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許知遠 Xu Zhiy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6年)
媒體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是一個名叫許知遠的青年在星巴剋咖啡館裏、北大校園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邊,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
目錄
  自序:46年之後1
  一條人文主義狗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2
  一條人文主義狗7
  沒有顔色的青春10
  荒原上的我們14
  男人快樂原則17
  生於70年代21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24
  曖昧的懷舊27
  砸爛背後的眼睛29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32
  窺探者的狂歡節35
  鏡子38
  林憶蓮的眼睛與徐志摩的鼻子40
  年輕正是天堂44
  瞬間與牛仔褲46
  文學青年49
  小職員們51
  舊日的“生活”結束了?55
  抒情的陷阱58
  寫作的第三條道路62
  從代溝到世紀溝66
  公民德拉吉69
  兩個世界之間77
  燕園的記憶
  我的師兄梁遇春82
  傍晚的陽光84
  午夜日記86
  那個鼕天的午後89
  隨意的文化92
  拖鞋94
  小酒館97
  燕園的記憶101
  做個名士122
  噓聲124
  曬太陽127
  靈魂導遊者131
  大二的一天134
  迷失於閱讀中
  流動的聖節140
  溶解在香水裏的驚心動魄143
  在路上尋找靈魂147
  驚恐的轉移151
  高貴的厭倦153
  水樣的春愁155
  電子時代的閱讀157
  美麗的新世界160
  靜謐的激情163
  欲望的聲音165
  行動者海明威169
  乏味的大學171
  浪漫主義毒素的釀造者174
  卡薩諾瓦——浪蕩的精髓178
  我在麥田守望182
  生命不息,作秀不止185
  有關俄狄浦斯187
  重建象牙塔
  重建象牙塔192
  看,這個激動人心的地方203
  培養我們的俱樂部精神208
  重回經典215
  洪堡的理想主義220
  遺失的想像力224
  通纔教育——心靈拒絶切分232
  跋:那些憂傷的年輕人237
自序:46年之後
  這本書的出版對我來說是件重要的事。
  ——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1923年,敏感的阿根廷青年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這一年他24歲。46年後,這位雙目近乎失明的老人在再版序中這樣寫道:“我發覺1923年寫下這些東西的那位青年本質上已經就是今天或認可或修改這些東西的先生……對我來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激情》包容了我後來所寫的一切……”
  在博爾赫斯的口吻中,我依稀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儘管比起1923年的博爾赫斯,除了年齡相同之外,我們似乎缺乏相似之處。我從來沒有把生活搭建成一個由時間的輪回來控製的迷宮的欲望,更缺乏那個阿根廷人堅強而深邃的想像力。但是,我已經預感到,這本書的出版的確已經暗示了我即將踏上的道路。
  美國文學批評傢埃德蒙·威爾遜22歲時驕傲而自以為是地說:“我應該幹文學這一行。”能在年輕時就清晰地意識到未來,是一種莫大的幸福。而今天的我,正享有這種幸福。在這本不足20萬字的書中,我已經強烈而執著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傾嚮。儘管從1998年至今,我的文字軌跡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但是一條綫索卻愈發清晰起來,我希望利用文字來表明一種生活態度,來闡述某種道理,甚至有點粗暴地規定某種道路。更明確地講,我是一位非文學類作傢,是一位喜歡對於世界進行廣泛發言的知識分子,在我前面遙遙站立着約翰·斯圖亞特·密爾、伯蘭特·羅素、埃德蒙·威爾遜、沃爾特·李普曼、讓·保爾·薩特……
  這可能是某種危險。就像保羅·約翰遜在那本風行一時的著作《知識分子》中近乎歇斯底裏地強調過的。但保羅·約翰遜卻混淆了精神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人文知識分子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立法者。儘管與立法者的距離遙遠,我已經感到了某種危險。因為,每當我嚴肅地宣稱自己是一位知識分子時,嘲笑與不信任就發生了。這時候,我就想起了海明威在巴黎的咖啡館裏一絲不苟地寫作的場景。堅守嚴肅讓人尊敬,同時也意味着你有被嘲弄的危險。
  銳利的批評傢蘇珊·桑塔格說,1870年左右是她最嚮往的年代。因為那段時間,全歐洲都在上演着莎士比亞的戲劇。在這位批評傢看來,最傑出的大衆文化必須是古典思想與現實的結合,這種混雜産生的文化可以輓救我們日漸庸俗化的世界。
  於是,當我毫不遲疑地宣稱自己是知識分子的身份時,我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我必須深入人類文明最精要的思想文化之中,探取它們的秘密;我必須與那些人類史上最傑出的大腦與最動人的靈魂相伴,爭取那半點的光輝……然後,我渴望把這些秘密和光輝與周圍的人群共同分享。有了這點解釋,你就會明了為何在這本書中,充斥了各種偉大的名字與引語,因為我相信引用可能是通往偉大的最簡捷途徑。而當周圍的人群,可能通過那些引用的隻言片語而意識到世界遠比他們生活的周遭環境遼闊與壯觀得多時,我的任務就完成了。
  我是一個通俗知識分子,是遊走在思想的山峰與現實的平地之間的人,我試圖在相互孤立的二者之間建立更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
  我的序言快要結束了。這裏面充斥了讓人痛恨的自以為是,與一個年輕人不知深淺的狂妄。但是,如果你拋棄掉這些表面的不適應,你應該可以看到,這裏面充滿了海明威初學寫作時的認真與堅定。你也應該會依稀看到46年之後的我的樣子,那時候我已經蒼老,眼睛應該沒有失明,可能也拄着拐杖,可能狂妄之氣已經淡去,但是肯定依然嚴肅與認真,依然堅信偉大的思想與靈魂。那時候,我也會緩緩地講道:“其實我的樣子,在2001年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已經盡顯出來,那是我的第一本書,那時候我是多麽的年輕……”
  最後,我想引用歌德的一句話:閱讀是讀者與作者間的一次合謀。書已經翻開,你已經邊緣性地進入了這場陰謀,除了主動乃至假作愉快地參與,似乎別無選擇……
首頁>> >> 散文>> 許知遠 Xu Zhiy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