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希臘神話,“歐洲”(Europe)一詞源自腓尼基公主Europa與天神宙斯化身為牛的結晶品。換句話說,“歐洲人”意即宙斯神牛的化身。
觸摸歐洲文明,從碎石窄巷、小橋流水人傢,到咖啡館、面包房,再到愛琴海和葡萄園,直至博物館和教堂、城堡和王室,還有歌劇院和大學,還有緑色和平,還有從出生包到墳墓的終身福利體製……美麗、富饒、祥和的歐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園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不過,再動人的景觀亦有審美疲勞的一天。而一個國傢,一個地域,其民衆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風範、文明底藴及文化內涵,堪稱超越自然風景的一道絢麗人文彩虹。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件件歐洲細節瑣事;纔是最能體現深厚歐洲文明的驕傲。
歐洲如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百態。
超越GDP主義的和諧社會
臺灣教授錢穆在其《如何研究經濟史》的論文中,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做了如下闡明:“經濟無限嚮上,並不等於人生無限嚮上。”無節制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諸多痛苦和貪婪有目共睹。比如,亞洲經濟的飛速飆升,其中許多是以漠視勞工福利及損毀緑色環境為代價的。另端飛速運轉的美國模式資本主義,造成的不良後果則是:社會上階級對立,貧富懸殊愈演愈烈,以及積重難返的治安危機等一係列社會難題。
與之對比的是“不拼也能贏”的歐洲,歐盟福利社會體製,被譽為第三條道路,是20世紀擊敗蘇聯體製、美國體製,笑到最後的勝利者。在歐洲,總能感到有些生命是專門用來消遣的。餘秋雨先生在其《藉我一生》中談及考察歐洲時,抒發過如下的感觸:“我在羅馬時驚嘆因絶大多數市民休假而幾乎空城的景象,並由此想到了他們與中國人在文明生態上的重大差異。休假,牽涉到人與自然、藝術、體育的關係,所以這種差異在內涵上相當深刻。”“中國人刻苦耐勞,偶爾也休息,但那衹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歐洲人反過來,認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為了休假,因為衹有在休假中,才能使雜務中斷,使焦灼凝凍,使肢體回歸,使親倫重現,亦即使人暫別異化狀態,恢復人性。這種觀念融化了西方諸如個人權利、回歸自然等等主幹性原則,很容易廣泛普及,深入人心……”此番意境,令我眼前浮現出一列火車緩緩地駛嚮遠方,沒有奔騰的憧憬,衹是悄悄地駛進平安與寧靜。
財富不能創造文明,文明卻能創造財富。
高福利社會體製供養下的歐盟民衆,知足常樂。然而,“人生難得幾回搏”觀念的外人眼中,歐盟人難免“胸無大志”。這裏人民普遍的價值觀是,人生不應衹是拼命打工賺錢,人生成功的標準,亦不應以財富或社會地位來論英雄。況且,近90%中産階級為主體的歐盟社會裏,貧富差距及階級概念已相當淡化。於是,以人為本的歐洲社會裏4F人生觀便大放異彩。這4F就是: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estival(節慶)和Fun(歡樂);摒棄4P,即Profit(利潤),Performance(表現),Pay(薪水)和Productivity(生産力)。持這一價值觀者認為,若以犧牲掉4F的代價來換取4P那是人生的失敗。美國作傢史科在《過勞的美國人》專著中指出:“為掙錢而出賣時間的浮士德式交易,是現代社會極大的危機。”
觸摸歐洲文明,從碎石窄巷、小橋流水人傢,到咖啡館、面包房,再到愛琴海和葡萄園,直至博物館和教堂、城堡和王室,還有歌劇院和大學,還有緑色和平,還有從出生包到墳墓的終身福利體製……美麗、富饒、祥和的歐洲,以其超群的山水及花園城市美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不過,再動人的景觀亦有審美疲勞的一天。而一個國傢,一個地域,其民衆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風範、文明底藴及文化內涵,堪稱超越自然風景的一道絢麗人文彩虹。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一件件歐洲細節瑣事;纔是最能體現深厚歐洲文明的驕傲。
歐洲如一面鏡子,照出世間百態。
超越GDP主義的和諧社會
臺灣教授錢穆在其《如何研究經濟史》的論文中,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做了如下闡明:“經濟無限嚮上,並不等於人生無限嚮上。”無節制的資本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所帶來的諸多痛苦和貪婪有目共睹。比如,亞洲經濟的飛速飆升,其中許多是以漠視勞工福利及損毀緑色環境為代價的。另端飛速運轉的美國模式資本主義,造成的不良後果則是:社會上階級對立,貧富懸殊愈演愈烈,以及積重難返的治安危機等一係列社會難題。
與之對比的是“不拼也能贏”的歐洲,歐盟福利社會體製,被譽為第三條道路,是20世紀擊敗蘇聯體製、美國體製,笑到最後的勝利者。在歐洲,總能感到有些生命是專門用來消遣的。餘秋雨先生在其《藉我一生》中談及考察歐洲時,抒發過如下的感觸:“我在羅馬時驚嘆因絶大多數市民休假而幾乎空城的景象,並由此想到了他們與中國人在文明生態上的重大差異。休假,牽涉到人與自然、藝術、體育的關係,所以這種差異在內涵上相當深刻。”“中國人刻苦耐勞,偶爾也休息,但那衹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歐洲人反過來,認為平日辛苦工作,大半倒是為了休假,因為衹有在休假中,才能使雜務中斷,使焦灼凝凍,使肢體回歸,使親倫重現,亦即使人暫別異化狀態,恢復人性。這種觀念融化了西方諸如個人權利、回歸自然等等主幹性原則,很容易廣泛普及,深入人心……”此番意境,令我眼前浮現出一列火車緩緩地駛嚮遠方,沒有奔騰的憧憬,衹是悄悄地駛進平安與寧靜。
財富不能創造文明,文明卻能創造財富。
高福利社會體製供養下的歐盟民衆,知足常樂。然而,“人生難得幾回搏”觀念的外人眼中,歐盟人難免“胸無大志”。這裏人民普遍的價值觀是,人生不應衹是拼命打工賺錢,人生成功的標準,亦不應以財富或社會地位來論英雄。況且,近90%中産階級為主體的歐盟社會裏,貧富差距及階級概念已相當淡化。於是,以人為本的歐洲社會裏4F人生觀便大放異彩。這4F就是:Family(家庭),Friend(朋友),Festival(節慶)和Fun(歡樂);摒棄4P,即Profit(利潤),Performance(表現),Pay(薪水)和Productivity(生産力)。持這一價值觀者認為,若以犧牲掉4F的代價來換取4P那是人生的失敗。美國作傢史科在《過勞的美國人》專著中指出:“為掙錢而出賣時間的浮士德式交易,是現代社會極大的危機。”
福利社會是大同社會
柏拉圖於2000年前創立的柏拉圖學院,曾延續了700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在中國清朝光緒年間,歐洲已開始實施6年國民義務教育。
歐盟人一嚮以其高福利的享受為榮,人民形容出生在此如中了彩票一樣地幸運。抽肥補瘦,平均分配,餓不死也撐不死,共同富裕,大概能粗略地勾勒出歐盟福利體製的輪廓。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的著作《道德情操論》中的主要精神是:“全社會的財富,如果不能被全社會的成員分享,這個社會就是不穩定的。”歐盟社會的福利體製,是以人類尊嚴和社會公平的標準來評價經濟關係的原則。若比較世界上的某些國傢就會發現,在如此火箭般地速成超級富翁方面;在如此衆多的人口,卻僅冒出如此鳳毛麟角的超富方面;在如此個別的超富,卻霸占着如此龐大的國民財富方面;歐盟福利國傢皆甘拜下風。
英國人動輒喜歡誇耀:“我們擁有社會主義的福利體製,且從出生一路關照到墳墓。”因此多年來,英國人評選其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時,第一名,總是工黨領袖艾德禮;第二名,纔輪到率領英國人民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保守黨強人丘吉爾。遙想當年二戰硝煙未盡的當口,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破敗,英國人民義無反顧地拋棄了自己的戰爭英雄領袖丘吉爾,轉而擁戴無任何“政績工程”、默默無聞的在野工黨領袖艾德禮。大選過後,有媒體替丘吉爾打抱不平道:“英國人民簡直就是忘恩負義。”對此,丘吉爾公開聲明道:“我不認為英國人民忘恩負義,這正是一介偉大民族的特質。”
說到福利體製就必須提及英國人貝弗裏奇(1879-1963年),他是現代福利社會的理論構建者,其《貝弗裏奇報告》發表於1942年,原名是《社會保險報告書》。此著作裏他提出社會保險的概念,包括:對失業和無生活能力者的救助;退休金計劃;免費教育;免費保健計劃等福利政策。到了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英國工黨政府上臺後宣佈實行一係列的社會福利改革,1948年正式宣佈建立福利國傢,即: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失業救濟金及低收入者廉價公屋,等一整套以民為本的社會福利體製。著名暢銷書《哈利·波特》的作者羅林女士,即是位曾靠政府失業救濟金過活的單親媽媽。六出蔽空的嚴鼕臘月,燒不起家庭暖氣的她,唯有躲到愛丁堡的咖啡館裏,以一杯一英鎊的咖啡端坐一下午,從而完成其巨著的。轉眼間,羅林女士已擁有數億英鎊的財産,成為英國顯赫的大慈善傢和利稅大戶。據英國媒體透露,70%的英國作傢靠政府補貼維持創作生涯。走筆至此,腦子裏忽蹦出羅素的一段話:“支撐生命的有三種激情:對愛情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對人類苦難的同情與悲憫。”有人指責社會主義式的福利體製,就是製造“一頭紮進福利娘的懷,咕嘟咕嘟喝娘奶,誰拉俺也不起來。”模式的大群懶漢。可是,若觀望眼下美國8500億天價拯救金融海嘯的計劃,這一袋子沉甸甸的“聖誕老人”禮物,可全都是平民百姓一分一毫的血汗納稅錢。難怪西方媒體評論,世界上最大的、最放任的、美國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窮途末路之下,迫不得已采取的居然是最豪爽的社會主義式的政府兜底買單救濟方案。這是否太諷刺了?為了推銷這一“社會主義”的國策,搖身成“共産黨“”救市主“的布什總統幾乎天天在媒體上露臉,苦口婆心地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這一等於“綁架了全體美國納稅人“爭議最大的救市方案,再次掀起”姓社“好還是”姓資“好的爭議。
柏拉圖於2000年前創立的柏拉圖學院,曾延續了700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在中國清朝光緒年間,歐洲已開始實施6年國民義務教育。
歐盟人一嚮以其高福利的享受為榮,人民形容出生在此如中了彩票一樣地幸運。抽肥補瘦,平均分配,餓不死也撐不死,共同富裕,大概能粗略地勾勒出歐盟福利體製的輪廓。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的著作《道德情操論》中的主要精神是:“全社會的財富,如果不能被全社會的成員分享,這個社會就是不穩定的。”歐盟社會的福利體製,是以人類尊嚴和社會公平的標準來評價經濟關係的原則。若比較世界上的某些國傢就會發現,在如此火箭般地速成超級富翁方面;在如此衆多的人口,卻僅冒出如此鳳毛麟角的超富方面;在如此個別的超富,卻霸占着如此龐大的國民財富方面;歐盟福利國傢皆甘拜下風。
英國人動輒喜歡誇耀:“我們擁有社會主義的福利體製,且從出生一路關照到墳墓。”因此多年來,英國人評選其歷史上最偉大的首相時,第一名,總是工黨領袖艾德禮;第二名,纔輪到率領英國人民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保守黨強人丘吉爾。遙想當年二戰硝煙未盡的當口,面對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破敗,英國人民義無反顧地拋棄了自己的戰爭英雄領袖丘吉爾,轉而擁戴無任何“政績工程”、默默無聞的在野工黨領袖艾德禮。大選過後,有媒體替丘吉爾打抱不平道:“英國人民簡直就是忘恩負義。”對此,丘吉爾公開聲明道:“我不認為英國人民忘恩負義,這正是一介偉大民族的特質。”
說到福利體製就必須提及英國人貝弗裏奇(1879-1963年),他是現代福利社會的理論構建者,其《貝弗裏奇報告》發表於1942年,原名是《社會保險報告書》。此著作裏他提出社會保險的概念,包括:對失業和無生活能力者的救助;退休金計劃;免費教育;免費保健計劃等福利政策。到了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英國工黨政府上臺後宣佈實行一係列的社會福利改革,1948年正式宣佈建立福利國傢,即:全民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失業救濟金及低收入者廉價公屋,等一整套以民為本的社會福利體製。著名暢銷書《哈利·波特》的作者羅林女士,即是位曾靠政府失業救濟金過活的單親媽媽。六出蔽空的嚴鼕臘月,燒不起家庭暖氣的她,唯有躲到愛丁堡的咖啡館裏,以一杯一英鎊的咖啡端坐一下午,從而完成其巨著的。轉眼間,羅林女士已擁有數億英鎊的財産,成為英國顯赫的大慈善傢和利稅大戶。據英國媒體透露,70%的英國作傢靠政府補貼維持創作生涯。走筆至此,腦子裏忽蹦出羅素的一段話:“支撐生命的有三種激情:對愛情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對人類苦難的同情與悲憫。”有人指責社會主義式的福利體製,就是製造“一頭紮進福利娘的懷,咕嘟咕嘟喝娘奶,誰拉俺也不起來。”模式的大群懶漢。可是,若觀望眼下美國8500億天價拯救金融海嘯的計劃,這一袋子沉甸甸的“聖誕老人”禮物,可全都是平民百姓一分一毫的血汗納稅錢。難怪西方媒體評論,世界上最大的、最放任的、美國式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窮途末路之下,迫不得已采取的居然是最豪爽的社會主義式的政府兜底買單救濟方案。這是否太諷刺了?為了推銷這一“社會主義”的國策,搖身成“共産黨“”救市主“的布什總統幾乎天天在媒體上露臉,苦口婆心地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這一等於“綁架了全體美國納稅人“爭議最大的救市方案,再次掀起”姓社“好還是”姓資“好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