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配做父母嗎?想想我們曾經受過的教育,想想我們是如何一天天變得平庸的。如果教育衹是像用模具來塑造各種標準洋式的人,教導人們去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是早日過上舒服日子,那麽,教育衹有助長了這個世界的不幸與毀滅;如果教育衹是一個職業,一項賺錢的方法而已,那麽老師怎麽會用愛心去幫助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對自己和這個世界充滿好奇?
在本書中,剋裏希那穆提從根本上探討了教育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應對當今世界的種種危機。
在本書中,剋裏希那穆提從根本上探討了教育與生活的意義,以及如何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以應對當今世界的種種危機。
如果一個人環遊世界,他將註意到,不論在印度、美洲、歐洲或是澳洲,人的本性是多麽地相似。在學院、大學裏,情形尤其如此。我們好像用着模型製造出一種人的典型——以尋求安全感、成為重要人物,或盡可能少思考而過着舒服日子為其主要關心的目標。
傳統的教育,使得獨立思考成了一件極端睏難的事。附和隨從導致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麽要異於衆人,或是反抗環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物質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創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的瞭解。隨着年齡的增加,心靈便冷漠遲滯了。
當我們尋求舒適時,通常會在生活裏找到一處最沒有衝突的安靜角落。於是,我們便懼於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這種對生活、對奮鬥、對新經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神。我們一切的環境教養與教育都促使我們不要異於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與社會上的模式相左,使我們對權威和傳統給予錯誤的尊敬。
幸好,有些認真的人們,願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見,而探究有關人類的問題。然而,我們絶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正的“不滿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當我們對於環境不加以瞭解便屈服於其中,則我們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漸熄滅了。不久,我們的種種責任更使它完全死絶。
反抗有兩種。一種是暴力的反抗。這僅是對於既存的秩序不加瞭解的一種反作用而已。另一種是深入的、充滿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許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統規範,卻又落入新的正統規範,落入了更進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隱飾的自溺自滿之中。一般來說,我們總是脫離某一群人或某一組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製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對於這項思想模式,我們則必須再起而反抗。反作用衹會産生對立,而改革則需要再度的改革。
然而有一種明智的反抗,它並非反作用,而是由於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覺察,因而隨着自我認識而産生。惟有當一種經驗來臨時,我們面對它,而不避開它所帶來的騷擾,如此我們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覺醒;而高度覺醒的智慧就是直覺,它是生活中惟一的嚮導。
那麽,什麽是生活的意義?我們為何生存,為何奮鬥?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麽,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我們受教育衹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於某種知識的專傢,那麽,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
雖然生活確有更高更廣的意義,然而,如果我們未曾發現它,那麽教育又有什麽價值呢?我們可能受到高深的教育,然而,如果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為完整的一體,則我們的生活將是殘缺的、矛盾的,被許多恐懼所折磨;一旦教育沒有培養我們對生活持有一個完整的看法,它便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裏,我們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門,以致於教育除了是學習一種特定的技術職業之外,便沒有多大的意義。教育不但沒有喚醒個人的智慧,反而鼓勵個人去沿襲某種模式,因而阻礙了個人,使他無法將自身作為一項整體的過程來加以瞭解。將生活上的許多分門別類的問題,嘗試着在它們個別的層次裏加以解决,這表示完全欠缺瞭解。
傳統的教育,使得獨立思考成了一件極端睏難的事。附和隨從導致平庸。如果我們崇尚成功,那麽要異於衆人,或是反抗環境便非易事,而且可能是危險的。想要成功的動力——這是追求物質或所謂精神上的報償、尋求內在或外在的安全感、尋求享樂的欲望——這整個過程都會阻礙了“不滿之情”,遏止了自發創造,滋生了恐懼;而恐懼,則阻礙了我們對生活加以明智的瞭解。隨着年齡的增加,心靈便冷漠遲滯了。
當我們尋求舒適時,通常會在生活裏找到一處最沒有衝突的安靜角落。於是,我們便懼於跨出這塊隱蔽的地方。這種對生活、對奮鬥、對新經驗的恐懼,扼殺了我們心中的冒險精神。我們一切的環境教養與教育都促使我們不要異於他人,惟恐自己的思想與社會上的模式相左,使我們對權威和傳統給予錯誤的尊敬。
幸好,有些認真的人們,願意摒除左派或右派的偏見,而探究有關人類的問題。然而,我們絶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正的“不滿之情”,真正的反抗之心。當我們對於環境不加以瞭解便屈服於其中,則我們可能具有的任何反抗之心便逐漸熄滅了。不久,我們的種種責任更使它完全死絶。
反抗有兩種。一種是暴力的反抗。這僅是對於既存的秩序不加瞭解的一種反作用而已。另一種是深入的、充滿了智慧的心理反抗。有許多人反抗既存的正統規範,卻又落入新的正統規範,落入了更進一步的迷惘和巧加隱飾的自溺自滿之中。一般來說,我們總是脫離某一群人或某一組理想,而加入另一群人,背上另外的理想,如此地製造了新的思想模式;而對於這項思想模式,我們則必須再起而反抗。反作用衹會産生對立,而改革則需要再度的改革。
然而有一種明智的反抗,它並非反作用,而是由於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加以覺察,因而隨着自我認識而産生。惟有當一種經驗來臨時,我們面對它,而不避開它所帶來的騷擾,如此我們才能使智慧保持高度的覺醒;而高度覺醒的智慧就是直覺,它是生活中惟一的嚮導。
那麽,什麽是生活的意義?我們為何生存,為何奮鬥?如果我們受教育僅是為了出名,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變得更能支配他人,那麽,我們的生活將是膚淺而空洞的。如果我們受教育衹是為了成為科學家,成為死守書本的學者,或成為沉迷於某種知識的專傢,那麽,我們將助長世界上的毀滅與不幸。
雖然生活確有更高更廣的意義,然而,如果我們未曾發現它,那麽教育又有什麽價值呢?我們可能受到高深的教育,然而,如果我們的思想和情感不能融為完整的一體,則我們的生活將是殘缺的、矛盾的,被許多恐懼所折磨;一旦教育沒有培養我們對生活持有一個完整的看法,它便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目前的文明世界裏,我們把生活分成如此繁多的部門,以致於教育除了是學習一種特定的技術職業之外,便沒有多大的意義。教育不但沒有喚醒個人的智慧,反而鼓勵個人去沿襲某種模式,因而阻礙了個人,使他無法將自身作為一項整體的過程來加以瞭解。將生活上的許多分門別類的問題,嘗試着在它們個別的層次裏加以解决,這表示完全欠缺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