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异国风情>> 彼得·梅尔 Peter Mayle   英国 United Kingdom   温莎王朝   (1939年6月14日)
普罗旺斯的一年 A Year in Provence
  从朋友处借得《普罗旺斯的一年》,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幽默风趣、轻松自在的语气让人不忍释手。行文方式颇像日记,一页页读来,舒心不已。
  《时代周刊》评价说:彼得•梅尔逼真的描述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就能品尝那精美的食物和酒,感觉到阳光和微风。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安详、宁静、和谐却又不失风趣,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它在另外一个世界。没有名利纷争,没有世俗烦扰,唯一拥有的就是无尽的乐趣与甜蜜。难怪彼得•梅尔放着好好的伦敦不呆,偏偏跑到法国南部过起隐居的生活来。告别了城市的暄嚣,告别了伦敦的朦胧,携妻及爱犬举家搬迁到美丽的普罗旺斯,从此致力于写作。人生最美的享受莫过于彼得•梅尔现在的生活了。
  想想自己的旅游生活,一到景点一大群人蜂拥而至,导游被大家簇拥着,想听清楚讲的内容,就得时刻跟上,自己想看的导游不一定带你去看,以至于,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去W.C,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放松的心情、悠闲的时间,旅游只是徒有虚名。忘记了旅游的本质和目的。旅游是需要静下心来,潜下身去,与之交融,听呼吸摸脉动,然后从每个角落深处发现心动,最后沉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达到如此境界。一个字:难。
  避开时尚,避开旅游,普罗旺斯呈现的是一种简单、舒缓的生活,没有大谈旅游,没有观光性的指南,甚至没有具体的某个景点的描述,全书说得最多的是作者自己在当地的生活遭遇。初读你甚至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可笑过之后,你会觉的有一丝丝忍不住的向往,你羡慕梅尔,他没有旅游的拥挤和赶鸭子的紧张,慵懒轻松、悠然自得。
    提到普罗旺斯,便会想到它那阳光的蔚蓝海岸,古老的城池遗迹,芬芳的薰衣草和向日葵,当然还有美妙的桃红葡萄酒。看来普罗旺斯真是名副其实的理想度假之处。连它的酒都与之相配。你可以赤足走在软软的沙滩,头顶沐浴金色的阳光,或是手捧咖啡坐在Place du Forum品味凡高的油画,或是躺在山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这里,时间是人们唯一忘却的东西。
  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彼得 •梅尔多次写道有关葡萄酒的情节。葡萄的种植、收获以及酿酒这些看似无味的过程在他细腻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真实而有趣的生活场景,那热情和勤劳的普罗旺斯的果农们也一个个都跃然眼前。透过这些,本来不太喜欢喝酒的我,还真有点想喝一点纯正的法国葡萄酒。上次我过生日,好友就贡献了从新西兰带回的红酒,真是好喝,但愿此生能去一次法国,品尝一下法国美酒,已了心愿。我想会实现的。
    摘抄一些精彩句子:每每看到,都会让我不知不觉在夜深人静时咯咯笑出声音来,好在这种时候老公是不在家的。不然肯定莫名其妙。
    形容说话快:“说起话来像短跑选手,一经启齿,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句尾。”
  “农夫驾着雪铁龙小货车回家吃午饭时,车身上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零件都想要脱离铁皮逃去而发出的叫嚣声。”
    说明自己拼了命地吃掉主人准备的美餐“我发誓:那天晚上,我们是为了捍卫英格兰的荣誉而吃!”
  说英国人不会做羊肉:“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宰羊要宰两次:第一次屠宰时夺去生命,第二次则是烹饪时夺去滋味了。”
  说人的牙不好,他会说:“不期然笑起来,更是露出一口能让最乐观的牙医感到绝望的烂牙。”
  法国官僚机构在他的笔下:“我衷心地希望有人能够指引我渡过法国官僚机构浓雾迷漫的水道。 这水道之错综幽深,迂回曲折,足以让一颗芝麻大绿豆膨胀成拦路巨石。”
  有机会的朋友赶快看看此书,不然错过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A Year in Provence is a 1989 bestselling autobiographical novel by Peter Mayle about his first year in Provence, and the local events and customs. It was adapted into a television miniseries starring John Thaw and Lindsay Duncan. Reviewers praised its honest style, wit and its refreshing humor. The book was turned into an equally popular radio version.
  
  Plot
  
  Peter Mayle and his wife move to Provence, and are soon met with unexpectedly fierce weather, underground truffle dealers and unruly workers, who work around their normalement schedule.
  
  Miniseries
  A Year in Provence DVD cover.
  
  The book was turned into a highly successful mini-series, starring Lindsay Duncan and John Thaw, with appearances from Alfred Molina and James Fleet amongst others. See: "A Year in Provence" (1993)
一月-圣诞前夜的饕餮大餐
  大约十二点半左右,这个外墙用石头砌成的小餐馆已经座无虚席了。在这里,着实可以看到一群法国饮食的狂热追求者�D�D他们倾巢而出,一伺入座便立刻进入一种目不斜视、心无旁骛的虔诚状态。任何话语在这个法国人最偏爱的仪式进行前,都显得是多余的。这群可爱的食君子那一身身健硕的体态使人一望而知,他们每天至少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是全身心地在餐桌旁度过的。
  餐馆的老板体态肥硕,却练就了一身绝技,能够在餐桌之间狭窄的空间里穿梭往来而游刃有余。由于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他特意穿了件橄榄色天鹅绒上装,打着蝴蝶结领带,嘴唇上方的两撇小胡子用发腊梳理得油光可鉴。他宣读菜单的方式十分特别,可谓声情并貌,胡尖会拌随着嘴唇的开阖兴奋地上下抖动:鹅肝、奶油龙虾、牛肉脆饼、橄榄油沙拉、精选乳酪,还有各式各样的松软细腻、美味可口的甜点,由他朗读出来就像是一首动人的美食咏叹调。他像真正的男高音大师那样,不时地亲吻着自己的指尖,使我几乎可以准确地推断,他的嘴唇应该早已磨出水泡来了。
  终于到了上菜的时刻,互道好胃口的喧嚣声渐趋安静,一片安逸祥和的气氛笼罩了整个餐馆。在进食过程中,我和妻子想起了前些年在英国度过的新年时光:那里通常都是密云压顶、阴霾竞日。很难让人联想到同一时节的这里,却是阳光普照、天色蔚蓝。而所有我们遇到的本地人都不断地告诉我们,这样天气在这里是再正常不过了。毕竟,这里是毕加索画笔下的普罗旺斯啊。
  过去,我们经常在假期时以游客的身份迫不及待地来这里享受一年一度的两、三周温暖明媚的阳光。每次满怀遗憾地将要离去时,我们都顶着晒脱了皮的鼻头发誓:总有一天,我们要定居在这里。在英国漫长灰暗的冬日和雾气弥漫的夏季,我和妻子不时谈论着这个想法,同时以无限向往的目光反复欣赏乡下农场和葡萄园的照片,梦想着清晨在斜身入窗的阳光中醒来。而现在,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敢相信,我们的梦想就在眼前。我们兑现了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在普罗旺斯买下了一座房子,开始勤学法文,告别了过去的一切,还把两条狗运来,在这里悠闲地作起外国人来了。
一月-阳光下的石屋
  事情发生得很快,可说是一时冲动,而其中很大程度要归功于那座房子。我们在下午的斜阳下第一次看见她,当天晚餐时分,我们的心便已经提前入住了。
  房子坐落于一条连接两座中世纪山村的乡村道路的上方。门前一条土径穿越樱桃树丛和葡萄园与外界相连。确切地说,这是一间农舍,用本地产的石材建造而成。两百年的沧桑风雨、日晒寒潮把石头染成了泛白的似灰非灰、似黄非黄的某种颜色。18世纪初建时,她只是
  一间按农舍样式随意搭建的小屋;随着人畜的增加,逐渐向四面扩建,蔓延开来,终于变成现今这座三层楼高、外形呈不规则形状的房子。然而,房子的每一部分都十分结实,连从酒窖盘旋而上顶楼的阶梯都是由整片整片的石板铺成。墙壁有的地方足足有一公尺厚,号称是为了抵御此地的西北季风。据说,这风猛得能吹掉骡子的耳朵。屋后是一个用围篱圈住的小小院落,院落的尽头有一座用白色石头砌成的游泳池。屋前屋后总共有三口水井,掩映在几株绿荫庇地的大树和高大的翠柏下,由一丛一丛的迷迭香点缀其间。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棵巨大的老杏树。在午后阳光的掩映下,半开半闭的木制百叶窗像是昏昏欲睡的眼睑,却不经意间透射出这座房子不可抗拒的魅力。
  不同于其他房子的是,我们的石屋还可以免受地产开发热潮的骚扰。法国人有一个毛病:只要建筑法规许可,他们就四处搭建别墅。在风景优美且未经文明污染的乡间更是如此,有时即便法规不允许,他们也一样照盖不误。我们在附近的艾普镇(Apt)就见识过这种以草菅人命的方式搭起的水泥盒子。水泥的颜色是特别的铅粉色,不论季节如何变幻,始终无法褪去那层凝重的铅色。法国乡间未经政府特别保护的地区,很少能够幸免于难。而我们这座房子的妙处就在于,她坐落在法国国家公园区内,属于法国文化保护的圣地,周围严禁乱搭乱建。
  屋后,卢贝隆山拔地而起,最高处可达三千五百英尺,由西而东蜿蜒64英里。参天的杉树、松树和橡树使卢贝隆山终年郁郁葱葱,为野猪、野兔及各类鸟兽提供了理想的家园。浓荫之下,岩石之间,野花、麝香草、熏衣草和蘑菇随处可见。如果在天高气爽之时,站在山顶登高远眺,目力可及之处,一边可遥望阿尔卑斯山(Basses-Alps)洁白的雪峰,另一边则可将蔚蓝的地中海尽收眼底。一年的大多数时间里,在山区散步八、九个小时,可能都见不到一辆车、甚至一个人影。无形之中,我们的后花园向外扩充了二十四万七千英亩,这里俨然形成了一片狗儿的天堂,隐居者的天然屏障。
  我们发现,在乡间,邻居的意义远非城市可比。住在伦敦或纽约的公寓里,你也许在一年里面都不会与六英寸之外、相隔一墙的邻居说上两句话。可在乡下,虽然最近的邻居也许离你也有几百公尺,但他们却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你,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刚好是外国人,在当地人眼中有点儿异国情调,他们对你的兴趣就更高了。又譬如,如果你除此以外还与房子一起接手了一片有年头的丰沃农田,你用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你的一切态度和决定,都直接影响另一个家庭的生计。
  卖房子给我们的那对夫妻把我们介绍给我们的新邻居。大家共进了一顿长达五个小时的晚餐。席间,所有在座的人都表现出无比的友善,只可惜他们说的话我们一点也听不懂。当然,大家说的还都是法文,但绝不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和跟着录音带念的那种法文。那是一种含混高亢音符的组合,从喉咙深处发出,通过鼻腔时升高,加上浓重的卷舌音,最后把音节都粘在一起喷射而出。本来用正常的说话速度,并且不外加装饰音的话,对我们的理解倒也造不成很大问题,偏偏他们说起话来像机关枪发射子弹一般,还要在句尾多添一个母音以示美好的祝福。以至于"要不要再来一点儿面包"这样一个初级法文第一课就教的句子,我们竟然听得一头雾水。
  幸好,邻居们究竟说了些什么虽然是迷雾一团,但他们的乐天善良的性格却显而易见。安莉是位皮肤黝黑的漂亮女士,脸上总挂着笑容,说起话来像短跑选手,一经启齿,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句尾。她的丈夫福斯坦�D�D或福斯唐,我们花了好几个星期才搞清楚他名字的正确发音,个头很大,人却十分温和,举止从容,言语的速度也比他的太太略微舒缓。他就在这个山谷里出生,生活,也准备终老于此。他的父亲安德烈老爹就住在他们隔壁,据说八十岁那年还上山猎得一头野猪。当然,他现在已经告老封刀,闲暇时改为骑着脚踏车在山里转转。每周两次,安德烈老爹会踩着自行车到村里采办点杂货,顺便搜集搜集家长里短的小道消息。在我们看来,他们是幸福和睦的一家人。
  他们对我们特别关注,不只因为是邻居,还因为我们可能会成为他们将来的合伙人。这一点,我们透过重重的烟草味和更浓的乡音,总算弄明白了。
  原来,我?连房子一起买下的六亩地种满了葡萄。以前,这块地都是依照传统的租佃法,地主出资金买新品种葡萄藤和肥料,由佃农负责耕作。采摘之后,佃农拿取利润的三分之二,地主则可分得三分之一。按照法国法律,如果土地转手,以前签订的契约需要重订,而这正是福斯坦所关心的问题。众所周知,许多人在卢贝隆山区购买房地产是当作别墅,用来度假或招待朋友。本来很好的农地,于是便成了精巧别致的花园。甚至还有人挖掉葡萄藤,改建为网球场--这在当地农民看来简直是亵渎神明的事。 网球场!一想到有人居然会用珍贵的串串葡萄来换取在烈日下追逐一粒小球这种奇怪的乐趣,福斯坦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耸耸肩膀,眉毛也以一致的角度高高挑起。
  其实他大可不必担心。我们喜欢葡萄藤,喜欢它们按特有的规律随山壁伸展的婀娜姿态,爱看它们由春天的鲜绿变成夏天的深绿再变成秋天的橙黄与暗红,也喜欢在剪枝的季节看燃烧枯枝时的蔚蓝色烟霭和冬天剪枝后的藤蔓傲然地挺立在空旷的土地上--它们生来就是这里的主人。相反,网球场和精致的私家花园本就不属于这里(就这点而言,我们的游泳池也是如此,可是至少它没有夺取葡萄藤的空间)。 再说,葡萄还可以酿酒。我们出租土地,可以收取现金,也可以换算成酒,即便在一般的年景,我们也能够分到将近1000公升上乘的红葡萄酒和香槟酒。 有鉴于此,我们操着我们所掌握的那不怎么灵光的法语所能表达出的最坚定有力的语气告诉福斯坦,我们很愿意续约。微笑立刻在他敦厚的脸上荡漾开来。他可能已经感觉出我们两家人未来的相处将十分融洽。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听得懂对方的话呢。
首页>> 艺术在线>> 异国风情>> 彼得·梅尔 Peter Mayle   英国 United Kingdom   温莎王朝   (1939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