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集>> 梁啓超 Liang Qichao   中國 China   近代中國   (1873年二月23日1929年元月19日)
梁啓超文集
  【梁啓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傢、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産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傢。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作傢簡介
  【梁啓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傢、文學家、學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産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傢。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嚮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從戊戍變法前一兩年開始,梁啓超與夏曾佑、譚嗣同等便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並試作新詩,但此時的新詩衹不過是“撏扯新名詞以表自異”的作品。逃亡日本後,梁啓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遊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進步詩歌理論,對中國近代詩歌的發展起了指導作用。在他的理論影響下,黃遵憲等一大批新派詩人出現了。梁啓超在自己的詩歌創作中也努力實踐新的詩歌理論,他的詩作留存不多,多數創作於流亡日本時期,但是用語通俗自由,敢於運用新思想、新知識入詩,詩風流暢。《愛國歌四章》、《志未酬》等詩感情真摯,語言明白曉暢,是其詩論的較好體現。梁啓超於提出“詩界革命”口號後又提出“小說界革命”的口號,並在創作上進行了積極的有意義的嘗試。與詩歌、小說、戲麯相比,梁啓超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要高得多。以他於1896年《時務報》到1906年《新民叢報》十年內發表的一組散文為標志,完成了資産階級改良派在散文領域的創舉——新文體的確立(亦稱“新民體”)。梁啓超“夙不善桐城派古文”,在散文的內容與形式上都進行了重大突破。他的散文或揭露批判黑暗醜惡的現實,或為祖國的現狀憂心忡忡,或引進西方先進的思想與科技,積極呼籲變法自強,將散文作為其變法思想的宣傳工具。在形式上,他的散文議論縱橫、氣勢磅礴,筆端常帶感情,極富鼓動性,“對於讀者,別具一種魔力”;語言半文半白,“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拘束”代表作《少年中國說》,針對中國現狀,分析透徹,說理條理清楚,運用一連串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行文一瀉千裏,文章呈現出大氣磅礴的風格。故梁啓超散文的影響極大,“每一文出,則全國之身目為之一聳。”以梁啓超散文為代表的新文體是對桐城派以來散文的一次解放,它的出現為中國古典散文嚮現代散文尤其是“五四”時期的白話文轉化作了必要的準備。值得註意的是,梁啓超還是一位學者,他的《清代學術概論》在清代學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前言
  陳書良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筆名主要有過哀時客、飲冰子、飲冰室
  主人、新民子、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廣東新會
  人。他是中國近代資産階級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動傢、思想傢、文學家和學者。他的一
  生,經歷了晚清與民國兩個時期;他的業績,並包了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
  梁啓超出生於一個半耕半讀的家庭,自幼聰穎,四歲開始學習四書五經,九歲即能
  寫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歲中秀纔,十六歲中舉人。1890年,他十七歲時拜康有為
  為師,從康學習四年,受康有為的影響,開始探索輓救祖國危亡的變法維新之術。1894
  年6月,他隨康有為入京參加會試。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中國戰敗,簽訂了喪
  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康有為、梁啓超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皇帝,要
  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
  烈反響。這年七月,宣傳變法維新的第一個刊物《中外紀聞》在京創刊,梁啓超是主要
  撰稿人。八月,維新團體“強學會”成立,梁任書記,成為康有為進行維新活動的得力
  助手。
  1896年8月,《時務報》在上海創刊,梁任總撰述。梁啓超撰寫了六十多篇文章,
  這些文章立論新穎,感情充沛,文筆華美,流暢自然,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一時《時務
  報》風靡了全中國,數月之間,銷行到萬多份。梁氏自己說:“為中國有報以來所未有,
  舉國趨之,如飲狂泉。”又說:“《時務報》實為中國革新之萌蘖。”就連當時反對維
  新的鬍思敬,也在《戊戌履霜錄》中驚呼:“當《時務報》盛行,啓超名重一時,士大
  夫愛其言語筆札之妙,爭禮下之。上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窮陬,無不知有新會梁氏
  者。”由此可見梁啓超的文章在社會上引起的強烈的震動。1897年,梁啓超又任湖南時
  務學堂總教習。他使學生天天做札記而自己批答,每天所批常常達一萬幾千字。他每天
  日間講課四小時,夜間則批答札記,有時竟通宵不睡。發還札記時,師生相與坐論。當
  時學生有林圭、蔡鍔等,天天讀梁的批答,精神幾乎與其同化。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維新”期間,梁啓超作為維新主帥康有
  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如他緻夏曾佑的信中所言:“新政來源,真可謂
  全出我輩。”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流亡日本,和康有為組織保皇會,創辦《清議報》、《新
  民叢報》、《新小說》等雜志。在1898年至1903年五年之間,梁啓超在以上刊物上共發
  80多篇文章和專著,多方面地介紹了西方資産階級的理論和思想,猛烈地抨擊了清王
  朝的腐朽黑暗,深刻地批判了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專製主義和封建倫理道德,為資産階級
  改良主義思想的傳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當時著名詩人黃遵憲稱頌梁啓超的思想言論
  “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
  至今文字之力之大,無過於此者矣。”這一時期,是梁啓超思想發展最閃光的時期。
  1903年後,梁啓超在政治上走上了反對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的反動道路。從提倡民權,
  鼓吹“破壞主義”,到堅持保皇,主張“與革黨死戰”,在論戰中,梁啓超是以保皇派
  的挂帥人物登場的。辛亥革命後,他又組織“進步黨”,為袁世凱效勞。
  袁世凱復闢帝製時,他認清了袁世凱的真面目,便積極策劃並參與了倒袁活動,加
  速了袁氏洪憲帝製的失敗。1916年後,他又投靠北洋軍閥段祺瑞,鼓吹走立憲道路,曾
  任段內閣的財政總長。後三個月便去職,從此結束了政治生涯。
  此後的十多年,梁啓超主要從事於教育和學術研究,先後在清華、南開等大學任教,
  是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他在哲學、佛學、史學、政治經濟學、先秦諸子
  學、文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研究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是近百年間不可多得的“百科
  全書”式的天才學人。
  梁啓超自稱“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也打破“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尚矜煉”
  的束縛,自求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
  束”,當時號稱“新文體”。他的新體散文在中國大地從上到下産生了巨大的衝擊波,
  其影響之大,是舉世無二的。蕭三說:“毛主席青年時代,喜歡自己找書讀,……有人
  送他兩種書:一種是關於康有為的維新運動的,一種是梁啓超的《新民叢報》,他讀了
  又讀,重要的文章,都能夠背誦。那時候,他崇拜康、梁,因為他們談的,都是救國的
  問題,梁的文章又寫得好。”郭沫若在《少年時代》中則用詩一樣的語言禮贊梁氏的文
  筆:“在他那新興氣銳的言論之前,差不多所有的舊思想、舊風習都好像狂風中的敗葉,
  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當時的有産階級的子弟——無論是贊成或反對,可以說沒有一
  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嚴復在《與熊純如書》中也肯定:
  “梁任公筆下大有魔力,而實有左右社會之能。”可以說,梁啓超的文章在整個中
  國近代散文史上都是無人可與倫比的。
  梁啓超一生勤奮,各種著述達一千四百萬字,在將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動又占去大
  量時間的情況下,他每年平均寫作達三十九萬字之多,這體現了多麽驚人的勤奮和才華
  啊!
  我們這個本子,是根據湖南省社科院圖書館藏1902年上海廣智書局出版的《飲冰室
  文集》鉛印本上下册和1922年石印本《飲冰室全集》20册精選的。在校對和編年方面,
  參考了上海人民出版社《梁啓超選集》(李華興,吳嘉勳編)、人民文學出版社《梁啓
  超詩文選註》(王蘧常選註)。在選錄標準方面,我們以政治見解卓犖的文字為主。誠
  如梁氏自己在《吾今後所以報國者》一文中的夫子自道,自己“好攘臂扼腕以談政治,
  政治談以外,並非無言論,然匣劍帷燈,意有所在,凡歸政治而已。”在整理方面,除
  以以上幾個本子參校,擇善而從外,我們將所選文字分政論、傳記、隨感、講演、書信、
  詩詞六類,每類文字又按編年排列。這樣,讀者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讀梁文,又
  可以從編年上知人論世。
  由於梁啓超著述宏浩,其內容又包羅古今中外,整理時真有“望洋嚮若”之感!自
  知識見陋劣,訛誤和欠妥之處當不在少,亟盼十方大德,不各賜教。
   1996年10月於長沙聽濤館書寓
首頁>> >>>> 散文集>> 梁啓超 Liang Qichao   中國 China   近代中國   (1873年二月23日1929年元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