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易类>> 何新 He X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9年)
易經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本叢書收入何新先生的四部著作,其中有對古代經典的全新詮釋和簡明而又博贍的考註,有自由思想傢的獨立思考和可貴創見。摒棄媚俗,拒絶平庸,振聾發聵,石破天驚,是何新先生所有文字的一貫宗旨,本叢書亦莫能外。如果讀者可以在本叢書中領略中國古代經典的千古真諦,感悟中華民族的深邃智慧。我們也就為之而感到莫大欣慰了。
  如何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在前人解讀的基礎上,對上述古代經典加以科學闡釋,發掘其內藴,揭明其主旨,似乎更為緊要。何新先生嚮以研究領域寬廣、觀點大膽新穎、見解深刻獨到而享譽學術界。
序一
  本書是我對《易經》的譯解,以及對傳世本《易經》及帛書《易經》經文的註解及考釋。
  在我之前,先賢從訓詁方面對於傳統《易經》已做過大量工作,但是,這種工作非常不夠。直到今日,《易經》仍然是一本難以卒讀之書。李學勤曾指出:“清儒崇尚考據的學風,披靡一時,對《周易》研究的影響卻很有限。從鬍渭開始,一些學者考訂《易》圖淵源,進而企圖復興漢《易》做出不少成績。可是清人最擅長的小學訓詁的方法,在《周易》方面的發揮並不很多。有清一代的《易》學作品,仍以義理、數術兩為主,沒有開創新的局面。”
  近世名儒高亨著《周易古經註》後曾說:“清儒尚樸,經學大明,惟於此書,仍多瞢瞢。”“易經有些辭句,真不易讀通,我的註解,自問也非處處滿意。”他認為,治易之途“應該考釋經文,參閱舊說,探索它的原來意藴。”
  本書的目的,就是試圖探索《易經》文辭的本來意藴,使之成為一本可以通讀之書。本書擬基本打通《易經》及帛書《易經》文字訓詁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帛書《易經》中含有可以勘解《易經》文字之謎的若幹鑰匙。傳世本中由於字訛而失義,考之帛書則豁然貫通。例如傳世本剝卦之“剝床”,舊說多從其表面字義,釋作剝取(或敲打)睡床,這是根本講不通的。(為什麽要剝取或敲打睡床,而且為之卜卦?莫非作者有精神病乎?)而帛書“床”記作“臧”,通髒,動物之髒器也。則剝床本義乃為分解或剝取動物內臟,從而全卦豁然可解。
  任何解《易》者都會遇到強為解人之事。如兌之上六,衹兩個字:“引兌。”舊註傢有說為引導,“猶言引導大傢和悅”(李鏡池)。有說為“引兌者,言及於我而我乃說也。”“即有人引我言而我亦言也”(高亨),皆荒謬不經之談。帛書本“引兌”二字做“景奪”。可知引乃景之通假。景,影也,陰也,隱也,與引音通。而奪,古字異體作“敚”,省體即從“兌”。以是知兌乃敚,即奪之假藉。則景奪,即暗奪,陰奪。參之於上文有“和奪”,即和悅而不相爭奪。有“章奪”,即強暴搶奪(強、章古義通詁),可知兌卦乃爭奪之卦。而以兌訓說,是以今義說古言,殊為不妥也。又如屯卦中之“利建侯”,舊說皆以封建諸侯為義,殊不知侯當為堠、堡之通假,即建城堡也。其他種種迂麯之說,不勝其引。多源於不通訓詁,不明通假。
  小畜、大畜二卦,一為農事之卦曰植,(帛書作“少蓺”),一為畜牧之卦曰殖,(故帛書作“泰蓄”)。畜者,財蓄、財富也。《禮記·王製》:“問周君之畜,數畜以對。”以農事為小財而畜牧為大財蓄,表明《易經》乃畜牧經濟居於重要地位之時代産物。而畜之古音近“植”及“殖”,古音讀止(此說見《周易程氏傳》)。蓄者,值也,即生財與積財也。小畜、大畜,古有專官,即秦漢之小府、大府也。畜、府皆得訓蓄,語源通。故大小畜二卦實即殖産之學,亦即中國遠古經濟思想之起源也。
  本書對《易經》的解釋,采用以帛書與傳世本相參照的方式,力求為《易經》及帛書《易經》兩個係統的經文提供一個信、達而平實的新解與新譯。本書之譯文務求忠實於原文,立新說務求以古訓古音義為根據。本書吸納了歷代先儒及當代賢哲的研究成果。希望此書可為三千年來不可通讀之《易經》,提供一個基本曉暢的訓詁學通解。
  此書之初撰,乃在十餘年前。源於筆者讀《易》之札記。近十年間易學驟熱,竟成為一時市井之顯學。餘不得不收此稿於秘篋,不作董理而藏餘說於深山。近兩年來,易學熱高潮漸退,恢復一種理性的研究似已可能。所以乃决定披露此書,以就教於方傢並澄清某些迷霧耳。
  本書僅是對《易經》本身的註釋及解讀。“鴛鴦綉取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本書未包括對《易經》經文的哲學詮釋和研究。在以後出版的另一本書《上帝之車》中,我將對《易經》的起源及其哲學進行係統性的探索與研究。
  歲月悠悠,人生渺渺。欲鑿破混沌,發千古之覆,又談何易焉?有一位治《易》者曾說:“讀《易》必須廓清過去的迷霧。許多前人的說解,必須毫不猶豫地推翻,重新尋求正確的解釋。”{1}這一說法我贊成。但任何創新,首先應當求明於本義。本書雖多立新說,卻正本乎此一題旨。是耶非耶,知我罪我,都交由讀者諸君去評論吧。
  何新
  1996年10月3日記
  2001年10月30日補訂於滬上
  {1}黃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汕頭大學出版社。
序二
  華夏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所産生過的一切文明中,最優秀、最智慧、最具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一種淵源於遠古的文明。
  五千年來流傳有自的係統世序、歷法、文獻記載,以及近百年來地下出土遠涉八千至一萬年文明的文物、文獻,與這些書面記載的驚人之印證和吻合,使人可以確信,夏、商、周文明絶不是建立在所謂原始巫教(張光直說)或野蠻奴隸製(郭沫若說)基礎上的,而是建立在當時舉世最為先進的天文歷法知識、理性宗教哲學和最發達優越的農業及工藝城邦文明基礎之上的。
  伏羲女媧是華夏文明的開拓者,炎黃時代是中華文明所從出的濫觴。夏、商、周三代已是華夏文明制度燦然大備的時代,而絶非榛榛狉狉、渾噩野蠻的半原始巫術時代。孔子云:“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又云:“周因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行夏之時(歷),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殷商的信仰和意識形態,是宗教,而不是巫術。此蓋張光直輩所無見者也。
  《易經》、《老子》是中國天人學與哲學之源。《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是中國政治學之源。《孫子兵法》是中國兵學之源。《禮》經是中國制度之源。《素問》是中國醫學之源。《詩經》、《楚辭》則一嚮被認為是中國文學之源。
  然而,這些經典古書上千年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實際從未真正透徹明晰地被人讀通。而讀不懂、讀不通這些書,可以說就沒有資格講論中國文化。
  多年來,我不揣愚陋,一直有夙志於全面地重新解讀這一係列古代經典。自《諸神的起源》、《竜:神話與真相》、《大易通解》以後,我將陸續出版一係列重新解讀詮釋華夏上古文明和經典的著作。這一套書是這一努力的又一續篇。
  可惜我目前的腦力和目力也許不允許我做完所擬構的工作之全部。那麽,我會在適當時候出版我近二十年間的研究札記。這一札記中匯錄着我的思考綫索和研究脈絡,希望以後會有人將我所未能做完的工作給予完成。
  何新
  2001年5月22日於滬上雨辰齋養廬
  2003年7月24日於滬上再修訂
首頁>> >> 易类>> 何新 He X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4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