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梁啓超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可當聽到他堪與孔子、老子等人相提並論時,大部分人都會吐出兩個字——“他嗎?”
是的,就是他。就是他將新文明普灑大地,就是他宣揚自由、民權、立憲,又將民主共和滋潤民心,就是他開創了中國政治學、新聞學、新史學、圖書館學,就是他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的走嚮,就是他……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被我們遺忘。
他生活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衝破了的時候,他負載着時代的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而與封建的殘壘作戰。他用那飛揚激越而又入木三分的文字,摧毀着陳腐的封建思想、國人麻木的靈魂。
他生活在黑暗地獄的地層,承受着冽風暴雨的衝擊,探索着文明的真諦,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潮流,用他那先進高尚的思想、飽蘸感情的筆,抵擋着頑固派的謾駡、黑暗勢力的攻擊。
他處於精神潰散的邊緣,也曾經幻想能夠像陳天華那樣投海以殉祖國,然而他堅信中國不會滅亡,並為之不懈努力,自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為着心中的夢而無所畏懼、奮力前行。
就是他在天津的飲冰室內數十年,埋頭書屋,仍引領着中國政治、文學、史學、新聞學、圖書館學、農學等的奮進潮流,影響着整個中國社會。
他影響着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毛澤東、魯迅、郭沫若、鬍適等無不深受其精神思想的熏陶,他還培養了一批中國的傑出人才,如周恩來、蔡鍔、範源廉、馮自由、徐志摩、梁思成等。
……
望着書桌上梁啓超的著述,心潮起伏,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或悲或喜或悲喜交集的歷史畫面:“公車上書”時的梁啓超,意氣風發、揮斥方遒;變法失敗時梁啓超,悲戚倉皇地逃往日本軍艦;流亡時的梁啓超,忙忙碌碌以新民、救國為職志;回歸祖國時的梁啓超,喜悅、興奮得難以成眠;擔任司法總長的梁啓超,兀自描繪着民主政治的圖景;護國運動時的梁啓超,捍衛民國置生死於度外;擔任財政總長時的梁啓超,有勁沒處使、有理說不清;離開政界的梁啓超,活躍於講壇,桃李香滿園;埋頭於書齋,學術放異彩。
這段時間,心中衹有梁啓超,衹有崇敬。恍惚中,梁啓超憤筆疾書直搗黃竜;睡夢中,“變亦變,不變亦變”回響在耳旁。心中衹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讓世人更加瞭解梁啓超,讓梁啓超的精神一代一代流傳下去。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所有世人的夢想,我想,是到了還歷史一個真正梁啓超的時候了。
窗外,一片寂靜,漆黑是它的主調;驀然間,一顆耀眼的啓明星在夜幕中閃爍,這夜幕難道不正是那個時代嗎?這耀眼的啓明星不正是梁啓超嗎?
先賢已逝,然精神不朽,業績長存
江河奔涌,大勢滔滔。時代造就了梁啓超,梁啓超也無愧於那個激情飛揚的時代。
是的,就是他。就是他將新文明普灑大地,就是他宣揚自由、民權、立憲,又將民主共和滋潤民心,就是他開創了中國政治學、新聞學、新史學、圖書館學,就是他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的走嚮,就是他……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被我們遺忘。
他生活在中國的封建制度被資本主義衝破了的時候,他負載着時代的使命,標榜自由思想而與封建的殘壘作戰。他用那飛揚激越而又入木三分的文字,摧毀着陳腐的封建思想、國人麻木的靈魂。
他生活在黑暗地獄的地層,承受着冽風暴雨的衝擊,探索着文明的真諦,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潮流,用他那先進高尚的思想、飽蘸感情的筆,抵擋着頑固派的謾駡、黑暗勢力的攻擊。
他處於精神潰散的邊緣,也曾經幻想能夠像陳天華那樣投海以殉祖國,然而他堅信中國不會滅亡,並為之不懈努力,自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重任,為着心中的夢而無所畏懼、奮力前行。
就是他在天津的飲冰室內數十年,埋頭書屋,仍引領着中國政治、文學、史學、新聞學、圖書館學、農學等的奮進潮流,影響着整個中國社會。
他影響着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毛澤東、魯迅、郭沫若、鬍適等無不深受其精神思想的熏陶,他還培養了一批中國的傑出人才,如周恩來、蔡鍔、範源廉、馮自由、徐志摩、梁思成等。
……
望着書桌上梁啓超的著述,心潮起伏,眼前浮現出一幅幅或悲或喜或悲喜交集的歷史畫面:“公車上書”時的梁啓超,意氣風發、揮斥方遒;變法失敗時梁啓超,悲戚倉皇地逃往日本軍艦;流亡時的梁啓超,忙忙碌碌以新民、救國為職志;回歸祖國時的梁啓超,喜悅、興奮得難以成眠;擔任司法總長的梁啓超,兀自描繪着民主政治的圖景;護國運動時的梁啓超,捍衛民國置生死於度外;擔任財政總長時的梁啓超,有勁沒處使、有理說不清;離開政界的梁啓超,活躍於講壇,桃李香滿園;埋頭於書齋,學術放異彩。
這段時間,心中衹有梁啓超,衹有崇敬。恍惚中,梁啓超憤筆疾書直搗黃竜;睡夢中,“變亦變,不變亦變”回響在耳旁。心中衹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讓世人更加瞭解梁啓超,讓梁啓超的精神一代一代流傳下去。這是我的夢想,也是所有世人的夢想,我想,是到了還歷史一個真正梁啓超的時候了。
窗外,一片寂靜,漆黑是它的主調;驀然間,一顆耀眼的啓明星在夜幕中閃爍,這夜幕難道不正是那個時代嗎?這耀眼的啓明星不正是梁啓超嗎?
先賢已逝,然精神不朽,業績長存
江河奔涌,大勢滔滔。時代造就了梁啓超,梁啓超也無愧於那個激情飛揚的時代。
到了廣東,有一個地方不得不去拜訪一下。說“拜訪”,並不是這裏有什麽達官貴人,也不是這裏有什麽親朋好友,衹因這裏是梁啓超的家乡,新會縣熊子鄉的茶坑村——南國水鄉的一個小鄉村。
新會縣位於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南端,距花城廣州一百多公裏,多為衝積平原和小山丘。新會本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這裏湖光山色,緑樹環抱,山勢雄偉,是一個有山有水的美麗小城鎮。然而歷史給這個小地方帶來了無盡的榮耀:朱壽昌棄官尋母、嶽武穆出師北徵、梁啓超生於茶坑,這就讓新會成為了歷史名城、旅遊勝地。
從新會縣城往南,有一棵大榕樹,那就是作傢老捨筆下的“小鳥天堂”了,再往南約二、三十公裏,在西江入海之處,居河海相隔而成的七小島中央,就是茶坑村了。
村前有一條小河流過,不時有小船飛馳而過;村後有一小山拔地而起,布滿了鬆柏竹林,鬆濤陣陣,小鳥啼鳴;凌雲塔雄偉壯觀,水榭亭臺,麯徑走廊。置身其間,心神迷醉,俯瞰海面,碧波南海,一覽衆“海”校時而海浪撲面,聲如萬馬奔騰,氣勢洶涌。漫步林間,聯想翩翩,念天地之悠悠,獨自命而奮起。
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有一宅子,青磚平房,入門跨過天井,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房間、樓閣,一切都顯得那麽典雅、古樸。其主人梁維清,字延後,號鏡泉先生,生於清嘉慶二十年已亥,卒於光緒十八年壬辰。 勤勉好學,書法學柳公權,但剛健婀娜似尤過之,是一位秀纔,任掌管一縣教育事業的教諭一職,八品。不過在茶坑,梁維清就是一個大人物了。於是購置圖書,采買土地,過上了“半為農者半為儒”的小鄉紳生活。
兒子名寶瑛,字祥徽,號蓮澗先生,生於一八四九年,卒於一九一六年,是維清的第三子。儘管梁維清極力培養,希望能博取功名,但寶瑛仕途不順,接連失敗,衹能成為一教書先生。可是梁寶瑛不管教書還是種田都任勞任怨、刻苦耐勞,以儒傢思想嚴格要求自己,苛守傢父開創的傢風。過着“田可耕兮書可讀”的生活。
父子二人都有強烈的濟世心和責任感,熱心為鄉民辦事。特別是梁寶瑛,曾任鄉自治組織“疊繩堂”的值理三十餘年,深得鄉民的尊敬和擁護。防海盜,平私仇,禁賭博,進行鄉治,使得這個賭、盜、械鬥盛行的地方恢復了和平安寧。梁寶瑛具有興利除害、濟世救民的能力,可惜時運不濟,沒有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舞臺,未能成為一個治國安邦之士。
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新年剛過,寶瑛喜得一子,新年得子,可謂喜上加喜,雙喜臨門,整個茶坑喜氣洋洋。此時國內外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太平天國剛剛滅亡不到十年,清朝洋務領袖曾國藩去世,意大利建國,普法戰爭爆發,國際環境大變,清朝的肌體正在一天天腐爛下去,人民生活貧苦不堪。中國社會的風雲似乎將因梁啓超的出生而變幻。
一晃之間,啓超已經三歲了,母親趙氏開始教啓超識字,每天待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在絮叨。啓超聽得哈哈大笑,頑皮不已,可是每天的功課卻總能一字不漏,被鄉親們視為“神童”。四五歲時,就在祖父的教誨下讀《四書》、《詩經》等。甚至到了晚上,祖父一面給他講故事,一面讓他背書,睏了,就和祖父同床而睡。 這時的梁啓超已經表現出驚人的聰慧,深得傢人寵愛。
母親把全部的愛傾註於啓超身上,不僅教他知識,更教他做人道理。梁啓超六歲時有一次說謊,為母親得知,母親便命他跪下,嚴加訓斥,並力鞭數十,教導他說;“汝若再說謊,汝將來便成竊盜,便成乞丐。” 梁啓超把母親的教訓,從此奉為千古名言。父親寶瑛更是視之為奇才,從不以常人視之。啓超六歲時便被父親帶進茶坑村私塾讀書,學習中國歷史、古典詩書、《五經》等等,還學習作詩、寫文章,接受中國古典文化教育。
最疼愛啓超的應該是祖父了。寶瑛沒能考取功名,一直是梁維清心中的遺憾,於是便把啓超作為梁傢出人頭地的希望。為了啓超能夠清靜地學習,祖父索性在宅後建了一間小房,用於啓超上課。每年的清明節更是祖父教育孫兒好時節,而崖山正是最完美的課堂。這也成為梁啓超心中最為美好的回憶。
崖山位於新會南端,距會城鎮約五公裏,屹立於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處,西有湯瓶山與之對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對半開半掩的大門,叫做“崖門”。山上林深𠔌幽,古鬆參天,羊腸麯徑,泉水淙淙,一派緑水青山,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崖門炮臺,崖門古戰場,那是南宋覆亡最後一場血戰的地方。大忠臣陸秀夫抗擊元軍,灑盡熱血,誓死不降,熏染着新會後代的思想,拋頭顱,撒熱血,保傢衛國。
梁傢的祖墳在崖門,清明時節,楊柳依依,鳥語花香。每年祭掃必以舟至,要經過南宋失國時的古戰常臨近崖山有一岩石突於海中,當地人都稱之為“奇石”,高數丈,上面寫着“元鎮國大將軍張宏滅宋於此”。舟行往返,祖父必說南宋之事,誦詩,“作悲壯之聲調”。這種悲壯激揚的慷慨悲歌,對梁啓超來說,可謂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多年之後,梁啓超仍然對此景象記憶猶心,在失落悲傷時用此來警示自己要為國傢為民族奮鬥,可見梁維清對孫兒的影響之大。
新會的好山好水,梁啓超當然不會錯過。每當讀書之餘,梁啓超都會來到村後的小山,呼吸大自然氣息,提收天然精華,溶於這人間美景。林木蒼鬱,層巒疊翠,奇珍異果,時而山歌四溢,凝漫着山野靈氣。梁啓超漫步於山間麯徑,品味清新幽靜,思索難題,探求新知。
除了爬山玩水,多數時間,啓超和兄弟姐妹們玩耍遊戲,享受天真爛漫的童年。有時候,他們玩占卜遊戲、捉迷藏等等,這些遊戲增長着知識和才智,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吸引着不少鄰居傢的孩童。
祖父和父母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啓超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聰明機靈,學思縝密,八歲會作八股文,九歲會寫洋洋灑灑的千字文章。而祖父、父母的身體力行、崇高精神對少年梁啓超更是如沐甘霖,受益良深。
一日,梁啓超在傢中玩耍,忽然爬到梯上去。他的祖父怕他失足跌下,便站在梯旁防護,啓超不但不以為意,反而得意地說:“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又有客人到訪蓮澗, 啓超上前奉茶,客人欲試一試他的聰明如何,就出了一句“飲茶竜上水”命他對,啓超不假思索,應聲答到“寫字狗扒田”。上聯是新會俗語,下聯對的也是新會俗語,小小年紀能這樣敏捷應對,客人大為稱贊,接着又出了一句“東籬客采陶潛菊”命他對,他即隨口答以“南國人懷召伯棠”,客人聽了更為贊嘆。
在這樣的空氣裏,這樣的一個古樸的農傢裏,梁啓超快樂幸福,無憂無慮的生活着,汲取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日後的騰飛醖釀着。在這時,啓超純真的天性、善良的心質,還有高人一等的纔慧在茶坑村清新古樸的空氣中盡情飄蕩着,洋溢着……
新會縣位於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南端,距花城廣州一百多公裏,多為衝積平原和小山丘。新會本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地方,這裏湖光山色,緑樹環抱,山勢雄偉,是一個有山有水的美麗小城鎮。然而歷史給這個小地方帶來了無盡的榮耀:朱壽昌棄官尋母、嶽武穆出師北徵、梁啓超生於茶坑,這就讓新會成為了歷史名城、旅遊勝地。
從新會縣城往南,有一棵大榕樹,那就是作傢老捨筆下的“小鳥天堂”了,再往南約二、三十公裏,在西江入海之處,居河海相隔而成的七小島中央,就是茶坑村了。
村前有一條小河流過,不時有小船飛馳而過;村後有一小山拔地而起,布滿了鬆柏竹林,鬆濤陣陣,小鳥啼鳴;凌雲塔雄偉壯觀,水榭亭臺,麯徑走廊。置身其間,心神迷醉,俯瞰海面,碧波南海,一覽衆“海”校時而海浪撲面,聲如萬馬奔騰,氣勢洶涌。漫步林間,聯想翩翩,念天地之悠悠,獨自命而奮起。
在這個偏僻的小鄉村,有一宅子,青磚平房,入門跨過天井,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房間、樓閣,一切都顯得那麽典雅、古樸。其主人梁維清,字延後,號鏡泉先生,生於清嘉慶二十年已亥,卒於光緒十八年壬辰。 勤勉好學,書法學柳公權,但剛健婀娜似尤過之,是一位秀纔,任掌管一縣教育事業的教諭一職,八品。不過在茶坑,梁維清就是一個大人物了。於是購置圖書,采買土地,過上了“半為農者半為儒”的小鄉紳生活。
兒子名寶瑛,字祥徽,號蓮澗先生,生於一八四九年,卒於一九一六年,是維清的第三子。儘管梁維清極力培養,希望能博取功名,但寶瑛仕途不順,接連失敗,衹能成為一教書先生。可是梁寶瑛不管教書還是種田都任勞任怨、刻苦耐勞,以儒傢思想嚴格要求自己,苛守傢父開創的傢風。過着“田可耕兮書可讀”的生活。
父子二人都有強烈的濟世心和責任感,熱心為鄉民辦事。特別是梁寶瑛,曾任鄉自治組織“疊繩堂”的值理三十餘年,深得鄉民的尊敬和擁護。防海盜,平私仇,禁賭博,進行鄉治,使得這個賭、盜、械鬥盛行的地方恢復了和平安寧。梁寶瑛具有興利除害、濟世救民的能力,可惜時運不濟,沒有一個可以展示才華的舞臺,未能成為一個治國安邦之士。
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新年剛過,寶瑛喜得一子,新年得子,可謂喜上加喜,雙喜臨門,整個茶坑喜氣洋洋。此時國內外發生着天翻地覆的變化,太平天國剛剛滅亡不到十年,清朝洋務領袖曾國藩去世,意大利建國,普法戰爭爆發,國際環境大變,清朝的肌體正在一天天腐爛下去,人民生活貧苦不堪。中國社會的風雲似乎將因梁啓超的出生而變幻。
一晃之間,啓超已經三歲了,母親趙氏開始教啓超識字,每天待在母親的懷裏,聽母親在絮叨。啓超聽得哈哈大笑,頑皮不已,可是每天的功課卻總能一字不漏,被鄉親們視為“神童”。四五歲時,就在祖父的教誨下讀《四書》、《詩經》等。甚至到了晚上,祖父一面給他講故事,一面讓他背書,睏了,就和祖父同床而睡。 這時的梁啓超已經表現出驚人的聰慧,深得傢人寵愛。
母親把全部的愛傾註於啓超身上,不僅教他知識,更教他做人道理。梁啓超六歲時有一次說謊,為母親得知,母親便命他跪下,嚴加訓斥,並力鞭數十,教導他說;“汝若再說謊,汝將來便成竊盜,便成乞丐。” 梁啓超把母親的教訓,從此奉為千古名言。父親寶瑛更是視之為奇才,從不以常人視之。啓超六歲時便被父親帶進茶坑村私塾讀書,學習中國歷史、古典詩書、《五經》等等,還學習作詩、寫文章,接受中國古典文化教育。
最疼愛啓超的應該是祖父了。寶瑛沒能考取功名,一直是梁維清心中的遺憾,於是便把啓超作為梁傢出人頭地的希望。為了啓超能夠清靜地學習,祖父索性在宅後建了一間小房,用於啓超上課。每年的清明節更是祖父教育孫兒好時節,而崖山正是最完美的課堂。這也成為梁啓超心中最為美好的回憶。
崖山位於新會南端,距會城鎮約五公裏,屹立於南海與銀洲湖的相接處,西有湯瓶山與之對峙,延伸入海,就像一對半開半掩的大門,叫做“崖門”。山上林深𠔌幽,古鬆參天,羊腸麯徑,泉水淙淙,一派緑水青山,生機勃勃的景象,令人心曠神怡,樂而忘返。崖門炮臺,崖門古戰場,那是南宋覆亡最後一場血戰的地方。大忠臣陸秀夫抗擊元軍,灑盡熱血,誓死不降,熏染着新會後代的思想,拋頭顱,撒熱血,保傢衛國。
梁傢的祖墳在崖門,清明時節,楊柳依依,鳥語花香。每年祭掃必以舟至,要經過南宋失國時的古戰常臨近崖山有一岩石突於海中,當地人都稱之為“奇石”,高數丈,上面寫着“元鎮國大將軍張宏滅宋於此”。舟行往返,祖父必說南宋之事,誦詩,“作悲壯之聲調”。這種悲壯激揚的慷慨悲歌,對梁啓超來說,可謂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多年之後,梁啓超仍然對此景象記憶猶心,在失落悲傷時用此來警示自己要為國傢為民族奮鬥,可見梁維清對孫兒的影響之大。
新會的好山好水,梁啓超當然不會錯過。每當讀書之餘,梁啓超都會來到村後的小山,呼吸大自然氣息,提收天然精華,溶於這人間美景。林木蒼鬱,層巒疊翠,奇珍異果,時而山歌四溢,凝漫着山野靈氣。梁啓超漫步於山間麯徑,品味清新幽靜,思索難題,探求新知。
除了爬山玩水,多數時間,啓超和兄弟姐妹們玩耍遊戲,享受天真爛漫的童年。有時候,他們玩占卜遊戲、捉迷藏等等,這些遊戲增長着知識和才智,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吸引着不少鄰居傢的孩童。
祖父和父母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啓超天資聰穎,才思敏捷,聰明機靈,學思縝密,八歲會作八股文,九歲會寫洋洋灑灑的千字文章。而祖父、父母的身體力行、崇高精神對少年梁啓超更是如沐甘霖,受益良深。
一日,梁啓超在傢中玩耍,忽然爬到梯上去。他的祖父怕他失足跌下,便站在梯旁防護,啓超不但不以為意,反而得意地說:“有人在平地,看我上雲梯。”又有客人到訪蓮澗, 啓超上前奉茶,客人欲試一試他的聰明如何,就出了一句“飲茶竜上水”命他對,啓超不假思索,應聲答到“寫字狗扒田”。上聯是新會俗語,下聯對的也是新會俗語,小小年紀能這樣敏捷應對,客人大為稱贊,接着又出了一句“東籬客采陶潛菊”命他對,他即隨口答以“南國人懷召伯棠”,客人聽了更為贊嘆。
在這樣的空氣裏,這樣的一個古樸的農傢裏,梁啓超快樂幸福,無憂無慮的生活着,汲取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為日後的騰飛醖釀着。在這時,啓超純真的天性、善良的心質,還有高人一等的纔慧在茶坑村清新古樸的空氣中盡情飄蕩着,洋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