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群星荟萃>> 胡金兆 Hu Jinzhao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4年)
京剧大师程砚秋:戏剧宗师一生中的若干片断
  程砚秋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派青衣艺术的创始人,程派是我国京剧流派流传最广的艺术门派。程砚秋和程派艺术备受尊重,源远流长。本书记述了程砚秋安生贫困的童年、残酷的学艺经历,恩师的扶持,创造性的艺术,高尚的艺德等等他一生中的若干片断,勾勒出这位大艺术家的基本形象,展现他的思想性格,表现了一个爱国的、正直的进步的艺术家的执着追求。本书是《百年文化中国》丛书中的一本,该书记录了一代戏剧宗师程砚秋一生中的若干片断。
第1节:编者的话 引言
  编 者 的 话
  《百年文化中国》丛书
  文化之河犹如一个民族的血脉。古往今来,世界任何民族生生不息的真正不竭动力就是她的独特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源绝流断,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匿迹销声了。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最深刻的变革。她承继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在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社会变迁中艰难而顽强地生长,抗击着社会动荡的破坏与摧残、西方文化的冲击与震撼,迭经波折,吞吐吸纳,化旧为新。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历久弥坚。
  百年时光相去不远,民族文化魂牵梦萦。圆明园的颓垣断壁、未名湖的微波潋滟、故宫博物院的奇珍异宝、苏杭园林的旖旎风光、遍布神州的古城遗址、名人学者的故居遗迹、烈士暮年的彷徨迷惑、文人雅士的吟咏书画、梨园百家的清音妙曲、收藏者的金石碑帖、文贩摊的瓶罐尺绡……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诉说着百年的沧桑,无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百年文化中国》丛书以反映中国在20世纪变迁中的文化底蕴为主旨,通过记述文化遗存逸事、人文事迹节操、社会风俗流变,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生生不息的深层原因。在叙述方式上,不求体例一致、形式统一、辞章华丽,但求史料翔实、自得一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文字明畅、图文并茂,总之,以读者喜闻乐见为首要。
  《百年文化中国》丛书是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的一块开放的文化园地。称其为开放,意在解放思想,不因旧物陈说束缚灼见,不拘题材大小遮掩真知;称其为园地,唯愿作者也是读者,读者也是作者,你植一株苗,我培一锹土,你浇一杯水,我施一捧肥,共同耕耘、共同培育,使其生长为茂密的森林。此即编者之愿矣。
  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部
  引 言
  亲爱的读者,您知道程砚秋吗?
  有点年纪的老先生,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知道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或许当年在北京、上海还看过程砚秋的戏;青年朋友可能对他就不那么熟悉了。
  这也难怪。因为这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离开我们已近经五十年了。
  程砚秋(1904-1958)是四大名旦中最年轻的一位:他比梅兰芳小十岁,比荀慧生、尚小云小四岁,艺事生活比那三位开始的晚;在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又是故世最早的,而且是壮年早逝,享寿仅五十有四,从他开始学艺算起到1957年冬天最后一场演出,舞台生活不及五十年。
  程砚秋在京剧艺坛上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艺术成就很高。他所创造的风格卓异的程派艺术,不仅使他生前享有盛名,就是在他辞世近五十年后,程派仍广泛流传于国内外,一代代传人辈出,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深远广泛的艺术影响。程砚秋连同梅、荀、尚三位,是中国京剧划时代的巨匠,东方戏剧的杰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骄傲,跻身于世界著名艺术大师之林而毫不逊色。
  对京剧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程砚秋,在做人的品格和节操上,也是堪为称道的。他一生律己甚严,追求进步,九死无悔,铮铮铁骨,高风亮节。在黑暗的旧时代,他洁身自爱,正直不苟,热心公益,嫉恶如仇;在之后的新中国,他以艺术服务于人民,表现了一个爱国的、正直的、进步的艺术家的执着追求。
  这一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磨难,充满坎坷。然而,他奋战不息,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终于在从艺和做人上,达到彪炳史册、足为后世楷模的境地。
  程砚秋一生的事迹是十分丰富感人的。他是独特的、有性格的人。本文集纳了程砚秋一生中的若干片断,足以勾勒出这位大艺术家的基本形象,展现出他的思想性格。而他身后的50年中,程砚秋和程派艺术备受尊重,源远流长,其中也有若干动人的人和事,值得一书。
第2节:严酷的学艺生涯(1)
  严酷的学艺生涯
  家道败落,缺衣少食,给幼小的程菊侬的心灵留下创伤。他很懂事,不大爱说话,能体谅母亲的难处。因为穷,他只念过一年私塾。
  母亲动了让儿子学戏的念头,又怕儿子太小受不了学戏的苦,就同儿子商量。程菊侬既懂事又倔强,知道自己不是梨园世家,人家要能收做徒弟已是万幸,家里就能少一个人吃饭。至于受苦,他倒不怕,说:"人家受得了,我也受得了。"此外,他小时候看过不少名角的好戏,从心眼里喜欢,也真想去学戏。
  一天,母子俩换上干净的衣服,凑钱打了送礼的蒲包,跟着花脸邻居从天桥经虎坊桥来到骡马市魏染胡同荣蝶仙家中--这是给程菊侬找的学戏的师父。
  荣蝶仙是唱花旦、刀马旦的,在清末陆华云先生办的长春科班坐科学艺,与故去不久的"活关公"李洪春是同门师兄弟。此时,荣蝶仙二十多岁,正搭班唱戏,同时也带几个徒弟。他见了程菊侬,上下打量了一下,觉得模样不错,是个唱戏的坯子,就说:"这孩子还不错,我收下了,让他家里人立'文书'吧。"
  母亲在犹如卖身契的"文书"上画了押,含着泪叮嘱儿子:"要孝敬师父、师娘,要好好学戏,记住,说话要谨慎,不要占人家便宜,尤其在钱财上,更不能这样。"菊侬边听边点头,母亲忍泪一狠心扭头走了。
  拜师学艺,为何还要写"卖身契"?这涉及早年培养戏曲演员的带有极大封建性的行规。
  旧时代培养戏曲演员,不外三种方法:一种是出钱请教师教戏,先投资后收益,多是家道殷实的梨园子弟。因为出了钱,教师比较客气,学生不太受罪。梅兰芳就属于这种,他靠祖父梅巧玲的余荫,家道也还不错,才请得起老师。采用这种方法的是少数。另两种方法是进科班学艺和"写"给老师当"手把徒弟",这是多数,大部分是贫寒子弟,既谋衣食,又求技艺。这两种方法封建性很强,对学生很残酷,等于是卖身奴隶。尚小云是三乐科班出身,程砚秋是"手把徒弟",荀慧生则先是"手把徒弟"后又入了科班。
  "手把徒弟"是由师父个别传艺。这比科班更黑暗。拜师时要立文书字据,规定年限任打任骂,生老病死、觅井逃亡,师门概不负责;学徒期间,演出收入全归老师。学生学艺之余,还要承做师门中各种杂务,伺候师父师娘,抱孩子倒夜壶。个别品行不端的老师,还任意摧残学生的身体,甚至霸占女学生,所谓"先睡觉后传艺"。
  那么程砚秋是几岁拜师学的艺?程的自传文章《我所走过的道路》中说:"六岁因家赤贫"拜荣蝶仙为师学艺,故多人沿其所说。不过其中有矛盾。程六岁时为1910年,清王朝还未倒,哥哥还在当差,他家的"铁杆庄稼"还有,家道虽中落,还不至一贫如洗,而且他幼年随母亲出城看戏,已略记人事,从小翔凤胡同搬出时恐已四五岁,至六岁一年多之中怎能搬好几次家?赤贫应在民国以后。又,他在同文中说:"十一岁时开始登台演唱",又据程未发表的手书年表中说:"学一年演于春阳友会,入丹桂开始正式演出。"若六岁拜师,那"学一年"就是七岁;而又说"十一岁开始演出",此时他已有四年艺龄就不可能才"开始登台"了,故文中前后矛盾。何况,荣蝶仙收徒弟也为谋利,不可能在家中白白养活他五年。因此推算,程砚秋拜师学艺大概不(太可能)是六岁,而应是十岁左右。
  六岁也好,十岁也罢,反正他入师门时还是个孩子。偏偏遇上了一个极为残暴的老师。这也难怪,那个时代讲究"不打不成材",师父对徒弟很少有不粗暴的。
  荣蝶仙脾气很不好,对徒弟十分凶狠,稍不如意就拳打脚踢。那时也兴"打"。程菊侬一进师门就成了小听差的,伺候师父师娘,干杂活,抱孩子,每天顶着星星起来,半夜才能睡下,挨打受骂更是家常便饭。
  一次,刚练完早功,荣蝶仙马上让他吊《宇宙锋》的唱腔。琴师赵砚奎按老方法拉,他开始有点发蒙,一时张不开嘴,荣蝶仙大怒,立时狠狠地打了一顿板子。由于刚练完撕腿,血还未换过来,一顿毒打,把血凝聚在腿腕子上,留下了一个淤血疙瘩。二十年后,他访欧时,才在德国动了手术,治好了这个毛病;心灵上的创伤却是永远无法平复的。
首页>> 艺术在线>> 群星荟萃>> 胡金兆 Hu Jinzhao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4年)