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為雷士先生寫小傳的人,曾這樣寫過:一個中年人,獨身,身體永遠是不甚健康到使人擔憂,他的工作是用筆捕捉這世界一時代人類的姿態到紙上。
因為是元宵,這個人,本來應當在桌邊過四小時的創作生活,便突於今天破壞了。先是想出門到某一個地方去看一個朋友,到臨出門時又忽然記起今天是一種佳節,在這傢有主婦與小孩子的家庭中,作一不速之客真近於不相宜,就又把帽子擲到房角書架上,仍然坐到自己工作桌前了。
心裏有東西在涌,也說不分明是什麽東西。說是“有”,不如說是“無”。他感到的是空虛。心情不能嚮任何事寄托,如沉溺的人浮在水面,但想抓定一根草或一支葦,便仿佛得了救,他於是在思索所有足以消磨這一天的好辦法。凡是辦法他全想到了,在未去實行之前,先就知道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到後就衹有癡坐在那裏,面對窗格數對窗墻上的土蜂窠出入孔的數目了。
那覆在墻上如一堆牛屎的土蜂窠,出入泥孔道是六個,其一尚仿佛如普通許多地方之小北門,雖有此道,卻用物堵塞,禁止出入,為取吉兆那樣子。他望到蜂窠出神,不知道究竟這泥球內有無生物,假使是有,這些蜂子又正在作些什麽事,思想些什麽。他願意知道它們多一點,但做不到。他其實,何常不願意也多知道自己一點呢?但自己空虛的心情,是已分明了,如何將這空虛離開身邊,如何把生活變成如一般人那樣,既不缺少興味,也不缺少快樂,他可永遠不清楚了。
仿佛煩惱來了,就工作,不能工作也儼然做着工作的樣子,一面想,這是往日的辦法。有了這辦法,生活在本身上雖找不出意義,但另外,間一翻翻文件盒裏的成績,似乎是這樣仍然可以單獨活下去了。且當想到一切過去的偉大前輩,是如何在刻苦中度着日子,又不禁興奮起來。想到在生活上苦戰的英雄瘡痍滿身的情形,再看看自己,則又不禁臉上發燒。在另一時,自己的行為,不就已經給人說過這是“英雄”這是“戰士”了麽?過去的,另一時代的戰士之流,是不是也就相差不遠,那不可知。然而所謂享樂者徒衆,他將用什麽方法在什麽情形下消磨着這每一天呢?明燈華筵周旋於女人之間,回來則頭痛心煩;或留心自己臉上一點粉刺,便每日照醫生所囑咐做事;或為一件衣和縫工吵嘴,不能自休……這裏就無處不可以得到人性的真實源泉,鄙視、憎忿、無端的傾心與有意的作偽,隨時隨處可遇。這些人,自然也就不缺少着那所謂煩惱,然而所煩惱者,當為另外一事,不比這時的他是十分顯明的。這時的他一事不能作,即空想,也倦於展開。
一個思想粗糙的人,他的行為將近於荒唐,一個思想細緻的人,他可以深入人生,然而一個倦於思想的人,他是衹有幻滅的悲慟咬他那顆心的。
他低頭坐下,望了望腳上的皮鞋,鞋為新置,還放光,鞋底邊的綫尚不曾為泥弄髒。因為鞋,想起買這鞋那一天,在那鞋店外邊,見到的一個女人苗條身體,看女人仿佛近於暗娼者流,就有意無意跟到那女人走去,隨後發現了這女人是舞女,就又回頭返傢。鞋子使他生的聯想不過如斯而已。若是自己歡喜跳舞呢,那等到夜間,穿上這樣一雙體面皮鞋,到各舞場去找那天鞋店前見到的舞女,陪她舞一夜,大致是可以感到一種沉醉的。但他不是能跳舞的人,他不學,懶去花費那一番功夫。
過一會,皮鞋與跳舞的夢過去了,他就把皮包從衣袋中掏出,檢察所剩的錢有多少。檢察結果知道了鈔票五元的是拾張,一元的是九張。還有一張一百元的匯豐銀行券為昨天一個書鋪送來的,還不曾拆兌成零數。他把皮夾捏在手上,想了想,若把這點點錢用到荒唐事上去,就可以使別人同自己即刻變成密友,也可以使一個好女人墮落,一個乞丐因得此歡喜而死,就搖了一搖頭,拍的把皮夾丟到地板上了。
然而他仍然望到這黑色印有凸花的小皮夾,仿佛見到這皮夾自己在動,且仿佛那鈔票就象一杯酒,在那裏勸駕,請他找機會好好用它一用,一面還似乎在那裏分解,說“這也可以說是,可完全不是惡意。”他承認這真不是惡意的。
一個曾經與金錢失過戀的人,對於錢的皈依是明白它的善意的。有了錢,於他是可以增加在人前若幹勇氣的。沒有錢時他就想到他非常善於用錢的事情,買這樣那樣,或送誰藉誰,都以為衹要有錢時這樣一做,當可以得到一種快慰,如在神前還願。如今是錢在手上了,他卻不能把這個錢照他所想的去做。從前想到這樣那樣是可以得到幸福的,這時仍然不夠了。在沒有錢時節,他以為,若果有了錢,就可以把無聊這兩個字在字典上勾去,如今他明白錢不是能幫助他獲到他所要的東西了。一個老年人,身邊兒女繞膝,在傢做善人,用錢打發在門外叫喊的無告者,錢的確能給這老翁好處的。一個賭徒,在新年中輸了錢,正感無法可以扳本,得到一筆小款,他同樣也能感到錢的好處。窮人自然以錢為命,錢與幸福也不能分開,無從分開。可是,他拿這一點錢有什麽用處?
買書,書架上的新書已不能再加一本,床下未看過的書也滿了。縫衣則他不等穿新衣會客。送人則不知應送給誰,至於凡是窮的就送,他又以為這樣善事應當讓那些闊人去做,可不是他的事。鬍花,仿佛衹有這個辦法了,但是把煩惱當成一種病,這病可不是把錢鬍花就可以醫好的!
他不願意吃酒看戲,又不歡喜到賭場去,又不能更荒唐獨自跑妓院去玩,這錢要花也難。
今天十五,他記得很清楚。因為是十五,就象平常那樣去各處走走也不行了。在這種日子,朋友中有傢的,縱或比平常還更熱誠的款待你,做客的也不會得到好處。朋友若獨身,則多數不會在傢,總出門到熟人處喝酒打牌去了。
一個身在外國的人,對於佳節的來臨,自然很寂寞。一個身在本國的人,也還是感到寂寞,那緣故又不是窮,當然是另外一種情形了。他明白自己,卻不敢去思索這個問題的。
他衹煩惱,並不細細追究為什麽這樣自苦。
在他那生活中就有那煩惱病根存在。“一個中年人,獨身,身體永遠是不甚健康到使人擔憂,他的工作是用筆捕捉這世界一時代人類的姿態到紙上。”在這幾句傳略中,就潛伏了這人病的因子,不承認那怎麽行。不承認也罷,就說是看不起所目睹過的一切女人,因而擱延下來了,話不妨這樣說。然而總應當有那樣可以傾心的女子,生到這世界上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傢中!在某一時這精細的頭腦,也應當想到這一件事來吧。應當想到過什麽樣女子是可愛的女子,什麽樣女子是可以作妻室的女子,無目的的夢也總在較年青的心中做過吧。
在這時,雖不是在那裏應付一件戀愛,或應付一件債務,然而就正因為不敢去對這債務加以註意或清理,意識的潛沉,就更容易把人性情變成悒鬱無聊,覺到生活近於一種苦事了。
應當去做的事,因為中世故的毒太深,以為這是一種笑話,已變成極其萎悴柔弱的人了。思慮綿密在事業上可以成功,在生活上卻轉成了落伍的人。所以這時的他,就衹是仍然在桌邊,連心情的放蕩也不曾有。他沒有比喻,沒有夢,沒有得失,因此所有的就是空虛了。
一個人,生來若應當用行為去擁護思想,他想到的就去做,這人是無大苦的。若思想是應當裁製行為,則有思想的人能幫助人的行為,當嚮前時就嚮前,他也不會大苦。知道了思想與行為的如骨附肉,便不想,也不做,衹徒然對於一切遠離,然而仍然永遠是負疚的心情,他是這種人之一個。不幸的地獄便是為這一類人而設的。雖然這事也衹是局外的人才能看出,他自己實在永遠不會看到他不幸分量之多。
也同旁人一樣,生活的改變是他所需要的。因為一切習慣是不可耐的,如沉在泥中,出氣也漸近於淤塞。他又想到若幹變更自己生活的方法,衹除了結婚一件事不想。其實,則沒有比這個對於救濟這時的他更為有效了。但他不對這個事多想,就因為有所謂“儼然笑話”的嘲諷先對自己的心情加以攻擊,到後他索興什麽都不想了。
他無聊無賴,把腳拍打着地板,地板發出蓬蓬的聲音,他於是又想起了買鞋,跟到女人背後走,走到了大東見到那女子與那舞場職員說話,就返了身。腳下的鞋子給他的聯想慢慢使他惘然失神了,他以為,若果是有這樣一個女人願意同他結婚,他無論如何要愛這女子一世,就是這女子再壞,同別人好欺騙他,衹要這欺騙不為他知道,也無關係。他所想到的女人不是在他生活情形下所找不到的女人。就再好一點,完全一點,也不是很難的事。難的倒是他並不將這想望與事實連在一起,故無從稍有結果。日常生活中,社會上不乏與他同樣身分的女子,極方便中同在一處,到這時他想到的卻是凡女子都很平常,人的生存總是為女子以外的,雖然他說不出為女子以外的什麽,但在女子面前,他决不會承認自己有理由做成一個顛子模樣來為女人難過,這是經過太多回數試驗過的事了。另一時,走在路上,象被一些擦身而過的女人,帶去了一點他身上什麽。總之他的事,衹有自己明白。有時到自己也不明白,那就是這無所排遣的時候了。到了這種時候纔覺得一切的智力驟然失去,心情忽然與年齡不相稱起來,他就免不了把固定秩序破壞,變成世俗所說放蕩人了。
人究竟為什麽而生存?想也想不通的。每到這種時候頭腦中便仿佛生了若幹刺,無從拔去。他隱隱約約看到這刺的鋒芒,他隱隱約約仍然不斷的用手去拔,手也仿佛流了血。這時真能流血是好的。凡事到流血,總比悶到甕中死去好多了。
到見血,那可以喊叫了,可以了,也可以用力來反抗了。
但心被麻木了的人,他睜眼望到自己僵僵的與世界離遠,他不能伸出手來打誰一拳,又不能把他所能在人面前做的笑臉給誰去看。他這時不能做好人也不能做壞人。他衹看別人在他身前騎馬過去,看到那馬蹄下灰塵飛起。他看到有些人眼淚流到虛榮與狡詐上,又看到有些人在他親人前裝模作樣,撒嬌撒癡。他看到別人的富麗辭藻,與壯觀的抄襲,使他目眩心驚。他看到口若懸河的辯士,站在高臺上說謊,得到無量的掌聲喝彩。他看到日影在墻上移動。
日影在墻上移動,他看到這一點秘密,忽然有所澈悟。决定出門了。按了電鈴,聽差來了。這是一個瘦得可憐的人,薄薄皮包着骨,手上的青筋如運河,起伏有序。他望到這聽差的瘦身材不作聲。進門了的聽差,見主人無話說,知道是要出門了,就把帽子從書架上取下來,用袖口抹抹灰。到後又見到地板上的皮夾了,就彎腰將那皮夾拾起。
“為什麽我要你買那個藥你又不買?”
聽差不答,衹笑。
他又說,“是不是把錢又……”
聽差仍然笑。
他把皮夾打開,取出一張五元鈔票塞到聽差手中,“這次記住買!我擔心你是肺玻”“前幾天張先生不是為我檢查過了?他說不妨事,肺比許多人還健康的。我倒想,……”聽差說要什麽他不聽了。他把呢帽接過手,走出房門了。
因為是元宵,這個人,本來應當在桌邊過四小時的創作生活,便突於今天破壞了。先是想出門到某一個地方去看一個朋友,到臨出門時又忽然記起今天是一種佳節,在這傢有主婦與小孩子的家庭中,作一不速之客真近於不相宜,就又把帽子擲到房角書架上,仍然坐到自己工作桌前了。
心裏有東西在涌,也說不分明是什麽東西。說是“有”,不如說是“無”。他感到的是空虛。心情不能嚮任何事寄托,如沉溺的人浮在水面,但想抓定一根草或一支葦,便仿佛得了救,他於是在思索所有足以消磨這一天的好辦法。凡是辦法他全想到了,在未去實行之前,先就知道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到後就衹有癡坐在那裏,面對窗格數對窗墻上的土蜂窠出入孔的數目了。
那覆在墻上如一堆牛屎的土蜂窠,出入泥孔道是六個,其一尚仿佛如普通許多地方之小北門,雖有此道,卻用物堵塞,禁止出入,為取吉兆那樣子。他望到蜂窠出神,不知道究竟這泥球內有無生物,假使是有,這些蜂子又正在作些什麽事,思想些什麽。他願意知道它們多一點,但做不到。他其實,何常不願意也多知道自己一點呢?但自己空虛的心情,是已分明了,如何將這空虛離開身邊,如何把生活變成如一般人那樣,既不缺少興味,也不缺少快樂,他可永遠不清楚了。
仿佛煩惱來了,就工作,不能工作也儼然做着工作的樣子,一面想,這是往日的辦法。有了這辦法,生活在本身上雖找不出意義,但另外,間一翻翻文件盒裏的成績,似乎是這樣仍然可以單獨活下去了。且當想到一切過去的偉大前輩,是如何在刻苦中度着日子,又不禁興奮起來。想到在生活上苦戰的英雄瘡痍滿身的情形,再看看自己,則又不禁臉上發燒。在另一時,自己的行為,不就已經給人說過這是“英雄”這是“戰士”了麽?過去的,另一時代的戰士之流,是不是也就相差不遠,那不可知。然而所謂享樂者徒衆,他將用什麽方法在什麽情形下消磨着這每一天呢?明燈華筵周旋於女人之間,回來則頭痛心煩;或留心自己臉上一點粉刺,便每日照醫生所囑咐做事;或為一件衣和縫工吵嘴,不能自休……這裏就無處不可以得到人性的真實源泉,鄙視、憎忿、無端的傾心與有意的作偽,隨時隨處可遇。這些人,自然也就不缺少着那所謂煩惱,然而所煩惱者,當為另外一事,不比這時的他是十分顯明的。這時的他一事不能作,即空想,也倦於展開。
一個思想粗糙的人,他的行為將近於荒唐,一個思想細緻的人,他可以深入人生,然而一個倦於思想的人,他是衹有幻滅的悲慟咬他那顆心的。
他低頭坐下,望了望腳上的皮鞋,鞋為新置,還放光,鞋底邊的綫尚不曾為泥弄髒。因為鞋,想起買這鞋那一天,在那鞋店外邊,見到的一個女人苗條身體,看女人仿佛近於暗娼者流,就有意無意跟到那女人走去,隨後發現了這女人是舞女,就又回頭返傢。鞋子使他生的聯想不過如斯而已。若是自己歡喜跳舞呢,那等到夜間,穿上這樣一雙體面皮鞋,到各舞場去找那天鞋店前見到的舞女,陪她舞一夜,大致是可以感到一種沉醉的。但他不是能跳舞的人,他不學,懶去花費那一番功夫。
過一會,皮鞋與跳舞的夢過去了,他就把皮包從衣袋中掏出,檢察所剩的錢有多少。檢察結果知道了鈔票五元的是拾張,一元的是九張。還有一張一百元的匯豐銀行券為昨天一個書鋪送來的,還不曾拆兌成零數。他把皮夾捏在手上,想了想,若把這點點錢用到荒唐事上去,就可以使別人同自己即刻變成密友,也可以使一個好女人墮落,一個乞丐因得此歡喜而死,就搖了一搖頭,拍的把皮夾丟到地板上了。
然而他仍然望到這黑色印有凸花的小皮夾,仿佛見到這皮夾自己在動,且仿佛那鈔票就象一杯酒,在那裏勸駕,請他找機會好好用它一用,一面還似乎在那裏分解,說“這也可以說是,可完全不是惡意。”他承認這真不是惡意的。
一個曾經與金錢失過戀的人,對於錢的皈依是明白它的善意的。有了錢,於他是可以增加在人前若幹勇氣的。沒有錢時他就想到他非常善於用錢的事情,買這樣那樣,或送誰藉誰,都以為衹要有錢時這樣一做,當可以得到一種快慰,如在神前還願。如今是錢在手上了,他卻不能把這個錢照他所想的去做。從前想到這樣那樣是可以得到幸福的,這時仍然不夠了。在沒有錢時節,他以為,若果有了錢,就可以把無聊這兩個字在字典上勾去,如今他明白錢不是能幫助他獲到他所要的東西了。一個老年人,身邊兒女繞膝,在傢做善人,用錢打發在門外叫喊的無告者,錢的確能給這老翁好處的。一個賭徒,在新年中輸了錢,正感無法可以扳本,得到一筆小款,他同樣也能感到錢的好處。窮人自然以錢為命,錢與幸福也不能分開,無從分開。可是,他拿這一點錢有什麽用處?
買書,書架上的新書已不能再加一本,床下未看過的書也滿了。縫衣則他不等穿新衣會客。送人則不知應送給誰,至於凡是窮的就送,他又以為這樣善事應當讓那些闊人去做,可不是他的事。鬍花,仿佛衹有這個辦法了,但是把煩惱當成一種病,這病可不是把錢鬍花就可以醫好的!
他不願意吃酒看戲,又不歡喜到賭場去,又不能更荒唐獨自跑妓院去玩,這錢要花也難。
今天十五,他記得很清楚。因為是十五,就象平常那樣去各處走走也不行了。在這種日子,朋友中有傢的,縱或比平常還更熱誠的款待你,做客的也不會得到好處。朋友若獨身,則多數不會在傢,總出門到熟人處喝酒打牌去了。
一個身在外國的人,對於佳節的來臨,自然很寂寞。一個身在本國的人,也還是感到寂寞,那緣故又不是窮,當然是另外一種情形了。他明白自己,卻不敢去思索這個問題的。
他衹煩惱,並不細細追究為什麽這樣自苦。
在他那生活中就有那煩惱病根存在。“一個中年人,獨身,身體永遠是不甚健康到使人擔憂,他的工作是用筆捕捉這世界一時代人類的姿態到紙上。”在這幾句傳略中,就潛伏了這人病的因子,不承認那怎麽行。不承認也罷,就說是看不起所目睹過的一切女人,因而擱延下來了,話不妨這樣說。然而總應當有那樣可以傾心的女子,生到這世界上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傢中!在某一時這精細的頭腦,也應當想到這一件事來吧。應當想到過什麽樣女子是可愛的女子,什麽樣女子是可以作妻室的女子,無目的的夢也總在較年青的心中做過吧。
在這時,雖不是在那裏應付一件戀愛,或應付一件債務,然而就正因為不敢去對這債務加以註意或清理,意識的潛沉,就更容易把人性情變成悒鬱無聊,覺到生活近於一種苦事了。
應當去做的事,因為中世故的毒太深,以為這是一種笑話,已變成極其萎悴柔弱的人了。思慮綿密在事業上可以成功,在生活上卻轉成了落伍的人。所以這時的他,就衹是仍然在桌邊,連心情的放蕩也不曾有。他沒有比喻,沒有夢,沒有得失,因此所有的就是空虛了。
一個人,生來若應當用行為去擁護思想,他想到的就去做,這人是無大苦的。若思想是應當裁製行為,則有思想的人能幫助人的行為,當嚮前時就嚮前,他也不會大苦。知道了思想與行為的如骨附肉,便不想,也不做,衹徒然對於一切遠離,然而仍然永遠是負疚的心情,他是這種人之一個。不幸的地獄便是為這一類人而設的。雖然這事也衹是局外的人才能看出,他自己實在永遠不會看到他不幸分量之多。
也同旁人一樣,生活的改變是他所需要的。因為一切習慣是不可耐的,如沉在泥中,出氣也漸近於淤塞。他又想到若幹變更自己生活的方法,衹除了結婚一件事不想。其實,則沒有比這個對於救濟這時的他更為有效了。但他不對這個事多想,就因為有所謂“儼然笑話”的嘲諷先對自己的心情加以攻擊,到後他索興什麽都不想了。
他無聊無賴,把腳拍打着地板,地板發出蓬蓬的聲音,他於是又想起了買鞋,跟到女人背後走,走到了大東見到那女子與那舞場職員說話,就返了身。腳下的鞋子給他的聯想慢慢使他惘然失神了,他以為,若果是有這樣一個女人願意同他結婚,他無論如何要愛這女子一世,就是這女子再壞,同別人好欺騙他,衹要這欺騙不為他知道,也無關係。他所想到的女人不是在他生活情形下所找不到的女人。就再好一點,完全一點,也不是很難的事。難的倒是他並不將這想望與事實連在一起,故無從稍有結果。日常生活中,社會上不乏與他同樣身分的女子,極方便中同在一處,到這時他想到的卻是凡女子都很平常,人的生存總是為女子以外的,雖然他說不出為女子以外的什麽,但在女子面前,他决不會承認自己有理由做成一個顛子模樣來為女人難過,這是經過太多回數試驗過的事了。另一時,走在路上,象被一些擦身而過的女人,帶去了一點他身上什麽。總之他的事,衹有自己明白。有時到自己也不明白,那就是這無所排遣的時候了。到了這種時候纔覺得一切的智力驟然失去,心情忽然與年齡不相稱起來,他就免不了把固定秩序破壞,變成世俗所說放蕩人了。
人究竟為什麽而生存?想也想不通的。每到這種時候頭腦中便仿佛生了若幹刺,無從拔去。他隱隱約約看到這刺的鋒芒,他隱隱約約仍然不斷的用手去拔,手也仿佛流了血。這時真能流血是好的。凡事到流血,總比悶到甕中死去好多了。
到見血,那可以喊叫了,可以了,也可以用力來反抗了。
但心被麻木了的人,他睜眼望到自己僵僵的與世界離遠,他不能伸出手來打誰一拳,又不能把他所能在人面前做的笑臉給誰去看。他這時不能做好人也不能做壞人。他衹看別人在他身前騎馬過去,看到那馬蹄下灰塵飛起。他看到有些人眼淚流到虛榮與狡詐上,又看到有些人在他親人前裝模作樣,撒嬌撒癡。他看到別人的富麗辭藻,與壯觀的抄襲,使他目眩心驚。他看到口若懸河的辯士,站在高臺上說謊,得到無量的掌聲喝彩。他看到日影在墻上移動。
日影在墻上移動,他看到這一點秘密,忽然有所澈悟。决定出門了。按了電鈴,聽差來了。這是一個瘦得可憐的人,薄薄皮包着骨,手上的青筋如運河,起伏有序。他望到這聽差的瘦身材不作聲。進門了的聽差,見主人無話說,知道是要出門了,就把帽子從書架上取下來,用袖口抹抹灰。到後又見到地板上的皮夾了,就彎腰將那皮夾拾起。
“為什麽我要你買那個藥你又不買?”
聽差不答,衹笑。
他又說,“是不是把錢又……”
聽差仍然笑。
他把皮夾打開,取出一張五元鈔票塞到聽差手中,“這次記住買!我擔心你是肺玻”“前幾天張先生不是為我檢查過了?他說不妨事,肺比許多人還健康的。我倒想,……”聽差說要什麽他不聽了。他把呢帽接過手,走出房門了。
到了街上,人很多。本來平時就極其熱鬧的大街,今天是更見熱鬧了。
他看人。信步走了很久的時間,走到一個書鋪了,就走進去看看。書鋪中全是買書的年青男女。望到這些年青的天真爛漫的臉,他衹發愁。走到自己幾種書的陳列處去,也堆了十多人在那裏選書。大約是新年,這些年青人從傢中得了一點錢,就相信了教師的話,來買他的書讀了。望到這些人從袋中把錢取出,送給書店夥計時,他就想自己若有多錢,真應當印一萬本書送給這類人看。望到這些人得了書還等不到拿回去,就在書店翻看,且有些嫌書價太貴,不能買,就站在那書架邊看,不忍放手,他就想走過去說,可以送這人一本。
他看了每一個在翻他小說集的年青人的臉,心中有一種慚愧,覺得這些人真是好人。
若果這些人,知道身邊這沉悶蕭條的人,就是這一堆集子的作者,將用什麽眼光看待這個人?他想到這件事,就走到兩個中學生模樣的年青人身旁去,看他們在翻些什麽書。書鋪中夥計也不認識他,所以正在那裏介紹他的一本長篇小說給兩個學生聽,還把書送給他一本,意思勸他買一本。
他望到手上一本自己所作的書,封面也是自己畫的,且看看這書鋪夥計的圓臉圓眼睛,和氣得可愛,就點點頭,要夥計把書包了。那兩個學生見到他買了這書,纔似乎下了决心,也選出兩本要夥計算賬。他對這兩個年青人笑着,想說什麽不說,又走到別一處去了。
到另一處誰知那個圓臉夥計又走來,拿了他的另一本書,說這書很好,很有銷路,應當買一本。他又買了一本。圓臉夥計真是會做生意的人,以為來買書的真信了他的宣傳,對作者生出敬仰了,就將所有十多種集子各取一册來放在他面前,且一一為指點這一集內容是怎麽樣,那一集內容是怎麽樣,看那樣子似乎這人全把這些書背得成誦,且與作者非常熟習,對於作者生活性情也非常清楚。
他衹對這夥計笑,不說要也不說不要。為了信任起見,這夥計又由他自己的心裏找出一些對作者高明的處所加以稱贊的話,這生意是非做不行了。他到後就又答應了每種包一本,一總算賬。
他問那夥計,有多少錢一個月。
夥計笑,仿佛忸怩害羞,問了兩次纔說衹有飯吃,到半年後才能每月有三元薪水。
“你讀過幾年書?”
“小學畢了業。”
”也能看小說不能?”
“能。小說看得可不少了。”
“歡喜誰的?”
“歡喜的很多,這個人的也很歡喜,我昨天還纔讀那本遊記。”
“你也有空看小說!”
“是夜間無事我同他們那幾個人,(他就用手指遠處的較大的夥計)全是看小說。我還見到過魯迅先生!是一個鬍子,象個官,他不穿洋服!”說着這樣話的夥計,自己是很高興的。
大約在平時是不容易有機會同人說這些話,所以這時就更顯得活潑了些。
那夥計一面寫發單,一面還說哪幾個作傢是穿洋服的,哪幾個又穿長衫,料不到這小小腦子記得那麽多事情。看年紀還不過十六歲,就知道中國這時許多人物,將來真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不過他想起這人在半年後纔有三元一月的薪水,惘然了。那麽對於買書人殷勤,那麽對書的銷數盡職,就吃老闆一點飯,中國的情形使他有點難過了。
他看到這夥計用那小手極其熟練的把書包上,又把發單到櫃臺上去繳錢,心裏莫名其妙的酸楚。在填寫發單時,這小孩還關照一聲,說若是作傢來買,還衹要七折,作傢買自己出版書則對折,那是頂合算的。他並沒有說他如今就是買自己的書。他衹望到這年青人圓臉發愁。夥計把書同應找還的錢送給他時,還另外送了一張上面載有他未曾出版新著的預約廣告。
他以為是這夥計還希望他買一預約券,就說:“我是不是還可以先買一預約?”
“慢一點再買好,這書恐怕不能在下月出版。”說這話時輕輕的,說過後且望了一望左右。這夥計是因為作了將近十塊錢生意,特意關心起主顧來了。
本來這書還未脫稿,這時聽到這夥計說慢一點買預約,他就想這書將來若寫成,當寫着特為給這小朋友的一句話了。他覺得這年青人是比起自己來還更偉大一點的,自己站到這潔白靈魂的面前,要多說一點話也說不來。他想應當使這年青人知道自己的感謝,但他不說話,終於走了。
他縱能幫助這個人,也不知如何幫助,且好象還不配幫助。至於這夥計,卻全無他望,這是很明白的。這個人,也不是求心之所安,已成天站到書櫃邊為他盡過無數日子的力了。他既無驕傲也無憤懣,日子過下來了。這個人若是也有所謂生活的夢,大約想到的,也不外乎是在半年以後,每月三元的月薪,可以添置新白布汗衣一事而已。當與這年青夥計同樣年齡時,他身在鄉下做一小飯館的學徒時,那時所做的夢,尚不敢想到一月有三塊錢。再過十年也許這夥計也將因為一種奇怪的機遇,成為另一種人吧,或者聰明一點做了委員,直爽一點就被人捉去殺了。想到這裏,覺得人事就是如此,多想亦等於徒勞,就不再在那書鋪耽擱,把書夾在脅下走了。誰知正在此時那賣書處起了爭吵了,另一夥計與兩個年青學生越嚷越兇,所有買書的都圍攏去了。問原因纔明白是因為這人買了書兩本,到包好,算完賬,卻用不曾帶多錢的理由退一本書,換一本書,然而夥計則因為發票寫好不能更改,故勸這人拿錢來取書。本來兩面全是好意,不知如何卻吵了嘴,他走過去看。就見到那兩個人正是先前在翻閱他著的《血與水》的人,就問這兩個人要換什麽書,可以到櫃上去同他們交涉,不要同夥計吵。
“我們要他換××,這夥計嫌我們麻煩了他,不肯換。”
“决不是。他們先又說要《血與水》兩本!”夥計說給他聽。
一個管事的過來了,正要說話,他把管事的拉到人身後去,告給了管事的他是誰,就要這管事的喊夥計將他所有陳列在書架上的集子各撿一册包好,等買書那人出門時,就給這兩個年青人,說是作者送他們的,他把話說完,簽了一個名在賬房櫃臺的簿子上,就走去了。他不敢在書鋪外邊停留,因為恐怕那年青人出來時認得到他,他過意不去。一邊走一邊好笑,以為今天做的事是頂痛快的事。他猜想這兩個年青人必定還吃驚不小,或者不好意思要這書。他又想這事若為那圓臉圓眼小夥計知道,不知這天真爛漫的人將來對另一主顧又將如何去說今天的事了。
他看人。信步走了很久的時間,走到一個書鋪了,就走進去看看。書鋪中全是買書的年青男女。望到這些年青的天真爛漫的臉,他衹發愁。走到自己幾種書的陳列處去,也堆了十多人在那裏選書。大約是新年,這些年青人從傢中得了一點錢,就相信了教師的話,來買他的書讀了。望到這些人從袋中把錢取出,送給書店夥計時,他就想自己若有多錢,真應當印一萬本書送給這類人看。望到這些人得了書還等不到拿回去,就在書店翻看,且有些嫌書價太貴,不能買,就站在那書架邊看,不忍放手,他就想走過去說,可以送這人一本。
他看了每一個在翻他小說集的年青人的臉,心中有一種慚愧,覺得這些人真是好人。
若果這些人,知道身邊這沉悶蕭條的人,就是這一堆集子的作者,將用什麽眼光看待這個人?他想到這件事,就走到兩個中學生模樣的年青人身旁去,看他們在翻些什麽書。書鋪中夥計也不認識他,所以正在那裏介紹他的一本長篇小說給兩個學生聽,還把書送給他一本,意思勸他買一本。
他望到手上一本自己所作的書,封面也是自己畫的,且看看這書鋪夥計的圓臉圓眼睛,和氣得可愛,就點點頭,要夥計把書包了。那兩個學生見到他買了這書,纔似乎下了决心,也選出兩本要夥計算賬。他對這兩個年青人笑着,想說什麽不說,又走到別一處去了。
到另一處誰知那個圓臉夥計又走來,拿了他的另一本書,說這書很好,很有銷路,應當買一本。他又買了一本。圓臉夥計真是會做生意的人,以為來買書的真信了他的宣傳,對作者生出敬仰了,就將所有十多種集子各取一册來放在他面前,且一一為指點這一集內容是怎麽樣,那一集內容是怎麽樣,看那樣子似乎這人全把這些書背得成誦,且與作者非常熟習,對於作者生活性情也非常清楚。
他衹對這夥計笑,不說要也不說不要。為了信任起見,這夥計又由他自己的心裏找出一些對作者高明的處所加以稱贊的話,這生意是非做不行了。他到後就又答應了每種包一本,一總算賬。
他問那夥計,有多少錢一個月。
夥計笑,仿佛忸怩害羞,問了兩次纔說衹有飯吃,到半年後才能每月有三元薪水。
“你讀過幾年書?”
“小學畢了業。”
”也能看小說不能?”
“能。小說看得可不少了。”
“歡喜誰的?”
“歡喜的很多,這個人的也很歡喜,我昨天還纔讀那本遊記。”
“你也有空看小說!”
“是夜間無事我同他們那幾個人,(他就用手指遠處的較大的夥計)全是看小說。我還見到過魯迅先生!是一個鬍子,象個官,他不穿洋服!”說着這樣話的夥計,自己是很高興的。
大約在平時是不容易有機會同人說這些話,所以這時就更顯得活潑了些。
那夥計一面寫發單,一面還說哪幾個作傢是穿洋服的,哪幾個又穿長衫,料不到這小小腦子記得那麽多事情。看年紀還不過十六歲,就知道中國這時許多人物,將來真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不過他想起這人在半年後纔有三元一月的薪水,惘然了。那麽對於買書人殷勤,那麽對書的銷數盡職,就吃老闆一點飯,中國的情形使他有點難過了。
他看到這夥計用那小手極其熟練的把書包上,又把發單到櫃臺上去繳錢,心裏莫名其妙的酸楚。在填寫發單時,這小孩還關照一聲,說若是作傢來買,還衹要七折,作傢買自己出版書則對折,那是頂合算的。他並沒有說他如今就是買自己的書。他衹望到這年青人圓臉發愁。夥計把書同應找還的錢送給他時,還另外送了一張上面載有他未曾出版新著的預約廣告。
他以為是這夥計還希望他買一預約券,就說:“我是不是還可以先買一預約?”
“慢一點再買好,這書恐怕不能在下月出版。”說這話時輕輕的,說過後且望了一望左右。這夥計是因為作了將近十塊錢生意,特意關心起主顧來了。
本來這書還未脫稿,這時聽到這夥計說慢一點買預約,他就想這書將來若寫成,當寫着特為給這小朋友的一句話了。他覺得這年青人是比起自己來還更偉大一點的,自己站到這潔白靈魂的面前,要多說一點話也說不來。他想應當使這年青人知道自己的感謝,但他不說話,終於走了。
他縱能幫助這個人,也不知如何幫助,且好象還不配幫助。至於這夥計,卻全無他望,這是很明白的。這個人,也不是求心之所安,已成天站到書櫃邊為他盡過無數日子的力了。他既無驕傲也無憤懣,日子過下來了。這個人若是也有所謂生活的夢,大約想到的,也不外乎是在半年以後,每月三元的月薪,可以添置新白布汗衣一事而已。當與這年青夥計同樣年齡時,他身在鄉下做一小飯館的學徒時,那時所做的夢,尚不敢想到一月有三塊錢。再過十年也許這夥計也將因為一種奇怪的機遇,成為另一種人吧,或者聰明一點做了委員,直爽一點就被人捉去殺了。想到這裏,覺得人事就是如此,多想亦等於徒勞,就不再在那書鋪耽擱,把書夾在脅下走了。誰知正在此時那賣書處起了爭吵了,另一夥計與兩個年青學生越嚷越兇,所有買書的都圍攏去了。問原因纔明白是因為這人買了書兩本,到包好,算完賬,卻用不曾帶多錢的理由退一本書,換一本書,然而夥計則因為發票寫好不能更改,故勸這人拿錢來取書。本來兩面全是好意,不知如何卻吵了嘴,他走過去看。就見到那兩個人正是先前在翻閱他著的《血與水》的人,就問這兩個人要換什麽書,可以到櫃上去同他們交涉,不要同夥計吵。
“我們要他換××,這夥計嫌我們麻煩了他,不肯換。”
“决不是。他們先又說要《血與水》兩本!”夥計說給他聽。
一個管事的過來了,正要說話,他把管事的拉到人身後去,告給了管事的他是誰,就要這管事的喊夥計將他所有陳列在書架上的集子各撿一册包好,等買書那人出門時,就給這兩個年青人,說是作者送他們的,他把話說完,簽了一個名在賬房櫃臺的簿子上,就走去了。他不敢在書鋪外邊停留,因為恐怕那年青人出來時認得到他,他過意不去。一邊走一邊好笑,以為今天做的事是頂痛快的事。他猜想這兩個年青人必定還吃驚不小,或者不好意思要這書。他又想這事若為那圓臉圓眼小夥計知道,不知這天真爛漫的人將來對另一主顧又將如何去說今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