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释家类>> 袁了凡 Yuan Liaofan   中国 China   明代   (1533年1606年)
了凡四训
  「袁了凡居士传」
  
  (原文系文言文,为清朝彭绍升撰)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黄,字坤仪;江苏省吴江县人。年轻时入赘到浙江省嘉善县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县得了公费做县里的公读生。他於明穆宗隆庆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乡里中了举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进士,奉命到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刚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鲜,朝鲜向中国求救兵。当时的「经略」(驻朝鲜军事长官)宋应昌奏准请了凡为「军前赞画」(参谋长)的职务,并兼督导支援朝鲜的军队。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权,假装赐给高官俸禄与日寇谈和,日寇信以为真,没有设防;李如松发动突击,攻破形势险要的平壤,因而打败了日寇。
  
  了凡先生因为这件事当面指责李如松,不应用诡诈的手段对付日寇,这样有损大明朝的国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随便杀害百姓,并以头来记功。了凡向李如松据理力争,李如松发怒;不但不接受劝诫,反而独自带著军队东走,使得了凡所率领的军队孤立无援。日寇因而乘机攻击了凡的军队,幸赖了凡机智应对,将日寇击退。而李如松的军队,最后终於被日寇击败了;他想要脱却自己的罪状,反而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审判,终於在「拾遗」(谏官)的仕内,被迫停职返乡。在家里,了凡非常恳切,认真地行善直到去世,过逝时享年七十四岁。
  
  明熹宗天启年间,了凡的冤案终於真相大白,朝廷追叙了凡征讨日寇的功绩,赠封他为「尚宝司少卿」的官衔。了凡先生从当学生时,就非常喜欢研究学问,书不论古今,事不分轻重,他都认真研究,并且非常通达。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数,兵备,政治,堪舆等。
  
  了凡先生在宝坻县当县长时,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宝坻县当时常有水灾泛滥,了凡先生於是积极兴办水利,将三汊河疏通,筑堤防以抵挡水患侵袭;并且教导百姓沿著海岸种植柳树,每当海水泛滥,挟带沙土冲上岸时,遇到柳树就积挡下来,久而久之变成一道堤防。於是了凡先生又督导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沟渠,并鼓励百姓耕种;因此,荒废的土地渐渐地开垦,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种种杂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了凡先生家里并不富有,可是却非常喜欢布施,家居生活俭朴,每天诵经持咒,参禅打坐,修习止观。不管公私事务再忙,早晚定课从不间断。在这当中,了凡先生写下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用来训诫他儿子,就是后来广行於世的「了凡四训」这本书。
  
  了凡先生的夫人非常贤慧,经常帮助他行善布施,并且依照功过格记下所做的功德,因为她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因此用鹅毛管沾红墨水,每天在历书上做记号。有时了凡先生较忙,当天所做功德较少,她就皱眉头,希望先生能多做些善事。有一次,她为儿子裁制冬天的大袍子,想买棉絮做内里。
  
  了凡先生问:「家里有丝绵又轻又暖和,为什麽还买棉絮呢?」
  
  了凡夫人答:「丝绵较贵,棉絮便宜,我想将家里的丝绵拿去换棉絮,这样可以多裁几件棉袄,赠送给贫寒的人家过冬!」
  
  了凡先生听了非常高兴说:「你这样虔诚的布施,不怕我们孩子没有福报了!」
  
  他们的儿子袁俨,后来中了进士,最后以广东省高要县的县长退休。
  
  「袁了凡居士传」
  
  「注」
  
  (1)代用字:
  
  「俊」:如「俊」字形,「人」旁换成「土」旁
  
  「环」:取「环」字右侧,填入「病」中「丙」字的位置
  
  (2)本文输入和初校所据如下:
  
  了凡四训白话解释「精简本」
  
  著作:明朝,袁了凡
  
  演述:民初,黄智海
  
  整理:民国,王丽民(3)大阪魏世杰於1996年母亲节谨志
第一篇立命之学-1
了凡四训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译:我童年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命我放弃科举去学医,说学医可以养活自己,还能治病救人;并且学成一门技艺以博得声名,是你父亲的夙愿。我于是遵母命放弃读书而改学医术。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译:此后我在慈云寺遇见一位老者,长须飘拂,形貌伟岸,飘逸如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礼问候。老人对我说:“你是仕途中人啊,明年就能考中秀才,为什么不去读书呢?”我告诉老者原委,并请问老人家的姓氏府居。老人回答:“我姓孔,是云南人氏,得到邵康节先生《皇极数》的正传,天数应该传给你”。我延请老人到家里,并向母亲禀告。母亲要我善待老人。屡次试验老人的命数占卜,一一纤毫不差地应验。我于是起了重新读书的心念,与表兄沈称一同协商谋划。表兄说:“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学馆教学生读书,我送你去借读,很方便”。我于是拜郁先生为师读书准备应考。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译:孔先生为我起数占卜童生考试的结果为:县考能得第四十名;府考能得第七十一名;院考能得第九名。第二年去考,三次结果都与孔先生预测的吻合。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译:孔先生又为我占卜预测一生的祸福,说:某某年能考第几名,某某年乡试能考取廪生,某某年会试能考中贡士,此后某年,能当选四川一个地方的知县,在任三年半后,就应离职还乡。五十三岁时的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可惜没有子嗣。我一一抄录下来默记在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译:从此以后,每次遇到考试,其名次先后都为孔先生所算定。唯独孔先生算我当廪生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时当选为贡士,而当我食米七十多石的时候,学台屠宗师就批准我补选为贡生,我心里有些疑惑。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译:结果后来还是被代理长官驳回了,直到丁卯年,学台殷秋溟宗师见我在考场中的答卷,叹息道:“五篇策论,就是五篇上奏朝廷的奏议啊。怎么能让渊博通贯的儒生,垂老于书窗之下呢?”就依准县学的申请文书补我为贡生。至此连同以前的廪米加起来计算,正是九十一石五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译:我由此更深信升沉都由命定,早晚都有时节,也就淡然不去妄求了。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译:补贡后我进入北京国子监,在京城停留一年,成天只是静坐,并不读书求进。己巳年,我到南京贡院游学,没去贡院前,先去栖霞山云谷寺拜访云谷禅师。两人同在一室相对静坐,三昼夜没有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译:云谷禅师问我道:“凡夫所以不能成为圣贤,就因为妄念缠缚。你静坐三日,不见起一丝妄念,为什么能做到这点呢”?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译:我回答说:“我被一位孔先生算定了一生的命运,荣辱生死,都是定数,就是想要妄想,也没有什么可妄想的了”。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译: 云谷禅师笑道:“我原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你也不过是个凡夫啊!”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译:我问为什么这么说。禅师答道:“人如果做不到无心,就一定会局限在阴阳二气中,怎么会没有定数?但是只是普通人会完全被命数限定;大善的人,命数固然不能限定他,大恶的人,命数也不能限定。你二十年来,都被孔先生算定,但你并没有转动分毫,怎么能说不是凡夫呢?”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译:我听后问道:“照您这么说难道命数可以逃脱吗?”禅师回答说:“命是由自己掌握的,福是由自己求来的。《诗经》《尚书》中都这样说,的确是英明正确的训导。佛教典籍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陀的大戒,佛菩萨能以妄语来欺诳人吗?”
第一篇立命之学-2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译:我进一步问道:“孟子说:求而能得到,由于所求的在我内心。道德仁义是内心的东西,可以力求;功名富贵,是由命运决定的,我怎么能求得呢?”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并没有错,只是你理解错了。你不见六祖惠能大师说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六祖坛经行由品》),从内心觅求,与外在感无不通。从内心寻求,不单能求得道德仁义,也能求得功名富贵,那就是内外双得,求对于得到是有帮助;如果不能返回自身省察内心,而一味地向外驰求,那就如孟子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内外双失,寻对于得到就没有意义”。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译:禅师于是问我:“孔先生算你一生命运怎么样啊?”我据实禀告。禅师说:“你自己以为该得功名吗?该有子嗣吗?”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我反思省察良久,回答说:“两者都不应该得到。因为能考中科第的人,一般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却不能累积功德以赢得厚福;加上不能忍耐烦扰,也不能包容;有时因为自己才智过人就轻率鲁莽行事,言谈随意率性。凡此种种,都是福薄的表征,怎么适合考中科第呢?”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译:“地有肥力才好生长,水如果太清就没有鱼能生存;我过分喜好清洁,这是应该无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培育万物,而我易发怒,这是无子的第二个原因;仁爱为生发的根本,残忍为不育的根由,我爱惜自己的名节,常做不到舍己救人,这是无子的第三个原因;多言耗气,这是无子的第四个原因;喜好饮酒,这是无子的第五个原因;我喜好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育精神,这是无子的第六个原因。其余还有很多过恶,无法一一列举”。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译:云谷禅师说:“岂止功名由自己的福德决定。世间能享有千金资产的,一定是千金的人物;享有百金资产的,一定是百金的人物;应该被饿死的,一定是饿死的人物;天命不过因每个人的福泽而践行,何曾掺杂丝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译:“就拿生子来说,有百世的福德,就必定有百世的子孙来保有;有十世福德的,就必定有十世的子孙来保有;那些子嗣断绝的人,就是福德最薄的了。”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译:“你既然已经过错,就把向来不该考中科第以及不宜有子嗣的过恶,尽情改正洗刷;一定要积德,要包容,要和气仁爱,要顾惜精神。从前种种,如同昨日死去;今后种种,犹如今日新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啊。”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译:“血肉之身,确实有其命数,义理之身,难道就不能改变天命吗?《尚书太甲》说,上天注定的罪孽,可以脱免,自己造作的罪孽,就无法逃脱了。《诗经》说,圣贤的语言合乎天命,应该自己求得福泽增长(“无念尔祖,聿修厥得。永言配命没,自求多福”――《诗大雅文王》) 。孔先生算定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子嗣,这是上天给你的祸愆,仍可以改变。你?后若能扩展德行心性,勉力行善,多积阴德,就是你自己修得的福泽,怎么会不能享受呢?”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易》是为君子谋划以趋吉避凶的,如果说天命无法更改,吉怎么能趋向,凶又怎么能避免呢?《周易》开篇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这些话,你能信得过吗?”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译:我相信禅师说的,礼拜领受了教导。于是将以往做的罪过,在佛像前悉数发露出来。又写了一通疏文,先求能考中科第,誓愿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译:云谷禅师拿出一个记录功过的表格给我看,命我把所做的事情,按天记录下来。如果做了善事,就记多少数,如果做了恶事,就减多少数。并且还教我持诵准提咒,期望登科第的愿望一定实现。
  语余曰:符��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译:禅师又对我说:“符��家常说,不会画符,则被鬼神嗤笑。这其中的秘传,只是不动念而已。拿起笔画符的时候,先放下心中一切纷扰,一念不起。从念头不动的当下,点下一笔,称为混沌开基,再由此一笔一气挥成,过程没有丝毫的思虑,这样画出的符才能灵验。与此相类,凡是祈求上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通格。”
首页>> 艺术在线>> 释家类>> 袁了凡 Yuan Liaofan   中国 China   明代   (1533年16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