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神魔志怪>>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清代  
天女散花
  十二回,不題撰人。亦西遊故事
第一回 極樂天大佛論道 情天女應敕散花
  上蒼惟望人皆善,福壽天時享受同。
  天女散花,乃西天佛祖鑒於世界善少惡多之舉。如來為佛傢之祖,老君為道教之宗,天女乃天宮之仙女,被如來佛祖請其散放天花,查禁妖孽,試閱世人之善惡,化除愚蒙之凡心。所以,這部小說從唐三藏到西天佛國取經之後,發出來的一段故事。唐三藏脫了凡胎,回到東土唐朝,唐太宗不勝欣喜迎接。開經之後,唐三藏及諸徒弟仍往西天佛國。
  如來佛淨坐雷音寺寶殿蓮臺當中,兩旁三千諸佛、千八伽藍、五百羅漢、八金剛、四菩薩,排立森嚴。如來佛即嚮諸佛說道:“去年今天,乃唐三藏到來取經之日。今年又到了這一天,本佛祖曾派執殿金剛駕雲護送,至今尚未回來,不知途中有何險處?”大首羅漢啓答道:“佛祖放心,執殿金剛既駕雲護送,必無危險之處。況唐三藏已脫凡胎,他那三個徒弟皆是神通廣大。想路途遙遠,到唐朝必有許多耽擱的。”正在談論之中,忽見金剛帶同唐三藏等落下云頭,謁見如來佛。如來佛見了大喜,便問至唐朝見君情形及路上經過的事。唐三藏啓稟道:“小僧昔年奉唐君之旨到西天極樂世界取經,一來普度群生,二來教化世人,誰知在途中受了八十一次苦難。今蒙佛祖慈悲,另眼看待,又派金剛佛駕雲護送。今仍來至佛祖臺前繳旨定奪。”如來佛道:“唐聖僧,你乃真心善士,耐苦守勞,不辭跋涉之艱,取經度鬼度人,升為西天佛國誦壇功德佛。孫悟空升為鬥勝金剛,豬悟能升為淨壇使者,沙悟淨升為金身羅漢,白竜馬升為八路天竜王。”如來佛逐一升賞畢,唐三藏等衆皆叩謝,各應職任而去。
  如來佛因此發生試禁善惡之心,即嚮諸佛提議道:“今番據唐三藏所稱,一路來有許多妖魔鬼怪為非作歹,殘害善良,實在可惡之極。本佛祖欲設法制度,爾等諸佛中可有什麽善策麽?”當下並無答應之聲。衹有大首羅漢走近蓮臺,聲言道:“老佛祖發慈悲之念,這是我們佛傢的本意。衹要降一道法旨,派一靈幹的伽藍,往天宮瑤池請下天女,采取鮮花十萬八千朵,攜帶仙娥等挨次往各處,見妖魔剿滅警化,見善良散花消災。因那些妖魔專愛美色,故以天女試察若輩孽心。若有道德之神人,及修真之妖精,見了天姿仙容,必不心動意亂的。”如來佛聽了大首羅漢的話,頗以為然,即降法旨道:“就依你之言而行。左侍伽藍可領本佛祖旨意,到瑤池仙宮請來天女,有事商量。”左侍伽藍領了佛旨,出了雷音寺,駕起祥雲走了。這是如來佛宣旨畢,即命諸佛各歸靜修室,打坐蒲團。當下諸佛遵旨散去。正是:佛有慈悲之念,人無好德之心。
  話說瑤池天女宮,這日正當七月七日清晨,衆天女皆聚會議論,欲與天孫女賀喜。天孫女似覺羞而不見,辭卻衆仙女:“勿行舊俗套。萬古千秋年年如此,何必要作羞人的賀喜?”那第五天女笑道:“雖然年年如此,但是一年之間你與那牛郎離別了三百六十日,好容易巴望到會逢佳期,自然有一番離情相敘。”天孫女面紅過耳,恍如映出桃花,聞得天女說出許多取笑的話,便勉強說道:“且夫婦之間乃天倫之常事,不算是什麽奇見罕聞之事,凡人尚可無拘無束,何況我們在天宮的夫婦?不過因那年受玉帝之責貶,因而有七夕相逢之事。此節流傳凡世,凡世以為千秋風俗。但在我們天仙之中,本不應有凡心之事,所以玉帝衹許一年一夕相逢,這是我們極情願的事。”第五天女聽得天孫女對答之語,頗有道理,當即誇贊幾句。
  當下,衆仙女互相談話之間,忽有守宮仙娥進來稟報道:“宮外有西天佛祖差來一位伽藍,聲稱要見天女,有事面稟。”衆天女命仙娥將伽藍請進。少時,伽藍走進天女宮來,至瑤池階前。天女問其有何佛旨,伽藍便將如來佛有除妖免災之念,請天女散花的事,說了一遍。衆天女聞言,皆推舉第五天女往西天佛界,面與如來佛接洽一切。天女依允,即命伽藍先回西天轉稟如來佛,說天女頃刻就到。那伽藍得命,轉出天女宮,仍駕雲頭直往西天而來,以情稟報如來佛,暫且慢提。
  但說第五天女被衆天女推舉應如來旨邀,衹得整理仙裝,帶同四個仙娥,告辭衆仙女,出了天女宮,駕着五色祥雲飛往西天。立在雲頭上,天女因自嘆道:“凡世那些深山野嶺雖有數百年之精妖,可惜這些逆畜不想修成正果,得道升天,衹知有了一點妖法,就要作怪弄勢,輕舉妄動,一心想受快活。照這等道理看起來,還是上天不應有好生之德。早知這些畜物成精作惡,當以雷電置於死地,倒也免了後患。實在可恨而可惡!”天女自嘆,思想之間不覺已到西天雷音寺前。天女與仙娥下了雲頭,早有伽藍前來迎接,帶入雷音寺寶殿。
  如來佛見天女到來,便合掌相迎,邀坐一旁,即命伽藍奉上甘露茶。如來佛笑道:“今勞天女之跋涉,實因普度群生之事,與天女商量,纔可辦理穩妥。”
  要知天女如何對答,且看下回分解。
   
第二回 駕祥雲慧眼察看 流沙河蝦魚大戰
  再說如來佛對天女說了情由,天女答道。“方纔佛祖有旨相召,仙奴即知唐三藏取經遇難的情形。但是佛祖欲除惡嘉善,這是極容易的事。惟有散放天花,遇有高人善士居處,方可散花免災;遇有妖精作惡之處,則宜掃除惡孽,决無散花之事。”如來佛道:“天女之言頗順天理,就請採集仙花十萬八幹朵,實行便了。”天女道:“謹遵法旨。但仙奴須要復回返宮,以情轉奏玉皇,然後再來採集仙花,攜往東土,檢查善惡散放纔是。”如來佛聞言,點頭稱是。
  天女告別,轉身去了。仍駕雲頭進入天門,先到通明殿謁見玉皇,便將如來佛欲除孽嘉善、散放天花的事,奏了一遍。玉皇聞奏,又奬勵了幾句,準奏施行,但囑咐:“遇有善惡之處,劃分界限,再以呈奏,然後下旨着風神、雨神、值年太歲等,分別降災降福。”天女俯首領旨,退出通明殿。
  返到天女宮,會見衆仙女,已不見了天孫女,知其往天河西與牽牛郎相會去了,便告知其餘衆天女,現今如來佛欲請下凡散放天花的事。衆天女皆異常歡喜。天女即告辭,帶同四仙娥駕雲直往西天來了。
  到了雷音寺,又會唐三藏,談問途中的情形,天女逐件記在心中。之後即帶領仙娥往甘露寺極樂花園,采了十萬八千朵仙花,滿貯花籃之中,即告辭諸佛,同四位仙娥攜帶花籃騰雲嚮東而去。
  天女登在雲端,放眼四下一看,衹見凡界有喜氣,有悲氣,有怨氣,有殺氣,同衝半空。天女見了,衹是感嘆不已:“可見人心善惡不等,世道腐敗衰垂。”又見凡在佛境,俱是安樂無憂。但是散放天花,須覓一道德高尚之處。不一時,出了佛國境邊。
  又飛行半日,忽見一條沙岸之河。河中有許多男女混雜沐浴,個個赤身露體;兩岸尚立有許多男女曬日遊戲,亦無半絲遮身。天女見了這等情形,甚為忿恨,便嚮四仙娥道:“你們看見這河中及兩旁的男女麽?”四仙娥齊聲道:“這必非人類,大約是河中的魚蝦,日長年久吸受日月精華,已成精怪,故在此變人作戲。”天女聞言更加忿恨,即命撥開雲頭,一齊落下凡塵,欲嚮一群男女責問情由。
  哪知這些男女見了,大為歡喜。其中有個男子叫道:“不知哪裏來的五個花容月貌的女子?我們可上前,勸令加入此間。”有的說;“不要勸令加入,可拘來作樂伴歡。”此時,河中之男均皆跳上岸來,個個眉花眼笑的,欲來勾搭。天女見得彼衆如此無理,便駡道:“你們這些妖精,在此赤身裸體,男女混雜,全無人道之資格,還敢來調戲天女?快點化現原形,各歸巢穴,上天還可以恕爾等之罪;如不遵命,頃刻間教爾等亡身滅跡!”那些妖精聞得天女之言,俱各發怒,欲上前動手舞腳。有兩三個尖頭老者攔阻大衆妖精,上前嚮天女說道:“我們乃是沙悟淨的徒子徒孫。他從前本在此河中為王,係被唐三藏收伏為徒,刻下已在西方成為羅漢。且我們大衆皆是河中的魚蝦龜鱉,亦為數百年之根基了,所以個個能變人遊戲。”天女聽得此言,驚訝道:“原來沙悟淨還是此處出跡!爾等既知沙悟淨成為羅漢,他因改過從善所致,爾等尚在這裏橫行無忌?我看起來,非但不能成仙成佛,難免打在地獄受苦。我乃天宮仙女,就為唐僧取經之後,如來佛得悉爾等妖精不習正道,故命我來制度你們的。”
  那些魚蝦精聽了天女說的一席話,俱要上前施行無禮。即被天女吹了一口仙氣,立時那些妖精一齊昏倒河中,化為原形。衹見一河中俱是魚蝦龜鱉,岸上衹有兩三個尖頭老者未曾倒下。原來這兩三老者稍有道德,年數頗深,衹是大吃一驚,見勢不妙,衹得跪求饒命。天女見了此等光景,心中又恨又喜,便嚮兩三老者道:“爾等雖知認罪,但是這等裸體醜形,不能見我談話,趕快以物遮身!”兩三老者聽得此言,恍然大悟,便各彎腰抹泥糊身,立時搖身一變,忽然滿身衣冠周全,同上前去,拱手行禮。天女冷笑道:“爾等這些妖毛怪術竟敢在我面前作弄?”即用了定身法,將三老者定住,不能伸動;復轉身,令隨來仙娥將帶來一種黑仙朵抓起一把,撒入河中。頃刻間,河中的魚蝦龜鱉個個仰腹朝天,這是斃命的現象。天女知道除了妖患,便要起身。那三者哀叫道:“我等知罪。請求天女將我等發落,或死或活,聽從尊便。豈能教我們死不死、活不活,枉受罪呢?”天女欲行又止,復嚮三老者退了定身法。立時,三老者倒身下拜,並雲:“自此改過從善。”天女道:“論爾等之罪惡,勝於大衆,況有裸體觸犯神靈之罪。姑念爾等悔改前非,着爾等在此看守沙河,另造渡河舟一艘,專渡來往行人,不可取索分文。爾等即可培植福田,不愁將來不成正果。”說罷,飄然而去。那三老者乃龜鱉鱔魚之妖精,聞天女教訓之語,各皆謹遵仙命,不敢口是心非;況親見大衆魚蝦精立刻全亡,固然寒心。自此,三老精撐舟渡人,日夕不倦。正是:作惡難逃天數,行善自有神知。
  天女帶同四仙娥仍駕祥雲,再嚮前行。正走之間,有一仙娥嚮天女說道:“天女,今番散花免災,查滅妖孽。今日既見大衆魚蝦妖精均置於死地,何獨留三老精,這是什麽緣故呢?”天女道:“我今除大衆妖精,留兩三老怪,還是存上天好生之德;況這三老怪自悔前非,諒若輩不敢再蹈前愆。如有仍然執迷不悟.待其惡貫滿盈之際,自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那四仙娥聽得天女之言,無不稱為有理。少時,又到了一座奇聳的雙峽嶺。天女朝下一看,但見:要知何物,且看下回分解。
   
首頁>> >> 神魔志怪>>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