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随笔>> 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9年9月22日)
未死的沙威
  没有人道主义原则的人文主义,其实什么主义也不配是。人道主义,文学或可最后固守的一种立场。若连这一种起码的出于底线之上的立场都丧失了,作家也就简直没法儿做人了。
第1节:目录
  目 录
  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上篇)……………………………………( 1 )
  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下篇)……………………………………(10)
  读书与人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20)
  虚假柔情似水,人们谁更专业——观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有感(39)
  关于说话——《群言》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44)
  新年祝词……………………………………………………………(46)
  纸篓该由谁倒空——大学生思想道德新观察……………………(48)
  读书与人生——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51)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明信片——一堂关于电影欣赏课的讲稿……(58)
  张艺谋与中国电影…………………………………………………(62)
  风能吹进诗里——序窦利亚诗集…………………………………(65)
  识其人兮,如临方岗——杨方岗诗文选《磨刀人》序…………(68)
  关于某同学大本论文的看法………………………………………(71)
  关于某同学硕士论文的看法………………………………………(73)
  关于有步骤建设城市医院的建议…………………………………(77)
  既非残破,亦非完整——关于付秀莹和她的习写………………(80)
  关于情感教育——一堂大学情感教育课的讲稿…………………(83)
  关于情调、情绪、感情、亲情及文学之情怀……………………(86)
  - -
  复旦与我……………………………………………………………(89)
  读学子习作有感……………………………………………………(92)
  文明的尺度…………………………………………………………(102)
  世界是怎样结构的——关于《安琪拉的灰烬》之断想…………(105)
  我看日本与小泉……………………………………………………(108)
  日中关系·非洲往事及其他………………………………………(113)
  中国的文化需要补课吗……………………………………………(118)
  指证中国文化之摇篮………………………………………………(122)
  评论的尺度…………………………………………………………(126)
  文化与和谐社会——凤凰卫视第220期《世纪大讲堂》演讲稿…(131)
  中国人文文化的现状………………………………………………(141)
  关于《伊人·伊人》——答谢网上读者意见……………………(148)
  关于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讨论……………………………………(155)
  “伊人”自嫁的响动………………………………………………(161)
  第一支钢笔…………………………………………………………(164)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167)
  中国故事——记我的学生俞德术和杨燕群………………………(170)
  巴金的启示…………………………………………………………(179)
  学子小说《中国病人》序…………………………………………(183)
  这个女人不寻常——评严歌的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188)
  学子小说《女儿河》序……………………………………………(193)
  何妨减之……………………………………………………………(195)
  选择的困惑…………………………………………………………(198)
  儿子·母亲·公仆和水……………………………………………(201)
  - -………………………………………………………………(204)
  老茶农和他的女儿…………………………………………………(208)
  乘客和黑车司机……………………………………………………(214)
  未死的沙威…………………………………………………………(220)
  关于农民的“真理”………………………………………………(225)
  从前的事……………………………………………………………(230)
  一个青年和他的青春期……………………………………………(236)
  一个和虎有关的故事………………………………………………(241)
  仅仅谴责是不够的…………………………………………………(244)
  在西线的列车上……………………………………………………(248)
  酷老头范圣琦………………………………………………………(255)
  地质局长和一顶帐篷………………………………………………(265)
  谷文昌的眼睛………………………………………………………(269)
  此爱如钰……………………………………………………………(274)
  关于城市建设的发言………………………………………………(279)
  关于情感……………………………………………………………(286)
  小街啊小街…………………………………………………………(288)
第2节: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1)
  论人和书的十种关系
  (上篇)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和书的关系,至少有以下十种:
  一、只读专业之书,其它一概书籍,几乎都不读。也非不想读,是委实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久而久之,渐渐的,世界上古今中外的一概书籍,仿佛便都不存在了。他们并不否认书籍对于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作用。对于人类古老的阅读习惯,他们也是一向从正面来予以肯定的。但是一谈到他们自己和书的关系,只有徒唤奈何地叹息。他们是些智商很高的人。他们当然明白——除了专业之书,自己竟没时间和精力再读其它的书,对自己的人生是毫无疑问的损失。是的,他们非常明白这一点。但实际情况往往也真的是,他们的确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读其它的书。他们将某种人生的大志向寄托于他们的专业。他们要求自己全力以赴。甚至可以说,他们甘愿以自己的全部人生殉他们的专业。而且,他们的专业所选择的,经过淘汰最终保留的,大抵也是他们那一类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让我举一则幽默来证明时间和精力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大科学家在一项实验取得成功后,极为兴奋,终于得闲多看他的助手几眼——惊讶地问“怎么,原来您是一位女士么?”
  助手回答:“是的,先生。”
  “噢,您还这么漂亮!我可以请求吻您一下么?”
  “可以的,先生。”
  于是他礼貌地吻了她一下。
  “如果……如果我得寸进尺,向您求婚,会遭到拒绝吗?”
  “肯定不会。”
  “噢,上帝!我太幸运了,那么我正式向您求婚!”
  助手:“我也太幸运了。因为,丈夫向妻子再次求婚的事,世界上是不多的。”
  大科学家困惑。
  - -
  助手:“亲爱的,在我们此次进入实验室之前,也就是二十天前,我们已经正式地在教堂里举行过婚礼了!”
  ……
  尽管是一则幽默,但是我确信——迄今为止人类的许多科学成果,乃是不少科学家以牺牲他们的人生内容为代价而取得的。对此我心惟肃然。倘他们一旦得闲,却并不读书,比如不读小说,我这个小说家是很能理解的。他们为科学事业所付的牺牲太多太大,根本不可能一一全都予以弥补。比较而言,读过多少专业以外的书这一件事,很可能并不是他们所付的什么重大的人生牺牲和损失。
  对此,我除了肃然,还有敬意。
  二、第二种人和书的关系,似乎一样,却又有根本的区别。即——前者们不是不想读,后者们则完全没有阅读的愿望。甚至可以说,读这一件作为人类很愉快很享受的事,在他们那儿恰恰反了过来,仿佛是折磨,是虐待,是苦楚。他们之所以也读专业之书,纯粹是为了一份工作。体现为现代人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屈服,一种理性表现,一种迫不得已。理性使他
  们明白,不读书,那就休想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体面他们肯定是要的,故他们也能因此而读书,甚至可以因此而刻苦读书。所以读书之对于他们,又只不过仅仅等同于上学。一旦大学毕业,有了文凭,找到了一份自觉体面的工作,他们便如释重负,长吁而想:上帝啊,以后我终于可以不再碰书了!并且果然。倘对工作不满意,他们还是会接着读,也就是继续
  上学。文凭由学士而硕士而博士。所以,在当代,尤其在中国,在由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学子中,文凭本身绝对不能证明谁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某些人对书籍没有感觉,正如下面一种恋爱现象——
  介绍人:“怎么样?”
  “很抱歉,和她(或他)在一起我犯困。”
  那,介绍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总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吧!
  19世纪以前直至公元前三千几百年以前的古代的人类,对于他们一定是会很纳闷的——一个认识了那么多文字的现代的人,何以竟对书籍丝毫没有感觉呢?
  在我们的先祖们那儿,识字是幸运,读书是幸福,是第一等的精神的诉求。
  但现代之世界,毕竟已与古代大不相同,可言之为精神享受的事,比古代多出了何止一百倍呢?开智、解惑、供给知识的方式,已不再是书籍的专利。尤其网络时代以来,书籍的功能遭遇到空前的取代。所以我们又简直不可以认为,他们由于不读书而比喜欢读书的人头脑简单,知识匮乏。是的,不一定如此。正因为不一定如此,所以他们更加没有读书的愿
  望。他们与喜欢读书的人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后者们能从书籍中领会到人类文字特别细微的精妙的表达魅力,而前者们不能。因为,即使如今,人类文字那一种特别细微的精妙的表达,基本上还是集中体现在书籍之中。但我们却千万不必因此而一厢情愿地替前者们感到遗憾。人自己并不感到遗憾之事,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便不是遗憾。何况,这世界上足以体
  现特别细微的精妙的表达力的事很多。他们对此细微此精妙的没有感觉,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于彼细微彼精妙也没有感觉。
  全人类和书籍的关系都在变得松懈,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另一个事实是——阅读是人类文明带给女性的宝贵的礼物之一,而此点尤其被女性们自己所意识到。故此前二百余年间,人类社会最值得欣慰之事就是,喜欢阅读的女性成几何倍增长。而近十年间,全世界的读书人数大量萎缩;但在西方,男性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的比例。这意味着女性是多么的愿意替人类维系着与书籍的古老的亲密关系。而在中国,近
首页>> 艺术在线>> 随笔>> 梁晓声 Liang Xiaoshe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49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