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交礼仪>> 彭林 Peng L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成就你的君子風範:禮樂人生
  本書通過梳理中華禮樂文明的發展過程,介紹了中華禮樂文明的核心內容,參照近代中國的屈辱歷程和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在結合作者自身數十年的禮學研究和教學活動的基礎上,力圖糾正當代人對傳統禮儀的傲慢與偏見,論述了正確繼承和創建中華禮儀規範對於喚醒民族文化自覺和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1節:禮樂人生前言
  禮樂人生前言
  中華是禮儀之邦,中華傳統是禮樂文化,這曾經作為一種常識,印入每一位華人的心田。
  中國古代禮學有三部經典:《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它們是中華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研究禮學不能不從這裏起步。
  我與傳統禮學結緣,始於做研究生的年代,業師趙奉生(諱光賢)先生指定我以《周禮》的成書年代為主題做博士論文。《周禮》是一部通過官製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自來以古奧難讀而著稱。但在三讀之後,發現它既有豐富的治國理念,也不乏周密的管理措施。清代著名學者孫詒讓贊美它是從黃帝、顓頊,直到周武王的八代典製精華之集粹,絶非溢美之詞。歷代學者每每用“體大思精”這四個字來評價它。這是一個博大的世界。
  畢業後,我開始研究《儀禮》,它是以人生禮儀為主的先秦儀軌的集錦,一共有十七篇。所謂人生禮儀,是指從成年、結婚,一直到喪葬、祭祀的許多禮儀。除此之外,還有某些國與國之間的外交禮儀以及一些貴族的禮儀。人的一生涵泳在禮樂之中,揖讓周旋,詩歌唱和,變化氣質,涵養德性,其樂融融。這是一個典雅的世界。
  之後,我又開始研究《禮記》,這是孔門七十子探討禮學思想的文集,一共有四十九篇。書中既有對禮義的闡發,又有對禮節的點評;既有對人生的感悟,又有對道的體味。說理雄辯,論道精微,而且多睿語與警句,美不勝收。書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典故,撫今追昔,令人遐思萬端。這是一個深邃的世界。
  “三禮”之學,歷來以繁難著稱,研究者不絶如縷,寥若晨星。從我研究《周禮》開始,就進入了一種近乎孤寂的氛圍。我被周圍的師友告知:這是一門冷學問,而且註定不可能成為“顯學”。媒體也偶爾會出現關於“三禮”之學可能要成為“絶學”的感嘆。這對於我個人而言並沒有什麽關係。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的欲望源於自身的精神需求,衹要自己覺得心安理得,再寂寞的學問也是可以做得下去的。但是,“三禮”的妙旨奧藴、儒傢的高超智慧不能成為大衆的財富,則是全社會的莫大損失。我每每扼腕長嘆:這是何等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在長久的疏離之後,禮樂文化正在淡出人們的記憶,雖然耳熟能詳,卻是依稀仿佛,不知所云。禮樂文化是怎麽來的?它的學理又是怎樣的?禮樂文化對於人的成長能有什麽裨益?它與現代社會能否兼容?這些重要的問題,似乎很少有人理會。
  正在山窮水盡之時,2008年北京奧運申辦成功,使得禮學的境遇出現重大轉機。由於政府把“人文奧運”作為北京奧運的三大目標之一,於是,舉國上下都開始關註公衆的文明程度。人們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現:大衆層面禮儀文明的缺失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隨着北京奧運的日益臨近,人們無不為這一現狀感到焦慮,進而意識到要呼喚中華禮儀文明。這應了一句古話,叫做“天不滅斯文”!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我應一些媒體和學校、機關之邀,就中華禮樂文化的主題做講演。聽衆的反應之熱烈令我深受感動。但我深知,這並不是我的演講有多高的水準,而是禮樂文化自身的魅力所致。我由此看到了禮學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的社會需求。
  其實,我們無論是否舉辦北京奧運,中華禮儀文明都是要振興的,因為它既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也是我們未來的文明標志。北京奧運的歷史功績之一是給了全國人民回歸中華禮儀文明的契機,並且給了我們強大的動力。中華民族的崛起,是中華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同時崛起,是物質和精神的同時發皇,也是中華禮樂文明的偉大復興。而每一位有志於修身進德、勉為君子的公民,尤其是青年朋友,都可以從禮樂文化中得到智慧和啓迪。這就是本書試圖告訴讀者朋友的。
  彭林
  2006年3月2日於清華園寓所
第2節: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1)
  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
  禮樂人生禮樂原典與君子人生儒傢的禮樂教化之道:
  文明的進步與禮樂的邊緣化這裏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是關於周公“製禮作樂”,第二個是儒傢的禮樂教化之道,第三個是儒傢禮學思想的邊緣化。
  關於周公“製禮作樂”
  我們說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那麽,這個禮儀之邦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呢?司母戊大方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一定要追溯到周公,就是西周的開國之初。周公對我們中華文明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製禮作樂”。
  商朝是我們中原地區一個以青銅文明著稱的強大王朝。我們在博物館裏看到的許許多多最精美、最雄偉的青銅器幾乎都是商朝四羊方尊的,最著名的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但是,這個朝代是一個跛足的巨人,它的物質文明非常發達,但是它在精神上卻是一個侏儒。近百年以來,安陽殷墟出土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大多是商王占卜的記錄。他事無大小都要占卜,真所謂是“不問蒼生問鬼神”。明天天氣好不好,昨天做了一個什麽夢,乃至他配偶要生孩子了等等,統統都要占卜。商王非常迷信鬼神,迷信天命,認為他執掌這個國傢是出自天命,誰都奈何他不得。另外他還非常殘暴,商朝有一個最突出的現象,叫做“人殉”和“人祭”。所謂“人殉”,就是拿活人去殉葬,一個商王死了以後,要拿幾百人去殉葬,這種現象我們今天在殷墟可以清楚地見到。所謂“人祭”,就是拿活人做祭品,商王祭祀用的供品,不僅用牛羊,而且用活人,非常野蠻和殘忍。由於這樣一些原因,商朝統治者非常不得人心。到了商紂王的時候,民衆的不滿已經到了極點。
  當時的周不過是偏處於西北地區的一個小國,它的國力跟商是不能比的,但是周文王懂得要用“德”來收攬人心,所以許許多多小國都願意歸附它,希望跟隨它去跟商王朝做最後的决戰。大傢知道,在“牧野之戰”的時候,商王調集了七十萬人上陣,結果是前途倒戈,士兵周公像
  在陣前起義了。這場戰爭,衹用了一個早晨的時間就結束了。一個國力那麽強大的帝國,就像紙糊的房子一樣,說倒就倒了。
  這樣一個局面,讓武王和周公感到非常震驚,簡直不能相信。《史記?周本紀》上面記載,晚上兩個人都睡不着,就在一起討論這件事,研究怎樣才能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轍,怎樣才能長治久安。由於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們看到了民衆的偉大力量,所以意識到今後的統治政策不能再信什麽天命,而要重視民心的嚮背,要考慮到民衆的感受。周公在發表的一係列文誥中,反反復復談到這一點,比如他在《酒誥》中引用先人的話,“人無於水鑒,當於民鑒”。古人把鏡子叫“鑒”,我們常說以人為鑒、以史為鑒、以銅為鑒,就是這個意思。他說不要拿水當鏡子,應該以民為鑒,要把老百姓的反應當作檢驗自己為政得失的一面鏡子。
  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古代民本主義思想的一個主旋律。我們看《左傳》《國語》《孟子》《荀子》以及後代的文獻,有關的論述非常之多,真可以說是“史不絶書”。殷人很相信天,認為天就是鬼神;周人也講天,但他們把鬼神置換成了“民”,他們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樣一來,民心和天意就基本上畫了等號。孟子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說的“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都是源於周公的這個思想。所以說,古代中國在殷周革命的過程當中,實現了一個非常偉大的轉變。
  這樣一個轉變,大傢千萬不要小看。我們清華的前輩王國維先生有一個代表作叫《殷周制度論》。他在《殷周制度論》裏面一開頭就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他認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道德之團體”,要用道德把貴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維係起來。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周公製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史稱“周公製禮作樂”。周公製禮作樂,使得我們中國實現了由鬼道嚮人道的偉大飛躍,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件,不可等閑視之。
首頁>> >> 社交礼仪>> 彭林 Peng Li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