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以棋教子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
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
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註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註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傢們的創造。他的
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註三)
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衹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
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
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
條紋圖案,綫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綫條衹有
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裏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
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裏,挖出圍棋方桌,高十釐米,邊長四十釐米,桌上畫
有長寬各三十釐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
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捨不下一盤殘
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衹是衆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
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綫的發展過程看,
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裏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
少到多,着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
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衆。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纍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
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
·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鬆
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的
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
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瞭解到,圍棋在我國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衆所周知,
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纔和中亞
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傳》中發現,《孟子》中也提到過。
“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未楊雄在《方言》中說:
“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衹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
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朝時,
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註四)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棋着法的
“圍”字保存了下來。
(註一)《路史後記》
(註二)《潛確類書》
(註三)《原弈》
(註四)《續博物志·語林》《苑委餘編博物志》
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
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
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註一)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不過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夏人烏曹作賭博圍棋。”(註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書中則說,圍棋始於戰國,是縱橫傢們的創造。他的
根據是,圍棋“有害詐爭偽之道。”(註三)
這樣一來,圍棋又成了尋歡作樂,耍弄權術的工具了。
其實,這些說法都不過是推測而已,堯、舜之說衹是編織的美妙傳說。烏曹在《古
史考》中被認為是造磚的先祖。在造圍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證。至於皮日休提出的圍
棋源於戰國。更不足為信。早在春秋時,孔子就已經提到圍棋了。
也是一種推測
在甘肅水昌縣鴛鴦池出上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繪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
條紋圖案,綫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齊整,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綫條衹有
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現在是十九道。考古學家諷稱之為棋盤紋圖案。
湖南省湘陰縣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隨葬品裏有圍棋盤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縱橫
各十五道。
在內蒙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裏,挖出圍棋方桌,高十釐米,邊長四十釐米,桌上畫
有長寬各三十釐米的圍棋盤。棋盤縱橫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
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捨不下一盤殘
局,帶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這些衹是衆多考古新發現中的幾件古物,但足以說明幾點:首先,不容置疑的是,
圍棋在原始社會時,已具雛形。縱橫交錯的棋盤圖形已經基本形成。
其次,從出土棋盤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綫的發展過程看,
圍棋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某一天裏突然創造出的奇跡,而是經過了由簡單到復雜,棋子由
少到多,着法由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過程,時間跨越數千年,集聚了無數圍棋愛好者
的智慧和經驗,逐漸被改進,被豐富,最後形成今天這種規模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圍棋的創造者,是我國廣大的勞動群衆。
由於戰事頻繁,軍事學知識漸漸積纍起來。下圍棋和軍事上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
有幾分相似。戰爭的需要勢必加速圍棋的發展。兩漢時己有人把圍棋當作兵法,《隋書
·經籍志》還有棋譜收入兵書。
圍棋的故鄉是中國
有了上面那些推斷和考古學家的發現,圍棋誕生於何處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鬆
井明夫先生在其《圍棋三百年史》的“發端”一篇中說:“圍棋與象棋有它們的共同的
祖先,就是中亞細亞的一種‘盤戲’。它流傳於西方成為國際象棋,流傳於東方而受到
中國天文及其他科學的影響,改良成為十六道的圍棋。”
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回顧歷史,從《左傳》、《論語》、《孟子》等書中。很容易瞭解到,圍棋在我國
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廣為流行,甚至出現了諸侯列國都知道的圍棋高手。衆所周知,
那個時候,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至西漢時方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纔和中亞
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從弈到圍棋
現代人說弈,包括圍棋、象棋、軍棋等等一切棋類。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
“弈,圍棋也。從丌、亦聲。”
丌的古文字為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還可以在《論語》。《左傳》中發現,《孟子》中也提到過。
“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未楊雄在《方言》中說:
“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
可見,西漢年間,弈已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衹有北方部分地區。
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
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晉朝時,
有人稱圍棋為“坐隱”和“手談”。(註四)不過到最後,還是這概括了圍棋着法的
“圍”字保存了下來。
(註一)《路史後記》
(註二)《潛確類書》
(註三)《原弈》
(註四)《續博物志·語林》《苑委餘編博物志》
“鼻祖”弈秋
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
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
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盂於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約生
活在戰國初期。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
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衹圖弈秋的名氣,
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鵠
什麽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
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註一)
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
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
弈秋一時走了神,側着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决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
了,吹笙人探身嚮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
而是他的註意力此刻不在棋上。(註二)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專心緻志是
下好圍棋的先决條件。
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己相當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這樣的國手不
衹一人。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
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舉棋不定不得勝
圍棋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出現了許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諸子百傢的註意。春秋
戰國正值我國奴隸社會解體、封建社會確立之時,諸子百傢各執己見,到處遊說,出現
百傢爭嗚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百傢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
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圍棋的理論開始形成。這對
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裏說,下圍棋的都是些飽食終
日,無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賢人達士的。(註三)他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了。
他的這一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孟子師承孔子,在這方面持同樣見解。他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甚至能夠
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算作五不孝之一。(註四)和孔子不
同的是,他不認為下棋可以“無所用心”。《孟子》裏有這麽一段話:
“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
髓。”(註五)
這裏,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緻志才能學會,同時又指出這
種奧秘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當時提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義的。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裏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
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註六)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
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圍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規律也慢慢被總結出來。《尹文子》一書中寫道:
“象圍棋這樣以智力取勝的遊戲,進與退,取與捨,攻與守,縱與收,主動權都在
我。”(註七)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尹文子能夠提出主動權問題是很難得的。主動權在圍棋實戰
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終掌握棋局的主動權依然是每一個圍棋愛好者必須牢記的。
“舉棋不定”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猶豫不定,不能决斷的狀態。這
個成語是和圍棋聯繫在一起的。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左傳》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話:
“下圍棋而舉棋不定,不能戰勝對方。”(註八)
太叔文子總結出一條着棋的重要經驗,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斷,猶猶豫
豫者必輸。“舉棋不定”四字,簡潔,生動,形象而且準確,它和圍棋一起流傳下來,
並超越了圍棋本身,成為人們的常用語。
太叔文子的觀點影響深遠。漢代馬融的《圍棋賦》和應揚的《弈勢》,明代張擬
(一說張靖)的《棋經》,都論述和發揮了這一觀點。
春秋戰國時,出現這麽精粹的圍棋理論,出現如弈秋那樣的“通國之善弈者”,這
在圍棋發展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標志着圍棋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註一)《孟子》
(註二)《新論·專學篇》
(註三)《論語》
(註四)《孟子》
(註五)《孟子》
(註六)《關尹子》
(註七)《尹文子》
(註八)《左傳》
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
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
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盂於同時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約生
活在戰國初期。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
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
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衹圖弈秋的名氣,
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鵠
什麽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
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棋藝。(註一)
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
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
弈秋一時走了神,側着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决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
了,吹笙人探身嚮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
而是他的註意力此刻不在棋上。(註二)
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專心緻志是
下好圍棋的先决條件。
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己相當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這樣的國手不
衹一人。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
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舉棋不定不得勝
圍棋在春秋戰國時代,不僅出現了許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諸子百傢的註意。春秋
戰國正值我國奴隸社會解體、封建社會確立之時,諸子百傢各執己見,到處遊說,出現
百傢爭嗚的局面。已經十分風行的圍棋開始在諸子百傢的言論中出現,或褒,或貶,或
以圍棋為例,或直接論述圍棋。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論點,圍棋的理論開始形成。這對
圍棋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階層最初是瞧不起圍棋的。孔夫子在《論語》裏說,下圍棋的都是些飽食終
日,無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賢人達士的。(註三)他把圍棋看做無聊消遣的東西了。
他的這一觀點影響深遠,以後有人攻擊圍棋時,常說些類似的話。
孟子師承孔子,在這方面持同樣見解。他曾說:“下圍棋的人嗜好飲酒,甚至能夠
不顧父母養育之恩,不盡孝敬之義。”他把下圍棋算作五不孝之一。(註四)和孔子不
同的是,他不認為下棋可以“無所用心”。《孟子》裏有這麽一段話:
“學習圍棋如果不專心於自己立足的一方並致力於攻剋對方,就不能領會圍棋的精
髓。”(註五)
這裏,孟子不僅承認圍棋是門深奧的藝術,必須專心緻志才能學會,同時又指出這
種奧秘是可以通過學習掌握的。當時提出這種觀點是很有意義的。
以後,圍棋的地位逐漸提高。《關尹子》裏指出:“射箭,駕車,操琴,學棋,沒
有一件事是能夠輕而易舉學會的。”(註六)顯然,圍棋這時已提高到與射箭,駕車、
操琴同樣的地位了。
圍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規律也慢慢被總結出來。《尹文子》一書中寫道:
“象圍棋這樣以智力取勝的遊戲,進與退,取與捨,攻與守,縱與收,主動權都在
我。”(註七)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尹文子能夠提出主動權問題是很難得的。主動權在圍棋實戰
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終掌握棋局的主動權依然是每一個圍棋愛好者必須牢記的。
“舉棋不定”是我們現在常用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猶豫不定,不能决斷的狀態。這
個成語是和圍棋聯繫在一起的。最早提出這一說法的,是《左傳》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話:
“下圍棋而舉棋不定,不能戰勝對方。”(註八)
太叔文子總結出一條着棋的重要經驗,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斷,猶猶豫
豫者必輸。“舉棋不定”四字,簡潔,生動,形象而且準確,它和圍棋一起流傳下來,
並超越了圍棋本身,成為人們的常用語。
太叔文子的觀點影響深遠。漢代馬融的《圍棋賦》和應揚的《弈勢》,明代張擬
(一說張靖)的《棋經》,都論述和發揮了這一觀點。
春秋戰國時,出現這麽精粹的圍棋理論,出現如弈秋那樣的“通國之善弈者”,這
在圍棋發展史上,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標志着圍棋發展到了新的階段。
(註一)《孟子》
(註二)《新論·專學篇》
(註三)《論語》
(註四)《孟子》
(註五)《孟子》
(註六)《關尹子》
(註七)《尹文子》
(註八)《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