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战争>> 老舍 Lao Sh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
无名高地有了名
  《无名高地有了名》为系列之一,收录的是长篇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这部小说是在1954年于北京写成,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月号至4月号。为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隆重推出《老舍小说精汇》。
  短短的,只有二十八天的二月,还没来得及表现什么,就那么匆忙地过去了。
  
  进了三月的门儿,冬与春开始有些一时还胜负难分的斗争:远处高峰上的积雪虽然未见减少,近山山脚下的既象涧溪又象小河的驿谷川却起了点变化:还冻着冰,可是每当晴明的晌午,河中就漾出水来,把冰上一冬的积尘与积雪冲洗开一些,显出些颜色不同的沟沟道道来。春的小出击部队,仿佛是,已突破严冬的一处防线,得到一点胜利。
  
  这条流动在乱山间,没有什么名气,也不大体面的小河,给我们的战士带来说不完的麻烦和困难。小河的一举一动和任何变化都惹起战士们的、特别是后勤部队的密切注意。他们必须随时动脑子想出应付的办法来,而后冒着最大的危险,付出最大的体力劳动,忍受那常人绝不能忍受的痛苦,去执行那些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难怪运输连的一位老班长,常若桂,每每这么说:“这条该死的河就是咱们的绊马索!”
  
  虽然这么叨唠,每遇到较大的战斗的时节,常班长可没落过后,总是去要求最艰难的任务,争取立功。是的,这位三十多岁,腰短胸宽,脸扁脖粗,象块横宽的石碑那么结实的老班长并非怕这条“绊马索”,而是想早日消灭敌人,不再教敌人的炮火封锁着咱们的运输线。因此,每逢他在路上遇见电话员谭明超的时候,这一“老”一少必定说几句关于驿谷川的事。
  
  小谭才十八岁。看样子,他并不怎么壮实:细条身子,相当的高;窄长秀气的脸还没有长成熟;特别象孩子的地方是在嘴上,不在左就在右,嘴角上老破裂着一小块,他常常用舌尖去舔一舔。看神气,他可绝不象个孩子。每逢炮弹或敌机从他的头上飞过,他总是傲慢地向上斜一斜眼,然后微笑一下——只有饱经世故的中年人才会这么微笑。“老子不怕!”他心里对炮弹或敌机这么说。
  
  跟常班长一样,他永远不肯落后,哪里的任务最艰难,他要求到哪里去。现在,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他的任务仍然是极艰苦的;他担任驿谷川渡口的查线接线工作。敌人的炮火日夜封锁着这个渡口。空中的和水里的电线随时被炸断,他得去检查修理。他的瘦长的身子上已受过许多次伤。他不但知道电话是部队的耳目,而且保证使这耳目永远灵通。当他看到手上的、臂上的、腿肚子上的伤疤的时候,他会那么老练地一笑,心里说:现在虽然还不是英雄,这些伤疤却是能作英雄的根据。他是青年团员。
  
  他心中的模范人物是每战必定立功的,在驿谷川东边的前沿阵地守备了一百多天,在二月初撤到河西去的一营营长,贺重耘。
  
  象冲破坚冰的春水,青春的生命力量与愿望是源源而来,不受阻扼的。谭明超切盼有那么一天,打个大仗,他给贺营长当电话员。想想看,和英雄营长坐在一处,替营长传达一切命令,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抱着一部步行机,他不仅是部队的耳目,而且是一位百战百胜的英雄的喉舌!这有多么光荣!他的想象使他兴奋得要跳起来欢呼!
  
  一个青年怎可以没有荣誉心,和由争取荣誉而来的想象呢!谭明超真的遇见了他所敬仰的贺营长,当一营调到后面去调整的时候。他坚决地清楚地向营长说出他的心愿,说出他正在练习掌握步行机。
  
  说完,他以为营长也许象敷衍孩子似的敷衍他两句。营长是英雄,到过北京,见过毛主席啊!
  
  哪知道,营长是那么诚恳、谦蔼、亲热,不但注意地听了他的话,而且详细地问了他的姓名、年岁、哪里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且鼓励他要在业务上努力学习。至于将来有没有机会带他到战场去,营长不能马上肯定,那要看作战时节,兵力怎样配合;团的通信连是有可能分配到营里去的。“好好地干吧!我记住你的名字!”
  
  出自英雄之口的这些热情恳挚的鼓励,使这青年敬礼的手好象长在了眉旁,再也放不下来。
  
  营长走了两步,又回头笑着说:“我参军的时候比你还小两岁呢!”
  
  这短短的一段情景中的每一细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深深地印在这青年的心里,比任何图画的色彩都更鲜明,线条更细致。从这以后,每逢值班的时候,他不再用以前常进去的小隐蔽洞,而始终在河滩上,紧守着渡口的电话线。小洞子离渡口还有三十来米远,他不愿跑来跑去,耽误时间。干粮随身带着,渴了就嚼一块冰——他纳闷:为什么吃冰还压不住胃火,嘴角依旧烂着那么一小块儿呢!只在拾起不少炸断的碎线的时候,他才跑回小洞,储藏起来。他珍惜那些碎线,象战士们珍惜子弹那样。
  
  黄昏以前,敌人向渡口发了几排炮,炮一出口,谭明超就听得出,是哪一种炮,和要往哪里打。炮到,他轻快地卧倒;炸过后,他马上接线。地上、冰上、空中(空炸),弹片乱飞,可是他好象会找弹片的缝隙,既能躲开危险,又能紧张地工作。
  
  拾了些碎线,他往小洞那边跑,正遇上几位工兵来搭桥。渡口的木桥是天天黄昏后搭好,拂晓以前撤去,以免教敌人的炮火打烂。
  
  工兵班的闻季爽是小谭的好友,彼此也是在渡口上由相识而互相敬爱起来的。他俩都是湘西人。不过,这倒无关紧要。更重要的倒是二人都年轻,都是团员。闻季爽上过小学,有点“文化”。这并没使小谭疏远他,虽然小谭家里很穷,也没读过书。闻季爽对业务学习非常积极,大家午睡的时候,他不肯睡,还用小木块作桥梁的模型。学习了三个月,他考了第一名。小谭佩服小闻的这股劲儿。心里的劲头儿一样才能是同志。
  
  两个青年相遇,总要抓空儿手拉手地谈一会儿。季爽劝明超努力学习文化,明超劝季爽多锻炼身体:“你的身体单薄点,再加把劲儿,练成个铁打的人!”
  
  季爽没辜负党、团的培养和好友的鼓励。去年初冬,桥被冲断,木头流下去,教一堆碎石头拦住。他下了水,将要到零度的水!一口气在水里泡了四十分钟,把木头全捞了上来。事后,他已人事不知,全身冻紫。一位炊事员把他背到暖炕上去,好久,他才苏醒过来。
  
  后来,两位青年又见了面;小谭握住同志的手,半天没有说出话来。直到嘴唇停止了颤动,他才结结巴巴地说出:“小闻!你,你行!我必须,必定向你学习!”
  
  今天,季爽忙着去搭桥,只怒冲冲地说了一句话:“小谭,什么时候总攻那边?”他向东指了指,“把我炸成八半也甘心!”说罢,就向渡口跑了去。
  
  小谭没来得及回话,只好往小洞那边走,心里有些不高兴,没摸着跟好友扯几句。
  
  刚到洞口,迎面来了常班长,背上背着一箱手榴弹。小谭把碎电线扔在洞里,一步跨到班长身旁:“给我!班长!”
  
  班长的脸扁,眼睛很长,眼珠子总得左右移动好几次才能定住。好容易定住眼珠,他又干又倔地问:“干吗?”
  
  “我替你背!老……同志!”小谭不忍看老班长还背着这么重的东西爬山过水。
  
  “你有你的任务,我有我的任务,小家伙!”班长决定不肯放下背上的负担。
  
  小谭知道班长的倔脾气,所以一方面敬重他,一方面又想调皮一下。“我替你背过去,你不是怕那条‘绊马索’吗?”
  
  老常火啦。“我怕?我打仗的次数总比你认的字多!我愿早早地打一仗,歼灭敌人,不再受这条‘绊马索’的气!我受够了!”
  
  “我受够了气!”是战士们大家都想说的一句话。本来是嘛,驿谷川东边方圆十来里地都日夜被敌人监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敌人看得清清楚楚的,抢炮随时向我们打来。白天,这里没有一个人影;夜晚,我们才能活动。我们不怕吃苦,我们可受不了这个气!
  
  小谭虽然口中不说,心里却不能不承认老常的话一点也不错。前些天,他自己不是要求过贺营长带他去攻打敌人么?但是,新同志不甘心在老同志面前服软;再说,他深知道常班长心里喜爱他,跟“老头儿”扯扯皮也不算犯错误。“打就打,守就守,我全不怕!全得听命令!反正在这儿,敌人的炮一出口,我就知道它往哪里打!”
  
  “敌人的炮没出口,我就知道!”班长的长眼睁得极大,鼻洼那溜儿显出点要笑的意思,欣赏着自己的俏皮与夸大。
  
  青年的秀气的小长脸红起来。不行,逗嘴也逗不过这个老家伙。认输吧!他岔开了话:“坐坐,班长!桥还没搭好呢。”
  
  仍然背着箱子,班长坐在洞口外的一块大石头上。坐好,他把一双象老树根子,疙疙疸疸的手放在膝上。然后,右手用力地拍着膝盖,连说了三声:“够呛!够呛!够呛!”一声比一声高。
  
  连说这么三声,是班长发泄感情的办法。“够呛”是他的口头语,他立了功,“够呛”;他遇到很大的危险,也“够呛”。他十分高兴能说出那么俏皮的话来:“炮没出口……”
  
  “怎么一个人来了?”
  
  “他们在后边呢。他们慌,我稳!”班长的话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难解的。若是说完全了,那就应当是:“后面有好几个人呢。他们一出发就快走,走着走着就喘不过气来,都是山路啊。我呢,始终不慌不忙,所以倒走到前面来了。”
  
  小谭不敢细问,省得班长反击:“你连大白话都听不懂?”对了,常班长就是这么个人:不管吃多大的苦,只要在部队里他就高兴。要是听到一个胜利的消息啊,他就能连喊几十声“够呛”。虽然他的嘴又狠又硬,他可是能团结人。他并不去拍拍这个的肩膀,或隔着老远招呼招呼那个。他的团结方法是永远以身作则。他是共产党员。苦的他吃头一份,甜的他吃末一份。谁要是夸他好,他就顶谁:“难道党员该不好吗?”可是,过一会儿,他会连说三声“够呛”;他知道自己的确是好,而且应当一天比一天好。
  
  东边来了两个人,常班长知道桥必定已经搭好,慢慢地站起来。
  
  “等等吧,他们还没来。”小谭还想跟班长多扯一会儿。
  
  “我丢不了我的兵!你也别丢了你的电线!”班长说的是好话,可是不大好听。
  
  “丢了我的脑袋,也丢不了电线!”小谭也还了句硬的,颇得意。
  
  迎面来的是有名的上士唐万善,常班长认识;还有卫生员王均化,常班长不认识。矮个子,满面春风的上士也参军多年,跟常班长是老战友。常班长本想跟他说两句话,可只用右手大致地敬礼了一下,就走过去。原因:他不认识上士旁边的年轻人;对生人,不管是穿军衣的还是便衣的,他以为一过话就有走漏军事机密的可能!
  
  小谭对刚来的两位都不认识,本想跑下去看看闻季爽。可是,上士先招呼了他。上士每天,据不正确的估计,一个人要说十个人的话。他的兴趣与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对管理伙食非常地有办法。他刚刚由河东回来,把他办伙食的经验介绍给新换防上去的那些炊事班。在办伙食之外,他还能编写相当好的快板、山东快书和单弦。战士们满意他的伙食,也爱听他的曲艺。假若不是在坑道里,他还会教战士们在春节的时候耍龙灯,踩高跷。现在,他正和王均化讨论怎样改进抢救伤员的方法,好减少伤员的痛苦。他上阵地抢救伤员已有过多少次。
  
  看见小谭,上士马上放下抢救伤员的问题,兴趣转移到电话线上来。“同志,今天又炸断了几处?”
  
  小谭好象也学会了常班长那极端谨慎地保守秘密的态度,只笑了笑,没有回答什么。
  
  王均化虽然很年轻,可是已经参加过战斗,不仅包扎过阵地上的伤员,而且用手榴弹打退过敌人的冲锋。因此,他以老战士自居,喜爱沉静严肃的新同志。他很爱小谭刚才的稳重劲儿。
  
  这时候,被常班长落在后边的几位运输员都赶了上来。天色已十分黑暗。上士赶紧打招呼:“都歇歇吧! 要抽烟的可以到洞子里去。”他在任何环境都能很快地想出办法,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当当。
  
  大家不肯停下,怕过一会儿敌人打起照明弹,过桥麻烦。
  
  上士叹了口气:“真!咱们谁都受着这个月白紫花颜色的邪气!我愿意一下子把敌人全捶在那个山包里,一个不剩!”
  
  这些话打到运输员、卫生员、电话员的心坎上,就是下边的工兵也必有同感。
  
  大家一齐向东望了望。除了几颗大星,看不到什么。
  
  他们想望见的就是敌人常常夸口的“监视上下浦坊的眼睛”,“汉城的大门”,“最坚固的阵地”的“老秃山”。我们管它叫作“上浦坊东无名高地”。
  岂止战士们呢,连贺营长也有点不痛快——守备了三个多月,只打了些小的出击,没摸着痛痛快快地打个大仗!守备到两个多月的时候,他已经觉得对敌人阵地的地形,敌人使用火力的规律,都掌握了七八成;不敢说十成,他向来不自满自大——一位英雄的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再加上自己的和战士们的勇敢,与求战的迫切,他相信一进攻就可以拿下“老秃山”来。战士们屡屡向他要求这个任务,他也向上级反映过意见。可是,全营撤下来整顿。
  
  他首先想到:应当检查自己,自己一定还有许多缺点。自从十六岁参军,从战士作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他每战必定立功,可也永远不骄傲自满。他的荣誉心多么大,谦逊心也多么大。假若他把得到的纪念章和奖章都挂出来,可以挂满了胸前。但是他不肯挂出它们来。他要求人人不用看到奖章就信任他。当他参军的时候,他是带着四条抢去的。虽然每一条枪都是破出性命得来的,他可是毫无表功的意思。他只为表示:“我是真心真意来参军的!”那四支枪中,有一支是这么得到的:在祖国东北的一个城市里、马路上,他一刺刀结果了一个侵略东北的日本宪兵,抢起手枪就跑。那是在正午十二点,满街都是人啊!他才十六岁啊!假若由他自己述说这个故事,他会简单谦逊地说:“相信我,我恨敌人!”
  
  慢慢地他由检查自己的缺欠转而想到:打不打“老秃山”,上级自有主张见解,哪能随随便便呢!山上不但有那么多地堡、火器,还有坦克呀!地堡配合坦克是个新办法,不先想好了打法能行吗?他笑了笑,笑自己的有勇无谋。“党和上级对你的要求是作个智勇双全的营长,不是光着膀子抡大斧子的李逵!对!”他这样微笑着告诉自己。
  
  在刮脸的时候,他看到脸上是多么灰白,没有一点血色。“一气儿蹲三个月的前沿坑道,够呛!”看到自己,他马上就想到战士们。全营的每个战士都经常地在他的心坎上。一冬天不见阳光,谁也受不了。应当换防!上级的决定是正确的!是的,没有命令撤下去,他和每个战士都不会说一声苦,都始终人不离枪,枪不离人,连睡觉的时候都抱着武器,以便“有了情况”,马上出战。可是,人不是铁打的。连坑道中的弹药不是还要随时搬出去过过风么?坑道里有多么潮湿!
  
  应该下去休整,而后再来打“老秃山”。那才能打得更漂亮,更顽强,更有把握!贺营长的心里安定下去,决定好好地去练兵,好好去检查一下全营,有什么缺欠,及早地补救。一位英雄是不会自高自大的。他是时时争取更多的荣誉,而不沉醉在过去的功劳里,以致前功尽弃的。
  
  可是,他坚信假若去打“老秃山”,一定是由他领着去打。他承认自己有缺欠,可是也知道自己的价值。他不小看别人,可也知道自己的确有资格去担当艰巨的任务。
  
  * * *
  
  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老秃山”到底是什么样子吧。
  
  恐怕这座快到三百公尺高的小山原来就不怎么美丽,可是它并不秃。据最初在这里打过仗的战士们讲:这里,正象山青水秀的朝鲜各处的山陵那样,也长着不少树木,山的东坡上树木特别多。这样,即使这小山的面目并不怎么俊秀,可是树木的随季节而改变的各种颜色与光彩还足以入画。自从来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队,不但朝鲜的男女老幼,以及牛羊鸡犬,遭到了屠杀,连这座小山的树木也一扫而光;不但没有了树木,也没有一草一花。捧起山上的一把土来,说不定是土多,还是炮弹破片多!
  
  于是,暴敌很得意地管它叫作“老秃山”。
  
  这一带,四面都是高山,包括着天德山和夜月山等——我们在一九五一年粉碎了敌人所谓的“秋季攻势”那些有名的山岭。在这些山间,这里有一道小溪,那里有一片平地,善良的朝鲜男女就穿着古朴的服装,在溪畔或平地上终年不息地劳动着。三五人家的小村,站在朝阳的地方或山坡上,时时有鸡的啼声,和黄牛母子相唤的低鸣。到溪边取水的少妇与艳装的姑娘们,一边取水一边低唱着世代相传的幽雅民歌,而后把黑釉儿水罐顶在头上,挺着脖儿,一手插腰,一手轻摆,十分飘洒地走向有炊烟的地方去。这正象一位诗人所描绘的:
  
  江山处处美,随地好为家:
  
  江网四时鲤,山开五月花;
  
  风香动翠柏,村暖映明霞,
  
  日落歌声里,翩翩舞影斜。
  
  可是,这些田园诗歌的具体资料已经象梦似的都不见了。正象“老秃山”那样,敌人已把这些图画般的山村,和那年年结满红苹果、大栗子的果树,一齐炸碎烧光。小溪还静静地流动,村庄已成为一片焦土。
  
  没被炸死的男女老幼搬到山洞里去住,冒着炮火去拾柴割草,去耕种,去收割,支援着卫国战争。他们善良,也勇敢;温和,也顽强。他们是不可征服的人民。
  
  同时,志愿军战士们一看到这些烧光的村庄与水田中的弹坑,就更坚决地陷阵冲锋。天德山和夜月山上扔着多少侵略者的钢盔与骷髅啊!
  
  就象包心菜似的,四面的高山里包着一团儿小山。有这些小山丘的地点,名叫上浦坊和下浦坊。这块儿就是我们在这一带的第一线阵地。我们据守的山梁子是东西的,西边的山脚几乎插到驿谷川里。过河往西还是山,是我们的第二线。我们的第一线阵地地形不好,背水作战。要不怎么常若桂班长管驿谷川叫作“绊马索”呢。这条小河使我们的部队运动与物资运输,都遇到很大的困难。“老秃山”上的五○重机枪,且不提别的火器,日夜盯住小河的渡口。“老秃山”本身并不高大,可是比这里的一群山丘都高出一头,控制着我们河东的全面阵地。
  
  我们据守的山梁不是东西的吗,“老秃山”偏偏是南北的。我们最东边的山脚正登在敌人阵地的山肚子上!两边前沿阵地的距离只有二百多米!这边有人咳嗽,那边听得真真的。敌人每一露头,我们就给他一冷枪!
  
  贺营长时常在夜间去侦查地形。他由我们的东边那只山脚上去——两旁既须多走路,又容易踩上地雷。由敌人的山肚子他摸到山胸。山胸上是铁丝网,有的地方七道,有的地方十一道;最宽的有四十多米。铁丝网好象变形的圣诞树,上边挂着许多东西——照明弹、炸弹、燃烧弹和汽油瓶,一碰就亮、就炸、就燃烧。营长轻轻地一直摸到铁丝网的跟前,大气不出地观测,摸清楚了地形,看清楚了所能看到的地堡等等。
  
  他的头上是“老秃山”的主峰。
  
  为说着方便,我们就管主峰叫作“二十六”号吧。往北,是一条山腿子,直伸入平阔地带;这就算“二十七”号。往南,由主峰往下有个山洼子;过去,山又高起来,很陡;最后有个山头,不大,可差不多有主峰那么高;这是“二十五”号。由“二十五”号到“二十七”号一共不过有一千多米。假若画个平面的地图,山形就颇象一把镰刀:“二十七”号是刀头,“二十六”号刀背,“二十五”号刀把儿。
  
  铁丝网里面是壕沟和大小不等、构造不同的地堡,还有既能固定又能移动的地堡——坦克七八辆。由贺营长的和别方面的各种观测,可以断定:这一千多米长的小山上总有二百来个地堡!由这个数目再推断,山上至少有六十挺重机关枪,且不说别的火器。单是这六十挺家伙的交插火力若是一齐发射出来,恐怕就是一只矫健的小燕也飞不过去!
  
  朝着我们这一面的山坡都很陡。
  
  山的另一面呢?贺营长后来在攻下主峰以后才看到。和山前正相反,山背的坡度不大,很容易跑上去。敌人修了道路,直达山顶,汽车和坦克都可以来往。山坡与山脚有兵营、隐蔽部、饭厅和仓库,都有小地堡保护着。
  
  下了东面山坡,是一脉开阔地,有公路通到前沿阵地,也通到汉城与开城。越过这宽阔地带,又有些相当高的山,是敌人的纵深阵地。这些山上都有炮群,随时支援“老秃山”。这样,“老秃山”便是敌人主要阵地的屏障。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这座秃山是军事上必争之地。它在敌人手里,我们就受控制,十来里地里我们不敢抬头。而且,敌人可以随时下来夺取我们的阵地。反之,它若在我们手里,我们就控制了敌人,象一把尖刀刺入他们的心脏。
  
  至于驿谷川呢,它是从东北过来,在我们的前沿山地的北边向正西流,然后拐个硬湾,折而向南,日夜不息地洗着我们的西边那只山脚。河虽小,平日不过十米来宽,二米多深,可是脾气不小。一下雨,一化雪,它会猛涨,连桥梁都冲跑。
  
  钢铁的山,顽皮的河,夹在中间的是我们的阵地。我们怎能不想攻打“老秃山”呢!
  
  为什么不马上进攻呢?这就不是贺营长、常班长和战士们所能知道的了。
首页>> 艺术在线>> 战争>> 老舍 Lao Sh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