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普濟寺,我們見到了全山方丈戒忍大師。對於1997年在南海觀音銅像開光法會上出現的奇異天象,他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據戒忍大師回憶,1997年的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即陽歷10月30日的那一天,準備進行南海觀音銅像開光。在24、25日之前一直在颳風下雨,如果這樣的天氣再繼續下去,法會的客人就沒辦法如期到來,就會影響到開光法會的順利進行。就在所有人都感到一籌莫展的時候,原本厚重的烏雲竟然在一夜之間悄然退去。當天凌晨三點半,戒忍大師特意起身上殿察看天氣,發現天上星光朗朗,他不禁鬆了一口氣,看來天公作美,今天開光應該是沒問題了。
但是沒有想到,開光之前,鋪天蓋地的烏雲再度席捲天空,一場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師當即通知準備雨衣4000件,以備法會使用。4000件雨衣買好了,天空依舊烏雲密佈,絲毫沒有放晴的意思。本來預定8點鐘準時進行的開光,也因故延遲了15分鐘。
8點15分,開光法會正式開始。戒忍大師宣佈:“南海觀音聖像開光法會正式開始!”話音剛落,仿佛有一雙無形的巨手在這一瞬間撥開了烏雲,一束陽光透過雲層直射下來!見此奇異天象,在場的人們紛紛跪倒,虔誠地頂禮膜拜。戒忍大師擡起頭望嚮空中,他仿佛看到雲中露出了觀音菩薩像,就在空中俯視着法會上的衆人……
對當時出現的天象奇觀,也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如果這種天象不是出現在那一天、那一刻,不是出現在普陀山,或者這樣的佛教儀式不在那一天、那一刻舉行,又或者開光的時間沒有推遲,那麽,人們還會賦予這種天象以神異色彩嗎?
這種天象奇觀出現的時間是如此巧合,簡直就像人工控製的一樣。所以現場目睹的人無不歡欣鼓舞,同時自然而然地跟觀音信仰、觀音顯靈聯繫在了一起。不要說是有佛教信仰的人,就算是沒有佛教信仰的普通平民百姓,在此時此地,在這樣一個氛圍當中,在這樣一個儀式當中,他怎麽可能不把天象奇觀跟觀音信仰聯繫在一起呢?
或許正是從古至今衆口相傳的各種靈異傳說,給普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對於普陀山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
“普陀洛迦”本身隱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海島山的意思;第二層有光明山的意思,這個光明指的不是光明萬丈,而是指這裏的環境特別清靜、優美;第三層是白花山的意思,以前普陀山曾經開滿小白花,非常符合經典上對“普陀洛迦”的解釋,於是人們認為這裏就應該是普陀洛迦山。
位於中國東海的普陀山全稱是“普陀洛迦山”,它包括普陀山、洛迦山以及周圍的十幾個島嶼。“普陀洛迦”是梵文,翻譯成漢語,意思就是“美麗的小白花”。
據《大藏經》記載,觀音道場其實在印度的秣剌耶山以東,也就是今天的畢蒂哥山。從公元前1世紀印度形成觀音信仰之後,那裏便成了佛教徒們敬仰的地方。
那麽,曾經在印度的觀音道場為什麽會搬到中國來呢?
觀音道場移到中國跟印度佛教、印度國傢的消亡有關係。具體來講,公元12世紀我國北方的北匈奴侵略印度,使印度國傢滅亡,外教徒強迫印度的佛教徒相信外教,如果不改信外教就可能被殺害。於是印度的寺廟被燒毀,印度佛教衰落,國傢也滅亡了。佛教、觀音信仰輾轉遷移、流傳到了中國,並生根發芽,發揚光大。
但是,在中國的萬裏海疆上,像普陀山這樣的海島不計其數,觀音道場為什麽偏偏與東海邊上的這座小島結緣呢?
在普陀山,民間流傳着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觀音菩薩認為由於自己的道場環境險惡,平民大衆很少有人能到山頂聽她講經說法,於是她駕着五彩祥雲開始重新選擇弘法道場。當她飛到普陀山時,立刻被這裏優美的環境所吸引,認為這裏纔是說法的最理想地點,於是從此定居下來。
今天,很多人都說觀音菩薩第一次來普陀山時,就是在一塊叫做“觀音跳”的石塊上駐足的。
當然,這衹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從隱秀講院的淨法師那裏,我們又得知了一個曾有史料記載的歷史故事: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即916年),有一位叫慧諤的日本和尚從我國的五臺山偷偷帶走了一尊觀音大士聖像回國,途經普陀山,駛近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羅礁時,本來風平浪靜的海面突然濤怒風飛,海面上生出無數鐵蓮花(今日稱為蓮花洋),擋住了慧諤大師的去路。如此三日三夜,船無法開出。
據說慧諤大師夜晚便得到了一個奇異的夢境,在夢中,觀世音菩薩告訴他:我願意留在這裏,如果你將請來的觀音像留在普陀山海島上,我會令便風相送!
第二天,潮水果真把慧諤大師乘的船送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前,慧諤大師遵從夢中觀音的意願,捧着觀音像登上了海岸。據說,慧諤從此再未返回日本,而是在這裏築屋居住,供奉觀音菩薩,民衆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即後來的普濟寺),慧諤成了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後來,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便成了傢喻戶曉的大菩薩。
傳說中慧諤大師登岸的地方就在潮音洞,“潮音洞”三字為康熙御筆,這個名稱一語雙關,既描述了這裏終年白浪翻騰的自然景觀,又喻示了人們把“佛音”比作“潮音”的心理。
雖然人們通常用慧諤的故事來解釋這裏成為觀音道場的原因,但與其說觀音菩薩出於自己的意願選擇了普陀山,倒不如說世人為觀音菩薩選擇了普陀山作為唯一的弘法道場。
據戒忍大師回憶,1997年的農歷九月二十九日,即陽歷10月30日的那一天,準備進行南海觀音銅像開光。在24、25日之前一直在颳風下雨,如果這樣的天氣再繼續下去,法會的客人就沒辦法如期到來,就會影響到開光法會的順利進行。就在所有人都感到一籌莫展的時候,原本厚重的烏雲竟然在一夜之間悄然退去。當天凌晨三點半,戒忍大師特意起身上殿察看天氣,發現天上星光朗朗,他不禁鬆了一口氣,看來天公作美,今天開光應該是沒問題了。
但是沒有想到,開光之前,鋪天蓋地的烏雲再度席捲天空,一場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師當即通知準備雨衣4000件,以備法會使用。4000件雨衣買好了,天空依舊烏雲密佈,絲毫沒有放晴的意思。本來預定8點鐘準時進行的開光,也因故延遲了15分鐘。
8點15分,開光法會正式開始。戒忍大師宣佈:“南海觀音聖像開光法會正式開始!”話音剛落,仿佛有一雙無形的巨手在這一瞬間撥開了烏雲,一束陽光透過雲層直射下來!見此奇異天象,在場的人們紛紛跪倒,虔誠地頂禮膜拜。戒忍大師擡起頭望嚮空中,他仿佛看到雲中露出了觀音菩薩像,就在空中俯視着法會上的衆人……
對當時出現的天象奇觀,也有人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如果這種天象不是出現在那一天、那一刻,不是出現在普陀山,或者這樣的佛教儀式不在那一天、那一刻舉行,又或者開光的時間沒有推遲,那麽,人們還會賦予這種天象以神異色彩嗎?
這種天象奇觀出現的時間是如此巧合,簡直就像人工控製的一樣。所以現場目睹的人無不歡欣鼓舞,同時自然而然地跟觀音信仰、觀音顯靈聯繫在了一起。不要說是有佛教信仰的人,就算是沒有佛教信仰的普通平民百姓,在此時此地,在這樣一個氛圍當中,在這樣一個儀式當中,他怎麽可能不把天象奇觀跟觀音信仰聯繫在一起呢?
或許正是從古至今衆口相傳的各種靈異傳說,給普陀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對於普陀山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
“普陀洛迦”本身隱含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海島山的意思;第二層有光明山的意思,這個光明指的不是光明萬丈,而是指這裏的環境特別清靜、優美;第三層是白花山的意思,以前普陀山曾經開滿小白花,非常符合經典上對“普陀洛迦”的解釋,於是人們認為這裏就應該是普陀洛迦山。
位於中國東海的普陀山全稱是“普陀洛迦山”,它包括普陀山、洛迦山以及周圍的十幾個島嶼。“普陀洛迦”是梵文,翻譯成漢語,意思就是“美麗的小白花”。
據《大藏經》記載,觀音道場其實在印度的秣剌耶山以東,也就是今天的畢蒂哥山。從公元前1世紀印度形成觀音信仰之後,那裏便成了佛教徒們敬仰的地方。
那麽,曾經在印度的觀音道場為什麽會搬到中國來呢?
觀音道場移到中國跟印度佛教、印度國傢的消亡有關係。具體來講,公元12世紀我國北方的北匈奴侵略印度,使印度國傢滅亡,外教徒強迫印度的佛教徒相信外教,如果不改信外教就可能被殺害。於是印度的寺廟被燒毀,印度佛教衰落,國傢也滅亡了。佛教、觀音信仰輾轉遷移、流傳到了中國,並生根發芽,發揚光大。
但是,在中國的萬裏海疆上,像普陀山這樣的海島不計其數,觀音道場為什麽偏偏與東海邊上的這座小島結緣呢?
在普陀山,民間流傳着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觀音菩薩認為由於自己的道場環境險惡,平民大衆很少有人能到山頂聽她講經說法,於是她駕着五彩祥雲開始重新選擇弘法道場。當她飛到普陀山時,立刻被這裏優美的環境所吸引,認為這裏纔是說法的最理想地點,於是從此定居下來。
今天,很多人都說觀音菩薩第一次來普陀山時,就是在一塊叫做“觀音跳”的石塊上駐足的。
當然,這衹是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從隱秀講院的淨法師那裏,我們又得知了一個曾有史料記載的歷史故事: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一說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即916年),有一位叫慧諤的日本和尚從我國的五臺山偷偷帶走了一尊觀音大士聖像回國,途經普陀山,駛近浙江定海舟山群島新羅礁時,本來風平浪靜的海面突然濤怒風飛,海面上生出無數鐵蓮花(今日稱為蓮花洋),擋住了慧諤大師的去路。如此三日三夜,船無法開出。
據說慧諤大師夜晚便得到了一個奇異的夢境,在夢中,觀世音菩薩告訴他:我願意留在這裏,如果你將請來的觀音像留在普陀山海島上,我會令便風相送!
第二天,潮水果真把慧諤大師乘的船送到了普陀山的潮音洞前,慧諤大師遵從夢中觀音的意願,捧着觀音像登上了海岸。據說,慧諤從此再未返回日本,而是在這裏築屋居住,供奉觀音菩薩,民衆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即後來的普濟寺),慧諤成了普陀山第一代開山祖師。後來,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而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便成了傢喻戶曉的大菩薩。
傳說中慧諤大師登岸的地方就在潮音洞,“潮音洞”三字為康熙御筆,這個名稱一語雙關,既描述了這裏終年白浪翻騰的自然景觀,又喻示了人們把“佛音”比作“潮音”的心理。
雖然人們通常用慧諤的故事來解釋這裏成為觀音道場的原因,但與其說觀音菩薩出於自己的意願選擇了普陀山,倒不如說世人為觀音菩薩選擇了普陀山作為唯一的弘法道場。
據說神奇的小白花在普陀山隨處可見,而且會閃閃發光,但是“衹可遠觀,不可褻玩”。神秘的小白花到底是什麽花?它真的存在嗎?
從普陀山的村民那裏我們瞭解到,以前這裏的漁民出海捕魚或者返航時,老遠就能看見普陀山的山坡上一片金光閃閃,猶如為漁民導航的燈塔,很多漁民甚至因此在海難中找到了航嚮而得救。但是等他們上山尋找金光的來源時,卻什麽都沒有找到。
洪勝來是世代生活在普陀山的漁民,1961年的一次奇遇令他至今難忘。那一次,他與人結伴去呂泗(地名)漁場捕魚。出發那天,他像往常一樣去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其實不管是漁民,還是雄商巨舶,在海上最恐懼的莫過於海難,而普陀山是古代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遇上海風濤浪、賊寇海盜時,漁民商旅無不嚮普陀山拜求平安,尋求庇佑。而“令諸衆生,大風不漂,水不能溺”的觀音菩薩,自然就成為他們供奉的對象。今日普陀山已經延續千年的香火正是世世代代的航海者和漁民用手中的三炷香供奉起來的。
洪勝來說,一隻漁船出海捕魚,不光漁民自己拜菩薩,傢屬們更是以百倍的虔誠去求菩薩保佑,保佑出海的人多捕魚補貼傢用,保佑傢人平安歸來,即使遇險也要化險為夷。
洪勝來在海上打了一輩子魚,就遇到過一次海難,而那次正是“小白花”救了他的命。那一天,氣象消息說有8~9級大風,實際上可以達到10~11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空中一片血紅,有經驗的漁民們就知道大風要來了,漁船沒有辦法在漁場安全航行,漁民們帶的糧沒了,水沒了,此刻似乎衹有聽天由命……
但是就在這時,洪勝來突然看到遠處有東西在閃爍,憑着這一點微弱光綫的指引,洪勝來的漁船竟然找到了靠岸的碼頭。後來,不管別人怎麽說,他都堅持認為當年救他一命的光就是小白花發出來的。
難道真的是傳說中的“小白花”在指引他嗎?
這個問題同樣睏擾着普陀山林業處的退休專傢——年近七旬的盧小根。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小白花”,他幾乎跑遍了這裏的山山嶴嶴。
盧小根告訴我們,普陀洛迦翻譯成小白花,這種花長得很矮,大概是兩尺左右,不到一公尺,開出的花是白色。而普陀山上確實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花朵。
當我們隨着盧小根尋找“小白花”蹤跡的時候,在叢林中意外地發現了一處奇觀。
山坡上,位於中央的兩塊巨石似接未接,仿佛一石空懸於另一石之上,時刻都有滾落的危險。這兩塊巨石叫做磐陀石,據當地人說是觀音菩薩的說法臺。
磐陀石又叫做金剛寶石。《華嚴經》中說:無量菩薩皆坐寶石,宣示大慈悲的法門。這部經是釋迦牟尼說出來的,所以《華嚴經》說觀世音菩薩住在這裏,這裏就成了佛指名山。
觀音菩薩是否曾經在這上面講經說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兩塊巨石僅憑造化給予的一個小小支點,在千年風雨雷霆之中卻能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看似搖搖欲墜,卻又始終穩如泰山,可謂一道奇景。
實際上,任何一座名山的地理風貌,都勢必會得到當地的文化背景和民俗民風的一種渲染。像這樣一塊石頭,如果在佛教名山,就會賦予它佛教文化的底藴,那麽如果在道教名山,同樣會賦予它道教的魅力。民間的善男信女,當他們無法從很深邃的佛教哲理中得到佛教文化的感悟,也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和悟性去體味那些精深的佛理時,他們喜歡一些表層的、很直覺、很生動的東西來開啓心中的信仰之門。
在磐陀石所在的山腳下,有一個清波如鏡的海印池,每到夏天,池中就開滿了蓮花。
佛教界通常用蓮花來比喻“佛性”,因為它象徵着聖潔和清淨。我們要尋找的“小白花”會不會是平日裏常見的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白蓮花呢?
當然,一說到佛教的花,人們自然先想到蓮花。但實際上,在佛經當中除了蓮花之外,還有很多具有神異色彩的花存在。
在宋代黃庭堅的《閑談偶記》中,我們發現了有關“小白花”的記述:“江湖南國有一種小花,名曰山礬……海岸孤絶處補陀山者,以為小白花即此花爾。”
根據書上描述,它的葉子呈碧緑色,夏天開白色花,小小的白花散發着香氣,到秋天結的果實從青變黃變紅,果實還可以用來染衣料。
如果“美麗的小白花”確實存在,而又不是蓮花,那它究竟是一種什麽花呢?
通過多次調查研究,1982年4月11日,盧小根終於在普陀山發現了一棵“會發光”的樹。
佛光樹的傳說,在漁民當中早就開始流傳。1982年盧小根在普陀山上進行樹種調查的時候,漁民就嚮他提出來:你們調查樹種的時候有沒有看見佛光樹?當時盧小根聽到這個信息覺得很奇怪,於是走遍了普陀山的山山嶴嶴,真的在山中發現了一株閃閃發光的樹。
當我們親手觸摸到這棵樹的時候,觸到的似乎是一個千百年來未曾破解的謎團。這難道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小白花”嗎?它到底是什麽樹,又為什麽被認為會發光呢?
盧小根嚮我們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春夏的時候,它的嫩枝嫩葉以及葉子的背面都長有金黃色的絨毛,風吹過時莖上的絨毛飄散,金光閃閃,從遠處看就被當成是“佛光”, 所以漁民們也就叫它“佛光樹”。 爬上山之後卻衹能看到樹,看不到光,大傢就覺得很神奇。這種金光閃閃的樹經鑒定是樟科的舟山新木薑子。
但據史料記載,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很顯然這種叫新木薑子的樹還不是我們正在尋找的“美麗的小白花”。
從普陀山的村民那裏我們瞭解到,以前這裏的漁民出海捕魚或者返航時,老遠就能看見普陀山的山坡上一片金光閃閃,猶如為漁民導航的燈塔,很多漁民甚至因此在海難中找到了航嚮而得救。但是等他們上山尋找金光的來源時,卻什麽都沒有找到。
洪勝來是世代生活在普陀山的漁民,1961年的一次奇遇令他至今難忘。那一次,他與人結伴去呂泗(地名)漁場捕魚。出發那天,他像往常一樣去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其實不管是漁民,還是雄商巨舶,在海上最恐懼的莫過於海難,而普陀山是古代東亞“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在遇上海風濤浪、賊寇海盜時,漁民商旅無不嚮普陀山拜求平安,尋求庇佑。而“令諸衆生,大風不漂,水不能溺”的觀音菩薩,自然就成為他們供奉的對象。今日普陀山已經延續千年的香火正是世世代代的航海者和漁民用手中的三炷香供奉起來的。
洪勝來說,一隻漁船出海捕魚,不光漁民自己拜菩薩,傢屬們更是以百倍的虔誠去求菩薩保佑,保佑出海的人多捕魚補貼傢用,保佑傢人平安歸來,即使遇險也要化險為夷。
洪勝來在海上打了一輩子魚,就遇到過一次海難,而那次正是“小白花”救了他的命。那一天,氣象消息說有8~9級大風,實際上可以達到10~11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空中一片血紅,有經驗的漁民們就知道大風要來了,漁船沒有辦法在漁場安全航行,漁民們帶的糧沒了,水沒了,此刻似乎衹有聽天由命……
但是就在這時,洪勝來突然看到遠處有東西在閃爍,憑着這一點微弱光綫的指引,洪勝來的漁船竟然找到了靠岸的碼頭。後來,不管別人怎麽說,他都堅持認為當年救他一命的光就是小白花發出來的。
難道真的是傳說中的“小白花”在指引他嗎?
這個問題同樣睏擾着普陀山林業處的退休專傢——年近七旬的盧小根。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小白花”,他幾乎跑遍了這裏的山山嶴嶴。
盧小根告訴我們,普陀洛迦翻譯成小白花,這種花長得很矮,大概是兩尺左右,不到一公尺,開出的花是白色。而普陀山上確實漫山遍野都是白色的花朵。
當我們隨着盧小根尋找“小白花”蹤跡的時候,在叢林中意外地發現了一處奇觀。
山坡上,位於中央的兩塊巨石似接未接,仿佛一石空懸於另一石之上,時刻都有滾落的危險。這兩塊巨石叫做磐陀石,據當地人說是觀音菩薩的說法臺。
磐陀石又叫做金剛寶石。《華嚴經》中說:無量菩薩皆坐寶石,宣示大慈悲的法門。這部經是釋迦牟尼說出來的,所以《華嚴經》說觀世音菩薩住在這裏,這裏就成了佛指名山。
觀音菩薩是否曾經在這上面講經說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兩塊巨石僅憑造化給予的一個小小支點,在千年風雨雷霆之中卻能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看似搖搖欲墜,卻又始終穩如泰山,可謂一道奇景。
實際上,任何一座名山的地理風貌,都勢必會得到當地的文化背景和民俗民風的一種渲染。像這樣一塊石頭,如果在佛教名山,就會賦予它佛教文化的底藴,那麽如果在道教名山,同樣會賦予它道教的魅力。民間的善男信女,當他們無法從很深邃的佛教哲理中得到佛教文化的感悟,也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和悟性去體味那些精深的佛理時,他們喜歡一些表層的、很直覺、很生動的東西來開啓心中的信仰之門。
在磐陀石所在的山腳下,有一個清波如鏡的海印池,每到夏天,池中就開滿了蓮花。
佛教界通常用蓮花來比喻“佛性”,因為它象徵着聖潔和清淨。我們要尋找的“小白花”會不會是平日裏常見的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白蓮花呢?
當然,一說到佛教的花,人們自然先想到蓮花。但實際上,在佛經當中除了蓮花之外,還有很多具有神異色彩的花存在。
在宋代黃庭堅的《閑談偶記》中,我們發現了有關“小白花”的記述:“江湖南國有一種小花,名曰山礬……海岸孤絶處補陀山者,以為小白花即此花爾。”
根據書上描述,它的葉子呈碧緑色,夏天開白色花,小小的白花散發着香氣,到秋天結的果實從青變黃變紅,果實還可以用來染衣料。
如果“美麗的小白花”確實存在,而又不是蓮花,那它究竟是一種什麽花呢?
通過多次調查研究,1982年4月11日,盧小根終於在普陀山發現了一棵“會發光”的樹。
佛光樹的傳說,在漁民當中早就開始流傳。1982年盧小根在普陀山上進行樹種調查的時候,漁民就嚮他提出來:你們調查樹種的時候有沒有看見佛光樹?當時盧小根聽到這個信息覺得很奇怪,於是走遍了普陀山的山山嶴嶴,真的在山中發現了一株閃閃發光的樹。
當我們親手觸摸到這棵樹的時候,觸到的似乎是一個千百年來未曾破解的謎團。這難道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小白花”嗎?它到底是什麽樹,又為什麽被認為會發光呢?
盧小根嚮我們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春夏的時候,它的嫩枝嫩葉以及葉子的背面都長有金黃色的絨毛,風吹過時莖上的絨毛飄散,金光閃閃,從遠處看就被當成是“佛光”, 所以漁民們也就叫它“佛光樹”。 爬上山之後卻衹能看到樹,看不到光,大傢就覺得很神奇。這種金光閃閃的樹經鑒定是樟科的舟山新木薑子。
但據史料記載,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很顯然這種叫新木薑子的樹還不是我們正在尋找的“美麗的小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