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3月24日电(记者冯国)考古工作者不久前对陕西凤翔的两座秦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和发掘,发现了十余件金器、铜器等文物。专家研究后认为,金制容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十分少见,此次发现的一件秦墓金盆属于首次发现。
据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副馆长景宠伟介绍,这两座秦墓位于秦公陵园南约2公里,墓葬形制为东西向竖穴土圹墓,因破坏严重诸多资料已不可得。经整理,一座秦墓中有金盆、金首铜刀、玉饼等10件罕见文物,另一座墓中则出土了金带钩、料珠串饰等5件(组)珍贵文物,器物小巧精美,内涵丰富。至于金制容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金盏和金杯。
记者看到,这件手可盈握的小金盆,属于直口、平沿外折、弧腹、小平底,口径7。7厘米,沿宽0。6厘米,高约3厘米。其宽平沿中部有一圈凹槽,局部尚嵌存有绿松石。而其肩部和腹中部各有一周弦纹,腹下部饰有一周阴线纹,十分精美。
令人惊奇的是,在众多文物中一组粉绿色料珠串饰的珠径仅一二毫米,竟长达10。74米,很可能是考古史上最长的串珠。此外,同时发现的一件八兽带盖四足小铜鼎和一件青玉质的鸟形玉饰也十分罕见。专家认为它们均具有外来文化因素,尤其是鸟形玉饰的形制与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鸟形玉饰极为相似。“红山文化”被认为中国北方古代文明之源,这种相似性也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具有重要价值。(完)
(2005年03月24日 10:13:20来源:新华网)
据陕西省凤翔县博物馆副馆长景宠伟介绍,这两座秦墓位于秦公陵园南约2公里,墓葬形制为东西向竖穴土圹墓,因破坏严重诸多资料已不可得。经整理,一座秦墓中有金盆、金首铜刀、玉饼等10件罕见文物,另一座墓中则出土了金带钩、料珠串饰等5件(组)珍贵文物,器物小巧精美,内涵丰富。至于金制容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金盏和金杯。
记者看到,这件手可盈握的小金盆,属于直口、平沿外折、弧腹、小平底,口径7。7厘米,沿宽0。6厘米,高约3厘米。其宽平沿中部有一圈凹槽,局部尚嵌存有绿松石。而其肩部和腹中部各有一周弦纹,腹下部饰有一周阴线纹,十分精美。
令人惊奇的是,在众多文物中一组粉绿色料珠串饰的珠径仅一二毫米,竟长达10。74米,很可能是考古史上最长的串珠。此外,同时发现的一件八兽带盖四足小铜鼎和一件青玉质的鸟形玉饰也十分罕见。专家认为它们均具有外来文化因素,尤其是鸟形玉饰的形制与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鸟形玉饰极为相似。“红山文化”被认为中国北方古代文明之源,这种相似性也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等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具有重要价值。(完)
(2005年03月24日 10:13:20来源:新华网)
美国科学家3月31日报告说,他们在美国科罗拉多发掘出一具生活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一种小型哺乳动物化石,这种动物挖掘白蚁等为食,与当代的犰狳、食蚁兽等类似。这具化石证明,哺乳动物很早就开始了特化。
这一发现刊登在4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华人研究员罗哲西说,根据他们的复原,这种小型哺乳动物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不过300克,大小与一只花栗鼠差不多。它有发达的前肢和稀疏而无釉质的牙齿,证明其已经高度适应挖掘白蚁、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根部的生活。罗哲西为它取了一个中文名字“侏罗纪掘兽”。
罗哲西3月3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新发现有两个意义。首先是进一步证明了哺乳动物早在其诞生的初期,也就是恐龙生活的侏罗纪时期就开始了特化,或者说某一方面非自然地过度发展,而不是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在上亿年后的新生纪中晚期才开始特化。
罗哲西指出,新发现的证据其实并不孤立,“其他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侏罗纪晚期有专门偷吃小恐龙的哺乳动物”。
这一发现同时也证明,在类似的外界生存环境中,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动物特化有趋同迹象。罗哲西说,“侏罗纪掘兽”如今已经灭绝,也没有任何后裔,但是它的许多特征却与今天的犰狳、食蚁兽等高度类似。他说:“这种‘侏罗纪掘兽’可能用前爪扒开白蚁穴,用舌头添白蚁并将之直接送进食道。”
罗哲西等分析说,侏罗纪晚期白蚁等社会昆虫的繁盛,构成了哺乳动物可以利用的丰富食物资源,促使了“侏罗纪掘兽”的产生。而1亿多年后的新生纪中晚期,作为食物来源的白蚁和蚂蚁等昆虫繁盛,也是犰狳、食蚁兽特化的原因。这好比一个周期为上亿年的进化“循环”。
罗哲西曾在《自然》、《科学》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关于哺乳动物进化的论文。他也是中国南京大学特邀教授,与中国学术界保持合作关系。
(2005-04-04 转自: 新华网)
这一发现刊登在4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华人研究员罗哲西说,根据他们的复原,这种小型哺乳动物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不过300克,大小与一只花栗鼠差不多。它有发达的前肢和稀疏而无釉质的牙齿,证明其已经高度适应挖掘白蚁、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根部的生活。罗哲西为它取了一个中文名字“侏罗纪掘兽”。
罗哲西3月31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新发现有两个意义。首先是进一步证明了哺乳动物早在其诞生的初期,也就是恐龙生活的侏罗纪时期就开始了特化,或者说某一方面非自然地过度发展,而不是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在上亿年后的新生纪中晚期才开始特化。
罗哲西指出,新发现的证据其实并不孤立,“其他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侏罗纪晚期有专门偷吃小恐龙的哺乳动物”。
这一发现同时也证明,在类似的外界生存环境中,生活在不同时期的动物特化有趋同迹象。罗哲西说,“侏罗纪掘兽”如今已经灭绝,也没有任何后裔,但是它的许多特征却与今天的犰狳、食蚁兽等高度类似。他说:“这种‘侏罗纪掘兽’可能用前爪扒开白蚁穴,用舌头添白蚁并将之直接送进食道。”
罗哲西等分析说,侏罗纪晚期白蚁等社会昆虫的繁盛,构成了哺乳动物可以利用的丰富食物资源,促使了“侏罗纪掘兽”的产生。而1亿多年后的新生纪中晚期,作为食物来源的白蚁和蚂蚁等昆虫繁盛,也是犰狳、食蚁兽特化的原因。这好比一个周期为上亿年的进化“循环”。
罗哲西曾在《自然》、《科学》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关于哺乳动物进化的论文。他也是中国南京大学特邀教授,与中国学术界保持合作关系。
(2005-04-04 转自: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