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人們凝望那片依然美麗多彩的落葉之時,也許可以深入瞭解並感悟到自己的死亡,不是在終結之時,而是在開始的時候。死亡並不是可怕的事情,無需逃避或拖延,而是如同日出日落一樣平常的事情。死亡中藴含着極度遼遠的感覺。
——剋裏希那穆提
1983年,88歲的剋裏希那穆提,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精神導師,來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麗的奧哈伊山𠔌,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在他的鬆木別墅裏,每天清晨,他躺在床上,在不受任何打擾的情況下對着錄音機進行口述。大師對世界最後的體察與省思,在此坦率而直接地表露無遺。
此時此刻,他對一切生命之間的真實關係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與細微感受。從對個體生命的評說到對自然詩意盎然的冥想,再到對死亡淡定從容的沉思,他的話語猶如澄明的泉水滌蕩敲擊着世人的內心深處,讓人們在自我的迷失中感到清澈的光亮。我們如此靠近他,就好像瞬間進入了他的意識一般,在精神探索的頂峰盡享其深邃與博大。
當人們凝望那片依然美麗多彩的落葉之時,也許可以深入瞭解並感悟到自己的死亡,不是在終結之時,而是在開始的時候。死亡並不是可怕的事情,無需逃避或拖延,而是如同日出日落一樣平常的事情。死亡中藴含着極度遼遠的感覺。
——剋裏希那穆提
1983年,88歲的剋裏希那穆提,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精神導師,來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美麗的奧哈伊山𠔌,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光。在他的鬆木別墅裏,每天清晨,他躺在床上,在不受任何打擾的情況下對着錄音機進行口述。大師對世界最後的體察與省思,在此坦率而直接地表露無遺。
此時此刻,他對一切生命之間的真實關係有着超乎尋常的敏感與細微感受。從對個體生命的評說到對自然詩意盎然的冥想,再到對死亡淡定從容的沉思,他的話語猶如澄明的泉水滌蕩敲擊着世人的內心深處,讓人們在自我的迷失中感到清澈的光亮。我們如此靠近他,就好像瞬間進入了他的意識一般,在精神探索的頂峰盡享其深邃與博大。
編輯推薦:
剋裏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無人可以取代的洞見。有幸能閱讀他辭世前兩年記錄下來的這本《最後的日記》,我的心仍然被言詞中流露出的對人性的深切期許所撼動。
——鬍因夢
在剋裏希那穆提衆多出版物中,本書是唯一一本在他獨自一人時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的言論,也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後話語。
不同於他以往作品的言詞犀利,《最後的日記》以一種平和的語言,緩緩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況下,他每天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離地觀察大自然中的萬物,與它們融為一體,體悟它們的生存哲學。在那個遠離喧囂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間醜陋交易的山𠔌裏,橘樹含苞待放,花香彌漫。在每篇日記的起始,你都能看見他用優美的筆調,描繪着這個山𠔌的美妙。而後,在這些自然生靈的啓發下,他會生發出自己的思考,帶領你一起進入思想的領域,思索生命的真諦以及死亡的真義。
在書中,剋裏希那穆提還虛構了一位來訪者。這位來訪者帶着沉重的疑問,神情憂傷,鬱鬱寡歡。他通常在早晨來訪,與剋裏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討那些睏擾他的問題。變化是明顯的,他開始變得平和而沉穩,對於生死的思考也愈見豁然。
《最後的日記》並不是一本適合一氣呵成地看完的書,而是一本適合信手拈來、隨意翻閱的作品。無論是在心浮氣躁還是寧心靜氣的時候,翻開這本帶着大師體溫的最後感悟,你都會在裏面找到適合自己的片段。
剋裏希那穆提卓而不群的空性,孕育出了無人可以取代的洞見。有幸能閱讀他辭世前兩年記錄下來的這本《最後的日記》,我的心仍然被言詞中流露出的對人性的深切期許所撼動。
——鬍因夢
在剋裏希那穆提衆多出版物中,本書是唯一一本在他獨自一人時以錄音的形式記錄下的言論,也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後話語。
不同於他以往作品的言詞犀利,《最後的日記》以一種平和的語言,緩緩道出生活和生命的真理。在可能的情況下,他每天都迎着朝露或者伴着晚霞,去山上散步,近距離地觀察大自然中的萬物,與它們融為一體,體悟它們的生存哲學。在那個遠離喧囂世俗、熙攘人群和世間醜陋交易的山𠔌裏,橘樹含苞待放,花香彌漫。在每篇日記的起始,你都能看見他用優美的筆調,描繪着這個山𠔌的美妙。而後,在這些自然生靈的啓發下,他會生發出自己的思考,帶領你一起進入思想的領域,思索生命的真諦以及死亡的真義。
在書中,剋裏希那穆提還虛構了一位來訪者。這位來訪者帶着沉重的疑問,神情憂傷,鬱鬱寡歡。他通常在早晨來訪,與剋裏希那穆提一起喝茶聊天,共同探討那些睏擾他的問題。變化是明顯的,他開始變得平和而沉穩,對於生死的思考也愈見豁然。
《最後的日記》並不是一本適合一氣呵成地看完的書,而是一本適合信手拈來、隨意翻閱的作品。無論是在心浮氣躁還是寧心靜氣的時候,翻開這本帶着大師體溫的最後感悟,你都會在裏面找到適合自己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