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教学>> 李朝全 Li Chaoq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0年), 範立本 Fan Liben   中國 China   明代  
明心寶鑒
  你想知道唐太宗是怎樣教育兒子的嗎?你想瞭解宋朝宰相寇準、王安石的座右銘嗎?你想知道古代皇帝是如何勸人好學的嗎?你想瞭解古人是怎樣勸人孝敬父母的嗎?——所有這一切,都可以在《明心寶鑒》中找到答案!
第1節:《明心寶鑒》序
第1节:《明心宝鉴》序
  《明心寶鑒》序
  夫為人在世,生居中國,稟三纔之德,為萬物之靈,感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皇王(皇王,西班牙高母羨(Juan Cobo)1592年譯本[Beng Sim Po Cam;Espejo rico del claro corazón,以下簡稱"高譯本"]作"皇上"。)水土,父母生身,聖賢垂教。而從教者,達道為先。非博學無以廣知,不明心無以見性。雖有生而知之者,近者(近者,高譯本作"近世"。)奇稀。昔夏禹王聞善言,猶然下拜,何況凡世人乎?
  曩古聖賢遺誌經書,千言萬語衹要(衹要,高譯本作"衹欲"。)教人為善。所以立仁義禮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別賢愚之階,辨善惡之異。蓋為經書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覽觀習行者少。況今學者,不過學其文藝為先,未有先學德行為本。及今勸世,多勸修物外之善因,少勸為當行之善事。其昔賢文等書,亦乃於世流傳。
  今之好聽善言,君子觀以為奇,罔知古今之要語,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聞聖賢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強為亂作鬍行。夫為善惡,禍福報應昭然。富貴貧賤,成敗興衰似夢,時刻須防不測,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橫(非橫,高譯本作"飛橫"。)自然永息,存於其心,自然言行相顧,貫串無疑,所為焉從差誤矣?
  洪武二十六年歲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武林,舊指杭州。)後學範立本序
  譯文:
  《明心寶鑒》序
  人生在世,出生居住於中國,秉承天地人三纔之德,為萬物之靈,感戴天覆地載,日月照耀,皇上的水土滋養,父母的生育,聖賢傳承下來的教誨。而從師受教的,則要以追求道行為先。非博學無以增長知識,不澄明心境無以彰顯性情。即使有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但近代以來卻極為罕見。從前夏王禹聽到勸善的忠告,尚且還屈尊下拜,更何況凡世之人呢?
  古代聖賢遺留下來的經書,千言萬語都衹是要教人行善,因此確立了仁義禮智信的法則,區分君子小人的人品,甄別賢愚的等次差別,分辨善惡的不同。大概因為經書上的嘉語、善行很多,所以今人閱讀學習踐行的很少。何況今天的學習者,不過以學習其文章修辭為先,沒有以先學其品德操守為根本。至於今日勸誡世人的話,也多是勸人修物外之善因,少勸人做當做的善事。從前的聖賢文章等書,也還在世上流傳着。
  現在人愛聽勸善之言,君子感到很驚奇,卻不瞭解古今的重要話語,因此使人心志迷惑,很少有人要聽講聖賢日常行為的主要修養。以至於不肯安分守己,而敢於鬍作非為。但是行善作惡,禍福的報應都是顯而易見的。富貴貧賤,興衰成敗恍如一場夢,時刻都須預防不測風雲,早晚都要如履薄冰。心中常存平和的思想,飛來橫禍自然永遠不會有;存念於心,自然會註意言行,始終貫徹無疑,所作所為哪會有差錯呢?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農歷癸酉年二月十六日
  杭州後進學者範立本作序
  重刊《明心寶鑒》序
  嘗聞鑒能照物而妍媸無或遺也。《鬱離子》(明劉基作。文章短小,多為寓言。)曰:"明鑒照膽,不啓櫳簾之顔。"今以鑒名書,而有明心之益,不謂之寶而何哉?雖然鑒有照膽之明而櫳簾之顔尚尤不啓,矧能明其心乎?嗚呼!通是說者,可謂知其道矣。何也?鑒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正湯之盤銘之意。有曰:湯以人之洗濯之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銘其盤。今書名《寶鑒》,是集群聖之大成,萃諸賢之藴奧,其義惟在明善復初,窮理盡性,而有日新之益,其明心得不因此而明焉。予平生珍愛是書,於侍禦之暇,朝夕披覽,其所喜者,字句立意,多以忠孝為先。但其中文字多舛,遂播正拾遺,捐俸鋟梓以廣其傳,俾人同歸於忠孝之域矣。其於世教未必無小補雲。
  大明嘉靖歲次癸醜仲秋上浣之吉守庵曹玄序
  重刊《明心寶鑒》序
  曾經聽說明鏡能照見事物而俊醜就能顯現無遺。《鬱離子》說:"明鏡能照見心膽,但打不開帶簾子的窗戶背後的容貌。"現在以"鑒"來給書起名,而且有明心見性的好處,不稱它為"寶"而稱什麽呢?雖然明鏡有照見心膽的光明,但窗簾背後的容貌尚且還打不開,況且能夠照明人的內心嗎?嗚呼!通曉這個說法的人,可謂是掌握了它的道理。這是為什麽呢?明鏡固然可以照見形貌,而義理還可以照明內心,這正是商湯盤銘的用意所在。有人說:湯用人洗滌之心來去除邪惡,如同沐浴身體來去除污垢,因此在盤上鎸刻銘文。現在書名叫《寶鑒》,這是匯集聖人的重要思想,薈萃賢者的深奧寓意,其目的正在於彰顯善,恢復人之初的本心,窮究義理、人性,且有與時俱進的好處,它能照明內心這不是很明顯的嗎?我平生珍愛這本書,在侍奉皇上之餘,早晚閱讀。其中最喜愛的,是它的文辭立意,大多以忠孝為先。但其中的文字多有錯訛謬誤,於是就改錯訂正補遺,拿出薪金來刻版印刷,推廣流傳,使人們都能一起進入忠孝的境地。這對於世俗教化未必沒有小小的幫助吧。
第2節:繼善篇(1)
  明代嘉靖皇帝癸醜年(1553年)仲秋上旬吉日
  守庵曹玄作序
  繼善篇第一 凡四十七條
  子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尚書》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積善逢善,積惡逢惡。仔細思量,天地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還不報,時辰未到。(《重刊明心寶鑒》1553年版本[以下簡稱"重刊本"]中此處另有"《尚書》雲:'作善自福生,作惡自災生。福在積善,禍在積惡。'"一語。)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頑受禍殃。善惡到頭終有報,高飛遠走也難藏。行藏虛實自傢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衹爭來早與來遲。閑中檢點平生事,靜裏思量日所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虧。"
  《易》雲:"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
  漢昭烈將終(《新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1621年版本,範立本從道謹集,以下簡稱"新刻本"]中,"終"作"崩"。),敕後主曰:"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莊子曰:"一日不念善,諸惡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宋代真德秀[1178-1235],浦城人。世稱西山先生。)曰:"擇善固執,惟日孜孜。"
  耳聽善言,不墮三惡。人有善願,天必從之。
  《晉國語》雲:"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太公(周代呂尚的稱號。即姜太公。)曰:"善事須貪,惡事莫樂。"
  顔子曰:"善以自益,惡以自損。故君子務其益以防損,非以求名且以遠辱。"
  太公曰:"見善如渴,聞惡如聾。為善最樂,道理最大。"
  馬援(馬援[前14-49],東漢初人。曾立志:"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果病死軍中。)曰:"終身為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
  顔子曰:"君子見毫釐之善不可傾(重刊本中,"傾"作"掩"。)之,行有纖毫之惡不可為之。"
  《易》曰:"出其言善,則千裏應之;出言不善,則千裏違之。"
  但存心裏正,不用問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問。若要有前程,莫做沒前程。
  司馬溫公(即司馬光,宋代政治傢、文學家,曾被封為溫國公。)《傢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景行錄》雲:"以忠孝遺子孫者昌,以智術遺子孫者亡。以謙接物者強,以善自衛者良。"
  恩義廣施,人生何處不相逢?仇冤莫結,路逢險處難回避。
  莊子云:"於我善者,我亦善之。於我惡者,我亦善之。我既於人無惡,人能於我無惡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
  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故舌柔能存,齒剛則折也。"
  太公曰:"仁慈者壽,兇暴者亡。"
  太公曰:"懦必壽昌,勇必夭亡。"
  老子曰:"君子為善若水,擁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過顙(顙[sǎnɡ]:額,腦門子。),能方能圓,委麯隨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強而不剛,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是以柔弱勝剛強。"
  《書》雲:"為善不同,同歸於理。為政不同,同歸於治。惡必須遠,善必須近。"
  《景行錄》雲:"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為人行善方便者,其後受惠。"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日日行方便,時時發善心。
  力到處,行方便。
  千經萬典,孝義為先;天上人間,方便第一。
  《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人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至,而兇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東嶽聖帝(東嶽大帝,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垂訓:"天地無私,神明暗察。不為享祭而降福,不為失禮而降禍。凡人有勢不可倚盡,有福不可享盡,貧睏不可欺盡。此三者乃天地循環,周而復始。故一日行善,福雖未至,禍自遠矣。一日行惡,禍雖未至,福自遠矣。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而日有所虧。損人安己,切宜戒之!"
首頁>> >> 教学>> 李朝全 Li Chaoqu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70年), 範立本 Fan Liben   中國 China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