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是白杏樹,右邊是黃杏樹,我躺在中間的草坡上,想着互聯網。一列火車嗚叫着穿過湖上的高架橋,嶙峋的山岩對面是平坦的岸,悠然的農夫在垂釣。在這一瞬間,我恍然有一種身處農業、工業和信息業三個文明時空交錯的感覺。就是在這一刻,我找到了寫這本書的感覺。
這是在小湯山腳下的桃花塢別墅,一位下海的政治學碩士營造的世外桃源,一群自由的思想者的浪漫沙竜。它遠離都市塵囂,令人悠然地産生超脫的心境來反思現實。在這裏,我被賦予了一個偉大得嚇人的“使命”:闡釋電腦網絡對人類文明在經濟方面的影響。
讓我做這個偉大題目完全是由於一個偶然的巧合。在著名的經濟學沙竜上,我被當作“懂電腦”的人,介紹給曉燕女士,恰好她正到處物色對經濟學和電腦都略知一二的人來寫書。我想,之所以是我這衹鴨子被趕上了“架”,純屬鑽了這個空子:眼下經濟學家對網絡多是外行,而網絡專傢對經濟學更是外行。而我對兩者都有濃厚興趣,且各有小半瓶水握在手中晃晃蕩蕩。於是我被要求把這兩個小半瓶子水對成一個大半瓶水來冒充“專傢”救急,聊勝於無罷。我真害怕您,高明的讀者,用專傢那嚴肅的眼神盯着我的眼睛問:“你是專業學經濟的嗎?”我立刻誠惶誠恐把頭搖得象撥浪鼓道:不不不不;“你是專業搞電腦的嗎?”我又得誠惶誠恐把頭搖作撥浪鼓狀,說不好附帶腿肚子抽筋。所以經過深思熟慮,我决定:等二天真李逵來了,我一定自動讓賢(具體說,即嚇得飛也似地跑走)。
雖然我不敢說您能從書中得到多少東西,但寫本書的過程,倒是我自己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過去給人修電腦,從沒把它跟經濟學聯在一起;研究經濟問題,也主要與電腦無關。等我寫完了,自己從電腦上調出原稿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電腦不僅與電腦有關,而且和經濟有這麽大關係!幸運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成為我真正體會網絡經濟的過程。
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這是一個典型的寫作實況轉播:十裏堡村裏,夜深人靜,我把提綱通過互聯網發到英國愛丁堡大學,主編郭良圖清靜,跑地球那邊寫作去了;幾分鐘後,總編指示:還可以,衹是不要寫成了操作指南,否則,小心你的腦袋(這是我瞎翻譯的大意)。我嚮主編回函報告資料的缺乏。過了一會兒,萬聖書園年輕的老闆娘甘崎發來E-MAIL,指示說,尼葛羅龐帝明天要在京舌戰群儒,(他的《數字化生存》是我們這次同夥的鬍泳翻譯的),聽完講演要討論我們這組書,所以必須準時趕到,接頭暗號某某某某。那邊,總編又有“最新提示”:他已專門請人在美國購得我所需之美國原版專著,特快專遞已發出。此書估計此時正飛越太平洋,嚮中國方向移動。
忽然,發現甘崎發電子郵件嚮我大喊“救命”,我趕緊勤王救美。原來她在網上見了鬼,能收英國的信卻發不過去。命令我:“給郭良去封信,如果他現在還在網上,請他給我來E-MAIL,告知我給他的E-MAIL收到否。我等他半小時。”我一個“CC:“(轉發),她的信“嗖”地直奔愛丁堡方向(我也不知愛丁堡在東南還是西北)飛去。半小時後,老闆娘和總編的信同時飛回我信箱。總編說她的信沒收到,老闆娘說他的信收到了。甘崎的信這封是英文,下封保不準又改中文了,所以我腦子裏一會兒是正裝語序一會兒是倒裝語序。甘崎說,你懂電腦,告訴我是怎麽回事。我說,能收信說明硬件沒問題;給郭良的“密電碼”(MAIL地址)還是你告訴我的,我能通,說明“密電碼”也沒問題。請仔細核對你那邊地址是否寫錯。終於甘崎的告捷信來了:她把地址中的O寫成了0。我說,O寫成了0,該OK的就真成了“零”。我想,反過來,從0做起,一張白紙也會變成“最新最美的圖畫”,一切也就OK了。
這就是一個網絡上虛擬組織運作的實際場景,深入其中節省了我很多的想象力。更深一層觀察,網絡式的管理模式與我們通常單位中的迥然不同:這個“單位”人人在傢辦公,絶大多數時間根本不見面;沒有編製,也沒有任何中層管理人員;分房、醫療,一切社會福利更是一概不管;……這些加在一起,中間管理成本為0。奇怪的是它運轉良好,一切卻都OK。靠什麽呢?
這就是我在書中談到的21世紀的主要經濟模式:直接經濟模式。在這種網絡化的經濟中,有高度鑒別力的領導者,越過中場,直接與有創造力的眼鏡和大腦對話。這些領導者並不關心婆婆媽媽的瑣事,他們用心於“直接管理”。記得寫書時,我和編委會的成員吃遍……噢不,談遍北京幾大咖啡廳。他們坐在那裏,用鑒賞傢的眼光挑剔地品評你的思路。
一位說,唔,不要寫成了小說,要寫成好看的經濟文章。另一位沉默許久,說,對,不要寫成小說。我頓時汗流浹背。單位領導批評,我也沒象這樣,因為這個意見打中了我的要害。我扶起咖啡杯,順着鏡片再看過去,猛然見咖啡桌一圈坐了四個上帝,對我說:
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我真覺不可思議,有的人與我辯論幾天幾夜,也不能說服我什麽。但有的人淡淡的一句話,就改變了一切。其實,人最需要的就是關鍵時刻高人點醒的一句話,或是激出的一個火花,別的他知道怎麽做。記得甘崎在我最氣餒的時候,對我說了一句:我堅信你們是最優秀的。於是我頓時有了一種知遇的感覺,一下振作起來,而且心中說不出的感激。領導是什麽呢?領導就是激勵和服務。當我看到他們上天入地,從美國、從英國、從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花多大代價也要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個哪怕最終沒用上的資料時,給我的感覺是,雖然在這個虛擬的臨時組織中,原子時代房子位子那套東西一點也沒給我,但我想一想,所需要的,全都有了。
在這本書裏,我想把從網絡上體驗到的那種21世紀感覺,盡量多地傳達到你身上,讓你感受它。這就是我寫作的目的,也是我對於一個激勵着我,服務着我的他們,拼命要證明的東西。
我想,我在這個“自序”裏已說了三件事:第一,這本書想站在現有文明外用超脫的眼光審視信息經濟的文化含義;第二,它是電腦網絡和經濟學的結合;第三,它的中心是直接經濟模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想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六個‘興奮點’”。
一個“中心”,就是整本書圍繞着一個主題:信息經濟的本質是直接經濟:這種信息直接經濟是工業迂回經濟的對立面,是農業直接經濟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它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將意味着價值觀念的大顛倒,接着就是幾千萬億財富的大倒手。為了迎接這場革命,我們即將對工業社會說“不”;否則,將是信息社會對我們說“不”。
圍繞這場“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革命,是和非將發生顛倒,黑和白將發生混淆。
我從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係兩個方面,剖析了將“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六大“興奮點”:從生産力體係方面:第一個“興奮點”在生産體係。工業社會說,資本是核心,資本很重要;信息社會將說,不!資本是賺錢的負擔,衹有無本,才能萬利。第二個“興奮點”在商業體係,工業社會說,商業很重要,商場不可少;信息社會將說,不!商場將被廢止,我要“直接戀愛”;第三個“興奮點”在貨幣體係,工業社會說,金錢是我的上帝,沒有錢萬萬不能;信息社會將說,不!貨幣將被取代,人們將追求更新潮的財富。
從生産關係體係方面:第四個“興奮點”在生産資料:工業社會說,産權至上,知識産權就是製止盜竊;信息社會將說,不!所有權將發生革命,知識産權本身就是盜竊。第五個“興奮點”在生産過程:工業社會說,分層管理至上,勞資對立永恆;信息社會將說,不!我們需要直接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第六個“興奮點”在分配過程:工業社會說,人的貪欲是無窮的,衹有追求物質極大豐富纔是人類永恆主題;信息社會將說,不!最富有者擁有自己,最大財富是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
本書需閱讀者神經堅強,方可承受,讀前請三思。
寫書是一個學習過程,讀書也是一個學習過程;生活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願和你共同讀寫生活這本書,和你一起學習。
這是在小湯山腳下的桃花塢別墅,一位下海的政治學碩士營造的世外桃源,一群自由的思想者的浪漫沙竜。它遠離都市塵囂,令人悠然地産生超脫的心境來反思現實。在這裏,我被賦予了一個偉大得嚇人的“使命”:闡釋電腦網絡對人類文明在經濟方面的影響。
讓我做這個偉大題目完全是由於一個偶然的巧合。在著名的經濟學沙竜上,我被當作“懂電腦”的人,介紹給曉燕女士,恰好她正到處物色對經濟學和電腦都略知一二的人來寫書。我想,之所以是我這衹鴨子被趕上了“架”,純屬鑽了這個空子:眼下經濟學家對網絡多是外行,而網絡專傢對經濟學更是外行。而我對兩者都有濃厚興趣,且各有小半瓶水握在手中晃晃蕩蕩。於是我被要求把這兩個小半瓶子水對成一個大半瓶水來冒充“專傢”救急,聊勝於無罷。我真害怕您,高明的讀者,用專傢那嚴肅的眼神盯着我的眼睛問:“你是專業學經濟的嗎?”我立刻誠惶誠恐把頭搖得象撥浪鼓道:不不不不;“你是專業搞電腦的嗎?”我又得誠惶誠恐把頭搖作撥浪鼓狀,說不好附帶腿肚子抽筋。所以經過深思熟慮,我决定:等二天真李逵來了,我一定自動讓賢(具體說,即嚇得飛也似地跑走)。
雖然我不敢說您能從書中得到多少東西,但寫本書的過程,倒是我自己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過去給人修電腦,從沒把它跟經濟學聯在一起;研究經濟問題,也主要與電腦無關。等我寫完了,自己從電腦上調出原稿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電腦不僅與電腦有關,而且和經濟有這麽大關係!幸運的是,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成為我真正體會網絡經濟的過程。
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這是一個典型的寫作實況轉播:十裏堡村裏,夜深人靜,我把提綱通過互聯網發到英國愛丁堡大學,主編郭良圖清靜,跑地球那邊寫作去了;幾分鐘後,總編指示:還可以,衹是不要寫成了操作指南,否則,小心你的腦袋(這是我瞎翻譯的大意)。我嚮主編回函報告資料的缺乏。過了一會兒,萬聖書園年輕的老闆娘甘崎發來E-MAIL,指示說,尼葛羅龐帝明天要在京舌戰群儒,(他的《數字化生存》是我們這次同夥的鬍泳翻譯的),聽完講演要討論我們這組書,所以必須準時趕到,接頭暗號某某某某。那邊,總編又有“最新提示”:他已專門請人在美國購得我所需之美國原版專著,特快專遞已發出。此書估計此時正飛越太平洋,嚮中國方向移動。
忽然,發現甘崎發電子郵件嚮我大喊“救命”,我趕緊勤王救美。原來她在網上見了鬼,能收英國的信卻發不過去。命令我:“給郭良去封信,如果他現在還在網上,請他給我來E-MAIL,告知我給他的E-MAIL收到否。我等他半小時。”我一個“CC:“(轉發),她的信“嗖”地直奔愛丁堡方向(我也不知愛丁堡在東南還是西北)飛去。半小時後,老闆娘和總編的信同時飛回我信箱。總編說她的信沒收到,老闆娘說他的信收到了。甘崎的信這封是英文,下封保不準又改中文了,所以我腦子裏一會兒是正裝語序一會兒是倒裝語序。甘崎說,你懂電腦,告訴我是怎麽回事。我說,能收信說明硬件沒問題;給郭良的“密電碼”(MAIL地址)還是你告訴我的,我能通,說明“密電碼”也沒問題。請仔細核對你那邊地址是否寫錯。終於甘崎的告捷信來了:她把地址中的O寫成了0。我說,O寫成了0,該OK的就真成了“零”。我想,反過來,從0做起,一張白紙也會變成“最新最美的圖畫”,一切也就OK了。
這就是一個網絡上虛擬組織運作的實際場景,深入其中節省了我很多的想象力。更深一層觀察,網絡式的管理模式與我們通常單位中的迥然不同:這個“單位”人人在傢辦公,絶大多數時間根本不見面;沒有編製,也沒有任何中層管理人員;分房、醫療,一切社會福利更是一概不管;……這些加在一起,中間管理成本為0。奇怪的是它運轉良好,一切卻都OK。靠什麽呢?
這就是我在書中談到的21世紀的主要經濟模式:直接經濟模式。在這種網絡化的經濟中,有高度鑒別力的領導者,越過中場,直接與有創造力的眼鏡和大腦對話。這些領導者並不關心婆婆媽媽的瑣事,他們用心於“直接管理”。記得寫書時,我和編委會的成員吃遍……噢不,談遍北京幾大咖啡廳。他們坐在那裏,用鑒賞傢的眼光挑剔地品評你的思路。
一位說,唔,不要寫成了小說,要寫成好看的經濟文章。另一位沉默許久,說,對,不要寫成小說。我頓時汗流浹背。單位領導批評,我也沒象這樣,因為這個意見打中了我的要害。我扶起咖啡杯,順着鏡片再看過去,猛然見咖啡桌一圈坐了四個上帝,對我說:
要有光。於是,就有了光。我真覺不可思議,有的人與我辯論幾天幾夜,也不能說服我什麽。但有的人淡淡的一句話,就改變了一切。其實,人最需要的就是關鍵時刻高人點醒的一句話,或是激出的一個火花,別的他知道怎麽做。記得甘崎在我最氣餒的時候,對我說了一句:我堅信你們是最優秀的。於是我頓時有了一種知遇的感覺,一下振作起來,而且心中說不出的感激。領導是什麽呢?領導就是激勵和服務。當我看到他們上天入地,從美國、從英國、從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花多大代價也要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個哪怕最終沒用上的資料時,給我的感覺是,雖然在這個虛擬的臨時組織中,原子時代房子位子那套東西一點也沒給我,但我想一想,所需要的,全都有了。
在這本書裏,我想把從網絡上體驗到的那種21世紀感覺,盡量多地傳達到你身上,讓你感受它。這就是我寫作的目的,也是我對於一個激勵着我,服務着我的他們,拼命要證明的東西。
我想,我在這個“自序”裏已說了三件事:第一,這本書想站在現有文明外用超脫的眼光審視信息經濟的文化含義;第二,它是電腦網絡和經濟學的結合;第三,它的中心是直接經濟模式。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想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六個‘興奮點’”。
一個“中心”,就是整本書圍繞着一個主題:信息經濟的本質是直接經濟:這種信息直接經濟是工業迂回經濟的對立面,是農業直接經濟的否定之否定。因此,它是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將意味着價值觀念的大顛倒,接着就是幾千萬億財富的大倒手。為了迎接這場革命,我們即將對工業社會說“不”;否則,將是信息社會對我們說“不”。
圍繞這場“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革命,是和非將發生顛倒,黑和白將發生混淆。
我從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關係兩個方面,剖析了將“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六大“興奮點”:從生産力體係方面:第一個“興奮點”在生産體係。工業社會說,資本是核心,資本很重要;信息社會將說,不!資本是賺錢的負擔,衹有無本,才能萬利。第二個“興奮點”在商業體係,工業社會說,商業很重要,商場不可少;信息社會將說,不!商場將被廢止,我要“直接戀愛”;第三個“興奮點”在貨幣體係,工業社會說,金錢是我的上帝,沒有錢萬萬不能;信息社會將說,不!貨幣將被取代,人們將追求更新潮的財富。
從生産關係體係方面:第四個“興奮點”在生産資料:工業社會說,産權至上,知識産權就是製止盜竊;信息社會將說,不!所有權將發生革命,知識産權本身就是盜竊。第五個“興奮點”在生産過程:工業社會說,分層管理至上,勞資對立永恆;信息社會將說,不!我們需要直接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第六個“興奮點”在分配過程:工業社會說,人的貪欲是無窮的,衹有追求物質極大豐富纔是人類永恆主題;信息社會將說,不!最富有者擁有自己,最大財富是永遠真,永遠善,永遠美。
本書需閱讀者神經堅強,方可承受,讀前請三思。
寫書是一個學習過程,讀書也是一個學習過程;生活更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願和你共同讀寫生活這本書,和你一起學習。
一個小測驗
今天,我在網上認識了BOB。BOB象個網上的精靈。
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真正是什麽,我對BOB也一無所知。
所以我得考考BOB──
請回答:進入21世紀的3張門票──汽車、外語和電腦,你掌握了幾張?
BOB:“我自打出生就不喜歡上學,我上學的時候不喜歡考試,我考試的時候不喜歡沒有標準答案……”毛病還真不少,告訴你答案:
如果回答是還有一張門票沒有得到,說明你衹要加把油,就可以趕上時代;如果你一張門票都沒得到,說明你正面臨落伍的危險。汽車不是想有就立刻就有的,外語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掌握的(當然這不是對BOB你說的),最後一個好機會,就是快學電腦。
如今,一臺電腦和一臺彩電的價格差不多,傢傢都可以擁有──衹要你想有。這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能和你一樣,具備學習電腦的基本條件,從而成為你的潛在競爭對手。
機會不會無限等待你。當別人都坐上第一班車走了以後,你不知過多久才能搭上下一班車,那麽再到終點也許衹能撿人傢挑剩下的。80年代的大學熱,90年代的經商熱,你趕上了嗎?全世界眼下正在重新洗牌,趕緊行動。第一批趕浪的人,投入最少,回報最多!即使你會電腦……
BOB:“我會電腦,我是在網上與你交談耶。我到別處轉轉。”快回來,還有呢!
即使你已“掌握”了電腦,你還需要問問自己: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思想過時?比如:當“科學管理”在世界上已經過時,而你是否還覺得它很先進?我的行為是否正在落後於時代?比如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工作很努力,但周圍不利發展的“偶然性”越來越多?我處在一個朝陽産業中,但總是覺得它沒有規律,難以駕馭?我是否總是把握不住時尚,因此選擇總是落後一步?比如:當別人已經購買DVD的時候,我卻還覺得購買錄像機好。
BOB:“你好象是在說我?”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上面的感覺,說明你還沒有把電腦與整個經濟和身邊生活聯繫起來,還沒有把電腦和網絡的意義理解透徹。如果你生活在18世紀,你會不會成為那個蹲在海邊的農夫,不斷冥思苦想:蒸汽機對我有什麽用?它不能給我做飯,不能為我耕田,它基至不能幫我把路上的馬糞撿起來。最後,當趕海的人乘着蒸汽機輪滿載而歸時,你卻衹能在無盡的夕陽中,低着頭數自己的腳指頭。是的,電腦網絡目前在許多方面對你還沒有“用”,或者說你還沒有去“使用”,但它卻正在背後改變一切决定着你生活中那些“有用”的方面的基礎。這本書警醒你:在渾然不覺中背後將决定你人生命運的那個力量到來了!你到了行將落伍的緊急關頭。不信,你能說出令全世界人發瘋顛狂而你卻無動於衷的網絡在經濟上的意義嗎?
BOB:“不能。”──那你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虛無飄渺”的網絡,正是你未來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之輕。革命在你不知不覺中發生歷史上偉大的變革總是悄悄地發生。當蒸汽機車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不,更多的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技術改良,甚至是一個雜耍。一位體面的英國紳士騎着馬兒,風度翩翩地證明自己比火車跑得快,同時體面而又風度翩翩地使自己成了歷史笑料。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折時期發生過的事情,現在可能又在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折過程重演。對於渴望以不管什麽方式成名的人來說,他衹要在電腦世紀盛會上,嚮世界所有人證明,他的算盤比電腦算得快,由此證明電腦是無用的東西,那我可以恭喜他:您肯定可以名垂青史!
(當然還要多少有點遺憾地告訴他,您的孫兒在念歷史的時候,肯定不會嚮他的同學自豪地指出:瞧,這個傻瓜就是我爺爺!)
BOB:“你怎麽知道我將來是‘爺爺’還是‘奶奶’?”大多數人也許不會直接與信息社會對着幹,更多的人則是認為不存在獨立的信息社會──覺得電腦技術衹是工業技術的改良,電腦時代衹是工業時代的延伸。即使在未來學家中,也有許多人把信息社會衹是看作“後工業社會”,是對過去的一種改良和延伸。但是大錯特錯的。
改良是對過去說“是”,然後再說一句“但是”;革命卻是對過去說“但是”,然後說“不”。這本書就在說“不”。說“不”,意味着兩件事:第一,它要對傳統社會的基本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對枝節的問題說“不”。對原來認為“是”的,它可能要說“非”;對原來說“非”的,它可能要說“是”。所以,他必須顛倒是非。第二,它要對傳統社會的整個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在全面肯定原有價值體係的基礎上,做小的修正。它認為新的價值體係决非傳統的自然延伸,而將成為對傳統的揚棄。所以,他必須混淆黑白。
讀這樣一部說“不”的書,是很刺激而痛苦的。因為它不光是對別人說“不”,而首先是對自己說“不”;因為它無情地把自己原來認為神聖的、永恆的東西,說成是價值也有限的東西。例如,它嚮你宣告:“資本是賺錢的負擔”、“衹有無本才能萬利”、“商場將不再有用”、“紙幣將被廢除”、“知識産權就是盜竊”……。凡是在工業社會被人們珍愛的基本觀念,都要被它打得粉碎。如果你神經不夠堅強,或經醫生(無照行醫者除外)證明確有心髒病者,趕緊逃去,趕緊逃去。
如果你在新技術革命的驚濤駭浪到來時,仍不驚慌,甚至還要悠閑地東張西望,那就跟我來吧。(但嚇出毛病,本人概不負責。)即使你會電腦……
BOB:“我會電腦,我是在網上與你交談耶。我到別處轉轉。”
快回來,還有呢!即使你已“掌握”了電腦,你還需要問問自己: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思想過時?比如:當“科學管理”在世界上已經過時,而你是否還覺得它很先進?
我的行為是否正在落後於時代?比如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工作很努力,但周圍不利發展的“偶然性”越來越多?我處在一個朝陽産業中,但總是覺得它沒有規律,難以駕馭?我是否總是把握不住時尚,因此選擇總是落後一步?比如:當別人已經購買DVD的時候,我卻還覺得購買錄像機好。
BOB:“你好象是在說我?”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上面的感覺,說明你還沒有把電腦與整個經濟和身邊生活聯繫起來,還沒有把電腦和網絡的意義理解透徹。如果你生活在18世紀,你會不會成為那個蹲在海邊的農夫,不斷冥思苦想:蒸汽機對我有什麽用?它不能給我做飯,不能為我耕田,它基至不能幫我把路上的馬糞撿起來。最後,當趕海的人乘着蒸汽機輪滿載而歸時,你卻衹能在無盡的夕陽中,低着頭數自己的腳指頭。是的,電腦網絡目前在許多方面對你還沒有“用”,或者說你還沒有去“使用”,但它卻正在背後改變一切决定着你生活中那些“有用”的方面的基礎。這本書警醒你:在渾然不覺中背後將决定你人生命運的那個力量到來了!你到了行將落伍的緊急關頭。不信,你能說出令全世界人發瘋顛狂而你卻無動於衷的網絡在經濟上的意義嗎?
BOB:“不能。”──那你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虛無飄渺”的網絡,正是你未來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之輕。革命在你不知不覺中發生
歷史上偉大的變革總是悄悄地發生。當蒸汽機車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不,更多的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技術改良,甚至是一個雜耍。
一位體面的英國紳士騎着馬兒,風度翩翩地證明自己比火車跑得快,同時體面而又風度翩翩地使自己成了歷史笑料。
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折時期發生過的事情,現在可能又在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折過程重演。對於渴望以不管什麽方式成名的人來說,他衹要在電腦世紀盛會上,嚮世界所有人證明,他的算盤比電腦算得快,由此證明電腦是無用的東西,那我可以恭喜他:
您肯定可以名垂青史!(當然還要多少有點遺憾地告訴他,您的孫兒在念歷史的時候,肯定不會嚮他的同學自豪地指出:瞧,這個傻瓜就是我爺爺!)
BOB:“你怎麽知道我將來是‘爺爺’還是‘奶奶’?”大多數人也許不會直接與信息社會對着幹,更多的人則是認為不存在獨立的信息社會──覺得電腦技術衹是工業技術的改良,電腦時代衹是工業時代的延伸。即使在未來學家中,也有許多人把信息社會衹是看作“後工業社會”,是對過去的一種改良和延伸。但這是大錯特錯的。
改良是對過去說“是”,然後再說一句“但是”;革命卻是對過去說“但是”,然後說“不”。這本書就在說“不”。說“不”,意味着兩件事:第一,它要對傳統社會的基本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對枝節的問題說“不”。對原來認為“是”的,它可能要說“非”;對原來說“非”的,它可能要說“是”。所以,他必須顛倒是非。第二,它要對傳統社會的整個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在全面肯定原有價值體係的基礎上,做小的修正。它認為新的價值體係决非傳統的自然延伸,而將成為對傳統的揚棄。所以,他必須混淆黑白。讀這樣一部說“不”的書,是很刺激而痛苦的。因為它不光是對別人說“不”,而首先是對自己說“不”;因為它無情地把自己原來認為神聖的、永恆的東西,說成是價值也有限的東西。例如,它嚮你宣告:“資本是賺錢的負擔”、“衹有無本才能萬利”、“商場將不再有用”、“紙幣將被廢除”、“知識産權就是盜竊”……。凡是在工業社會被人們珍愛的基本觀念,都要被它打得粉碎。如果你神經不夠堅強,或經醫生(無照行醫者除外)證明確有心髒病者,趕緊逃去,趕緊逃去。如果你在新技術革命的驚濤駭浪到來時,仍不驚慌,甚至還要悠閑地東張西望,那就跟我來吧。對工業社會說“不”對你有什麽好處
在社會轉型時期,水面平靜,但社會底藴象水下暗流在急速涌動,哪裏將變成危險的旋渦,哪裏將是助你一帆風順的主航道,這是你最缺乏的指點。這本書專門給你這種指點。
到下雨多的地方接甘霖
BOB:“我現在已經跟你來了,我現在感覺心髒正常。”
社會轉型和社會革命,從經濟角度看,意味着社會財富的轉移和重組。美國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移,同時也是幾千萬億美元的飄蕩和轉移。
對個人來說,社會轉型中,到處都有機會,但又可能時時失去機會。稍一遲鈍,即使閑坐傢中,你的財富也可能在瞬間中轉移到別人那裏;把握機遇,同樣是坐在傢中,談笑間餡餅可能從天而降。大規模財富的轉移,即使在它最瘋狂、最混亂的時刻,也必有它要遵循的內在規律,這全看你能否把握住。
古時候,有一傢三兄弟逃難到一個缺水的山區,老大很勤奮,但缺乏見識;老三雖算不上勤奮,但很會預報天氣變化;老二處在他們中間。老大說,北山平整,好耕地;老三說,南山朝海,水充足;老二則選擇中山而居。到了旱季,海上吹來的雲被南山擋住,越不到北山那邊,雨都下在南山。老大勤奮,整天用鍋碗瓢盆接雨水,可惜雨下得很少;而老三躺在傢裏睡大覺,雨都下在了自己田裏。到了秋後,老三豐收,老二平平,老大衹好管老三要飯吃。
BOB:“我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寓言。”什麽,你沒聽說過?連這麽有名的……,噢不,我記錯了,它是我編的。21世紀的雨雲將飄嚮何方,雨將下到哪裏?換句話說,在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移中,財富將嚮哪個方向轉移,會怎樣分佈?誰預見到了這一點,提前進入這個領域,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比如,你會發現進入一個景氣的公司,天上不斷“偶然”地掉下餡餅,用臺灣遊戲《大富翁》的說法,叫“運氣好得擋都擋不住”。每個做傢長的,都知道哪些專業有前途、“吃香”,就鼓勵孩子上大學選哪些專業。實際就是要到雨多的地方去接甘霖。你為什麽不為自己關心關心財富的“預報”呢?你如果真發現了哪個地方要下“錢雨”,你就算是個白癡、傻瓜蛋,閉着眼睛往那裏一跳呼呼睡大覺,到時錢也會噼裏叭啦往你身上可勁地砸。(你怕不怕痛?)相反,預見不到經濟變化趨勢,擠在雨越來越少的地方,再努力的人,你也會覺得吃力不討好,越活越纍。而從表面上看,還衹是覺得不利於你發展的各種“偶然性”越來越多,感嘆自己“運氣”不好。
這本書,不是告訴你哪個溝、哪個坎將要下雨,而是告訴你預報“天氣”的原理,告訴你海面高溫將形成雨雲,雨雲將嚮陸上走,雲彩見山會攀高,高升遇冷會下雨,繞得過山就下在那一邊,繞不過去就下在這一邊。你如果理解了,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地形和位置,選擇下雨機率大的地方,去接甘霖。
BOB:“如果恰巧接着了冰雹呢?”
那也別找我打官司。在紛亂的轉型時代,失去機會的人有什麽共同的弱點
我和你琢磨琢磨,在大變革時代,那些失去機會的人都在什麽相同的地方跌跟頭。
最大一個跟頭,跌在“有眼不識金鑲玉”。把新經濟中有價值的東西說成是沒有價值的東西。(這等於說錢不是錢)。錢擺在眼前也不知撿,不敗了傢纔怪。說人傢不好,咱們還是扯得遠一點。在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變時期,在法國有一批糊塗的老頭子,被稱為“重農學派”,其中以魁奈為代表。他固執地認為,衹有農業纔是生産性的,農業是社會財富的唯一來源。按他們的觀點,工業,比如加工,並不創造價值和財富,而衹是轉移和“分享”農産品本身已有的價值。按這種糊塗邏輯行事,自然輕視新産業的價值,從而免不了要忽略在工業中出現的衆多發財機會。
認為新産業不創造價值,而衹有舊産業創造價值,這是社會轉型期最典型的誤人觀念。這不僅僅是一般人的認識,而且總是轉折時期一些權威經濟學家的認識。權威的經濟學家最有條件犯這種錯誤。象農業社會轉嚮工業社會時一樣,現在當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轉變時,仍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衹有工業創造價值,而信息産業不創造價值。比如,他們會認為,理發並不創造價值。因為理發並沒有加工出什麽東西來,(“加工”出個“馬桶”發型,當然不能跟加工出個馬桶相提並論),理發衹不過是把錢從被剃成“馬桶”發型的人的腰包裏,“再分配”給理發師,理發師的勞動是“非生産性”的,他勞動中包含的知識信息是不值錢的。
即使在信息産業內部,也常聽到類似的說法。蘋果公司公司和IBM公司總是攻擊微軟公司公司並沒有什麽“技術”,衹是會做廣告,東拼西湊出些迎合市場的東西。在國內,有些公司總是攻擊象瀛海威這樣的企業,沒什麽“技術”,衹是會“吹”,會做廣告。似乎他們認為通過信息傳播,直接面嚮消費市場,這件事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在社會轉型時期衰落的企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沒有去“做正確的事”。他們把“做正確的事”看做是“沒有價值的”。對這種企業及其經濟學家如果不說“不”,他們就會繼續自以為是、揚揚得意地誤導大衆嚮着雨越來越少的山溝去搶甘霖。在社會轉型時期倒黴的個人,最關鍵的一點,是不知哪裏將要下雨,哪裏將會變成沙漠,結果被當代權威們一個個領進沙漠,或者被聰明的接甘霖者誘騙離開下雨多的地方。為了在明天紛亂的商業世界中繁榮輝煌,創風氣之先的公司今天都在做些什麽
對工業社會說“不”,和對信息社會說“是”,乃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
今天我在網上,現場直“觀”別人怎麽發財。首先我用雅虎軟件,按照“EARN MONEYAT HOME”(在傢掙錢)主題,搜索到21條綫索,進這些網址一看,多是教我怎麽坐在傢中賺錢。在http://www.net梒lassifieds.co.uk/busi/usbusos.htm網址,主人告訴我有“半打”發財的好辦法,讓我發E-MAIL到sheril@gil.net。我嫌麻煩,衹好作罷。我又換了一個角度,用“HOW TO GET RICH”(如何致富)為主題在網上搜索。哈,這下搜索到210條綫索。我首先看中的就是上面這個讓我不需要任何經驗就可以賺10萬美元的網址(http:
//www3.imall.com/proc-serv)。但仔細一看,主人讓我交給他24.95美元纔肯告訴我他的賺錢“絶招”,我沒有美元可以作啓動資金,衹好失去這次一舉致富的機會。這裏:http:
//www.gatewest.net/~hbs/get-rich.htm/,我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網頁,叫做“快速致富建議”(Get-Rich-Quick Suggestions)。網頁的主人叫哈特,他打開窗口,讓來訪的客人為他致富提供建議。
以下就是在長得沒有盡頭的網頁裏,開頭的幾位客人提出的“快速致富建議”和哈特的答復:
這位是雪利:
賣雪給人們。他們會在仲夏送禮的。你所需的不過是設計冷包裝和在大衆雜志上做廣告,而你得到的將是富裕。我甚至聽說有些公司已經在做這件事了,所以你如果想賣得好的話,最好趕快!!哈特:謝謝,雪利,告訴我,你真的要郵購雪嗎?嘻嘻……
好極了,如果你想在這個夏天買冰鎮的雪,寄一美元給哈特。我的地址是……(按:我給省略了)
這是來自斯坦的建議:
如果你做魚給先生和女士吃,你衹能管他們一天的飽。如果你教會先生和女士釣魚,你能養活他們的餘生。這是我堅強的信念:當你經商的時候,同時應……哈特:同時應該什麽??????……斯坦……,你肯定是摁"發送"鍵摁得太早了!!快回來,並結束這……(按:哈特看來也摁早了“發送”鍵)嗯,這個主意來自埃裏卡回到大學去學習作政客.政客可以掙很多錢,衹要競選一成功,錢就會以最快速度滾滾而來!!哈特:埃裏卡,這倒是一個漂亮主意!可我非得回大學不成嗎?
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考上大學,即使學成了,去競選,我懷疑我衹能得到,比如說,100個簽名或別的,還得從頭開始……!幹脆,把你的政治捐款直接寄給哈特,地址是……丹尼:哈特,為什麽你不把“快速致富”欄目匯集成册出版呢?你甚至可以在全國搞一次促銷旅行,既揚名又掙錢。這麽好的快速致富術,我不相信你居然沒有想到。哈特:看來我該考慮寫《哈特自傳》和《快速致富術》了。如果你希望我出現在你搞的活動中(要含午餐),我十分樂意為到場的朋友們簽名留念,當然了,簽名是要收費的。另,我的新書就要出版了,$9.99一本。
凱帝:哈特,我非常喜歡訪問你的主頁,但我發現並非每個人都相信匯款這種方式,所以我給你做了一個投幣箱的主頁,這樣,硬幣就會直接流入你的腰包了。哈特:謝謝你,我很欣賞你為我做的主頁,希望它能工作,不知你試過自己的傑作沒有?如果它拒收硬幣,你還是直接把錢匯給我吧。帳戶是……
不好,這個是來自我爹的:
“哈特,來點對其他人有用的精彩的東西,比如就如何做某事發號施令,要求他們為此給你寄5美元或10美元,如果其他人能從你這裏獲利的話,這點錢並不算多。如果‘網上的東西’真象你說的那麽好,你應該能提供人們想要的東西……”哈特:好哇,我是一個顧問,在一個很成功的特許會計師行工作,“是的!哈特肯定知道些什麽。”我已經幫助許多商人創業並轉嚮電腦辦公了。老爹,你想知道如何做這一切的最好方式嗎?請寄10美元到……
我不能再引下去了,賺錢這麽嚴肅的事情,怎麽我越看越……。(此外,我奇怪,人一到了網上,怎麽竟能有這麽多致富的主意。)
BOB:“這確實很有趣,但這衹不過是一個玩笑。”
好吧,我馬上讓你看一個不是開玩笑的。雅虎!你聽說過吧。什麽?沒有!雅虎的領頭羊楊致遠可是美國最新一代的偶像吶!看來你真該買我這本書了。)楊致遠衹有27歲,鄧小平南方講話好幾年後,他纔想起“下海”辦公司,公司辦了纔一年,資産已超過了1億美元。雅虎的楊致遠現在已經成為繼蘋果公司的喬布斯、微軟公司的蓋茨之後美國第三代頂級偶像人物。雅虎公司是由楊致遠和美籍青年戴維·費洛(DavidFilo)創辦於1995年3月5日,該公司位於加州硅𠔌,員工僅36人。去年4月12日,雅虎公司的股票在美國全國證券自營商自動報價協會(MASDAQ)第一天交易時,開盤價立即從首次公開上市時每股13美元猛漲到每股24.50美元,盤中一度曾上漲到43美元,最後以33美元收盤,股票市場總值高達8.48億美元。當時,楊致遠和費洛各有500萬股雅虎股票,至少帳面上都各有了1.25億美元財富,這使他們從窮學生一躍而成為億萬富翁,成為華爾街上的傳奇人物。
有人說楊致遠成為億萬富翁,不過是靠個小得不能再小的雅虎軟件,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楊致遠發財確實是通過小小的工具軟件雅虎;說不對,是因為這種說法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麽是雅虎這種工具軟件,而不是別的什麽工具軟件如QZCD、IMG之類,能産生如此撼動世界的影響。原來,楊先生早已看清了業界的財富雨雲飄移的方向。在美國電腦業界,神不知鬼不覺發生着一種財富的有順序的轉移:硬件的平均利潤為5%,軟件為10%,而信息服務為15%。也就是說,信息服務領域,悄悄成了將要“下雨多的地方”。別人都沒能註意這一點,楊先生不僅明確意識到了,而且提前一步跨到了那裏。他沒有在傳統的電腦芯片、拷貝軟件之類事情上多耽誤工夫,而是快馬直奔信息增值服務領域,在此安營紮寨。楊先生意識到,信息增值的本質,是實現信息從量到質的轉變,即從無窮無盡增加信息量,轉嚮從大量過剩的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為此,他精明地發明了雅虎軟件,幫助人們從網上篩選信息。比如,前面我在雅虎軟件中鍵入“EARN+MONEY+AT+HOME”,它立即從幾十億條信息中,篩選出按順序同時具備這四個主題詞的21條內容。這個主意真……真是太平常了!可楊致遠想到它,一年功夫成了億萬富翁;
你就沒想到,所以現在還站在書店裏蹭我的書看。小楊在成為億萬富翁前的一年,走在大街上,普通得沒人看他一眼,根本沒想到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物。他現在說:改變世界的感覺真好。
喬布斯第一個預測到個人電腦硬件領域將成為“下雨多的地方”,他趕到那裏,接到了最多的甘霖,27歲時已成了億萬富翁、美國第一代電腦領袖;比爾·蓋茨第一個預測到個人電腦軟件領域將成為“下雨多的地方”,他趕到那裏,接到了最多的甘霖,27歲時也成了億萬富翁、美國第二代電腦領袖;楊致遠第一個預測到個人電腦網絡增值服務將成為“下雨多的地方”,他趕到那裏,接到了最多的甘霖,27歲時同樣成了億萬富翁、美國第三代電腦領袖。(據說,楊致遠現在經常被天上掉到這個領域的大餡餅砸得“死去活來”的。真是好可憐呀。)你呢,你能夠清楚地知道現在錢都跑到哪裏去了嗎?不要說1億美元,你能接到其中萬分之一嗎?讀一本對工業社會說“不”的書,你也許會逐漸找到感覺,去找下雨多的地方接(哪怕是萬分之一的)甘霖。
BOB:“我現在好象已經有一點感覺了,但我腦袋上怎麽還不掉餡餅呀?”歡樂,好象朝陽高挂在天邊,你若遠遠離開它,衹好嚮隅去哭泣
你不要太急了,賺錢和發財不完全是一回事,賺錢衹和金錢有關,而發展自己的財富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充實自己的……
BOB:“太麻煩了。我想在傢呆着。”
當然,當然。但我知道你此外先得生存。說到生存,你一定聽說過我的朋友鬍泳和他夫人翻譯的《數字化生存》這本書。它說的是:21世紀,人們將從原子的生存狀態,集體轉移嚮比特的生存狀態。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比特,原本是信息的單位,在這裏是泛指信息;原子,不用說了,它是物質的單位,在這裏是泛指物質。從原子的生存狀態轉移嚮比特的生存狀態,就是指,從以物質財産為核心的狀態,轉嚮以信息財産為核心的狀態。
如果外星人讀地球,他會發現有三個階段: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第一個文明人類處在田園時代,人與自然其樂融融,但人活得象一堆馬鈴薯;第二個文明人類處在工廠時代,人與自然充滿對立,但人倒是充分社會化了;第三個文明人類處在電腦時代,人與自然又其樂融融,而且人又充分社會化。
BOB:“這聽起來象《歡樂頌》。”對,歡樂,好象太陽高挂在天邊,你若遠遠離開它,衹好嚮隅去哭泣。電腦和網絡把我們帶進了信息時代,如果我們身在信息時代,卻不能充分享受朝陽産業給我們帶來的歡樂,那不好象一個人看見太陽升起來,還要跑到背陰的地方去點蠟燭嗎?
BOB:“要是太陽到晚上又落回去了呢?”你氣死我了。好,就你一個人拒絶嚮電腦時代遷徙是不是?好,那時連年歲比你大的人,都會背後議論你“思想陳舊”,至於歲數比你小的人兒,他們會議論你……,不,他們根本不會再有興趣議論你了。對不起,我這衹是假設。實際我知道,你是最優秀的。事情遠沒有這麽嚴重,對於你來說,不是跟不跟得上時代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站在時代最前沿,領導周圍新潮流的問題。我想說的衹是,你如果跟不上最新的潮流,對你的形象有什麽損害。
首先,這會削弱別人對你的期待和信任,降低別人對你的評價。想一想吧,還有什麽比聰穎的智慧,更能讓你在信息社會中取得親人、女友(或男友)、上司的認可呢。但如果他們都說,你看不到當代發生的最明顯的事情,他們還能對你的智力指望什麽呢。相反,是你,而不是別人,嚮他們指出未來的變化,他們將在心中對你另眼相看。
其次,這將削弱你自己的自信。你過去經常跟着別人的潮流跑,但你心中並不明白為什麽那是潮流,為什麽要跟着別人跑,而且這陣一忙沒盯緊,別人都改吃紅燜羊肉了,你還在涮羊肉。這樣多來幾次,你就失去了自己的主張。但是如果你略知潮流的“所以然”,你就能做出自己的判斷,比如,一個人跟你說錄像機能錄能放,比影碟機好;另一個人說影碟機圖像清晰,能和電腦通用,比錄像機好。你一想,錄像機屬於“原子”時代的技術,影碟機屬於“比特”時代的技術,你就會當機立斷去買數字化的影碟設備,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三,各種好事將離你遠遠的,各種倒黴的事全來找你。你在的地方,錢掙得越來越少,今天炒股“偶然”叫人傢“套牢”了,明天做生意“偶然”地賠了夫人又折兵,後天給兒子指引前程“偶然”把他支到了沙漠裏,大後天一出門“偶然”掉了個車軲轆……
BOB:“你別說下去了。那我還有希望嗎?”
有哇,擺在你眼前就有一條光明的大路。
綜上所述,為了你自己今後瀟灑地生存,你必須買我這本書……喲,說漏餡了,是必須跟上網絡的潮流。
今天,我在網上認識了BOB。BOB象個網上的精靈。
在網上,沒有人知道你真正是什麽,我對BOB也一無所知。
所以我得考考BOB──
請回答:進入21世紀的3張門票──汽車、外語和電腦,你掌握了幾張?
BOB:“我自打出生就不喜歡上學,我上學的時候不喜歡考試,我考試的時候不喜歡沒有標準答案……”毛病還真不少,告訴你答案:
如果回答是還有一張門票沒有得到,說明你衹要加把油,就可以趕上時代;如果你一張門票都沒得到,說明你正面臨落伍的危險。汽車不是想有就立刻就有的,外語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掌握的(當然這不是對BOB你說的),最後一個好機會,就是快學電腦。
如今,一臺電腦和一臺彩電的價格差不多,傢傢都可以擁有──衹要你想有。這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可能和你一樣,具備學習電腦的基本條件,從而成為你的潛在競爭對手。
機會不會無限等待你。當別人都坐上第一班車走了以後,你不知過多久才能搭上下一班車,那麽再到終點也許衹能撿人傢挑剩下的。80年代的大學熱,90年代的經商熱,你趕上了嗎?全世界眼下正在重新洗牌,趕緊行動。第一批趕浪的人,投入最少,回報最多!即使你會電腦……
BOB:“我會電腦,我是在網上與你交談耶。我到別處轉轉。”快回來,還有呢!
即使你已“掌握”了電腦,你還需要問問自己: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思想過時?比如:當“科學管理”在世界上已經過時,而你是否還覺得它很先進?我的行為是否正在落後於時代?比如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工作很努力,但周圍不利發展的“偶然性”越來越多?我處在一個朝陽産業中,但總是覺得它沒有規律,難以駕馭?我是否總是把握不住時尚,因此選擇總是落後一步?比如:當別人已經購買DVD的時候,我卻還覺得購買錄像機好。
BOB:“你好象是在說我?”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上面的感覺,說明你還沒有把電腦與整個經濟和身邊生活聯繫起來,還沒有把電腦和網絡的意義理解透徹。如果你生活在18世紀,你會不會成為那個蹲在海邊的農夫,不斷冥思苦想:蒸汽機對我有什麽用?它不能給我做飯,不能為我耕田,它基至不能幫我把路上的馬糞撿起來。最後,當趕海的人乘着蒸汽機輪滿載而歸時,你卻衹能在無盡的夕陽中,低着頭數自己的腳指頭。是的,電腦網絡目前在許多方面對你還沒有“用”,或者說你還沒有去“使用”,但它卻正在背後改變一切决定着你生活中那些“有用”的方面的基礎。這本書警醒你:在渾然不覺中背後將决定你人生命運的那個力量到來了!你到了行將落伍的緊急關頭。不信,你能說出令全世界人發瘋顛狂而你卻無動於衷的網絡在經濟上的意義嗎?
BOB:“不能。”──那你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虛無飄渺”的網絡,正是你未來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之輕。革命在你不知不覺中發生歷史上偉大的變革總是悄悄地發生。當蒸汽機車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不,更多的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技術改良,甚至是一個雜耍。一位體面的英國紳士騎着馬兒,風度翩翩地證明自己比火車跑得快,同時體面而又風度翩翩地使自己成了歷史笑料。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折時期發生過的事情,現在可能又在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折過程重演。對於渴望以不管什麽方式成名的人來說,他衹要在電腦世紀盛會上,嚮世界所有人證明,他的算盤比電腦算得快,由此證明電腦是無用的東西,那我可以恭喜他:您肯定可以名垂青史!
(當然還要多少有點遺憾地告訴他,您的孫兒在念歷史的時候,肯定不會嚮他的同學自豪地指出:瞧,這個傻瓜就是我爺爺!)
BOB:“你怎麽知道我將來是‘爺爺’還是‘奶奶’?”大多數人也許不會直接與信息社會對着幹,更多的人則是認為不存在獨立的信息社會──覺得電腦技術衹是工業技術的改良,電腦時代衹是工業時代的延伸。即使在未來學家中,也有許多人把信息社會衹是看作“後工業社會”,是對過去的一種改良和延伸。但是大錯特錯的。
改良是對過去說“是”,然後再說一句“但是”;革命卻是對過去說“但是”,然後說“不”。這本書就在說“不”。說“不”,意味着兩件事:第一,它要對傳統社會的基本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對枝節的問題說“不”。對原來認為“是”的,它可能要說“非”;對原來說“非”的,它可能要說“是”。所以,他必須顛倒是非。第二,它要對傳統社會的整個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在全面肯定原有價值體係的基礎上,做小的修正。它認為新的價值體係决非傳統的自然延伸,而將成為對傳統的揚棄。所以,他必須混淆黑白。
讀這樣一部說“不”的書,是很刺激而痛苦的。因為它不光是對別人說“不”,而首先是對自己說“不”;因為它無情地把自己原來認為神聖的、永恆的東西,說成是價值也有限的東西。例如,它嚮你宣告:“資本是賺錢的負擔”、“衹有無本才能萬利”、“商場將不再有用”、“紙幣將被廢除”、“知識産權就是盜竊”……。凡是在工業社會被人們珍愛的基本觀念,都要被它打得粉碎。如果你神經不夠堅強,或經醫生(無照行醫者除外)證明確有心髒病者,趕緊逃去,趕緊逃去。
如果你在新技術革命的驚濤駭浪到來時,仍不驚慌,甚至還要悠閑地東張西望,那就跟我來吧。(但嚇出毛病,本人概不負責。)即使你會電腦……
BOB:“我會電腦,我是在網上與你交談耶。我到別處轉轉。”
快回來,還有呢!即使你已“掌握”了電腦,你還需要問問自己: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思想過時?比如:當“科學管理”在世界上已經過時,而你是否還覺得它很先進?
我的行為是否正在落後於時代?比如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我工作很努力,但周圍不利發展的“偶然性”越來越多?我處在一個朝陽産業中,但總是覺得它沒有規律,難以駕馭?我是否總是把握不住時尚,因此選擇總是落後一步?比如:當別人已經購買DVD的時候,我卻還覺得購買錄像機好。
BOB:“你好象是在說我?”如果你多多少少有上面的感覺,說明你還沒有把電腦與整個經濟和身邊生活聯繫起來,還沒有把電腦和網絡的意義理解透徹。如果你生活在18世紀,你會不會成為那個蹲在海邊的農夫,不斷冥思苦想:蒸汽機對我有什麽用?它不能給我做飯,不能為我耕田,它基至不能幫我把路上的馬糞撿起來。最後,當趕海的人乘着蒸汽機輪滿載而歸時,你卻衹能在無盡的夕陽中,低着頭數自己的腳指頭。是的,電腦網絡目前在許多方面對你還沒有“用”,或者說你還沒有去“使用”,但它卻正在背後改變一切决定着你生活中那些“有用”的方面的基礎。這本書警醒你:在渾然不覺中背後將决定你人生命運的那個力量到來了!你到了行將落伍的緊急關頭。不信,你能說出令全世界人發瘋顛狂而你卻無動於衷的網絡在經濟上的意義嗎?
BOB:“不能。”──那你就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虛無飄渺”的網絡,正是你未來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之輕。革命在你不知不覺中發生
歷史上偉大的變革總是悄悄地發生。當蒸汽機車被發明出來的時候,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時代的開端?不,更多的人認為這不過是一個技術改良,甚至是一個雜耍。
一位體面的英國紳士騎着馬兒,風度翩翩地證明自己比火車跑得快,同時體面而又風度翩翩地使自己成了歷史笑料。
從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折時期發生過的事情,現在可能又在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折過程重演。對於渴望以不管什麽方式成名的人來說,他衹要在電腦世紀盛會上,嚮世界所有人證明,他的算盤比電腦算得快,由此證明電腦是無用的東西,那我可以恭喜他:
您肯定可以名垂青史!(當然還要多少有點遺憾地告訴他,您的孫兒在念歷史的時候,肯定不會嚮他的同學自豪地指出:瞧,這個傻瓜就是我爺爺!)
BOB:“你怎麽知道我將來是‘爺爺’還是‘奶奶’?”大多數人也許不會直接與信息社會對着幹,更多的人則是認為不存在獨立的信息社會──覺得電腦技術衹是工業技術的改良,電腦時代衹是工業時代的延伸。即使在未來學家中,也有許多人把信息社會衹是看作“後工業社會”,是對過去的一種改良和延伸。但這是大錯特錯的。
改良是對過去說“是”,然後再說一句“但是”;革命卻是對過去說“但是”,然後說“不”。這本書就在說“不”。說“不”,意味着兩件事:第一,它要對傳統社會的基本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對枝節的問題說“不”。對原來認為“是”的,它可能要說“非”;對原來說“非”的,它可能要說“是”。所以,他必須顛倒是非。第二,它要對傳統社會的整個價值體係說“不”,而不衹是在全面肯定原有價值體係的基礎上,做小的修正。它認為新的價值體係决非傳統的自然延伸,而將成為對傳統的揚棄。所以,他必須混淆黑白。讀這樣一部說“不”的書,是很刺激而痛苦的。因為它不光是對別人說“不”,而首先是對自己說“不”;因為它無情地把自己原來認為神聖的、永恆的東西,說成是價值也有限的東西。例如,它嚮你宣告:“資本是賺錢的負擔”、“衹有無本才能萬利”、“商場將不再有用”、“紙幣將被廢除”、“知識産權就是盜竊”……。凡是在工業社會被人們珍愛的基本觀念,都要被它打得粉碎。如果你神經不夠堅強,或經醫生(無照行醫者除外)證明確有心髒病者,趕緊逃去,趕緊逃去。如果你在新技術革命的驚濤駭浪到來時,仍不驚慌,甚至還要悠閑地東張西望,那就跟我來吧。對工業社會說“不”對你有什麽好處
在社會轉型時期,水面平靜,但社會底藴象水下暗流在急速涌動,哪裏將變成危險的旋渦,哪裏將是助你一帆風順的主航道,這是你最缺乏的指點。這本書專門給你這種指點。
到下雨多的地方接甘霖
BOB:“我現在已經跟你來了,我現在感覺心髒正常。”
社會轉型和社會革命,從經濟角度看,意味着社會財富的轉移和重組。美國從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移,同時也是幾千萬億美元的飄蕩和轉移。
對個人來說,社會轉型中,到處都有機會,但又可能時時失去機會。稍一遲鈍,即使閑坐傢中,你的財富也可能在瞬間中轉移到別人那裏;把握機遇,同樣是坐在傢中,談笑間餡餅可能從天而降。大規模財富的轉移,即使在它最瘋狂、最混亂的時刻,也必有它要遵循的內在規律,這全看你能否把握住。
古時候,有一傢三兄弟逃難到一個缺水的山區,老大很勤奮,但缺乏見識;老三雖算不上勤奮,但很會預報天氣變化;老二處在他們中間。老大說,北山平整,好耕地;老三說,南山朝海,水充足;老二則選擇中山而居。到了旱季,海上吹來的雲被南山擋住,越不到北山那邊,雨都下在南山。老大勤奮,整天用鍋碗瓢盆接雨水,可惜雨下得很少;而老三躺在傢裏睡大覺,雨都下在了自己田裏。到了秋後,老三豐收,老二平平,老大衹好管老三要飯吃。
BOB:“我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寓言。”什麽,你沒聽說過?連這麽有名的……,噢不,我記錯了,它是我編的。21世紀的雨雲將飄嚮何方,雨將下到哪裏?換句話說,在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的轉移中,財富將嚮哪個方向轉移,會怎樣分佈?誰預見到了這一點,提前進入這個領域,誰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比如,你會發現進入一個景氣的公司,天上不斷“偶然”地掉下餡餅,用臺灣遊戲《大富翁》的說法,叫“運氣好得擋都擋不住”。每個做傢長的,都知道哪些專業有前途、“吃香”,就鼓勵孩子上大學選哪些專業。實際就是要到雨多的地方去接甘霖。你為什麽不為自己關心關心財富的“預報”呢?你如果真發現了哪個地方要下“錢雨”,你就算是個白癡、傻瓜蛋,閉着眼睛往那裏一跳呼呼睡大覺,到時錢也會噼裏叭啦往你身上可勁地砸。(你怕不怕痛?)相反,預見不到經濟變化趨勢,擠在雨越來越少的地方,再努力的人,你也會覺得吃力不討好,越活越纍。而從表面上看,還衹是覺得不利於你發展的各種“偶然性”越來越多,感嘆自己“運氣”不好。
這本書,不是告訴你哪個溝、哪個坎將要下雨,而是告訴你預報“天氣”的原理,告訴你海面高溫將形成雨雲,雨雲將嚮陸上走,雲彩見山會攀高,高升遇冷會下雨,繞得過山就下在那一邊,繞不過去就下在這一邊。你如果理解了,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地形和位置,選擇下雨機率大的地方,去接甘霖。
BOB:“如果恰巧接着了冰雹呢?”
那也別找我打官司。在紛亂的轉型時代,失去機會的人有什麽共同的弱點
我和你琢磨琢磨,在大變革時代,那些失去機會的人都在什麽相同的地方跌跟頭。
最大一個跟頭,跌在“有眼不識金鑲玉”。把新經濟中有價值的東西說成是沒有價值的東西。(這等於說錢不是錢)。錢擺在眼前也不知撿,不敗了傢纔怪。說人傢不好,咱們還是扯得遠一點。在農業社會嚮工業社會轉變時期,在法國有一批糊塗的老頭子,被稱為“重農學派”,其中以魁奈為代表。他固執地認為,衹有農業纔是生産性的,農業是社會財富的唯一來源。按他們的觀點,工業,比如加工,並不創造價值和財富,而衹是轉移和“分享”農産品本身已有的價值。按這種糊塗邏輯行事,自然輕視新産業的價值,從而免不了要忽略在工業中出現的衆多發財機會。
認為新産業不創造價值,而衹有舊産業創造價值,這是社會轉型期最典型的誤人觀念。這不僅僅是一般人的認識,而且總是轉折時期一些權威經濟學家的認識。權威的經濟學家最有條件犯這種錯誤。象農業社會轉嚮工業社會時一樣,現在當工業社會嚮信息社會轉變時,仍有許多經濟學家認為衹有工業創造價值,而信息産業不創造價值。比如,他們會認為,理發並不創造價值。因為理發並沒有加工出什麽東西來,(“加工”出個“馬桶”發型,當然不能跟加工出個馬桶相提並論),理發衹不過是把錢從被剃成“馬桶”發型的人的腰包裏,“再分配”給理發師,理發師的勞動是“非生産性”的,他勞動中包含的知識信息是不值錢的。
即使在信息産業內部,也常聽到類似的說法。蘋果公司公司和IBM公司總是攻擊微軟公司公司並沒有什麽“技術”,衹是會做廣告,東拼西湊出些迎合市場的東西。在國內,有些公司總是攻擊象瀛海威這樣的企業,沒什麽“技術”,衹是會“吹”,會做廣告。似乎他們認為通過信息傳播,直接面嚮消費市場,這件事本身是“沒有價值的”。
在社會轉型時期衰落的企業,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沒有去“做正確的事”。他們把“做正確的事”看做是“沒有價值的”。對這種企業及其經濟學家如果不說“不”,他們就會繼續自以為是、揚揚得意地誤導大衆嚮着雨越來越少的山溝去搶甘霖。在社會轉型時期倒黴的個人,最關鍵的一點,是不知哪裏將要下雨,哪裏將會變成沙漠,結果被當代權威們一個個領進沙漠,或者被聰明的接甘霖者誘騙離開下雨多的地方。為了在明天紛亂的商業世界中繁榮輝煌,創風氣之先的公司今天都在做些什麽
對工業社會說“不”,和對信息社會說“是”,乃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
今天我在網上,現場直“觀”別人怎麽發財。首先我用雅虎軟件,按照“EARN MONEYAT HOME”(在傢掙錢)主題,搜索到21條綫索,進這些網址一看,多是教我怎麽坐在傢中賺錢。在http://www.net梒lassifieds.co.uk/busi/usbusos.htm網址,主人告訴我有“半打”發財的好辦法,讓我發E-MAIL到sheril@gil.net。我嫌麻煩,衹好作罷。我又換了一個角度,用“HOW TO GET RICH”(如何致富)為主題在網上搜索。哈,這下搜索到210條綫索。我首先看中的就是上面這個讓我不需要任何經驗就可以賺10萬美元的網址(http:
//www3.imall.com/proc-serv)。但仔細一看,主人讓我交給他24.95美元纔肯告訴我他的賺錢“絶招”,我沒有美元可以作啓動資金,衹好失去這次一舉致富的機會。這裏:http:
//www.gatewest.net/~hbs/get-rich.htm/,我又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網頁,叫做“快速致富建議”(Get-Rich-Quick Suggestions)。網頁的主人叫哈特,他打開窗口,讓來訪的客人為他致富提供建議。
以下就是在長得沒有盡頭的網頁裏,開頭的幾位客人提出的“快速致富建議”和哈特的答復:
這位是雪利:
賣雪給人們。他們會在仲夏送禮的。你所需的不過是設計冷包裝和在大衆雜志上做廣告,而你得到的將是富裕。我甚至聽說有些公司已經在做這件事了,所以你如果想賣得好的話,最好趕快!!哈特:謝謝,雪利,告訴我,你真的要郵購雪嗎?嘻嘻……
好極了,如果你想在這個夏天買冰鎮的雪,寄一美元給哈特。我的地址是……(按:我給省略了)
這是來自斯坦的建議:
如果你做魚給先生和女士吃,你衹能管他們一天的飽。如果你教會先生和女士釣魚,你能養活他們的餘生。這是我堅強的信念:當你經商的時候,同時應……哈特:同時應該什麽??????……斯坦……,你肯定是摁"發送"鍵摁得太早了!!快回來,並結束這……(按:哈特看來也摁早了“發送”鍵)嗯,這個主意來自埃裏卡回到大學去學習作政客.政客可以掙很多錢,衹要競選一成功,錢就會以最快速度滾滾而來!!哈特:埃裏卡,這倒是一個漂亮主意!可我非得回大學不成嗎?
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考上大學,即使學成了,去競選,我懷疑我衹能得到,比如說,100個簽名或別的,還得從頭開始……!幹脆,把你的政治捐款直接寄給哈特,地址是……丹尼:哈特,為什麽你不把“快速致富”欄目匯集成册出版呢?你甚至可以在全國搞一次促銷旅行,既揚名又掙錢。這麽好的快速致富術,我不相信你居然沒有想到。哈特:看來我該考慮寫《哈特自傳》和《快速致富術》了。如果你希望我出現在你搞的活動中(要含午餐),我十分樂意為到場的朋友們簽名留念,當然了,簽名是要收費的。另,我的新書就要出版了,$9.99一本。
凱帝:哈特,我非常喜歡訪問你的主頁,但我發現並非每個人都相信匯款這種方式,所以我給你做了一個投幣箱的主頁,這樣,硬幣就會直接流入你的腰包了。哈特:謝謝你,我很欣賞你為我做的主頁,希望它能工作,不知你試過自己的傑作沒有?如果它拒收硬幣,你還是直接把錢匯給我吧。帳戶是……
不好,這個是來自我爹的:
“哈特,來點對其他人有用的精彩的東西,比如就如何做某事發號施令,要求他們為此給你寄5美元或10美元,如果其他人能從你這裏獲利的話,這點錢並不算多。如果‘網上的東西’真象你說的那麽好,你應該能提供人們想要的東西……”哈特:好哇,我是一個顧問,在一個很成功的特許會計師行工作,“是的!哈特肯定知道些什麽。”我已經幫助許多商人創業並轉嚮電腦辦公了。老爹,你想知道如何做這一切的最好方式嗎?請寄10美元到……
我不能再引下去了,賺錢這麽嚴肅的事情,怎麽我越看越……。(此外,我奇怪,人一到了網上,怎麽竟能有這麽多致富的主意。)
BOB:“這確實很有趣,但這衹不過是一個玩笑。”
好吧,我馬上讓你看一個不是開玩笑的。雅虎!你聽說過吧。什麽?沒有!雅虎的領頭羊楊致遠可是美國最新一代的偶像吶!看來你真該買我這本書了。)楊致遠衹有27歲,鄧小平南方講話好幾年後,他纔想起“下海”辦公司,公司辦了纔一年,資産已超過了1億美元。雅虎的楊致遠現在已經成為繼蘋果公司的喬布斯、微軟公司的蓋茨之後美國第三代頂級偶像人物。雅虎公司是由楊致遠和美籍青年戴維·費洛(DavidFilo)創辦於1995年3月5日,該公司位於加州硅𠔌,員工僅36人。去年4月12日,雅虎公司的股票在美國全國證券自營商自動報價協會(MASDAQ)第一天交易時,開盤價立即從首次公開上市時每股13美元猛漲到每股24.50美元,盤中一度曾上漲到43美元,最後以33美元收盤,股票市場總值高達8.48億美元。當時,楊致遠和費洛各有500萬股雅虎股票,至少帳面上都各有了1.25億美元財富,這使他們從窮學生一躍而成為億萬富翁,成為華爾街上的傳奇人物。
有人說楊致遠成為億萬富翁,不過是靠個小得不能再小的雅虎軟件,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楊致遠發財確實是通過小小的工具軟件雅虎;說不對,是因為這種說法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麽是雅虎這種工具軟件,而不是別的什麽工具軟件如QZCD、IMG之類,能産生如此撼動世界的影響。原來,楊先生早已看清了業界的財富雨雲飄移的方向。在美國電腦業界,神不知鬼不覺發生着一種財富的有順序的轉移:硬件的平均利潤為5%,軟件為10%,而信息服務為15%。也就是說,信息服務領域,悄悄成了將要“下雨多的地方”。別人都沒能註意這一點,楊先生不僅明確意識到了,而且提前一步跨到了那裏。他沒有在傳統的電腦芯片、拷貝軟件之類事情上多耽誤工夫,而是快馬直奔信息增值服務領域,在此安營紮寨。楊先生意識到,信息增值的本質,是實現信息從量到質的轉變,即從無窮無盡增加信息量,轉嚮從大量過剩的信息中,篩選出有用的信息。為此,他精明地發明了雅虎軟件,幫助人們從網上篩選信息。比如,前面我在雅虎軟件中鍵入“EARN+MONEY+AT+HOME”,它立即從幾十億條信息中,篩選出按順序同時具備這四個主題詞的21條內容。這個主意真……真是太平常了!可楊致遠想到它,一年功夫成了億萬富翁;
你就沒想到,所以現在還站在書店裏蹭我的書看。小楊在成為億萬富翁前的一年,走在大街上,普通得沒人看他一眼,根本沒想到有機會成為改變世界的人物。他現在說:改變世界的感覺真好。
喬布斯第一個預測到個人電腦硬件領域將成為“下雨多的地方”,他趕到那裏,接到了最多的甘霖,27歲時已成了億萬富翁、美國第一代電腦領袖;比爾·蓋茨第一個預測到個人電腦軟件領域將成為“下雨多的地方”,他趕到那裏,接到了最多的甘霖,27歲時也成了億萬富翁、美國第二代電腦領袖;楊致遠第一個預測到個人電腦網絡增值服務將成為“下雨多的地方”,他趕到那裏,接到了最多的甘霖,27歲時同樣成了億萬富翁、美國第三代電腦領袖。(據說,楊致遠現在經常被天上掉到這個領域的大餡餅砸得“死去活來”的。真是好可憐呀。)你呢,你能夠清楚地知道現在錢都跑到哪裏去了嗎?不要說1億美元,你能接到其中萬分之一嗎?讀一本對工業社會說“不”的書,你也許會逐漸找到感覺,去找下雨多的地方接(哪怕是萬分之一的)甘霖。
BOB:“我現在好象已經有一點感覺了,但我腦袋上怎麽還不掉餡餅呀?”歡樂,好象朝陽高挂在天邊,你若遠遠離開它,衹好嚮隅去哭泣
你不要太急了,賺錢和發財不完全是一回事,賺錢衹和金錢有關,而發展自己的財富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充實自己的……
BOB:“太麻煩了。我想在傢呆着。”
當然,當然。但我知道你此外先得生存。說到生存,你一定聽說過我的朋友鬍泳和他夫人翻譯的《數字化生存》這本書。它說的是:21世紀,人們將從原子的生存狀態,集體轉移嚮比特的生存狀態。這是一個什麽概念呢?比特,原本是信息的單位,在這裏是泛指信息;原子,不用說了,它是物質的單位,在這裏是泛指物質。從原子的生存狀態轉移嚮比特的生存狀態,就是指,從以物質財産為核心的狀態,轉嚮以信息財産為核心的狀態。
如果外星人讀地球,他會發現有三個階段: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第一個文明人類處在田園時代,人與自然其樂融融,但人活得象一堆馬鈴薯;第二個文明人類處在工廠時代,人與自然充滿對立,但人倒是充分社會化了;第三個文明人類處在電腦時代,人與自然又其樂融融,而且人又充分社會化。
BOB:“這聽起來象《歡樂頌》。”對,歡樂,好象太陽高挂在天邊,你若遠遠離開它,衹好嚮隅去哭泣。電腦和網絡把我們帶進了信息時代,如果我們身在信息時代,卻不能充分享受朝陽産業給我們帶來的歡樂,那不好象一個人看見太陽升起來,還要跑到背陰的地方去點蠟燭嗎?
BOB:“要是太陽到晚上又落回去了呢?”你氣死我了。好,就你一個人拒絶嚮電腦時代遷徙是不是?好,那時連年歲比你大的人,都會背後議論你“思想陳舊”,至於歲數比你小的人兒,他們會議論你……,不,他們根本不會再有興趣議論你了。對不起,我這衹是假設。實際我知道,你是最優秀的。事情遠沒有這麽嚴重,對於你來說,不是跟不跟得上時代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站在時代最前沿,領導周圍新潮流的問題。我想說的衹是,你如果跟不上最新的潮流,對你的形象有什麽損害。
首先,這會削弱別人對你的期待和信任,降低別人對你的評價。想一想吧,還有什麽比聰穎的智慧,更能讓你在信息社會中取得親人、女友(或男友)、上司的認可呢。但如果他們都說,你看不到當代發生的最明顯的事情,他們還能對你的智力指望什麽呢。相反,是你,而不是別人,嚮他們指出未來的變化,他們將在心中對你另眼相看。
其次,這將削弱你自己的自信。你過去經常跟着別人的潮流跑,但你心中並不明白為什麽那是潮流,為什麽要跟着別人跑,而且這陣一忙沒盯緊,別人都改吃紅燜羊肉了,你還在涮羊肉。這樣多來幾次,你就失去了自己的主張。但是如果你略知潮流的“所以然”,你就能做出自己的判斷,比如,一個人跟你說錄像機能錄能放,比影碟機好;另一個人說影碟機圖像清晰,能和電腦通用,比錄像機好。你一想,錄像機屬於“原子”時代的技術,影碟機屬於“比特”時代的技術,你就會當機立斷去買數字化的影碟設備,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三,各種好事將離你遠遠的,各種倒黴的事全來找你。你在的地方,錢掙得越來越少,今天炒股“偶然”叫人傢“套牢”了,明天做生意“偶然”地賠了夫人又折兵,後天給兒子指引前程“偶然”把他支到了沙漠裏,大後天一出門“偶然”掉了個車軲轆……
BOB:“你別說下去了。那我還有希望嗎?”
有哇,擺在你眼前就有一條光明的大路。
綜上所述,為了你自己今後瀟灑地生存,你必須買我這本書……喲,說漏餡了,是必須跟上網絡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