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现实百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帝国   (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 Humiliated and Insulted
  本書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不朽名著,以催人淚下的感人筆觸描寫了兩個悲慘的故事。
  工廠主史密斯之女是個美麗純情的姑娘。她愛上了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公爵是個人面獸心的惡棍。他騙走了老人全部財産,然後又把他的女兒拋棄在國外。父女倆由於貧病交加,相繼死去。
  公爵的兒子則是個表面上英俊可愛的花花公子。公爵為了陰撓他的兒子與平民之女娜塔莎相愛和結合,不惜無中生有地誣陷她的父親鯨吞他的款子。他又玩弄詭計讓兒子另覓新歡,拋度了娜塔莎。
  本書中有一個惡魔似的反面人物瓦爾科夫斯基公爵。這一人物在當時是典型的,是俄國由封建宗法的農奴製嚮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轉型時期的歷史産物。這是一個趨炎附勢、見錢眼開、荒淫無恥、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以斂財為人生唯一目標的大地主、大資本傢。這就加深了對當時俄國社會的開掘。


  Humiliated and Insulted (also known in English as The Insulted and Humiliated, or The Insulted and the Injured) by Fyodor Dostoevsky, first published in 1861, is the trigger of the many tragic novels written by Dostoevsky that depict the harshness of human relations with a zest of blind kindness.
  
  Plot introduction
  
  Narrated by a young author, Vanya, who has just released his first novel which bears an obvious resemblance to Dostoevsky's own first novel, Poor Folk, it consists of two gradually converging subplots. One deals with Vanya's close friend and former love object, Natasha, who has left her family to live with her new lover, Alyosha. Alyosha is the saintly but dimwitted son of Prince Valkovsky, who hopes to gain financially by marrying Alyosha off to an heiress, Katya. Valkovsky's cruel machinations to break up Alyosha and Natasha make him one of the most memorable "predatory types" (a la Stavrogin in The Possessed) that Dostoevsky created. The other branch of the plot deals with the approximately 13-year old orphan Nellie, whom Vanya saves from an abusive household by taking her into his apartment, and whose deceased mother's story in some ways parallels that of Natasha. It's unusual to see a well-developed character as young as Nellie in a Dostoevsky novel, but Nellie may be one of his most moving creations, and she in particular shows the influence of Dickens (whom Dostoevsky is known to have read during the Siberian exile near the end of which this novel was conceive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throughout Dostoevsky's work is the expiative value of suffering, and The Insulted and Injured, with its tragically moving plot and characters, develops that theme.
  Plot summary
  Wiki letter w.svg This section requires expansion.
  
  Natalya leaves her parents' home and runs away with Aleyosha (prince Alexey) – the son of Prince Valkovsky who abuses her father. As a result of his pain, her father, Nikolai, curses her. The only friend that remains by Natalya's side is Ivan – her childhood friend who is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Prince Valkovsky tries to destroy Alyosha's plans to marry Natalya, and wants to make him marry the rich princess Katerina. Alyosha is a childish young man who is easily manipulated by his father. Following his father's plan, Alyosha falls in love with Katerina. Eventually, Alyosha chooses Katerina over Natalya. In the meanwhile, Ivan picks up an orphan girl, Elena, and learns that her mother ran away from her father's (Smith) home with her sweetheart – Alyosha's father. Shortly after Elena was born, Prince Valkovsky abandoned her, took her money and the poor woman and her daughter came back to Smith asking for forgiveness. Elena's mother dies shortly before her father eventually agrees to forgive her. In attempt to make Nikolai (Natalya's father) forgive his daughter, Ivan persuades Nilokai and his wife to adopt Elena. By telling them her life story, Elena makes Nikolai's heart soften and he accepts Natalya. Shortly afterwards, Elena dies from epilepsy.
  Characters in "The Insulted and Humiliated"
  
   * Ivan Petrovich – main protagonist
   * Nikolai Sergueych Ikhmenev – landlord of Ikhmenevka
   * Anna Andreyevna – Nikolai's wife
   * Natasha Nikolayevna – Nikolai's daughter
   * Mavra – Natasha's maid
   * Prince Valkovsky
   * Prince Alexey – Prince Valkovsky's son
   * Mr Smith
   * Elena (Nellie)– Mr Smith's grand daughter
   * Filipp Filippych Masloboyev – Ivan Petrovich's old acquaintance
   * Alexandra Semionovna – Filipp's wife
   * Katerina Fiodorovna – Prince Alexeï's future wife
  
  Film adaptation
  
  Humiliated and Insulted was adapted in 1991 for cinema by soviet director Andrei Eshpaj with Nastassja Kinski as Natasha.
慘痛熱烈的心聲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超越時空的作傢,又是一位充滿矛盾的作傢。正如世界有多復雜,人有多復雜,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有多復雜一樣。
   現在,俄羅斯和全世界已悄然興起一門新的學問——陀思妥耶夫斯基學。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個謎,他的作品也是個謎。破譯這個謎,是全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學家研究的基本課題。
   專傢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與創作,一般分為兩個時期:西伯利亞之前和西伯利亞之後。本書《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一八六一)則處於這兩個時期之間,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既保留了四十年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風格,又承上啓下,開創了作傢後期以探索社會秘密、人心秘密為主的社會-心理-哲理小說的先河。
   一
   陀思妥耶夫斯基於一八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生於莫斯科馬利亞貧民醫院一個醫生的傢裏。住地偏僻,住房狹小,傢境貧寒。幼年時,作傢常常同哥哥米哈伊爾一起趴在窗口,觀看坐着大車、扶老攜幼前來醫院看病的城鄉貧民。這種凄涼、蕭索的環境,對作傢以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三十年代初,他父親在圖拉省購置了兩處不大的田莊,使他在暑假有機會接觸到當地的農民。一八三九年,他父親因農奴和道德淪喪被農奴毆打致死。這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他無論在私下,還是在公開場合,從來沒有提到過這事①。
   一八四六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發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說,亦即他的成名作《窮人》,一八四九年,他因參加當時的團體彼得拉捨夫斯基小
   ①作傢對這一悲劇一直沉默了四十年,直到在他臨終前完成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纔把他對父親的“輓詞”擴展成一部描寫卡拉馬佐夫傢族罪孽的震撼人心的長篇史詩。
   組和當衆宣讀別林斯基緻果戈理的信,以陰謀反對正教教會和沙皇政府罪被捕入獄。同年十一月,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二十一名彼得拉捨夫斯基分子被判死刑。十二月,他們被綁赴彼得堡謝苗諾夫校場執行槍决。可是在臨刑前的最後一刻,送來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赦免詔書。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改判四年苦役,爾後又流放到西伯利亞邊防軍當兵。
   許多文學史傢說,經過近十年的囚禁、流放、苦役和充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拋棄了從前的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轉而反對暴力,主張愛、寬恕,乃至逆來順受;而一八四八年法國的失敗,更加劇他的思想危機。
   是沙皇政府的監獄、死刑判决和非人的苦役生活,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屈服了嗎?是他苟且偷生,貪生怕死嗎?是兇惡的敵人把他嚇破了膽嗎?不!他在沙皇政府的監獄裏和法庭上不愧是一個者。他堅貞不屈,甚至為他人受過,也决不逶過於人,出賣自己的同志①。囚禁於彼得保羅要塞,被判死刑,綁赴法場,臨刑前的赦免,苦役,流放,都沒有能使陀思妥耶夫斯基屈服,都沒有能動搖他的意志和信念。
   後來,陀思妥耶夫斯基回憶道:“我們這些彼得拉捨夫斯基分子,站在斷頭臺上,聽着對我們的判决,毫無悔改之意。”“摧毀我們的不是流放的歲月,也不是痛苦。恰恰相反,任何東西都不能摧毀我們,而且我們的信念,由於意識到業已完成的天職,從精神上支持了我們。”“不,是一種別的東西改變了我們的觀點、我們的信念和我們的心……這另一種東西,就是與人民的直接接觸,在共同的不幸中與他們的兄弟般的結合……我再重複一遍:這不是立即發生的,而是逐漸地,在過了很長很長時間以後。②”
   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於一八六0年九月發表在他們兄弟倆主編的《時報》雜志上的一篇聲明。這篇聲明標舉“根基論”,主張貴族出身的知識分子必須植根於人民的“根基”,與人民打成一片。至於他後來標榜人民“自古以來的思想”就是信仰和沙皇,主張寬恕和博愛,反對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於一八五六年三月二十四日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在法庭上是光明正大的,沒有倭罪於人,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如果看到有可能通過自己承擔責任而使別人免遭不幸的話。”(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八十一頁。)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一九二六—一九三0年俄文版,第十一捲,第一三八頁。
   像西歐那樣采取暴力來推翻現存的社會制度,那是到後來纔逐漸明朗化和綱領化的,與他的流放和苦役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至於他也說過一些“我有罪”,“我錯了”,“我罪有應得”之類的話,乃是為了獲得皇上思準他發表作品而說的一些違心的話。這對於有過大致相同經歷的人應該是不難理解的。
   某些文學史傢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觀和順從是靈魂被擊毀了的、嚇破了膽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心理狀態的表現。”這也不符合歷史事實,這是對這位具有世界聲譽的偉大作傢人格的“莫須有”誹謗。試看他在已被判刑的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從彼得保羅要塞寫給他哥哥的信中還莊嚴宣稱:“哥哥!我不憂傷,也不泄氣。”“哥哥,我嚮你起誓,我不會絶望,而且會保持我的思想和心靈的純潔。①”
   某些文學史傢又說:“陀思安耶夫斯基雖然免除了死刑,可是他青年時代的夢想卻被絞殺了。……十年孤獨的生活……給他的世界觀塗上了一層宗教的、神秘主義的色彩。”似乎,苦役和流放使他變成了一個虔誠的徒,從此他便在自己的作品中宣揚宗教神秘主義。這也不符合事實。試看他在一八五四年二月寫給十二月黨人馮維辛的妻子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我是時代的孩童,直到現在,甚至(我知道這一點)直到進入墳墓都是一個沒有信仰和充滿懷疑的孩童。這種對信仰的渴望使我過去和現在經受了多少可怕的折磨啊!我的反對的論據越多,我心中的這種渴望就越強烈。可是上帝畢竟也偶爾賜予我完全寧靜的時刻,在這種時刻我愛人,也認為自己被人所愛,正是在這種時刻,我心中形成了宗教中信條,其中的一切對我說來都是明朗和神聖的。這一信條很簡單,它就是,要相信:沒有什麽比更美好、更深刻、更可愛、更智慧、更堅毅和更完善的了。不僅沒有,而且我懷着忠貞不渝的感情對自己說,這决不可能有。不僅如此,如果有誰嚮我證明,存在於真理之外,而且確實(本處着重號是原來就有的)真理與毫不相幹,那我寧願與而不是與真理在一起。②”(本引文除一處外,所有的着重號都是引用者加的)。
   首先,我們應當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過去沒有,而且一直到死都
   ①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第四十五、四十八頁。
   ②同上,第六十四頁。
   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他始終懷疑起自然的上帝的存在。其次,他的“宗教”信條就是愛——愛人和被人所愛,他信奉的是的仁愛和自我犧牲精神。第三,不是神,而是一個象徵性的盡善盡美的人的形象。第四,式的美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它不應存在於真理之外,如果有人硬說他手中的“真理”與的博愛精神有矛盾,硬說衹有犧牲愛才能達到“真理”,那麽他寧可選擇愛(的化身)而拋棄“真理”。以上的道理和作傢的基本思路應當說是清楚的。但是,有人抓住這段引文中的最後幾句話,硬說陀思妥耶夫斯基寧要不要真理,是一個盲目的、狂信的、失去理智的徒,因此是反動的,應予批判和。
   二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發表於一八六一年,是作者從流放地回到彼得堡後完成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他登上文壇以來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在他的整個創作中具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即從他的處女作《窮人》過渡到他的代表作《罪與罰》,而作為邁入後一階段的主要標志,則是他於一八年發表的《地下室手記》①。
   一八四五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繼承了普希金和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和人道主義傳統,以中篇小說《窮人》邁入文壇,開始了他的文學生涯。涅剋拉索夫讀過《窮人》的手稿後宣稱:“新的果戈理出現了!”盛贊“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劉林斯基則稱這部小說是“社會小說的第一次嘗試”。他又說:“他(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最令人驚異的東西,就是他那卓越的描寫技巧,寥寥幾筆就能使一個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衹有天才,才能在二十五歲的年紀寫出這樣的作品。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入》就是作者前期一係列描寫“窮人”作品的頂峰。
   ①有人稱《地下室手記》是一部宣言式的小說。《罪與罰》在很多重要方面是《地下室手記》的進一步發展。
   ②轉引自格羅斯曼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外國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第七十六、七十七頁。
   這部小說的創作風格幾乎同《窮人》一樣。它的中心思想便是作者藉伊赫梅涅夫老人之口所說的;“一個最最逆來順受、最最等而下之的人也是人,而且可以稱之為我的兄弟!”(參看本書第一部第六章)
   這部小說並行不悻而又互為聯繫地寫了兩個悲慘的故事:一個是娜塔莎的故事,一個是內莉的故事。而將這兩個故事貫穿在一起的則是那個巧取豪奪、人面獸心、無所不用其極的惡棍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第一個故事寫的是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為了阻撓他的兒子阿廖沙與伊赫梅涅夫老人的女兒娜塔莎相愛和結合,不惜無中生有地誣陷娜塔莎的父親鯨吞了他的款子,中飽私囊,並上告法院,要他賠償損失。為了徹底拆散阿廖沙和娜塔莎,他又玩弄詭計,讓阿廖沙另覓新歡,拋棄了娜塔莎。
   第二個故事是寫史密斯和他的外孫女內莉。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年輕時曾勾引史密斯的女兒,並與她私奔,拐走了史密斯老人的全部財産,然後又把史密斯的女兒拋棄在國外(她當時已有孕在身,後來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內莉)。以後,史密斯和他的女兒在貧病交加中相繼死去。年方十二、三歲的內莉衹身流落彼得堡,舉目無親,差點落進賣淫的魔窟。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催人淚下的感人筆觸描繪了這些“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小人物。非但講了他們的不幸遭遇,而且還細緻入微地刻畫了他們“慘痛熱烈的心聲”(魯迅語),從而表現出作者深入解剖人心的卓越技巧。誠如作者自己所說:“人們稱我是心理學家,不,我是高度意義上的現實主義者,也就是說,我描繪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
   無論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上,也無論在描繪人心的深度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既是對《窮人》這一社會小說和心理小說的直接繼續,又在刻畫人的意識和無意識、理性和非理性,展現人的自我意識,創造“思想的形象”(如瓦爾科夫斯基對萬尼亞恬不知恥的內心披露)上大大跨前了一步,但與他在後期作品中創造的一係列形象相比,在“思想形象”的創造以及在心理描繪的廣度和深度上,似略嫌遜色,具有由此及彼的明顯的過渡性質。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有一個惡魔似的反面人物瓦爾科夫斯基公爵。這一人物在當時是典型的,是由封建宗法的農奴製嚮赤裸裸的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轉型時期的歷史産物。這是一個趨炎附勢、見錢眼開、荒淫無恥、不擇手段、心狠手辣、以斂財為人生唯一目標的大地主、大資本傢。這就加深了對當時社會的開掘。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後期作品中一係列鬼魅形象(如《罪與罰》中的斯維德裏蓋洛夫,《白癡》中的托茨基,《群魔》中的斯塔夫羅金等)的先行者。正如批評傢杜勃羅留波夫所說,瓦爾科夫斯基是“以強烈的情感描寫出來的連續不斷的醜態,以及各種惡劣的、無恥的特徵的集合”。這人是卑鄙無恥的化身,是的夏洛剋和達爾杜夫,是個大。
   書中最令人回腸蕩氣和充滿詩情畫意的是小內莉的形象。這是俄羅斯文學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衆多兒童形象中最成功、最具有盎然詩意的一個。艱難困苦的環境鍛造了她倔強的性格。她嫉惡如仇,但又充滿對愛的渴望。她的身世是悲慘的,命運對她很不公平。當她在走投無路中終於碰到好人的時候,又不幸在蓓蕾之年中途天折。當我們讀到她對自己悲慘身世的令人心碎的自白,以及作者對於她臨死情況的描述,不由得熱淚盈眶,掩捲長嘆,不忍卒讀。她就像歐仁·蘇的小說《巴黎的秘密》中的瑪麗花,出污泥而不染,在非人的環境中猶保持着靈魂的聖潔。
   三
   如上所說,本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創作中具有由此及彼的明顯的過渡性質,在思想方面,主要表現在:
   一、宣揚愛,式的愛。
   徹底的貧睏和非人的生活,使內莉對一切人都抱着不信任和敵視的態度,但是她終於碰到了好人,使她看到世界上畢竟還是好人多。他們的愛終於使她那顆倔強的心軟化了。她是在人們對她的一片愛護和關懷中死去的,雖然她至死都不肯寬恕那個拋棄她母親,逼死她母親和外公的生身之父瓦爾科夫斯基公爵。
   娜塔莎的父親伊赫梅涅夫老人,受到他東傢瓦爾科夫斯基的陷害,蒙受了不白之冤,而且因此而傾傢蕩産。可是他的愛女卻偏偏在這節骨眼上愛上了他仇人的兒子,並與之私奔。他表面上雖然詛咒了女兒,表現出無比的恨,但骨子裏還是愛——對自己女兒奪他心碎的、刻骨銘心的愛。
   史密斯老人被女兒和她的情人弄得破了産,孓然一身,形銷骨立,貧病交加,最後孤獨地慘死街頭。表面上看,他至死都沒有饒恕他的女兒。他由愛而恨,但這恨中仍深深地藏着愛,因此他纔會一聽到女兒快死了,便跌跌撞撞地趕去,結果他看到的已是一具屍體——女兒的屍體。這時,他悔恨交加,昏死在地。後來,他像具木乃伊似的躑躅街頭,形同瘋子,也主要是因為這種對女兒的畸形的愛,由愛而産生痛徹心肺的恨,悔不該把她拒之門外。
   本書中的說故事人伊萬·彼得羅維奇,本來與娜塔莎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他倆長大了,他愛她,她也愛他。可是這時娜塔莎卻身不由己地愛上了另一個人,並與這人私奔,進而同居。在這種情況下,伊萬·彼得羅維奇並沒有因為被所愛的人拋棄,由愛而生恨,而是仍舊像哥哥一樣愛着她,甚至為他們倆跑腿,送信。後來,娜塔莎被她的情人拋棄了,他也沒有幸災樂禍,而是一如既往地愛她,愛她,而不一定要求回報。
   二,宣揚的寬恕精神。
   造成內莉和她母親不幸和慘死的罪魁禍首是那個人面獸心的瓦爾科夫斯基公爵,可是作者痛心疾首地譴責的居然不是他,而是他的犧牲品史密斯老人。因為他不肯饒恕女兒,把她拒之門外,以致她流離失所,在陰冷、潮濕的地下室裏鬱鬱死去。試看,內莉站在她母親的屍體旁,涕淚交加,抓住外公的一隻手,對他大叫:“瞧,你這狠心的壞蛋,瞧,你瞧!……你瞧呀,”
   本來,伊赫梅涅夫老人也不肯寬恕娜塔莎,甚至詛咒了她。可是在內莉現身說法的感召下,老人淚如雨下,吸取了史密斯老人失去女兒的沉痛教訓,寬恕了自己的女兒,把她擁抱在自己懷裏。請看他面嚮蒼天,面嚮上帝的陳述:“噢,我感謝你,上帝,感謝你的一切,一切,感謝你的惱怒,也感謝你的仁慈!……也感謝暴風雨過後你現在又照耀着我們的陽光!為了這千金一刻,我要感謝你!喚!儘管我們是被侮辱的人,儘管我們是被損害的人,但是我們又在一起了,就讓那些驕橫不可一世的人,就讓那些侮辱過我們和損害過我們的人,現在去得意吧!就讓他們拿石頭打我們吧!①”
   三,宣揚的受苦受難精神。
   娜塔莎曾嚮萬尼亞承認道:“是的,我像瘋子一樣愛着他……聽我說,萬尼亞:我過去就知道,甚至在我們最幸福的時候我就預感到,他衹
   ①源出《聖經·新約·約翰福音》第八章第七節: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會給我帶來痛苦和磨難。但是有什麽辦法呢?現在甚至為他歷盡苦難我也認為是幸福。……居然願意這樣,這不是犯賤嗎?也沒什麽!我自己就說這是犯賤,如果他拋棄了我,我將跟着他跑到天涯海角,哪怕他推開我,哪怕他趕我走,我也認了。”她還說什麽“受苦受難能淨化一切”。萬尼亞也說:“我覺得,她是在故意刺激自己的創傷。她感到有一種需要,需要她這樣做——需要去尋求痛苦和絶望……大凡一顆失落了許多的心,往往都這樣!”
   內莉也同娜塔莎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經由故事講述人萬尼亞之口說道:“她好像以自己的痛苦為樂,以這種衹顧自己受苦受難(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為樂。這種刺激自己的創傷並引以為樂的心態,我是明白的:許多受到命運折磨並意識到命運對自己不公平的被侮辱、被損害的人,都有這種存心加劇自己痛苦並引以為樂的。心態。”
   受苦受難是受苦人的內在精神需要,“在不幸中能悟出真理”,受苦受難能淨化人的靈魂,受苦受難能使人獲得新生,——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後期作品中的基調。本書是始發動,一直到《罪與罰》中公開宣揚“受苦受難是偉大的壯舉”,“受苦受難,其中有道”。
   四,研究人的非理性和無意識。
   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是一個謎,人心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這主要是因為人除了理性以外還有非理性,除了意識以外還有無意識(潛意識或下意識)。同弗洛伊德一樣,陀思妥耶夫斯基認為,人的無意識活動是大量的,無意識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動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之所以偉大,除了別的原因外,恐怕大半在於他對人心的開掘、展示和探討。陀思妥耶夫斯基從他的處女作《窮人》起就接觸到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從《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入》起又逐漸接觸到了人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在這方面,本書是從人們最常見,也是得到人們普遍承認的非理性和無意識活動——愛情糾葛談起的。娜塔莎愛阿廖沙,阿廖沙也愛娜塔莎。他們到底愛對方什麽呢?誰也說不清楚。娜塔萍對卡佳說:“我就是愛他,說不出道理。”她也知道阿廖沙這人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既愚蠢,又自私,而且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根本不值得她愛,但是她硬是愛上了他,而且瘋狂地愛他。她曾嚮萬尼亞承認,你們說“他沒有性格,而且……像小孩一樣天真爛漫,智力有限。嗯,我最最愛他的也正是這點……你信不信?不過我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僅僅愛他這點。就這樣,說不出道理,我愛他整個的人,要是他換了一種樣子,有性格或者聰明點,說不定我倒不會這樣愛他了。”
   再如本書中以“我”出現的主人公萬尼亞,搬到史密斯老人生前往過的那套房子後,常常感到一種“神秘的恐怖”,“這種感覺根本不聽理性提出的理由”。它無以名狀,匪夷所思。有一天,他背對着門,站在屋裏,心想:他衹要回過頭去,就會看到史密斯的陰魂出現在門口。這時,他猛一回頭,“門當真開了,輕輕地,無聲無息地,跟我一分鐘前想象的情況一模一樣。”驀地,在門口,出現了一個怪影。“我全身毛骨悚然。使我恐怖萬狀的是,我看到,這是個孩子,一個小女孩,如果這就是史密斯的陰魂,也不會使我如此害怕。”這是怎麽回事?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預感?這是鬼入的感應?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脈衝?難道我們在生活中就沒有遇到過或不可能遇到類似的情形嗎?恐怕未必……
   五,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
   西方的尼采哲學形成於十九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陀思妥耶夫斯基沒有看過尼采的書,尼采卻看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而且他用自己的哲理揭示了陀思安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許多秘密。尼采說過:“陀斯妥耶夫斯基是唯一的一位能使我學到東西的。心理學家;我把同他的結識看作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成就。①”
   尼采是一個反理性主義的唯意志論者。他曾提出“權力意志”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也是人和人生的本質。他認為,人的本質就是渴望統治,渴望權力,擴張自我。尼采的“權力意志論”揭示了《罪與罰》中拉斯科利尼科夫“超人哲學”的秘密,揭示了拉斯科利尼科夫的座右銘“自由和權力,而主要是權力!統治一切發抖的畜生和贊美衆生的權力”的秘密。同時,權力意志論也揭示了娜塔莎和阿廖沙,阿廖沙和卡佳相愛的秘密。請看娜塔莎的自白:“我沒有把他看作一個學識和智力上與自己相當的人那樣來愛他,不是像一個女人通常愛一個男人那樣來愛他,我愛他像……幾乎像個母親。我甚至覺得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彼此平等的愛。”萬尼亞也說:“娜塔莎本能地感覺到,她將成為支配他的主人。”卡佳也是一個非常聰明、非常有主見的姑娘,她之愛阿廖沙也是由於她覺得他“怪可憐見的”。可憐並不是愛。但是可憐一個男人出現在一個女人身上,初可以由憐生愛,甚至是強烈的愛,起碼在一部分女人身上是如此。這就是女人以愛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權力意志”。而阿廖沙的愛則表現為一種負面的“權力意志”;他渴望被人統治。誠如萬尼亞所說:“既然
   ①捨斯托夫:《悲劇的哲學》(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尼采),灕江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版,第十八-十九頁。
   他自己沒有能力思考和判斷,那他就一定會愛上那些能夠替他思考,甚至替他希望的人……而能使阿廖沙愛慕的衹會是那些能夠支配他,甚至命令他的人。而娜塔莎在他們相好之初之所以能夠吸引他,一部分也是由此而來。”
   尼采哲學後來成了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哲學,當然是反動的。但是它也反映了舊社會弱肉強食、爾虞我詐、恃強凌弱的部分真理。
   四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於一八六一年在《時報》雜志第一——七期連載。因屬於長篇連載性質,為了吸引讀者,小說情節必須引人入勝,跌宕起伏,迭起,而且在發展到最時要突然中斷,讓人接着看下一期。所以當時稱這一類小說為“隨筆式小說”,以情節緊張麯折見長,類似於歐仁·蘇的《巴黎的秘密》。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中斷了十年的文學生涯之後,在這類文學體裁上所作的第一次嘗試,即讓小說帶有強烈的戲劇性。以後,這種隨筆式小說所使用的某些手法,成了他後期許多作品的固有形式,並發展成為不同於傳統命運小說形式的小說戲劇形式。這種小說是對傳統命運小說形式的突破,是新小說形式的開端。什麽是小說戲劇形式呢?那就是“選擇人生的一個危機時刻,在緊湊的、高度濃縮的時間過程裏,在旋渦般相繼發生的戲劇性事件中,展開小說人物之間的。心靈對話,展開對世界性問題,人類靈魂問題的辯論。①”
   小說戲劇形式的另一個特點是作者寫人物對話的卓越技巧。有人把這種形式稱之為“對話小說”或“復調小說”②。《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幾乎是由人物的各種對話組成。作者像寫戲劇對話一樣,在各種情況下把各種人物聚集在一起,對他們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談、討論,乃至辯論,說出各自的觀點,並在對話中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又通過人物的長篇獨白或對話對小說人物的自我意識、復雜的內心活動,以及他們情緒的轉換和瞬息萬變進行生動、細緻的描繪和刻畫。
   ①彭剋巽:《蘇聯小說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第七頁。
   ②參看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泰學問題》,三聯書店一九八八年版。
   本書書名曾由南江同志改譯為《被欺凌與被侮辱的》(一九八0)。但是,考慮到原譯書名《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已經約定俗成,並具有特定涵義,幾乎成了“被剝削與被壓迫”的同義語,而不專指書中內容,所以我想還是保留原譯名為好。當否,敬請專傢指正。
   本書在翻譯過程中曾得到北京大學鬍明霞女士不少幫助,特此致谢。
   臧仲倫
   一九九五年一月於北京大學承澤園
   本書主要人物
   萬尼亞(伊萬·彼得羅維奇)——本書故事的敘述者,即書中的“我”,孤兒,作傢。傑裏米·史密斯——俄籍英國人,內莉的外公。伊赫海涅夫,尼占拉·謝爾蓋伊奇——娜塔莎的父親。娜塔莎(娜塔利婭·尼古拉耶美娜)——伊赫梅涅大的女兒,與阿廖沙私奔,後遭遺棄。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舒米洛娃——伊赫梅涅夫之妻,娜塔莎的母親。瓦爾科夫斯基,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公爵,阿廖沙的父親。年輕時曾誘拐史密斯之女,始亂終棄,使她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並留下一女名內莉,靠乞討和幫傭為生。阿廖沙(阿列剋謝·彼得羅維奇)——公爵的兒子,娜塔莎的情人。這是一個貌似單純,憨態可掬,實則極端自私的花花公於,他對娜塔莎也是始亂終棄,後來迷上了另一個女人卡佳。卡佳(卡捷琳娜·費奧多羅芙娜·菲利蒙諾娃)——富傢女,阿廖沙的未婚妻。內莉(葉蓮哪)—一史密斯的外孫女,為史密斯的女兒與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所生。布勃諾娃,安娜·特裏福諾芙娜——女房東,人販子.私蓄暗娼的鴇母。馬斯洛博耶夫,菲利普·菲利佩奇——萬尼亞的中學同學,私人偵探。亞歷山德拉·謝苗諾夫娜——馬斯洛博耶夫的情人。
第一章
  去年,三月二十二日,傍晚,我碰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全天我都在城裏東奔西跑,給自己找房子。我原先住的那房子很潮,當時我已經開始咳嗽了,感到很不舒服。還在前年秋天,我就想搬傢,可是一直拖到去年春天。跑了一整天,也沒找到一處像樣點的。第一,我想找一套單獨的住房,而不是在同一套房間裏嚮二房東轉租的,第二,哪怕一間一套也成,但房間一定要大,不用說,與此同時,房租也要盡可能便宜些。我發現,房子一窄,連思路也變窄了。我有一個怪脾氣,每當構思新小說時,總愛在房間裏前前後後地走來走去。順便提一下:我總覺得,構思自己的作品,浮想聯翩,幻想這些作品寫成後會是什麽樣子,比真的動手去寫要愉快些,說真格的,倒不是因為懶於動筆。究竟因為什麽呢?
   從一大早起,我就覺得不舒服,到夕陽西下時就覺得更難受了:似乎忽冷忽熱地發起燒來。再說我跑了一整天,也纍了。傍晚,在即將暮色四合之前,我走過大街。我很喜歡彼得堡三月的太陽,特別是日落時分,晚霞滿天,不用說,這應在一個晴朗而又寒氣凜冽的傍晚。整條街突然一亮,滿街上下沐浴着明亮的光。所有的房捨也似乎驟然亮了起來。它們的那種灰的、黃的、髒兮兮的緑的顔色,霎時間陽光把它們那種陰鬱的色調一掃而光;心胸也似乎豁然開朗,仿佛精神為之一振,或者像有什麽人用胳膊肘猛地碰了你一下,使你頓時驚醒。你的觀點、你的思路也為之一新……說來也怪,一道陽光居然能對人的心胸起這麽大的作用!
   但是陽光又驟然熄滅;寒意肅殺,使人的鼻子感到灼痛;暮色蒼茫,漸黑漸濃。一傢傢店鋪都點亮了煤氣燈。我走到米勒食品店前,突然止步不前,像生了根似的,嚮街對面眺望,仿佛預感到我會立刻遇到一件非同尋常的事,而且就在這一剎那間,我在街對面看到了一位老人和他的那條狗。我至今記得很清楚,一種非常不愉快的感覺使我的心猛然抽緊了,我自己也鬧不清,這到底是一種什麽感覺。
   我不是神秘主義者;對於預感和占卜之類也幾乎不信;可是我一生中卻遇到了幾件匪夷所思的事,也許大傢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就拿這位老人說吧:為什麽我當時一見到他就會立刻産生一種感覺,當天晚上我非得遇到一件非同尋常的事不可呢?話又說回來,我當時有病;病中的感覺幾乎永遠不足憑信。
   這老人彎腰駝背,用手杖微微敲擊着人行道上的石板,挪動着木棍似的兩條腿,仿佛這腿不會打彎似的,邁着緩慢而又無力的步伐,漸漸走近那傢食品店。我終其身都沒有遇到過像他這樣奇形怪狀的人。在這回邂逅之前,每當我在米勒食品店遇到他,總使找痛苦地驚詫莫名。他高高的個兒,駝背,一張八十多歲老人的臉,面如死灰,一件舊大衣,四處都開了綫,一頂戴了二十年、破舊不堪的圓筒禮帽,遮蓋着他那光禿的腦袋,這禿頭衹在後腦勺上還殘留着一小撮頭髮,已經不是灰白色,而是白裏透着焦黃;他的一舉一動都似乎不受理性支配,好像上了發條似的伸胳膊擡腿---這一切使任何一個初次遇到他的人都不由得感到震驚。的確,看到這麽一個風燭殘年、風雨飄搖的老人,形單影衹,無人照顧,總覺得有點兒怪,再說他那模樣頗像一個從監管人那裏逃出來的瘋子。使我感到吃驚的還有他那異乎尋常的瘦弱:瘦得幾乎衹剩了骨頭架子,似乎衹有一層皮貼在他那骨頭架子上。他的眼睛很大,但兩眼灰暗無光,鑲嵌在兩個藍色的圓圈裏,永遠嚮前直視,從不左顧右盼,而且對任何東西都視而不見,--我堅信,他即使看着您,也會筆直地嚮您走來,仿佛他面前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空間似的。我已經幾次發現他這樣。他開始出現在米勒食品店還是不久以前的事,也不知道他從何處而來,而且總是帶着他那條狗。食品店的顧客從來沒有一個人有此雅興,想同他說話,他也從來不跟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交談。
   “他沒來由到米勒這裏來幹嗎呢,他要在這裏幹什麽呢?”我站在街對面,欲罷不能地定睛註視着他,想道。一種懊惱之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這是有病加上疲勞造成的。“他在想什麽呢?”我在心中繼續琢磨,“他的腦子裏到底裝着什麽呢?再說難道他還能想什麽問題嗎?他的臉色是那麽死氣沉沉,毫無表情。這條癩皮狗他是打哪兒弄來的呢?它跟他寸步不離,似乎同他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且這狗又酷似它的主人。”
   這條倒黴的狗也似乎有八十上下了;是的,肯定是這樣。第一,它那模樣老極了,任何一條狗都不像它那樣老;第二,因此,我第一眼看到它就不由得産生一種想法,這狗不可能跟其他狗一樣;這不是一條普通的狗;它身上準有某種怪話和妖邪的東西;它可能是一個變成狗模樣的靡非斯特①,而且它的命運一定經由種種神秘莫測的途徑與它的主人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了。一看到它那模樣。您一定會立刻同意,它肯定有二十年沒吃東西了。它瘦得像其骷髏,或者(哪樣更好呢?)就像它的主人。它身上的毛幾乎都掉光了,尾巴上的毛亦然,這條尾巴像根棍子似的耷拉着,總是夾得緊緊的。長着兩衹長耳朵的腦袋老是垂頭喪氣地低垂着。我這輩子沒見過這樣討厭的狗。他們倆走在街上--主人在前,狗緊隨其後,--它的鼻子徑直碰到他衣服的下襬,仿佛粘在他衣服上似的。他倆的步態以及他倆的整個模樣,似乎每走一步都在念念有詞地說道:
   我們老啦,老啦,主啊,我們多老哇。
   我記得,有一次,我忽發奇想,老人和狗大概是從加瓦爾尼②插圖的霍夫曼的書裏③爬出來的,作為該版本的活動廣告穿街過市,巡行於大於世界。我過了街,緊隨這老人之後進了食品店。
   這老人在食品店裏的舉止十分奇特,米勒站在櫃臺後面,最近以來,每當這位不速之客進門,總是面露溫色,似覺不快。第一,這位怪客從來不要什麽東西,不要吃的也不要喝的。而且每次他都穿堂入室,直奔靠火爐的那個角落,然後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如果爐子旁邊他慣常坐的那地方被人占了,他就露出一副茫然而又睏惑的表情,站在占了他位置的那位先生前,呆呆地站了一回兒之後,纔似乎左右為難地走到靠窗的另一個角落。他在那裏找了一把椅子,慢騰騰地在椅子上坐好後,便摘下禮帽,放在他身邊的地板上,接着便把手杖放在帽子旁邊,然後把身子往椅背上一靠,從此一動不動,長達三小時或四小時。他從來沒有取閱過一份報紙,沒有說過一句話,也沒有發出過一點聲音;他衹是坐着,兩眼睜得大大的,直視前方,但是目光呆滯,了無生氣,我可以打賭,他對周圍的一切肯定什麽也沒有看見,什麽也沒有聽見。至於那條狗,它在原地轉了兩三圈後,便愁眉苦臉地在主人的腳旁躺下,把腦袋伸到
   ①歌德詩劇《浮士德》中的魔鬼。浮士德郊遊時第一次遇到魔鬼,魔鬼就假裝成狗,出現在浮士德面前。
   ②加瓦爾尼(一八①四-一八六六),法國畫傢、插圖傢。
   ③霍夫曼(一七七六-一八二二),德國作傢。他的荒誕小說集(由加瓦爾尼插圖)的法譯本曾於一八四六年在巴黎出版。
   主人的兩衹靴子中間,發出一聲長嘆,在地板上伸直軀體,也從此一動不動,而且整個晚上都這樣,仿佛在這段時間裏死了一般。似乎這兩個生物整天躺在什麽地方,死了,可是一俟夕陽西下,便突然復活,其目的就僅僅為了走進米勒食品店,從而完成某件神秘莫測、誰也不知曉的使命。坐了三四個鐘頭後,這老人才終於站起身來,拿起禮帽,動身回傢,也不知嚮何處而去。那條狗也站了起來,又夾緊了尾巴,耷拉着腦袋,又像過去那樣跨着緩慢的步子,機械地跟在他身後。食品店的顧客終於開始變着法地躲着這老人,甚至連坐的地方都不願挨近他,似乎見了他就讓人惡心似的。可是他卻對此了無察覺。
   這傢食品店的顧客以德國人居多①。他們來自整條大街--全是各種作坊和店鋪的老闆:小爐匠、做面包的、開染坊的、做帽子的、做馬鞍的--淨是些古板(就此詞的德文含義而言)人物。總的說,米勒店有一種先輩遺風。店老闆常常走出來,走到熟悉的顧客面前,跟他們同桌而坐,並且主客盡歡,共飲幾杯潘趣酒。主人傢的狗和小孩,有時候也走出來同顧客們玩,而顧客們也投桃報李,對孩子和狗都很親熱。大傢彼此都很熟悉,相互也很尊重。當客人們專心地閱讀德文報紙時,房門後面店老闆的房間裏,便叮叮當當地傳來奧古斯丁的樂麯②,那是店老闆的大女兒在彈鋼琴,這是一個長着一頭金黃色鬈發的德國小姐,渾身雪白,活像一隻白色的小耗子。這支華爾茲舞麯聽來頗悅耳。每個月的頭幾天,我總到米勒店去看他訂的幾種俄文雜志。
   我走進食品店後就看到那老人已經坐在窗口,他的那條狗則跟從前一樣四肢挺直,橫臥在他腳旁。我默默地坐到一個角落,心裏暗自嚮自己提出一個問題:“找到這兒來幹嗎呢?第一,我到這兒來壓根兒沒事,第二,我有病,本應該趕快回傢,喝點茶,趕快躺到床上,臥床休息。難道我到這兒來當真就僅僅為了看看這老人嗎?”我感到十分懊喪。“找管他的閑事幹什麽?”我邊想邊回憶起我還在街上看到他時所感覺到的那種奇怪的隱痛。“我犯得上來管所有這些無聊的外國人嗎?這種油然而生的怪異的心緒又是幹嗎呢?這種因一些不足挂齒的事而無謂地擔憂,又何苦來呢?近來,我常常發現自己毫無必要地焦慮。一位思想深刻的批評傢在分析我最近發表的一篇小說時曾嚮我憤然指出,這種毫無
   ①當時彼得堡的外裔居民以德國人為最多。
   ②當時用華爾茲舞麯譜寫的一支德文流行歌麯《我親愛的奧古斯丁》,作者認為這支歌是德國小市民情調的典型。
   必要的焦慮既妨礙我生活,又妨礙我清楚地觀察人生。”但是,儘管我思前想後,對自己暗自埋怨,我還是留在原地沒有走,與此同時,我的病卻使我感到越來越難受,最後我竟捨不得離開這間溫暖的屋子了。我拿起一份法蘭剋福報看了兩行就打起吃來。店裏的那些德國人也不來打攪我。他們讀報的讀報,抽煙的抽煙,衹是間或(半小時一次)片言衹語地,壓低了聲音相互談論着來自法蘭剋福的新聞,要不就是談論德國著名的說俏皮話能手沙菲爾①所說的某個笑話或警句;然後便以加倍的民族自豪感重又埋頭讀報。
   我假寐了大約半小時,後來猛地打了個寒噤,醒了。真該回傢了。但是就在此刻屋裏演出了一幕啞劇,使我又留了下來。我已經說過,這老人一目在自己的椅子上落座,就立刻目不斜視,緊盯着一個地方,而且整個晚上决不會把目光轉移到別的東西上去。我也曾經受到過這種目光的凝視,但是這目光呆呆的,毫無表情,視而不見,什麽也沒有看到:這感覺是極不愉快的,甚至讓人受不了,一旦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趕快換個位置。此刻,這老人的犧牲品是一個德國佬,這人小小的個兒,圓圓的臉,穿戴得非常整潔,衣領漿洗得筆挺,紅紅的臉,紅得異乎尋常。這是一名從裏加來的客商,名叫亞當·伊萬內奇·舒爾茨,後來我纔聽說,他是米勒的知交,但是他還不曾見過這老人,也不認識店裏的許多顧客。他正在邊呷着潘趣酒,邊津津有味地閱讀《農村理發師報》,他驀地擡起頭髮現這老人落在自己身上的一動不動的目光。這使他覺得很彆扭。亞當·伊萬內奇是個氣量小而且很愛面子的人,就跟一切“有身份”的德國人都有的通病那樣。有人這麽無禮地死死地盯着他,他既覺得奇怪,又滿肚子不高興。他強壓住心中的怒火,把眼睛從那個無禮的客人身上移開,嘟嘟囔囔地嘀咕了一句什麽,便默默地舉起報紙,擋住了臉。然而他忍不住,過了三、兩分鐘後,又懷疑地從報紙後面嚮外偷覷了一眼:還是那個死死地盯着他的目光,還是那種毫無表情的打量。這一次,亞當·伊萬內奇也忍了,沒有吱聲。但是同樣的情況在第三次又重複出現的時候,他一下子火了,認為自己責無旁貸,理應挺身而出,維護自己的尊嚴,不讓美麗的裏加市在有身份的公衆面前因他而有損體面。他大概把自己當成該市的代表了。他擺出一種不耐煩的姿勢,將夾報紙的木棍猛擊了一下桌子,把報紙往桌上猛地一摔,他因喝了幾杯潘
   ①沙菲爾(一六九五-一八五八),德國幽默作傢。
   ②原文是德文。
   趣酒加上自尊心受到了冒犯,滿臉漲得通紅,便以凜然而又義憤填膺之勢睜大了他那雙充滿血絲的眼睛,狠狠地瞪了一眼那個欺人太甚的老人。看來,他們倆(德國人和他的對手)都想較量一下眼力,看誰先不好意思,低下眼睛。亞當·伊萬內奇的猛擊報夾,加上他那異乎尋常的姿勢,引起了全體顧客的註意。大傢立刻放下手裏正在做的事,帶着一種異乎其然而又默然的好奇觀察着這兩名對手。這場面變得非常滑稽可笑。但是滿臉通紅的亞當·伊萬內奇那兩衹作挑釁狀的小眼睛,雖然怒目圓睜,通對方讓步,終於完完全全地白費了力氣。那老人行若無事,繼續筆直地看着怒不可遏的舒爾茨先生,他根本沒有發現他已成了衆目睽睽的對象,似乎他的頭長在月亮上,而不是長在地球上。亞當·伊萬內奇終於忍無可忍,發作起來。
   “您幹嗎這麽死氣白賴地瞅着我?”他用德國話一聲斷喝,聲音尖厲而又刺耳,狀極可怕。
   但是他的對手仍舊一聲不吭,好像不明白,甚至沒有聽到這問話似的。亞當·伊萬內奇决定用話發難。
   “我悶(問)您,您這麽死氣白力(賴)地瞅着我幹嗎?”他的氣不打一處來,又發出一聲斷喝。“我早夜(朝野)聞名,而您是個無名小豬(卒)!①”他從椅子上跳起來,又加了一句。
   但是那老人都沒有動彈一下。那幫德國人群情嘩然,紛紛表示不平。米勒聽到外面有人吵鬧,也走進了房間。他弄清原委後,以為老人耳背,便彎去,湊近他的耳朵。
   “舒爾茨三(先)生請您不要死氣白力(賴)他瞅着他,”他盡可能提高了嗓門說道,同時用心端詳着這個匪夷所思的顧客。
   那老人機械地瞅了一下米勒,他那至今呆滯不動的臉上突然顯露出某種類似驚恐,類似激動不安的神態。他手忙腳亂起來,哼哼唧唧地彎下腰去,去拿自己的禮帽,並且急急忙忙地把帽子和拐棍一起抓到手裏,從椅子上站起來,帶着一種可憐的微笑---一個窮人因坐錯了位置被人趕走時那種低三下四的微笑--準備走出去,離開這房間。這個年老體衰的窮老頭那種逆來順受、唯命是從的慌亂神態,是那麽惹人可憐,使人看了心裏又那麽不是滋味,仿佛胸中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因而所有在場的顧客,從亞當·伊萬內奇起,都立刻轉變了對這事的看法。
   ①此處以及以下,是外國人說的話,發音不準,也有不少錯誤,姑妄譯之。
   事情很清楚:這老人不僅不敢得罪任何人,而且他自己也明白,他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被人傢像個叫花子似的趕出去。
   米勒是個好心腸的、富有惻隱之心的人。
   “不,不,”他鼓勵地拍着這老人的肩膀,說道,“你坐!不過①舒爾茨三(先)生請您不要過分死氣白力(賴)地瞅着他。連朝廷裏都知道他的大名。”
   但是這可憐的老人連這話也沒聽明白;他比先前更加手忙腳亂起來,彎下腰去撿起自己的手帕,這手帕是從禮帽裏掉下來的,是塊又舊又破的藍手帕,然後便開始吆喝自己的狗。這狗一動不動地躺在地板上,伸出兩衹前爪捂住自己的臉,分明睡熟了。
   “阿佐爾卡,阿佐爾卡!”他用一個老年人的顫巍巍的聲音,口齒不清地喊道,“阿佐爾卡!”
   阿佐爾卡沒有動彈。
   “阿佐爾卡,阿佐爾卡!”老人煩惱地接二連三地喊道,用手杖激了戳那條狗,但是那狗依然不動。
   手杖從他手裏落了下來。他地,雙膝下跪,伸出兩手捧起阿佐爾卡的腦袋。可憐的阿佐爾卡!它死了。無聲無息地死了,死在主人的腳旁,也許是老死的,也許老死再加上餓死。老人望着它,看了一會兒,好像吃了一驚,似乎不明白阿佐爾卡已經死了;然後他輕輕地嚮他過去的奴僕和朋友趴下去,將自己那蒼白的臉緊緊貼在死狗的臉上。默默地過了一分鐘。我們大傢都很感動……最後,這可憐的老人微微站起身來。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好像得了寒熱病似的渾身發抖。
   “可以做成舒捨爾,”富有惻隱之心的米勒說,他總想找件什麽事來安慰一下老人。(舒捨爾意即動物標本。)“可以做個根(很)好的舒捨爾;費奧多爾·卡爾洛維奇·剋裏格爾是做舒捨爾的好史(手),”米勒翻來覆去道,從地上擡起手杖,把它遞給老人。
   “是的,做舒捨爾,我拿叟(手),”剋裏格爾先生走上前一步,謙虛地接口道。他是一個瘦高個兒的德國人,為人厚道,長着一綹綹棕紅色的頭髮,鷹鈎鼻上架着一副眼鏡。
   “費奧多爾·卡爾洛維奇·剋裏格爾多才多儀(藝),能做一臾(手)非常好的舒捨爾,”米勒又加了一句,他對自己居然能想出這麽個好主
   ①原來是德文。
   意得意非凡。
   “是的,我多才多儀(藝),能做一史(手)非常好的舒捨爾,”剋裏格爾又證實道,“而且我可以替您拍(白)幹,用您的狗做個舒捨爾,”他捨己為人,自我犧牲,一時興起,又加了一句。
   “不,您做費捨爾,我伏(付)錢!”亞當·伊萬內奇·舒爾茨激昂慷慨地叫道,臉比方纔又紅了一倍,他也燃起一股捨己為人的,而且平白無故地認為自己是一切不幸的罪魁禍首。
   老人聽着這一切,看來沒聽明白,依然在渾身發抖。
   “且滿(慢)!先喝一杯上等白蘭地!”米勒看見這個謎一般的客人急着要走,便叫道。
   端來了白蘭地。這位老人機械地拿起酒杯,但是他的兩手不住地發抖,還沒把酒杯端到嘴邊,已經灑了一半,他一滴沒喝,便把酒杯放回了托盤。然後他微微一笑(這笑看去既主怪,又好像牛頭不對馬嘴),把阿佐爾卡留在原地,踉踉蹌蹌地快步走出了食品店,大傢都感到愕然;發出一片長吁和短嘆。
   “多不幸啊!到底是怎麽回事呢?①”德國人一個個瞪大了眼,面面相覷地說道。
   我則緊跟着那位老人跑了出去,離食品店幾步遠,嚮右拐,有一條又黑又窄的鬍同,兩旁全是大樓。不知是什麽東西觸動了我,我想老人肯定拐進這鬍同裏去了。這裏右側的第二幢樓正在施工,四周搭着腳手架。樓房周圍的柵欄墻差點沒圍到鬍同中間,貼着柵欄墻則鋪了一條供行人通行的木板路。在由柵欄墻和樓房形成的一個黑暗的角落裏,我找到了老人。他坐在木板人行道的馬路邊上,雙肘支膝,兩手托着腦袋。我挨着他坐了下來。
   “我說,”我幾乎不知道怎麽開口了,“阿佐爾卡死了,您也別難過啦。咱們一起走,我送您回傢。要想開些。我這就去叫馬車。您住哪兒?”
   老人沒有吱聲。我都不知道怎麽辦了。又沒有過路人。他驀地抓住我的手。
   “憋得慌!”他用嘎啞的、勉強聽得出來的聲音說道,“憋得難受!”
   “咱們上您傢去!”我叫道,微微直起身子,想使勁把他扶起來,“您先喝點茶,再躺到床上,休息休息……我這就去叫馬車。我去請大
   ①原文是用俄語字母拼寫的德文。
   夫……有個大夫我認識……”
   我記不清還跟他說了些什麽。他倒是想站起來,但是站起了一點,又跌坐在地上,又開始用他那嘎啞的、喘不過氣來的聲音嘟嘟囔囔地說着什麽。我彎去,嚮他湊得更近些,聽他到底要說什麽。
   “瓦西裏島,”老人聲音嘎啞,“六條……在六條……”
   他閉上了嘴。
   “您住瓦西裏島?但是,走錯方向了呀;應當往左而不是往有。我這就送您回去……”
   老人沒有動彈。我抓住他的胳膊;他那胳膊像死人的胳膊似的又落了下去。我註視了一下他的臉,換了摸--他已經死了。我覺得這一切恍如發生在夢中。
   這件奇遇讓我着實忙了一陣,在我四處奔走的時候,我的寒熱病居然不治而愈。老人的住處也終於找到了。不過,他不是住在瓦西裏島,而是住在離他死的地方不遠處的剋盧根公寓,住在五層樓,在樓頂,這是一個單獨的套間,裏面有個小小的過道屋和一個大房間,房間十分低矮,有三個類似窗子的窄縫。他住得十分寒酸。屋裏的傢具總共纔有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和一張破舊不堪的舊沙發,硬得像石頭,而且四處都是破洞,裏面塞的麻皮都露了出來;而且連這些東西也是從房東那兒藉來的。看得出來,爐子已經很久沒生火了;蠟燭也找不到一根。現在,我正正經經地作如是想:這老人之所以想去米勒食品店,無非為了在燭光下坐一坐,烤烤火。桌上放着一隻空空的陶製口杯和一片吃剩下來的又幹又硬的面。屋裏沒找到一分錢。甚至找不到一件可以替換的衣服讓他穿了下葬;總算有人給了他一件襯衣。很清楚,他决不會是幹然一身,就這樣生活,肯定有人偶爾會來看看他,哪怕難得一次呢。在抽屜裏找到了他的身份證。死者原來是外國人,但卻是的臣民,名叫傑裏米·史密斯,機械師,終年七十八歲。桌上放着兩本書:一本是簡明地理,一本是俄文版的新約聖經,聖經頁邊的空白處,用鉛筆寫滿了字,還有不少指甲掐的印痕。我把這兩本書要來了。我問了房客和房東--對他的情況誰也說不清。這座公寓的房客很多,幾乎都是工人和做小手藝的,還有些是當二房東的德國娘們,她們轉租房屋,兼管包飯和提供傢務照料。這座公寓的總管出身貴族,他對這個過去的房客也說不出多少情況,衹知道這套住房的月租金六盧布,死者在這裏住了四個月,但是,最近兩個月的房租分文未交,因此衹得請他搬傢。當我問到是不是有人常來看他時,誰也無法對此作出令人滿意的答復。公寓很大,人來人往,到這艘柳亞方舟①來的人還少得了嗎,誰記得住那麽多呢。有個看門的,在這座公寓裏幹了五六年了,他大概能夠說出些什麽來,但是兩周前他回老傢了,可能要待一陣子,他找了個替工,是他侄子,是個年輕小夥子,可是他連一半房客也沒認全。我也說不準,這樣東問西問,到頭來得到了什麽結果;但最後還是把老頭埋了。這些日子,我除了東奔西跑地瞎忙活以外,還去了趟瓦西裏島六條,可是到那裏以後,我不禁啞然失笑:在六條,除了一排平平常常的房子以外,我還能看到什麽呢?“但是,”我想,“老人臨死時幹嗎要提到六條和瓦西裏島呢?該不是說鬍話吧?”
   我端詳了一下人去樓空的史密斯的住房,一着倒頗中意。便把它租了下來。主要是房間大,雖然頂棚低矮,因此,起初,我老覺得腦袋會碰到天花板似的。然而很快也就習慣了。每月六盧布上哪去租更好的房子。這套獨門獨戶的套間吸引了我;剩下的問題就是去找一名傭人,因為沒有傭人是根本住不下去的。起初,看門人答應每天起碼來一回,如果有事急需幫忙,他就來幫我做點事。我想:“誰知道呢,也許會有人來打聽老人的情況也說不定的!”但是他死後過了五天,仍舊無人前來。
首頁>> >> 现实百态>> 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   俄罗斯 Russia   俄罗斯帝国   (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