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健康枕邊書
捲首語
做長壽健康的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景:一樣是退休了,有的老人可以把退休生活安排得很好,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養花,釣魚,寫寫自傳或是小說,畫畫,練練毛筆字,或者是與傢人朋友聊聊天,搓搓麻將,聊聊天,再或者與老伴一起去旅遊,領略一下異族異國的風土人情,或者是繼續發揮餘熱,為祖國的公益事業獻策出力,生活的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而另有一些老人則不同,他們常為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煩心,或者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整日愁眉不展,以至於身體本無病,一疑百病生。或者是雖然年事已高但脾氣依舊很大,一句話不投機,就暴跳如雷,氣得腦溢血突發。也有的老人因為整天無所事事,鬍思亂想,疑神疑鬼,做出非理性的事情來,甚至會導致悲劇的發生。還有一些老年人由於對生活現狀不滿,對生活失去信心,盲目地選擇離傢出走或是自殺。對於老年人的這些表現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身體上的自然衰老及一些老年性疾病;精神上的思維僵化、反應遲鈍及健忘等;工作上離退休在傢,找不到自己新的人生方向;家庭關係上,與子女相處睏難、家庭地位下降;還有經濟上,退休金減少、安全感降低等等新情況的出現都容易使老年人産生孤獨、焦慮、抑鬱、多疑、罪惡、自責等心理問題。而事實上,老年人的這些心理狀況是完全可以不出現的, 完全可以過得很快樂的,衹要老年朋友們稍微關註一下自己的"心",給自己的心作個保健!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簡單的八個字就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諦:生活是快樂還是煩惱,僅在你一念之間。多少的大煩惱和多少的小快樂組成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大煩惱,更應該盡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快樂。但是,用心去尋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樂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得到的,因為在人的身體的各種器官中最難把握的就是心。但是,衹要您願意,您完全可以在閱讀了本書,掌握了一些老年心理學、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老年人心理保健等相關知識後,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春棠經魚放,秋菊傲寒霜",收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之效而"壽比南山不老鬆,福如東海長流水",當然,這也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宗旨所在。
"你無法控製生命的長度,但你能决定生命的寬度;你無法左右天氣,但你能調整自己的心情,你無法操控他人的想法,但你能掌控自己的情緒"。
調整自己的心,用心去尋找和感受快樂,做健康長壽的老人!
第一篇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瞭解自己的心理世界
人過中年,衰老即始,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帝王苦於人生短如朝露,多方探求長生不老之術,但都遺笑千古。隨着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醫藥衛生事業日益發展,疾病減少,人類平均壽命日見增長。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36億,約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今後老年人每年將平均以3%的速度增長,老年人在社會人口中的比例逐漸增大。
那麽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註,特別是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情況下安度晚年,已經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當然,對老年人來說,瞭解一些老年心理學、老年人心理保健與心理衛生的常識,對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捲首語
做長壽健康的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景:一樣是退休了,有的老人可以把退休生活安排得很好,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養花,釣魚,寫寫自傳或是小說,畫畫,練練毛筆字,或者是與傢人朋友聊聊天,搓搓麻將,聊聊天,再或者與老伴一起去旅遊,領略一下異族異國的風土人情,或者是繼續發揮餘熱,為祖國的公益事業獻策出力,生活的豐富多彩,有滋有味。
而另有一些老人則不同,他們常為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煩心,或者是因為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而整日愁眉不展,以至於身體本無病,一疑百病生。或者是雖然年事已高但脾氣依舊很大,一句話不投機,就暴跳如雷,氣得腦溢血突發。也有的老人因為整天無所事事,鬍思亂想,疑神疑鬼,做出非理性的事情來,甚至會導致悲劇的發生。還有一些老年人由於對生活現狀不滿,對生活失去信心,盲目地選擇離傢出走或是自殺。對於老年人的這些表現我完全可以理解,他們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壓力,身體上的自然衰老及一些老年性疾病;精神上的思維僵化、反應遲鈍及健忘等;工作上離退休在傢,找不到自己新的人生方向;家庭關係上,與子女相處睏難、家庭地位下降;還有經濟上,退休金減少、安全感降低等等新情況的出現都容易使老年人産生孤獨、焦慮、抑鬱、多疑、罪惡、自責等心理問題。而事實上,老年人的這些心理狀況是完全可以不出現的, 完全可以過得很快樂的,衹要老年朋友們稍微關註一下自己的"心",給自己的心作個保健!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簡單的八個字就揭示出了生活的真諦:生活是快樂還是煩惱,僅在你一念之間。多少的大煩惱和多少的小快樂組成了我們的生活,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生活中的大煩惱,更應該盡情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小快樂。但是,用心去尋找和享受生活的快樂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做得到的,因為在人的身體的各種器官中最難把握的就是心。但是,衹要您願意,您完全可以在閱讀了本書,掌握了一些老年心理學、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老年人心理保健等相關知識後,能夠使自己的身心"春棠經魚放,秋菊傲寒霜",收到"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之效而"壽比南山不老鬆,福如東海長流水",當然,這也是我們編寫本書的宗旨所在。
"你無法控製生命的長度,但你能决定生命的寬度;你無法左右天氣,但你能調整自己的心情,你無法操控他人的想法,但你能掌控自己的情緒"。
調整自己的心,用心去尋找和感受快樂,做健康長壽的老人!
第一篇 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瞭解自己的心理世界
人過中年,衰老即始,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帝王苦於人生短如朝露,多方探求長生不老之術,但都遺笑千古。隨着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醫藥衛生事業日益發展,疾病減少,人類平均壽命日見增長。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36億,約占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今後老年人每年將平均以3%的速度增長,老年人在社會人口中的比例逐漸增大。
那麽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註,特別是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情況下安度晚年,已經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當然,對老年人來說,瞭解一些老年心理學、老年人心理保健與心理衛生的常識,對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章 瞭解老年人及老年心理學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心理活動的衰退是個積纍的過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認老是生物規律之一,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情趣,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的到來。
第一節 老年人的定義
從人生發展的階段來說,"老年期"一般是指一個人從"壯年期"(或稱成年期,大約在25到40歲)經過"中年期"(大約在41到64歲之間)而步入老年(65歲以上)的人生階段。但是對"老年人的定義"並沒有固定的說法,因為到底什麽是年老沒有明確的劃分界綫,比如,就退休年齡而言,不同的國傢有不同的規定,有的是女性45歲,男性50歲;有的是女性50歲,男性55歲,有的女性是65歲,男性是70歲,互相之間相差很大。還有一些職業(比如高級科研工作者或是大學教授)根本就沒有退休年限。因此不能用生物年齡、職業或是其社會功能來硬性地給其劃分界綫。
而且隨着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醫藥衛生事業日益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也在逐漸增加,由過去的50多歲增長到現在的70或是75歲,有些社會已達到80歲,而年過百歲的人也並不少見,因此所謂"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不過在醫學、社會學、公共衛生領域,為了統計與討論的方便,一般把60歲作為老年期的開始,也就是說年過60歲的人一般可以認為是老人了。
進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屬於離退休老人,由於角色的轉變或是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其在軀體和心理上都面對不同的新情況,容易出現心理的睏惑,難以做好及時有效的心理調整,因此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顯得至關重要。
第二節 老年心理學及其研究內容
老年心理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它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又是老年學、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內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其研究的主要意義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總趨勢;發揮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係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製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面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感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性格、社會適應等心理特點因年老而引起的變化。
在西方, 霍爾是最早係統地闡述老年的心理問題的 心理學家, 在《衰老》一書中,他以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強調在老年人中老化過程的顯著的個別差異,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退化。
二戰後,隨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據報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間發表的 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志,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於1975~1981年僅六年間就查閱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傢在調適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腧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歷代養生學有重要影響。
又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係列變化。
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說來,老年心理學集中註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繫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衹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嚮。衹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纔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三節 學習老年心理學的意義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是生命的規律之一。心理活動的衰退是一個逐漸積纍的過程。 不服老,不承認老 ,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使老年人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異常、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情趣,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心理活動的衰退是個積纍的過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認老是生物規律之一,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情趣,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的到來。
第一節 老年人的定義
從人生發展的階段來說,"老年期"一般是指一個人從"壯年期"(或稱成年期,大約在25到40歲)經過"中年期"(大約在41到64歲之間)而步入老年(65歲以上)的人生階段。但是對"老年人的定義"並沒有固定的說法,因為到底什麽是年老沒有明確的劃分界綫,比如,就退休年齡而言,不同的國傢有不同的規定,有的是女性45歲,男性50歲;有的是女性50歲,男性55歲,有的女性是65歲,男性是70歲,互相之間相差很大。還有一些職業(比如高級科研工作者或是大學教授)根本就沒有退休年限。因此不能用生物年齡、職業或是其社會功能來硬性地給其劃分界綫。
而且隨着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醫藥衛生事業日益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也在逐漸增加,由過去的50多歲增長到現在的70或是75歲,有些社會已達到80歲,而年過百歲的人也並不少見,因此所謂"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不過在醫學、社會學、公共衛生領域,為了統計與討論的方便,一般把60歲作為老年期的開始,也就是說年過60歲的人一般可以認為是老人了。
進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屬於離退休老人,由於角色的轉變或是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其在軀體和心理上都面對不同的新情況,容易出現心理的睏惑,難以做好及時有效的心理調整,因此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顯得至關重要。
第二節 老年心理學及其研究內容
老年心理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它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又是老年學、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內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其研究的主要意義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總趨勢;發揮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係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製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面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感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性格、社會適應等心理特點因年老而引起的變化。
在西方, 霍爾是最早係統地闡述老年的心理問題的 心理學家, 在《衰老》一書中,他以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強調在老年人中老化過程的顯著的個別差異,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退化。
二戰後,隨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據報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間發表的 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志,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於1975~1981年僅六年間就查閱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傢在調適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腧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歷代養生學有重要影響。
又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係列變化。
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說來,老年心理學集中註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繫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衹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嚮。衹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纔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三節 學習老年心理學的意義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是生命的規律之一。心理活動的衰退是一個逐漸積纍的過程。 不服老,不承認老 ,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使老年人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異常、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情趣,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