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励志感悟>> 俞慧霞 Yu Huixi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人生加減法
  我們來到人世間時一無所有,一切都是“0”。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們的人生開始做加法,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財富的追求,加入親情的浸潤,使人生更加豐盈。到了一定年齡,我們則要開始做減法,減去多餘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欲望,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環境的紛擾,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捨,使人生更健康。該爭則爭,該捨則捨,一張一弛乃人生大智慧。這,便是本書要告訴你的:加是一種成長,減是一種成熟。
  之所以有本書的創意,來自於《於丹心得》裏面的一段話:
  “一個人在三十歲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斷地從這個世界上收集他所需要的東西,比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三十歲以後,就要開始學着用減法生活了,要學會捨棄那些不是你心靈真正需要的東西。”
  其實在讀到於丹的這段文字之前,不僅僅是筆者,包括很多讀者應該也對人生當中的得與失、加與減有過這樣或那樣的思考。衹不過,有些思考剛一形成思想的火花便轉瞬即逝,有些思考還未來得及整理就被擾亂,有些思考雖然經過長期醖釀可始終還是千頭萬緒。而在看到於丹的這段文字之後,筆者內心對於人生的一些想法似乎隱隱有了一些輪廓,漸漸也有了固定的形狀。於是,便有了《人生加減法》的最終成書。
  其實,哪一個有心人能不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呢?衹不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産生不同的思考和感悟。
  園藝傢說:“人生是加法。譬如一棵樹,開始衹是一粒小小的種子,加了水和養料,就長出了苗;再加了枝,加了葉,加了花,加了果,就有了屬於自己的一片緑蔭,一份收穫。”
  雕塑傢說:“人生是減法。就像一塊野外采來的巨石,需要反復地雕琢,減掉許多多餘的部分,才能夠成為一尊雕像,讓人們贊賞。”而在筆者看來,人生是要有加法也有減法的:
  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在不長不短的人生道路上,每一個人在來到世間的那一刻都是“赤條條毫無牽挂”的,一切都是從“0”開始。漸漸地,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們有了更多的需求、更多的想法,於是,我們便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註入許多東西:智慧的光芒、品格的力量、財富的追求、親情的浸潤……為了擁有這些東西,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開始了不懈的追求。我們追求名利、追求知識、追求成功……
  有了這許多東西的註入和各種各樣的追求,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豐盈與精彩,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健康和充實,我們一天一天地逐漸成長,一日一日地接近成熟。
  如果說,這樣的人生就像做加法一樣,需要不斷地增加砝碼,增加重量,那麽到了一定的年齡,我們則需要開始做減法,為負纍太多的人生減重。做人生的減法,就是要合理安排人生的進退取捨,這是一種生命的成熟。學會人生的減法,我們纔會懂得什麽叫“有所為,有所不為”,纔會知道適當地削減,可以令人生更富活力,使生命更顯精緻。
  當人生進入做減法的階段時,我們需要減去多餘的物質、奢侈的欲望、心靈的負擔、環境的紛擾……
  該得則得,該放就放,有張有弛,有進有退,這纔是人生的大智慧。
  作者
  2007年7月
第一章 加入智慧的光芒(1)
  有的人勤奮工作,奮力拼搏,為的是升職;有的人風裏來雨裏去,吃盡苦頭,為的是增加財富;有的人“頭懸梁、錐刺股”,發奮讀書,是為了增加知識;有的人刻苦研究藝術,為的是增加自己的文化品位;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社會實踐中,為的是增加才能;有的人……人生的加法,使人生更豐富多彩。人生的加法不完全是時間的相加和財産的積纍,而是自立、自強、奮鬥的軌跡。在風平浪靜的湖面上駕駛船衹,是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嫻熟的經驗的;衹有在波濤洶涌的大海裏航行,才能鍛煉人的意志和才能。
  有一位商人的兒子大學畢業了。一天,商人問兒子:一斤芝麻多少錢?”“7元。”兒子回答。“一斤白糖呢?”大約3元。”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白糖值多少錢?”剛好10元。”衹有10元嗎?”7加3不是等於10嗎?”但一斤芝麻加上一斤白糖可以做成芝麻糖,這樣,芝麻糖就可以賣到20元了。”最後,這位商人告訴自己的兒子:生活給了你一斤白糖,那不衹是一斤白糖;生活給了你一斤芝麻,也不衹是一斤芝麻;它們的附加值就全靠你的智慧去創造。
  巧撥千斤,以柔製剛
  以四兩撥千斤者與以雞蛋碰石頭者的區別在於,前者靠智慧,後者靠蠻力。
  在樣板戲《沙傢浜》中,聰慧的阿慶嫂與狡詐的刁德一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智鬥,正因為兩個人都聰明無比,所以在鬥智過程中看似風平浪靜的傢常聊天其實掩藏着無數洶涌的暗波。在每一輪鬥智過程中,阿慶嫂用的就是四兩巧撥千斤的溫柔之術。利用以柔製剛的戰術,面對刁德一的質疑和恐嚇,阿慶嫂始終面不改色心不慌地一一拂回,既滅了他人的氣焰,又保存了自己的實力。那份從容和愜意堪稱典範,正是基於這種聰慧和勇敢,阿慶嫂的形象纔更顯豐滿和立體。
  阿慶嫂慣用的四兩撥千斤之術在戰爭場合屢被使用,衹不過不同情況下其表現方式不同罷了,拿諸葛亮的“空城計”來說,當司馬懿的千軍萬馬捲着滾滾狼煙兵臨城下之際,諸葛亮不用一兵一卒(實際上當時他也是無一兵一卒可用),搖着羽扇、撫着弦琴、品着熱茶,就使得疑心極重的司馬懿率領衆將士落荒而逃,使蜀國免遭滅亡。
  不管是革命時期的阿慶嫂,還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他們所處的環境無不充滿了血雨腥風,隨時都可能面對真刀真槍的戰爭考驗。可是,無論面對的形勢多麽嚴峻,這兩位聰明人都沒有選擇“以硬碰硬”的方式去與敵人對抗,而是巧妙地采用迂回的“柔式”戰略與敵人展開了周旋。最終的結果表明,融入智慧,柔亦能製剛;智慧不足,即使力量強大,也不見得穩操勝券。
  猶太人有一句諺語說:“神不能處處都在,所以創造了溫柔。”如果將這句諺語用到現代人們面臨的激烈競爭形勢下,那麽我們可以理解為:並非每一個人都具有強勁的競爭實力,也並非所有做出偉大成就的人在初入社會時就是生活的強者,而那些在別人看來是“強者”的人物,也會有軟弱的時候,也有不堪一擊的弱點。當競爭真正來臨時,實力較弱的人並不見得就一定會輸給那些看起來較強的人,那些看起來柔弱無助的人們也許恰恰能夠令那些一時鬥志昂揚、志得意滿的“強勢”人物敗走麥城。
  故事“加”
  村子裏的一戶人傢新買了一頭小毛驢,這頭毛驢又小又瘦,價錢便宜得很。主人相信,衹要好好地飼養一個鼕天,這頭小毛驢到了來年春天就能夠派上用場了。主人傢裏其實還有一匹黑馬,雄壯有力,曾經為主人出過不少力,所以主人十分寵愛它。可誰知,這匹黑馬竟然因為有大功在身且仗着主人的寵愛漸漸增長了不少壞脾氣,在幹活時它經常尥蹶子,主人已經年老力衰,沒有辦法再馴服它了。
  仗着一身力氣以及自己在主人傢的地位,這匹黑馬總是欺負那頭新來的、瘦弱的小毛驢。小毛驢總是忍着不敢反抗,因為它知道,即使自己拼了命去反抗,也無濟於事,自己與對方的力量相差得太懸殊了。可是,小毛驢並不甘心一直受黑馬的欺負,所以它準備用自己的聰明頭腦去懲罰這匹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大黑馬。
  機會終於來臨了!主人從外地運來很多棉花,可是正趕上天降大雨,所以必須迅速把這些棉花運到鎮子上的倉庫裏,黑馬和小毛驢都被牽到棉花堆旁準備搬運。看着眼前的一大堆棉花,黑馬不屑地對小毛驢說:就憑你還敢來這裏張羅,我真擔心你的小細腰被壓斷了。”小毛驢笑了笑對黑馬說:“不見得誰更能堅持到最後呢?”聽到小毛驢這麽說,黑馬感到生氣極了,它說:看來你還有點不服氣,要不然,今天咱們倆比試比試!”最後它們决定以最後運到倉庫的棉花包數量來論輸贏。
  比賽開始了,黑馬馱着一大包棉花健步嚮門外衝去,可是雨大路濕,沒走多遠,棉花就被雨水打濕了,而且路面泥濘,根本就無法快跑。而小毛驢則不緊不慢地馱上一包棉花,並在棉花包上蓋了一層油布,它一直穩穩地走着,終於把一包包的棉花完好無損地送到了倉庫。而黑馬呢,因為求勝心切,背的棉花太多,而且跑得又快,結果腳底打滑跌進了泥坑,等它好不容易到達倉庫的時候,棉花又濕又泥,根本不能用了。
  最終的結果是,黑馬不僅在比賽中輸給了小毛驢,而且因為它讓主人損失了很多棉花,所以主人十分生氣,下决心要將它賣掉。最後,小毛驢成了主人傢裏的得力幹將,而黑馬則不知去嚮。
  雖然實力較弱,但是人們可以藉助智慧的力量以四兩撥千斤。雖然柔弱無助、情勢危急,可表面上的柔弱恰恰就是那些聰明人實現成功的“武器”。四兩撥千斤的戰略戰術被廣泛運用於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過,令人痛惜的是,有一些人,也許是因為太過年輕、沒有經驗,也許是因為太過氣盛、不甘示弱,結果在競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不懂得迂回、巧妙地保存和增強自己的實力,卻固執地拿着手中的雞蛋去碰堅硬的石頭,結果衹能落得慘敗的下場。
  以四兩撥千斤者與以雞蛋碰石頭者的區別在於,前者靠智慧,後者靠蠻力——令人痛心的是,後者實際上連蠻力都不曾具備。社會上的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一沒經驗、二沒資歷,僅憑一腔激情就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他們認為,自己年輕有的是時間去打拼,自己有勇氣,即便歷經挫折也不會後退。於是,凡事都風風火火地去做,從來不去考慮憑藉自己的能力能否將事情做好,而且還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表現得過於高傲。結果,在歷經了世事的滄桑、遭受了生活的磨煉之後,他們纔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可以采取更好的辦法獲得成功。可是,真到了那時,大好的青春已經不再,當年的勇氣也一去不復返。
  人們常用“此時無聲勝有聲”來形容一種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無聲”何以勝得過“有聲”,就是因為細雨無聲卻更能滋潤田野,鑼鼓喧天卻會令人們感到厭煩。“無聲”勝在柔、勝在緩,以柔製剛更顯智慧深遠。
  揚長避短,能屈能伸
  有大智慧的人不爭一時之長短,意氣用事的人常為眼前得失斷了後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有自己的弱點和短處。衹不過,不同的人對待自己的優點與弱點、長處與短處時均有不同表現。一些人對自己的優點總是極力彰顯,可是對弱點卻不肯承認,他們想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沒有任何瑕疵與缺點的“完美強者”形象;一些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麽、不擅長什麽;有些人雖然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麽,可是他們卻不懂得怎樣利用自己的優勢、怎樣避免暴露自己的弱點……
首頁>> >> 励志感悟>> 俞慧霞 Yu Huixi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