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點三十分。她下了辦公室,預備回傢休息。要走十分鐘路,進一個城門,經過兩條彎彎麯麯的小街,方能回到住處。進城以前得上一個小小山坡,到坡頂時,憑高遠眺,可望見五裏外幾個緑色山頭,南方特有的楠木林,使山頭顯得胖圓圓的,如一座一座大墳。近身全是一片田圃,種了各樣菜蔬,其時正有個老婦人躬腰在畦町間工作。她若有所思,在城墻前山坡上站了一忽兒。天上白雲和烏雲相間處有空隙在慢慢擴大,天底一碧長青,異常溫靜。傍公路那一列熱帶樹林,樹身高而長,在微風中搖曳生姿,樹葉子被雨洗過後,緑浪翻銀,儼然如敷上一層緑銀粉。入眼風物清佳,一切如詩如畫。她有點疲倦,有點渴。心境不大好,和這種素樸自然對面,便好象心中撞觸了什麽,輕輕的嘆了一口氣。與她一同行走的是個雙辮兒女孩,為人天真而憨,嚮她說:“大姐,天氣多好!時間還早,我們又不是被趕去充軍,忙個什麽?這時節不用回傢,我們到公路近邊墳堆子上坐坐去。到那裏看看天上的雲,等到要落雨了,再回傢去不遲。風景好,應當學雅人,做做詩!”
“做詩要詩人!我可是個俗人。是無章句韻節的散文。還是回傢喝點水好些,口渴得很!”
雙辮兒不讓她走,故意說笑話,“你這個人本身就象一首詩,不必選字押韻,也完完整整。還是同我去好!那裏有幾座墳,地勢高高的,到墳頭上坐坐,吹吹風,一定心裏爽快,比喝水強多了。××先生說,這也是一種教育!”
“象一首詩終不是詩!”她想起另外一件事,另外一種屬於靈魂或情感的教育,就說:“什麽人的墳?”
雙辮兒說,“不知道什麽人的墳。”又說,“這古怪世界,老在變,明天要變成一個什麽樣子,就衹有天知道!這些百年前的人究竟好運氣,死了有孝子賢孫,花了一大筆錢請陰陽先生看風水,找到好地方就請工匠堆鑿石頭做墳,還在墳前空地上種樹。樹長大了讓我們在下面歇涼吹風。我們這輩子人,既不會孝順老的,也不能望小的孝順,將來死後,恐怕連一個小小土堆子都占不上!”
“你死後要土堆子有什麽用?”
“當然有用處!有個土堆子做墳,地方不太偏僻,好讓後來人同我們一樣,坐到上面談天說地,死了也不太寂寞!”因為話說得極可笑,雙辮兒話說完後,覺得十分快樂,自己便哈哈笑將起來。她年紀還衹二十一歲,環境身世都很好,從不知“寂寞”為何物。衹不過歡喜讀《紅樓夢》,有些想象願望,便不知不覺與書中人差不多罷了。“墳”與“生命”的意義,事實上她都不大明白,也不必須明白的。
“人人都有一座墳,都需要一座墳?”她可想得遠一點,深一點,輕輕籲了一口氣。她已經二十六歲。她說的意義雙辮兒不會懂得,自己卻明明白白。她明白自己那座墳將埋葬些什麽。一種不可言說的“過去”,一點生存的疲倦,一個夢,一些些兒怨和恨,一星一米理想或幻念——但這時節實在並不是思索這些問題時節。天氣異常爽朗,容易令人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
她願意即早回傢,嚮那雙辮兒同伴說,“我不要到別人墳頭上去,那沒有什麽意思。我得回傢去喝點水,口渴極了。我是衹水鴨子!”
雙辮兒知道她急於回去另外還有理由,住處說不定正有個大學生,呆着等待她已半點鐘。那纔真是成天喝水的醜小鴨!就笑着說,“你去休息休息吧。到處都有詩,我可要野一野,還得跑一跑路!”恰好遠處有個人招呼,於是匆匆走去了。
留下她一人站在城墻邊,對天上雲彩發了一會兒癡。她心中有點擾亂,與往常情形不大相同。好象有兩種力量正在生命中發生爭持,“過去”或“當前”,“古典”和“現代”,“自然”與“活人”,正在她情感上相互對峙。她處身其間,做人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此時有幾個年青女子出城,樣子都健康而快樂,頭髮鬆鬆的,臉龐紅紅的,從她身邊走過時,其中之一看了她又看,走過身邊後還一再回頭來望她。她不大好意思,低下了頭。衹聽那人嚮另外一個同伴說,“那不是××,怎麽會到這裏來?前年看她在北平南海划船,兩把槳前後推扳,神氣多美!”話聽得十分清楚,心中實在很高興,卻皺了皺眉毛,她衹輕輕的自言自語說,“什麽美不美,不過是一篇散文罷了。”
路溝邊有一叢小小藍花,高原地墳頭上特有的産物,在過去某一時,曾與她生命有過一種希奇的聯合。她記起這種“過去”,摘了一小束花拿在手上。其時城邊白楊樹叢中,正有一隻郭公鳥啼喚,聲音低抑而悶人。雨季未來以前,城外荒地上遍地開的抱春花,花朵那麽藍,那麽小巧完美,孤芳自賞似的自開自落。卻有個好事人,每天必帶露采來,把它聚成一小簇,當成她生命的裝飾。禮物分量輕意義卻不輕!數數日子,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個月。如今說來,這些人事好象除了在當事者心上還保留下一種印象,便已消失淨盡別無剩餘了!她因此把那一束藍花捏得緊緊的,放在胸膛前貼着好一會。“過去的,都讓它成為過去!”那麽想着,且追想着先前一時說的散文和詩的意義,慢慢的進了城。
郭公鳥還在啼喚,象逗引人思索些不必要無結果的問題。
她覺得好笑,偏不去想什麽。儼然一切已成定局,過去如此,當前如此,未來還將如此,人應放聰明一點達觀一點,凡事都不值得執着。城裏同樣有一個小小斜坡,沿大路種了些雜樹木,經過半月的長雨,枝葉如沐如洗,分外緑得動人。路旁蘆𠔌苦蒿都已高過人頭,滿目是生命的長成。老鼕青樹正在開花,花朵細碎而白,聚成一叢叢的,香氣辛而濃。她走得很慢,什麽都不想,衹覺得奇異,郭公鳥叫的聲音,為什麽與三月前一天雨後情形完全一樣。過去的似乎尚未完全成為過去,這自然很好,她或許正需要從過去搜尋一點東西,一點屬於純詩的東西,方能得到生存的意義。這種願望很明顯與當前疲倦大有關係。
“做詩要詩人!我可是個俗人。是無章句韻節的散文。還是回傢喝點水好些,口渴得很!”
雙辮兒不讓她走,故意說笑話,“你這個人本身就象一首詩,不必選字押韻,也完完整整。還是同我去好!那裏有幾座墳,地勢高高的,到墳頭上坐坐,吹吹風,一定心裏爽快,比喝水強多了。××先生說,這也是一種教育!”
“象一首詩終不是詩!”她想起另外一件事,另外一種屬於靈魂或情感的教育,就說:“什麽人的墳?”
雙辮兒說,“不知道什麽人的墳。”又說,“這古怪世界,老在變,明天要變成一個什麽樣子,就衹有天知道!這些百年前的人究竟好運氣,死了有孝子賢孫,花了一大筆錢請陰陽先生看風水,找到好地方就請工匠堆鑿石頭做墳,還在墳前空地上種樹。樹長大了讓我們在下面歇涼吹風。我們這輩子人,既不會孝順老的,也不能望小的孝順,將來死後,恐怕連一個小小土堆子都占不上!”
“你死後要土堆子有什麽用?”
“當然有用處!有個土堆子做墳,地方不太偏僻,好讓後來人同我們一樣,坐到上面談天說地,死了也不太寂寞!”因為話說得極可笑,雙辮兒話說完後,覺得十分快樂,自己便哈哈笑將起來。她年紀還衹二十一歲,環境身世都很好,從不知“寂寞”為何物。衹不過歡喜讀《紅樓夢》,有些想象願望,便不知不覺與書中人差不多罷了。“墳”與“生命”的意義,事實上她都不大明白,也不必須明白的。
“人人都有一座墳,都需要一座墳?”她可想得遠一點,深一點,輕輕籲了一口氣。她已經二十六歲。她說的意義雙辮兒不會懂得,自己卻明明白白。她明白自己那座墳將埋葬些什麽。一種不可言說的“過去”,一點生存的疲倦,一個夢,一些些兒怨和恨,一星一米理想或幻念——但這時節實在並不是思索這些問題時節。天氣異常爽朗,容易令人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
她願意即早回傢,嚮那雙辮兒同伴說,“我不要到別人墳頭上去,那沒有什麽意思。我得回傢去喝點水,口渴極了。我是衹水鴨子!”
雙辮兒知道她急於回去另外還有理由,住處說不定正有個大學生,呆着等待她已半點鐘。那纔真是成天喝水的醜小鴨!就笑着說,“你去休息休息吧。到處都有詩,我可要野一野,還得跑一跑路!”恰好遠處有個人招呼,於是匆匆走去了。
留下她一人站在城墻邊,對天上雲彩發了一會兒癡。她心中有點擾亂,與往常情形不大相同。好象有兩種力量正在生命中發生爭持,“過去”或“當前”,“古典”和“現代”,“自然”與“活人”,正在她情感上相互對峙。她處身其間,做人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此時有幾個年青女子出城,樣子都健康而快樂,頭髮鬆鬆的,臉龐紅紅的,從她身邊走過時,其中之一看了她又看,走過身邊後還一再回頭來望她。她不大好意思,低下了頭。衹聽那人嚮另外一個同伴說,“那不是××,怎麽會到這裏來?前年看她在北平南海划船,兩把槳前後推扳,神氣多美!”話聽得十分清楚,心中實在很高興,卻皺了皺眉毛,她衹輕輕的自言自語說,“什麽美不美,不過是一篇散文罷了。”
路溝邊有一叢小小藍花,高原地墳頭上特有的産物,在過去某一時,曾與她生命有過一種希奇的聯合。她記起這種“過去”,摘了一小束花拿在手上。其時城邊白楊樹叢中,正有一隻郭公鳥啼喚,聲音低抑而悶人。雨季未來以前,城外荒地上遍地開的抱春花,花朵那麽藍,那麽小巧完美,孤芳自賞似的自開自落。卻有個好事人,每天必帶露采來,把它聚成一小簇,當成她生命的裝飾。禮物分量輕意義卻不輕!數數日子,不知不覺已過了三個月。如今說來,這些人事好象除了在當事者心上還保留下一種印象,便已消失淨盡別無剩餘了!她因此把那一束藍花捏得緊緊的,放在胸膛前貼着好一會。“過去的,都讓它成為過去!”那麽想着,且追想着先前一時說的散文和詩的意義,慢慢的進了城。
郭公鳥還在啼喚,象逗引人思索些不必要無結果的問題。
她覺得好笑,偏不去想什麽。儼然一切已成定局,過去如此,當前如此,未來還將如此,人應放聰明一點達觀一點,凡事都不值得執着。城裏同樣有一個小小斜坡,沿大路種了些雜樹木,經過半月的長雨,枝葉如沐如洗,分外緑得動人。路旁蘆𠔌苦蒿都已高過人頭,滿目是生命的長成。老鼕青樹正在開花,花朵細碎而白,聚成一叢叢的,香氣辛而濃。她走得很慢,什麽都不想,衹覺得奇異,郭公鳥叫的聲音,為什麽與三月前一天雨後情形完全一樣。過去的似乎尚未完全成為過去,這自然很好,她或許正需要從過去搜尋一點東西,一點屬於純詩的東西,方能得到生存的意義。這種願望很明顯與當前疲倦大有關係。
有人說她長得很美,這是十五年前的舊事了。從十四五歲起始,她便對於這種稱譽感到一點秘密的快樂。到十六歲轉入一個高級中學讀書,能夠在大鏡子前敷粉施朱時,她已覺得美麗使她幸福,也能給她小小麻煩。舉凡學校有來賓或會議需要用美麗女孩作為儀式裝飾時,她必在場有分,一面有點害怕,有點不安,一面卻實在樂意在公衆中露面,接受多數人帶點阿諛的贊頌。為人性格既溫柔,眉發手足又長得很完美,結果自然便如一般有美麗自覺女孩子共通命運,得到很多人的關心。在學校時一個中年教員為了她,發生了問題,職務便被開除了。這是第一次使她明白人生關係的不可解。其次是在學校得到了一個帶男性的女友,隨後假期一來,便成為這個女友傢中的客人,得到女友方面的各種殷勤,恰與從一個情人方面所能得到的愛情差不多。待到父母一死,且長遠成了女友傢中的客人。二十歲時在生活中又加入另外一個男子,一個大學二年級學生,為人不甚聰明,性格卻剛勁而自重,能愛人又不甚會愛人。過不多久,又在另外機會接受了兩分關心,出自兄弟兩人。一年後,又來了一個美國留學生,在當地著名大學教書,為人誠實而忠厚,顯然是個好丈夫,衹是美國式生活訓練害了他,熱情富餘而用不得體。過不久,又來了一個新鮮朋友,年紀較大,社會上有點地位,為人機智而熱誠,可是已和別人訂了婚。這一來,這些各各分際的友誼,在她生活上自然就有了些變化,發生了許多問題。
愛和怨,歡樂與失望,一切情形如通常社會所見,也如小說故事中所敘述,一一逐漸發生。人人既成為這個社會小小一群的主角,於是她就在一種嶄新的情感下,經驗了一些新鮮事情。輕微的妒嫉,有分際的關心,使人不安的傳說,以及在此復雜情形中不可免的情感糾糾紛紛,滑稽或粗惡種種印象。三年中使她接受了一份新的人生教育,生命同時也增加了一點兒深度。來到身邊的青年人,既各有所企圖,人太年青,控製個人情感的能力有限,獨占情緒特別強,到末後,自然就各以因緣一一離開了她。最先是那個大學生,因熱情不能控製,為妒嫉中傷而走開了。其次,是兩個兄弟各不相下,她想有所取捨,為人性格弱,勢不可能,因此把關係一同割斷。美國留學生見三五面即想結婚,結婚不成便以為整個失敗,生命必然崩潰,卻用一個簡便的辦法,與別的一個平庸女子草草結了婚,減去了她的睏難,也算是救了他自己的失敗。
年輕的男孩子既陸續各自走開了,對於她,雖減少了些麻煩,當然就積壓了些情感,覺得生命空虛無聊,一個帶點輕微神經質女孩子必然應有的現象。但因此也增加了她一點知識。“愛”,同樣一個字眼兒,男女各有詮釋,且感覺男子對於這個名詞,都不免包含了一些可怕的自私觀念。好在那個年紀較長的朋友的“友誼”,卻因不自私在這時節正擴大了她生存的幻想,使她做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擡頭機會。且讀了些書,書本與友誼同時使生命重新得到一種穩定。也明知這友誼不大平常,然而看清楚事不可能,因此她就小心又小心縮斂自己,把幻想幾乎縮成為一個“零”。雖成為一個零,用客氣限製欲望的範圍,心中卻意識到生命並不白費。她於是從這種謹慎而純摯的友誼中,又經驗了些事情。另外一種有分際的關心,人為的淡漠,以及由此而來的輕微得失憂愁。
一切由具體轉入象徵,一分真正的教育,培養她的情感也挫折她的情感。生活雖感覺有點壓抑,倒與當時環境還能相合。
不過幻想同實際既有了相左處,她漸漸感到掙紮的必要,但性情同習慣,卻把她縛住在原有的生活上,不能掙紮。她有點無可奈何,有點不知如何是好。就想,這是“命運”。用命運聊以自解,然而實不甘心長遠在這種命運下低頭。
戰爭改變一切,世界秩序在頑固的心與堅硬的鋼鐵摧毀變動中,個人當然要受它的影響。多數人因此一來,把生活完全改了,也正因此,她卻解决了一個好象無可奈何的問題。
戰爭一來,唯一的老朋友亦離開了。
她想,“這樣子很好,什麽都完了,生活還可以重新開始。”
因為年紀長大一點,心深了點,明白對於某一事恐不能用自己性格自救,倒似乎需要一個如此自然簡截的結局。可是中國地面儘管寬廣,人與人在這個廣大世界中碰頭的機會依然極多。許多事先都料想不到,要來的還是會來。這些事湊和到她生活上時,便成為她新的命運。
戰事縮短了中國人對空間的觀念,萬千人都冒險越海嚮內地流,轉移到一個陌生地方。她同許多人一樣,先是以為戰事不久就會結束,認定留下不動為得計。到後來看看戰事結束遙遙無期,留在原來地方毫無希望可言,便設法嚮內地走。老同學本來北方有個傢,生活過得很平穩有秩序,當然不贊成走。後來看看維持不過了,反而隨同上了路。內地各事正需要人,因此到××不久兩人都在一個文化機關得到一分工作。初來時自然與許多人一樣,生活過得單純而沉悶。但不多久,情形便不同了。許多舊同學都到了這個新地方,且因為別的機會又多了些新朋友,生活便顯得熱鬧而活潑起來。
生活有了新的變化,正與老同學好客本性相結合,與她理想倒不甚相合,一切“事實”都與“理想”有衝突,她有點恐懼。年齡長大了,從年齡堆積與經驗堆積上,她性情似乎端重一些,生活也就需要安靜一些。然而新的生活卻使她身心兩方面都不安靜。她願意有點時間讀讀書,或思索消化一下從十八歲起始七年來的種種人事,日常生活方式恰正相反。她還有點理想,在愛情或友誼以外有所自見自立的理想,事實日常生活倒照例衹有一些麻煩。這麻煩雖新而實舊,與本人性情多少有點關係。為人性格軟弱。無選擇自主能力,凡事過於想作好人,就容易令人誤會,招來麻煩。最大弱點還是作好人的願望,又恰與那點美麗自覺需要人贊賞崇拜情緒相混合,因此在這方面特別增加了情感上的被動性。
老同學新同事中來了一些年青男女,友誼或愛情,在日常生活日常思索中都重新有了位置。一面是如此一堆事實,一面是那點微弱理想,一面是新,一面是舊,生活過得那麽復雜而纍人,她自然身心都感到十分疲倦。“戰爭”二字在她個人生命上有了新的意義,她似乎就從情分得失戰爭中,度過每一個日子,持久下去自然應付不了。本來已經好象很懂得“友誼”和“愛情”,這一來,倒反而糊塗了。一面得承認習慣,即與老同學相處的習慣,一面要否認當前,即毫無前途的當前。她不知道如何一來方可自救。一個女子在生理上既不能使思索嚮更深抽象走去,應付目前自然便是忍受,忍受,到忍受不了時便想,“我為什麽不自殺?”當然無理由實現這種蠢事。“我能忘了一切多好!”事實上這一切都忘不了。
幸好老朋友還近在身邊,但也令人痛苦。由於她年齡已需要重新將“友誼”作一度詮釋,從各方面加以思索,觀點有了小小錯誤。她需要的好象已經完全得到了,事實上感覺到所得的是極不重要的一份。她明白,由於某種性情上的弱點,被朋友認識得太多,友誼中那點“詩”與“火”倒給毀去了。因此造成一種情緒狀態,他不特不能幫助她,鼓勵她嚮上作人,反而因流行着的不相幹傳說,與別方面的忌諱,使他在精神上好象與她距離越遠,談什麽都不大接頭。過去一時因賭氣離開了她的那個剛直自重的朋友呢,雖重新從通信上取得了一些信托,一點希望,來信總還是盼望她能重新作人,不說別的事情。意思也就正對於她能否“重新作人”還感到懷疑。疑與妒並未因相隔六年相去七千裏而有所改變。事實顯明,這個人若肯來看看她,即可使她得到很大的幫助。但那人卻因負氣或別的事務在身,不能照她願望行事。那兩兄弟呢,各已從大學畢了業,各在千裏外作事。哥哥還常來信,在信上見出十分關心,希望時間會幫他點忙,改變一些人的態度。事實上她卻把希望與興趣放在給弟弟的信上。那弟弟明白這個事情,且明白她的性情,因此來信照例有意保留點客氣的距離。她需要縮短一點這種有意作成的距離,竟無法可想。另外一種機緣,卻又來了一個陌生人,一個中級公務員,正想裏求婚方式自薦。她雖需要一個家庭,但人既陌生,生活又相去那麽遠,這問題真不知將從何說起。另外又有一個朋友,習工科的,來到她身邊,到把花同糕餅送了十來次後,人還不甚相熟,也就想用同樣方式改變關係。兩件事以及其他類似問題,作成同居十年老同學一種特殊情緒,因妒生疑,總以為大傢或分工或合作,都在有所計謀。以為她如不是已經與這個要好,就是準備與那個結婚,敵對對象因時而變,所以亦喜怒無常。獨占情緒既受了損失,因愛成恨。舉凡一個女人在相似情形中所能産生的幻想,所能作出的任性行為,無不依次陸續發生。就因這麽一來,卻不明白恰好反而促成身邊那個造成一種離奇心理狀態,使她以為一切人對她都十分苛刻。因疑生懼,也以為這個必然聽朋友所說,相信事實如此,那個必將聽朋友所說,以為事實又或如彼。一切過去自己的小小過失,與行為不端謹處,留下一些故事,都有被老同學在人前擴大可能。這種“可能”便攪擾得她極不安寧,竟似乎想逃避而無可逃避。這種離奇心理狀態,使她十分需要一個人,而且需要在方便情形下有那麽一個人,各方面差一點也無妨,衹要可以信托,就可以抵補自己的空虛。
也就因此,生活上來了一個平常大學生。為人極端平常,衣服幹幹淨淨,腦子簡簡單單,然而外表好象很老實,完全可靠。正因為人無用也便無害,倒正好在她生活中産生一點新的友誼。這結果自然是更多麻煩!先是為了同學加於本身的疑妒,有一個仿佛可以保護自己情緒安定的忠厚可靠朋友在身邊,自然凡事都覺得很好。隨後是性情上的弱點,不知不覺間已給了這個大學生不應有的過多親近機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中,且看出大學生毫無特長可以自見,生活觀念與所學所好都庸俗得出奇,如此混下去,與老朋友過去一時給她引起那點嚮上作人理想必日益離遠。而且更有可怕地方,是習慣移人,許多事取捨意不由己。老同學雖在過去一時事事控製她,卻也幫助了她幻想的生長。這大學生在目前,竟從一個隨事聽候使喚的忠僕神氣,漸漸變而為獨斷獨行主子樣子。大學生既如許多平常大學生一般,生活無目的,無理想,讀書也並無何種興趣,無事可作時,衹能看看電影,要她去就不能不去。一些未來可能預感,使她有點害怕。覺得這個人將來的麻煩處,也許可能比七年前舊情人的妒嫉與灰心,以及老同學的歇斯迭裏亞種種表現,綜合起來還有勢力。新的覺醒使她不知這生活如何是好。要擺脫這個人,由於習慣便擺不脫。尤其是老同學的疑妒,反而無形幫助了那大學生,使她不能不從大學生取得較多的信托,穩定自己的情感。
她於是在這種無可奈何情形中活下去,接受一切必然要來的節目,儼然毫無自主能力來改變這種環境。痛苦與厭倦中,需要一點新的力量鼓起她做人的精神。從朋友方面,得不到所需要時,末後還是照習慣跟了那個大學生走去,吃吃喝喝,也說說笑笑,接受一點無意義的恭維,與不甚得體的殷勤。
這自然是不成的!正因為生活中一時間雖已有些新的習慣很不大好,情感中實依然還保留了許多別的印象和幻想。這印象和幻想,無不如詩的美麗與崇高,可與當前事實對比時,不免使她對當前厭惡難受。看看“過去”和“未來”,都好象將離遠了,當前留下那麽一個人。在老同學發作時,駡大學生為一個庸俗無用的典型,還可以激起她反抗情緒,産生自負自尊心,對大學生反而寬容一點。但當老同學一沉默,什麽都不提及,聽她與大學生玩到半夜回轉住處也不理會,理性在生命中有了勢力,她覺得不免有點慚愧。
然而她既是一個女子,環境又限人,習慣不易變,自覺還是衹能那麽想想,“我死了好”,當然不會死,又想“我要走”,一個人往哪裏走?又想“我要單獨,方能自救”,可是同住一個就離不開,同住既有人,每天作事且有人作伴同行,在辦事處兩丈見方鬥室中,還有同事在一張桌子上辦公,回到住處,說不定大學生已等得悶氣許久了。這世界恰象是早已充滿了人,衹是互相妨礙,互相牽製,單獨簡直是不可能的夢想!單獨不可能,老同學誤會多,都委之於她的不是,衹覺這也不成,那也不對,於是反抗埋怨老同學的情緒隨之生長。先一刻的慚愧消失了。於是默默的上了床,默默的想,“人生不過如此”。就自然在不知覺間失去不少重新作人氣概。
因為當前生活固然無快樂可言,似乎也不很苦。日子過下去,如不嚮深處思索,雖不大見出什麽長進,竟可說是很幸福的!
愛和怨,歡樂與失望,一切情形如通常社會所見,也如小說故事中所敘述,一一逐漸發生。人人既成為這個社會小小一群的主角,於是她就在一種嶄新的情感下,經驗了一些新鮮事情。輕微的妒嫉,有分際的關心,使人不安的傳說,以及在此復雜情形中不可免的情感糾糾紛紛,滑稽或粗惡種種印象。三年中使她接受了一份新的人生教育,生命同時也增加了一點兒深度。來到身邊的青年人,既各有所企圖,人太年青,控製個人情感的能力有限,獨占情緒特別強,到末後,自然就各以因緣一一離開了她。最先是那個大學生,因熱情不能控製,為妒嫉中傷而走開了。其次,是兩個兄弟各不相下,她想有所取捨,為人性格弱,勢不可能,因此把關係一同割斷。美國留學生見三五面即想結婚,結婚不成便以為整個失敗,生命必然崩潰,卻用一個簡便的辦法,與別的一個平庸女子草草結了婚,減去了她的睏難,也算是救了他自己的失敗。
年輕的男孩子既陸續各自走開了,對於她,雖減少了些麻煩,當然就積壓了些情感,覺得生命空虛無聊,一個帶點輕微神經質女孩子必然應有的現象。但因此也增加了她一點知識。“愛”,同樣一個字眼兒,男女各有詮釋,且感覺男子對於這個名詞,都不免包含了一些可怕的自私觀念。好在那個年紀較長的朋友的“友誼”,卻因不自私在這時節正擴大了她生存的幻想,使她做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了擡頭機會。且讀了些書,書本與友誼同時使生命重新得到一種穩定。也明知這友誼不大平常,然而看清楚事不可能,因此她就小心又小心縮斂自己,把幻想幾乎縮成為一個“零”。雖成為一個零,用客氣限製欲望的範圍,心中卻意識到生命並不白費。她於是從這種謹慎而純摯的友誼中,又經驗了些事情。另外一種有分際的關心,人為的淡漠,以及由此而來的輕微得失憂愁。
一切由具體轉入象徵,一分真正的教育,培養她的情感也挫折她的情感。生活雖感覺有點壓抑,倒與當時環境還能相合。
不過幻想同實際既有了相左處,她漸漸感到掙紮的必要,但性情同習慣,卻把她縛住在原有的生活上,不能掙紮。她有點無可奈何,有點不知如何是好。就想,這是“命運”。用命運聊以自解,然而實不甘心長遠在這種命運下低頭。
戰爭改變一切,世界秩序在頑固的心與堅硬的鋼鐵摧毀變動中,個人當然要受它的影響。多數人因此一來,把生活完全改了,也正因此,她卻解决了一個好象無可奈何的問題。
戰爭一來,唯一的老朋友亦離開了。
她想,“這樣子很好,什麽都完了,生活還可以重新開始。”
因為年紀長大一點,心深了點,明白對於某一事恐不能用自己性格自救,倒似乎需要一個如此自然簡截的結局。可是中國地面儘管寬廣,人與人在這個廣大世界中碰頭的機會依然極多。許多事先都料想不到,要來的還是會來。這些事湊和到她生活上時,便成為她新的命運。
戰事縮短了中國人對空間的觀念,萬千人都冒險越海嚮內地流,轉移到一個陌生地方。她同許多人一樣,先是以為戰事不久就會結束,認定留下不動為得計。到後來看看戰事結束遙遙無期,留在原來地方毫無希望可言,便設法嚮內地走。老同學本來北方有個傢,生活過得很平穩有秩序,當然不贊成走。後來看看維持不過了,反而隨同上了路。內地各事正需要人,因此到××不久兩人都在一個文化機關得到一分工作。初來時自然與許多人一樣,生活過得單純而沉悶。但不多久,情形便不同了。許多舊同學都到了這個新地方,且因為別的機會又多了些新朋友,生活便顯得熱鬧而活潑起來。
生活有了新的變化,正與老同學好客本性相結合,與她理想倒不甚相合,一切“事實”都與“理想”有衝突,她有點恐懼。年齡長大了,從年齡堆積與經驗堆積上,她性情似乎端重一些,生活也就需要安靜一些。然而新的生活卻使她身心兩方面都不安靜。她願意有點時間讀讀書,或思索消化一下從十八歲起始七年來的種種人事,日常生活方式恰正相反。她還有點理想,在愛情或友誼以外有所自見自立的理想,事實日常生活倒照例衹有一些麻煩。這麻煩雖新而實舊,與本人性情多少有點關係。為人性格軟弱。無選擇自主能力,凡事過於想作好人,就容易令人誤會,招來麻煩。最大弱點還是作好人的願望,又恰與那點美麗自覺需要人贊賞崇拜情緒相混合,因此在這方面特別增加了情感上的被動性。
老同學新同事中來了一些年青男女,友誼或愛情,在日常生活日常思索中都重新有了位置。一面是如此一堆事實,一面是那點微弱理想,一面是新,一面是舊,生活過得那麽復雜而纍人,她自然身心都感到十分疲倦。“戰爭”二字在她個人生命上有了新的意義,她似乎就從情分得失戰爭中,度過每一個日子,持久下去自然應付不了。本來已經好象很懂得“友誼”和“愛情”,這一來,倒反而糊塗了。一面得承認習慣,即與老同學相處的習慣,一面要否認當前,即毫無前途的當前。她不知道如何一來方可自救。一個女子在生理上既不能使思索嚮更深抽象走去,應付目前自然便是忍受,忍受,到忍受不了時便想,“我為什麽不自殺?”當然無理由實現這種蠢事。“我能忘了一切多好!”事實上這一切都忘不了。
幸好老朋友還近在身邊,但也令人痛苦。由於她年齡已需要重新將“友誼”作一度詮釋,從各方面加以思索,觀點有了小小錯誤。她需要的好象已經完全得到了,事實上感覺到所得的是極不重要的一份。她明白,由於某種性情上的弱點,被朋友認識得太多,友誼中那點“詩”與“火”倒給毀去了。因此造成一種情緒狀態,他不特不能幫助她,鼓勵她嚮上作人,反而因流行着的不相幹傳說,與別方面的忌諱,使他在精神上好象與她距離越遠,談什麽都不大接頭。過去一時因賭氣離開了她的那個剛直自重的朋友呢,雖重新從通信上取得了一些信托,一點希望,來信總還是盼望她能重新作人,不說別的事情。意思也就正對於她能否“重新作人”還感到懷疑。疑與妒並未因相隔六年相去七千裏而有所改變。事實顯明,這個人若肯來看看她,即可使她得到很大的幫助。但那人卻因負氣或別的事務在身,不能照她願望行事。那兩兄弟呢,各已從大學畢了業,各在千裏外作事。哥哥還常來信,在信上見出十分關心,希望時間會幫他點忙,改變一些人的態度。事實上她卻把希望與興趣放在給弟弟的信上。那弟弟明白這個事情,且明白她的性情,因此來信照例有意保留點客氣的距離。她需要縮短一點這種有意作成的距離,竟無法可想。另外一種機緣,卻又來了一個陌生人,一個中級公務員,正想裏求婚方式自薦。她雖需要一個家庭,但人既陌生,生活又相去那麽遠,這問題真不知將從何說起。另外又有一個朋友,習工科的,來到她身邊,到把花同糕餅送了十來次後,人還不甚相熟,也就想用同樣方式改變關係。兩件事以及其他類似問題,作成同居十年老同學一種特殊情緒,因妒生疑,總以為大傢或分工或合作,都在有所計謀。以為她如不是已經與這個要好,就是準備與那個結婚,敵對對象因時而變,所以亦喜怒無常。獨占情緒既受了損失,因愛成恨。舉凡一個女人在相似情形中所能産生的幻想,所能作出的任性行為,無不依次陸續發生。就因這麽一來,卻不明白恰好反而促成身邊那個造成一種離奇心理狀態,使她以為一切人對她都十分苛刻。因疑生懼,也以為這個必然聽朋友所說,相信事實如此,那個必將聽朋友所說,以為事實又或如彼。一切過去自己的小小過失,與行為不端謹處,留下一些故事,都有被老同學在人前擴大可能。這種“可能”便攪擾得她極不安寧,竟似乎想逃避而無可逃避。這種離奇心理狀態,使她十分需要一個人,而且需要在方便情形下有那麽一個人,各方面差一點也無妨,衹要可以信托,就可以抵補自己的空虛。
也就因此,生活上來了一個平常大學生。為人極端平常,衣服幹幹淨淨,腦子簡簡單單,然而外表好象很老實,完全可靠。正因為人無用也便無害,倒正好在她生活中産生一點新的友誼。這結果自然是更多麻煩!先是為了同學加於本身的疑妒,有一個仿佛可以保護自己情緒安定的忠厚可靠朋友在身邊,自然凡事都覺得很好。隨後是性情上的弱點,不知不覺間已給了這個大學生不應有的過多親近機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中,且看出大學生毫無特長可以自見,生活觀念與所學所好都庸俗得出奇,如此混下去,與老朋友過去一時給她引起那點嚮上作人理想必日益離遠。而且更有可怕地方,是習慣移人,許多事取捨意不由己。老同學雖在過去一時事事控製她,卻也幫助了她幻想的生長。這大學生在目前,竟從一個隨事聽候使喚的忠僕神氣,漸漸變而為獨斷獨行主子樣子。大學生既如許多平常大學生一般,生活無目的,無理想,讀書也並無何種興趣,無事可作時,衹能看看電影,要她去就不能不去。一些未來可能預感,使她有點害怕。覺得這個人將來的麻煩處,也許可能比七年前舊情人的妒嫉與灰心,以及老同學的歇斯迭裏亞種種表現,綜合起來還有勢力。新的覺醒使她不知這生活如何是好。要擺脫這個人,由於習慣便擺不脫。尤其是老同學的疑妒,反而無形幫助了那大學生,使她不能不從大學生取得較多的信托,穩定自己的情感。
她於是在這種無可奈何情形中活下去,接受一切必然要來的節目,儼然毫無自主能力來改變這種環境。痛苦與厭倦中,需要一點新的力量鼓起她做人的精神。從朋友方面,得不到所需要時,末後還是照習慣跟了那個大學生走去,吃吃喝喝,也說說笑笑,接受一點無意義的恭維,與不甚得體的殷勤。
這自然是不成的!正因為生活中一時間雖已有些新的習慣很不大好,情感中實依然還保留了許多別的印象和幻想。這印象和幻想,無不如詩的美麗與崇高,可與當前事實對比時,不免使她對當前厭惡難受。看看“過去”和“未來”,都好象將離遠了,當前留下那麽一個人。在老同學發作時,駡大學生為一個庸俗無用的典型,還可以激起她反抗情緒,産生自負自尊心,對大學生反而寬容一點。但當老同學一沉默,什麽都不提及,聽她與大學生玩到半夜回轉住處也不理會,理性在生命中有了勢力,她覺得不免有點慚愧。
然而她既是一個女子,環境又限人,習慣不易變,自覺還是衹能那麽想想,“我死了好”,當然不會死,又想“我要走”,一個人往哪裏走?又想“我要單獨,方能自救”,可是同住一個就離不開,同住既有人,每天作事且有人作伴同行,在辦事處兩丈見方鬥室中,還有同事在一張桌子上辦公,回到住處,說不定大學生已等得悶氣許久了。這世界恰象是早已充滿了人,衹是互相妨礙,互相牽製,單獨簡直是不可能的夢想!單獨不可能,老同學誤會多,都委之於她的不是,衹覺這也不成,那也不對,於是反抗埋怨老同學的情緒隨之生長。先一刻的慚愧消失了。於是默默的上了床,默默的想,“人生不過如此”。就自然在不知覺間失去不少重新作人氣概。
因為當前生活固然無快樂可言,似乎也不很苦。日子過下去,如不嚮深處思索,雖不大見出什麽長進,竟可說是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