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小學諸師 / 1
回憶正誼中學諸師 / 5
回憶山大附中諸師 / 11
回憶濟南高中諸師 / 18
憶恩師董秋芳先生 / 21
憶念鬍也頻先生 / 23
回憶陳寅恪先生 / 27
對陳寅恪先生的一點新認識 / 38
回憶吳宓先生 / 41
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 44
西諦先生 / 49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 56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 60
遙遠的懷念 / 66
西剋教授 / 73
布勞恩和馮·格林 / 75
回憶湯用彤先生 / 78
站在鬍適之先生墓前 / 86
回憶梁實秋先生 / 97
掃傅斯年先生墓 / 100
悼念瀋從文先生 / 104
我記憶中的老捨先生 / 109
記周培源先生 / 114
回憶王力先生 / 118
記張岱年先生 / 124
憶念鄭毅生先生 / 126
悼念曹老 / 128
悼組緗 / 131
懷念喬木 / 136
伊姆加德 / 142
憶章用 / 145
哭馮至先生 / 155
悼念鄧廣銘先生 / 161
悼念趙樸老 / 165
追憶李長之 / 168
悼念周一良 / 177
憶老友於道泉 / 181
我的朋友臧剋傢 / 183
悼許國璋先生 / 185
悼念馬石江同志 / 191
壽作人 / 191
難忘的一傢人——憶老朋友普拉薩德先生一傢 / 200
石景宜博士 / 205
後記 / 212
回憶正誼中學諸師 / 5
回憶山大附中諸師 / 11
回憶濟南高中諸師 / 18
憶恩師董秋芳先生 / 21
憶念鬍也頻先生 / 23
回憶陳寅恪先生 / 27
對陳寅恪先生的一點新認識 / 38
回憶吳宓先生 / 41
他實現了生命的價值——悼念朱光潛先生 / 44
西諦先生 / 49
也談葉公超先生二三事 / 56
晚節善終大節不虧——悼念馮芝生(友蘭)先生 / 60
遙遠的懷念 / 66
西剋教授 / 73
布勞恩和馮·格林 / 75
回憶湯用彤先生 / 78
站在鬍適之先生墓前 / 86
回憶梁實秋先生 / 97
掃傅斯年先生墓 / 100
悼念瀋從文先生 / 104
我記憶中的老捨先生 / 109
記周培源先生 / 114
回憶王力先生 / 118
記張岱年先生 / 124
憶念鄭毅生先生 / 126
悼念曹老 / 128
悼組緗 / 131
懷念喬木 / 136
伊姆加德 / 142
憶章用 / 145
哭馮至先生 / 155
悼念鄧廣銘先生 / 161
悼念趙樸老 / 165
追憶李長之 / 168
悼念周一良 / 177
憶老友於道泉 / 181
我的朋友臧剋傢 / 183
悼許國璋先生 / 185
悼念馬石江同志 / 191
壽作人 / 191
難忘的一傢人——憶老朋友普拉薩德先生一傢 / 200
石景宜博士 / 205
後記 / 212
鬍也頻,這個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學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閃即逝但又留下永恆光芒的人物,知道其名者很多很多,但在腦海中尚能保留其生動形象者,恐怕就很少很少了。我有幸是後者中的一個。
我初次見到鬍先生是60年前在山東濟南省立高中的講臺上。我當時衹有18歲,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他個子不高,人很清秀,完全是一副南方人的形象。此時日軍剛剛退出了占領一年的濟南。國民黨的軍隊開了進來,教育有了改革。舊日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改為省立高中。校址由緑柳紅荷交相輝映的北園搬到車水馬竜的桿石橋來,環境大大地改變了,校內頗有一些新氣象。專就國文這一門課程而談,在一年前讀的還是《詩經》、《書經》和《古文觀止》一類的書籍,現在完全改為讀白話文學作品。作文也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教員則由前清的翰林、進士改為新文學家。對於我們這一批年輕的大孩子來說,頓有耳目為之一新的感覺,大傢都興高采烈了。
高中的新校址是清代的一個什麽大衙門,崇樓峻閣,雕梁畫棟,頗有一點威武富貴的氣象。尤其令人難忘的是裏面有一個大花園。園子的全盛時期早已成為往事。花壇不修,水池幹涸,小路上長滿了草。但是花木卻依然青翠茂密,濃緑撲人眉宇。到了春天、夏天,仍然開滿似錦的繁花,把這古園點綴得明麗耀目。枝頭、叢中時有鳥鳴聲,令人如入幽𠔌。老師們和學生們有時來園中漫步,各得其樂。
鬍先生的居室就在園門口旁邊,常見他走過花園到後面的課堂中去上課。他教書同以前的老師完全不同。他不但不講《古文觀止》,好像連新文學作品也不大講。每次上課,他都在黑板上大書“什麽是現代文藝”幾個大宇,然後滔滔不絶地講了起來,直講得眉飛色舞,濃重的南方口音更加難懂了。下一次上課,黑板上仍然是七個大字:“什麽是觀代文藝?”我們這一群年輕的大孩子聽得簡直像着了迷。
我們按照他的介紹買了一些當時流行的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書籍。那時候,“馬剋思主義”這個詞兒是違禁的,人們衹說“普羅文學”或“現代文學”,大傢心照不宣,誰都瞭解。有幾本書的作者我記得名叫弗裏茨,以後再也沒見到這個名字。這些書都是譯文,非常難懂,據說是從日文轉譯的俄國書籍。恐怕日文譯者就不太懂俄文原文,再轉為漢文,衹能像“天書”了。我們當然不能全懂,但是仍然懷着朝聖者的心情,硬着頭皮讀下去。生吞活剝,在所難免。然而“現代文藝”這個名詞卻時髦起來,傳遍了高中的每一個角落,仿佛為這古老的建築增添了新的光輝。我們這一批年輕的中學生其實並不真懂什麽“現代文藝”,更不全懂什麽叫“革命”。鬍先生在這方面沒有什麽解釋。但是我們的熱情卻是高昂的,高昂得超過了需要。
當時還是國民黨的天下,學校大權當然掌握在他們手中。國民黨最厭惡、最害怕的就是共産黨,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這樣的氣氛下,鬍先生竟敢明目張膽地宣傳“現代文藝”,鼓動學生革命,真如太歲頭上動土,國民黨對他的仇恨是完全可以想象的。鬍先生卻是處之泰然。我們閱世未深,對此完全是麻木的。鬍先生是有社會經歷的人,他應該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衹見他那清瘦的小個子,在校內課堂上,在那座大花園中,邁着輕盈細碎的步子,上身有點嚮前傾斜,匆匆忙忙,倉倉促促,滿面春風,忙得不亦樂乎。他照樣在課堂上宣傳他的“現代文藝”,侃侃而談,視敵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沒有敵人的敵陣中。
他不但在課堂上宣傳,還在課外進行組織活動。他號召組織了一個觀代文藝研究會,由幾個學生積極分子帶頭參加,公然在學生宿舍的走廊上,擺上桌子,貼出佈告,昭告全校,踴躍參加。當場報名、填表,一時熱鬧得像是過節一樣。時隔60年,一直到今天,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如在眼前,當時的笑語聲還在我耳畔回蕩,留給我的印象之深,概可想見了。
有了這樣一個組織,鬍先生還沒有滿足,他準備出一個刊物,名稱我現在忘記了。第一期的稿子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名叫《現代文藝的使命》。內容現在完全忘記了,無非是革命,革命,革命之類。以我當時的水平之低,恐怕都是從“天書”中生吞活剝地抄來了一些詞句,雜湊成篇而已,决不會是什麽像樣的文章。
正在這時候,當時蜚聲文壇的革命女作傢、鬍先生的夫人丁玲女士到了濟南省立高中,看樣子是來探親的。她是從上海來的。當時上海是全國最時髦的城市,領導全國的服飾的新潮流。丁玲的衣着非常講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裝。相對而言,濟南還是相當閉塞淳樸的。丁玲的出現,宛如飛來的一隻金鳳凰,在我們那些沒有見過世面的青年學生眼中,她渾身閃光,輝耀四方。記得丁玲那時候比較胖,又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濟南比不了上海,馬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高中校內的道路,更是年久失修。穿平底鞋走上去都不太牢靠,何況是高跟鞋。看來丁玲就遇上了“行路難”的問題。鬍先生個子比丁玲稍矮,夫人“步履維艱”,有時要扶着鬍先生才能邁步。我們這些年輕的學生看了這情景,覺得非常有趣。我們就竊竊私議,說鬍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我們其實不但毫無惡意,而且是充滿了敬意的。我們心中真覺得鬍先生是一個好丈夫,因此對他更增加了崇敬之感,對丁玲我們同樣也是尊敬的。
我初次見到鬍先生是60年前在山東濟南省立高中的講臺上。我當時衹有18歲,是高中三年級的學生。他個子不高,人很清秀,完全是一副南方人的形象。此時日軍剛剛退出了占領一年的濟南。國民黨的軍隊開了進來,教育有了改革。舊日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改為省立高中。校址由緑柳紅荷交相輝映的北園搬到車水馬竜的桿石橋來,環境大大地改變了,校內頗有一些新氣象。專就國文這一門課程而談,在一年前讀的還是《詩經》、《書經》和《古文觀止》一類的書籍,現在完全改為讀白話文學作品。作文也由文言文改為白話文。教員則由前清的翰林、進士改為新文學家。對於我們這一批年輕的大孩子來說,頓有耳目為之一新的感覺,大傢都興高采烈了。
高中的新校址是清代的一個什麽大衙門,崇樓峻閣,雕梁畫棟,頗有一點威武富貴的氣象。尤其令人難忘的是裏面有一個大花園。園子的全盛時期早已成為往事。花壇不修,水池幹涸,小路上長滿了草。但是花木卻依然青翠茂密,濃緑撲人眉宇。到了春天、夏天,仍然開滿似錦的繁花,把這古園點綴得明麗耀目。枝頭、叢中時有鳥鳴聲,令人如入幽𠔌。老師們和學生們有時來園中漫步,各得其樂。
鬍先生的居室就在園門口旁邊,常見他走過花園到後面的課堂中去上課。他教書同以前的老師完全不同。他不但不講《古文觀止》,好像連新文學作品也不大講。每次上課,他都在黑板上大書“什麽是現代文藝”幾個大宇,然後滔滔不絶地講了起來,直講得眉飛色舞,濃重的南方口音更加難懂了。下一次上課,黑板上仍然是七個大字:“什麽是觀代文藝?”我們這一群年輕的大孩子聽得簡直像着了迷。
我們按照他的介紹買了一些當時流行的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書籍。那時候,“馬剋思主義”這個詞兒是違禁的,人們衹說“普羅文學”或“現代文學”,大傢心照不宣,誰都瞭解。有幾本書的作者我記得名叫弗裏茨,以後再也沒見到這個名字。這些書都是譯文,非常難懂,據說是從日文轉譯的俄國書籍。恐怕日文譯者就不太懂俄文原文,再轉為漢文,衹能像“天書”了。我們當然不能全懂,但是仍然懷着朝聖者的心情,硬着頭皮讀下去。生吞活剝,在所難免。然而“現代文藝”這個名詞卻時髦起來,傳遍了高中的每一個角落,仿佛為這古老的建築增添了新的光輝。我們這一批年輕的中學生其實並不真懂什麽“現代文藝”,更不全懂什麽叫“革命”。鬍先生在這方面沒有什麽解釋。但是我們的熱情卻是高昂的,高昂得超過了需要。
當時還是國民黨的天下,學校大權當然掌握在他們手中。國民黨最厭惡、最害怕的就是共産黨,似乎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這樣的氣氛下,鬍先生竟敢明目張膽地宣傳“現代文藝”,鼓動學生革命,真如太歲頭上動土,國民黨對他的仇恨是完全可以想象的。鬍先生卻是處之泰然。我們閱世未深,對此完全是麻木的。鬍先生是有社會經歷的人,他應該知道其中的利害,可是他也毫不在乎。衹見他那清瘦的小個子,在校內課堂上,在那座大花園中,邁着輕盈細碎的步子,上身有點嚮前傾斜,匆匆忙忙,倉倉促促,滿面春風,忙得不亦樂乎。他照樣在課堂上宣傳他的“現代文藝”,侃侃而談,視敵人如草芥,宛如走入沒有敵人的敵陣中。
他不但在課堂上宣傳,還在課外進行組織活動。他號召組織了一個觀代文藝研究會,由幾個學生積極分子帶頭參加,公然在學生宿舍的走廊上,擺上桌子,貼出佈告,昭告全校,踴躍參加。當場報名、填表,一時熱鬧得像是過節一樣。時隔60年,一直到今天,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如在眼前,當時的笑語聲還在我耳畔回蕩,留給我的印象之深,概可想見了。
有了這樣一個組織,鬍先生還沒有滿足,他準備出一個刊物,名稱我現在忘記了。第一期的稿子中有我的一篇文章,名叫《現代文藝的使命》。內容現在完全忘記了,無非是革命,革命,革命之類。以我當時的水平之低,恐怕都是從“天書”中生吞活剝地抄來了一些詞句,雜湊成篇而已,决不會是什麽像樣的文章。
正在這時候,當時蜚聲文壇的革命女作傢、鬍先生的夫人丁玲女士到了濟南省立高中,看樣子是來探親的。她是從上海來的。當時上海是全國最時髦的城市,領導全國的服飾的新潮流。丁玲的衣着非常講究,大概代表了上海最新式的服裝。相對而言,濟南還是相當閉塞淳樸的。丁玲的出現,宛如飛來的一隻金鳳凰,在我們那些沒有見過世面的青年學生眼中,她渾身閃光,輝耀四方。記得丁玲那時候比較胖,又穿了非常高的高跟鞋,濟南比不了上海,馬路坑坑窪窪,高低不平。高中校內的道路,更是年久失修。穿平底鞋走上去都不太牢靠,何況是高跟鞋。看來丁玲就遇上了“行路難”的問題。鬍先生個子比丁玲稍矮,夫人“步履維艱”,有時要扶着鬍先生才能邁步。我們這些年輕的學生看了這情景,覺得非常有趣。我們就竊竊私議,說鬍先生成了丁玲的手杖。我們其實不但毫無惡意,而且是充滿了敬意的。我們心中真覺得鬍先生是一個好丈夫,因此對他更增加了崇敬之感,對丁玲我們同樣也是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