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释家类>>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中國 China   后秦   (350年409年)
佛遺教經
  是佛臨終顧命的遺囑。此經是佛將入涅槃時,垂示囑咐弟子之教誡,也就是囑咐現在你、我、他及未來的諸弟子們,告訴我們怎樣依教奉行方堪稱佛子。為人子女者,應當遵守父母的遺訓,不違慈尊,俾能顯揚傢業。為佛弟子者,應當依佛的遺囑奉行,承繼如來傢業,纔是真正的佛弟子。
  
  《佛遺教經》,又稱《遺教經》、《佛垂般涅盤略說教誡經》、《佛垂涅盤教誡經》、《佛臨涅盤略誡經》。一捲。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傢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歿,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羈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401)。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係統地介紹竜樹中觀學派的學說。自佛教傳入,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流通極廣。羅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門,當為般若係的大乘經典,與竜樹、提婆係之中觀部論書的翻譯。所譯的經典,對我國佛教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道生傳於南方,經僧朗、僧詮、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論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論》,而成四論學派。此外,所譯的《法華經》,肇啓天台宗的端緒;《成實論》為成實學派的根本要典;《阿彌陀經》及《十住毘婆沙論》為淨土宗所依的經論;《彌勒成佛經》促成了彌勒信仰的發達;《坐禪三昧經》的譯出,帶動了“菩薩禪”的流行;《梵網經》一出,中土依之而傳大乘戒;《十誦律》則提供了研究律學的重要資料。
  
  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是指佛陀臨涅盤時所說的教法。本經是佛陀臨入涅盤時,為後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後教法,因此特稱為《佛遺教經》。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本經內容主要敘述佛陀在拘屍那揭羅的娑羅雙樹間,行將涅盤前的最後垂誡。共分三分:
  
  序分:敘說佛陀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中夜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盤,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正宗分:是佛陀教誡的主要內容,分為修集世間功德及成就出世間功德二部分。
  
  一、修集世間功德
  
  誡邪業:說明戒的尊貴: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
  列舉戒相: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蓄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聚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不應為。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不恭不敬,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於四事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贊嘆持戒功德: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能。
  勸修持戒利益:持戒能生善法,是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誡放逸:
  誡根心:佛陀以牧牛執杖,惡馬轡製,教誡比丘不得放逸五根,入於五欲之中,應當緊守根門,不使放逸,緻遭諸苦。又明心之可畏甚於五根,以毒蛇、惡獸、烈火都不足以比喻心之為害。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衹見其蜜,不見深坑。又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製。因此,應當急挫此心,勿令放逸,精進求法,折伏其心,製之一處,無事不辦。
  誡多求:教誡比丘對於飲食要知量,視飲食如同服藥一般,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衹為療身,以除饑渴。如同蜜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又如智者籌量牛力所能負荷多少,不使過分,而損其體力。
  誡放逸:教誡比丘:人命無常,諸煩惱賊又乘隙而動,勿貪睡眠,空過一生。晝則勤心修習善法,夜則誦經以自消息。煩惱毒蛇睡在你心,譬如黑蚖在你室睡,應當以持戒的鈎屏除之,才能安眠。煩惱毒蛇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勸慚愧: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慚愧,與諸禽獸無異。
  誡煩惱:對治瞋恚:教誡比丘應當攝心無令瞋恨,護口勿出惡言,忍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纔可稱為“有力大人”。如果不能“歡喜忍受惡駡之毒如飲甘露”,不能名為“入道智能人”。瞋心甚於猛火,又如劫功德賊,無令得入。
  對治憍慢:出傢比丘,剃除須發,着壞色衣,托乞食,以資生活。如果生起憍慢心,應當疾速滅除,當自思惟:為求解脫而行乞食生活,因何憍慢?
  對治諂麯:諂麯心是欺誑,與道相違。因此,修道的人應以質直為本,不應生起諂麯心。
  
  二、成就出世間功德
  
  無求功德:多欲多煩惱,少欲少煩惱,少欲的人,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而有涅盤之樂。
  知足功德:知足是解脫煩惱纏縛的妙方,也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知足的人,雖貧而富;不知足的人,雖富而貧。
  遠離功德:遠離憒鬧場所,獨處閑居,思滅苦本,寂靜無為,是真正安樂。
  精進功德: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懈怠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憶念功德:不忘失正念,猶如披着鎧甲上戰場,能無所畏懼。因此,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賊不能害。
  禪定功德:精勤修習禪定,心不散亂,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猶如惜水之傢,必先善治堤塘,比丘善修禪定,便能防止智能之水漏失。
  智能功德:智能是度老病死海的堅牢船,是無明黑暗的大明燈,是一切病者的良藥,是伐煩惱樹的利斧,當以聞思修三慧而自增益。
  畢竟功德:戲論則令心散亂,因此雖然出傢,猶未能得解脫。若欲得寂滅樂,唯有善滅戲論的過患。
  流通分:佛陀勉諸弟子當勤精進,勿使此身空過。阿樓馱更於佛前證决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
  
  本經特色:
  
  一、專為比丘而說,佛陀最後囑咐少欲知足,實因此是入道的根本。
  二、出世思想非常濃厚,因為既已出傢,即應先有出世思想,方能作入世事業。
  三、全在要求學者嚴於約束自己身心,因為不經磨練,不能成功。
  四、本經既具有經的性質,又具有律的性質,可謂經中之律。
  
  本經雖是佛陀為比丘而說,但是佛陀所說諸法,皆為真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對於佛陀最後的遺囑,吾等佛弟子,實應經常誦念,若能至誠誦念,道心自會增進。
佛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兇,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衆,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製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製也。亦如惡馬,不以轡製,將當牽人墬於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纍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製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製,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傢,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鈎,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嗔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駡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嗔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嗔猶可恕。出傢行道,無欲之人,而懷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傢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麯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麯,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心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麯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當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衆他衆,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衆者,則受衆惱,譬如大樹衆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衆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傢,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傢,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緻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决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衆無疑故。時阿免樓駝,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余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决定無疑。’
  
  於此衆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免樓駝雖說此語,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衆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首頁>> >> 释家类>> 鳩摩羅什 Kumarajiva   中國 China   后秦   (350年4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