,稱“伊川先生著《易傳》,未及成書。將啓手足,以其書授門人張繹。未幾繹卒,故其書散亡,學者所傳無善本。謝顯道得其書於京師,以示餘。錯亂重複,幾不可讀。東歸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複,逾年而始完”雲雲,則當時本無定本,故所傳各異耳。其書但解《上、下經》及《彖》、《象》、《文言》,用王弼註本。以《序卦》分置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係辭傳》、《說卦傳》、《雜卦傳》無註,董真卿謂亦從王弼。今考程子《與金堂謝湜書》,謂“《易》當先讀王弼、鬍瑗、王安石三傢”,謂程子有取於弼,不為無據。謂不註《係辭》、《說卦》、《雜卦》以擬王弼,則似未盡然。當以楊時草具未成之說為是也。程子不信邵子之數,故邵子以數言《易》,而程子此《傳》則言理,一闡天道,一切人事。蓋古人著書,務抒所見而止,不妨各明一義。守門戶之見者必堅護師說,尺寸不容逾越,亦異乎先儒之本旨矣。
△《易學辨惑》·一捲(永樂大典本)宋邵伯溫撰。伯溫字子文,邵子之子也。南渡後官至利路轉運副使。事跡具《宋史·儒林傳》。案瀋括《夢溪筆談》,載“江南鄭夬字揚庭,曾為一書談《易》。後見兵部員外郎秦玠,論夬所談,玠駭然曰:‘何處得此法?’玠嘗遇一異人,授此歷數,推往古興衰運歷無不皆驗。西都邵雍亦知大略”雲雲,蓋當
時以邵子能前知,故引之以重其術。伯溫謂邵子《易》受之李之才,之才受之穆修,修受之陳摶,平時未嘗妄以語人。惟大名王天悅、滎陽張子望嘗從學,又皆蚤死。秦玠、鄭夬嘗欲從學,皆不之許。天悅感疾且卒,夬賂其僕於臥內竊得之,遂以為學,著《易傳》、《易測》、《明範》、《五經時用》數書,皆破碎妄作,穿鑿不根。因撰此書以辨之。《宋史》邵子本傳頗采其說。考《書錄解題》有鄭
夬《易傳》十三捲,《宋史·藝文志》有鄭夬《時用書》二十捲,《明用書》九捲,《易傳辭》三捲,《易傳辭後語》一捲,今並佚。《司馬光集》有《進鄭夬易測劄子》,稱其“不泥陰陽,不涉怪妄,專用人事,指明六爻,求之等倫,誠難多得。”與伯溫所辨,褒貶迥殊。光亦知《易》之人,不應背馳如是。以理推之,夬竊邵子之書而變化其說,以陰求駕乎其上。所撰《易測》,必尚隨爻演義,不涉術數,故光有“不泥陰陽,不涉怪妄”之薦。至其《時用書》之類,則純言占卜之法,故伯溫辭而闢之。其兼《易測》言之者,不過憎及儲胥之意耳。朱彝尊《經義考》載此書,註曰“未見”。此本自《永樂大典》錄出,蓋明初猶存。
《宋史·藝文志》但題《辨惑》一捲,無“易學”字,《永樂大典》則有之,與《書錄解題》相合,故今仍以《易學辨惑》著錄焉。
△《了翁易說》·一捲(浙江吳玉墀傢藏本)宋陳瓘撰。瓘字瑩中,了翁其自號也。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甲科。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蔡卞之姦,章數十上,除名編隸合浦以死。事跡具《宋史》本傳。此本為紹興中其孫正同所刊。馮椅謂嘗從其孫大應見了翁有《易全解》,不止一捲,多本卦變,與朱子發之說相類。鬍一桂則謂尚見其初刊本,題雲《了翁易說》,並未分捲。此本蓋即一桂所見也。邵伯溫《聞見錄》,稱瓘說得康節之學。瀋作喆《寓簡》則曰“陳瑩中嘗以邵康節說《易》,講解象數,一切屏絶,質之劉器之,器之曰:《易》固經世之用,若講解象數,一切屏絶,則聖人設卦立爻,復將何用?惟知其在象數者皆寓也,然後可以論《易》。故曰: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方其未得之際而遽絶之,則吉兇與民同患之理將何以兆?恐非筌蹄之意”雲雲。然則瓘之《易》學,又嘗質之劉安世,不全出邵子矣。其造語頗詰屈,故陳振孫《書錄解題》病其辭旨深晦。然晁公武《讀書志》謂其以《易》數言天下治忽多驗,則瓘於《易》實有所得,非徒以艱深文淺易者,正未可以難讀廢矣。
△《吳園易解》·九捲(湖北巡撫采進本)宋張根撰。根字知常,德興人。年二十一登進士第。大觀中官至淮南轉運使,以朝散大夫終於傢。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末有其孫垓《跋》,稱為先祖太師者,其子燾孝宗時為參知政事追贈官也。根所撰述甚多,垓《跋》稱有宋朝編年數百捲,五經諸子皆為之傳註。晁公武《讀書志》載有《春秋指南》十捲,今皆未見。惟此《易解》僅存,明祁承傢有其本。此為徐氏傳是樓所鈔,自《說卦傳》“乾健也”節以下,蠹蝕殘闕。末有康熙壬申李良年《跋》,亦稱此本不易得。然《通志堂經解》之中遺而不刻,豈得本於刻成後耶?書中次第,悉用王弼之本。詮義理而不及象數,不襲河洛之談。註文簡略,亦無支蔓之弊。末有《序語》五篇,《雜說》一篇,皆論《係辭》,於《經》義頗有發明。又《泰卦論》一篇,於人事天道倚伏消長之機尤三致意焉。蓋作於徽宗全盛時也。亦可雲識微之士矣。
△《周易新講義》·十捲(浙江巡撫采進本)宋耿南仲撰。南仲字希道,開封人。靖康間以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與吳幵沮戰守之說,力主割地。南渡後遷謫以終。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舊本或題《進周易解義》,疑為侍欽宗於東宮時經進之本。前有南仲《自序》曰:“易之道有要,在無咎而已。要在無咎者何,善補過之謂也。”又曰:“拂乎人情,是為小過,拂乎天道,是為大過。”南仲是說,蓋推衍尼山“無大過”之旨。
然孔子作《文言傳》,稱“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作《象傳》稱“雲雷屯,君子以經綸。”行止斷以天理,所以教占者之守道;艱險濟以人事,所以教占者以盡道。其曰“無大過”者,蓋論是非,非論禍福也。如僅以“無咎”為主,則聖賢何異於黃老?僅曰“無拂天道”,則唐六臣輩亦將謂之知運數哉?南仲畏戰主和,依違遷就,即此苟求“無咎”與“無拂天道”之說有以中之。是則經術之偏,禍延國事者也。然大致因象詮理,隨事示戒,亦往往切實有裨,究勝於高語玄虛,推演奇偶,晦蝕作《易》之本者。節取所長可矣。
△《紫岩易傳》·十捲(兩江總督采進本)宋張瀎撰。紫岩者,瀎自號也。其曾孫獻之《跋》雲:“忠獻公潛心於《易》,嘗為之傳,前後兩著稿。親題其第二稿雲:‘此本改正處極多,紹興戊寅四月六日,某書始為定本矣。’獻之嘗繕錄之,附以《讀易雜說》,通為十捲,藏之於傢。”據此,則《雜說》一捲,似獻之所續附。然考獻之是《跋》在嘉定庚辰,而朱子作瀎《行狀》已稱有《易解》及《雜說》共十捲,則獻之特繕錄而已,未嘗編次也。其書立言醇粹,凡說陰陽動靜皆適於義理之正。末一捲即所謂《雜說》。
鬍一桂議其專主劉牧,今觀所論《河圖》,信然。朱子不取牧說,而作瀎行狀但稱尤深於《易》、《春秋》、《論》、《孟》,不言其《易》出於牧,殆諱之歟?
△《讀易詳說》·十捲(永樂大典本)宋李光撰。光字泰發,上虞人。崇寧五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謚莊簡。事跡具《宋史》本傳。光為劉安世門人,學有師法。紹興庚申以論和議忤秦檜,謫嶺南。自號讀《易》老人,因攄其所得,以作是書。故於當世之治亂,一身之進退,觀象玩辭,恆三致意。如解《坤》之六四雲:“大臣以道事君,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諫,朝有闕政而不能言,則是冒寵竊位,豈聖人垂訓之義哉!故《文言》以括囊為賢人隱之時,而大臣不可引此以自解。”又解《否》之初六雲:“小人當退黜之時,往往疾視其上。君子則窮通皆樂,未嘗一日忘其君。”解《蠱》之初六雲:“天下蠱壞,非得善繼之子堪任大事,曷足以振起之?宣王承厲王後,修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卒成中興之功,可謂有子矣,故考可以無咎。
然則中興之業,難以盡付之大臣,《蠱卦》特稱父子者以此。”其因事抒忠,依經立義,大旨往往類此。史載其紹興中奏疏雲:“淮甸咫尺,了不經營。長江千裏,不為限製。晉元帝區區草創,猶能立宗社,修宮闕,保江浙,未聞專主避敵如今日也。”其退而著書,蓋猶此志矣。光嘗作鬍銓《易解序》曰:“《易》之為書,凡以明人事。學者泥於象數,《易》幾為無用之書。邦衡說《易》,真可與論天人之際。”又曰:“自昔遷貶之士,率多怨懟感憤。邦衡流落瘴鄉,而玩意三畫,可謂睏而不失其所亨,非聞道者能之乎?”其《序》雖為銓作,實則自明其著述之旨也。書中於卦爻之辭,皆即君臣立言,證以史事,或不免間有牽合。
然聖人作《易》以垂訓,將使天下萬世無不知所從違,非徒使上智數人矜談妙悟,如佛傢之傳心印,道傢之授丹訣。自好異者推闡性命,鈎稽奇偶,其言愈精愈妙,而於聖人立教牖民之旨愈南轅而北轍,轉不若光作是書,切實近理,為有益於學者矣。自明以來,久無傳本,朱彝尊《經義考》亦云“未見”。茲從《永樂大典》薈萃成編。原闕《豫》、《隨》、《無妄》、《睽》、《蹇》、《中孚》六卦及《晉卦》六三以下,其《復》與《大畜》二卦《永樂大典》本不闕而所載光解《復卦》闕《大象》及後四爻,《大畜》則一字不存,《係辭傳》以下亦無解。
其為原本如是,或傳寫佚脫,均不可知,姑仍其舊。其書《宋史》作《易傳》,諸傢書目或作《讀易老人解說》,或作《讀易詳說》,殊不畫一,而十捲之數則並同,殆一書而異名也。今從《永樂大典》題為《讀易詳說》,仍析為十捲,存其舊焉。
△《易小傳》·六捲(直隸總督采進本)宋瀋該撰。該字守約,一作元約,未詳孰是。吳興人。登嘉王榜進士。紹興中官至左僕射,兼修國史,故宋人稱是書為《瀋丞相易傳》。嘗劄進於朝,高宗降敕褒諭,尤稱其每卦後之論。其書以正體發明爻象之旨,以變體擬議變動之意,以求合於觀象玩辭,觀變玩占之義。其占則全用《春秋左傳》所載筮例,如蔡墨所謂“《乾》之《姤》曰‘潛竜勿用’,其《同人》曰‘見竜在田’”者。林至作《易裨傳》,頗以該說為拘攣。蓋南渡以後,言《易》者不主程氏之理,即主邵氏之數,而該獨考究遺經,談三代以來之占法,違時異尚,其見排於至固宜。
然左氏去古未遠,所記卜筮,多在孔子之前。孔子贊《易》,未聞一斥其謬,毋乃太卜所掌周公以來之舊法,或在此不在彼乎?陳振孫《書錄解題》稱該又有《係辭補註》十餘則,附於捲末。今本無之,蓋已久佚矣。
△《漢上易集傳》·十一捲、《卦圖》·三捲、《叢說》·一捲(兩江總督采進本)宋朱震撰。震字子發,荊門軍人。政和中登進士第。南渡後趙鼎薦為祠部員
外郎,官翰林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書題曰“漢上”,蓋因所居以為名。
前有震《進書表》,稱“起政和丙申,終紹興甲寅,凡十八年而成。”其說以象數為宗,推本源流,包括異同,以救莊老虛無之失。陳善《捫虱新話》詆其妄引《說卦》,分伏羲、文王之《易》,將必有據《雜卦》反對造孔子《易圖》者。
晁公武《讀書志》以為多采先儒之說,然頗舛謬。馮椅《厚齋易學》述毛伯玉之言,亦譏其卦變、互體、伏卦、反卦之失。然朱子曰:“王弼破互體,朱子發用互體。互體自左氏已言,亦有道理,衹是今推不合處多。”魏了翁曰:“《漢上易》太煩,卻不可廢。”鬍一桂亦曰:“變、互、伏、反、納甲之屬,皆不可廢,豈可盡以為失而詆之。觀其取象,亦甚有好處。但牽合處多,且文辭繁雜,使讀者茫然。看來衹是不善作文爾。”是得失互陳,先儒已有公論矣。惟所敘圖書授受,謂“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更三傳而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更三傳而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再傳至程顥、程頤。厥後雍得之以著《皇極經世》,牧得之以著《易數鈎隱圖》,敦頤得之以著《太極圖說》、《通書》,頤得之以述《易傳》。”其說頗為後人所疑。又宋世皆以九數為《洛書》,十數為《河圖》。獨劉牧以十數為《洛書》,九數為《河圖》。
震此書亦用牧說,與諸儒互異。然古有《河圖》、《洛書》,不云十數、九數。
大衍十數見於《係辭》,太乙九宮見於《乾鑿度》,不云《河圖》、《洛書》。
黑白、奇偶、八卦、五行,自後來推演之學,楚失齊得,正亦不足深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