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作家评传>> 李银河 Li Yinh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2年)
纪念王小波辞世十周年:王小波十年祭
  这本书是在十年前的一本纪念集的基础上重新选编的,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原有的,也增加了一些当时没有赶上收入的文章,以及人们新写的文章。希望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王小波其人其书,希望他的生命和作品永远活在爱他的人们心中。
第1节:序
  序
  转眼之间,小波离世已经十年了。他的文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仍旧如日中天。我想其中的原因有二:
  一是他写的东西是纯文学,而纯文学生命的计量单位不是月,不是年,甚至不是十年,而是百年。如果一个文学家写的是生活、爱情,无论哪个时代的人,多大岁数的人,都会喜欢读的,因为人们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活了多大岁数,他只要活着,只要向往爱情和美,就总是能够从纯文学中找到共鸣,用作家带给我们的精神来填补自己的心灵。
  二是他传播的许多思想仍然是目前的中国所需要的。这十年也许是中国人物质生活上变化最快的十年,但却肯定不是我们精神生活上变化最快的十年。当然,我们有了互联网,有了一亿多的网民,这是小波在世时完全没有过的新鲜事物。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却是老样子。所以小波的许多话题不但没有过时,有的甚至还很前卫。记得当年有一位专门研究先锋艺术的意大利电影人采访过小波,同批被采访的人中有崔健、金星等人,可见他是把王小波当做先锋艺术家来看的。时至今日,王小波的思想、他的艺术还是前卫的。什么时候,他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共识,不再显得前卫,中国就进步了。
  这本书是在十年前的一本纪念集的基础上重新选编的,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原有的,也增加了一些当时没有赶上收入的文章,以及人们新写的文章。希望人们从这本书中了解王小波其人其书,希望他的生命和作品永远活在爱他的人们心中。
  李银河
  2007年3月10日
第2节:成长岁月/艾晓明(1)
  成长岁月
  ——与宋华女士、王小平先生谈王小波
  艾晓明
  时间:1997年5月14日、15日、16日上午9点至11点
  地点:国家教委宿舍宋华女士家中
  访谈人:宋华,王小波的母亲,国家教委离休干部。王小平,王小波的哥哥,1949年生于济南,在北京长大。美国图兰大学哲学博士,现居美国。王小波出事后赶回北京。
  一、家里的孩子
  艾晓明(以下简称艾):我原来看小波的作品,觉得家长挺不容易的,允许孩子写到这个程度。一般的家长看了会说,哟!怎么能这样写啊!
  王小平(以下简称王)?:哪有家长啊,他都那么大年龄了,谁管他呢。
  艾(问宋华女士):您看了他的书吗?《黄金时代》。
  宋华(以下简称宋):我看了。
  艾:好多人看了其中的性描写觉得不能写到那个程度,写到那个程度太野了。那您也没管他啊?
  宋:我不管,也管不了。
  艾:您觉得可以接受,无所谓是吗?
  宋:我无所谓。他有些散文我看了。我觉得你仔细看看,里面有很深刻的内容。以前我没大看,银河走了以后,他经常回来,顺手带来一些东西,我就看了。过去他还写了些什么,我不是全都了解。
  艾:说说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宋:初中。
  王:什么时候?云南兵团回来的时候。
  艾:你最早看到他的作品是什么时候?
  宋:他俩住一个屋。他跟小平住一个屋。小平每月从煤矿回来。
  王:写作,他是从山东回来的时候开始写的。好像一开始写了一个人如何变驴的。
  宋:还有《绿毛水怪》。
  王:还有《刘三姐》,现在找不到了。
  艾:《刘三姐》找到了。银河说,《绿毛水怪》在一个朋友那儿。你当时看了感觉怎么样?
  王:佛头着粪,翻案文章。
  宋:他能把一本书看成个卷儿,就像个海带卷儿一样。
  王:咱们家的人都不爱惜书,国外的教授们看完了书,那书还是雪白雪白的。
  艾:他说你们家的家训是不学文科,他后来还是转到这上面来了。
  宋:他从小爱看书,爱讲故事。他看一本书以后,能给他们小孩讲故事,从头到尾讲下来。
  艾:看小波的书,觉得你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人,给他念《青铜骑士》。你看过他给《青铜时代》写的序吗?说小时候,我哥哥给我念《青铜骑士》。
  王:我确实给他念过《青铜骑士》,那都是真事。普希金的《青铜骑士》,那时候我能背相当多的段落,2/3都能背下来。我当时给他背了一段。
  艾:他说比较起来,还有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有东北二人转的调子。
  王:那也是我跟他讲过的。讲过的话有一些我忘了,不过看到他写的东西,我能回忆起来。我好像跟他讲过,就是不同的译者,高下,云泥一样。诗是很难翻译的。
  艾:那你那时候喜欢文学是受了什么影响?看书是家里的书还是别人的书,借的书?
  王:有家里的书,也有借的书。小波和我一样,只要见了书就没命了。小波看书时像根木头,你喊他,他听不见,你要踢他一脚。
  艾:可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书。
  王:怎么没有好看的书,我父亲的书架,他的书房里,大概得有两千本书。他藏书比较多。
  宋:卖了七麻袋。
  艾:是吗?什么时候卖的?“文革”的时候?
  宋:“文革”,“文化大革命”啊。
  王:“文革”以前,当然都是现代文学的东西。你看现在市面上,介绍的东西,英法的居多,美国现代文学的东西,中国人可能比美国人知道得多。他们到美国去跟人交流,中国人看过的东西,美国人也没看过。或者是很早很早的。在“文化革命”以前,西方的古典的作品,介绍得很多啊。所以,我们那时候,也看了一些。
  宋:他爸爸,虽然是搞逻辑的,实际上也很喜欢文学。他爸爸的文笔挺好的。一个早晨起来,六七千字的文章就写出来了。
  艾:写论文吧。
  王:小波像我爸爸。我爸爸从小也有相当的文学天才。过去他读私塾,四书五经,旧学功底很好。小波还有一个地方也像他,就是会写东西,不会做活。
  艾:我今天听沈原说,你爸爸给他们上哲学课,学生说这个老师上课特开心。
  宋:他爸爸讲课,学生都很喜欢。
  王:那时候我爸爸已经有病了,他有脑血栓。其实他早年就是以写文章见长的。
  宋?:念了9年私塾,上小学就是把英文、数学都补上去。后来就上师范。
  王:后来当八路军,也是当的笔杆子。
  宋:也做过政治工作,但主要是搞教育,他能讲。看问题也透。而且有点超前。所以到哪儿,下级、同事都对他特别好,但是对领导,他就不会了。看见别人有缺点,他也敢讲。
  艾:你父亲挨整是哪一年?1952年是吧?
  王:1952年。那时快“三反”“五反”了。妈妈你把李新写的那个东西给她看看。
  艾?:哦,《炎黄春秋》1992年5月总第6期。李新的《追思逻辑学家王方名》。
  王:我爸爸太天真,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其实很多青年加入共产党以后,很快就意识到,不能当理想主义者。可是我爸爸始终认为,应该有共产主义理想,应该很高尚、很纯洁。所以他在地方工作可以,因为那时上下级、同志之间关系都比较简单。他1950年调到中央教育部工作,后来他就倒霉了。
  宋:你可以看李新写的那段。
  艾:在这里,李新写的:“王方名把他受冤屈的经过和我讲得很详细。1952年‘三反’时,王方名给高教部领导提了许多意见,引起了许多领导对他的极度不满。恰在此时,四川转来了王方名家乡农会控告王方名包庇地主家庭,并附有王方名给他父亲的信。高教部领导如获至宝,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王方名当做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按党章规定,开除党员要经过支部,但‘三反’期间谁还顾到什么党章呢?由党组书记钱俊瑞签名呈报,经‘三反’运动副主任刘景范批示,再送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批准,这个铁案就铸成了。”
  王:后来1979年以后恢复党籍。因为当时是经安子文批的,所以一直扯皮,扯到了钱俊瑞他们那儿。经过了“文化大革命”,他们也挨整,就理解了。后来恢复了党籍。
  艾:李新写了,说:“安子文看了钱俊瑞的报告后,二话不说,就在报告上写下了他的意见,说他从前的批示有错误,应予撤销。”他承认,过去的官僚主义太严重了。你父亲平反你们帮忙了没有?帮他写材料、递材料?
首页>> 艺术在线>> 作家评传>> 李银河 Li Yinh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