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杂史>> 王隱 Wang Yin   中國 China   晉代   (?317年)
晉書
  王隱傢世及其《晉書》曹書傑唐以前修晉史者,文獻所載凡24傢,傳至唐者19傢,其中以王隱《晉書》影響最大,後修晉史者多所取從,唐《晉書》所載西晉及東晉初年的人物故事,多史源於此。所以,王隱《晉書》在中國史學史上應占有一席之地。令人遺憾的是,在今人的有關著作中,於此或點到為止,一筆而過,或略而不談,一字無涉。究其原因,實乃去時久遠,史料罕傳,鮮有深入研究之故也。一、王銓遺事考王銓者,王隱之父也。《晉書》無傳,唯《晉書·王隱傳》日。"陳郡陳(治今河南淮陽)人也。世寒素。父銓,歷陽令,少好學,有著述之志
王隱晉書捲一
  宣帝宣皇帝。河內溫人。文選勸進表註。
  魏武闢高祖。高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外樹陰下息。時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又乃重遣闢之。敕行者曰。若復不動。便可收之。高祖懼而應命。事類賦註。秋。御覽三十一稱晉書。檢今晉書不同。知脫王隱二字。
  諸葛亮挑戰。冀獲曹咎之利。史通妄飾。
  封宣帝為武平侯。御覽二百。
  宣帝討公孫淵。至襄平。遂圍之。起土山地道。楯原以形似誤修。櫓鈎橦。發石雨下。晝夜攻之。斬傳其首。同上三百三十六。
  公孫平。又增封舞陽、昆陽、二縣。同上二百。
  宣帝既滅公孫淵還。作榼兩口。二種酒。持着馬上。先飲佳酒。塞口而開毒酒口。與牛金飲而死。同上七百六十一。魏帝謁高平陵。曹爽兄弟皆從。高祖以爽執政不平。廢之。起奏事永寧宮。悉起營兵及城中餘衆。承製發武庫仗。開四門。出迎魏帝於洛濱。奏爽罪也。初學記九。
  天子策命上為相國。文選為鄭衝勸晉王箋註。
  今上受禪。追上尊號曰宣皇帝。文選勸進表註。
  景帝魏景初中。以上為中護軍將軍。作選用之法。舉不越法。吏無私焉。通典三十四。書鈔。
  司馬景王為撫軍大將軍、侍郎、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上初總萬機。正身平法。朝政肅然。
  天子策上為相國。文選為鄭衝勸晉王箋註。
  毌丘儉、文欽、反。遣鄧艾進屯樂嘉。欽果夜銜枚襲艾等。昧爽至於城下。御覽三百五十七。
  文帝姜維出隴右。上帥輕兵到靈州大破之。諸虜震服。文選四十為鄭衝勸晉王箋註。
  封文帝為高都侯。御覽二百。
  諸葛誕反。淮南孟康王慕曰。宜作土山。斂諸侯材板簿櫓。以為攻具。御覽三百三十六。
  諸葛誕反。上親臨西園。四面並攻。須臾陷潰。斬送誕首。文選為鄭衝勸晉王箋註。
  武帝世祖武皇帝。文帝太子也。寬仁厚德。深瀋有智量。初學記九。引作寬惠仁厚。深密有智量。風度容貌。綽如也。景元中為撫軍。鹹熙元年。晉國初開。立為世子。拜撫軍大將軍。開府、副使二字一作嗣。相國。御覽百四十八。類聚十三略。初武帝未為世子。文帝問裴秀曰。人有相否。秀曰。中撫軍垂發至地。伸手過膝。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也。類聚十六。御覽三百七十三。
  鹹熙二年。立為太子。文帝崩。魏帝命上為相國、晉王。十一月受禪於魏。御覽百四十八。類聚十三。
  鹹熙二年。十二月丙寅。上乃設壇受命於南郊。即洛陽宮。幸太極殿前。大赦天下。御覽六百五十二。初學記二十。
  太始元年。詔曰。昔唐虞三代之始盛。暨於漢魏創製。崇元勳。班爵行賞。與國同禮。施祿逮下。萬邦鹹乂。朕以寡德。登於天位。托於王公之上。腹心股肱文武之臣。光濟帝業。餘嘉乃勳。慶賞之行。其同宜速。御覽二百。
  武帝詔曰。禦府內省珠玉玩好之物。皆以賜王公也。御覽八百二。
  太始四年。正月。初立籍田。丁亥。上帥群臣躬耕千畝。大赦天下。初學記二十。
  泰始四年。班五條詔書於郡國。一曰正身。二曰勤民。今紀作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書鈔。御覽五百九十三。
  太始六年。吳孫琇來奔。武帝以孫琇為伏波將軍。御覽二百四十。案晉書作拜驃騎將軍。
  武帝太始七年三月。詔大官減膳。初學記九。案晉書紀稱閏月大雩。在五月下。
  太始九年。聘公卿子女。以備六宮。武帝臨軒。拜諸葛婉為夫人。李華為貴人。御覽一百四十四。
  又采侍御史齊國左維女為修儀。有文才。同上一百四十五。
  泰始十年。中書監荀勖上古尺。玉海八。
  鹹寧四年。有獻雉頭裘者。上曰。異服奇裘。典製所禁也。其於前殿燒裘。敕有異服者。依禮緻罪。初學記九。
  鹹寧五年。白麒麟見平原。類聚九十八。
  武帝伐吳。以王渾為安東將軍。以王瀎為平東將軍。以鬍奮為平南將軍。御覽二百三十九。
  太康元年。竜襄將軍王瀎等。攻建平丹陽城剋之。東擊西陵以下。盡拔其城。虜其將帥。於是上下諸軍。同時並進。吳人降者以萬計。吳丞相張悌。及護軍孫震。與揚州刺史周瀎等戰於板橋。破之。臨陣斬悌、震首。瀎遂泛舟東下。所歷皆平。軍至?陵。皓面縛輿櫬。將其太子詣瀎降。乃收其圖籍。皆因吳所置。除其虐政。示以簡易。百姓大悅。乃赦天下。改元為太康。天下大酺五日。御覽三百四。
  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塚。得竹書漆字數十車。皆簡編蝌蚪文字。束晢為著作。隨宜分析。皆有冥證。古書有易卦似連山歸藏。又有春秋似左傳。有銅劍一枚。長三尺五寸。書鈔。類聚十又四十。上與羊祜、張華、謀伐吳。朝士莫知也。潛乃籌量虛實為戰備。孫皓面縛輿櫬降。有司奏晉德隆茂。光被四表。吳會既平。六合為一。宜勒封岱。以彰聖德。詔曰。此盛德之事。所宜未議。類聚。
  太康三年。罷刺史將軍官。刺史依漢製。三年一入奏事。書鈔。案晉書紀。稱罷平州寧州刺史。三年一入奏事。
  太康五年。竜見武庫井中。御覽五百四十三。詳見瑞異記。
  太康五年。夏六月。初置黃沙獄。御覽六百四十三。
  太康六年。荊州送兩足虎。類聚九十九。詳見瑞異記。
  太康七年。出後宮才人女伎已下百七十人。歸傢。御覽百四十五。
  太康十年。詔曰。陽平太守梁柳。治績大異。賜粟千斛。秩中二千石。書鈔。
  太康十年。太廟成。遷神主於新廟。上帥百官奉迎於道左。遂親禘祫。賜王公以下至司馬督、子弟官。賜作廟者帛。御覽五百二十八及五百三十一。
  武帝少厲高行。造次必於忠恕。未嘗有過言失色於人。初學記九。
  惠帝永平元年。詔雲。秘書監綜理經籍。考校古今。課試署吏。領有四百人。宜專其事。初學記十二。御覽二百三十三。案時復置秘書監官。
  元康五年十月。武庫火。一作災。焚纍代之寶。檢校。是工匠盜庫中物恐罪。乃投燭着麻膏中。火燃。御覽八百六十四。
  元康六年。正月辛酉。上南郊。大赦天下。初學記二十。
  齊萬年帥羌鬍圍涇陽。遣安西將軍夏侯駿西討氐。文選二十關中詩註。
  元康九年十一月。天連日大風。發屋折樹。御覽百四十八。
  廢太子為庶人。送太子於許昌宮之別坊。文選晉紀總論註。
  永康元年。賈後矯詔使小黃門孫憲當作慮。害太子。趙王倫鴆殺賈後。帝詔謚遹為愍懷皇太子。同上。
  永寧元年。趙王倫篡位。成都王穎謀舉義兵迎天子。同上。
  齊王冏舉兵討倫。臨陳斬之。文選謝平原內史表註。
  永寧二年。立清河王覃為太子。御覽百四十九。
  成都王攻洛。大駕幸北城觀。上看孟豺軍人擘?。面天子。豺後大人降。長沙王以豺軍入辱帝。東市斬之。御覽三百七十六。
  長沙王乂與齊王冏相攻。冏敗。縛至上前。乂叱左右斬之。文選晉紀總論註。
  太安二年。案永寧二年十二月殺冏後。改為太安元年。九月丁醜。上捨於河橋。初學記七。案時河間成都表誅長沙王乂。逼京師。
  上攻張方。决千金堰。水碓不作。發王公傢奴婢。手舂給兵。男子自十三以上皆從役。於是公私窮踧。米石萬錢。御覽四百八十八。
  長沙王乂又出徵。連戰敗走。遂誅之。文選晉紀總論註。
  永興元年。成都、河間王王字疑是表字。復廢覃為清河王。立成都王潁為皇太弟。御覽百四十九。
  大駕北伐。成都王潁統王師於蕩陰敗績。上傷頰。失六璽。左右奔走。御覽三百六十七。
  法駕幸於鄴。高堂隆刻鄴宮屋材雲。後若幹年。當有天子居此宮。惠帝止鄴宮。治屋者土剝更泥。一作屋。始見刻字。計年正合。二字一作在今時。類聚六十二。御覽九十七。又一百七十三。
  惠帝自鄴中還洛陽。案王瀎攻鄴。盧志勸成都王潁奉天子還洛陽。賜中書監盧志鶴綾袍一領。御覽六百九十五。
  帝在長安。永興原誤永康。二年。東海王越率天下甲士三萬人。奉迎大駕還洛。文選迎大駕一首註。
  惠帝為太子時。上素知太子闇弱。後必亂國。然不能擇纔。乃遣荀勖和嶠往觀之。勖還盛稱太子。德更進茂。不同西宮之時也。嶠答詔稱。臣以為太子如故。不見更勝。此自陛下傢事。非臣所盡知也。於是天下貴嶠而賤勖也。御覽百四十八。
  惠帝時有錢神論。曰。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利。不患耗折。原誤枯。難析原作朽。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故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顔。開難笑之口。錢多者處其前。錢少者居其後。初學記二十七。案全文見晉書魯傳。
  讖書有蝦蟆當貴。惠帝在宮時。出問左右。此鳴是官蝦蟆。為私乎。賈充對曰。在官地中為官蝦蟆。在私地中為私蝦蟆。於是世間遂傳此語。御覽四百九十九。
  懷帝懷帝即位。年號永嘉。文選述祖德詩註。
  懷帝永嘉元年。有玉龜出灞水。唐類函二十五。
  洛陽城內東北一作東南。角步廣裏中。地陷。中有二鵝。其一蒼者飛去。其一白者不能飛。問之博識者。一作博士。不能知。世說註五。書鈔。詳見瑞異記及董養傳。
  永嘉五年。羯賊劉曜破洛。文選勸進表註。
  永嘉七年。皇帝崩於平陽。文選勸進表註。
  洛陽破。大司馬、南陽王保於長安。立秦王為皇太子。懷帝崩。皇太子即位。同上本稱懷紀。
  愍帝愍帝建興元年。夏四月壬申。上即位於長安宮。改元。改永嘉七年為建興元年。大赦天下。與之更始。前後不及者皆除之。御覽六百五十二。
  建興二年。溫嶠為劉琨假守左司馬、都督上前鋒諸軍事。討劉聰。世說註八。
  愍帝建興三年。漢曹嶷據臨淄。發景公及管仲塚。屍並不朽。繒帛可服。珍寶巨萬。御覽五百五十七。
  建興四年。帝蒙塵於平陽。丞相睿刻日北徵。以漕運稽期。丞相府督軍令史淳於伯刑於建康市。百姓喧嘩。鹹曰伯冤。於是大旱三年。御覽八百七十九。
  元帝元皇帝。宣帝之曾孫。文選勸進表。琅琊恭王之長子。同上。
  元帝初。藉?草悉成禾。御覽八百七十三。
  元帝白毫生額上。有光明。同上三百六十四。
  永興元年。就國。二年。加揚州諸軍事。文選勸進表註。
  大興元年。河水竭斷百餘步。兩頭深淺如故。中絶不流。占經一百。
  明帝太寧元年。黃霧四塞。御覽十五。
  穆帝孝宗欲於後園。修立池苑。江逌諫以強賊未滅。宜精軍備。嘗存儉約。以率群下。御覽八百二十四。
王隱晉書捲二
  地道記司州河南郡雒陽城內。南北九裏七十步。東西六裏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城東北隅。周威烈王塚。劉昭註補一。稱晉太康地道記。按係兩引其書。而太康下脫一記字。
  洛陽宮西宜秋裏。門東嚮。南壁石生地中。始高三尺。如香爐形。人多祀之。編珠一。
  屍鄉。故殷湯所都者也。亦曰湯亭。田橫死於是亭。故改曰屍鄉。酈道元水經註陽渠水下。
  右雒陽。案郡國志。匽師有屍鄉。晉省匽師入雒陽。故列此。
  王城去雒城四十裏。劉昭續漢書郡國志註補一。
  蒯鄉在縣西南。有蒯亭。同上。
  右河南。
  訾在縣之東。劉昭註補一。
  坎坎聚在縣南。同上。
  坎坎聚在鞏西。水經註十五洛水下。按註云。京相璠曰。鞏東地名坎欿。春秋。王出及坎埳。服虔亦以為鞏東邑。地道記言在鞏西。非也。
  右鞏。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南泆為滎澤。水經註濟水下。
  濟自大伾入河。與河水鬥。大伾在成臯。古成臯兼包鞏縣之界。溢出為滎水。太平御覽水部。
  右成臯。
  潁水出陽城山。劉昭註補二。
  右陽城。
  陽翟去洛陽二百八十六裏。屬河南。劉昭註補二。
  釣臺下有陂。俗謂之釣臺陂。太平寰宇記七。
  右陽翟。
  滎陽郡京有大索、小索亭。漢書京索之間也。水經註濟水下。
  右京。
  陽武滎陽有博浪沙。張良為韓擊秦始皇處。御覽百五十九州郡五。太平寰宇記二。
  右陽武。
  令縣在滎陽。史記索隱六。
  右令。
  宏農郡漢宏農本函𠔌關。有桃林也。寰宇記六。
  宏農亭在宏農縣東十三裏。水經註河水下。
  右宏農。
  湖本鬍縣也。漢武帝改作湖。俗雲黃帝自此乘竜上天也。水經註四河水下。
  右湖。
  秦之華陽。潼關是也。劉昭註補一。
  太華山在縣西南。同上。
  右華陰。
  上洛郡郡在洛上。故以為名。水經註二十渭水下。
  右郡。
  嶢關當在上洛縣西北。同上十九。
  右上洛。
  伊水東北入雒。劉昭註補一。
  右盧氏。
  平陽郡平陽有堯城。劉昭註補一。
  右平陽。
  楊故楊侯國。晉滅之以賜大夫羊舌肸。漢以為縣。屬河東郡。後漢同。魏置平陽郡。楊縣屬焉。寰宇記四十三。
  梁城去楊縣五十裏。叔嚮邑也。劉昭註補一。
  右楊。
  皮氏縣有介山。子推所逃隱於是。水經註四汾水下。
  右皮氏。
  河東郡鹹山在安邑南。劉昭註補一。
  右安邑。
  首山在蒲阪。與鬍縣相連。宋書州郡志二。
  蒲阪有雷首山。一名滌山。徐堅初學記八。
  右蒲阪。
  襄陵。晉武公從麯沃徙此。劉昭註補一。
  右襄陵。
  左傳。文十三年。詹嘉處瑕。在猗氏縣東北。同上。
  右猗氏。
  汲郡汲縣有銅關。劉昭註補一。
  右汲。
  朝歌本沫邑也。詩云。爰采唐矣。沫之鄉矣。殷王武丁始遷居之。為殷都也。禹貢。紂都在冀州大陸之野。即此矣。有糟邱酒池之事焉。有新聲靡樂。邑號朝歌。水經註九淇水下。
  右朝歌。
  庾袞入林慮山。食木實。餌石。得長年也。陳藏器本草。
  右林慮。
  河內殷國也。周名之為南陽。秦始皇改曰修武。水經註。清水下稱王隱說。
  右修武。
  河內郡河陽別縣。非溫邑也。水經註河水下。
  右河陽。
  廣平郡肥鄉太康中立。以隸廣平也。水經註十濁章水下。
  右肥鄉。
  陽平郡。
  元城縣南有瑣陽城。劉昭註補二。
  右元城。
  樂平東南有夷儀。道通襄國。夷儀山在城北故塞。寰宇記五十九。
  右樂平。
  魏郡高堂隆刻鄴宮屋材雲。後若幹年當有天子居此宮。惠帝止鄴宮。治屋者土剝更泥。一作屋。始見刻字。計年正合。二字一作在今時。歐陽詢藝文類聚六十二。御覽九十七又百七十三。
  兗州陳留郡儀封人。瀎儀人。此縣人也。劉昭註補二。
  右瀎儀。
  長垣古衛。故匡。城地。孔子所厄處也。御覽州郡四。
  右長垣。
  承匡城在縣西。左傳文十一年。會郄缺於承匡。劉昭註補三。案御覽誤列入長垣縣下。
  右襄邑。
  濮陽郡廩丘者。春秋之所謂齊邑矣。實表東海者也。水經註二十四瓠子水下。
  右廩丘。
  濟陽郡成武縣有秺城。劉昭註補二。
  右成武。
  高平國金鄉縣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鑿石為塚。深十餘丈。隧長三十丈。旁卻入為室三方。雲得白蛇二字因御覽五百五十七引補。白兔。不葬。更葬南山。鑿而得金。故曰金山。故塚今在。或云漢昌邑所作。或云秦時。劉昭註補三。
  右金鄉。
  湖陸縣西有費亭城。魏武帝初所封。同上。
  右湖陸。
  東平國壽張有蚩尤祠狗墟。同上。
  右壽張。
  秦亭在範縣西北。同上。
  右範。
  豫州潁川郡長社縣本名長葛。社中樹暴長。漢改名。劉昭註補二。
  右長社。
  汝南郡吳房有吳城。同上。吳房右吳房。
  襄城郡襄城故城。楚靈王築。水經註二十一汝水下。
  右襄城。
  高陵山。汝水所出。劉昭註補二。
  右定陵。
  汝陰郡汝陰有陶丘鄉。詩所謂汝墳。同上。
  右汝陰。
  新蔡有大呂亭。故呂侯國。同上。
  右新蔡。
  梁國梁孝王築城十二裏。小鼓唱節。杵下而和之。稱睢陽麯。同上。
  昭二十一年。禦諸橫。橫亭在睢陽縣南。同上。
  右睢陽。
  項有公路城。袁術所築。同上。
  右項。
  陳城西南角有淮陽城。漢淮陽城也。寰宇記十。
  陳城南道東有宛丘。漸欲平。水經註沙水下。
  陳城北有故沙。名之為死沙。而今水流津通。漕運所由矣。同上二十二沙水下。
  犖北有𠔌水。同上。
  右陳。
  惠帝永康中。復立陽夏縣。寰宇記十。
  右陽夏。
  苦城南三十裏有平城。劉昭註補二。
  右苦。
  沛國沛有許城。左傳定八年鄭伐許。同上。
  右沛。
  豐去國二百六十、州六百、雒千二十五裏。同上。
  右豐。
  左傳昭八年。大搜於紅。同上。
  右紅。晉書地理志作虹。
  譙郡左傳隱二年。入嚮城。在竜亢縣東南。同上。
  右竜亢。
  魯郡孔子葬於魯城北泗水上。水經註二十五泗水上。
  五父衢在魯城東。劉昭註補二。
  右魯。
  薛夏車正奚仲所封。塚在城南二十裏山上。同上。
  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裏。水經註二十五泗水下。
  右薛。
  弋陽郡西陽故弦子國也。水經註三十五江水下。
  右西陽。
  楚滅邾。徙其君此城。劉昭註補。
  右邾。
  安豐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雩婁在安豐之西南。水經註决水下。
  右雩婁。
  安豐縣。安豐郡之屬縣也。俗名之曰安城矣。水經註三十二沘水下。
  决水在安豐縣之西南。即其界也。水經註三十二。
  右安豐。
  冀州趙國房子有礫塞。中𠔌塞。劉昭註補二。
  右房子。
  元氏有石塞。三公塞。同上。
  右元氏。
  中丘有石門塞。燒梁關。同上。
  右中邱。
  平原國平原有篤馬河。劉昭註補四。
  右平原。
  樂陵國厭次屬平原。後屬樂陵國也。史記索隱三。
  右厭次。
  樂陵國有新樂縣。水經註九清河下。
  右新樂。
  勃海郡晉改阜邑為阜城。寰宇記六十三。
  右阜城。
  河間國中水縣屬河間。史記索隱本紀七。
  右中水。
  清河國清河國凡領清河等六縣。初學記八。
  右清河。
  靈有鳴犢關。劉昭註補二。
  右靈。
  中山國蒲陰有陽安關。陽城蒲陽山。蒲水所出也。同上。蒲陰縣有安陽關。蓋安陽關。都尉治。俗名斯川為陽安壙。水經註十一滱水下。
  右蒲陰。
  望都縣有馬安關。劉昭註補二。望都縣有馬溺關。水經註十一滱水下。望都縣有委粟關。同上。
  右望都。
  常山郡元氏改屬趙國。其常山郡移理於真定。寰宇記六十一。
  右真定。
  自上麯陽縣。北行四百二十五裏。恆山。多山阪。號一作名。飛狐口。劉昭註補二。
  右上麯陽。
  幽州幽州因幽都以為名。句亦見御覽州郡部八。山海經有幽都之山。今列於北荒矣。寰宇記六十九。
  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地為幽州。御覽州郡部八。
  舜以冀州南北廣大。分燕地北為幽州。夏殷省幽並冀。為冀州之域。周復置幽州。寰宇記六十九。右州。
  範陽國故安縣屬範陽國。寰宇記六十九。
  右故安。
  上𠔌郡上𠔌郡在𠔌之頭。故因以上𠔌名焉。王莽改名朔調也。水經註十二聖水下。
  右郡。
  燕國安樂晉封劉禪為國。水經註沾水下。
  右安樂。
  北平郡鴻上關。尉治。北平而畫塞於望都。東北去北平不遠。兼縣上所拯也。水經註十滱水下。
  右郡。
  遼西郡遼西人見有浮棺。欲破之。語曰。我孤竹君原落子字。也。汝破我何為。因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側。肥如縣南十二裏。水之會也。水經註十四濡。
  右郡。案郡國志。孤竹城屬令支。晉書地理志無此縣。故附郡。
  平州昌黎郡昌黎有青城山。劉昭註補五。
  右昌黎。
  並州太原郡晉水出竜山。水經註六。
  右晉陽。
  少山即大𠔌水所出。經祁縣界。寰宇記四十。
  右陽邑。
  上黨郡高都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𠔌。途自此去。不復由關矣。水經註九沁水下。
  右高都。
  西河國晉改茲氏為隰城縣。註原脫。
  右隰城。
  西河有中陽。舊縣也。水經註六文水下。
  右中陽。
  𠔌遠今名孤遠。後代語訛耳。御覽州郡部七。
  右界休。案寰宇記。晉省𠔌遠縣入界休。
  雍州雍州兼得梁州之地。西北之位。陽所不及。陰氣壅遏。故取名焉。蓺文類聚地部一。
  右州。
  京兆郡枳道亭在霸水西。劉昭註補一。宋敏求長安志一。
  右霸城。
  藍田有虎侯山。劉昭註補一。
  右藍田。
  西鄭。鄭桓公友之始封。水經註。渭水下稱王隱說。
  右鄭。
  馮翊郡蓮勺縣屬馮翊。寰宇記二十。
  右蓮勺。
  扶風郡池陽有?薛山。在北。有鬼𠔌先生所居。劉昭註補一。
  右池陽。
  鬱夷省並郿。蓋因王莽之亂。鬱夷之人寄理郿界。因並於郿。太平寰宇記三十二。
  省斄即邰也。以並郿。蓋取斄之南境、渭之南以並郿。非省縣也。同上二十七。
  右郿。
  雍縣。秦德公所居。西虢地也。水經註十八渭水下。
  右雍。
  汧縣屬秦國。漢故城在今縣南。漢置隴關。西當戎翟。今名大震關。在今縣西。寰宇記三十二。
  汧陽縣屬秦國。吳山在西。初學記八。
  右汧。
  安定郡烏枝有烏水。出薄洛𠔌。劉昭註補五。
  右安定郡。舊烏枝縣。案烏枝。郡國志屬安定。安定。北地。二郡。由涼州。自晉初皆移屬雍州。此及泥陽縣亦久省。今附此。
  北地郡泥陽有泥水。出鬱郅北蠻中。同上。
  右北地郡。舊泥陽縣。
  蒯成屬北地。史記索隱六。
  右蒯成。
  始平郡司竹都尉治鄠縣。其園周百裏以供國。宋敏求長安志八。
  右鄠。
  新平郡漆水在漆縣西。劉昭註補一。
  右漆。
  涼州涼州城有竜形。故曰臥竜城。南北七一作七十。裏。東西三一作三十。裏。本匈奴所築也。以上亦見蓺文類聚六十三。乃張氏之世居也。又張駿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自張駿以下。亦見御覽百九十七。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幸。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宮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水經註四十都野澤下。
  漢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有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捨築闕於此以上亦見蓺文類聚六十二。泉。太守填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水經註四十。
  右州。
  武威郡姑藏城。匈奴所築。舊名蓋臧。後人語訛為姑臧城。水經註河水下。
  姑臧南山。𠔌水所出。劉昭註補五。
  右姑臧。
  倉鬆南山鬆陝水所出。同上。
  右倉鬆。
  燉煌郡鹹寧三年起居註。載燉煌郡上金洞中生金。百陶不消。可以切玉。御覽八百十。
  右郡。
  秦州隴西郡首陽有三危山。三苗所處。故名苗𠔌。水經註十七。
  右首陽。
  蘭池縣屬隴西郡。初學記八。
  右蘭池。
  大夏縣有禹廟。禹所出也。水經註河水下。
  右隴西郡。舊大夏縣。
  南安郡新興縣。南安之屬縣也。水經註十七渭水下。
  右新興。
  天水郡漢陽有大阪名隴坻。亦曰隴山。郡處其西。故曰隴西。其山堆旁崩。聲聞數百裏。揚雄所謂響若坻頽者也。御覽州郡十一。
  右成紀。
  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亦曰清崖峽。水經註二十。
  武都郡河池有泉街水。劉昭註補五。
  右河池。
  晉昌郡惠帝以燉煌土界闊遠。分立晉昌郡。文選答子悌註。
  晉昌。護匈奴中郎將。別領戶。同上。
  梁州梁州南至桓水。西抵黑水。東限扞關。今漢中巴郡、汶山蜀郡、漢嘉、江陽、朱提、涪陵、陰平、廣漢、新都、梓潼、犍為、武都、上庸、魏興、新城、皆古梁州之地。自桓水以南為夷。書所謂和夷底績也。水經註三十六桓水下。
  魏末剋蜀。分廣漢、巴、涪陵、以北七郡為梁州。理漢中之沔陽、歷。晉太康中。州又移理漢中郡。寰宇記一百三十三。
  右州。
  漢中郡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表立。宋書州郡志三稱晉地記。案王隱傳。隱撰晉書當成於成帝時。下距孝武太元十五年已遠。此晉地記當是別一書。姑附錄於此。
  右郡。
  梓潼郡梓潼五婦山。馳水出。建安二十二年劉備以為郡。劉昭註補五。
  右梓潼。
  新都郡綿竹有紫岩山。綿水之所出焉。同上。
  右綿竹。
  梓潼有漢德縣。宋書州郡志四。
  右漢德。
  晉壽郡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馥表立晉壽郡。宋書州郡志三稱晉地記。案馥非孝武時人。
  右晉壽。
  巴郡平州屬巴郡。史記索隱六。
  右平州。
  巴東郡入湯口四十三裏。有石煮以為????。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成。蓋蜀漢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水經註三十三江水下云。湯水南入於江。名曰湯口。
  右魚復。
  南漢中郡孝武太元十五年。梁州刺史周瓊表立。宋書州郡志四稱晉地記。
  右郡。晉書地理志無。今附此。
  益州越嶲郡????池澤在南。劉昭註補五。
  右姑復。
  牂柯郡且蘭有瀋水。同上。
  右沮蘭。
  鄨縣不狼山。鄨水所出。同上。
  右鄨。
  西隨。麋水西受徼外。東至麋泠。入尚竜溪。同上。
  右西隨。晉書地理志無此縣。
  寧州雲南郡連山無血水所出。同上。
  右梇棟。
  興古郡劉禪建興三年。分牂柯置興古郡。治律高。水經註溫水下。
  右律高。
  興古郡治宛漏縣。水經註三十六。
  右宛漏。
  句町有文衆水。劉昭註補五。
  右句町。
  毋掇有橋水。出橋山。同上。
  右毋掇。
  賁古南鳥山出錫。同上。
  右賁古。
  大河水東至毋掇。入橋水。同上。
  右滕休。
  興古郡漢興縣。宋書州郡志四。
  右漢興。
  建寧郡同瀨縣有同虜山。水經註三十六。
  銅虜山米水所出。劉昭註補五。
  右同瀨。
  青州齊國臨淄縣西南門曰麯門。其側有池。劉昭註補二。按因魯國汶陽縣北有麯水亭。故名。
  右臨淄。
  東安平有羌頭山。同上四。
  右東安平。
  濟南郡養澤在西幽州藪。有萊山萊主祠。同上。
  右下密。
  樂安國臨濟本狄。左傳狄伐衛懿公。同上。
  右臨濟。
  北海國晉書地理志無。今從晉太康地記。
  鄑城在都昌縣西。同上。
  右都昌。
  安邱有渠邱城。同上。
  右安邱。案二縣。晉書地理志皆無。
  東萊郡黃縣東二百三十裏。至海。中連岑有土道。秦始皇登此刻二碑。東二百三十裏。有始皇漢武二碑。同上。案此係兩引。原誤合為一條。
  右黃。
  惤有百枝萊君祠。同上。
  右惤。
  東萊掖縣有過鄉。北有過城。古過國也。史記索隱十。
  右掖。
  徐州東海郡海中去岸百九一作五。十步。有秦始皇碑。長一丈八尺。廣一作闊。五尺。厚八一作三。尺三一作八。寸。以上亦見初學記八。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見也。同上。
  右贛榆。
  蘭陵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同上。
  右蘭陵。
  戚屬東海。史記索隱六。
  右戚。
  琅邪國陽都屬琅邪。同上。
  右陽都。
  東莞郡廣縣在東莞。同上。
  右廣。
  荊州南郡陶朱塚在華容縣。樹碑雲是越之范蠡。水經註三十二夏水下。
  右華容。
  襄陽郡永康元年。襄陽郡上言得鳴石鐘。聞七八裏。御覽五十一地部十六。案此引王隱晉書。當是瑞異記。非地道記也。今兩錄之以備考。
  右郡。
  義陽郡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宋書州郡志三水經註三十。案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氏。平林。義陽四縣置。
  右郡。
  魏興郡安康縣屬魏興郡。寰宇記百四十一。
  右安康。
  上庸郡武帝太康元年。改上庸之廣昌為庸昌二年省。同上。
  右郡。
  宜都郡吳分南郡立宜都郡。
  右郡。
  零陵郡泉陵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水經註三十八湘水下。
  右泉陵。
  應陽縣本泉陵之北部。東五裏有鼻墟。象所封也。水經註三十八湘水下。史記正義一稱王隱晉書。
  右應陽。
  安成郡宜春縣出美酒。隨歲舉上供。刺史親付計吏。寰宇記一百九。
  右宜春。
  揚州吳郡吳有????官縣。水經註江水下。
  右????官。
  吳興郡陽羨有章浦亭。周處封章浦亭侯。即此。寰宇記九十三。
  右陽羨。案晉書地理志。惠帝永興元年。割吳興之陽羨等立義興郡。則吳興郡應有此縣。
  晉安郡晉安郡。太康三年置。文選酬王晉安註云即今之泉州。
  右郡。
  廬江郡尋陽南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漢。亦一都會也。御覽百七十州郡十六。
  右尋陽。
  鄱陽郡鄱陽安樂出黃金。鑿土十餘丈。披沙之中。所得者大如豆。小如粟一作粱。米。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十。
  右樂安。
  廬陵郡太康中。以雩都、贛、南野、等縣。割為南康郡。而廬陵百姓去管遙遠。乃移郡於石陽縣。今舊州東北故城是也。寰宇記一百九。
  右石陽。
  交州交址郡??南越侯織在此。劉昭註補五。
  右??。
  九真郡九真郡有鬆原縣。水經註三十六溫水下。
  右鬆原。
  九德郡九德郡有浦陽縣。同上。
  右浦陽。
  九德郡有九德縣。同上。
  右九德。
  九德郡有南陵縣。晉置也。同上。宋書州郡志稱。九德郡南陵縣。晉武帝立太康。地志無。王隱志有。
  右南陵。
  日南郡日南郡去盧容浦口二百裏。故秦象郡。象林縣治也。水經註三十六溫水下。
  右盧容。
  日原脫今補。南郡象林南有四國。皆稱漢人。貢金供稅。初學記二十七。御覽八百十。
  右象林。
  朱吾縣屬日南郡。去郡二百裏。此縣民漢時不堪二千石長吏調求。引屈都幹為國。林邑記曰屈都夷也。水經註三十六溫水下。
  右朱吾。
  合浦郡朱崖在大海中。遙望朱崖洲大如菌。舉帆一日一夜至洲。周匝二千裏。徑度七八百裏。上可十萬傢。女多姣好。長發美鬢。御覽六十九。
  右朱崖。
  廣州東官郡晉書地理志。成帝分南海郡立東官。
  海陽縣故屬東官。宋書州郡志五。
  右海陽。
  綏安縣故屬東官。同上。
  右綏安。
  海寧縣故屬東官。同上。
  右海寧。
  湖陽縣政屬東官。同上。
  右湖陽。
  臨賀郡臨賀縣故屬南海。同上。
  右臨賀。
  蒼梧郡高要縣東去郡五百裏。刺史下避毒徙縣水居也。水經註。浪水下稱晉書地理志。
  右高要。
  猛陵縣竜山。合水所出。劉昭註補五。
  右猛陵。
首頁>> >> 杂史>> 王隱 Wang Yin   中國 China   晉代   (?3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