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科学家>> 李其荣 Li Qir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4年)
爱迪生传
  爱迪生生平
  一 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
  二 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三 “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四 把人类带进电光时代
  五 新的电气照明系统的诞生
  六 一场激烈的“电流战”
  七 让电影走出实验室
  八 “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九 在大战的动荡岁月里
  十 顽强追求
  十一 做有益的梦的梦想家
  附录:
  后记
爱迪生生平
爱迪生传 爱迪生生平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于1847年 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 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 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10岁时酷爱化学。11岁那年,他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开始了工作。12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从1864年至1867年,在中西部各地担任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安、韦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维尔、田纳西、孟斐斯、路易斯维尔、休伦等地。
  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它会受到欢迎的。然而,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
  1869年6月初,他来到纽约寻找工作。当他在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时,一台电报机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个能修好电报机的人,于是他谋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更好的工作。10月他与波普一起成立一个“波普——爱迪生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的科学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气说出口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钱,而经理给了4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培养出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也巧遇了勤快的玛丽,他未来的第一个新娘。在纽瓦克,他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还协助别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
  1876年春天,爱迪生又一次迁居,这次他迁到了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他在这里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电话和电报“是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从发明的想象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明成就”。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一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达到的登峰造极的成就。接着,他又创造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艺成就。
  他在纯科学上第一个发现出现于1883年。试验电灯时,他观察到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内有电荷从热灯丝经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年申请了这项发现的专利,但并未进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线电和电视。
  爱迪生又企图为眼睛做出留声机为耳朵做出的事,电影摄影机即产生于此。使用一条乔治伊斯曼新发明的赛璐珞胶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产生出运动的幻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试验电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请了专利。1903年,他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爱迪生为电影业的组建和标准化做了大量工作。
  1887年爱迪生把他的实验室迁往西奥兰治以后,为了他的多种发明制成产品和推销,他创办了许多商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后来合并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又称为通用电气公司。此后,他的兴趣又转到荧光学、矿石捣碎机、铁的磁离法、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德国的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祝贺。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庆祝大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过去。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为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爱迪生的文化程度极低,对人类的贡献却这么巨大,这里的“秘诀”是什么呢?他除了有一颗好奇的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当有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时,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他在“发明工厂”,把许多不同专业的人组织起来,里面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共100多人,爱迪生的许多重大发明就是靠这个集体的力量才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他的勤奋和创造性才能以及集体的力量,此外,他的妻子也曾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大唐书库 扫校
一 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
  想象力引发构想,而知识实现构想。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遇到困难时,我决不灰心……成功的三个
  条件是勤勉、努力和尝试。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 ),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翻开人类历史,可以发现,在科学技术史上有过种种发明或发现的人很多,但是像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有那么多发明,而且以84岁漫长的一生,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为发明奉献生命的,可说极少。正因为这样,围绕着这位天才发明家,热心的人们便对他进行有点儿传奇色彩的描述,更有甚者,竭力想在他的过去历史中也“发明”点什么新东西出来。那么,爱迪生传记中的时代特征是什么?他在什么环境中长大?他的少年时代又具有什么特点?
  爱追根问底的孩子
  一位传记作家曾这样说过:“越是伟大的思想家,时代的特征在他的传记中就表现得越明显,他的传记就越是自然而然地变成为历史。”
  我们知道,“18世纪是理性时代,19世纪是科学时代,20世纪是科学在人类物质的、智力的、感情的和美学的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性的干预的时代。”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科学时代。他诞生于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的一生与美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这是美利坚合众国及欧洲技术力量高速发展的时期,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需要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爱迪生则是这个科学时代的伟大发明家。有人这样评论美国这位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爱迪生不发明历史,但他的发明却为历史锦上添花。”
  爱迪生诞生的地方,是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当时的米兰镇,是有名的小麦集散地。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小麦被运送五大湖,它是必经之地,同时富庶的休伦湖的出口也在这里。有一家公司把航程从河口扩展了数公里,剩下的一段用来挖拙运河,可以通行载重250吨的船只。这地方因为是谷物的出口,所以拥有“西方敖得萨”之称。因此,造船业也很发达,使得这个小镇十分繁华。
  关于美国这位最伟大发明家的家庭,某些传奇故事是这样说的:爱迪生家一贫如洗。其实这不符合历史事实。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Ford )写道:“爱氏一家不可算是真正贫寒的,换句话说,他们始终是丰衣足食,住宅也好。人家说爱迪生出生赤贫,那简直是无稽之谈。”
  阿尔的祖先是荷兰人,于1728年从荷兰阿姆斯特丹移居美洲。
  阿尔的祖父约翰爱迪生由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站到了英王军队一边,不久,英军战败,所以,约翰不得已带着全家躲到了加拿大的新斯科舍。他在那儿以务农为生,并安定了下来。
  他的儿子——也就是阿尔的父亲塞缪尔·爱迪生(Samuel Edison ),在伊利湖畔的维恩那城经营旅馆生意,生活过得还算不错。在这城里有个名叫南希(Nancy )的女教师,她是苏格兰裔的加拿大人,由于她教学认真,颇受市民的尊敬。她引起了小塞缪尔的爱慕,于是这位旅馆主人开始向她求婚。后来他们的爱情日渐增进着,最后终于达到了沸点,便在1828年结婚了。结婚后,他们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才迁走。
  这一次他们又乘着“草原马车”再次迁徙,定居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塞缪尔在此经营屋瓦的制造和贩卖,生意还不错,夫妇俩过着幸福的日子。
  他的住宅是一幢带有顶楼小屋的红砖砌的平房。房子座落在山脚处,外观朴实大方。
  南希结婚后,前后生过7个孩子。在全家迁居米兰之前,南希就生下了4个孩子。此后,她又生了3个孩子。爱迪生是排行第七,也是他母亲所生的最后一个儿子。按照祖先长者的名字,爱迪生取名为托马斯,由于他父亲与阿尔瓦布雷德利船长私交甚好,便又借了这位船长的名叫阿尔瓦。爱迪生的全名叫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周围的人都叫他阿尔瓦,他的母亲喜欢叫他阿尔。
  他们一直住在这个淳朴的小镇,直到阿尔7岁他们才又离开。不过这个城市却令阿尔难以忘怀。
  虽然他并不完全记得这城市的一切,但是教堂的尖屋顶,宽阔的原野,家门前那棵耸立的大树等等,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里,当他年老时,他仍然清晰记得这些景象。
  小阿尔在米兰的轶事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首先,小家伙出世以后几乎从来不哭,总是笑。灰色的眼睛,亮晶晶的,看起来很聪明,不过头显得特别大,身体很孱弱,看上去弱不禁风。他常对一些物体感兴趣,然后试图用手去抓。他的嘴和眼睛活动起来,就像成年人考虑问题时一样。他从来不停止他已决定做的事情。他一学会走路,就无需人的帮助。这孩子的头发稀少,竖了起来,一点也不服贴,长得很难看。父亲看了不舒服就替他理了发,结果反而更难看,母亲也皱起了眉头。3岁时,阿尔瓦像一个大人思考问题时所做的那样,用手指理他的头发。
  阿尔的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孩子在小时候都有好奇心,喜欢问东问西。所不同的是,“阿尔比一般孩子更为好奇,并且有一种将别人告诉他的事情付诸实验的本能,以及两倍于他人的精力和创造精神。”就人们的记忆所及,他学说话好像就是为了问问题似的。他提出的一些问题虽然不重要,但不容易回答。由于他问的问题太多,他家的大多数成员甚至都不想回答。但是,他的母亲总是试图帮助他。一次他问父亲:“为什么刮风?”塞缪尔爱迪生回答:“阿尔,我不知道”。阿尔又问:“你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事都想亲自试一试。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由于阿尔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阿尔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阿尔经常到塞缪尔温切斯特(Sam Winchester )的碾坊去玩。一天,他到温切斯特的碾坊,看见温切斯特正在用一个气球做一种飞行装置试验,这个试验使阿尔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满了气,一定会升上天,那该多美啊!几天以后,他把几个化学制品放在一起,叫他父亲的一个佣工迈克尔奥茨(Michael Oates )吃化学制品后飞行。奥茨吃了阿尔配制的化学制品后几乎昏厥过去。阿尔似乎认为奥茨飞不起来是奥茨的失败,不是他阿尔的失败。
  这次事件不仅使阿尔的父母感到头痛,同时也震惊了附近孩子的父母,他们纷纷警告自己的小孩说:“不要和阿尔玩!”
  小孩子们听了父母的告诫,都不敢再和阿尔在一起,即使阿尔邀请他们,他们也只是以畏惧的眼光看着他,一步也不敢接近,有时几个比较大胆的小孩,甚至会唱着歌来侮辱阿尔,他们唱着:阿尔、阿尔,奇怪的小孩;阿尔、阿尔,他是个呆子;我们再也不和阿尔玩了。
  由于做这些事情,阿尔遭到父亲的鞭打。他的父亲认为,只有鞭打阿尔,他才不会再惹麻烦。他的母亲也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做错了事,你不鞭打他,他将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她不希望这种事情再发生在阿尔身上。虽然阿尔受了鞭打,但不能阻止他对一切事情发生兴趣。
  他6岁就下地劳动。爱观察,爱想问题,爱追根求源是他向新奇的大千世界求知的钥匙。村子中间十字路口长着大榆树、红枫树,他就去观察那些树是怎么生长的;沿街店铺有好多漂亮的招牌,他也要去把它们认真地抄写下来,甚至画下来。
  他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常给他带来麻烦。一次,他在父亲的农场里玩耍,点燃了父亲的仓库,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状况,结果仓库化为灰烬。阿尔干的事太糟糕、太危险了,不能不闻不问。阿尔为此遭到比以前更严厉的毒打。阿尔没有对父亲生气。在这以后,他似乎从不把疼痛看得很重。
  阿尔不久又出麻烦了。一次他与另一男孩游泳,过了一会儿,阿尔发现他一个人在这里,他等这个男孩转来,但等了好半天仍没见这个男孩回来。阿尔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对所发生的事什么也不讲,半夜里父母亲把他叫醒并问他的朋友怎么了。阿尔说:“我等呀等呀,他再也不回来了。”他的伙伴后来被发现已经淹死。阿尔不知道他本应该告诉别人已出的事情。这时,他的父亲开始觉得阿尔有些不正常,塞缪尔总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对别人造成什么麻烦。
  爱迪生7岁的时候,出现了一件对他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1854年,伊利湖南岸沿湖铁路通车,使得米兰运河的商船生意大减,并使生意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塞缪尔的屋瓦生意已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因此他们的生活日渐困苦。为了另谋发展,爱迪生一家又再度迁居了,可是这次并不用帆船牛车。他们乘火车到底特律后,第二天早晨就上了鲁比号航船。他们沿圣克莱湖岸绕行了一日,而后便溯着圣克莱尔河一直向上驶去。两岸所经处尽是浓林僻野兽类出没的场所。
  小孩们一会儿跑上甲板,一会儿又窜进船舱,注视着两岸的风景。他们遇见了印第安人驾的独木船或是装满木材的白底船时,便都欣喜不已。
  他们在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阿尔就患了猩红热,病了很长时间。因此,他的母亲在那一年没有送他上学。他只好留在母亲身边,独自一人玩耍。后来,阿尔的耳朵聋了,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
  塞缪尔在休伦新买的房子建在松林中的高地上,能看到从休伦湖流出的圣克莱尔河。这幢房屋有十几个房间,后面有马房,单只建筑用地就有4公顷,另外有40公顷的果树园。塞缪尔在这里经营制材和小麦买卖,也种植蔬菜。他把蔬菜和果园里生产的水果一起卖到市场,生意做得很大。虽然不再是米兰的富商,但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是绰绰有余。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塞缪尔还计划在家里的高地上造一座塔,供人们参观湖光山色,每人收费两角五分。这座塔建好以后,就在车站张贴广告。这座塔高约30公尺,立在塔上可以远眺那蔚蓝的休伦湖的水天一色,渐渐地向南消失去。湖中不断有汽轮、高桅船和各式各样的船只来往着,因此景色一刻万变,不可捉摸。参观的人,每天多到需要排队。阿尔成为这个塔的小管理员,向每位参观的人收费。在参观客多的时候,每天可以达到600人,所以阿尔非常忙碌。过了一些日子,参观的人数一天一天的减少,阿尔觉得无聊。阿尔对爸爸说:“爸爸,两角五分太贵了,如果减价也许又会有人来参观。”塞缪尔采纳阿尔的建议,将收费减到一角,可是参观的人还是不多。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说:“爸爸,在塔顶上,装个望远镜怎么样?”爸爸说:“想得好!”这座塔很快就装置了望远镜,可是参观的人数,仍然没有增加。这样,这座塔的生意也就无法再做下去了。阿尔变得无事可做。
  不过,在管理这座塔的时候,他对工作发生了兴趣。阿尔对父母亲这样说:“我想到镇上去卖菜。”父母起初不同意,由于阿尔向父母再三作出承诺,表示愿意吃苦,一定要干到底,双亲也就答应了。阿尔用车子载着家里所种的菜到镇上去卖。大家都对阿尔很友善。红萝卜、马铃薯、高丽菜的销路特别好。阿尔为人老实,不好的东西不卖出去,价钱一般也比别人的便宜。过了一些时,阿尔又从别的农家买进水果去转卖。生意越来越兴隆,阿尔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便雇了一位少年来帮忙。阿尔做卖菜生意,一年多就赚了500多元。
  由于他们全家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由于他的疾病,阿尔在8岁时才开始上学念书。进的那所学校,只有一个班级;校长和老师都是那位恩格尔先生。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老师还经常体罚学生。老师讲课枯燥无味,引不起阿尔的兴趣。因此,他从来没有好好的坐在椅子上过,老师在讲台上教课,他就在下面走动,有时还跑到外面去。
  有时候,他会收集附近人家丢弃的物品,而制造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并且带入教室,整天就玩这些东西,完全不注意老师在台上讲些什么。长期下来,老师感到很头痛,因为他往往妨碍别人的上课。
  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阿尔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阿尔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阿尔瓦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阿尔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阿尔,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阿尔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阿尔,要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
  回到家里时,母亲这样问他说:“先生说你是劣等生,你以为羞耻吗?”爱迪生对母亲的问话,回答得很巧妙:“不以为羞耻,但觉得悔恨。”他接着又说:“可是我要知道的事,先生一点也不教我,我不要知道的事,偏偏又教我起来。”母亲接过他的话说:“是呀!先生说你是低能儿,但母亲不以为然。你明天起,不要到学校里去了。母亲今天在先生面前已发过誓了:学校里当你低能儿,无法教育,我总得在家里好好地教育你。阿尔,我今天也应该和你立一个誓。母亲已立了决心,无论如何要使你成为世界上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发这个誓呢?”阿尔说:“母亲,我愿意发这个誓,我定要做番大事业,使现在说我低能儿的先生听了寒心。”
  阿尔的母亲接着说:“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老师,但我有两项约束。第一,你要做什么事必须先告诉妈妈,因为你做的事虽好,但也许会妨碍别人。你要知道,给别人惹麻烦是不好的。另外一件事,就是不可再去妨碍别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后你得好好的用功,妈妈要当你的老师,你必须认真听我的教导。”
  阿尔点点头,眼中充满了泪水,母亲紧紧地抱住阿尔,母子俩人脸上都闪烁着泪光,俩人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阿尔一生中只上过三个月的学。从那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爱迪生的母亲南希的决定是正确的。此后,爱迪生便在母亲的亲自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人类先哲的智慧思想。根据他母亲的固定计划,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在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他坚持每天学习。有一个当时和爱迪生同游的人记得“我们几个人在屋前正玩得高兴,这时门口出来了一个和善可亲的女人,衣着很朴实,戴了一顶时式的花边便帽。她对我们望了一下,和蔼地喊道:‘托马斯·阿尔瓦,可以进来上课了。’那孩子默默顺从着,跟了她进去,临走时回过头来带着怜悯的神态望望我们。在这美丽的夏日,而且还是假期中,硬要从游嬉中叫去读那枯燥无味的课本,这该是多么难受的事啊!”
  小阿尔虽然具有小孩喜欢玩的天性,但他不反对母亲的教育。因为母亲教给他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学习方法。她认为,多思比简单地死记硬背更重要,只要阿尔看得懂的书,不管多难的,都给他看。爱迪生的母亲具有高超的教育才能,她把家庭教育办得生动活泼。春天,树木抽出嫩枝时,她和儿子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边上课。夏天,密密麻麻的星星,庭院里一片葱绿,她和儿子来到高高的瞭望塔上,一面纳凉儿,一面读书。到入了秋,爱迪生又念上了《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这一类古典文学作品。冬天,天寒夜里,她又与儿子在一起围火授课。她讲地理,如同把爱迪生带到世界各地周游,穿洋过海,登山探险;她讲英文,又非常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她教文学,使爱迪生对雨果(Victorh ugo )爱慕不已。以至朋友们都管他叫维克多·雨果·爱迪生。在这些教育中,爱迪生深深地感到读书的重要,他说:“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他也认为,母亲是真正理解他的人,后来,爱迪生说:“我在早年发现了慈母是如何有益的。当学校教员叫我笨蛋时,她来到学校为我极力辩护,就从那时,我决定要给她争脸面,不辜负她对我的盼望。她实在是真正理解我的人。”
  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阿尔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Shakespeare )、狄更斯(Dickens )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Rich ard Green Parker )写的《自然与实验哲学》。这本书有好几百页,书中内容从蒸汽机到氢气球。关于那个时代的科学的知识,差不多都已包含在内,是中学毕业生也觉得难念的一本书。送给他这本书就好像向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爱迪生如饥似渴,认真读完了这本名著。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10岁。”
  阿尔10岁时对化学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休伦港自己的家中地窖里按照帕克的教科书做了实验。他向当地的店主要了许多空瓶,尔后回忆起来,竟有200只之多。他在一个个的瓶子里装了不同的化学药品。常常搞得险些爆炸,或是发生别的事故。他的父母既因此担惊受怕,又为自己的孩子能懂得这些事情而感到自豪。为了不致惹麻烦,他把地窖充当实验的权利,受到很多限制,特别是在他试验后杂物零乱地放着不加整理时,他母亲就命令他把仪器药品统丢出门去。但经他的苦苦哀求,她也觉得于心不忍,总是应允了他。本来阿尔在贮有毒药的瓶上总标着“毒”字以示警戒。后来她发觉别的孩子时常私自的来试弄药品,觉得危险还是很多,坚持要他随时锁藏起来。
  在母亲的启蒙下,阿尔在10岁时读完了吉朋(Gib -bon )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休谟(Hume )的《英国史》、席尔(Sear )的《世界史》。他还读过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 )的著作,很快,爱迪生被潘恩的真知灼见所吸引,并一直影响了他一生。后来他回忆说:“阅读那位伟大的思想家对政治与神学等问题的论述,我得到了启示。潘恩使我了解了许多新的问题。我可以清楚地忆起读过潘恩的著作后那种如见光明的感觉……对于潘恩,我抱有极大的兴趣。看一遍不够,我就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研读。”他还吃力地读完了牛顿(IsaacNewton )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这本书教他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这也就是他后来为什么成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而科学界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承认他的成就的缘故。读了牛顿的这部杰作,爱迪生开始蔑视数学,这种态度并非是由于他不必借助数学就能一眼看出涉及数字的许多问题的中心环节,而是因为爱迪生家的一伙朋友帮助他解释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的许多疑难。爱迪生后来记下了他的看法:“我立刻得出结论,牛顿如果少知道些数字问题,他的知识面就会更宽。我从此开始讨厌数学,并一直不曾恢复起对它的好感……我把数字看成是一种数学工具,可以用它完成推理的逻辑结论,但它并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结论。”数年之后,他宣称:“我不是数学家,但我在这一领域里的名次可以处于领先地位。”接下去,他的话更为贴切,也更加狂妄,“我能雇来数学家,可他们不能雇我。”爱迪生后来在财富的积聚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数学家的原因,乃是他夜以继日地实验。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的童年时代,人们对电的兴趣正如我们现在对宇宙旅行一样浓厚。对一切事物感兴趣的阿尔爱迪生,通过电报对电发生兴趣。
  电报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新事物。到阿尔11岁时,在纽约和几个城市远至芝加哥之间架起了电报线,约800英里。报纸上登载了用电报线连接美国的电报员的故事。
  11岁那年,爱迪生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他确信他也将要发明一种电报。但是,他需要钱买电器装置,而塞缪尔爱迪生的生意不好,家里无钱做任何而许多必需做的事。于是,爱迪生决定干干农活这一行,通过叫卖新鲜玉米和其他东西,获得几百元钱。
  1859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已12岁。这一年大干线铁路部分通车。该线从缅因州的波特兰起,至圣克莱尔河东岸的萨尼亚止。在河的西岸,开辟了连接萨尼亚与休伦港的轮渡;与此同时,又开辟了从休伦港到底特律的南北单线。铁路为爱迪生提供了机会。
  他听说在从底特律到休伦港的新铁路线上需要一个男孩在火车上卖水果和饼子,铁路上不付任何报酬,但可以用很少的钱买下食品,然后在火车上再用高一点的价钱卖出。阿尔要求得到这份工作。
  阿尔向母亲谈了自己的想法,但母亲加以反对。他的母亲想到了那些可能发生的可怕事情——火车失去控制相撞、翻车甚至翻个个儿等等。她也担心阿尔在底特律等火车时会遇见坏人。但是阿尔的父亲知道他没有那么多钱送阿尔上学念书,说阿尔在等火车时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阿尔想到的只是挣许多钱搞他的实验。
  经过和母亲的讨价还价,起誓保证,爱迪生终于在从休伦港驶往底特律的早班列车上当上了报童。据说,他当时曾这样对母亲讲:“妈,我是一蒲式耳小麦;我有80磅重了。”在爱迪生12岁那年,他结束了他的童年生活。
  休伦——底特律的报童
  阿尔爱迪生开始在火车上出售食品时,已是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孩。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一头蓬乱、稀少、褐色的头发。他穿的衣服并不新,保护的也不好,他似乎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花很少的钱买了一套衣服,由于衣服不太合身,很少穿它。他的母亲迫使他洗他的手脸,穿上干净的衬衫,但似乎没有人叫他擦他的鞋子。
  虽然阿尔对穿着不讲究,但人们喜欢他的外表。他总是希望手里有什么事干着,没事可干的时候,他可以到处休息。对他来说,睡几分钟所起的作用就好像别人睡了几小时一样。他十分爱忘事,因为尽管他有时也和别人在一起,但脑子里却总是在想着如何做点新鲜的事情。他和别人谈话或者玩游戏时,头脑里却常常忙于考虑其它事情。
  应该承认,天才就是天才,爱迪生赚钱的本事或者说他的发明天才,最早是在列车上当报童兼营水果时就闪现了出来。火车是在清晨7点驶离休伦港,10点抵达底特律,下午5点半又从底特律往回开,到了9点半才回到休伦港。爱迪生就在这班火车上当报童。这14个半小时的工作日对于年轻的爱迪生来说,有双重益处。他既能卖报赚钱,又能代销糖果。
  他认为,他似乎能够从出售糖果、食品方面赚到大钱。4小时后,火车到了底特律,他便去报馆批报,预备在归途上贩卖。火车到站后,小孩们便自动的跑来帮他叫卖剩下的报纸。
  不久,铁路当局又开通了底特律到格拉提渥加铁路线,车辆每天早发夜回,中途和那混合车交过。阿尔也安置了一个报童在这辆车上。后来他又每天早晨从底特律装运两筐蔬菜,火车到后,他的助手便把菜运到一个租下的由另一个小孩看管的摊上去。由于这些蔬菜比当地出产的好,需要量便大大增加。
  除了卖菜以外,他在这条铁路线上又发展了几种营业。农夫们把新鲜牛酪在车站上交给他,托他运到底特律去发卖。在各种浆果成熟的时节,他用低价将大批浆果批发到手,然后卖给底特律的果商。除了浆果外,他还贩卖各种应时水果。车上的人对于他的活动渐渐发生兴趣,一方面是由于对他工作的钦佩,认为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一位出色的商人了,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能够照批发价格买得货物。
  这时,干线上又增加了一节列车,在这车上爱迪生又雇了一个男孩作他的帮手。他每天能收入好几元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成人每天的收入。这样,不出数月,他已能在一星期内赚到20美元。
  下一步,他开始出售自己家周围菜园里的蔬菜产品。他曾说:“在火车上跑了几个月之后,我在休伦港开了两个店铺——一家出售期刊,另一家卖蔬菜、黄油和适季的草莓。一个店铺一个伙计,他们与我分享利润”。他也经常带他们到镇上餐馆去吃饭。
  他的营业收入相当可观,每天都能抽出一元钱交给母亲贴补家用。余下的除了吃饭以外,全用在买书和充实实验用品上。日长月久,他从没乱花过一分钱。
  火车要在底特律停留6个小时,每天火车进了底特律站,阿尔迅速把事务料理之后,就赶到青年人协会的阅览室里看书。不久那里就被辟为底特律公共图书馆。馆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籍,藏书有16000部。他到图书馆看书,一直到火车驶回的时间才离去。
  每当爱迪生静静地坐在图书馆看书时,母亲的话便在耳边响起:
  “牛顿和瓦特在学校都不算是优秀的学生,可是他们并不灰心,仍然继续不断的努力,最后终于发明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所以只要你好好用功,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发明东西。”母亲的话一直鼓舞着他,使他不断地向艰深的学问挑战。爱迪生在心中发誓:“我一定要好好用功,将来成为牛顿和瓦特那样的伟人。”
  爱迪生广泛地阅读,不断地追求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时间长了,上底特律的图书馆去看书成为爱迪生十分开心的事。不论刮风下雨,也不论身体多么劳累,他都坚持不懈,从不耽误。由于他天天去图书馆,他和图书馆人员也就熟悉起来。一天,管理人员问他读过多少书了?爱迪生说:“我已经读完第一架上的两层书了。”管理人员听后,不禁哈哈大笑,然后严肃地说:“我看你先后读的这两本书,内容是毫不相干的呀!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爱迪生说:“我是按照书架上的次序读的。我想把这里的藏书全部读完。”管理人员非常佩服年轻的爱迪生读书的毅力,但认真地劝他:“你的精神真令人钦佩,但读书要有个明确的目的,什么书都看,效果不好。你以后应选定一个目标,围绕着这一目标看书才好。”管理人员的劝告,使爱迪生深受启发,他开始懂得了学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的道理。从此,他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并注意学习方法。
  爱迪生立志:“长大后,我一定要盖一间很大的研究所,里面有这么大的图书馆和这么多的藏书。”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爱迪生一回到休伦港,就开始认真地做他的实验。
  虽然一天的工作已使他精疲力尽,但是一回到地下实验室,他就忘记了身心的疲劳,埋头做实验,如果有搞不懂的地方,他就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再到底特律的图书馆去查找有关资料。
  有时,他在图书馆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新的实验方法,回到休伦港,他就用新的方法从事实验。他完全陶醉在这种全新知识的领域中。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度的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1861年,美国围绕解放黑奴问题,爆发了南北战争。这时爱迪生已经15岁了。
  当时美国的铁路已很发达,但火车仍是旧式的,也就是由储藏室、抽烟室和载客室3节车厢组成一列火车。其中储藏室又分成3个房间,一间放货物和行李,另一间放邮件,还有一间是休息室。这间休息室由于空气不流通,所以并没有人到这里来休息,它就成了一个空房间。
  阿尔做化学实验必须等他回家之后才能在地下室做,因为他每天回家很晚,所以感到时间不够用。于是阿尔想到用车内空闲的时间来做实验。
  “如果把休息室改为实验室的话,在返回休伦港的途中,我就可以尝试这项实验了。”
  一有这种念头,爱迪生便迫不及待地想实现。但是火车的列车长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他一直找不到机会和他商量。爱迪生只得静静地等候良机。一天早上,那位列车长见到爱迪生,便微笑地向他打招呼:“早安!怎么这么早就在休息,是不是报纸全卖完了?”“谢谢你,全卖完了……列车长……”
  爱迪生认为这是最好的机会,因此鼓起勇气继续往下说:
  “列车长,我有一件事想和你商量……”
  “到底是什么事?”
  “我想借用那间空的休息室,不知道可不可以?”
  “你要那间空气不流通的房间做什么?当然可以借你使用,不过你要小心使用才行,不然一有损坏,我就不好向上级交待。”
  “列车长,真谢谢你!我明天就开始使用。”
  爱迪生很高兴,他郑重地向列车长表示他由衷的感谢。爱迪生就这样顺利地借到了那间休息室。第二天,阿尔就开始搬了些实验器材和药品到火车上来做实验。最初只有一点点药品,他把卖报的钱全部用在购买实验器材上,慢慢数目增加,变成一间完整的车内实验室了。
  他仍旧很卖力地卖着报纸,可是当他一进入实验室,就忘记了外界一切的事物,专注在自己的实验上。这时爱迪生虽然只有15岁,但是却已具备了向新事物挑战的精神。
  一旦开始做实验,就不能在列车内跑来跑去卖东西了,需要看住试验管内的药品反应。于是,阿尔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个时代美国小学在星期天和星期六都放假,就让闲着的孩子乘车,替自己卖东西。想到这办法,阿尔马上开始进行。孩子们也很乐意,因为他们能不花钱乘车旅行,又可以赚些零用钱。实行了这个办法,阿尔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这两天,便可随心所欲地做实验。
  想到的事情,马上就干,这就是阿尔的作风。一天工作结束了,阿尔付给小帮手零用钱。小帮手把别人付给他的钱交给阿尔,爱迪生从来不点数。小帮手问阿尔:“你为什么不点一下钱呢?”阿尔回答:“我相信钱数是对的。”
  他从来对钱不是很感兴趣,只是关心钱能买什么东西。亨利福特说:“不以蓄财为乐,是爱迪生的特色”。他相信他人直到他们证明再不能被信任时为止。
  1862年春初,爱迪生发现了一件事情,这也可以证明他敏捷的智慧。他发现报纸上如果载有战事消息,那么销数就大为增加。若是他能预先得到这类消息,那他便可以先宣传一番,引得更多的购买者了。他便这样的记在心中,他找到了一个《底特律自由报》的排字工人,和他约定在新闻稿送上印刷架之前,让他先看一遍校样。这样,爱迪生便可以提前知道第二天报纸的内容,判断一下能卖出多少报纸,然后再决定买进数。
  4月初的一个下午,阿尔在底特律站看见一群人正在看布告板上的新闻。阿尔读了广告板上的新闻之后,获悉许多人在夏伊洛战役被杀。他心想:“这一下,可不得了!”于是,他很快跑到车站的电信室,对电信员说:“拜托,拜托,请你马上拍电报给各站,要他们在车站布告张贴夏伊洛激战的消息”。由于这不是站长的命令,电信员正在犹豫,阿尔焦急地说:“请快点拍出去,像这样的消息,有必要争取时间告诉大家。凡是有家人在战场上的,一定很关心。如果你拍了,以后每天我送一份报纸给你。”电信员听说每天会送一份报纸给他,便马上开始拍发电报。阿尔随即跑去《底特律自由报》社。他对卖报的人说:“今天多给我1000份报纸,现在只有300份的钱,不够的明天付给你。”报社的人佩服地将1000份报纸卖给了他。
  阿尔雇了一个孩子帮同把大束的报纸搬往行李车上。火车开出后,他便把它们折叠起来。不久便到了6公里外的犹蒂克,这是火车离开底特律后的第一个小站。这里平时只能售出去两份,他想这次当可以增加到6份,于是在车子徐徐停下时挟了6份预备下车。他向窗外望去,不由的擦了一下眼睛,惊异起来。月台上竟挤满了客人,这时他们正等候着他的报纸。他以通常5美分的价格,售出去了40份。
  火车到克利门斯山站时,报价已由5分涨至一角。“汹涌的一群”(后来他曾这样描写过)等候着他的来到。这里本来只能销去12份,可是这次的新价格竟卖出去了150份。到休伦站时情形还是这样。在这里报价虽然已经涨至2角5分,大家都依旧急于知道会战的消息。
  爱迪生回忆说:“就这样,我一直卖到了休伦港站。我把剩下的报纸搬到了总在那里等我的马车上,并雇了一个小男孩坐在车后的报纸堆上,以防有人偷窃。然后以每份2角5分或更高的价格把所有剩下的报纸卖得一干二净。”
  当阿尔经过一个教堂时,所有的人都从教堂出来,想买他的报纸。每个人给的钱比他的邻居给的钱还多,一些人花1美元买一份报纸。没有什么比阅读在夏伊洛牺牲或受伤者的名单更重要。
  1000份报纸就这样全部卖光了。阿尔一下子赚到一大笔钱。
  他卖报回家后,平日总是给他母亲一个美元,但这一天他给母亲100美元。
  那一次卖报的成功,给爱迪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由此,你可以理解我当时为什么会把电报看成是最好的发明了吧。因为正是各车站站长在广告牌上写了电文,才有如此巨大的成功。于是我毫不迟疑地决定自己要成为一名电报员。”
  由于长斯卖报,爱迪生深深地体会到:报纸上的消息愈新,销路就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从报纸上得到最新的消息。南北战争期间,每个人都抢购报纸,想早点了解战争的消息。同时,搭火车的人也都想看些有趣的报导和读物以冲淡旅途的寂寞。基于这两点,爱迪生认为,若能在车内发行报纸,销路肯定不错。卖报的钱已经不能满足添置实验器材的需要,因此必须再多赚点钱才行。他想如果能自己发行报纸,一定能赚更多的钱。
  但是发行报纸谈何容易。不仅需要印刷机,还要有新闻记者。印刷机的价钱昂贵,爱迪生买不起;而且撰稿人必须是行家,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导,爱迪生更出不起高价来聘请这些行家。
  有一天,爱迪生走在底特律的马路上,在一家叫做路易斯的商店里发现一架小型的印刷机,这本是菜馆里印刷菜单用的。后来菜馆停业,便作价抵给了这家文具店。他谨慎地察看了一番,决定把它买下。他对老板说:“叔叔,请你以最低的价钱卖给我。”老板以不解的眼光看着爱迪生:“你还这么小,要印刷机做什么?”爱迪生并没有回答他,只是再一次地要求他说:“我一定要买下这部印刷机,现在我没有足够的钱,明天中午我一定带钱来,请你不要卖给别人。”说着就离开这家商店。
  他买到了这部印刷机,终于实现了发行报纸的美梦。爱迪生从来没有办过报,不懂报纸的撰写方式,所以便开始研究。由于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久,他就能写出很好的报导来了。
  报纸即将发行。他既是社长、记者、发行人,同时又是印刷工人和报童。办报的全过程都由他一个人包办,所以他的工作十分繁重。
  由于采访新闻和撰写报导需要很多的时间,所以他并不想每天出版。他把各地的主要消息收集起来,一周发行一次,并把这份报纸命名为大干线《先驱报》。
  《先驱报》有进取的意思,以此作为报刊的名字倒是颇合适的。由此也可看出爱迪生是个天资聪颖的孩子。
  《先驱报》是一种小型的周刊。这份报纸是对开版,比许多报纸小,但内容丰富,颇受读者的欢迎。阿尔以每份8美分的售价卖给别人,每天大约有400人买它。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是在铁路上工作或是住在铁路附近的人。报纸登载了有关铁路沿线和在铁路上工作的人和他们家庭所发生的事情。爱迪生回忆说:“我的报纸纯粹是铁路新闻,出了车厢,大概没人发生兴趣。但是我对自己的创造感到十分自豪,把自己看成是地道的报人。我的新闻经常是‘詹姆斯溪车站的行李长约翰罗宾逊昨天摔下站台,一条腿受伤。他的同事都表示同情。’或者是:‘伯林顿三号机车已进厂大修。’”他自己讲,也有一些更吸引人的新闻,如在“出生”栏下就有:“A·利特尔的妻子在底特律枢纽站G·T·R休息室里生下了一个女孩,此为第二十二例。”
  亨利福特回忆说:“爱迪生常有一种才力,就是他只要用几个字,便可以把他所要讲的意思完全写出;并非常简洁。他的思路既清晰,无怪乎他的文章亦条理清晰了。”
  不久后,大干线《先驱报》传到国外。那是因为有一回,一位叫乔治斯蒂芬逊(GeorgeStevenson )的英国工程师搭乘了这班车,觉得这份小报很不错。这位工程师说:“少年人能发行这样的报纸,真不简单,我想买1000份带回去。”一次订1000份这是头一回。阿尔很高兴,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不做,赶印了1000份卖给那位工程师。这位英国工程师拿走阿尔的《先驱报》回到英国后,在世界第一流的《伦敦泰晤士报》上大肆赞美爱迪生的出版物——把这份小报称作第一种在火车上出版的报纸。
  像这样有名气、畅销的报纸,阿尔突然决定不办了。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是有一次,阿尔和人家商量要怎样才能增加周刊的发行量,那人告诉他:“想增加发行数,要多刊载一些读者喜欢的杂谈。人们都喜欢知道他人的秘密和失败经过。如果有这一类的内容,大家觉得有趣,就会买了。”
  于是,阿尔和一位朋友开始办起了另一份报纸,该报取名为《秘闻报》。他将附近镇上一些有趣的传闻或他人失败的经过都登了上去。该报自然很受读者欢迎,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地增加了,但却使那些被刊载的人非常恼火。休伦港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他的故事被登在《秘闻报》上而十分恼火。一天晚上,他在圣克莱尔河旁遇见阿尔,十分生气地对阿尔说:“把这些事登出来,实在太不像话!”这人抓住阿尔,凶狠的骂过之后,又将阿尔丢进圣克莱尔河。因此没多久,阿尔就停止了对《秘闻报》的发行。
  阿尔在火车上自己办报,传递铁路沿线有关南北战争的消息、市场动态、物价行情等,从采访到排版、印刷直至出售,都是他一个人。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恰好说明他是一位“刻苦坚毅的天才”。亨利福特对爱迪生曾作过这样的评价:
  “我不是说青年的爱迪生能破天荒的在火车中印刷报纸,也不是说他能在这样幼年时候办成第一流的报纸;却是说他有一种不可遏止的意志去成为科学家。并能运用他的天才向各方面进展;使自己能够赚钱去实行他真正的工作。
  “当时,他还不知道他的真正的工作是什么,但他已知道一定先把物质的性质弄清楚,才能够利用物质。他不只是一个聪明能赚钱的孩子;他去赚钱不过是想达到目的。他的金钱除了维持简单生活之外,都用来供给买书籍买化学用品”。
  爱迪生买了许多化学用品,放在火车间里,在逢着空暇的时期,努力于化学的研究。那时,人们常常看到,一个不修边幅的少年,在车厢试验室里一手翻看着化学课本,一手配制着什么药品。有时又在摆弄着电池和不少瓶瓶罐罐。德国大学教授弗瑞森斯的《定性分析化学》英译本,成了他在颠簸的行车中潜心钻研的内容。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火车开到离休伦港约10公里的地方,经过曲折的路基,因为路轨辅得不很完善,车身忽然震动起来。有一样东西砰然一响,落在地上。正埋头做实验的阿尔急忙回头一看,原来是实验室里放磷块的玻璃瓶由架子上翻下,瓶子打得粉碎,那块磷因摩擦而起了火,把车厢地板也燃着了。爱迪生吃惊不小,连忙把自己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想扑灭那火,可是火势不小,愈烧愈烈。他正在束手无法之际,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史蒂文森(AlexanderStevenson )的铁路业务员推门进来。史蒂文森对阿尔一直友好,但当他看到此景,由不得生气了。史蒂文森一将火扑灭,就在阿尔的耳部重重打了一巴掌。等到车抵次站,他便对阿尔说:“火车里不能留这样危险的东西,而且一刻也不能再留,快去快去!”他不由分说立刻勒令阿尔下车,并把所有的实验用具,印刷机、铅字、桌凳以至书籍、衣服等全都抛到车厢外。
  阿尔无法,只得转回家去。他在火车上闯祸的事,早已传遍家乡。有人甚至添油加醋地说,他差一点把整个列车烧光了!只有母亲完全了解儿子,不相信那些流言飞语。当他走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看见母亲怀着急切的心情,正在门前等他。爱迪生心中的委屈和痛苦,顿时烟消云散了。他回到母亲的怀抱,浑身又有了无穷的力量。
  母亲重新替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场所。为了防止意外,新实验室重设在顶楼上,地窖里只堆放器材和杂物。在这个新的实验室里,爱迪生开始进行电学实验。
  依据有关他的生活的最早出版物的说法,爱迪生的耳朵是被车长打聋的。爱迪生本人也曾一度默认了这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有一天,他正在做化学试验时,偶一不慎,旁边所置的磷,倒于地上,突然间火即沿烧至床上,他受惊急忙逃出,但不幸身已负伤,爱迪生的耳聋,就是此时遭祸的。”
  但是,他在晚年又作过另外一种描述。由于一群人买报,所以他没有赶上火车,等他来到月台,火车已徐徐开动。他写道:“我追上列车,抓住了车后的扶梯,但无法攀上去,差点被甩了下来,因为那时的列车扶梯离地面很高。一个列车员来了,他抓住了我的双耳,就在他往上提的时候,我觉得耳朵里出现了破裂的声音。自那以后,我就聋了……如果说是那位列车员伤害了我的听力,那也是因为救我的命。”
  爱迪生起初只感到耳部疼痛,后来发生了微弱的听力受阻,随着年纪的增长,症状也愈加严重,最后就完全聋了。至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至今仍是个谜。有人说是猩红热的后遗症,又有人说是遗传。不过,爱迪生在他漫长的一生中饱受耳聋之苦却是无人否认的。但他能变害为利。
  阿尔在少年时代也常常玩些孩子们的游戏。其中之一就是“电报游戏”。他对于电报术,第一次是在帕克的《自然与实验哲学》上学到的。在那本书上有10页左右的篇幅讲到模尔斯的伟大发明。他读过这本书后便学着架设电线,装置仪器,开始试验电报。
  当时,美国小孩子们对电报感兴趣的很多,成千的孩子都在他们的地窖中,顶楼上或是木屋中进行着这不可思议的实验。洗锅的铜底和火炉的锌垫都被拿了当业余设计的电池极板。
  有一天,阿尔向一个报务员问道:“电究竟怎样会传送音讯?”没有人能解释这奇怪的现象。
  离爱迪生家半里远的树林中住着一个叫华德(Ward )的铁路工人。他的继子詹姆士坎西(James Cancy )非常听从阿尔的话。詹姆士对于电报术,也特别感兴趣,阿尔便要他一同工作。由于没有出售电报材料的商店,什么都得自己做。阿尔收集了好些攀烟囱管的铜丝,他便把它们攀在他们两家的屋顶上。他们在树枝上离地七八尺处把电线架设起来,用玻璃当作绝缘器。小孩们看着这些电线全都望而生畏,因为爱迪生曾警告过他们,不要接触这些电线,否则就会遭到可怖的命运的!
  这些机件全是用手制做的。电磁线圈的电线外面包了些破布,算作绝缘。零星的金属片用来充当电键。
  最困难的是电源,首先试用的是摩擦法。他们捉住了许多只猫,想摩擦猫皮产生电流。但是,猫给用力摩擦后,挣脱了阿尔的手逃走了。“用猫还是不行。”阿尔再去查书,自己动手制造简单的电池。产生的电流虽弱而肉体的痛苦却可免去了。
  一天晚上,他们两人开始试验通报。坎西在电线那头发报,阿尔在电线这头收报。长短不一的嗒嗒声,在夜深人静时分显得格外清脆悦耳。电报机在开始工作了!几天来他们每夜工作得很晚,父亲关心阿尔的身体,规定他在晚上11点必须睡觉。
  这一限制给年轻的阿尔带来了麻烦。他的报纸通常总得在11点才能卖完,如果在11点睡觉,他就没有机会做实验了。于是阿尔又想了一个计谋。平时阿尔晚上回家后,他父亲总是看他带回的《底特律自由报》。这时阿尔思索着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新闻像底特律报馆那样的经过电报线传进屋内呢。坎西能够发,阿尔也能够收,那么这11时必须睡觉的限制就可以取消了。
  计策进行得很成功。阿尔把报纸送到华德处,马上赶回家来。他告诉父亲报纸全卖完了,可是他能从电线上把新闻探得来。塞缪尔说道:“也好,去试试看吧。”
  因为事先已经和坎西约好了,所以对方马上回电。最先是战场的消息,再来是议会的新闻,以及加州发现新油田等等。阿尔马上把它写成文章。“啊!这真方便。”父亲大感惊叹。他们父子俩人竟迟至午夜1时才就寝。第二夜他们又继续冗长的谈话,第三夜还是如此。这时塞缪尔准备妥协了。他告诉阿尔,只要他能够照常把报纸带回家,那么他就不再干涉他的工作时间。报纸马上又在家中出现了,阿尔每晚都和坎西玩“电报游戏”。
  关于摩擦猫毛发电的事,后来有人认为不可能。像阿尔那样有学问的人,怎么会想用猫来生电?曾经有人问这位发明家,究竟是真是假?
  发明家笑着说:“我少年时代的事情,传说很多,有些事情,连我自己也不晓得。那时候,究竟有没有摩擦猫毛生电我不记得了。总之这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不过,或许擦过也不一定。不管怎么样,那时候的我,确实是个很顽皮的孩子。哈哈哈……。”
  阿尔对拖动火车的机车头构造也很感兴趣。他曾参观过设在波特——休伦的大干线铁路机械工场,他在火车上时,只要有空就钻进机关室,向火车司机寻问锅炉或齿轮构造的问题。后来阿尔就想自己试开机车。阿尔时常向司机请求,但每次都被司机拒绝了,司机总觉得,小孩子开车太危险。可是有一天,司机由于跳舞跳得很晚,非常想睡觉,便答应了阿尔开车的请求。司机对阿尔说:“从这里向前,有一段路是直的,你可以开开看。”
  阿尔高兴地动手开起机车来。司机跑到后面去,马上就睡熟了。阿尔开着带有7节车厢的列车,以每小时12公里的速度行驶。阿尔是头一回开车,自然觉得很开心。没多久,锅炉里的水流出来了。如果没有水,锅炉就会爆炸。阿尔赶紧去叫司机,可是司机睡得很熟却不想起来。阿尔大胆地将阀门关紧,使蒸汽减少。没多久,又从烟囱喷出泥水样的东西,弄得机车和阿尔一身漆黑。过了一会儿,泥水不再喷了,直到这时司机还没醒来。
  阿尔下决心开到终点。他曾看到司机不时打开油瓶加油,阿尔心想也该加油了吧。好不容易加好了油,盖好盖子,人也非常疲倦了。后来司机叫阿尔打开油瓶的时候,先把蒸汽关好。喷出黑泥水是因为锅炉里的水增多,使得煤和油都给压出来了。阿尔不懂这样做,一直让蒸汽去吹,吹得浑身漆黑。到终点站时,站上人员发现阿尔满身漆黑,一个个不禁大笑起来。
  阿尔在他12岁至16岁时,在底特律至休伦线火车上做报童,其主要活动是贩菜,研究化学,车上贩卖,学习电报,读书,自编大干线《先驱报》。如果他后来不被撵出车厢的话,他的铁路生活和新闻职业究竟将继续到何时,那就简直无从臆测了。
  回到前面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爱迪生是在密歇根一种与一般传说相反的“繁荣、巨变、美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大唐书库 扫校
首页>> 艺术在线>> 科学家>> 李其荣 Li Qir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